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郎(作曲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楊三郎(1919年10月18日-1989年5月25日),本名楊哲成,因在家中有兩位哥哥,排行老三,故名三郎。

新北市中和區人。

臺灣作曲家,代表作有《蝶戀花》、《望你早 ... 楊三郎(作曲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楊三郎男歌手本名楊哲成國籍 大日本帝國(1919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89年)出生(1919-10-18)1919年10月18日日治臺灣臺北廳枋橋支廳枋寮區龜崙蘭溪洲庄[1](今屬新北市中和區)逝世1989年5月25日(1989歲-05-25)(69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縣中和市職業作曲家語言國語、台語、客語 楊三郎(1919年10月18日-1989年5月25日),本名楊哲成,因在家中有兩位哥哥,排行老三,故名三郎。

新北市中和區人。

臺灣作曲家,代表作有《蝶戀花》、《望你早歸》、《呼風喚雨》、《港都夜雨》等等。

六歲遷居台北市。

十八歲跟鄭玉東學習薩克斯風,後改習長笛,十九歲即被邀請在馬戲團獻藝。

1937年赴日本,拜音樂家清木茂雄為師,學習音樂,1940年赴滿洲國各地,擔任駐唱歌手,1945年因中日戰爭轉趨激烈而回台。

1946年組樂隊加入台灣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公司前身),1947年在鄧雨賢鼓勵下,完成處女作——《望你早歸》而揚名歌壇。

1948年,他結識呂泉生,兩人先後合作了《蝶戀花》、《思念故鄉》、《呼風喚雨》等名作;楊三郎的創作量也隨著他的「駐唱生涯」而屢有佳作出現,如《港都夜雨》、《秋怨》等等。

1952年組「黑貓歌舞團」至全台各地巡迴演出,1965年解散。

1976年,楊三郎在桃園投資經營音樂教室,從事兒童音樂教育,原擬從此由流行歌壇退休,但是他仍不放棄唱片業者「邀約」,還屢為歌壇效力。

晚年,民眾之台灣意識興起,台語歌曲逐被重視,他原擬重回作曲崗位,不幸此時受侵病魔,1989年5月終因心臟病引起的併發症過世,享壽70歲。

1992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今新北市立文化中心)曾為他舉辦作品音樂會及出版紀念專輯,政府也在其家鄉中和四號公園內為其樹立銅像。

目次 1相關詞條 2參考文獻 2.1腳註 2.2其他 3外部連結 相關詞條[編輯] 活躍於臺灣日治時期(20世紀)重要的臺語流行音樂人(包含作詞人、作曲人、歌手),有:林清月、王雲峰、許丙丁、鄧雨賢、陳君玉、姚讚福、江中清、李臨秋、蘇桐、周添旺、陳秋霖、陳水柳、陳達儒、郭玉蘭(又名雪蘭,女歌手)、林氏好(女歌手)、純純(女歌手)、愛愛(女歌手)、吳晉淮、呂泉生、吳成家、那卡諾、許石、楊三郎、葉俊麟、洪一峰等人。

參考文獻[編輯] 腳註[編輯] ^楊三郎自述 其他[編輯] 鄭恆隆、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玉山社,2002年:ISBN957824679X 杜文靖,《台北縣鄉土人物群像》,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ISBN9570125284 外部連結[編輯] 臺灣音樂群像楊三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楊三郎_(作曲家)&oldid=69438384」 分類:1919年出生1989年逝世台灣音樂家台灣作曲家楊姓閩南裔臺灣人中和區人台灣日治時期音樂家隱藏分類: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和維基數據均無相關圖片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