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资治通鉴》,也就读懂了人生 - 知乎专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资治通鉴》的创作目的,在于为宋朝皇帝提供治国经验借鉴,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内容横跨16朝1362年的历史。
自面世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 ...
首发于轻松读历史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作者按:谢谢各位读者对我的这篇文章的关注。
我还开始着手写《通鉴启示录》系列,读史明智,读史明鉴,为您的人生、职场提供一点点启示,不定期更新:一、昨天,我终于买了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的《资治通鉴》。
原因是,我一直想了解这套被誉为“史学双壁”之一的大部头,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砸缸救人,见义勇为的杰出市民司马光先生。
《资治通鉴》的创作目的,在于为宋朝皇帝提供治国经验借鉴,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内容横跨16朝1362年的历史。
自面世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如果这套书放在现代,妥妥的千万级畅销书。
不仅历史价值高,而且衍生了一大批书评作者,拉动了文化界的就业。
用现代的话说,司马光可谓是知识界的顶级大V,意见领袖,KOL、知识经济的鼻祖。
二、虽然是一部行走的治国理念宝典,但是内容却不太好懂。
第一,全书300多万字(文言),每天读5000字,也要读整整一年半才能读完。
但是篇幅巨大从来都没有阻止读者的脚步。
为什么这本枯燥的大部头会成为历代政要的必备藏书呢?(据说毛主席前后读过17遍,还拉着ZZ局的领导们一起来读,来分析)。
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毒鸡汤,说的都是古人未经考证的事件,没有参考意义。
蒋介石、曾国藩也读过,但是没有令他们拜托失败的命运。
资治通鉴有没有用,我还真不好说,但是它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历史著作,我想至少有三个原因:1。
它不是一部流水账,而是一部痛点多多,干货满满的案例大全。
一般的历史书,很容易流于记录细枝末节而失去统领的陷阱。
就好像一部没有灵魂的肥皂剧一样,除了打发时间,消磨意志,没有其他作用。
《通鉴》能在二十四史之外异军突起,成为与《史记》齐名的史学名著,其过人之处在于,它帮读者在海量的历史典籍之中,筛选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事件。
我们能看的见的文字历史,基本上是有历史影响力的事件。
可以说,司马光是深谙“二八定律”的大历史学家。
纷繁往事,具有决定意义的往往是十占一二。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
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
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古代帝王日理万机,所以这部具有统领意义的史学巨著,为决策人士提供非常容易入手的读本。
2。
它是一个史学天团的经年累月的精修作品。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
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
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也就是说,《通鉴》是一个史学天团的长年累月的精修迭代的结果,所以质量特别高。
3。
它是一部具有批判性质,有决策参考意义的案例研究。
因司马光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而司马光因为博学多闻,政治思想觉悟高,待人温和,做事中正客观,所谓文如其人,司马光将笔下的文字,转化为领导们的决策参谋。
古代没有舆情监测机构,也没有互联网,所以很多信息,只能从历史书上来。
中国历代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读史,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案例研究。
而《通鉴》则是这样一本非常有参考意义的案例大全。
三、人有文字的历史,不过几千年。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类浩瀚的历史典籍,也只不过是重重复复地,换一种形式和地点上演着许许多多雷同的故事而已。
因为人性始终没有脱离一些基本的规律,例如基督教义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
例如傲慢。
其实就是骄纵、目中无人。
《通鉴·周纪一》里面记载三家分晋前的智氏家族的一则典故: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
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
《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襄子是当时周朝末年最大诸侯国晋国的卿大夫,另外还有韩、赵、魏三大家族。
有一天智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一起约饭局,吃饭的时候可能太High了,不知道是开了黄腔,还是发了酒疯,席间戏弄了韩康子,又侮辱了他的管家段规,相当失礼。
后来应该是丝毫没有不好意思。
当智襄子的管家听说这件事之后,就非常担心会惹出什么事来,于是就告诫主人说:做人不要太嚣张,要低调,不然就要歇菜了。
可能是被目前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又或者是被自己大权在握的表象所迷惑。
傲气冲天的智襄子竟然说道:“难将由我。
我不为难,谁敢兴之(白话:我要谁发财就发财,我要你歇菜就歇菜)的狂妄之语。
一般上司能说出这样的话,怕死的下属的基本上不会再说什么了。
而管家又偏偏的那么有职业道德,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他不但不怕被炒鱿鱼,还提出了善意的建议:与人结仇,往往在暗处。
蚂蚁蜜蜂虽然小,但能蛰人疼得喊救命,何况是韩康子这种能量大大的相国大臣呢?智襄子还是不听,依然狂妄一如往常。
果然,韩康子、魏恒子就联合赵家一起造反,最后杀死了智襄子,晋国的领地和田产,自立魏赵韩三国,开启了诸侯互相攻伐倾轧的战国时代。
又例如,用人原则。
为什么政府也好,国企也罢,都喜欢任用才能不那么突出的人做领导呢?《通鉴》里面也有答案: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意思是说:挑选人才的标准,如果招不到圣人、君子,与其选才大于德的“小人”,还不如选择“德大于才”的愚人。
原因是,君子的才干会用在善事上,而小人的才干往往用来作恶。
愚人因为才干不够,就算想作恶,也会有短板。
就像小狗想咬人,人还能制服。
如果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发挥邪恶,又有勇猛的力量来称雄时报,那么就像恶虎涨了翅膀,所带来的破坏力真是难以想象。
政府和国企一向求稳,政治素质大于业务素质,不像私企只求业绩。
又如,如何挑选中层干部的原则。
在《通鉴周纪一》也有记载:“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意思是:看人平时要看他所亲近的人(日常朋友圈),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财富圈子)、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人(用人观)、困窘时看他所不做的(对待挫折困境的人生态度)、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底线思维)。
区区几个字,就道尽人事沉浮之要义。
又如,如何对待有缺点的下属,《通鉴》记载: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大意是说,用人就像木匠选木材,如果一段好的木料,就算有几尺腐烂的木结,也不碍事。
选材要着眼于人才的优点,不求全才通才,但求专才,与华为的用人准则可谓如出一辙。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今天只能蜻蜓点水地分享几点。
《通鉴》有近300卷,300万字,内容涵盖十六个朝代。
可谓是一部历代政治得失的案例大全。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的大数据时代,不论你是企业主,打工仔,还是公务人员,这种决策参考仍然有巨大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通鉴》能够一直流传至今,仍然被世人反复研读、分析、运用的原因所在。
其实读懂了《通鉴》,也就读懂了人生。
编辑于2020-09-2614:52文言文资治通鉴(书籍)语文教育赞同6627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轻松读历史读最难的书,讲最白的话,懂最深的理
延伸文章資訊
- 1資治通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2《資治通鑑》之所以從這一年寫起是因為... - 歷史 - 中國時報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的整體描述,以達到警示後人之 ...
- 3《資治通鑑》六句精華,學習齊家治國之道! - 每日頭條
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大意是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人們都生活在自己的經歷中,經歷中的種種 ...
- 4勝者為王:資治通鑑大講堂,讀古今之變,一解成敗之謎
不僅符合儒家正統價值觀,而且內容通於大道,取材專取事關國家興衰、民生休戚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撰述目的是為了借鑑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原名《通 ...
- 5《資治通鑑》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 每日頭條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結束,共294卷,涵蓋十六朝1362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