哥薩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哥萨克是一個起源自乌克兰的東歐大草原,主要為东斯拉夫信仰東正教 (但始源突厥) 的人類集團。

依現代視角看他們在總體上說,是屬於一個半游牧兼半軍事化的羣體,而這些 ... 哥薩克 語言 監視 編輯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可薩人或哈薩克人。

  此條目介紹的是東歐民族。

關於同名電腦遊戲,請見「哥薩克(電腦遊戲)」。

關於沙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請見「哥薩克(小說)」。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6月29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哥薩克[a]是一個起源自烏克蘭的東歐大草原,主要為東斯拉夫信仰東正教(但始源突厥)的人類集團[1][2]。

依現代視角看他們在總體上說,是屬於一個半游牧兼半軍事化的羣體,而這些哥薩克人尤其是以持之以民主傳統而著稱。

哥薩克人козаки́語言東斯拉夫語宗教信仰東正教(為主)相關族群東斯拉夫人、突厥人、韃靼人、伏爾加韃靼人、諾蓋人、庫曼人、阿爾巴津人最常認為由莫斯科和波蘭逃離的農奴,是早期哥薩克的一部分成員,加上後來的各色冒險家和逃亡者:有宗教人士、貴族和罪犯等不願受統治者直接管束的人。

他們在南部草原集結成一個自由民羣體後,除了從事農業、漁業和狩獵,還常劫掠南部韃靼人和土耳其人[3]。

到王國統治者開始對這個羣體行使名義上宗主權時,他們被許可享有高度自治權,以換取他們的軍事效忠。

他們曾在聶伯河、頓河、捷列克河和烏拉爾河流域開拓移民,在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上有過重要作用[4]。

在俄羅斯帝國時期新設立了多個哥薩克軍團,包括庫班、七河州、奧倫堡、西伯利亞、外貝加爾、阿穆爾、烏蘇里等,在帝國擴張進程發揮過主要作用;在與大清接觸時,被留在當地再同化的成員就成為了阿爾巴津人。

根據2010年俄羅斯人口普查,有67,573人自認為是哥薩克。

而2010年代數據顯示世界上有三百五十到五百萬人具有自身的哥薩克文化認同[5][6]。

目次 1名源 2歷史 2.1起源 2.2初現 2.3組織化 2.4活躍與消解 2.5現代 3波蘭立陶宛的註冊哥薩克 4哥薩克酋長國 5帝俄之下的哥薩克 6文化 6.1哥薩克舞 6.2相關文學作品 7圖集 8參見 9外部連結 10腳註 11參考 11.1參考文獻 11.1.1非以「哥薩克」為重點的文獻 11.1.1.1蒙古史 名源編輯  現代的西伯利亞哥薩克人家庭。

依據波蘭學者亞歷山大·布魯克納(英語:AleksanderBrückner)的觀點,哥薩克Kozak或Kazak起源自韃靼語,而應解釋為:「孤身一個的心腹者,追求賞賜,沒有人,是他想效忠的對象。

」並指涉及哥薩克背景的軍階、裝備、馬匹、器物、食料、服飾的稱謂都屬於韃靼哥薩克語[7]。

13世紀末在費奧多西亞作成、拉丁-波斯-欽察文書寫的庫曼尼庫斯法典(英語:CodexCumanicus),是有第一次出現「哥薩克」稱呼的書面記錄[8][9],在當中是指稱「守衛者」和「門衛」;而哥薩克的英文則於1590年首次確認出現[10]。

在土耳其多語言裡,這個詞有著多樣的意思:傭兵、兵卒、草原強盜,還有更廣泛的——被流放者、落荒者和冒險者。

1388年在波蘭是首次記錄有「哥薩克人強盜」,同時記載認為他們可能是穆斯林。

揚·德烏戈什第一次稱呼他們時,是使用了韃靼語的「逃亡者」和「強盜」。

在最古老的人口普查記錄上,大多哥薩克人都有韃靼語姓氏。

直到16世紀末"哥薩克"的意義都是執業性質,而並非社會地位。

另有觀點認為哥薩克人是在蒙古入侵之前曾生活在東歐大草原地區的庫曼人的後裔。

俄裔德國語言學家馬克斯·瓦斯默(英語:MaxVasmer)所作的詞源字典,就追溯稱謂是來自古斯拉夫語的козакъ,kozak,即由庫曼語傳入的外來語:庫曼語cosac的原意是「自由人」還有「冒險者」[11]。

據說哈薩克人這個民族也是來自於相同的突厥語根源[10][12][13]。

歷史編輯  格里高利·加加林(英語:GrigoryGagarin)筆下的哥薩克女性肖像畫。

起源編輯 並不是很清楚除了Brodnici,Berladnici部落(兼具羅馬尼亞起源及深受斯拉夫文明影響)之外的族羣,在可薩人王國消亡後,是於甚麼時候開始在頓河和聶伯河這些主要流域下游開始定居的。

他們的到來可能不早於13世紀,即在蒙古人擊潰了庫曼人的時候,而這時候那片地域原本駐留的人口早被庫曼人同化了。

為人所知的是,新定居者是繼承了一種遠早於他們存在的生活傳統,這是包括了突厥庫曼人和切爾克西亞哈薩克人的生活方式[14]。

相比之下,在庫曼人主宰時在南烏克蘭就很早地出現了斯拉夫人定居點,最早的一批,包括了可以追溯回11世紀的奧列什基。

13世紀時伴隨著庫曼人影響衰落,於現代烏克蘭境內是有報告開始出現早期的"原始哥薩克"羣體,不過有些(哥薩克)就有認為他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回到8世紀中葉那麼早的時候[15]。

部分史學家堅稱哥薩克人是起源於混合族羣之中,即他們是來自於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羅斯人、土耳其人、韃靼人和其他曾定居或經過廣袤草原的族羣裡所分離遺留下來的人[16]。

一些突厥學者卻爭辯說哥薩克人是烏克蘭本土庫曼人的後裔,說早於蒙古入侵前他們就已定居下來[17]。

在莫斯科公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不斷積聚實力的年代,該地區再有了新的政治實體,其中包括摩爾達維亞和克里米亞汗國。

1261年,生活在聶斯特河與伏爾加河間地區的斯拉夫人,被提及於魯塞尼亞編年史。

初現編輯 13世紀開始,一些斯拉夫人為了逃避蒙古帝國中欽察汗國的統治而流落到羅斯南部地區,包括頓河流域、聶伯河下游和伏爾加河流域.[來源請求]。

15世紀開始,一些人冒險進入到烏克蘭原野,即分隔開波蘭立陶宛與克里米亞汗國的烏克蘭南端。

當時這些短期探索,是為了獲取天然豐富兼肥沃地帶的資源,那裡是充滿了牛畜、野生動物和魚。

這種基於自給農業、狩獵並且既不於冬天歸家也不永久定居的生活方式,後來就被熟知作哥薩克式的生活方式[18]。

克里米亞汗國-諾蓋汗國在東歐襲掠奴隸(英語:Crimean–Nogai_slave_raids_in_Eastern_Europe)是對這裡造成了引人憂心的破壞和人口流失。

韃靼人的侵擾也對哥薩克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20][21]。

 1592年,奧圖曼人與哥薩克人交戰中的畫面。

在15世紀,哥薩克社群情況,被描述是由一些獨立社區間組成的鬆散聯邦,這些社區是常要自組在地武裝,同時他們也是完全獨立於鄰近的波蘭、莫斯科大公國和克里米亞汗國之外的[22]。

1492年亞歷山大一世·雅蓋隆契克收到克里米亞可汗的譴責函,聲稱來自基輔和切爾卡瑟的立陶宛大公的子民(即哥薩克人,據稱此為哥薩克在世界史第一次的記錄)在聶伯河下游賓傑里附近掠奪了他靡下的船並俘虜了上面的人,亞歷山大未有疑問是否屬實,而要求邊境地區(以「烏克蘭」稱之)官員追緝並處決可能參與者[23]。

而在16世紀時的一些時候,開始有了名為「哥薩克霍洛塔之歌」的老烏克蘭歌謠,是有關於一位基利亞附近的哥薩克人[24][25]。

到了16世紀50年代,哥薩克在札波羅結地區的聶伯河島嶼上建立起自己的要塞—塞契:塞契有自己的議會—拉達,並選舉自己的首領蓋特曼[3][26]。

組織化編輯 16世紀時這些哥薩克是形成了兩個主要獨立的領土組織,還有其他一些相對較小而不關聯的群體: 札波羅結哥薩克,又叫低地哥薩克人,其開端可追溯回15世紀時,紮根於立陶宛大公(兼札波羅結大公)名下的魯塞尼亞東南邊境、聶伯河下游地,這裡也是屬於盧布林聯合後波蘭王國王冠領地的一部分。

有著防禦強化的札波羅結賽契。

基於1649年與波蘭簽訂的條約,札波羅結哥薩克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自治實體。

頓河哥薩克,時位處頓河,中心據點最初在拉茲多里(Razdory),後移到切爾卡斯克(Cherkassk),再後來遷移新切爾卡斯克。

另外還有不太知名的韃靼哥薩克,包括了諾蓋巴克和梅切拉(mishari)哥薩克,來自梅切拉的薩里·阿茲曼(SaryAzman)曾是第一位頓河蓋特曼。

這些群體受到了頓河哥薩克的同化,但直到19世紀末還擁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巴什基爾人和梅切拉人非正規軍團[27]。

值得一提的還有卡爾梅克人和布里亞特人的哥薩克[28]。

活躍與消解編輯 直到16世紀下半葉的時候,臨近哥薩克的政權開始將其置於它們的權威之下,並正式認可哥薩克為軍團單位。

札波羅結哥薩克是作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而頓河哥薩克則依存於俄羅斯沙皇國。

不過由於兩方保護者,經常僅將哥薩克當成軍役單位來使喚、並削弱哥薩克自治地位以將哥薩克化為政權所有,兩個哥薩克獨立實體就時常向各自保護權威發起反抗。

最大規模的起事要數1648年博赫丹·赫梅爾尼茨基(札波羅結)的起義和1670年斯捷潘·拉辛(頓河)的起義。

後者是以頓河哥薩克的失敗告終,頓河地區之後就徹底成為俄羅斯領土。

而前者後來轉尋俄羅斯保護,導致波蘭立陶宛喪失了聯邦南部的守衛者,令烏克蘭哥薩克轉變成為沙皇國對對陣東歐各方勢力的盾與矛。

而從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這段時期,頓河哥薩克持續地起義反抗俄羅斯帝國,包括有拉津起義RazinRebellion(1670-1671)、布拉文起義BulavinRebellion和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5),在被帝俄軍隊接連鎮壓之後,頓河哥薩克是被徹底併入帝國政權下。

而另一方的札波羅結哥薩克,由於「哥薩克民族」近代化而有了強烈關切自身國度的生存,並在大北方戰爭時期起兵對抗俄羅斯,進而在18世紀末時被俄羅斯帝國視作「分離主義者」而毀滅掉。

到19世紀時俄羅斯內的哥薩克,成為了和貴族、神職人員、農民、商人一樣的一種階級身份,同時被法定強制徵召為騎兵以換取他們獲得免稅。

俄羅斯是依照被瓦解的兩個哥薩克做樣板,在殖民地化的地區裡編成了十幾個哥薩克軍團,利用它們守護邊界和維持公安。

19世紀中葉時在遠東地區,這些哥薩克軍團是聚集到了黑龍江支流的比拉河和結雅河沿岸和周邊定居下來,並拓殖開發這片地方。

和頓河哥薩克相當,在高加索戰爭和俄土戰爭打出名聲的庫班哥薩克,在軍團當中是發揮著主要作用。

在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到俄國內戰掀起後,在烏克蘭、頓河和庫班三個哥薩克實體,各自宣佈獨立。

三個政權聯同白軍和西伯利亞哥薩克,對抗起俄羅斯共產黨和其紅軍,但是遭受敗北。

從1919年到1920年,哥薩克階級被消除,而哥薩克軍團也被解散。

在內戰後一些較富裕的哥薩克是逃亡西方國家,而其餘哥薩克就成為共產黨殘酷鎮壓的對象。

蘇聯政府處死或流放了大部分哥薩克和他們整個家族的人,很多成員也在大饑荒時被餓死。

故而到二戰時,殘存的哥薩克就選擇與德軍一齊,和蘇聯部隊作戰。

在德國戰敗後,哥薩克的共同體型態是消失了。

現代編輯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和俄羅斯的一些公民團體是進行起哥薩克的復歸運動。

現代在烏克蘭、俄羅斯、哈薩克和美國都有一些稱作「哥薩克軍隊」的組織存在,它們活動是涵蓋由哥薩克文化振興到軍事支援這些方面。

現代烏克蘭則以國家層面繼承起哥薩克的遺產,這點在烏克蘭國歌的副歌中是被體現出來[29]。

波蘭立陶宛的註冊哥薩克編輯 主條目:註冊哥薩克 波蘭立陶宛在聯邦後期是允許哥薩克法定註冊,步兵為主,令之於聯邦內享有正規的身份地位。

在赫帥起義之初的若夫季沃季戰役中,註冊哥薩克倒戈,改加入赫梅利尼茨基一方參戰。

哥薩克酋長國編輯 主條目:哥薩克酋長國 赫帥起義成功擊敗波蘭後,今日烏克蘭大部分地區脫離波蘭的統治。

1654年哥薩克酋長國與俄羅斯沙皇國簽訂結盟條約。

1667年俄羅斯沙皇國與波蘭立陶宛簽訂安築所窩條約(英語:TruceofAndrusovo),左右瓜分烏克蘭。

1709年伊萬·馬澤帕帶領哥薩克軍同瑞典對抗俄羅斯沙皇國,俄方取得勝利。

帝俄之下的哥薩克編輯  17~18世紀時在俄羅斯帝國外圍的烏克蘭哥薩克(綠色部分)。

參見:哥薩克軍團§ 俄羅斯帝國的哥薩克軍團 俄羅斯在擊敗欽察汗國後,帝國沙皇開始通過收買招募哥薩克的貴族與酋長們等手段,逐漸地控制和改造受帝國影響的哥薩克們。

在鎮壓和摧毀了札波羅結哥薩克及頓河哥薩克後,帝國仿照它們重新編成了十一個哥薩克軍團,在向西伯利亞擴張的過程中軍團成為主要的依仗;帝國法定強徵哥薩克所組成的騎兵隊也成為重要武力,沙皇本人及繼承人都是這些哥薩克部隊的統帥及總司令。

它們分別是: 頓河軍團 庫班軍團 捷列克軍團(英語:TerekCossacks) 阿斯特拉罕軍團(英語:AstrakhanCossacks) 烏拉爾軍團(英語:UralCossacks) 奧倫堡軍團 西伯利亞軍團 七河州軍團(今哈薩克) 外貝加爾軍團 阿穆爾軍團 烏蘇里軍團。

此外還有葉尼塞軍團(俄語:Енисейскиеказаки)和原本定於1917年組建的伊爾庫茨克軍團(俄語:Иркутскиеказаки),因故未能實行。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哥薩克人少數參加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蘇聯紅軍,多數參加反共產的白軍。

紅軍稱哥薩克為「白匪」,卡列京和克拉斯諾夫將軍的主力是哥薩克,由阿列克塞耶夫和科爾尼洛夫將軍統領的頓河志願軍也是哥薩克,頓河和庫班哥薩克是鄧尼金將軍的主力,奧倫堡軍團和烏拉爾軍團(英語:UralCossacks)則是杜托夫的主力,三年俄國內戰後哥薩克部隊在去哥薩克化運動中被蘇維埃政權無情鎮壓肅清。

由於不信任老布爾什維克與黨內其他勢力,出於尋找可靠的社會支柱或突顯個人絕對權勢的緣故,1935年史達林冒大不韙恢復了早已被革命摧毀的哥薩克軍隊,放寬原先對哥薩克入伍的限制,1936年4月兩個既存騎兵師更名哥薩克師,並新設三個哥薩克騎兵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哥薩克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建立重大戰功,而同時也有一些人趁機反叛蘇聯的統治。

文化編輯 哥薩克舞編輯 哥薩克舞蹈(霍巴克hopak)源於札波羅結哥薩克的男性舞蹈,後來演變成為男女混合舞蹈,並與烏克蘭鄉村舞蹈表演相融合。

[30]霍巴克在斯拉夫國家,特別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和波蘭非常流行。

希臘萊羅斯(Leros)也有類似的民間舞蹈曲調,稱為Sirmpa。

霍巴克為哥薩克族的傳統社交舞蹈,最初是軍事行動後的群聚歡樂,僅由男性參與者進行,表演者非專業的舞者,多是年輕哥薩克傭兵。

舞步主要是即興表演,體現男子氣概、英雄主義、速度感和力量感,其中包括許多雜技跳躍。

在早期的哥薩克舞蹈中,戰場上的戰鬥過程會以舞蹈形式重現,舞者不受節奏束縛,自由發揮舞步。

隨著哥薩克人地位的逐漸提升,霍巴克開始出現在村莊中,並於16世紀在烏克蘭地區普及。

舞蹈逐漸轉變為混合形式,年輕的男、女孩一同起舞;同時也開始加入隊形結構,如圓形隊伍、雙人隊伍等;這些轉變很可能源自於村莊地區既有的儀式性舞蹈。

18世紀農奴和農民劇院開始在舞台上表演類似霍巴克的舞蹈後,專業戲劇團紛紛將哥薩克舞蹈納入劇目,融入大型歌劇、芭蕾舞和戲劇。

在20世紀初,霍巴克發展成為目前的舞蹈形式。

現代霍巴克經過精心編排並充滿了即興創作,即興舞步由男性獨舞表演,具有視覺和技能上的驚人雜技。

舞蹈中,典型的肢體運動包括跳躍和旋轉,是表演的亮點,男舞者會表演典型的連續下蹲踢腿,女舞者則經常有齊聲表演的舞步動作。

由於霍巴克需要速度和精力,也能帶動劇院熱烈氛圍,哥薩克舞步通常安排在劇院節目結束前進行。

相關文學作品編輯 沙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哥薩克》描述了俄國貴族青年到高加索山與哥薩克人相處的過程。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後頓河哥薩克的生活。

蘇聯作家巴別爾的半敘事性小說集《騎兵軍》,描述了蘇波戰爭時期的蘇俄第一騎兵軍的哥薩克士兵的戰鬥與生活。

圖集編輯   頓河哥薩克   庫班哥薩克   捷列克哥薩克   阿穆爾哥薩克   阿斯特拉罕哥薩克   伏爾加哥薩克 參見編輯 魯塞尼亞人 哥薩克酋長國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哥薩克腳註編輯 ^烏克蘭語:козаки[kozɐˈkɪ],kosaky俄語:казаки́/каза́ки[kəzɐˈkʲi],kasaki白俄羅斯語:казакi:[kazaˈkʲi]波蘭語:kozacy[kɔˈzatsɨ]捷克語:kozáci[ˈkozaːtsɪ]斯洛伐克語:kozáci[ˈkɔzaːtsi]羅馬尼亞語:cazaci[kaˈzatʃʲ]義大利語:cosacchi[koˈzakki]法語:cosaques[kozak]西班牙語:cosaco[koˈsako]葡萄牙語:cossacos[koˈsakuʃ]匈牙利語:kozákok[ˈkozaːkok]芬蘭語:Kasakat[ˈkɑsɑkɑt]愛沙尼亞語:Kasakad[ˈkɑsɑkɑd] 參考編輯 ^O'Rourke,Shane,TheEncyclopediaofWar,AmericanCancerSociety,2011,ISBN 978-1-4443-3823-2,doi:10.1002/9781444338232.wbeow143(英語) |chapter=被忽略(幫助) ^Magocsi,PaulRobert.AHistoryofUkraine.1996:179–181.  ^3.03.1俄羅斯與烏克蘭歷史恩怨解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沈莉華,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3年第1期 ^O'Rourke,Shane.Warriorsandpeasants:TheDonCossacksinlateimperialRussia.2000[2020-11-10].ISBN 978-0-312-22774-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6).  ^Cole,JeffreyE.(編).EthnicGroupsofEurope:Anencyclopedia.ABC-CLIO.2011:80[2015-10-25].ISBN 978-1-59884-30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Toje,Hege.CossackIdentityintheNewRussia:KubanCossackRevivalandLocalPolitics.Europe-AsiaStudies(Taylor&Francis,Ltd.).November2006,58(7):1057–1077.ISSN 0966-8136.JSTOR 20451288.S2CID 143473682.doi:10.1080/09668130600926306.  ^AleksanderBrückner:Cossack.[In:]EtymologicaldictionaryofthePolishlanguage.Krakow1927,bytheKrakowPublishingCompany. ^Archivedcopy.EncyclopediaofUkraine.[13August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5August2012). |article=和|title=只需其一(幫助) ^MaxVasmer.ЭтимологическийсловарьФасмера:казаґк[EtymologicalDictionary:Kazagk].narod.ru:242.[23August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1July2015)(俄語).  ^10.010.1OnlineEtymologyDictionary.Etymonline.com.[2015-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3). |article=被忽略(幫助) ^Foradetailedanalysis,seePritsak,Omeljan.TheTurkicEtymologyoftheWordQazaq'Cossack'.HarvardUkrainianStudies.2006–2007,28(1–4):237–XII.  ^Cossack|RussianandUkrainianpeople.Britannica.com.2015-05-28[2015-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Lebedynsky,Iaroslav.HistoiredesCosaques[HistoryoftheCossacks].Lyon,FR:TerreNoire.1995:38(法語).  ^Shambarov,Valery.KazachestvoIstoriyaVolnoyRusi.Moscow:AlgoritmExpo.2007.ISBN 978-5-699-20121-1.  ^VasiliGlazkov(WasiliGlaskow),HistoryoftheCossacks,p.3,RobertSpeller&Sons,NewYork,ISBN 0-8315-0035-2VasiliGlazkovclaimsthatthedataofByzantine,IranianandArabhistorianssupportthat.Accordingtothisview,by1261,CossackslivedintheareabetweentheriversDniesterandVolgaasdescribedforthefirsttimeinRussianchronicles. ^Newland1991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Newland1991(help) ^Neumann,KarlFriedrich.DievölkerdessüdlichenRusslandsinihrergeschichtlichenentwickelung[ThePeoplesofSouthernRussiainitsHistoricalEvolution].Leipzig:B.G.Teubner.1855:132[2015-10-25].TheCumans,whohavebeenlivinginthelandoftheKipchaksincetimeimmemorial,…areknowntousasTurks.ItistheseTurks,nonewimmigrantsfromtheareasbeyondtheYaik,buttruedescendantsoftheancientScythians,whonowagainoccurinworldhistoryunderthenameCumans,…  ^Magocsi,PaulRobert.Ukraine:Anillustratedhistory.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2007:84.  ^Subtelny,Orest.Ukraine:Ahistory.1988:105–106[2018-05-13].ISBN 97808020839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透過GooglBooks.  ^Minahan,James.OneEurope,ManyNations:AhistoricaldictionaryofEuropeannationalgroups.2000:216[2018-05-13].ISBN 978031330984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透過GooglBooks.  ^Breyfogle,Nicholas;Schrader,Abby;Sunderland,Willard.PeoplingtheRussianPeriphery:BorderlandcolonizationinEurasianhistory.2007:43[2018-05-13].ISBN 978113411288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透過GooglBooks.  ^Cossacks.TheColumbiaElectronicEncyclopedia6th,outofprint.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1–2004.  ^Plokhy,Serhii.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ISBN 9787508671185.  ^ДумапрокозакаГолоту–Народнідуми[BalladaboutCossackHolota].ukrlib.com.ua.Nationalballads.[23August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5October2015)(烏克蘭語).  ^НиколайПУНДИК(Одесса).ArchivedcopyКтоты,ФеськоГанжаАндыбер?.Telegrafua.com.[2015-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9).  ^另見趙雲中《烏克蘭:沉重的歷史腳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p126 ^ArchivedcopyДонскоеказачество.Razdory-museum.ru.[2015-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3).  ^Cossacks.Kalm.ru.RepublicofKalmykia.[2015-10-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9).  ^歌曲結尾為「我們屬於哥薩克民族」(Іпокажем,щоми,браття,козацькогороду)。

^"Hopak|dance".EncyclopediaBritannica.Retrieved2018-08-04. 參考文獻編輯 (日語)コサック/阿部重雄著;新裝.教育社,1986. (日語)『ポーランド・ウクライナ・バルト史』/伊東孝之,井內敏夫,中井和夫.山川出版社,1998.12.(新版世界各國史 ;20) (烏克蘭文)ГолобуцькийВ.Запорозькекозацтво.—К.,1994. (烏克蘭文)ГрушевськийМ.С.ІсторіяУкраїни-Руси.–Т.4-10.–К.,1993-1999 (烏克蘭文)РігельманО.І.ЛітописнаоповідьпроМалуРосіютаїїнародікозаківузагалі/Вст.ст.,упор.таприміткиП.М.Саса,В.О.Щербака.—К.:Либідь,1994. (烏克蘭文)ЩербакВ.О.Українськекозацтво:формуваннясоціальногостану.—К.,2000. (烏克蘭文)ЯворницькийД.І.Історіязапорозькихкозаків.–Т.1.-3.–К.,1990-1993 (俄文)ВисковатовА.В.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описаниеодеждыивооруженияроссийскихвойск,срисунками,составленноеповысочайшемуповелению:в30т.:в60кн.—Факсимильноеиздание1841–1862гг.—СПб.:Альфарет,2007–2008. (俄文)Донскиеказакивпрошломинастоящем/подобщ.редакциейЮ.Г.Волкова.Изд-воРостов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98. (俄文)ИсторияказачестваАзиатскойРоссии :в3т./В.В.Алексеев ;Н.А.Миненко.-Екатеринбург,1995. (俄文)Таирова-ЯковлеваТ.Мазепа.-Москва:Молодаягвардия,2007. (英文)Cossackrebellions :socialturmoilinthesixteenth-centuryUkraine/LindaGordon.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83. (英文)TheCossacksoftheUkraine/NewYork:AMSPress,1985. (英文)CossacksintheGermanarmy,1941-1945/SamuelJ.Newland.London,England;Portland,Or.:F.Cass,1991. (英文)TheCossacks :anillustratedhistory/JohnUre.Overlook,2002 (英文)TheCossacks/ShaneO'Rourke.ManchesterUniversityPress,2007. (德文)DieGeschichtederKosaken:wilderOsten1500-1700/KlausJ.Gröper.Bertelsmann,1976. (德文)FührerundGeführtebeidenZaporogserKosaken :StrukturundGeschichtekosakischerVerbändeimpolnisch-litauischenGrenzland(1550-1648)/Carstenkumke.O.Harrassowitz,1993. (法文)LesCosaquesdel'Ukraine :rôlehistorique,représentationslittérairesetartistiques :actesdu5ecolloqueinternationalfranco-ukrainien/textesréunisetprésentésparMichelCadotetÉmileKruba.PressesdelaSorbonnenouvelle,1995.非以「哥薩克」為重點的文獻編輯 蒙古史編輯 (日語)『モンゴルの歴史 遊牧民の誕生からモンゴル國まで』,宮脇淳子,刀水書房,200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哥薩克&oldid=7341299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