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從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侍從主義(英語:Clientelism 或client politics),或译恩庇主義、庇护主义,是為了獲取政治支持而交換商品和服務等,通常涉及隱含或明確的交換條件。

侍從主義 語言 監視 編輯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8年12月4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12月3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侍從主義(英語:Clientelism或clientpolitics),或譯恩庇主義、庇護主義,是為了獲取政治支持而交換商品和服務等,通常涉及隱含或明確的交換條件。

[1][2]該現象涉及被描述為贊助人(或譯恩庇者)、經紀人(或譯掮客)和客戶(或譯侍從者)的政治行動者群體之間的不對稱關係。

在該現象中,有組織的少數群體或利益集團以犧牲公眾利益為代價。

該現象可能與身份政治的動態有很強的相互作用。

這在多元式體制中尤為常見,例如在美國,少數族裔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有時)擁有相當大的權力。

該現象的對立面是「企業家」政治或信念政治(英語:Convictionpolitics)。

儘管已提出許多關於該現象的定義,但根據政治學者艾倫·希肯(AllenHicken)的說法,一般認為該現象關係有四個關鍵要素: 二元(英語:Dyadic)關係:簡單地說,這些是雙向關係。

偶然性(英語:Contingency):政治家或經紀人向公民提供的服務,取決於公民代表政治家或政黨接受服務的行為 等級制度(英語:Hierarchy):政治家或政黨的權力地位高於公民 迭代(英語:Iteration):這種關係不是一次性的交換,而是持續的[3]偶然性和迭代是大多數該現象定義中共有的兩個組成部分。

[4]RichardGraham(英語:RichardGraham(historian))曾將該現象定義為一連串基於「你拿那,我拿這」為原則的行為,然後彼此因為對方的支持來得到好處,互利共生。

有時,民眾以對特定政治團體或個人的支持,換取該團體或個人在掌握政治資源後予以的(公共政策等方面)回饋,也被認定屬於該現象的一種,甚至同時被認定屬於分贓政治。

[5][6][7][8] 目次 1侍從媒體 1.1台灣 1.2歐洲與拉丁美洲 2註解 3參考文獻 4相關條目 侍從媒體編輯 侍從媒體指的是在威權體制下,與威權政府保持默契,彼此互利共生,和威權政府建立如「保護主—侍從」關係的民營媒體[9][10][11]。

侍從媒體為侍從主義表現在威權政府與民營媒體間,對於該民營媒體的稱呼[9][10][12]。

由於媒體是政府與社會間溝通的重要橋梁,所以威權政府會要求其侍從媒體透過媒體操控的技巧來控制社會輿論,保護威權政府的政權,並且以許多有利於侍從媒體營利的政策作為回報,例如:提供資金補貼、修法圖利其侍從媒體、[10]有時,侍從媒體會為了表現出與黨報的差異,選擇在社會大眾的民意明顯偏向某方的時候,選擇跟社會大眾站在一起,並勸諫執政者要容忍異議,採取改革,「因為時代的潮流已經不可擋」[註1]。

由於這樣「選擇性」的公正客觀,導致新聞舞台上,舉目所及都是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或權力新貴;異議人士和弱勢團體則受到冷落,無法得到侍從媒體關愛的眼神[10]。

台灣編輯 參見:台灣媒體產權集中化和重北輕南§ 太陽花學運 此章節需要擴充。

 聯合報在台北東區的數棟總部大樓。

就媒體業而言,台灣曾經的侍從媒體報業有:聯合報系及中國時報,兩個都是受惠於中國國民黨扶植而得以壯大的報紙集團,1995年起自由時報在民主進步黨的扶植下也成為該黨的侍從媒體。

而它們長期以來的編輯傾向大多呈現一言堂的情況,即便在報業自由化的時代,這些因侍從而起的大規模媒體集團之所有人,仍因介入政治鬥爭,而將手上的媒體公器私用,提供一面倒的消息或言論給社會大眾[10]。

因此部分台灣侍從主義所致的台灣媒體產權集中化,導致台灣戒嚴解除後的媒體環境仍然讓新興小媒體的生存空間被少數幾個侍從媒體集團抑制,所以對台灣而言,報禁解除同時,無形中反倒是為台灣又扣上了一個新報禁。

這個由中國國民黨政府長期威權統治台灣導致的結構性不平等,限制了民主生活中,「公共領域」的多元性與開放性[10][13][14]。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表示,人民藉由媒體獲得所需資訊,然而在中共威權體制施壓以及民粹政治的刻意操弄下,媒體逐漸提供不同品質、甚至不同真實性的「新聞」,港台都面臨「侍從媒體」危機。

[15] 歐洲與拉丁美洲編輯 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則因為文化上都具有評論式報導的傳統,曾經出現過侍從媒體。

隨著民主化,侍從媒體轉而被資金雄厚的政治人物利用龐大資金,組成政治聯盟來操控,以擷取政治利益。

不過其中許多國家的公民社會後來對於這樣的媒體,已經普遍出現「反對具有政治傾向」的省思浪潮。

[16] 註解編輯 ^詳見1968年9月底10月初,中華民國境內的《聯合報》及《中國時報》的社論 參考文獻編輯 ^Stokes,SusanC;Dunning,Thad;Nazareno,Marcelo;Brusco,Valeria.Brokers,Voters,andClientelism:ThePuzzleofDistributivePolitics.2013-09-16.ISBN 978-1107660397.  ^Pellicer,Miquel;Wegner,Eva;Bayer,Markus;Tischmeyer,Christian.ClientelismfromtheClient'sPerspective:AMeta-AnalysisofEthnographicLiterature.PerspectivesonPolitics.2021:1–17[2021-12-20].ISSN 1537-5927.doi:10.1017/S153759272000420X.(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英語).  ^Hicken,Allen.Clientelism.AnnualReviewofPoliticalScience.June2011,14:289–310.doi:10.1146/annurev.polisci.031908.220508  .  ^Hicken,Allen;Nathan,NoahL.Clientelism'sRedHerrings:DeadEndsandNewDirectionsintheStudyofNonprogrammaticPolitics.AnnualReviewofPoliticalScience.2020,23:277–294.doi:10.1146/annurev-polisci-050718-032657  .  ^Davidson,Roei;Schejter,AmitM."TheirDeedsaretheDeedsofZimri;butTheyExpectaRewardLikePhineas":NeoliberalandMulticulturalDiscoursesintheDevelopmentofIsraeliDTTPolicy.Communication,Culture&Critique.2011,4:1–22.doi:10.1111/j.1753-9137.2010.01089.x.  ^Roniger,Luis;Briquet,Jean-Louis;Sawicki,Frederic;Auyero,Javier;Piattoni,Simona.PoliticalClientelism,Democracy,andMarketEconomy.ComparativePolitics.2004,36(3):353–375.JSTOR 4150135.doi:10.2307/4150135.  ^Graham,Richard(1997)Clientelismonaculturapolíticabrasileira.Tomaládácá,BraudelCenterPapersNo.15 ^Tornquist,Olle(1999)PoliticsandDevelopment:ACriticalIntroduction,SAGE ^9.09.1Stokes,SusanC;Dunning,Thad;Nazareno,Marcelo;Brusco,Valeria.Brokers,Voters,andClientelism:ThePuzzleofDistributivePolitics.2013-09-16.ISBN 978-1107660397.  ^10.010.110.210.310.410.5林麗雲.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89-148.2000[2018-12-03].(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10-24). 參數|journal=與模板{{cite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journal}}或|website=)(幫助) ^希望之聲粵語台,SoundOfHopecantoneseRadio.【臺灣】二二八讓臺灣進入黑暗時代.希望之聲粵語台.2017-02-25[2018-12-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5)(中文).  ^楊秀菁**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戰後初期《臺灣新生報》的發展與挑戰(1945~1972)*(PDF).傳播研究與實踐.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頁55-85.2016年7月[2018-12-2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8-12-21). 參數|journal=與模板{{cite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journal}}或|website=)(幫助);|volume=被忽略(幫助);|issue=被忽略(幫助);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莊錦農.從建構論探討兩蔣時代政治統治正當性的建構(PDF).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7-03[2018-12-2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12-21).  ^王立新、全彩宜.台湾电视的文化成因及主体特征.「台灣電視批評發展史」.2015-10-12,15(6).三退過程中股權釋放與購買環節規則不嚴謹不透明,監督機制嚴重缺失,導致各方政治力量以此為契機,化國有官辦媒體為己方陣營的私營媒體,並通過多種運作手法推動跨媒體所有權的高度集中,使台灣媒體在新世紀初期即呈現出鮮明的集團化特徵。

;如國民黨將「三中」媒體(中視、中廣、中影)售賣給黨國時期的侍從媒體———中時集團接著陸續發展了中時集團,先後買下中天電視及中視,前飛碟電台董事長趙少康買下中廣......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蕭軒.中共施壓學者:港台面臨侍從媒體危機.台灣大紀元.2014-11-24[2018-12-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7)(中文).  ^顧鋼.论南欧和拉美国家的政治侍从媒体.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12):174-176[2018-12-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3)(中文).  相關條目編輯 大人物(英語:Bigman) 客戶政治(英語:Clientpolitics) Cronyism(英語:Cronyism)、裙帶關係 新近派別主義(英語:Neopatrimonialism) 金權政治 政治腐敗 政治機器(英語:Politicalmachine) 政治分肥 坦慕尼協會:美國的政治機構,19世紀曾捲入過操控選舉醜聞 選票庫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侍從主義&oldid=7190551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