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宣告投降。

9月2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本軍向同盟國投降,命令中規定在 ... 臺灣光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1945年10月25日,依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a],中華民國將領代表同盟國接受在臺日軍投降。

臺北公會堂受降典禮台上掛有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以及聯合國旗(四國國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現於畫面)[1]。

臺灣光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其從大日本帝國接手統治臺灣與澎湖群島的歷史事件的稱呼[2][3][4][5]。

該日標誌著臺灣日治時期的結束、以及戰後時期的開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宣告投降。

9月2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指示各地日本軍向同盟國投降,命令中規定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越南北部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蔣中正將軍投降,蔣中正隨後委派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為其負責受降事宜的全權代表,何應欽則委派陳儀將軍為其在臺灣受降的代表。

擔任降方代表的臺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照《一般命令第一號》之規定於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向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領文件[6][7]。

翌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臺灣光復」一詞自此就被各界大量運用。

其詞亦有另一說法,表示是緣自1946年8月由臺灣仕紳籌組的「臺灣光復致敬團」。

目次 1名稱爭議 2背景 2.1接收前置作業 2.2受降典禮 3即景 4後續 5光復論點的爭論 5.1光復論述 5.2非光復論述 6另見 7註釋 8參考文獻 9外部連結 10延伸閱讀 名稱爭議[編輯] 「光復」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把失去的收回」[8],中華民國政府及之後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此次事件為臺灣自清朝割讓予日本後復歸中國統治,因而以此稱之[3];非光復論者則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軍事佔領臺灣[9][10]。

由於戒嚴時代結束以來臺灣的本土思想漸盛,加上二戰後台灣主權歸屬的爭議,以及從臺灣主體性出發的歷史觀點,現今對於「臺灣光復」的說法有不同的見解。

背景[編輯] 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原本統治的臺灣割讓給予日本,從此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抗日戰爭前,華南地區原有「臺灣民族革命總同盟」、「臺灣革命黨」、「臺灣獨立革命黨」、「臺灣青年革命黨」、「臺灣國民黨」、「臺灣光復團」等6個抗日團體,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領導;1941年2月10日,中華民國政府為集中力量,經中央斡旋,在重慶組成「臺灣革命同盟會」[11],團結台灣人力量,支持抗戰,光復台灣。

[12] 二次大戰期間,在1943年舉行的開羅會議中,中華民國希望同盟國同意戰後日本放棄臺灣並移轉主權回歸,此內容列入開羅宣言,後於波茨坦公告內重申應履行。

1944年4月,位於重慶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由中國國民黨的中央設計局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並任命曾參加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陳儀為主任委員。

戰後,國民政府對於如何接管臺灣有兩派意見,一派建議完全與進駐其他「淪陷區」相同,設立「臺灣省」。

另一派則主張在臺設立擁有軍警等特別公權力的「特別行政區」。

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採納陳儀《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的意見,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負責接管臺灣,全部公署行政人員初定為2000名。

但最後接管計劃中的規劃並未完全實施,長官公署制度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為台灣人所詬病,稱之為「新總督府」[13]。

接收前置作業[編輯]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日本由同盟國軍事佔領,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臺日軍向蔣介石將軍投降。

同年8月29日,蔣中正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於9月1日於重慶宣佈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同時命陳儀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的總司令。

10月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於臺北成立,接收人員前進指揮所副主任范誦堯等分別在10月5日至24日分別由上海或重慶飛抵臺灣。

受降典禮[編輯] 臺北公會堂前的國民革命軍官兵參加依據盟軍最高統帥發佈之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所舉行的受降典禮。

圖中除了中華民國國旗之外,還可見到牌樓左上方所懸掛的同盟國美國國旗。

事實上,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隸屬於「太平洋戰區」[14]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典禮於上午十時在臺北公會堂舉行。

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第十方面軍,代表為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陳儀將軍則代表盟邦將領蔣中正將軍受降。

典禮開始時,由陳儀宣布「臺灣日軍業於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國陸軍總司令何轉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之命令,為臺灣受降主官,茲以第一號命令交與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受領希即遵照辦理」,語畢即以是項命令及受領證交參謀長諫山春樹將軍轉交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安藤利吉於受領證簽字畢,由日軍代表將受領證呈交受降主官陳儀,陳儀審閱受領證無誤後,即刻命令日軍代表退去,仍由引導官引導日軍代表離場。

主要參加人員有 國民政府代表:陳儀,葛敬恩,柯遠芬,黃朝琴,游彌堅,宋斐如,李萬居 臺灣人民代表:林獻堂,陳炘,林茂生,杜聰明,羅萬俥,謝爽秋,黃式鴻,王白淵 日軍代表:安藤利吉,諫山春樹,須田一二三,中澤佑(日語:中澤佑) 盟軍代表:美國總統杜魯門特別助理與「經濟調查小組」Presidentialeconomicsurveymission團長洛克(EdwinLocke,Jr.)、顧德里上校(CecilJ.Gridley)、柏克上校(Col.HenryBerk)、和禮上校(UlmontW.Holly)、葛超智(GeorgeHenryKerr)等十九人。

[15][16] 受降儀式結束後,陳儀發表廣播演說,稱臺灣及澎湖列島已重入中國版圖,臺灣光復[3],葛超智受邀校對陳儀中文廣播演說詞的英文翻譯,但發現裡面完全沒有提到美國在此事上面所扮演的角色[17]。

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臺北市役所(即現在行政院院址)。

即景[編輯] 10月15日,國民政府軍在基隆港登陸,臺灣人誦著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唱著歡迎歌,歌詞是「臺灣今日慶昇平,仰首青天白日清,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哈哈!到處歡迎,六百萬民同快樂,壺醬簞食表歡迎」,熱烈歡迎國軍進入臺灣。

[18] 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等媒體上,均有大量商家行號刊登歡慶臺灣光復的廣告。

街上鑼鼓喧天,鞭炮聲不斷,戶戶張燈結綵,雖然地方上有若干民眾報復日本人的小騷動,但整個局勢都處於平靜而穩定,並等待國民政府的到來[19]。

後續[編輯] 然而不久後,國民政府頻傳貪污行為,軍政人員紀律敗壞、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經濟活動,國民政府將在臺灣所接收的物資無償運往中國大陸,投入國共戰爭[20]。

資源委員會規定,供應三千至四千萬噸台煤、及五十萬噸稻米,做為國共內戰之軍需[21],惟供米指示因臺灣本身糧食不足,遭到長官公署拒絕[22]:111;15萬噸糖被國府列為敵產撥為中央運送上海銷售,其中1/8歸臺灣糖業公司收入[23]:69。

《華盛頓每日新聞(英語:WashingtonDailyNews)》報導中國剝削臺灣更甚於日本[24]、中國腐敗地榨取富裕的臺灣[25]。

此類問題影響臺灣經濟甚深,引發民怨[23],物價上漲十倍以上,及濫印臺幣應付財政支出,導致通貨膨脹嚴重,戰後第一年的生產指數,竟達不到大戰結束前一年的一半[26][27][13]、失業問題嚴重,報紙報導民眾餓死街頭[28],治安比日治時期更差,例如1945年臺灣的刑事案件比日治時期的1944年增加了28倍[29],四處盜賊橫行,臺灣人飽受來台軍政人員歧視,並處以種種不公平的對待[30],普遍引發臺灣人對於國民政府的不滿,導致後來民怨總爆發,發生臺灣全島反抗政府的二二八事件[31],許多期待國府統治及反抗日本的知識份子,在二二八事件中慘遭國民政府殺害,例如當時協助國民政府接管的臺灣人民代表林獻堂、陳炘、林茂生等人亦罹難或被迫害而客死異鄉[32]。

國民政府被批以「征服者」之姿入主台灣、懷抱著優越感專橫濫權[33],並實施長達四十年的白色恐怖統治,長期打壓台灣人,壓制民主、人權與自由,許建榮、盧世祥、張炎憲、鄭邦鎮、周明峰認為此日並非國民黨政府所稱的台灣「光復」,而是台灣「再淪陷」。

[34][35][36][37][38] 光復論點的爭論[編輯] 主條目: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獨立運動、舊金山和約和臺灣主體性 光復論述[編輯] 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認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書等內容,強調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如台灣、澎湖,必須歸還中華民國,條約在國際法的位階上具有拘束力,強調「中日和約」中雖有提到日本放棄台灣、澎湖等地,但沒有提到要歸還給誰,但該和約中也強調,中日間1941年12月9日前所有條約、協定都無效,因此馬關條約也無效,當然回歸中華民國。

條約也明確標注,澎湖、台灣人都有中華民國國籍,因此台灣、澎湖回歸中華民國沒有問題。

[39]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認為,被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台灣,按照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的決議,正式歸還給中華民國,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對日抗戰終告結束。

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臺灣重回版圖,明定每年十月二十五日為「臺灣光復節」。

台灣歸屬於中華民國的法理根據,不容扭曲。

某些人想曲解舊金山和約、波茨坦宣言以及各種歷史文件,來捏造台灣地位未定的法理依據,故意否認或忽略台灣交還給中華民國的事實,都是用政治觀點扭曲歷史事實的行為。

[40][需要較佳來源] 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認為,蔣公完成北伐、統一中國、帶領八年抗戰勝利,維護中華民國的尊嚴與國土,並收復台灣及部署島嶼。

[41] 非光復論述[編輯] 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於南京發給陳誠的手令,提及「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意即暫時性代表同盟國接管台灣,只有治權而沒有主權),文件來源: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檔案。

1949年1月5日,陳誠正式就任臺灣省主席,在就職記者會上強調要使臺灣成為一個復興中華民族的堡壘[42],然而蔣介石在1月12日致電告誡陳誠:「須知此時何時,台灣何地,尚能任吾人如往日放肆無忌,大言不慚乎。

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何能明言作剿共最後之堡壘與民族復興之根據地,豈不令中外稍有常識者之輕笑其太狂囈乎。

」[43][44][45][46] 中華民國外交部對日和約案卷第54冊(1952年5月13日)載明:「查金山和約僅規定日本放棄台灣澎湖,而未明定其誰屬,此點自非中日和約所能補救。

」因此,當年受同盟國委託到台澎接受日軍投降並代管台澎至今的中華民國從未取得台澎主權。

而沒有取回台澎當然也不會有「光復」。

[47][48][49] 1964年,日本外務省條約局(負責日本與其他國家之間條約的締結與國際法規的解釋)局長中川融在日本眾議院會議中,答覆議員岡田春夫就《中日和約》第四條(中日間1941年12月9日以前所締結之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之台灣歸屬問題質詢時,表示:「諸如台灣割讓等條約,便是完成割讓台灣一事即達成目的,之後僅具備形式上的效力。

由於這是已經執行完畢的條約,就算事後廢棄,亦僅是形式上的廢棄,已經執行完畢的事項無法因此而回到未執行前的狀態。

此類條約廢棄的效果,在國際法上為非常重要的問題,國際法學者的一致見解亦如上所示,若非如此,則國際間將無法安定。

割讓領土後因戰敗而使其全部恢復原狀,之前的割讓條約無效,這是不可能的。

」[50] 1952年,赴臺北交涉中日和約締結的日本外務省亞洲局長倭島英二表示:「(中日和約)第十條,這主要是為了臺灣以及澎湖島的住民或曾是那裡的住民,要來日本或前往其他國家時的方便而設置的......一旦舊金山條約生效,臺灣,以及澎湖島就會脫離我國,一脫離我國,則向來被稱為臺灣籍人民的人們,就會失去日本的國籍,而後處於國籍不明的狀態之下是很不方便的,旅行時就會產生到底持哪種護照來我國,才會被承認的問題。

在此第十條中將臺灣,以及澎湖島的住民,或是以前曾是當地的住民或其子孫,都視為(Deem,即視某物為其實際上不是的事物)其具有中華民國的國籍」[51]、「與中華民國的和約(即中日和約),『並非以決定』何處是中華民國的領土、誰是中華民國的國民為目的而做談判的,在這裡面並沒有寫著關於其領土問題,以及領土的歸屬」[52][53]。

前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台灣史學者張炎憲表示,1951年9月,舊金山和約簽訂,日本放棄台灣與澎湖,卻未明確規定放棄給誰。

1952年4月,依據舊金山和約的精神,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和約,日本在條約中放棄台灣與澎湖,也未明確讓給中華民國。

雙方簽訂和約之前,中華民國只是軍事佔領台灣;簽訂和約之後,中華民國也未取得領有台灣的合法地位。

因此,在1945年10月25日,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時,並不是「光復」,這只是國民黨政府的說辭,矇騙台灣人,以利其統治。

[54] 臺灣在二次大戰期間是日本領土,因此屬於軸心國陣營,反對「光復」論點的人士認為「光復」一詞是「站在統治權力的立場」,而不是臺灣人自己掌握的,因而不要再使用「光復」一詞。

[55] 認為基於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的「光復」論點有史實爭議的人士指出,這兩項宣言只是意見表示而已,沒有絲毫法律效果,不能提供戰後臺灣地位歸屬的國際法效力。

[56][57] 臺灣史學家李筱峰指出,二次大戰結束時,中華民國將領代表同盟國前往臺灣接受日軍投降。

雖然當時號稱「台灣光復」,但實際上是一次過渡時期的暫時軍事接管,並非就此確定戰後台灣與澎湖的領土歸屬。

領土的轉承歸屬,須待當事雙方簽訂國際條約才算數。

但後來中華民國政府還來不及和日本完成簽訂和約手續,就被中共推翻,逃離原來中華民國領土,才埋下後來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爭議,也才會有現在對於「台灣光復」的爭議。

[58]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推廣者林志昇與何瑞元表示,中華民國佔領臺灣的軍隊向臺灣人宣佈此日為「臺灣光復節」是違法的,並且由於同盟國當時尚未與日本簽訂和平條約決定臺灣的主權歸屬,因此英國和美國當時都反對中華民國更改臺灣人的國籍。

[59] 臺灣部份學者和民間團體認為,馬英九政府針對高中課程進行課綱微調,將「光復」的用詞編入高中課綱,是用大中國史觀洗腦學生,為外來政權統治臺灣做準備,也是去臺灣化、矮化臺灣。

[60][61] 由於中華民國方面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主官皆是以「同盟國之代表」或其進一步指派之代表的身份受降,因此有觀點指出日本實際上是向同盟國全體投降,而不是只向中華民國投降,所以所謂的「臺灣光復日」只不過是「日軍向盟軍投降日」,標誌的是軍事佔領的開始,臺澎主權並未在當天回歸中華民國,「臺灣光復」是誤導人的術語。

[62][63][64][65] 另見[編輯] 臺灣光復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般命令第一號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臺灣主權未定論 香港重光 光復節(韓國) 註釋[編輯] ^第一條第甲、己項。

參考文獻[編輯] ^《李筱峰專欄》從一張照片談終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時報,2005年8月15日 ^國籍與公民權:人民與國家「身分連結」的法制溯源與法理分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34-36頁,李建良,台北:中研院政治所、中研院社會所,2006-05-26 ^3.03.13.2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臺灣光復.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1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1).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史館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9月 ^臺灣省諮議會.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蔡鴻文先生史料彙編(下)(PDF).臺灣省諮議會.2005年12月[2015-05-02].ISBN 986-00-4270-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5-07-14).  ^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PDF).國史館.2010-12-15[2017-11-01].(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1-03-09)(中文(臺灣)).  ^臺灣省諮議會-戰後臺灣如何「光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議政史料展,臺灣省諮議會網站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光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詞條 ^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軍事佔領體制」與其問題,蘇瑤崇,《臺灣文獻》第60卷第2期,2009-09 ^終戰後臺灣軍事佔領接收的籌備準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楊護源,高雄師大學報第三十七期,2014 ^〈五、堅持光復臺灣〉.[2015-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蔣主席鈞鑒:頃見報載開羅會議重大成功台澎等地歸還中國凡我台胞同深感奮如蒙鞭策願效馳驅特電致敬伏祈垂察台灣革命同盟會叩亥江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三日  ^〈五、堅持光復臺灣〉.[2015-02-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  ^13.013.1二二八事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李筱峰,1997年2月25日 ^StatusofAlliedForcesandTheaterBoundaries,2July194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網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美國西點軍校.[2014年12月5日查閱](英文). ^林炳炎.從「翻異」看「1945年10月25日台北市公會堂の降伏式」.2014-05-09[2018年6月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3日)(中文(臺灣)).  ^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第1卷,第553頁,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6 ^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第128頁,王呈祥,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 ^悲劇的歷史拼圖金山鄉二二八事件之探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頁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彙刊第36期,2001-12 ^臺灣的歷史源流(下冊)(PDF).[2007-09-08].(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07-09-28).  ^中華民國近六十年發展史,第1卷,第14-15頁,呂芳上,國史館,2012 ^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第84頁,陳翠蓮,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 ^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PDF).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12月,(86):95-134[2019-02-05].ISSN 1029-474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1-12).  ^23.023.1光復初期臺糖的銷售問題—十五萬噸敵糖的來龍去脈(1945-194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史館館刊》第21期,p47-94,2009年9月 ^WilliamD.Newton.ChineseExploitFormosaWorseThanJapsDid.華盛頓每日新聞(英語:WashingtonDailyNews)(華盛頓(北卡羅來納州)(英語:Washington,NorthCarolina)).March21,1946:p.3.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WilliamD.Newton.CorruptChineseRuleBleedingRichIsle.華盛頓每日新聞(英語:WashingtonDailyNews)(華盛頓(北卡羅來納州)(英語:Washington,NorthCarolina)).March1946.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歷史教學資料網.[2017-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9).  ^「由終戰五十年談台灣前途座談會」紀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教授協會通訊第四期,1995-09 ^甘蔗悲歌-二林事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306頁,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吳翎君,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01-10 ^從台海兩岸文化差異看台灣前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李筱峰,2013-01-29 ^為這個時代留下永遠的歷史見證與紀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179頁,李筱峰,ThirdNaturePublishingCo.,2004 ^本會簡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狂飆的年代:近代台灣社會菁英群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4頁,林柏維,秀威出版,2007-09-01 ^二二八事件資料集,第29頁,鄧孔昭,稻鄉出版社,1991 ^臺灣光復節?臺灣再淪陷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許建榮,民報,2016-10-25 ^打破「台灣光復」的迷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盧世祥,自由時報,2015-10-11 ^「光復」?還是淪入另一個外來政權統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張炎憲,鯨魚網站,2009-10-20 ^南市教育局長:光復節是台灣再淪陷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自由時報,2013-10-28 ^何日再光復?─台灣光復節八月十五日台灣淪陷日十月廿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周明峰,台灣e新聞,1991-04-15 ^台灣沒對日抗戰?馬:胡說八道不要再吵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記者連珮宇,聯合報,2016-10-25 ^光復台灣的歷史,光復台灣的社會正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dn網路城邦 ^如果沒有蔣公光復台灣吳敦義:哪有姓蔡的總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陳煜,風傳媒,2017-04-05 ^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PDF).國史館學術集刊(國史館).2007年9月,(13):110[2017-06-2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5-09-23).  ^〈蔣中正致陳誠電〉,民國38年1月12日,《總統手令錄底》—(民國38年1月1日至8月16日),台北,「國史館」藏 ^〈交擬稿件—民國三十七年一月至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典藏號:002-070200-00024-058 ^林朝億.蔣介石提台灣是托管地書信國史館網站可查到.新頭殼.2017年1月3日[2017年1月3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4日).  ^葉克飛.哪位国民党高官人称“小委员长”.中國網.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2016年1月15日[2016年8月15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6日).  ^《議定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總報告書》(民國41年5月13日),第11面左頁,外交部「對日和約」案卷第54冊,台北:國家檔案局 ^持續「抗日」合理「中華殖民主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OrangeNick,極光電子報,2015-08-28 ^錯不在漏提盟國,而在鬼扯光復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黃聖峰,蘋果日報,2015-9-4 ^衆議院会議録情報第046回国会予算委員会第17号.昭和39年2月29日.pp.21–22.(日語)."台湾割譲条約などは、その台湾を割譲したことによってその目的を果たしたというのでございまして、あと形式的にはその効力が残っておるわけでございますが、それはすでに処分済みの条約でございまして、その後これを廃棄いたしましても、それはその形骸だけが廃棄されるわけでございまして、もと処分したことがもとへ戻るということはないのでございます。

これは条約の廃棄の効果ということで、国際法上非常に重要な問題でございますが、国際法学者の一致した見解がかようなことでございます。

さようなことでありまして、そうでなければ国際間の安定というものはあり得ないわけでございまして、領土を割譲して、戦争に負けたらすっかりもとへ戻ってそれが無効になるというようなことはとうていあり得ない。

" ^参議院会議録情報第013回国会外務委員会第33号.昭和27年5月27日.p.2.(日語)."第十條は、これは台湾並びに澎湖島の住民或いはそこに前住民であつた人が日本に来たり或いはほかの国に行つている場合もございますが、その人たちの主として便宜のために設けられた條文でございまして、便宜と申しますと、例えば現在の法律上の建前では台湾並びに澎湖島というものの最終的な領土帰属がはつきりしておらないわけでありまして、而も台湾並びに澎湖島はサン・フランシスコ條約が発効いたしますと、我が国から離れてしまう、離れてしまうについて、而も従来台湾籍民と言われておつた人たちが日本の国籍を失う、而も失つたあとその国籍がはつきりしないままであつては甚だ不便でありまして、旅行するとき等にどこの旅券を持つて来れば我が国に入るときに認めるというような問題を生じますので、この十條においては台湾並びに澎湖島の住民或いは以前にそこの住民であつた者或いはその子孫というものは中華民国の国籍を有するものとみなす。

中華民国の国民に含まれているものとみなす、みなすという規定であります。

" ^参議院会議録情報第013回国会外務委員会第40号.昭和27年6月13日.p.10.(日語)."(倭島英二君)今御審議を願つております中華民国との平和条約においては、中華民国の領土はどこであるとか、中華民国の国民はどれであるとかということをきめる目的で、これは交渉がせられたのではございませんで、その領土の問題並びに領土の帰属だとか、或いは中華民国の国民ばこういうものであるというような合意は、この中には書いてございません。

先ほどから申上げますように、十条の規定は、中華民国の国民はどういうものだとということを規定することが趣旨ではな" ^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第172-175頁,彭明敏,黃昭堂合著,蔡秋雄譯,臺北市:玉山社,1995 ^張炎憲.「光復」?還是淪入另一個外來政權統治?.台灣國際法學會.[2015年2月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16日)(中文).  ^蔡佩君.詩的信使—李敏勇.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12月20日:頁148[2015年5月12日].ISBN 97898668338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金菊.台灣光復大謊言.自由時報(臺北市).2005年10月26日[2015年8月2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沈育如;林秀姿.新課綱台灣史吵最凶.聯合報(新北市).2015年7月25日[2016年5月11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23日)(中文).  ^邱燕玲.李筱峰︰台灣光復中國無權慶祝.自由時報(臺北市).2005年10月26日[2015年8月2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林志昇;何瑞元.台灣沒有「光復節」.台灣日報(臺中市).2005年10月21日[2014年11月14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28日)(中文).  ^蔡佩樺;張振翔.光復入課綱?學者:大中國洗腦.民視新聞台(臺北市).2014年1月21日[2015年8月2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林雨佑.教部敗訴民團要求暫緩推動洗腦課綱.新頭殼(臺北市).2015年2月16日[2015年8月2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陳逸南.受降非光復.自由時報(臺北市).2011年7月28日[2015年9月10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黃聖峰.台灣光復從未發生.蘋果日報(臺北市).2015年9月9日[2015年9月10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9月11日)(中文).  ^釐清歷史脈絡方知「光復節」的荒謬.自由時報(臺北市).2011年10月26日[2015年8月2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王伯仁.「台灣光復節」從張燈結綵到廢除爭議.民報(臺北市).2015年10月26日[2016年5月13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支援教學網 延伸閱讀[編輯] 臺灣文獻66卷第3期,2015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支援教學網 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1946-1951),歐素瑛,《臺灣學研究》第18期 :頁99-150,國立臺灣圖書館,2015 臺灣戰後初期製鹽會社土地的接收與處理,何鳳嬌,國史館 戰後初期資源委員會對台電之接收(1945-1952),林蘭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期 :頁87-135,2013 戰後初期臺灣土地接收的糾紛-國史館 戰後國民政府的接收,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政治大學 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接收,何鳳嬌,國史館 戰後初期土地接收的檢討,何鳳嬌,政治大學 臺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1946-1951)-國立臺灣圖書館 戰後初期臺灣鐵路事業之研究(1945-1947),莊建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戰後初期臺灣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幾個問題:雷正琪函件解讀-黃俊傑個人網站 閱論編台灣日治時期歷史事件專門史 總督府 總督 民政長官 行政區劃 抗日運動 原住民政策 軍事制度 臺灣守備隊 臺灣軍 警察制度 司法機構 高等教育機構 市區改正 台北 高雄 公共住宅 神社 日本移民村 灣生 發電所 日台交通 始政時期(1895-1919) 馬關條約 始政 臺灣民主國與乙未戰爭 隆恩埔戰役 分水崙戰役 八卦山之役 嘉義之役 蕭壟事件 雲林大屠殺 六三法 臺灣紳章 國語傳習所 芝山巖事件 住民去就決定日 三段警備法 台灣賣卻論 陋習改正 鴉片 纏足 辮髮 隔離教育 公學校 小學校 台灣銀行成立與台灣銀行券發行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歸順會場事變 蕃人公學校與蕃童教育所 三一法 梅山地震 北埔事件 縱貫鐵路全線通車 阿里山鐵路主線通車 苗栗事件 五年理蕃計畫 太魯閣戰爭 高雄港拓建 台中中學校創立 西來庵事件 臺灣列紳傳 臺灣勸業共進會 六三法撤廢運動 西班牙流感疫情 同化時期(1919-1937) 內地延長主義 法三號 南進論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 第一發電所 第二發電所 臺灣通史 臺灣詩乘 臺灣語典 地方制度改正 町名改正 州制 市制 街庄制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治警事件 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民報 日台共學 蓬萊米培植成功 米糖相剋 二林事件 桃園大圳 嘉南大圳 烏山頭水庫 台灣農民組合成立 臺灣美術展覽會 臺灣民眾黨與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台北帝國大學創立 霧社事件 台灣話文論戰 嘉農棒球隊 古倫美亞唱片 望春風 台灣文藝聯盟與台灣新文學 新竹-台中地震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臺灣拓殖 皇民化時期(1937-1945) 皇民化運動 國民精神總動員 皇民奉公會 松山空襲 設置國立公園 大屯 次高太魯閣 新高阿里山 莎韻之鐘與國歌少年 五二七事件 國語家庭 國民學校 台籍日本兵 高砂義勇隊 陸軍特別志願兵 海軍特別志願兵 高千穗丸沉沒 新竹空襲 高雄大空襲 台灣沖航空戰 岡山大空襲 臺北大空襲 澎湖大空襲 戰俘營 高雄州特高事件 終戰 同盟國佔領日本 臺灣光復 後續事件及影響 反日情緒 舊金山和約 台灣地位未定論 二二八事件 反華情緒 臺灣主體意識 臺灣人日本情結 慰安婦問題 親日人士 台日關係 相關導航模板 臺日關係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 行政區劃 教育 日本移民村 望族 發電所 大型公園 ←清治時期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光復&oldid=68364075」 分類:台灣戰後時期台灣戰後政治事件兼併擴張1945年台灣1940年代台灣政治1945年10月政治理論主義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含有日語的條目需要查證來源的所有頁面自2017年6月需要查證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日本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