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考特這個人 - 博客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書名:溫尼考特這個人,原文名稱:Winnicott: Life and Work,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6782732,頁數:632,出版社:心靈工坊,作者:羅伯.
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博客來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0結帳
您好 ( 登出 )
登入
加入會員
購物金
購物金 0
儲值金 0
E-Coupon 0 張
單品折價券 0 張
會員專區
電子書櫃
線上客服
繁體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回博客來首頁
客服公告:12/31-1/2元旦假期,電話客服調整9:00-18:00暨出貨相關訊息詳情
移動滑鼠展開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旗艦店
:::網站搜尋
全部
展開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影音
百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禮物卡
搜尋
熱門關鍵字
鄉民的提早退休計畫
ETF實戰週記
你很特別
許傑輝
中文書
2021年度百大
新書
預購
排行榜
選書
即將出版
特價書
香港出版
讀者書評
出版社專區
分類總覽
博客來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學經典學派/大師思想商品介紹
主題活動
試閱
溫尼考特這個人
Winnicott:LifeandWork
已追蹤作者:[ 修改 ]
確定
取消
作者:羅伯.洛德曼
新功能介紹原文作者:F.RobertRodman,M.D.譯者:吳建芝、簡意玲、劉書岑出版社:心靈工坊
新功能介紹出版日期:2010/10/04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1000元
優惠價:79折790元優惠期限:2022年01月08日止
優惠折扣12/31-1/2APP限定|全館結帳滿千再9折(部分除外)
使用購物金最高可抵100% 詳情
1點OPENPOINT可兌換1點購物金,1點購物金可抵1元,實際點數依您帳戶為準。
如何獲得OPENPOINT點數?如何兌換購物金?詳見OPENPOINT說明
查詢我的購物金?登入會員專區
運送方式:臺灣與離島海外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可配送點:全球可取貨點: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
載入中...
我要寫評鑑
分享
優惠組合
溫尼考特這個人
原價:1000元
加
依戀理論三部曲【劃時代心理學經典】(套書):哀傷失落理論關鍵研究,從童年依附關係解開你的不安全感、焦慮與憂鬱
原價:2150元
優惠組合價
2021快走不送心理祭|精選兩書75折
2021-11-17→2022-01-08
原價:3150元
組合價 75 折 2363 元
放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溫尼考特,戰後英國最具原創性的精神分析師在討人喜愛的面具下隱藏的,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靈魂?洛德曼引領讀者深入內裡,層層掘出他的故事、他的愛欲、他的憾恨和他的思想
溫尼考特,這位牽著泰迪熊的小掌登上精神分析殿堂的淘氣叔叔,一直以來都予人溫和、靈活、歡快甚至「完美無缺」的公眾形象(他皺巴巴的衣著和東倒西歪的坐姿除外)。
表面上他似乎總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幸福的光環下,擁有無懈可擊的童年和燦爛奪目的學術成就。
但是,私底下的他,真的是這樣嗎?
本書作者洛德曼醫師經多方奔走訪查及詳閱大量資料,為我們拼貼出一幅帶灰調、或許不甚完美的溫尼考特畫像:平靜的英國鄉間童年、與完美到近乎聖人的父親和憂鬱的母親間耐人尋味的親子關係、永遠進不去美麗卻古怪的第一任妻子內心世界的隱痛,以及歷經煎熬後跨越道德界線,與知他甚深的第二任妻子圓滿和諧的婚姻生活。
現實生活中的溫尼考特孩子氣、優柔寡斷卻又叛逆、對錢沒概念,還常唆使員工跑腿代辦私務;但在學術成就上,愛玩的性格引發了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天生反骨造成了他思想上的絕不受制於權威,也使他成為英國戰後極少數在吸納大量克萊恩派的理論精髓後,仍能擺脫箝制、創發出自己獨到見解的精神分析理論家。
我們可以說,他的「不完美」成就了他,也讓我們因此享有這位充滿創意與勇氣的分析師,那豐饒而不受限制的心靈。
本書除以大量篇幅探討溫尼考特的思想脈絡外,另兼論了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發展史和幾位重量級人物間的權力糾葛,包括梅蘭妮.克萊恩、安娜.佛洛伊德、詹姆士.史崔齊、恩斯特.瓊斯和瑪殊.汗等人的恩怨情仇,書末並附溫尼考特歷年作品完整列表,深具參考價值。
本書特色
第一本關於兒童精神醫學大師溫尼考特生平的全景式描繪,深入而完整
醫生作家王浩威審閱、兒童精神科周仁宇醫師、邱顯智醫師專文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羅伯.洛德曼 F.RobertRodman,M.D.
1934年二月三日出生,在哈佛大學完成學士學位後,於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師資格。
洛德曼醫師是美國知名的精神分析師,曾為紐澤西普林斯頓尖端精神分析研究學會的成員,並在加州比佛利山執業。
他對溫尼考特的熱誠推動了溫氏的教學演講、臨床研究和論文等相關資料的出版,並曾受克萊兒.溫尼考特請託,以詮釋性的角度編輯溫尼考特書信集《隨興的表達》(TheSpontaneousGesture,1987),精闢見解令人嘆賞。
除擅長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外,洛德曼醫師亦勤於筆耕,他是《還沒死去:一份回憶錄》(NotDying:AMemoir)與《讓希望存活: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KeepingHopeAlive:OnBecomingaPsychotherapist)二書作者。
這部資料浩繁的《溫尼考特這個人》,亦是他窮盡多年時間飛往各處進行訪談,加上閱覽大量文獻,再與個人見解細細織就後,才完成的作品。
2004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溫尼考特這個人》出版後隔年,洛德曼醫師即因中風引起的併發症,於加州聖塔莫尼卡逝世,享年七十歲。
序
導讀 一本傳記的許多種讀法
I.詩人溫尼考特
我們應該怎樣去閱讀《溫尼考特這個人》這一本傳記式的思想介紹呢?
溫尼考特這樣的一個名字,所代表的思想和態度,對於心理專業的人士來說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將專業的許多領域講得更清楚、更有感受力);對於非專業的讀者來說,閱讀他作品過程中覺知到他思想的原創性和詩意的表達方式,所帶來的不只是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的專業知識,更多的甚至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溫尼考特的作品在精神分析世界裡,原本就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他的這種處境經常讓人聯想到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這位十九世紀末出生的大思想家。
當年,本雅明被介紹到臺灣(最初介紹到英美世界時亦同樣)是放在社會學法蘭克福學派的諸君子之間。
這樣的併列是十分突兀的:一群高度理性語言的理論家中,忽然夾雜一位詩人。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溫尼考特身上:精神分析在佛洛伊德後,語言愈來愈理論也愈艱澀的發展中,忽然出現一位感性而浪漫的詩人。
本雅明也好,溫尼考特也好,稱他們是詩人並不是貶抑他們在理論上的成就。
他們都是在哲理的探索過程中,比別人更早去思考一些與眾不同的範圍,是理性語言的邏輯不容易觸及的,於是不約而同地採取了一種詩意語言以追求比較可能的準確表達。
讀他們的作品就像讀好詩一樣,乍看是十分淺顯的文字,但閱讀起來似乎別有蹊蹺,每一次都有不同層次的領悟。
我自己是在專業的路途上,與當年的伙伴共同摸索前進時,早早就遇見溫尼考特的思想和作品的。
當時不知怎地,自己就被吸引了。
這幾年才慢慢瞭解這其中的一些原因,譬如,詩的(poetic)知識狀態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是無法想像的。
II.遇見溫尼考特
大學將畢業時,七○末八○初將解嚴的臺灣,許多西方後六○年代的思潮開始偷渡進來,特別是來自歐陸的,我還記得當年還是醫學系五、六年級時,讀到廖仁義譯、巴托莫爾(TomBottomore)寫桂冠出版的《法蘭克福學派》(TheFrankfurtSchool)(1984),忽然覺得整個世界開了好大一扇窗給自己的一種奇妙感覺。
當然,後來法國的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進來了,還有好多的像新左派、後馬克斯、後現代、女性主義等等。
在這些行列出現的許多理論大師中,高舉著精神分析大旗的拉岡(JacquesMarie-EmileLacan,1901-1981)自己當然是特別地注意。
拉岡的拗牙詰口是眾所皆知的。
我不同領域的朋友組一個讀書會想把拉岡搞懂,這樣的行動是退伍前開始的,一直持續到開始在臺大醫院精神科擔任住院醫師。
只是,花了好大的力氣,包括在師大法語中心學了一年半的法文,這個充滿語言學和拓樸學的法國精神分析,似乎離我們眾人集體加起來的功力還是很遙遠。
特別是實務的經驗開始累積,臨床所看到的現象離拉岡愈來愈遠,這條路也就不知不覺地停滯了。
在住院醫師階段,當時臺灣心理學界或精神醫學界並沒有太多人講心理治療,更別提精神分析。
其實,那時陳展航醫師從美國梅寧哲診所回來了,在榮總擔任主治醫師,應該是一位很好的求教對象。
只是,當時受到特克(SherryTurkle)《精神分析政治學:賈克.拉岡和佛洛伊德的法國革命》(PsychoanalyticPolitics:JacquesLacanandFreud’sFrenchRevolution)的影響(整個美國六○年代思潮看待佛洛伊德的方式亦是如此),對於安娜.佛洛伊德為首的自我心理學是十分主觀地不屑一顧的,也就沒想到去尋求和自我心理學息息相關的梅寧哲診所回來的這位可能的老師。
當時一群住院醫師中,包括市療、桃療、榮總和臺大的,是經常一起聚會學習。
我忘了是張凱理還是陳登義,找到了聖克萊爾(MichaelSt.Clair)寫的《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ObjectRelationsandSelfPsychology:AnIntroduction,現在已經是第四版了),推薦給大家,忽然才注意到英國精神分析的發展,知道有客體關係理論的存在。
(當然,多年後才知道:原來英國只稱是克萊恩學派[Kleinians],而所謂客體關係理論[objectrelationstheory]這名詞,其實是美國精神分析學派稱呼英國的方式。
)
因為開始遇見英國的精神分析學派,才開始知道克萊恩(MelanieKlein)、費爾貝恩(RonaldFairbairn)、溫尼考特、巴林(MichaelBalint)、畢昂(WilfredBion)等人。
III.分析我們的分析師
對於精神分析的人來說,有些人認為真正的分析師幾乎是無所不分析,覺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應該精神分析地思考。
這不是說見到任何一個人就開始分析,而是說,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就是他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
這樣的看法也許見仁見智。
但是,如果我們所面對的是一位精神分析師,以精神分析的思考來瞭解,反而是最恰當不過的。
溫尼考特傳記很多,而且是愈來愈多。
我第一本讀到的是法國人克蘭西(AnneClancier)和卡馬諾維奇(JeannineKalmanovitch)所寫的《溫尼考特與自相矛盾》(WinnicottandParadox)(1987年英譯本),1990年代在臺大精神科以溫尼考特為主題做總醫師學術演講,主要就參考這一本,再加上菲利普斯(AdamPhilips)寫的《溫尼考特》(Winnicott,1989),就綽綽有餘了。
這位作者有很多書譯成中文,偏偏沒有這一本。
(這兩本書的作者,剛好都和瑪殊.汗有關:前者是訪問瑪殊.汗,後者是接受瑪殊.汗分析。
)後來又有雅各(MichaelJacobs)撰寫的《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理論代言人》(D.W.Winnicott,中文本由生命潛能出版)一書和卡爾(BrettKahr)的《傳記映像》(D.W.Winnicott:ABiographicalPortrait)。
愈來愈多的傳記,也愈來愈多的二手論述,似乎也顯現溫尼考特愈來愈被看到的重要性。
然而,直到《溫尼考特這個人》這本傳記的來臨,才有所謂的「afull-sizedbiography」,不再只是一兩百頁的簡介而已。
作者羅伯.洛德曼(F.RobertRodman)是1934年在波士頓出生,哈佛大學及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畢業和訓練出來的精神科醫師,後來在加州執業的精神分析師。
他是溫尼考特到美國演講時,才第一次注意到這一個人。
溫尼考特去世後,他投入了溫氏書信的整理,成為以溫尼考特研究出名的學者,也因此有了這本傳記。
而作者也在書成後次年的2004年去世。
IV.一本傳記的多種讀法
《溫尼考特這個人》的書寫策略是十分精神分析的。
我們因此瞭解了溫尼考特的人生許多的為什麼,包括他理論中對母親角色的在乎,可能和他經歷了母親的憂鬱、與克萊恩緊張的關係、第一任妻子精神病的完全退行,直到第二任妻子扶持式的接納都有關係。
我們也瞭解了為何他是如此大器晚成?幾乎五十歲才大量爆發出他的原創力。
雖然,嚴格地說,這只是屬於作者一種假設性的推斷分析。
但我們有了一種瞭解的方式了。
同樣地,透過這一本書,不只可以看到溫氏這一個人如何形成,我們也看到英國學派的形成過程。
特別是做為精神分析的發展,英國幾乎是從一開始就和維也納息息相關的地方,英國同時也是佛洛伊德晚年告老安息之處。
暸解英國的發展,我們更可以因此看到,如今在精神分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制度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建構出來的。
相對於現在的精神分析界,早期的精神分析也許是還在摸索,也就有很多不同的嘗試。
他們從早期分析自己、分析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的姪兒女,到交換分析,到這本書中提到的關係,像瓊斯是邀克萊恩來英國的人也是要她幫忙分析他子女的人,克萊恩是督導溫尼考特的人也要求他分析她兒子等等。
在這一種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精神分析界開始注意到界線(boundary)的重要性,開始避免(甚至禁止)多重關係。
而英國精神分析界最特別的,就是安娜.佛洛伊德(AnnaFreud)和克萊恩這兩位女性的戰爭。
這本傳記雖然以描述溫尼考特的生平為主,卻因為他是夾在這一對立情勢中間的重要目睹者,甚至是這樣的對立同時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溫尼考特的理論發展。
因此,在閱讀溫尼考特的傳記過程時,自然也看到了理解英國精神分析發展的另一個角度。
V.溫尼考特這個人
溫尼考特在1896年出生於英國普利茅斯,原本是一位小兒科醫師。
1923年二十七歲那一年,他結婚、開業,同時也開始接受精神分析,日後成為英國開始有精神分析訓練後的第一批候選人。
當時英國精神分析的發展,先是克萊恩在1926年來到英國,除了對英國產生巨大的影響,她自己同時也逐步發展出日後影響至鉅的理論。
當克萊恩理論漸成熟之際,另一位同樣戮力於兒童精神分析的安娜.佛洛伊德,也隨父親的避難而在1938年定居倫敦。
從此,兩個人對兒童精神分析看法的分歧原本只是隔海偶爾交戰,開始變成面對面的巷戰衝突。
這場「兩位女士的戰爭」,當時雖然造成許多的緊張和對立,但放在歷史的現在來看,其實反而是促成精神分析的大豐收。
(關於這次論戰的主要文獻,後來由沛兒.金[PearlKing]編輯成《佛洛伊德?克萊恩之論爭》[TheFreud-KleinControversies],林玉華等人早已翻譯好,最近將由聯經出版社出版。
)
溫尼考特在這樣充滿張力的環境下成為一位精神分析師。
精神分析師的訓練剛好是最強調獨立成熟的人格,他的成長路程也就顯得特別的不容易?或者說,要成長出一個獨立而自在的人格原本就應該是不容易的,只是他的成長不只是在會談室內慢慢談出來的,更多是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精神分析社群中。
在兩位女士展開論戰時,先有費爾貝恩、沛恩(SylviaPayne)等表示了堅持中立的態度。
後來溫尼考特和海曼(PaulaHeimann)也脫離克萊恩一派,再加上新的流亡者巴林夫婦和佛克斯(MichaelFoulkes)。
於是就有了英國精神分析獨立派(BritishIndependentGroup)或中間派(MiddleGroup)。
「獨立派」這樣的名稱,雖然是克萊恩或安娜的人馬叫出來的,其實頗為符合溫尼考特當時雖然還沒流露出來的反權威性格。
他的這樣性格,後來發展成他重要理論之一的「反社會傾向」的討論。
除了「反社會傾向」,溫尼考特思想最廣為人知的觀念還有「扶持」(holding)、過渡客體(transitionalobject)、促長環境(fascilitatingenvironment)、遊戲和現實(playingandreality)、塗鴉遊戲(squiggle)、自發示意(spontaneousgesture)等等。
他的文章或演講所提到的觀念,甚至是一些自創的名詞,如今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用語了。
當然,在精神分析專業上,他的理論貢獻比這些名詞還更多。
關於這一部分,正是作者在這一本乍看是傳記的作品中,真正想要呈獻給所有讀者的。
VI.《溫尼考特這個人》的中譯本
當年在臺灣,當一群將走向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的伙伴,遇到了英美的客體關係理論和自體心理學時,在這路途中其實是遇到其中的許多的大師。
只是,在這過程裡,誰遇上那一位大師,誰又不知不覺地投入另一位大師,其實是值得以後的歷史細細玩味的。
溫尼考特的作品夾雜在其他伙伴的作品中陸續在臺灣出現。
最先,在遠流出版社精神分析經典系列的計畫中,原本屬於溫氏的有《成熟的歷程與促長的環境》和《遊戲與現實》,但終究是難產了。
反而是林玉華在五南策劃的精神分析系列先出版了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兒童心理治療實例:皮皮的故事》(ThePiggle)。
後來才由心靈工坊和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譯出了《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ConsultationsinChildPsychiatry)、《二度崩潰的男人》(HoldingandInterpretation)、《遊戲與現實》(PlayingandReality)三本理論書,心靈工坊隨後又另行出版了溫尼考特在BBC的廣播合集《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TheChild,theFamilyandtheOutsideWorld)。
洛德曼醫師的這本完整的傳記是由我提議,推薦吳建芝、簡意玲和劉書岑三位新生代醫師來翻譯的。
當時,她們都是剛剛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分別正要專攻兒童精神醫學和精神分析的。
感謝她們的投入,再加上心靈工坊的編輯細心而反覆的校對和編輯,才有這一本書的完成。
對我自己而言,審閱完本書後,終於放下心裡的一塊大石頭。
想想過去這半輩子,投入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翻譯,不知不覺已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以後要再做這樣的事,可能沒機會,也沒精力和時間了。
對於溫尼考特還沒譯成中文的其他重要作品,恐怕是有待來人了。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2010年9月
中文版推薦序一
看見、等待、思索
精神分析常讓人難以理解。
分析師很少給建議,有時甚至少到被認為什麼也沒做。
而溫尼考特這位精神分析師,在他繁多的著作以及豐富的人生裡,用了各種方式,闡釋這個做得少的道理。
他每篇文章都不長,讓人以為可以很快讀完,卻不由自主像被抓住似地不停思索。
他總是能替讀者撐起一個思考的空間。
在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的讀書會裡,我們曾經花了半年的時間才讀完他一篇十頁的論文。
現在仍然回味無窮。
如果不是時間限制,肯定可以就那樣一直讀下去,然後新的思考還會不斷湧出。
像詩一樣,他的文字裡空間的壓縮和意義的延展同時發生。
好像沒有告訴讀者什麼,但讀者卻有許多自己的發現。
基於他在小兒科以及兒童精神分析的臨床經驗,溫尼考特發表了很多關於母親與嬰兒的論文。
這些細緻深入又有說服力的觀點,影響了超過半世紀以來的心理治療,也開啟了嬰幼兒心理治療工作的可能性。
但這樣一個徹底改變人們對母嬰關係看法的人,卻不斷強調,關於照顧嬰兒他根本什麼也不會;他會的,只是在父母遇到困難的時候,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
他認為照顧嬰兒是一種預防工作,只有出了問題的時候人們才會注意到這個工作的重要。
母親為嬰兒所做的就是這樣。
她沒有告訴嬰兒該做什麼,但在她懷裡,嬰兒得到保護與滿足。
她時時刻刻想著嬰兒的狀態,擋掉可能的傷害,逐步在嬰兒可以承受的範圍裡把世界帶給嬰兒。
雖然母親做了這麼多,但嬰兒感受到的,只是一個安全的空間,並且在自己的步調裡成長。
要到很久以後,他才會知道母親曾經為他做過什麼。
溫尼考特的臨床經驗告訴他,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都不是平白而來,包括長大、存在感以及對世界的熱愛,這些都是早期母嬰關係的產物。
如果我們知道母親為孩子撐起空間這件事有多麼重要,我們便也會知道必須有人為母親做同樣的事。
有時這是丈夫和家人的工作,有時是治療師的。
溫尼考特在社會的外在現實以及人們的內在世界裡,撐起了這樣的一個空間。
在那裡面,他看到個案、學生以及同袍的困境,和他們一起思索,一起等待改變。
他不會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只是創造出一個空間。
這通常不會被視為什麼英雄事蹟,甚至從表面上看來什麼也沒做。
但在空間裡的人,卻可能因此而得以喘息,得以感受生命。
是什麼樣的人生,讓溫尼考特可以得到這樣的體會?我在這個好奇裡,開始閱讀這本傳記。
周仁宇 兒童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師 2010年8月
中文版推薦序二
和溫尼考特相遇
中華民國八十年六月十五日,剛從陸軍少尉退伍沒多久,就到臺北市立療養院報到,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
此時蔡榮裕醫師剛升上主治醫師,就帶領著我們一群第一年的住院醫師,一起閱讀心理治療的文章,共同討論精神分析的理論。
直至當時,有關精神分析的漢文譯本,多是志文出版社在1970年代出版的新潮文庫系列,佛洛伊德(SigmundFreud)、佛洛姆(ErichFromm)、阿德勒(AlfredAdler)、荷妮(KarenHorney)、梅寧哲(KarlMenninger)、及榮格(CarlJung)等零星的著作。
這雖然無法和國內近二十年來精神分析多樣性的出版內容相提並論,但卻是住院醫師共通的基礎。
在一次的課堂中,蔡醫師提到〈反移情裡的恨〉之觀念,並提到文章中的故事。
溫尼考特曾在中途之家,治療一個九歲的翹家男孩。
在一次會談中,詮釋男孩的畫作為:逃家的行為是,在潛意識中拯救他家的內部,並保存他的母親免於猛擊,同時也試圖逃離他充滿破壞者的內在世界。
但治療沒有成功,他又如同以往地逃離中途之家。
一段日子後,他出現在溫尼考特家附近的派出所,溫尼考特太太將他帶回,一起過了三個月如地獄般的生活。
在危急時,溫尼考特用身體的力氣,但不帶生氣或指責,將他拎到前門外,不論天氣或日夜。
男孩可以按一個特殊的門鈴,他知道只要他按了門鈴,他就可以重新進入屋內,而過去的事一句話也不用再說。
溫尼考特在將他放在門外時,會告訴男孩,所發生的事讓溫尼考特恨他。
這些話對男孩的進展顯重要,但對溫尼考特的重要性,在於讓他可以容忍此情境,而不會失控、不會發飆、不會謀殺這男孩。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溫尼考特,震撼至今。
我常常在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做出什麼樣的事。
尤其是每當我討厭個案時,溫尼考特的身影就會浮現,讓我試圖癱瘓全身的肌肉,假裝不生氣和不指責地對個案說話,但卻蹦不出「恨」這個字。
在這本傳記的第一部中,透過訪談和重要他人的信件,作者勾勒出溫尼考特的成長背景。
在第二部中,透過溫尼考特的信件和生活,作者探討溫尼考特作品背後的個人因素。
作者讓我們讀到,溫尼考特的是小兒科醫師出身,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第一批候選人,是男性的兒童精神分析師,一直持續地從事小兒科照會工作和精神分析,擅長廣播、演講、及寫作。
從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中間派(MiddleGroup)的一員,到今日被視為獨立傳統(Independenttradition)的開創者,這一切,或許始於他九歲那年失去了回憶夢的能力,或許更源出於溫尼考特母親的憂鬱;或許始於溫尼考特父親對衛理公會的投入,亦或許肇因於溫尼考特的母親無法忍受哺乳時的興奮感。
溫尼考特對母職的歌頌,明顯對比於忽略父職的盲點。
張凱理醫師曾提過,溫尼考特和寇哈特(HeinzKohut)講的是同樣的東西,但一個在講母親,一個在講父親。
三位譯者都是新一代的精神科醫師,致力於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的工作。
今日的精神醫學,強調「精神疾病」的科學研究,而愈來愈失去「人味」了。
溫尼考特曾談及預科工作的冷靜、全然無情地客觀研究活的組織,這一點是許多醫生出身的分析師回首過往時都會談論的。
我想,這也是許多精神科醫師的感受。
希望這本傳記的出版,會讓更多人有興趣去研讀溫尼考特的文章,更希望心靈工坊能再接再厲地出版溫尼考特的《論文集:從兒科醫學到精神分析》(CollectedPapers:ThroughPaediatricstoPsycho-Analysis)和《成熟的歷程與促長的環境》(TheMaturationalProcessandtheFacilitatingEnvironment),以促進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獨立傳統的精神,在漢文世界的生根及繁衍。
我把偷來的珍珠,都註明出處了。
而更多的寶藏,則等待著讀者去發掘。
雖然在許多他人的回憶中,讓我們看到,溫尼考特不完美的一面,畢竟分析師始終是一個人。
邱顯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 2010年八月八日,庚寅年六月二十八日煞北沖猴
看更多
詳細資料
ISBN:9789866782732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規格:平裝/632頁/15.6x21.6x3.16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心理學>經典學派/大師思想
書籍延伸內容
年度心理祭
內容連載
【第七章】愛麗絲‧泰勒克萊兒寫道唐諾「幾次差一點結婚,不過都沒有結成,一直到他二十八歲才(第一次)成家。
」唐諾在1923年七月七日結婚;當時他二十七歲。
婚禮在薩里特區佛蘭斯漢鎮(FrenshamSurrey)的堂區教堂舉行。
他所娶的女人是三十一歲的愛麗絲‧巴克斯頓‧泰勒(AliceBuxtonTaylor),約翰‧W‧泰勒的女兒。
泰勒先生是一位虔誠的衛理公會教徒(和唐諾一樣,他最後轉向英國國教派),他既是詩人、也是婦科醫生。
1904年泰勒成為英國婦科學會的主席,「他曾在該會草創階段任研究員。
他的『創會致詞』使他有機會大聲疾呼已憂心多年的議題—生育率下降,不只在英國,也包括整個西歐。
『他坦言斥責潛藏在此重大社會現象底下的邪惡,給認真思考的一般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愛麗絲,1892年出生於伯明罕,排行老二,僅次於瑪莉,後者嫁給一位頗負盛名的建築師。
在她之後是另一個妹妹寶琳,她則終生未嫁。
再下來是大弟,接著是小弟吉姆,吉姆後來成為醫生,也成為唐諾‧溫尼考特的好友。
羅莎‧泰勒,吉姆的第二任妻子,是聖彼得堡雄堡家族(Shaumbergfamily)的一員,也是位婦科醫師,在1988年告訴瑪德琳‧戴維絲(MadeleineDavis)和我,愛麗絲的父親是「那種認為人只有在想要生小孩時才需要性的人。
他是一個聖徒,被他的小孩理想化,但是他幾乎不曾陪孩子們玩耍過,因為他實在太忙了。
」一個極為成功且忙碌的衛理公會教徒,沒什麼時間給他的孩子�這幾乎等同於對唐諾父親的描述。
約翰‧泰勒在1910年過世,那時愛麗絲十八歲。
她進入劍橋就讀,最後在泰丁頓(Teddington)的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工作。
我們不清楚她在這個純粹科學的地方做了些什麼。
她本身是一位極富藝術性的人,婚後,她作畫、蒔花、雕塑且玩賞音樂。
她對超自然的信仰證諸於阿拉伯的勞倫斯透過鸚鵡和她溝通的想法,進一步暗示至少她並不習慣科學思考的嚴苛。
兩人共同的朋友漢娜‧亨利推測,她可能是在劍橋遇見唐諾的。
這個情況的可能性較高,因為唐諾的舊識吉米‧艾德也和愛麗絲同在劍橋。
另一個可能性是,他們是在愛麗絲於泰丁頓工作時由大衛‧賓利(DavidBentley)居間介紹認識的,他當時也受雇於該實驗室。
唐諾在他與愛麗絲1923年結婚之前,就已經認識賓利夫婦。
漢娜‧亨利的這個故事是莉莉安‧賓利(LilianBentley)告訴她的,有一天,唐諾到賓利家敲門「詢問是否週末有空房間(在他結婚之前,當時他正要去見愛麗絲)。
當莉莉安打開門說哈囉,唐諾結巴地說『喔,對不起,我以為這裡是農莊。
』莉莉安忍不住大笑並說,沒錯,這裡就是。
顯然因為她儒雅的語調,並不像勞工階級的農婦。
她的父親是律師且家境富裕,而她還是牛津的文學士。
唐諾窘極了,但是他們成為一生的摯友,經常見面,住處也只相距十分鐘。
」這想必是1920年代前期所發生的事。
他所說的「我以為這裡是農莊」,讓我們想起他後來有名的宣告,「沒有所謂的一個嬰兒這回事」。
理由是他發現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寧願去反駁明顯的事實,與現實周旋,而不是屈服於它,或者,寧可去屈服一個他偶然間創造的現實。
漢娜與先生成為溫尼考特這對新婚夫婦的朋友,是在1926年秋天,於薩塞克斯(Sussex)露營時碰面的。
除此之外還包括賓利一家�大衛、莉莉安和他們的小孩,他們日漸親密,且常在週末時聚會。
因為工作的關係,亨利一家需靠近鎮上居住,他們搬到漢普斯德石南園(HampsteadHeath)較遠那頭的一間公寓去。
他們仍時常拜訪愛麗絲與唐諾,泰半是在週末。
唐諾喜歡散步。
漢娜回憶某一次「他們替朋友照顧狗,一隻大丹狗,我正巧遇到唐諾。
他一看到我,就開始拉扯皮帶,趕著他的狗跑[到]差點飛起來。
」
看完整內容連載
主題活動
當佛洛伊德、克萊恩和溫尼考特等大師共同治療一位病人,會是怎樣的情景?《從殊途走向療癒:精神分析躺椅上的四個人生故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同類商品新上架
1.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
2.
柳居士這麼說
3.
創傷療癒手冊:不被往事定義,走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
4.
傻瓜一直在路上:生命的練習曲
5.
【限量親簽版】傻瓜一直在路上:生命的練習曲
本類新品熱銷
1.
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反骨的勇氣!:橫掃臉書、youtube、IG!史上最強「三棲」網紅馬克太太第一本創作集!
2.
時間,才是最後的答案
3.
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
4.
【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不要羨慕別人花開得早,要努力讓自己花開得好:一段夢想與實踐的故事,創造人生的選擇權,關關難過關關過!
5.
親愛的,妳還可以是妳自己:許書華醫師陪妳聊那些童話故事後的未完待續
本類暢銷榜
1.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2.
愛的藝術(心理學不朽經典.限量療心禮物版/精選佳句手寫字燙銀珍藏書籤):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3.
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4.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5.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訂閱電子報
想獲得最新商品資訊,請訂閱免費電子報
關於我們
關於博客來
關於PCSC
隱私權政策
服務條款
人才募集
利害關係人專區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新手上路
會員分級
訂閱電子報
24小時隔日取貨
行動博客來
切換行動版
合作提案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加入供應商
AP策略聯盟
異業合作
客服中心
查詢帳號密碼
客服信箱
客服中心Q&A
線上客服
好站連結
OKAPI 閱讀生活誌
青春博客來
售票網
博客來Youtube
博客來粉絲團
得獎認證
天下雜誌2017金牌服務大賞
2016新世代最嚮往企業
SSL憑證服務
數位時代2012年台灣網站100強
電子發票推廣標章
dpmark資料隱私保護標章
數位時代2011台灣電子商務TOP50強
行政院環保署B2C網購包裝減量標章。
包裝減量。
環保材質。
循環包材。
客戶服務專線:02-26535588傳真:02-27885008服務時間:週一~五8:00~19:00,週六~日、例假日9:00~18:00,365天全年無休
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臺灣115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B1之1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96922355-00000-9
Copyright©since1995books.com.twAllRightsReserved.
延伸文章資訊
- 1這個人_百度百科
《這個人》是中國內地男歌手廖俊濤演唱的歌曲,由廖俊濤作詞,廖俊濤作曲,於2018年5月29日發行。
- 2這個人(Demo 版)-歌詞-廖俊濤|MyMusic 懂你想聽的
這個人(Demo 版)-歌詞-這天氣忽熱忽冷怎麼的還會讓人心疼抱歉吵醒睡著的人關於她我可不想多問可是你不忍不忍眼睜睜的看她走可惜你不能不能接受她愛自由的天分難道要 ...
- 3廖俊濤這個人的價格推薦- 2021年12月| 比價比個夠BigGo
廖俊濤這個人價格推薦共65筆商品。包含65筆拍賣.快搜尋「廖俊濤這個人」找出哪裡買、現貨推薦與歷史價格一站比價,最低價格都在BigGo!
- 4這個人已經與我無關-歌詞-田馥甄(Hebe) - myMusic
這個人已經與我無關-歌詞-雜誌說獅子座本星期艷遇很多為什麼我還是會眉頭一鎖有幾個朋友說他最近老了很多我苦笑我為什麼還在乎這個其實這個人已與我無關翻他的臉書翻得 ...
- 5廖俊濤《這個人》[盛夏創作3部曲]官方高畫質Official HD 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