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竹市於5、6月梅雨季時,總雨量時常為彰化以北半個台灣之中,相對較高的,與其特殊地形有關。

除冬季東北季風肆虐時,風寒效應造成之低溫,新竹市全年氣候相當平和、 ... 新竹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目前臺灣的市。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新竹市(消歧義)」。

新竹市HsinchuCity舊稱:竹塹(ㄑㄧㄢˋ)、風城簡稱:竹、新竹、竹市市從上方順時針依序為新竹車站、新竹州廳、迎曦門、新竹都城隍廟、新竹市動物園、護城河、新竹市役所 市旗市徽 臺  灣 海峽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坐標:24°48′17″N120°58′17″E/24.8047°N120.9714°E/24.8047;120.9714國家 中華民國省份臺灣省設立1733年雍正11年(淡水廳廳治)1875年光緒元年(新竹縣縣治)1897年明治30年(再為新竹縣縣治)1920年大正9年(新竹州州治)1930年昭和5年(新竹街改制為新竹市)1945年中華民國34年(國府接收,改制省轄市)1951年中華民國40年(降為縣轄市,復為新竹縣縣治)1982年中華民國71年(與香山鄉合併,復改制省轄市)下級區劃3區政府 • 行政機構新竹市政府(立法機關:新竹市議會) • 市長林智堅(新竹市市長列表)面積 • 總計104.1526 平方公里(40.2135 平方英里)面積排名第20位海拔9 公尺(30 英尺)人口(2021年9月) • 總計452,882[1]人 • 排名第14位 • 密度4,348.25人/平方公里(11,261.9人/平方英里) • 密度排名第3位時區國家標準時間(UTC+8)戶政資料代碼10018毗鄰縣市新竹縣、苗栗縣網站https://www.hccg.gov.tw/市象徵鳥喜鵲花杜鵑花樹黑松 古名竹塹正體字竹塹簡化字竹堑字面意思竹子險阻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Zhúqiàn- 威妥瑪拼音Chu2ch'ien4閩語- 閩南語白話字Tek-khàm 別稱風城正體字風城簡化字风城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Fēngchéng- 威妥瑪拼音Fêng-chʻêng- 耶魯拼音Fēngchéng- 國語羅馬字Fengcherng- 注音第二式Fēngchéng- 注音符號ㄈㄥㄔㄥˊ 新竹市(臺灣話:Sin-tek-chhī)是臺灣的市,位於臺灣西北部,為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1711年建城,是北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

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

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

古名「竹塹」[註1],最早是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2],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全球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36年在此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中華民國政府於1970年代在此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1980年代初期在此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加速台灣高科技工業的發展。

新竹市在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英語:GlobalizationandWorldCitiesResearchNetwork)(簡稱GaWC)發表的2020年世界級城市名冊中被定義和歸屬於Sufficiency(自足)級別的國際城市[3]。

目次 1歷史 1.1明鄭時期 1.2清治時期 1.3日治時期 1.4中華民國時期 2地理 2.1地形 2.2水文 2.3氣候 2.4族群 2.5語言 3區劃人口 4政治 4.1歷任市長 4.2市政組織 4.3司法暨檢察機關 4.4選民結構及政治勢力 4.5城市獎項、榮譽、國際會展主辦 5經濟 5.1稅收 5.2統計 5.3聖誕燈泡產業 5.4天然氣瓦斯 5.5工業 5.6石油天然氣 5.7台灣荔枝故鄉 5.8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5.9市中心 6文化 6.1文學 6.2古蹟 6.3文化資產 6.4飲食文化 6.5體育 7教育 8醫療與福利 8.1醫療資源 8.2市民卡 9交通 9.1機場 9.2鐵路 9.3公車 9.4自行車 9.5海運 9.6公路 10休閒旅遊 10.1藝文設施 10.2景點 10.3節慶 10.4自然景點 10.5商圈 10.6綠地 11國際交流 11.1姐妹城市 11.2友好城市 11.3全球最佳大學城市排名 11.4全球十大道地美食目的地 12榮譽市民 13參見 14注釋 15參考資料 16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主條目:新竹歷史 參見:竹塹城、新竹市(州轄市)、新竹市(1945年-1950年)和新竹市(縣轄市)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新竹劃屬於臺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4]:148。

三十年(1897年)改隸新竹縣。

三十一年(1898年)廢除新竹縣,改隸台北縣新竹辨務署。

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改隸新竹廳(しんちくちょう Shinchikuchō)。

四十二年(1909年)廢除竹北一堡,劃歸於新竹區。

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廢除新竹區,改隸新竹州新竹街[4]:148。

昭和五年(1930年)升為新竹市[4]:148。

十六年(1941年)香山庄與部分舊港莊和六家莊併入新竹市。

1945年台灣光復,新竹劃屬於台灣省新竹市。

1946年新竹縣竹東區竹東鎮與寶山鄉併入新竹市,成為竹東區與寶山區。

1950年新竹縣分拆出桃園縣與苗栗縣,新竹市劃屬新竹縣新竹市[4]:148,同時自新竹市分出竹東區、寶山區與香山區,改制為新竹縣竹東鎮、寶山鄉與香山鄉。

1982年新竹市與新竹縣之香山鄉合併,同時重新升格為台灣省新竹市。

[4]:148 明鄭時期[編輯] 新竹原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2]:102,故名為「竹塹」(臺灣話:Tek-chhàm)。

1626年西班牙統治北台灣後,曾有西班牙傳教士行至此地。

新竹地區的開發要追溯到1661年鄭成功自金門揮兵、經過澎湖,向支配臺灣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進軍,取得統治權後,大量的漢人來臺開墾,入台令部屬屯墾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後壠地區,勢力廣及竹塹。

隸屬天興縣,並置通事管理「竹塹番社」。

清治時期[編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納入大清版圖,二十三年(1684年)竹塹劃屬諸羅縣。

三十年(1691年)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王世傑獲准帶領親族180餘人與同安縣同鄉以暗街仔為中心向市區發展,同時向竹塹社族人取得土地墾植,廣興水利開發良田,形成閩南人移民聚落。

新竹竹蓮寺所供俸的監生王世傑與欽加知州銜候選州同王春塘長生祿位淡水廳城東門,道光八年(1828年)署理淡水撫民同知李慎彝監造新竹長和宮內鄭用錫之子鄭如梁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所立「海邦赫濯」匾 雍正元年(1723年)配合北臺灣的開發,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淡水廳。

九年(1731年)淡水廳升格為散廳,由淡水撫民同知管理。

十一年(1733年)淡水廳治從彰化縣沙轆移至竹塹,並以莿竹建城,自此竹塹逐漸成為北臺灣的政經中心。

道光七年(1827年)進士鄭用錫等人呈請興建新城獲准,由淡水撫民同知李慎彝擘劃,於八年(1828年)淡水廳城開始改以磚石建造城牆與四座城樓。

光緒元年(1875年)臺灣府分設二府,大甲以北設臺北府,分淡水廳為淡水縣、新竹縣與基隆廳,同時竹塹改稱新竹,淡水廳城成為新竹縣城。

十三年(1887年)設立福建臺灣省,並分三府,新竹仍屬臺北府,同時分新竹縣南部成立苗栗縣。

日治時期[編輯] 主條目:新竹市(州轄市) 1895年乙未戰爭中新竹成為抵抗日軍接收北台灣的重要據點。

戰後總督府將福建臺灣省的3府1州改為3縣(臺灣府改為臺中縣,臺東直隸州降級歸臺南縣管轄),原府下轄的縣改為縣轄的支廳;臺北府新竹縣因此改為臺北縣新竹支廳管理,轄區約為今之新竹縣市與桃園市南側、苗栗縣北側。

1897年新竹支廳升格為新竹縣,並擴大南側的轄區至今之苗栗縣南側,下轄數個辨務署,其中新竹辨務署的轄區已與今之新竹市差不多,並多管轄今竹北除了舊港(原稱竹塹港,竹北沿海)一帶。

隔年新竹縣被廢,今之苗栗縣中南側地區併入臺中縣管理,其餘歸臺北縣所轄;而新竹辨務署轄區南擴大到臺中臺北2縣縣界和今之新竹縣(不含湖口新豐新埔關西)。

隔年全台辨務署整併,新竹辨務署併入今湖口、新豐、新埔等地區。

1901年廢縣置廳,基本上原辨務署直接變成一級的廳,新竹辨務署改為新竹廳,轄區不變。

1909年苗栗廳廢廳,被併入新竹廳及臺中廳,新竹廳範圍擴大到約今之苗栗縣與新竹縣市;今之新竹市範圍約為新竹廳直轄(不設支廳地區)的新竹區(約今之東南西北四大路圍起來的地方)、樹林頭區(今北區和東區)、香山區。

1920年廢廳置州,合併新竹廳、桃園廳為「新竹州」,州治設於新竹郡新竹街,新竹郡郡治亦設於新竹街;新竹街之範圍約為今之北區、東區不含南寮地區。

1930年1月新竹街升格為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置市役所,仍為州廳和郡役所之所在地。

1941年合併香山庄全部及舊港、六家庄之一部分,擴大行政區域,下設25個區會協助推行市政。

中華民國時期[編輯]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將新竹州改為臺灣省新竹縣,並接收新竹市役所,改為新竹市政府,隸屬於接管委員會,將原日治時期所設25區改為9區,同時接收原新竹州各郡役所。

1945年10月30日改為台灣省轄新竹市,新竹縣縣治則改至桃園鎮,新竹市政府遷入原州廳辦公室;1946年將原轄的9區整併東、西、南、北、香山等5區,總面積約101平方公里,由於由日治州轄市改制的省轄市比起當時中華民國其他省份的省轄市,規模與人口都不足,因此同年將新竹縣竹東區的竹東鎮與寶山鄉併入新竹市成為竹東區和寶山區,總面積約209平方公里,為當時全台9個省轄市中面積僅次屏東市第2大,人口約120,000人則為第4多,人口密度則位列第6。

1950年底實施地方自治,台灣省行政區劃重劃,新竹縣改劃分為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等3縣,新竹縣、市合併,新竹市降為縣轄市,並將竹東、寶山、香山等3區自新竹市析出,改制為竹東鎮、寶山鄉、香山鄉,隸屬新竹縣,此時新竹市總面積約49平方公里。

原新竹市政府辦公處改為新竹縣政府辦公處,新竹市公所址則置於中正路原東區區公所,1955年夏遷入林森路原縣立中學辦公。

1982年7月1日新竹市與新竹縣之香山鄉合併,再次升格為省轄市,並成立新竹市政府,初不設區[5],1990年11月1日,將市區劃分為東、北、香山等3區並置區公所,正式分區治事[6]。

地理[編輯] 十八尖山所見之新竹市景 新竹市區街道 地形[編輯] 新竹市北半部位於頭前溪、鳳山溪、客雅溪沖積成的新竹平原上,地勢低平。

南半部為竹東丘陵的西側延伸,最高峰為五步哭山,海拔184公尺。

西部沿海地區有狹長的海岸平原,因源自山區之頭前溪、鳳山溪攜帶大量土石,經臺灣海峽強烈之中國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致西海岸平原逐步由兩河出海口處南寮向南堆積出淺灘,進而成為濕地、平原向海擴張,為一天然河流沖積扇之造陸過程;然新竹漁港完工後,此一現象不復,大量土石反成為新竹漁港淤積之元兇,且香山海岸線也不再對外擴張、甚至有陸線倒退、沿海沙灘流失之情況。

水文[編輯] 新竹市的河川由北而南依次為頭前溪、客雅溪、三姓公溪、大莊溪、頂寮溪、汫水港溪、海山川及鹽水港溪,均為由東向西流入海。

其中除頭前溪發源於雪山山脈西麓外,其餘均發源於竹東丘陵[7]。

頭前溪流經本市北部邊界於南寮北側入海,水系全長63.04公里,為新竹市、最大的河川,也是形成新竹平原的兩大主要沖積源之一。

中、下游建有許多水利工程,以灌溉包括本市在內的新竹平原農地。

客雅溪發源於竹東丘陵,全長約24公里,流經本市鬧區南側而於罟寮附近入海。

鹽港溪也是發源於竹東丘陵,流經本市最南端的內湖地區而於灰窯附近入海。

氣候[編輯] 新竹觀測站 氣候圖表(說明) ㋀ ㋁ ㋂ ㋃ ㋄ ㋅ ㋆ ㋇ ㋈ ㋉ ㋊ ㋋     65     19 13     142     19 13     168     21 15     164     25 19     233     29 22     261     31 24     141     33 26     182     33 26     214     31 24     62     28 22     38     25 19     48     21 15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英制單位換算 ㋀㋁㋂㋃㋄㋅㋆㋇㋈㋉㋊㋋     2.6     66 55     5.6     67 56     6.6     71 59     6.5     77 66     9.2     83 71     10     88 76     5.6     91 78     7.2     91 78     8.4     88 75     2.4     82 71     1.5     77 65     1.9     70 59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新竹市屬於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有雨,但夏冬兩季較易缺水,夏季的降水貢獻,主要來自在西太平洋形成的颱風,其次是午後對流雨,冬春兩季以鋒面雨較多。

全年無雪,在2016年1月24日有下冰霰的紀錄。

竹風蘭雨是台灣北部秋冬的氣候特色,自苗栗縣到新北市為風區,新北市到宜蘭縣為雨區,兩者交界大約在淡水、八里一帶。

新竹市於5、6月梅雨季時,總雨量時常為彰化以北半個台灣之中,相對較高的,與其特殊地形有關。

除冬季東北季風肆虐時,風寒效應造成之低溫,新竹市全年氣候相當平和、舒適。

春季受大陸冷高壓影響,仍盛行東北風,偶有南風,偶有暖濕氣流交會之平流霧。

春末時新竹市處於相當舒適的季節。

夏季前期盛行西南風,後期受太平洋高氣壓北移、西伸影響,地面風場轉吹東南風至東風,吹偏南風時易有午後雷陣雨,偶有颱風侵台出現大量的降雨。

秋季盛行風逐漸轉為東北風,風場轉向時,配合天氣系統影響,吹強烈東風時,受地形影響產生作用,溫度偏高,仍有颱風帶來降雨之機會。

冬季盛行東北風,常受大陸冷高壓影響,溫度偏低,於高壓東移出海時,溫度回升,地面風場轉東風時,放晴機會較高。

於12-2月時,由於強烈大陸冷氣團的來襲所形成的數波寒流影響,常有數天因輻射冷卻效應使清晨低溫異於正常。

新竹(平均數據1992-2020年,極端數據1938-2020年更新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C(°F) 30.3(86.5) 30.5(86.9) 33.8(92.8) 34.1(93.4) 35.3(95.5) 37.4(99.3) 38(100) 39.4(102.9) 38.8(101.8) 37.9(100.2) 34.4(93.9) 31.1(88.0) 39.4(102.9) 平均高溫°C(°F) 19.1(66.4) 19.4(66.9) 21.6(70.9) 25.6(78.1) 28.9(84.0) 31.5(88.7) 33.2(91.8) 32.8(91.0) 31.2(88.2) 28(82) 25.1(77.2) 21.1(70.0) 26.5(79.7) 日均氣溫°C(°F) 15.7(60.3) 16(61) 18(64) 21.9(71.4) 25.2(77.4) 27.9(82.2) 29.3(84.7) 28.9(84.0) 27.3(81.1) 24.4(75.9) 21.5(70.7) 17.7(63.9) 22.8(73.0) 平均低溫°C(°F) 13.1(55.6) 13.4(56.1) 15.2(59.4) 18.9(66.0) 22.2(72.0) 24.9(76.8) 26(79) 25.8(78.4) 24.4(75.9) 21.8(71.2) 18.8(65.8) 15.1(59.2) 20(68) 歷史最低溫°C(°F) −0.1(31.8) 3.5(38.3) 3.4(38.1) 4.9(40.8) 11.7(53.1) 14.7(58.5) 20.2(68.4) 18.9(66.0) 14.7(58.5) 9.5(49.1) 6.6(43.9) 4(39) −0.1(31.8) 平均降雨量mm(英寸) 75.7(2.98) 123(4.8) 159.8(6.29) 161.9(6.37) 249(9.8) 252(9.9) 120.2(4.73) 197.1(7.76) 174.5(6.87) 53.6(2.11) 51.1(2.01) 57.7(2.27) 1,675.6(65.89) 平均降雨天數(≥0.1mm) 9.8 11.3 13.5 12.7 12 10.6 7.9 10.7 8.9 5.5 6.8 8 117.7 平均相對濕度(%) 78.3 80.4 79.6 78.4 78.1 77 74.3 75.9 74.5 73.8 75.5 76.3 76.8 月均日照時數 106.7 91 101 111.6 145.4 185 240.6 209.7 193.5 190 144.8 126.1 1,845.4 數據來源:中央氣象局 註:1991年7月1日,因受附近電台電波的干擾,奉准遷站於新竹縣治所在竹北市。

族群[編輯] 1926年的普查統計中,顯示出新竹市區閩南移民對於廣東移民擁有壓倒性的人口優勢。

(以移民時清朝及明朝的區域劃分福建省及廣東省。

) 統計當時的一街三庄漢人籍貫數據[註2][註3] 省份/居民(千人) 福建53.5 廣東12.1 其他0.1 州府/居民(千人) 泉州52.5 漳州0.4 汀州0.0 龍巖0.0 福州0.3 興化0.1 永春0.2 潮州2.4 嘉應3.7 惠州6.0 地區/居民(千人) 安溪5.1 同安16.7 三邑30.7 舊 港 庄 0.3 7.9 2.8 - - - - - - - 2.6 - - 新 竹 街 4.0 6.0 19.5 0.2 - - 0.2 - 0.2 0.1 0.2 3.2 0.1 香 山 庄 0.4 2.5 8.2 - - - - - - 0.4 0.1 1.1 - 六 家 庄 0.4 0.3 0.2 0.2 - - 0.1 0.1 - 1.9 0.8 1.7 - 1927閩客(粵)兩族分布圖 早期的大新竹地區(今桃竹苗地區)原本是台灣原住民竹塹社(為平埔族原住民中道卡斯族的一支)的傳統世居地,周遭的山區則有賽夏族、泰雅族分佈。

在漢人開始移居台灣之後,因市區有大面積耕作田園,多次大規模閩客械鬥,客家人侵犯市區的閩南人,在幾波的攻擊無法進犯下,退居新竹郊區、中壢地區和苗栗山區等地,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8月,新竹市廢除省轄市資格降為縣轄市,客家人當地方行政首長,民國71年(1982年),新竹再次改制為省轄市前夕,大量拋售市府資產(案例:新竹州圖書館),造成日後地方選舉上壁壘分明的態勢。

市區與竹塹城周邊與沿海以閩南人主要的移居地區,客家人則多分布於大新竹郊區。

現今新竹市還是以閩南人為多數,但比例相對以往下降,而客家人居次,及民國38年後來台佔有一定比例的外省人共融的城市。

今日的新竹市,客家人與外省人,多數分布在本市的東區,閩南人主要分布於北區及香山區。

另外,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新竹市市區閩南人60%多,客家人口占25%,其他占10%多。

在其它行政區比例,東區的閩南人55%、客家人口占37%,香山區閩南人70%、客家人口占21%,兩區被列為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8][9]。

語言[編輯] 新竹市通行現代標準漢語,而本土語言是臺灣閩南語(俗稱臺灣話)為主,另有市郊不少臺灣客家話的使用者,市郊居民多能通曉這二至三種語言。

臺灣閩南語是明清兩代隨福建泉漳移民抵達臺灣,屬閩南語的泉漳片底下使用人口較多的一支方言,新竹市通行臺灣閩南語的偏泉腔。

[10]而市郊客家話主要腔調的比例,可以嘗試用來推測市郊臺灣客家人來自各祖籍的比例,但這樣的做法容易造成疏漏,閩粵各地不同腔調人群彼此影響同化的現象廣泛存在於臺灣。

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家話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家話腔調以「海陸腔」的比例最多,其次為「饒平腔」。

[8] 區劃人口[編輯] 主條目:新竹市行政區劃和新竹市聯合里列表 新竹市行政區劃 新竹市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制為省轄市,初分為九區,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劃分為東、西、南、北、香山五區,同時竹東、寶山自新竹縣劃入,併為竹東區、寶山區。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新竹市改為東、西、南、北四區及香山、竹東、寶山等一鎮二鄉。

民國四十年(1951年)將東、西、南、北四區撤銷為一個縣轄市。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與香山鄉合併升格為省轄市後,行政區劃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行政區再度劃分為東、北、香山等三區,在區與里之間設有「聯里」以促進生活圈相近的里發展;東區、北區各設有六個聯里,香山則設有三個。

歷史人口年份人口±%1985 304,010—    1990 324,426+6.7%1995 340,255+4.9%2000 368,439+8.3%2005 394,757+7.1%2010 415,344+5.2%2015 434,060+4.5%2020451,412+4.0%來源:縣市人口按性別及五齡組.內政部戶政司.  以下資料為2021年10月資料[11] 區名 面積(km²) 下轄里數 下轄鄰數 人口數 人口消長 人口密度(人/km²) 郵遞區號 東區 33.5768 53 1,020 221,610 +45 6,600 300 北區 15.7267 45 776 152,490 -114 9,696 香山區 54.8491 24 375 78,744 +31 1,436 新竹市 104.1526 122 2,171 452,844 -38 4,348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本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負值以紅字表示,正值以藍字表示,沒有增長以綠字表示 各區人口密度以4捨5入至小數點前1位計之 政治[編輯] 主條目:新竹市政府、新竹市市長、新竹市議會、第10屆新竹市議員列表、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台灣選舉和臺灣北部地區選舉地理 歷任市長[編輯] 屆次 姓名 黨籍 任職日期 備註 1 施性忠 無黨籍 1982年7月1日-1983年12月31日 縣轄市長改聘因案停職 代理 張賢東  中國國民黨 1983年12月31日-1984年4月7日 省府委員代理 代理 陳丕勣  中國國民黨 1984年4月7日-1984年7月2日 省府委員代理 補選 施性忠 無黨籍 1984年7月2日-1985年7月10日 因案入獄被解職 代理 陳正雄  中國國民黨 1985年7月10日-1985年12月20日 省府委員代理 2 任富勇  中國國民黨 1985年12月20日-1989年12月20日 3 童勝男  中國國民黨 1989年12月20日-1993年12月20日 4 童勝男  中國國民黨 1993年12月20日-1997年12月20日 5 蔡仁堅  民主進步黨 1997年12月20日-2001年12月20日 6 林政則  中國國民黨 2001年12月20日-2005年12月20日 7 林政則  中國國民黨 2005年12月20日-2009年12月20日 8 許明財  中國國民黨 2009年12月20日-2014年12月25日 9 林智堅  民主進步黨 2014年12月25日-2018年12月25日 10 林智堅  民主進步黨 2018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25日 市政組織[編輯] 新竹州廳,今新竹市政府大樓 新竹市政府是中華民國新竹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新竹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

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新竹市政府並置市務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及副市長之下,設有15個內部單位、6個所屬一級機關(設有12個下屬機關)、3個區公所、15個所屬二級機關、14所各級學校、1所幼兒園。

新竹市議會大樓 新竹市議會是新竹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新竹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府之施政。

議員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

共有34位市議員,中國國民黨20席、民主進步黨6席、無黨籍4席、時代力量3席、綠黨1席,議長和副議長為中國國民黨的許修睿和余邦彥。

下設2個委員會、程序委員會及紀律委員會委員、及4個審查會,議長、副議長由34位市議員互選產生。

司法暨檢察機關[編輯]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是新竹地區的司法機關,屬於普通法院,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是新竹地區的檢察機關,當地居民之民、刑訴訟和審理由該機關辦理。

選民結構及政治勢力[編輯] 新竹市位於台灣西北部沿海地區,於1982年升格為省轄市。

隨著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吸引了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帶動新竹市的發展與人口成長。

本市客家人及外省人居住相對集中於市郊,外來人口在竹科上班族群對政治生態具有重大影響[12]。

新竹市原本為泛藍基本盤極高的地區,泛藍領先泛綠十幾個百分點左右,唯近期呈現泛綠領先的態勢。

由於經濟與都市化的發展,及高學歷人口的流入,本市傳統地方派系也隨著式微,轉由政黨、理念、宗親主導當地選舉[13]。

該市選舉史上,政黨光譜相當多元,執政權曾在藍綠間數度輪替,黨外力量亦曾潮起潮落。

1980年代初期,新竹市曾為黨外重鎮,「施家班」勢力如日中天。

在全盛時期,家族成員曾同時掌握市府、及本市唯一一席省議員。

經過激烈競爭,國民黨遲至1985年,方首度奪得執政權。

民進黨亦於1990年代末期,首度奪得市長寶座。

親民黨則於2001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時,一舉超越藍綠陣營,高居各黨得票之首。

2010年~2018的年市議會龍頭,更是由第三勢力,無黨籍「新民意問政聯盟」掌握[12]。

2018年~2020年間,中國國民黨則為議會多數黨。

城市獎項、榮譽、國際會展主辦[編輯] 新竹市為2010年第七屆世界科技城市聯盟的主辦城市[14]。

開幕典禮位於新竹之心迎曦門廣場,迎賓晚會位於青草湖。

會場位於國賓大飯店新竹館、煙波大飯店湖濱會館和交通大學校區。

主題為面臨全球氣候變遷之科技城市應對經驗及策略。

大會正式官方語言為英語。

日期為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4日。

全球共三十四國、六十七個城市、學校、研究機構的外賓參加這次科技城市大會。

台灣第一次舉辦的國際城市會議。

新竹市於2020年10月1日至10月11日舉辦台灣設計展;原定將於2021年2月26日至3月7日舉辦台灣燈會,但為了避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擴大傳染,新竹市政府緊急停辦2021台灣燈會。

經濟[編輯] 稅收[編輯] 106年度(2017)台灣各縣市所得稅排名統計資料: 行政區 人口數 營利事業所得稅小計(單位:千元) 綜合所得稅小計(單位:千元) 所得稅總計(單位:千元) 台北市 2,658,615人 155,516,645 221,749,595 377,266,240 新竹市 447,081人 75,852,879 51,218,695 127,071,574 新北市(台北縣_改制後) ‎4,003,297人 60,157,372 53,127,324 113,284,696 台中市(改制後) 2,809,545人 41,476,126 31,963,234 73,439,360 桃園市(改制後) 2,232,623人 37,586,839 29,068,722 66,655,561 高雄市(改制後) 2,773,026人 34,841,979 30,251,871 65,093,850 台南市(改制後) 1,886,465人 22,774,147 16,671,499 39,445,646 新竹市東區關新里的所得總額中位數高達252.9萬,比台北市2017年度之冠文山區政大里的121.3萬高出許多,成為該年度的全台之冠[15]。

統計[編輯] 2016年6月,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35萬4千,勞動力有21萬2千,就業者有20萬4千,失業者8千,非勞動力14萬2千,勞動力參與率60.0%,失業率3.9%[16]。

聖誕燈泡產業[編輯] 1966(民國55)年,聖誕燈泡和裝飾燈製造廠激增至八十餘家。

60年代,臺灣是全世界生產聖誕燈泡最多的地區,完全有賴於新竹傾全城之力趕工。

天然氣瓦斯[編輯] 1936年8月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隸屬於台灣總督府。

新竹市是台灣首先使用瓦斯的地區。

工業[編輯] 新竹的高科技產業聞名國際,該區設有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科學園區、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科技研發園區。

1980(民國69)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新竹玻璃產業亦逐步擴及到最先進且微小的高科技產品,例如磁氣光學效果玻璃、半導體IC薄片、電腦基板、玻璃光纖、LCD薄板、奈米玻璃、微結晶玻璃……,甚至人工骨骼。

傳統產業有玻璃、新竹米粉、貢丸及蓪草等。

石油天然氣[編輯] 台灣中油已先後在新竹外海等地鑽探,迄今鑽井共132口,在新竹外海的長康(CBK)油田,是迄今最成功的案例,1986年10月31日開始生產,曾經平均每天可生產天然氣約60萬立方公尺及原油數千桶。

台灣荔枝故鄉[編輯] 台灣的荔枝在兩、三百年前從福建平潭帶到竹塹新竹漁港入關栽種,新竹市不但是台灣的荔枝故鄉,還有全國最老的百年荔枝樹,而新竹的荔枝品質第一,每年台灣荔枝產季由南往北陸續採收,香山屬台灣最北荔枝產地,每年六、七月為最末產期,主要有黑葉、糯米、桂味三種,品質與南部不同,其中以黑葉荔枝為大宗,果肉結實,滋味甜中帶點微酸為最大特點,糯米荔枝與黑葉約同時上市,以果肉肥厚,細核著稱,桂味荔枝的產季最晚,約在荔枝產季末期,果味帶有桂花味因此得名,是本市獨具風味的農產品,因而讓市政府舉行「新竹市荔枝節」數年來延續新竹的荔枝文化。

[17][18]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編輯] 新竹科學園區行政大樓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並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而是一個跨越新竹市東區、新竹縣寶山鄉,毗鄰但未跨越竹東的一個科學工業園區,也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

因為座落於新竹縣市,又以新竹市為主要的腹地,常有人錯以為是新竹市的一個行政區。

往往在寫地址時,科學園區必須明確被標示出,這樣才容易辨視所在地點。

因為有些路跨越新竹縣市或鄉鎮,但門牌號碼卻延續而沒有因為跨越鄉鎮而重編號碼,所以若不寫明「新竹科學園區」往往會造成信件投遞者及用路人的誤判。

市中心[編輯] 原先市區範圍位於東門(迎曦門)、西門(挹爽門)、南門(歌薰門)、北門(拱辰門)四大城門內,目前主要位於北區和東區的交界地帶,大致以站前商圈為核心,站前廣場也重新裝修開幕,裡面進駐多家餐廳,早期的商業中心是目前的北門街一帶,目前已轉移至站前商圈為主,新竹市區的發展範圍已經越過早期四大街(即北大路-南大路-西大路-東大路)的範圍,目前新竹市核心繁榮區大致範圍西抵成功路,北抵湳雅-舊社,東抵關東橋,南抵牛埔路,而一般人口中的市區主要還是在鐵路和經國路圍成的半圓內。

除了新竹市區本身外,新竹市郊區也有規模不一但沒有跟新竹市區連成一體的市區,例如新竹南寮漁港一帶的市區、三姓橋-大莊路周邊。

文化[編輯] 1781年遷建於淡水廳治(今新竹市)的明志書院圖 新竹都城隍廟(日治時期) 新竹市聖母聖心主教座堂 文學[編輯] 目前為止,還沒有「新竹文學」、「新竹文學發展」之類的專著出版;碩博士論文則有張宏誠〈台灣解嚴後縣市文學獎研究(1987~2010)〉、薛建蓉〈清朝台灣本土士紳角色扮演及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為探討對象〉、許楓萱〈清朝明志書院研究〉、武麗芳〈日據時期竹塹地區詩社研究〉、黃美娥〈清朝台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等文章;期刊論文則有黃美娥〈北台文學之冠─清代竹塹地區的文人及其文學活動〉等文章。

古典文學作品的編輯成果,目前已知的有:蘇子建編輯《塹城詩薈》上冊‧詩話篇、下冊‧詩掇篇[19]與《鄉詩俚諺采風情漫筆篇》、《鄉詩俚諺采風情(鄉音篇)》、《鄉詩俚諺采風情(歲時篇)》、《鄉詩俚諺采風情(餘談篇)》詹雅能編輯《竹梅吟社與《竹梅吟社師鈔》》、《梅鶴齋吟草》(作者:林鍾英)、《林占梅資料彙編》、《張純甫全集》等。

民間文學作品的編輯成果,目前已知的有:蘇子建編輯《鄉詩俚諺采風情漫筆篇》。

現代文學作品的成果,目前已知的有:「陳秀喜全集」、「周伯陽全集」、《邵僩散文精選集》、《有情‧有義‧眷村情-眷村徵文作品集》等。

新竹市文化及改制前的新竹市文化中心,持續舉辦的活動有:全國文藝季、竹塹文學獎徵文活動與作品集出版、竹塹文獻雜誌、文化講座。

推廣、贊助文學活動的基金會有「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新竹社會教育館社會教育基金會」與福田基金會[20];至於全國與地方性的文學社團,目前似乎沒有一個[21]。

新竹市籍的作家除了陳秀喜(台灣第一位女詩人),境內還有林柏燕、鄭世璠、邵僩、呂誠敏、洪惠冠等現代文學作家。

確定出生在新竹縣市的作家、文學評論者有:田新彬、江上(本名:江文雙)、法藍西斯(本名:謝岱玲)、袁瓊瓊、張守禮、張曼娟、野聲(本名:曾繼雄)、黃娟(本名:黃瑞娟)、楊維晨、詩薇(本名:羅秀珍)、趙妍如、趙莒玲、劉賢妹、鄭明娳、鄭明痕、澍文(本名:唐美惠)[22]。

不確定是否在新竹市、新竹縣出生,但是歸入新竹市籍者,有范文芳、王安祈、張武恭、馮菊枝、陳銘磻、郭光仁、郭兀、李舫、李啟華等人。

古蹟[編輯] 「新竹市中心腹地有限,只能就現有的規模整理、更新;但是,由於城市的歷史文化悠久,遺留下來的資產無限」從清朝到日治時期,新竹一直身為北部政經要鎮,擁有國定古蹟5處,市定古蹟26處,及歷史建築11處,這個身分為新竹遺留下一筆豐厚的文化資產。

時代變遷下,新竹曾一度被遺忘、蒙塵,如今只要擦亮這個「百寶箱」,就能讓新竹市再現耀眼光彩。

文化資產[編輯] 參見:新竹市文化資產列表 在有形文化資產方面,新竹市文化局及改制前的新竹市文化中心,已經調查研究並且出版成果的有形文化資產有: 古蹟、歷史建築、聚落: 新竹東門城 鄭用錫宅第 鄭用錫墓 新竹火車站 新竹州廳 新竹城隍廟 新竹關帝廟 新竹長和宮 新竹鄭氏家廟 新竹金山寺 張氏節孝坊 蘇氏節孝坊 楊氏節孝坊 李錫金孝子坊 新竹水仙宮 新竹市古蹟公園新竹神社 新竹信用組合 新竹州圖書館 新竹專賣局 新竹市役所 新竹高中劍道館 香山火車站 辛志平校長故居 李克承博士故居 周益記 香山天后宮 竹蓮寺 內天后宮 新竹市孔廟 有樂館 新竹公會堂 新竹市眷村列表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 新竹觀測所 文化景觀: 南寮漁港 塹港富美宮 新竹代天府 在無形文化資產方面。

至2012年2月10日為止,新竹市文化局及改制前的新竹市文化中心,已經調查研究並且出版成果的無形文化資產有: 傳統藝術: 漆藝家彭坤炎[23] 新竹蓪草-世界手工藝博覽會法國巴黎主辦創意獎殊榮。

新竹國際玻璃工藝節。

竹塹北管藝術團。

新竹市竹塹國樂節。

新竹地區荔枝節。

新竹市貢丸米粉節。

湄洲祖廟正三媽繞境18鄉鎮活動。

寒單爺的故鄉—新竹市[24]。

古物 唐朝古琴萬壑松[25]。

竹塹古文書。

十八羅漢渡江圖[26]。

淡新檔案[27]。

淡水廳築城案卷。

飲食文化[編輯] 新竹市為北台灣的古城,亦有「風城」的封號。

美食主要以閩南菜為主(新竹都城隍廟周邊代表),融合各地外省菜系以及客家菜。

當地著名的特產小吃包括有:新竹貢丸、米粉、肉圓、蚵仔煎、粄條、牛肉麵、小籠包等。

小吃多數集中在城隍廟與市區一帶北門街商圈,其他小吃則散布於各夜市如:樹林頭夜市、虎林夜市、清大夜市等。

體育[編輯] 新竹市立中正棒球場 新竹市立體育場內的設施以田徑場、自由車場,及中正棒球場為代表。

新竹市立田徑場自民國43年以來多次舉辦省運動會、區運動會,及市運動會;因看台建物老舊,有鋼條裸露及排水不佳、積水不退等問題,於2020年完成看台及周邊圍牆拆除,新竹市立自由車場則為北部地區唯一符合國際標準的自由車競賽場地;而新竹市立中正棒球場原計畫命名為「新竹市立王貞治紀念棒球場」在1976年落成啟用,並預計邀請王貞治蒞臨球場落成及銅像揭幕典禮,唯總統蔣中正於興建期間過世,球場便順勢改名為「新竹市立中正棒球場」。

2017年行政院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計來進行「新竹市棒球場拆除重建計畫」,將原有的比賽場地重建整平、並強化排水設施,新場地救援投手練習區將不設在界外區,而是專屬牛棚、而且增加復健室,隨著內野觀眾席的重建,移動內野燈柱至觀眾席後排,減少燈柱擋住觀看視線的情形,並增設外野LED記分板,惟左右外野全壘打牆離本壘距離由原先330英呎縮短為325英呎。

2019年,味全龍球團宣布自從2022年開始至2037年為止主埸將位於新竹中正棒球場。

除此之外,新竹市立體育場還包含一個體育館(內有標準籃球場及羽球場)、四個網球場、兩個游泳池、香山綜合運動場、多功能競技館、棒壘球場暨網球場等多項運動設施。

[28] 教育[編輯] 交大竹湖 參見:新竹市各級學校列表 新竹市為北臺灣重點教育中心之一,目前擁有大專院校5所,分別為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華大學、玄奘大學、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等五校。

其中「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已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政府重點發展大學。

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12所,分別有國立新竹高級中學、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新竹市立成德高級中學、新竹市私立曙光女子高級中學等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六校,以及國立新竹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新竹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新竹市私立世界高級中學等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三校還有新竹市立香山高級中學、新竹市私立光復高級中學、新竹市私立天主教磐石高級中學等普通高中及技職類科兼辦的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共三校,共十二校。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為台灣唯一擁有諾貝爾獎牌的學校。

而「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則位於東區,其設立目的在於滿足科學園區延攬境外高科技人士之子女教育需求。

「新竹市立成德高級中學」為體育強校,其體育表現亮眼全台知名,棒球隊培育出許多運動選手,許多新竹市出身的運動員畢業於此,包括進軍美國職棒聯盟響尾蛇的選手陳聖平。

其他公私立教育機構計有12所國民中學、33所國民小學、1所幼兒園。

新竹市立幼稚園(成立於1923年8月15日)台灣現存開業最久。

醫療與福利[編輯] 醫療資源[編輯]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區域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 2015.12.01通過衛福部認證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2015.08.21通過內政部認可擴建湳雅院區5.2公頃(生技醫療研發中心暨竹苗醫學中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新竹馬偕紀念醫院 地區醫院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 南門綜合醫院 國軍新竹地區醫院 公立診所 國立清華大學附設診所 市民卡[編輯] 新竹市市民卡是台灣首次整合市政建設發行之悠遊卡。

設籍新竹市之市民可免費申請市民卡,作為市民身分識別,具有交通、文化、健康及社會福利等市政服務功能。

交通[編輯] 機場[編輯] 新竹機場開闢於日治時期,為軍用機場,可利用驛前大道(今中正路)直通新竹火車站---城市軸線,目前為中華民國空軍新竹基地的一部份。

1998年元旦開放為軍民兩用,有7家航空業者服務,但同年因國華航空自新竹起飛,預定飛往高雄之航班因機件故障墜毀,而於9月起停止民航。

地方近年則有希望重啟新竹機場民航服務的呼聲,以提供新竹居民與竹科廠商飛行兩岸與區域國際航線的客貨運服務。

鐵路[編輯] 臺鐵 新竹火車站位於新竹市區的中心,與新竹科學園區距離2公里,桃竹苗生活區之區間的通勤多仰賴鐵路運輸。

新竹市的鐵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當時的鐵路由雞籠通車至新竹。

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由新竹繼續向南興築,並自新竹驛開闢支線西北向新竹機場、東向竹東(後來的內灣線),使新竹車站取代北門街成為新竹城市的中心,成為新竹地區的交通樞紐。

配合台鐵捷運化政策,內灣線新竹市段全數高架化,也新增三座通勤車站,促使沿線的新竹科技特定區和關埔重劃區得到更好的發展,也讓新竹市民能更快速、便利的到達高鐵車站。

未來更在研議新竹市區鐵路地下化的方案,希望藉由鐵路地下化,改善市區道路容易壅塞的問題,並帶動新竹市區高度發展,打通東西兩邊市區的交通,鐵路兩側市區得到平衡的發展,藉由延續前站高度的商業發展,達成行政院提出的新竹後站都市更新案的目標-時尚購物中心。

台鐵新竹車站(國定古蹟,德國哥德式建築,融合巴洛克式)北新竹車站主體千甲車站主體香山車站主體台鐵位於新竹市的車站 公車[編輯] 主條目:新竹客運新竹站 主條目:新竹轉運站 市區公車 主條目:新竹市公車 新竹市連接18鄉鎮的大眾運輸主要為公共汽車,有諸多班次和路線,以新竹車站為中心往復行駛,服務學生以及老年人為主,其中以藍1區和藍15區的運輸機能較發達,其他路線車次甚少,路線主除了綠線、50路~53路、81路、83路及182路外皆由新竹客運行駛,全票15元半票8元。

城際客運 市郊及鄰近18鄉鎮城際間的運輸由新竹客運、中壢客運和苗栗客運營運,由新竹市區通往新竹縣、桃園市與苗栗縣。

與城區的客運相比,行經國道的長途客運則相當發達,班次頻繁,中山高新竹交流道附近平均三分鐘就有一班。

大多來往於新竹至台北,目前於新竹提供服務的客運公司有:新竹客運、苗栗客運、中壢客運、台中客運、三重客運、統聯客運、豪泰客運、和欣客運、阿羅哈客運、國光客運、亞聯客運、日豪客運,到其他縣市相當的方便。

目前國道客運皆已全數移至2016年啟用的新竹轉運站內營運,改善以往火車站前的交通混亂。

園區免費專車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有免費專車維持園區內的大眾運輸。

自行車[編輯] 新竹市擁有的新竹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為YouBike微笑單車,2016年5月啟用,截至2017年6月8日共有37個站點。

海運[編輯] 新竹南寮漁港碼頭區 新竹市現有漁港包括新竹漁港與海山漁港,無工商業貨物運輸,主要功能為近海漁業及觀光遊憩。

爭取新竹港規劃為「觀光科技港」,已完成可行性評估。

新竹港內將劃設部分陸域與泊地,作為「客貨運專用區」,先行試航,中長期規劃南側以BOT方式闢建觀光科技港,成為竹科專用港及台中港輔助港。

距離大陸最近的縣市,約68海里,從新竹搭船到大陸平潭約僅兩小時。

新竹漁港規劃為商港,緣於竹科產業及台商需求。

新竹漁港前身為南寮漁港,1981年動工改建,於1991年完工啟用。

可以容納50噸級漁船600艘,150噸級漁船可以全天候進出漁港,為台灣西北部地區最優良之避風港。

海山漁港位於香山區海山漁村,天然條件稍差。

新竹市現有動力船筏133艘,其中動力舢板32艘;20噸以下漁船48艘;20至50噸漁船32艘,50噸級以上漁船21艘。

[29] 公路[編輯] 國道 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 新竹交流道95A新竹:位於東區,公道五路、光復路(縣道122號、縣道117號共線)、新安路,鄰近新竹科學園區、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就近可接慈雲路經國大橋(縣道117號)到竹北市。

連絡新竹市區、竹北市、竹東鎮 國道三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茄苳交流道103茄苳:位於香山區,五福路(縣道117號)、茄苳景觀大道,鄰近中華大學、玄奘大學、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與香山客運站。

香山交流道109香山:位於香山區與竹南鎮交界,中華路(台1線),連絡新竹市區、竹南鎮、頭份市。

省道 新竹市的公路建設長期受到省政府及中央政府的漠視,以致於現有省道多為南北向通過性質,而無以新竹市為中心規劃之公路建設,如歷史悠久的縣道122號南清公路,亦只是縣道等級。

台1線:南北向之重要幹道,貫穿市中心位置,路線大致與縱貫鐵路平行,往北可達竹北、湖口等地,往南可至竹南鎮、頭份市等地。

台13線 台15線 台61線:浸水橋以北未定,暫以台15線代替 台68線:由市區北緣通過,可連結新竹市區到南寮、新竹科學園區、芎林、竹東等地的交通。

縣道 縣道117號(23~42.5K):經國橋交流道23.35K(台68線)→新竹科學園區25.4K(與縣道122號共線起點)→新竹交流道25.9K→新竹公園27.8K(與縣道122號共線終點),轉南大路往南→明湖路口32.1K→柴橋路口33.7K,續接香山區茄苳交流道(國道三號)35.85K(茄苳景觀大道)→五福路二段路口36.4K→內湖42.363K(終點,台1線岔路,中華路六段與五福路一段路口) 縣道122號(0~11.5K):起點在北區的南寮,通過新竹市區,在東區的關東橋往東進入竹東。

主要由東大路與光復路組成。

是連絡竹東與新竹市的要道。

自行車道 目前新竹市自行車道主要以遊憩型為主,最著名的案例即為十七公里海岸風景區的新竹海八景自行車道的佈設,每每假日吸引無數遊客前往旅遊。

未來亦將以新竹為中心向南北擴大路線,佈設頭前溪沿岸的自行車路網。

至於通勤型自行車道,由於新竹市區路幅較小,目前尚未出現。

未來將隨著綠園道的規劃,人行道的拓寬,將規劃數條自行車道,建構完善的綠色通勤路網。

休閒旅遊[編輯] 參見:新竹市旅遊景點列表 藝文設施[編輯]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 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的外牆 參見:新竹市博物館列表 新竹市美術館 新竹241藝術空間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竹師藝術空間[30] 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 被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列入《台灣博物館名錄》之博物館有: 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中華大學藝文中心 艾笛空間藝術中心 李澤藩美術館 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 新竹市風城願景館 新竹市立動物園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 景點[編輯] 新竹青草湖風景區 港南濱海風景區海景 新竹新八景 新竹漁港 青草湖 護城河親水公園 交大竹湖 港南運河 新竹動物園 十八尖山 古奇峰 新竹夜八景 護城河 新竹都城隍廟 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 新竹車站 茄苳景觀大道 港南濱海風景區 新竹科學園區入口光柱 天公壇公園吊橋 新竹海八景 新竹漁港漁船碼頭 看海公園 海天一線 港南運河 紅樹林公園 風情海岸 海山漁港 南港賞鳥區 節慶[編輯] 前任市長積極推廣「花園城市」的政策,使新竹四季都有節慶代表當地特色的節慶 春:十八尖山賞花月(雅山芳跡) 夏:十七公里海岸線風景看海月(香山觀海) 秋:貢丸米粉節(北門旌旗) 冬:玻璃藝術節(東門迎曦) 自然景點[編輯] 十九公頃青青草原風景區 香山濕地:景點,香山觀海 特色: 放開眼界極蒼茫,一上香山快望洋。

月霽漸連天一色,風狂浪打樹千行。

客帆遠水秋如畫,漁火平沙夜正忙。

萬里波濤情萬種,等閒覓句索枯腸。

商圈[編輯] BigCity遠東巨城購物中心 新竹市區本身除上述提到之站前商圈外其它包括東門圓環、護城河兩側,目前東門圓環、護城河也是新竹市主要的商業活動與商店聚集地之一,週五晚上與週六晚上在護城河與東門圓環內的表演舞臺常有藝文節目,讓藝術氣氛導入商圈,近年也會因應節日在東門圓環上做擺設,且護城河(林森路至世界街段)接新竹市演藝廳為護城河最優美的一段,同時經過新竹市區的精華與新竹市政府後方,為缺乏公園與道路綠化的新竹市區增添珍貴的綠地與休閒之地。

此外還有:東門商圈(東門市場周邊)、東門街商圈,中正臺與國際戲院附近(復興路、文昌街等),以及城隍廟、BigCity遠東巨城購物中心、大遠百(遠東百貨)周邊是為新竹市區精華部份,也成為新竹市服務經濟與商業活動核心---北門街商圈,還有清大商圈、光復路竹科商圈、金山商圈、大莊商圈、後站夜市商圈、光華湳雅商圈等。

綠地[編輯] 新竹市區在清朝時已開始發展,缺乏都市計畫,因此市區路幅較狹小,公園綠地面積不足。

新竹公園是目前新竹市內最大的公園,位於東區佔地約13公頃的公園,前市長林政則認為新竹市為一座小而美的城市,因此提出花園城市的政策,利用多處空地闢建公園綠地,例如十九公頃青青草原、文化局北大路側之公園。

未來都市計畫中,更將市區部分路幅寬大、交通需求較小、上方已有高架橋的道路更改為綠大型園道,東大路部分路段將縮小路幅為十五米寬,一側規劃三十米寬的公園綠地,武陵路亦將於高架道路下設置大型帶狀公園,經國路旁設置綠園道,以及其他道路綠園道,構成新竹綠園道,結合自行車道、大眾運輸工具,其他道路則拓寬人行道,廣種植栽,期望打造充滿魅力友善的綠色生活城市。

未來新增的都市計畫區如新竹科技特定區、關埔重劃區亦規劃多處公園及林蔭小道,使全市都具有新竹科學園區中綠色園道的景觀。

國際交流[編輯] 姐妹城市[編輯] 目前新竹市和10個城市[31]締結為姐妹城市。

其中嘉義市為國內城市,其餘9個城市分屬國外5個國家。

洲別 國家 轄區 城市名稱 締結時間 亞洲  中華民國 臺灣省 嘉義市 2002年10月9日  日本 岡山縣 岡山市 2003年4月21日  菲律賓 巴拉灣省 公主港市 2006年2月10日 北美洲  美國 華盛頓州 富國市 1988年6月6日 俄勒岡州 比美頓市 1988年6月7日 北卡羅萊那州 卡瑞鎮 1993年3月31日 加利福尼亞州 庫比蒂諾市 2007年3月9日 德克薩斯州 布蘭諾市 2003年9月22日 大洋洲  澳大利亞 新南威爾斯州 費菲市 1994年9月8日  帛琉 艾拉伊州 2011年4月20日 友好城市[編輯] 洲別 國家 轄區 城市名稱 締結時間 亞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廣東省 惠州市 2010年8月17日 天津市 濱海新區 2013年9月15日 全球最佳大學城市排名[編輯] 台灣則有2個城市上榜,分別是新竹市與台北市[註4]。

全球十大道地美食目的地[編輯] 新竹市以結合在地食材與料理方式,讓到訪旅客驚豔,與南韓全州市並列「街頭小吃精選城市」的亞洲代表城市[註5]。

榮譽市民[編輯] 清朝第一位臺灣籍進士,有「開臺進士」、「開臺黃甲」、「鄉賢[32]」之譽,鄭用錫。

[33] 滿洲國「駐日全權大使」,謝介石。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註6]。

臺籍人士首位通過日本律師考試,蔡式穀。

台灣電子電信資訊產業重要的開創人物之一,方賢齊[35]。

1968年墨西哥奧運80公尺低欄銅牌得主、100公尺(10.98秒)亞洲紀錄保持人,紀政[36]。

參見[編輯] 新竹市政府 新竹市議會 新竹市市長 竹竹苗輕軌 新竹市文化資產 新竹市旅遊景點列表 新竹科學園區 世界科技城市聯盟 新竹歷史 新竹 新竹都會區 桃竹苗 新竹空襲 注釋[編輯] ^竹塹並非由平埔族原住民語音譯而來,1687年荷屬東印度公司以「Pocael社」或「Pocaal社」記載竹塹社戶口資料,無論如何轉音都無法成為竹塹。

^統計當時舊港庄、六家庄橫跨新竹縣市,難以切割人口,故合併呈現資料。

^紅毛庄:今新竹縣新豐鄉大部份。

舊港庄:今北區西側、新竹縣竹北市西側及新豐鄉小部份,包含竹北車站、明新科技大學所在地點。

六家庄:今東區小部份、新竹縣竹北市東側,包含千甲車站、六家車站及高鐵新竹站所在地點。

新竹街:今北區東側、東區大部份,包含北新竹車站、新竹車站及新莊車站所在地點。

香山庄:今香山區、東區小部份,包含三姓橋車站、香山車站所在地點。

^評比標準:調查評比項目包括大學排名、學生組成、城市對學生的吸引程度(安全、污染程度等)、求職受歡迎度、負擔程度(學費、生活費等),以及學生評價等6項。

進入排行榜的資格包括城市人口必須超過25萬人,且至少有兩所大學名列最近一次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

城市優勢:項目中以「學生負擔程度」得分最高,排名世界第6。

資料來源:英國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QuacquarelliSymonds)9日公布全球最佳大學城市排名 ^資料來源:旅遊線上平台Booking.com ^李家祖籍泉州府南安縣四十四都垵園鄉,屬三邑人,約乾隆年間渡臺定居苗栗後龍,來臺第三代遷居新竹,劉遠中教授為李遠哲之堂兄。

[34] 參考資料[編輯] ^1.01.11.2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數.內政部統計月報.[2020-05-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2.02.1環輿資料庫採訪編輯.《桃竹苗》.環輿.2010:第102頁.ISBN 9789866825484.  ^GaWC-TheWorldAccordingtoGaWC2020.[2020-08-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英語).  ^4.04.14.24.34.4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吳瑞益、金梅玲、陳輝陽、崔靜萍、蔡學忠.《台灣的古蹟:北台灣》.遠足文化.2004.ISBN 9867630521.  ^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2015-10-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4).  ^新竹市升格二十週年口述史料之四─吳明輝先生訪問稿[永久失效連結],竹塹文獻雜誌 ^施添福等,《新竹市志:卷一土地誌》,新竹市政府,1996年3月,第68-69頁 ^8.08.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PDF).[2012-12-10].(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6-03-04).  ^臺灣各縣市主要居民分布.教育大市集.[2021-01-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5).  ^洪惟仁,台灣語言方言分區圖 ^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2013-10-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12.012.1《台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王建民,2003年。

^《台灣與大陸政治評論集》,林清察,2006年 ^第七屆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大會--首頁.[2010-0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7).  ^「全台首富里」竹市關新里打趴天龍國所得中位數252萬全台之冠.聯合新聞網.2020-06-01[2020-10-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勞動統計查詢網.[2017-01-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625/12757106.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竹市2014荔枝節活動,新浪網旅遊新聞 ^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607020043-1.asp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荔枝香甜多汁新竹市荔枝節登場,中央社即時新聞CNANEWS ^新竹市文化中心,1994年出版。

^台灣文學館出版《2007台灣文學年鑑》的「文學活動相關基金會」名錄。

^台灣文學館出版《2007台灣文學年鑑》的「文學團體」名錄。

^台灣文學館,「2007台灣作家作品名錄」搜尋系統。

^存档副本.[2015-12-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6).  ^〈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明治42年2月13日〈一刻千金〉 ^存档副本.[2015-12-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存档副本.[2013-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存档副本.[2013-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3).  ^新竹市立體育場--首頁.[2016-03-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3).  ^新竹市綜合發展計畫,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執行,中華民國八十六年 ^存档副本.[2015年2月4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2月4日).  ^首頁>認識新竹>姊妹市.新竹市政府.2018-03-21[2020-09-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臺灣人‧臺灣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21-01-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臺灣第一特展精選 開台進士:鄭用錫.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20-10-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劉遠中教授訪談稿〉,頁10、11,2008,陳華、倪瓊湘 ^毛揆代頒總統褒揚令表彰電信之父方賢齊為我國通訊建設奠定根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 ^許市長今日頒發榮譽市民證給亞洲飛躍羚羊─紀政.新竹市政府.2013-04-20[2013-04-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新竹市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新竹市(分類) 新竹市政府(繁體中文) 新竹市新鮮事的Facebook專頁(繁體中文) YouTube上的新竹市新鮮事頻道(繁體中文) 新竹市市民卡  新竹市相關導航模板閱論編新竹市行政區劃市政中心:北區東區東門聯里-東勢聯里-建功聯里-埔頂聯里-南門聯里-竹蓮聯里北區西門聯里-客雅聯里-北門聯里-士林聯里-湳雅聯里-南寮聯里香山區埔前聯里-香山聯里-海山聯里新竹歷史-新竹地理-新竹交通-新竹教育 閱論編新竹市主題歷史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初期 日治中期 日治末期 新竹街 州轄市時期 省轄市時期(第一次) 縣轄市時期 省轄市時期(第二次) 地理 都會 區劃 頭前溪 客雅溪 三姓公溪 大莊溪 頂寮溪 汫水港溪 海山川 鹽水港溪 政治 市長 市政府 市議會 地方法院 立委 旅遊 新竹公園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 新竹市鐵道藝術村 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 新竹世博台灣館 文化 文化資產 教育 市役所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新竹公會堂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 新竹州圖書館 孔子廟 名人 經濟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站前商圈 交通 臺鐵新竹站 臺鐵北新竹站 臺鐵千甲站 臺鐵新莊站 臺鐵三姓橋站 臺鐵香山站 市區公車 公共自行車 站點 南寮漁港 海山漁港 分類 閱論編新竹市重要道路 中華路·光復路·東大路· 西大路·北大路·南大路·經國路·中正路· 公道五路·茄苳景觀大道·寶山路·五福路·慈雲路·中山路·客雅大道·中央路·東門街·北門街·明湖路·關新路·食品路 閱論編臺灣地理區劃 行政區域(直轄市·縣·市) 臺東縣花蓮縣 宜蘭縣 基隆市 臺北市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市新竹縣 苗栗縣 南投縣 臺中市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市嘉義縣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澎湖縣 金門縣連江縣 都會區 —— 臺北大都會區 桃園中壢大都會區 新竹次都會區 —— 臺中彰化大都會區 —— 嘉義次都會區 臺南大都會區 高雄大都會區 —— 地理區域 二分法1 臺灣東部 臺灣西部 外島 四分法2 東臺灣 北臺灣 中臺灣 南臺灣 —— 六分法3 花東 北北基宜 桃竹苗 中彰投 雲嘉南 高屏澎 其他分法 宜花東4 —— 北北桃 竹竹苗 中投 彰雲嘉 南高屏 ——5 金馬6 註釋 臺灣主要山脈連綿縱貫於本島中央地帶,可以此二分為西部及東部。

本島縣市以外的地區為外島。

四分法有數種版本,此為最常見並使用的版本,即依據行政院國發會擬訂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而來。

除了東臺灣之外,其餘北、中、南三區皆各自形成都會核心,構成臺灣三大都會地帶。

六分法係參照日治時代後期的州廳制(五州範圍各為一區、東部兩廳範圍合視為一區)而來,因臺灣現今的行政區劃乃依循此日治時期的行政區調整而來,故在區域劃分上仍有很大的程度相互適用。

恰好平均約三個縣市劃分一區。

宜蘭縣位置在臺灣北部、東部之過渡帶,故有「北基宜」、「宜花東」二種劃分法。

澎湖縣位置在雲林、嘉義外海一帶,有與金馬地區一起被劃分在「澎金馬」做為一區,即外島三縣之合稱;另有「嘉南澎」、「雲嘉南澎」、「高屏澎」、「高屏澎東」等多種劃分法。

中華民國連江縣統治地區為馬祖列島,故通常與金門縣合稱「金馬地區」。

因其位屬福建省,故常視為一獨立區域,而不包含於四分法或六分法之中。

閱論編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臺灣行政區劃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沿革 疆域 首都 二級行政區列表 臺灣省 福建省 直轄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省臺灣省縣  宜蘭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福建省縣  金門縣  連江縣 註1:自由地區指民國44年(西元1955年)大陳島撤退至今,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

註2: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詳見中華民國首都。

註3:省制自民國87年(西元1998年)起虛級化。

詳見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註4:福建省內部份區域在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後由其他現存縣份代管,詳見福建省行政區域變遷。

閱論編臺灣建制市6直轄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 3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14縣轄市 竹北市 苗栗市 頭份市 彰化市 員林市 南投市 斗六市 朴子市 太保市 屏東市 宜蘭市 花蓮市 臺東市 馬公市 座標:24°49′N120°59′E/24.817°N120.983°E/24.817;120.98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新竹市&oldid=68865011」 分類:新竹市行政區劃1982年建立的行政區劃1982年台灣建立新竹市台灣沿海城市台灣行政區劃之最隱藏分類:含有非數字formatnum參數的頁面CS1英語來源(en)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只使用了一種注音的條目使用多個圖像且自動縮放的頁面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閩南語的條目含有日語的條目使用人口模板的頁面不在維基數據的YouTube視頻不在維基數據的YouTube頻道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བོད་ཡིགMìng-dĕ̤ng-ngṳ̄CebuanoČeština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LietuviųМонгол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cotsSimpleEnglish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