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家譜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堂號
陳姓家譜 陳姓族譜等級觀念森嚴。
對於那些曾任高官顯宦,封妻蔭子,榮宗耀祖者,往往大書特書,惟恐不詳盡,而對一般的陳姓子弟,僅寫上姓名,沒有其他介紹。
陳姓視耕讀為正業,對其他職業採取鄙視態度,如對經商者,即使擁資巨萬,經營有方,族譜上也是只錄其姓名,不提成就,更無讚譽之辭。
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稱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稱“卒”,其他人不能享受這一殊榮,只能稱“死”或“不祿”。
陳姓簡介陳(Chén)姓出自舜帝姚姓,舜帝,生於姚地,所以姓姚,後來舜帝部分子孫改為媯姓,為虞舜之後裔。
《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
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
這就是溈汭的名稱來歷,所以媯姚二姓為同宗,曾經互用。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並封媯滿為諸侯,還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諡號稱為胡公。
他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舜帝的後裔胡公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陳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名義上第五位,人口約七千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4.5%。
陳姓起源起源主要有五:①舜帝後裔,以國為姓,使用陳姓始祖:胡公滿。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虞舜後人媯滿於陳,封為陳侯,稱胡公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
②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除陳完一支主系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為氏姓陳。
據史料載:其一居陳留者,出自陳哀公之子留。
其二居陽武或潁川者,出自陳潛公之長子陳衍。
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陳湣公次子溫之後陳璉。
③少數民族陳姓。
如北魏鮮卑族陳氏,乃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所改;女真族陳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瑤、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陳姓。
④他姓改姓冒姓。
如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對降明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名陳澄;劉矯後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⑤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
關於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
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陳姓遷徙始祖:陳胡公。
河南省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
城南有陳姓始祖遺址陳鐵棺墓。
陳國滅後的播遷,前文已述,不贅。
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軼,其後有裔孫陳伯珍於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珍孫徙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里,陳霸先便是其支傑出代表,他建立陳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遊縣(今天莆田市仙遊縣),其孫陳旺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為江州義門陳姓開基祖;唐初,陳政領兵平“蠻獠之亂”,其子陳元光在父亡後接班,歷時九年始平,陳元光被稱為“開漳聖王”;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邕受李林甫排擠而遷福建同安,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姓,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宋仁宗時分江州義門陳姓於十六省一百二十五個地方,陳姓入越南於宋朝人數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創建越南陳朝,傳八世十三王,故陳姓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姓入粵始於南宋,中原人陳魁(陳後裔)遷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有遷今廣東梅縣;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開漳聖王之後)隨鄭成功入台,被尊為陳姓入台始祖,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美譽;明初朱元璋曾派陳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後,閩粵陳姓有人出海謀生到南洋和歐美。
陳姓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為多。
包括出生時候為陳姓和改姓後為陳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為陳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陳"就符合這個條件,所以目前陳姓人口列名義上全國第五位。
郡望堂號郡望潁川郡 秦時置郡。
以穎水得名,治今河南禹縣。
此支陳氏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
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
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河南郡 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縣西北。
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 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 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汝南郡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下邳郡 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東海郡 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
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後轄境歷朝不同。
廬江郡 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
東川郡唐朝中葉設郡,治所在東川(今雲南省巧家、會澤、東川、祿勸和四川省會東、寧南等部分地區)堂號三恪堂 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
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
稱為三恪。
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德星堂、德聚堂 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
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
”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穎川、東海、廬江、汝南、河南、馮翊、下邳、武當、京兆、廣陵、新安。
②自立堂號:建業、映山、忠節、延慶、餘慶、報本、星聚、三義、樹本、燕貽、官梅、篤慶、光裕、崇義、崇本、世德、衍慶、敦睦、敘倫、地心、重華、仁恥、毓慶、世德、敦厚、奉先、聚原、傳義、三和、培德、三相、義門、道榮、惇庸、雙桂、徽五、紹德、懷忠、聚星、澠武、華山、四星、湖南。
陳姓字輩湖南嶽陽剪刀池陳姓老字行派語:青雲其捷步,恢振賜書榮,義重傳家遠,修齊贊治平。
續修字行:光華開復旦,萬國慶常新,任巨資英俊,行成在禮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紹文明,謨訓承先澤,賢才望後昆,同宗隆愛敬,念祖倍尊親,達道宜兼善,興邦貴正倫,均權依憲法,篤志建洪勛,位祿偕名壽,千秋典策馨。
安徽樅陽縣白湖鄉觀音閣地區(現在被改稱公塥街道)”樓坊陳氏宗譜“陳氏字行:榮華富貴,(中間記不得了)家傳孝友、世守忠良(後續)。
家譜最後一次修訂到”孝“,後面沒有續譜。
安徽懷寧陳氏字行: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綿,廉孝輝先烈,詩書啟後賢,雅儒崇善慶,俊秀守純全,盛業傳家裕,隆思待詔宣。
安徽合肥陳姓字行:義信復象假類,傳宗惟孝友,華國在文章。
安徽霍邱臨淮陳字行:仁義道德華,忠孝傳家幫。
湖南湘潭陳氏派語:樹本在德,作士維良,福應天錫,忠孝傳芳,家聲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紹,長衍其祥。
湖南沅江陳氏老派語:參贊國有人,朝正玉生春,紹述鴻先業,賢良耀楚珍。
續修派語:守善家聲古,貽謀祖澤長,功修惟孝友,顯達本文章。
湖南益陽義門陳氏派語:大啟公應洪,文明獻高宗,輝煌光世澤,安定樂時雍。
新派語:德義基原厚,賢能代永昌,傳家敦孝友,相國作忠良。
湖南瀏陽陳氏舊派:千萬仲富貴,朝漢友再成,國興生應旺,永遠樂清平。
新派:國泰民安世,宗風惠澤長,光輝瞻耀遠,道濟慶明良,理學開名士,詩書振家綱,心傳經訓顯,啟裕代隆昌。
浙江衢州義門陳氏派語:原仲立世茂人天,繼令履順餘澤先,雲騰錦日如定保,鳳舞龍飛祝萬年。
浙江蒼南浹底園陳氏字輩:朝志、敬紹先德、忠孝家傳。
—浹底園14世裔孫陳聖吾(原名陳先滿)提供。
.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山東省諸城市馬莊鎮鞠家莊子村,改革開放前期是諸城縣錫山子公社(本村二百多年無鞠姓),現為諸城市賈悅鎮鞠家莊子村。
清朝末期續譜人是陳明忠(字後齋),和鞠家莊子村陳會堂的爺爺(清末武生)共同走訪山東各地續譜,有濰縣(現濰坊)二眼頂戴花翎官員支持,陳明忠於1958年去世,終年83歲左右無後人,和本人明字輩爺爺是叔伯兄弟,目前我是仁字輩男性老大,族譜於建國後破四舊時全部焚毀。
字輩:世玉德廷景,文明會家安,仁海永昌泰,忠延光濟遠雲南九龍中岩腳背得來部陳氏派語:國正天星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增福子孝父心寬永紹祖芳德錦秀定乾坤學高智慧大恩澤萬年春0文武家中聚江山顯榮華俊傑建富貴偉業再發達念宗倍尊親篤志立宏勛位祿愛興邦千秋典策馨詩書啟朝章良和志吉祥太平加餘慶英雄耀世昌山東東海陳氏字行:希興從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譜(常),統緒為貞(為),吉祥延祚(祥)。
豐修鹹亨(修),孝敬成訓(成),自古友生(永),乃現祖澤(見),光發舜英(光)。
雲楚嘉績(嘉),和曲令名(名),傳來東海(傳),五百年贏(百),朝代雖更(代)。
萬戶悠清(萬),奕世載德(世),予兆頌聲(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榮(昌)。
安徽省五河縣四陳村、薛嘴村及龍湖家譜此支陳氏族人祖籍江蘇蘇州,因明朝大遷徙於洪武年間(公元1370年前後)遷往五河縣縣城以西7公里處落戶。
當時是陳兆輝、陳士輝、陳廷輝、陳恩輝四個親兄弟一起遷徙。
稱為四陳村,這就是四陳村的由來。
堂號為世德堂公元15世紀後因澮河不斷遭到洪澇災害、少部分族人被迫遷到澮河以南4公里的薛嘴居住,當時薛嘴村有幾戶薛氏住戶居住在河灘嘴上,以撲魚為生,遂得名薛嘴。
陳氏族人遷到此地後,辛勤勞作,人丁日益興旺。
公元1958年四陳陳姓族人搬遷到澮河南岸居住,此處在幾千萬年前為濕地,相傳此地巨龍臥與此地棲息,遂起名為龍湖。
在距離龍湖西北不到2公里處,有一個河灘,四面被澮河包圍著,宛如世外桃源一般,河灘長滿了蘆薈,鳥類豐富。
此地被稱為霸王城,傳說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屯兵。
後因在澮河上修閘,在霸王城中挖出了很多漢代錢幣。
因為年代久遠以及家譜在文革中被毀,以至於很多字輩現無法考證。
20世紀90年度末至今十幾年間族中陳傳貴、陳傳海、陳傳旭等數十人幾次前往江蘇蘇州祖籍試著找回遺失的字輩都未果。
目前族中已有家字輩的。
以下有記載的字輩九立 克希啟雲付宏傳業永正家邦安徽,無為縣(濡須)原一公之後陳氏字輩:九世思復大,朝啟尚嘉明,萬支昌應兆,國瑞永祥禎。
陳氏字派極多,從略。
吉林省遼源市家譜。
此支陳氏族人祖籍山東省,於明朝末年因社會動亂遷入東北,落戶遼寧省遼陽市。
陳啟豹、陳維豹兩兄弟曾為清初名吏,此二人也是唯一將字放於名字末位的族人,後又因反對滿人壓迫漢人改族卻反抗失敗,有一支遷往吉林省遼源市。
記載字輩:罡紹豹明久,文義良國永,世尚德寶殿,忠庭克大有,福壽樹洪年。
家族網簡介家族網致力于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以家族文化為核心結合現代網際網路技術,把泛黃的“家譜”轉化成數字,為全球華人提供免費線上家譜服務,最終幫助我們建立血緣社交圈。
家譜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盛於魏晉,但唐朝以後所存的家譜已經寥寥無幾,現在能見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
古人云:“譜牒,身之本也。
”,常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名”就是人之本。
人生一世,連一個名字都沒能留下來,若干年之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豈不哀哉?換而言子,你的子孫也就失去了根本!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萬里江水,源起何處?家族網潛心研發家族樹以及各種適用於家庭的娛樂套用,旨在為用戶的“尋根之旅”添加更多的互動性,為華人尋根問祖提供更快捷、更準確的方式。
家族網有一個夢想:讓親情不再因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冷淡;讓溝通不再因時代的不同而產生隔閡;讓血緣關係不再因“無譜可尋”而了無音訊;讓文化不再因“物慾橫流”而被遺忘……在每一個人心裡撒下親情的種子,讓每個家庭成員用愛心灌溉,建立起匯聚親情、愛情、友情的家族樹。
“記錄生活,回顧舊日足跡;傳承文化,分享家族樂趣”是家族網服務的宗旨。
人生不過百年,家庭不過數人,在這有限的時間、空間裡卻承載著無數的回憶:有輝煌,有衰敗;有幸福,有悲傷;有歡樂,有憂愁;有舉手投足、轉身即忘得小事,有無私奉獻、心甘情願的大愛…….在這一個地方,一家人獲得了多少幸福,創造了多少奇蹟……這就是我們身體和心靈的歸宿——家。
正因如此,我們不能忘卻家庭里發生的點點滴滴,更不能讓這“寶貴財富”隨著時間一起流逝:記錄生活、分享快樂、凝聚親情、延續家族、傳承文化,家族網為您提供最好的“家”!陳姓名人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
即田敬仲。
陳厲公子。
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
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
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
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明棟,江西鄱陽人,中國華語內地男歌手。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早年為人傭耕。
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
陳勝自立為將軍。
當義軍進據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征九江,周市奪取魏地。
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
陳勝應戰失利。
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莊賈殺害。
陳余(?-前204),秦末農民起義將領、漢初諸侯王。
大梁(今河南開封)人。
戰國末,與張耳同為魏國著名游士。
陳勝起義後,他與張耳起乒,從武臣占據趙地。
武臣被殺,他又與張耳立舊貴族趙歇為王,自任大將軍。
秦亡,後因張耳受封為中山王,他忿激不平,擊走張耳,自立為代王。
不久,在韓信破趙之戰中,兵敗被殺。
陳平(?-前178),西漢臣。
陽武(今河南原陽)人。
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
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為太僕。
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
鏇歸劉邦,任護軍都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並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劉邦所採納。
漢朝建立,封曲逆侯。
惠帝、因呂時任丞相,以呂氏專權,不治事。
呂后死,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恆,是為文帝,為丞相。
卒謚獻。
陳湯,西漢將領。
字子公。
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人。
元帝時,為西域副校尉。
匈奴郅支單于奴役康居人民,攻掠烏孫、大宛等,威脅西域。
他和西域都護甘延壽發兵至康居,擊殺郅支單于,以功封關內侯。
陳遵(?-約24),西漢臣。
字孟公,杜陵(陝西西安)人。
少孤,初為京兆史,放縱不拘。
補郁夷令。
王莽時,遷校尉。
因鎮壓趙朋、霍鴻等起義封嘉威侯。
豪傑多附之。
遷河南太守、河內都尉等。
更始立,為大司馬護軍,出使匈奴,在朔方被殺。
陳寵(?-106),東漢司法官。
字昭公。
沛國洨(今安徽靈壁)人。
曾任州郡吏、尚書、太山太守、廣漢太守、大司農、廷尉、司空等職。
任尚書時,奏請廢除前朝“煩苛之法”,主張“賞不僭,刑不濫”;“寧僭不濫”。
曾撰《辭訟比》7卷,《決事都目》8卷,當時均頒布施行,現已失傳。
陳蕃(?-168),東漢臣。
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人。
字仲舉。
桓帝(劉志)時任太尉,與李膺等反對宦官專權,為太學生所敬重,被稱為“不畏強御陳仲舉”。
靈帝(劉宏)立,他被任為太傅,與外戚竇武謀誅宦官,事泄,率官屬及太學生八十餘人沖入宮門,事敗,被殺。
陳寔(104-187),東漢名士。
穎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
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
後任太丘長。
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
”自請囚禁。
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
年八十餘卒於家,赴吊者達三萬餘人。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
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字孔璋。
“建安七子”之一。
初為何進主簿。
繼從袁紹,曾為紹移書斥責曹操父祖。
及紹敗,乃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
善文,以表章書記見稱。
亦能詩,今存《飲馬長城窟行》等四篇。
原有集,已佚。
明人輯有《陳記室集》。
陳登,三國時魏將領。
字元龍,下邳(今江蘇邳縣)人。
深沉有大略,舉為孝廉,陶謙為徐州牧,任為典農校尉。
後從呂布,與父珪合謀離間布與袁術的關係,並勸曹操速加攻滅呂布。
曹操任登為廣陵太守,令聚眾以圖呂布。
呂布被誅,以功加拜伏波將軍。
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陳群(?-236),三國時魏臣。
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字長文。
初為劉備別駕,後歸曹操,任司空掾。
延康元年(220),任吏部尚書,建議推選各郡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士人分為九品,政府按品選用,稱為“九品官人法”,亦即九品中正制,後來逐步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魏明帝時,任司空、錄尚書事。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
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東北)人,字承祚。
師事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以不附宦官黃皓被黜。
蜀亡入晉,司空張華愛其才,舉為孝廉。
歷仕佐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陽侯相、著作郎,官至治書侍御史。
有良史才,撰《三國志》,創三國並列之體例。
另撰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
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
氐、羌族人民紛起回響,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
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占附近各縣。
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
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
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
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
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
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
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北方。
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
卒,謚武。
陳伯之,南朝梁將。
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
有勇力,為盜鄉里。
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
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
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
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陳武帝(503-559),南朝陳創建者。
即陳霸先。
廟號高祖。
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梁時,自小吏累遷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
太清三年(549)自廣州起兵,與王僧辯討平侯景,位至司空。
梁元帝在江陵為西魏所殺,他與王僧辯在建康擁立蕭方智為帝,鏇殺僧辯,獨攬朝政。
太平二年(557)進封陳王,繼禪梁自代,建立陳朝。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
即陳叔寶。
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
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
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
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
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
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
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稜(?-619),隋將領。
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
文帝時為開府。
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御衛將軍。
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台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
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
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
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
後為其所殺。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
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
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僕射。
起義軍先後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
後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餘眾皆降。
陳子昂(659-700),唐文學家。
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字伯玉。
少時任俠,鏇折節問學。
二十一歲入長安,光宅進士。
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召見,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
屢上疏諫興大獄。
後隨武攸宜御契丹,屢陳機宜,被無故解職。
以後又受武三思的打擊,於聖曆元年(698),歸隱故里。
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成罪,把他害死。
所撰詩文,均有重名。
論詩主張應有“興寄”、“風骨”,作品沉鬱蒼勁,為唐詩革新之先驅。
著有《陳伯玉文集》,存詩一百二十餘首、文百餘篇。
陳玄禮(?-約760),唐將領。
初任果毅都尉,隨李隆基(玄宗)起兵誅殺韋後及安樂公主。
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
安史之亂時,隨玄宗逃蜀,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持下,與士兵殺楊國忠,並逼玄宗縊死楊貴妃。
隨玄宗回長安,封蔡國公後辭官,鏇病死。
陳鴻,唐文學家。
字大亮。
貞元進士。
曾任主客郎中。
長於史學,撰有《大統紀》三十卷,其書已佚,僅存序文。
所作《長恨歌傳》較著名。
另有《東城老父傳》,《開元昇平源》亦傳為其所作,已散佚,魯迅《唐宋傳奇集》有輯錄。
《全唐文》存其《大統紀序》、《華清湯池記》等文三篇。
陳陶(?-約885),唐詩人。
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作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人,又作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字嵩伯。
大中時遊學長安。
後隱居南昌西山,自稱“三教布衣”。
工賦詩,《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句,為世傳誦。
有詩集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
字圖南,號扶搖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人。
後唐時,舉進士不第,遂不仕,以山水為樂,隱居華山。
後周時,授諫議大夫,力辭不赴。
太平興國中,兩次來汴京,為太宗所禮重,賜號“希夷先生”。
著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陽集》及詩六百餘首等。
陳彭年(961-1017),北宋臣。
字永年,建昌軍南城(江西南城)人。
雍熙進士。
景德初,為直史館兼崇文院檢討.預修《冊府元龜》。
與戚綸詳定考試條例,多革舊制。
然附王欽若、丁謂。
《宋史》謂其“溺志爵祿,甘為小人之歸”。
後與丘雍奉詔修訂《切韻》,改名《大宋重修廣韻》,為研究中古語音的重要依據。
著有《江南別錄》。
陳師道(1053-1102),北宋詩人。
字履常。
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江蘇徐州)人。
官至太學博士。
黨論起,以與蘇軾交往,貶潁州教授,後罷歸。
《宋史》稱其“高介有節,安貧樂道。
”為詩學黃庭堅,愛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
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後山集》、《後山談叢》、《後山詩話》。
陳東(1086-1127),北宋太學生。
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字少陽。
徽宗時入太學。
宣和七年(1125),率太學生上書請誅蔡京等六賊,以謝天下。
次年,金兵迫開封,又屢次請殺奸邪。
欽宗罷李綱,對金求和。
太學生並京城居民十餘萬人,在他率領下伏闕上書,要求復用李綱,抗擊金兵。
高宗即位,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又三次上書,斥黃潛善、汪伯彥誤國,為高宗所殺。
著有《少陽集》、《靖炎兩朝見聞錄》。
陳與義(1090-1138),南宋詩人。
字去非,洛陽(屬河南)人。
政和中登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
避亂嶺南。
紹興初召中書舍人。
拜參知政事,師德輔政,尊主振綱。
於詩尊杜甫,並推重蘇軾、黃庭堅與陳師道。
原屬江西詩派,被元方回尊為該派“三宗”之一。
宋室南渡時,經歷了戰亂生活,頗有感懷世事的作品,詩風也變。
又能詞。
著《簡齋集》、《無住詞》。
陳傅良(1137-1203),南宋學者。
字君舉,號止齋,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
乾道進士,歷福州通判、知桂陽軍、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兼侍讀等。
師事於鄭伯熊、薛季宣,為永嘉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既得薛季宣事功之學,又“解剖於《周官》、左史,變通當世之治”,尤篤信“六經之學,兢業為本”。
對史學亦有貢獻。
著有《春秋後傳》、《歷代兵制》、《止齋集》等。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
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
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
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
才氣超邁,喜論兵事,力主恢復,反對和議。
曾多次上書,遭當權者嫉恨,三次下獄。
為學反對理學家空談道德性命,提倡經世濟民的“事功之學”。
與朱熹友善,在學術思想上,卻屢辯“王霸義利”。
為永康學派主要代表。
議論縱橫,說理透闢。
詞作豪放激越。
有《龍川文集》、《龍川詞》,近經整理為《陳亮集》。
陳淳(1159-1223),南宋哲學家。
漳州龍溪人,字安卿,號北溪。
少讀朱熹《近思錄》,遂棄舉業,專心為學,深得朱學本原。
以為太極即天理,仁為天理之全體,惟心中純是天理,無一毫人慾,才可稱仁。
著《北溪字義》、《北溪大全集》等。
陳振孫(?-約1262),南宋藏書家。
湖州安吉(今屬浙江)人。
初名瑗,避理宗諱改字伯玉,號直齋。
寧宗時歷任溧水、紹興、鄞縣教授,寶慶間通判興化軍(今福建莆田),過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藏書五萬一千餘卷。
淳祐四年(1244)任國子司業,官至寶章閣待制。
仿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直齋書錄解題》,為宋代著名私家提要目錄。
陳自明(約1190-1270),南宋醫學家。
字良甫。
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三世業醫。
曾任建康府醫學教授。
嘗遍行東南各地,訪求醫學文獻,系統總結宋以前婦產科醫學成就,附以家傳經驗,於嘉熙元年(1237)編成《婦人大全良方》。
為當時最完善的婦產科醫學專著,對婦產科醫學發展貢獻甚大。
另著有《外科精要》,注重整體和內外結合療法,記述癰疽等證較詳,對外科醫學的發展亦有一定影響。
陳居中,南宋畫家。
嘉泰年間畫院待詔。
專工人物、山水、蕃馬,布景著色,精緻活潑。
開禧三年(1207)嘗為崔麗人畫像。
曾作《文姬歸漢圖》、《胡笳十八拍圖》、《女獵圖》、《牧馬圖》、《八駿圖》,均為一時佳品,今有《四羊圖》存世。
陳人傑(約1218-1243),南宋詞人。
又名陳經國,字伯夫,又字剛夫,號龜峰,長樂(今屬福建)人。
年青時,曾寓居臨安多年。
嘉熙元年,曾至建康應江東漕試,不中,隨後流落兩淮、荊湘、吳地,後返杭州。
寶祐四年,以第四甲進士及第。
詞風感慨英邁,與辛棄疾詞風相似。
有《龜峰詞》。
陳碧娘,南宋末詩人。
亦作璧娘。
雲霄(今屬福建省)人。
宋都統張達妻。
夫曾在廣西抗元,又參加厓山之戰,夜襲元張弘范水軍。
兩弟陳格、陳植也從軍厓山,格戰死,植敗後隱居不出。
碧娘作《平元曲》,辭氣慷概。
相傳張達從帝自南澳島(今屬廣東省)錢澳至甲子門時,她送夫到錢澳,因此有辭郎洲地名。
達死難,她葬其屍後亦絕食死。
陳吊眼(?-1282),元初抗元首領。
即陳大舉、一稱陳釣眼,漳州(福建漳州)人。
畲民。
宋景炎元年(1276),曾隨張世傑攻泉州降元守臣蒲壽庚。
後又一度降元。
至元十七年(1280)與父文桂,叔桂龍舉兵反元,占漳州城,軍士多達十多萬人。
十九年被征蠻都元帥完者都等率軍鎮壓,兵退千壁嶺後被元將高興誘執,死於漳州。
陳宜中,南宋臣。
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字與權。
在太學,與黃鏞等上書,論劾丁大全,號稱“六君子”。
景定三年(1262)第進士。
出仕後,附賈似道。
後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向元乞和無效,即請遷都。
聞元兵迫近,潛逃回鄉。
陸秀夫、張世傑等在福建擁立趙昰為帝,召為左丞相。
景炎二年(1277),以形勢危急,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再逃暹國(今泰國)而死。
陳文龍(1232~1276)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後承嗣長樂後山(今長樂阜山)。
初名子龍,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字剛中,號如心,陳俊卿五世從孫。
早年隨父陳粢定居福建長樂(今阜山)。
幼穎悟,苦學不厭。
淳佑十一年(1251),入鄉學。
寶佑四年(1256),入太學。
宋鹹淳四年(1268)戊辰科進士,龍飛射策第一,宋度宗賜名文龍。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沔陽(屬湖北)人。
漁民出身。
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
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
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
十九年迎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
次年殺徐壽輝稱帝,建都江州,國號漢。
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亮,元末明初詩人。
字景明。
長樂(今屬福建)人。
洪武中,郡縣累召不起,潛心著述。
結草屋於滄州中,建一小樓,名為“儲玉樓”,購四方古今圖籍藏庋其中。
工詩文,為“閩中十才子”之一。
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
著有《滄州儲玉齋集》。
陳誠(1365-1458),明外交家。
字子實。
江西吉水人。
洪武進士,授行人。
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歸還所占廣西思明府、丘溫等五縣。
永樂間三使西域,遍歷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蘇聯撒馬爾罕等中亞十七國,歷時八年,行程六萬餘里。
為發展各國友好關係作出貢獻。
並留意圖記各國山川、城池、風俗、物產,撰成《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
累官光祿寺,事右通政。
有《陳竹山文集》。
陳獻章(1428-1500),明學者。
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人。
正統舉人。
曾薦授翰林院檢討。
鏇辭歸。
後屢薦不起,絕意仕途。
其修養以靜為主。
居白沙里,門人稱“白沙先生”。
蘭溪姜麟則稱之為“活孟子”。
其學說以陸九淵“心即理也”說為宗旨,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理的表現。
曾言“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有《白沙子全集》、《白沙詩教解》。
陳鐸(1469前-1507),明散曲家。
字大聲,號秋碧,江蘇邳州(邳縣)人。
寓居南京。
官世襲指揮。
善詩詞畫,尤精散曲。
所作散曲,穩協流麗,時稱“樂王”,齊名徐霖。
作品以城市居民生活為題材,多寫閒情逸緻和頹廢生活。
有《秋碧樂府》、《梨雲寄傲》、《滑稽餘韻》、《月香亭稿》等。
陳道復(1483-1544),明畫家。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初名淳,字道復,後以字行,改字復甫,號白陽山人。
曾從文徵明學書畫,後不拘於師法,書工行草。
擅畫寫意花卉,淡墨淺色,風格疏爽。
後人將他與徐謂並稱“青藤白陽”。
亦畫山水,學朱友仁、高克恭,而自有風格。
其子括,字子正,號沱江,所畫花卉,頗有父風。
陳東(?-1556),明通倭首領。
曾在日本薩摩島主的兄弟部下為書記,後從王直為大頭目。
嘉靖三十四年(1555),勾結肥前、築後等地倭寇大舉入侵,攻掠南匯、金山、崇明、上海等地。
遭張經抵禦,退兵出海。
次年合徐海屯柘林(今上海奉賢南),分掠淮揚、常州、鎮江、松江及浙東等地。
總督胡宗憲設計分化,被徐海縛獻官軍後,殺死。
陳建(1497-1567),明學者。
字遷肇,號清瀾、清瀾釣叟,廣東莞人。
嘉靖舉人。
曾任教諭、知縣等。
後辭歸,築草堂,刻意治學。
以理學衛道士自居,反對王守仁學說。
指責王學剽竊禪宗思想,王學與禪宗同化是“亂道誤人”,並極力為朱熹辨護。
作《朱陸編年》,專論朱陸異同。
輯《周子全書》、《程氏遺書類編》等。
陳第(1541-1617),明音韻學家。
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
萬曆諸生。
初為都督俞大猷幕府,從學兵法。
任薊鎮游擊將軍,坐鎮十年,邊備修飭。
致仕歸。
晚年專心致學,研究古音韻,工詩。
建世善堂,藏書極富。
有《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一齋詩集》、《寄心集》等。
陳與郊(1544-1611),明戲曲作家。
浙江海寧(今屬浙江)人。
字廣野,號禺陽、玉陽仙史或署高漫卿、任誕仙。
曾任太常少卿。
著有傳奇《靈寶刀》(即李開先《寶劍記》改本)、《麒麟罽》》、《鸚鵡洲》、《櫻桃夢》四種,合稱《冷痴符》,皆存。
雜劇今知者有五種,現存《昭君出塞》《袁氏義尤》三種。
另著有詩文集《隅園集》,並輯有《古名家雜劇》、《古今樂考》等十多種。
陳邦瞻(?-1623),明史學家。
江西高安人,字德遠。
萬曆進士。
歷任南京吏部郎中、浙江參政、福建、河南布政使、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終官戶、工二部侍郎好學博問,建滏陽書院,集諸生講學。
為官風節清正。
有《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蓮華山房集》、《荷華山房詩稿》等。
陳實功(1555-1636),明醫學家。
字毓仁,號若虛、江蘇南通人。
幼多病,究心醫學,尤得外科秘要。
取外施手術與內服藥並行,治膿腫疽,醫術出神入化,手到病除,起死回生。
其醫德高尚純淨,治病不求報。
大江南北,賴治無數。
家富庶,在鄉置義宅、義田、義園,以濟孤貧。
有《外科正宗》。
陳繼儒(1558-1639),明文學家、書畫家。
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華亭(上海松江)人。
《明史》載其“幼穎異,能文章”,“又博文強識”。
諸生。
隱居崑山,後築室東佘山,屢辭征詔,杜門著述。
工詩詞善書畫,書法蘇軾、米芾。
齊名董其昌。
有《陳眉公全集》、《國朝名公詩選》等。
陳永福(?-1644),明將領。
崇禎十四年(1641),據守開封,抵禦農民軍圍攻,其子陳德射中李自成左目。
十六年,與督師孫傳庭會師,合擊李自成,郟縣慘敗,退走陝西。
後為李自成所招降次年,大順軍東渡黃河,他隨劉芳亮征戰平陽、懷慶、衛輝。
李自成退出北京,升為權將軍,與韓文儉同守太原。
加封文水伯。
清軍進圍太原,力戰殉職。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
遇一作選。
浙江人。
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
他認為前典史閻應元智勇過人,因推應元為義軍首領。
二人共率眾守城八十一日。
城破後,他持刀巷戰,壯烈犧牲,全家也投水死。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
浙江諸暨人,字章候,號老蓮。
從藍瑛習繪畫,求理學於劉宗周。
鄉試不中,捐為國子監生。
清兵陷浙東,去紹興雲門寺為僧一年余,自號悔遲,亦稱老遲。
善畫人物、花鳥、草蟲、山水。
崇禎間,與北京崔子忠(青蚓齊名,號南陳北崔。
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及《九歌》、《西廂記》等繡像插圖。
能詩文,有《寶綸堂集》。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
本姓邢,名沉,字畹芬。
蘇州妓女。
吳三桂納為妾。
三桂出鎮山海關,留京,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入京,曾被押。
三桂降清,引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出家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
清軍破雲南,自縊死(一說絕食而死)。
陳名夏(1601-1655),清臣。
字百史,江蘇溧陽人。
明崇禎進士,官修撰。
後降李自成。
福王時列從賊案。
順治初降清復官。
累遷史部尚書、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
曾阿附多爾袞,請其纂位。
《清史稿》載帝謂其“輾轉矯詐之小人”。
數被論死奪官、寬免。
終以諸罪處死。
有《石雲居士文集》。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
江蘇宜興人。
字定生。
為明末諸生“東林黨”人陳於廷之子,為復社重要成員之一。
曾與吳應箕寫《留都防亂檄》,聲討阮大鋮。
明亡後隱歸故里。
他表揚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憤,頗富民族氣節。
後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著》。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
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
明諸生。
曾受學於劉宗周。
明亡後,隱居著述。
晚歲病困十餘年而卒。
一生對宋、明理學和佛教進行激烈批判。
反對《大學》中“知止於至善”的觀點,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貫通”之說。
肯定人的善惡取決於後天積習。
提出“天理正從人慾中見。
”抨擊佛教“度盡眾生”是“滅絕眾生”。
著有《大學辨》、《葬書》、《瞽言》等。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
字復甫,福建同安人。
明末秀才。
明亡,棄文投鄭成功軍,任參軍,成為謀士。
成功北伐,留守廈門。
鄭經嗣位時,官至東寧總制使,盡心力佐。
由守廈門,退守台灣,建立屯田制,提倡種蔗以製糖,興辦學校。
後為馮錫范、劉國軒妒忌,遂自解兵權,憂死。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
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崇禎進士。
南明弘光帝時,任兵科給事中,因朝政腐敗而辭職歸鄉。
清軍破南京後,在松江起兵,稱監軍,事敗,避匿山中,復連結太湖兵抗清。
事泄,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
生時善詩賦古文,尤精駢體。
著有《陳忠裕公全集》。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
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
明亡後,絕意仕進,賣卜自給。
與顧炎武、歸莊組織驚隱詩社。
身名俱隱,窮餓以終,詩文雜著多散佚,僅小說《後水滸》(一名《三續水滸傳》)傳世。
陳王廷,明末清初武術家。
溫縣(今屬河南)人,字奏庭。
明武庠生。
入清後隱居鄉里。
曾以戚繼光《拳經》為藍本,創長拳十三勢。
拳勢螺鏇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
後經人增益,遂成陳式太極拳。
今遺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槍方法等。
著有《拳經總歌》。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
字其年。
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
少時即擅長詩文,稱天才,受推重。
其詩沉鬱雄麗,詞多達一千八百多首,駢體文則被稱為唐天寶之後無匹敵者。
年逾五十始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明史》。
著有《湖海樓詩集》、《迦陵文集》。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
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
廣東順德人。
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避匿閩浙得生。
桂王時以父蔭授錦衣衛指揮僉事。
南明亡,歸里隱居,以詩自解。
後曾受三藩叛亂牽連入獄,獲釋。
其詩多謳歌抗清志士,憂懷故國。
與屈大均、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又與程可則、方還等並稱嶺南七子。
亦工書法。
有《獨漉堂集》。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
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
順治間為河道總督靳輔幕客,佐治河事。
康熙授其為僉事道。
坐輔罷,削職逮問,病卒。
《清史稿》載其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主,有所患必擬其致患之由”。
用車水攻沙法,使水歸故道,並開中河三百里。
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
江蘇蘇州人。
原在鄉村演淨腳。
偶充演《千金記》中霸王,氣勢雄偉,嗓音高昂,觀者鹹稱絕技。
遂入名班寒香部。
因其來自甪直鎮,故稱的直大面。
康熙南巡蘇州,賞識其技藝,選入宮廷任教習二十年,以年老告歸。
陳宏謀(1696-1771),清臣。
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字汝咨,號榕門。
雍正進士。
選為庶吉士,授檢討。
乾隆間,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兩廣、湖廣總督。
內遷累官兵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外任三十餘年,歷十二行省二十一職,期間重農田水利、疏河道,興教化,嚴吏治,頗有政績。
後以年老辭官,卒于歸途。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
字雲貞、春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為官吏范菼妻。
菼坐事謫戍。
聰慧善詩詞。
十八歲始寫彈詞《再生緣》,寄離別之悲憤。
自謂婿不歸,此書無完日。
夫釋歸途中,她已悲憤而逝。
史學家陳寅恪評其所寫十七卷為“敘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長篇巨製”,是“彈詞中第一部書”,“可同希臘、印度的著名史詩媲美”。
另有《繪影閣詩集》,已佚。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
福建長樂人,名念祖,一字良有,號慎修。
乾隆舉人。
嘉慶中,官直隸威縣知縣,有賢聲,遇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救民。
晚歸田,以醫學教授,弟子甚眾。
著有《靈素集注節要》、《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時方妙用》、《醫學三字經》等。
簡明易懂,對醫學善及工作有所貢獻。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儀,號秋堂。
師法丁敬等,直取漢人風範,工致規矩,蒼勁秀麗。
與陳鴻壽合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
又與黃易、陳鴻壽、奚岡齊名,時稱“浙派”。
兼畫蘭竹,亦秀逸有致。
嘗集古人畫家為傳有《求是齋印存》。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
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錢塘(浙江杭州)人。
嘉慶拔貢生。
官至江南海防同知。
篆刻取法秦漢兼及丁敬,切刀縱肆爽利,清秀明快,靈動灑脫。
與陳豫鍾稱錢塘二陳,為西泠八家之一。
工畫山水花鳥蘭竹。
知宜興時,改造陶茶具製作工藝,制銘鐫句,時為珍品,稱曼生壺。
有《種榆仙館詩集》等。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
字恭甫,號左海,福建閩縣(福建閩侯)人。
嘉慶進士。
累官會試同考官,記名御史等。
歸養母不復出。
後歷主泉州清源書院、鰲峰書院等。
《清史稿》載“為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
初治理學,後究漢學。
解經析義,多有創見。
有《尚書大傳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經辨》等。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
字退庵,號雲伯,原名文杰,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嘉慶舉人。
官知縣,開伊婁河故道。
少以詩名。
應杭州鄉試,以《仿宋畫院制團扇》,為題詩作,考績最佳,人稱陳團扇。
齊名楊芳燦。
晚年詩去華就實。
有《碧城仙館詩鈔》、《頤道堂集》、《西泠懷古集》、《閨詠》等。
陳化成(1776-1842),清將領。
字蓮峰。
福建同安人。
行伍出身。
歷官參將、副將至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
嘉慶中,從提督李長庚打擊蔡牽海上武裝,屢有功。
鴉片戰爭爆發,調任江南,訓練水師,修台鑄炮。
道光二十二年,抗擊英國侵略軍於吳淞西炮台,重創敵軍,戰死。
封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謚忠愍。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
初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湖北浠水)人。
嘉慶進士,授編修。
官至四川監察御史。
工詩,宗中、晚唐。
風格平淡幽雅。
有《簡學齋詩存》、《詩比興箋》、《近思錄補註》等。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
湖北鶴峰人。
行伍出身,官至參將。
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擊退盤踞珠江口官涌之英軍,升為三江口副將。
二十年(1840)十二月,與其子武舉人陳長鵬及官兵六百人堅守沙角炮台,奮勇抵抗來犯英軍,因眾寡懸殊,力戰陣亡。
其子亦投江殉難。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
字倬雲,號碩甫,晚號南園,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
諸生出身。
專攻《毛詩》,“博征古書,發明其義”(《清史稿》),成《詩毛氏傳疏》、《毛詩說》、《毛詩音》,於禮教名物諸方面,多有見地。
另有《師友淵源記》、《宋本集韻校勘記》等。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
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
道光進士。
曾任刑部主事。
於《春秋公羊傳》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採獲,擇精語詳”(《清史稿》),成《公羊義疏》,至為精湛。
另有《白虎觀疏證》、《說文諧聲孳生述》、《句溪雜著》等。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
閩縣(今福建閩侯)人。
字朴園。
壽棋之子。
宣宗道光間舉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臨江(今江西清江)、撫州(今屬江西)知府。
傳其父輯遺之學,續成《今文尚書經說考》。
《齊魯韓三家詩遺說考》等。
輯撰各書收入《小琅檈館叢書》,又名《左海續集》。
陳澧(1810-1882),清學者。
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
道光舉人。
曾任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
“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清史稿》)。
其學淵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經學無所不涉,治經以不拘門戶之見為特色。
著有《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等。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
山東濰縣人,字壽卿,號簠齋。
道光進士。
曾任翰林院編修。
喜收藏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為最有名。
著有《十鐘山房印舉》、《吉金文釋》等。
善拓墨,曾據其經驗著為《傳古別錄》。
後人編有《陳簠齋尺牘》、《簠齋吉金錄》。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
僱農出身。
1854年7月,在廣東佛山鎮領導紅巾軍武裝起義,會合李文茂、陳顯良等率十數萬民眾圍攻廣州十個月,與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軍作堅決鬥爭。
次年偕李文茂進軍廣西,與梁培友會合,攻克潯州(桂平),建立大成國,改元洪德,自稱“平潯王”。
1861年8月清軍攻陷潯州,被俘犧牲。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
廣西潯州(治今桂平)人。
陳玉成之叔。
參加太平軍。
鹹豐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遠捻軍,升公天安。
次年冬,封扶王。
後自皖遠征西北,回援時,擬東進遇阻,復奉命往西北擴軍,遂經鄂至陝。
同治三年(1864)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轉入鄂、皖,後在霍山黑石渡戰敗自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將領。
原名丕成。
廣西藤縣人。
農民出身。
十四歲參加太平軍,為童子兵。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歷任左四軍正典聖糧、檢點、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軍主將,封成天豫、英王先後從西征軍兩次攻克武昌,轉戰廬州、蕪湖,解鎮江之圍,擊破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
鹹豐六年(1856)天京“楊韋事變”後,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國軍事。
率部再破清軍江北大營,徹底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與湘軍主力大戰於三河鎮,攻廬州,援安慶,會攻武漢不成,回師安徽,再退廬州,派部將遠征西北,擴大力量。
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廬州突圍,至壽州被叛將苗沛霖誘捕。
六月,被殺於河南延津。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
廣西桂平人。
渾號“陳斜眼”。
鹹豐四年(1854),為太平天國副侍衛。
轉戰皖、蘇參與破江北大營十年,隨軍占安徽廣德,封求天義,投入摧毀江南大營之役。
守蘇州。
次年,攻寶山、鎮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後軍主將。
賄封護王。
同治二年(1863),戰於江陰援無錫,尋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犧牲。
陳湜(?-1896),清將領。
字舫仙,湖南湘鄉人。
從曾國荃鎮壓太平軍,先後攻取安慶、江寧(江蘇南京)。
官至山西按察使,參與鎮壓捻軍,以疏防被革職。
隨左宗棠鎮壓陝甘回民軍。
後復職。
甲午戰爭時駐防山海關阻擊日軍,遷江西布政使。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
字芷馨,廣東南海人。
初走南洋經商致富,回國後在南海簡村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用機器繅絲,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革,提高生產效益。
所辦絲廠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經營最早的機器繅絲廠。
產品行銷海外,獲利甚厚。
光緒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關閉,遷廠至澳門。
後回簡村繼續經營。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
即陳亞林。
福建同安人。
早年在上海為外國人當馬夫。
後加入上海小刀會,成為福建幫首領。
1853年9月,與劉麗川等在上海領導小刀會起義,被推為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
不久改任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總理軍務,作戰英勇,身先士卒。
1854年在法國侵略軍與清軍圍城時,拒絕投降,堅持戰鬥。
次年2月在上海突圍成功,流亡海外。
後不知其終。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
字左銘,江西義寧(江西修水)人。
初以舉人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
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撫,力行改革,“先後設電信,置小輪,建製造槍炮廠,又立保衛局、南學會、時務學堂。
延梁啓超主湘學,湘俗大變”(《清史稿》)。
又保薦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參與新政。
戊戌政變後被革職。
陳虬(1851-1903),清改良派。
字志三,晚號蟄廬,浙江樂清人。
舉人出身。
著《治平通議》,主張“欲圖自強,自在變法”。
提出設議院、興製造、獎工商、開鐵路等主張。
參加康有為發起的保國會,後在溫州設學堂、辦報館等。
戊戌變法後被通緝,避居溫州一帶,後即一意行醫。
另有《報國錄》、《蟄廬文集》、《蟄廬醫案》等。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
字次亮,號瑤林館主,江西瑞金人。
光緒舉人。
歷任戶部郎中、刑部章京、軍機處章京等職。
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
光緒二十一年(1895)與康有為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任提調,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並提出發展經濟的措施。
維新失敗後,憂憤而死。
著有《庸書》、《續富國策》。
陳功甫(1890—1942),民國時期著名歷史學家。
初名陳敬楙、又作陳楙(懋)、更名鴻藻、字功甫。
浙江蒼南人,清末貢元,國立北京大學文學士,曾任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史學教授、國立廣東大學文科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文史教授兼史學系主任兼廣州市立二中校長、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學生雜誌》主編。
一生抱“教育報國、著書立說”之夙願,從不涉政,聲名卻遠播學、政、教各界。
專注對中國近代史學科教研,是中國近代史、史學史學科教研先驅。
1936年回故里隱居直至1942年病逝。
著有:《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述略》《中國最近三十年史》《中國革命史》《義和團運動與辛丑和約》《日俄戰爭與遼東開放》《日俄戰爭史》《學生雜誌》第16—18卷主編等。
摘自陳先滿(筆名陳聖吾“史家陳功甫傳略”)。
陳國棟,字槐三,號松樵,民國甘肅隆德人(今寧夏隆德),生於清光緒年間,清時廩生。
主持撰寫了《重修隆德縣誌》,此書詳細記載了地震的六種前兆,也稱“震兆六端”,通過動物的反應以及天氣的變化來預測地震,時至今日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國內對地震的關注度進一步提高,使得人們對地震的研究進一步加強,國內的一些古籍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震兆六端”影響最為深遠。
陳光(1905年2月24日-1954年6月7日),原名陳世椿,湖南宜章栗源堡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其他陳姓名人有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蒨、廢帝伯宗、宣帝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
近當代陳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廣西百色起義領導人陳豪人,軍事家陳毅、陳賡、陳光、陳士榘、陳再道、陳錫聯、陳全鈞、陳奇涵、陳明仁、陳康,政治家陳雲、陳郁、陳少敏、陳正人、陳永貴、陳伯達、陳慕華、陳希同,革命家陳延年、陳喬年、陳潭秋,紅軍將領陳昌浩、陳壽昌、陳淺倫,抗聯將領陳翰章,愛國將領陳安寶,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陳此生、陳其尤、陳紹寬、陳銘樞,愛國華僑陳嘉庚,國民黨官員陳果夫、陳立夫、陳友仁、陳布雷、陳儀,國民黨將領陳炯明、陳濟棠、陳誠、陳濟桓、陳大慶,北洋軍閥將領陳宦,漢奸陳公博、陳群,數學家陳建功、陳景潤、陳省身,地理學家陳述彭,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古生物學家陳旭,生物學家陳楨,動物學家陳義,昆蟲學家陳世驤,農學家陳鳳桐、陳友康,土壤學家陳恩鳳,林學家陳嶸,植物學家陳煥鏞,苔蘚植物學家陳邦傑,遺傳學家陳楨,藥理學家陳克恢,醫學史家陳邦賢,醫學家陳無咎、陳中偉,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寄生蟲學家陳心陶,心理學家陳立、陳大齊、陳元暉,電子學家陳芳允,電子學教育家陳章,冶金學家陳箎,造紙專家陳彭年,陶瓷學家陳萬里,紡織專家陳維稷,建築師陳植,實業家陳六使,銀行家陳光甫,學者陳望道,國學大師陳寅恪,教育家陳寶泉、陳鶴琴,法學家陳守一、陳瑾昆,國際法學家陳體強,人口學家陳長蘅,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社會學家陳達、陳紹馨、陳序經,史學家陳垣,道教學者陳賢金(陳敬達)、陳攖寧,古文字學家陳夢家,語言學家陳原,語法學家陳承澤,文藝評論家陳荒煤,文學批評史家陳中凡,作家陳西瀅、陳香梅,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詩人陳去病、陳三立、陳衍,畫家陳師曾、陳半丁、陳述人、陳之佛,版畫家陳煙橋,作曲家陳田鶴,指揮家陳燮陽,戲劇活動家陳大悲,京劇作家陳墨香,劇作家陳白塵,戲曲音樂家陳彥衡,京劇演員陳德霖,漢劇演員陳伯華,評書演員陳士和,福州評話演員陳春生,舞蹈演員陳愛蓮,新聞家陳翰伯,電影導演陳西禾、陳鯉庭、陳凱歌,電影演員陳波兒、陳強、陳佩斯,電視主持人陳鐸,攝影家陳復禮,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羽毛球運動員陳玉娘,圍棋國手陳祖德,跳水運動員陳肖霞鶴崗市水務局高級水利工程師陳慶和中國首富陳雲峰等。
相關詞條 徐姓家譜 徐姓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淵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黃帝第十世裔孫若木。
從古徐國至今,數千年的發展使得徐姓成為中國當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萬人口... 家譜簡介 家譜作用 家譜修譜 相關家譜 體例格式 孔姓家譜 孔氏宗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
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 歷史傳說 孔子嫡繫上 孔氏歷代修譜 內孔和外孔 孔府檔案 馬姓家譜 馬氏家譜,正是一部部馬姓家族的發展史,是一部部維繫馬姓家族的聖物。
神聖不可侵犯,被鄭重地保管著。
簡介 體例分類 文獻目錄 崔姓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世譜,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譜,即用以記載宗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舉凡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人口興衰、人物掌故、風物人情... 介紹 歷史淵源 家譜研究 崔姓來源 崔姓名人 羊姓家譜 羊姓家譜,譜牒作為一個家族的生命史,記錄著家族的發展、生息、繁衍、榮衰的全過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通史。
羊氏家族的譜牒編修甚早。
... 羊姓家譜介紹 羊姓家譜文獻目錄 羊姓字輩 家譜[人文資料]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
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 詞語概念 簡介 歷史 名稱 體例 李姓家譜 李姓家譜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說美國猶他家州譜學會存有115種,北京圖書館收藏有67種,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
從時間上說,李姓族譜始於宋代,盛於明、清,還... 家譜序言 家譜編修 李姓祖訓 李姓起源 李姓遷移 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
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 詞語概念 歷史 名稱 格式 體例 相關搜尋劉姓陳姓家譜楊姓家譜羅姓家譜何陳省生古姓家譜曾氏族譜孔姓家譜歐陽家譜段姓家譜熱門詞條cherrykokoinconveniencenuxePicantoshopping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印表機維修口袋怪獸奇幻射擊廖苡喬徐匯廣場忍者龜愛的主場秀流浪狗之家熱血江湖生肖守護神總膽紅素能多益轉動慣量鐵管開始懂了關子嶺鹹溼鹿鼎記之步步驚心carvenshinee-key亞當與夏娃可愛的名字同欣電子夢迴三國寧夏夜市泉此方渡邊杏瑰珀翠老婆耳濡目染肖恩·約翰遜胡凱翔臺灣團結聯盟董至成赤焰戰場2陳思額溫槍魔鏡jQueryMobilerealracingSolidWork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桐城派海砂屋瓦力田樂陳姓家譜@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姓氏堂號對照表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 ...
- 2陳姓的祖先
- 3姓氏堂號對照表
- 4陳氏祠堂最全的陳氏郡望與堂號,看看有你家的堂號嗎?
來源:微信公眾號陳氏在線chenshizx陳姓簡歷中文名:陳姓英文名:Chen得姓始祖:陳胡滿公郡望堂號:潁川堂分布:中國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古代名人:陳勝、 ...
- 5陳氏的郡望、堂號與圖.陳姓的你知道嗎 - 人人焦點
陳氏家族——堂號、字輩概述 ... 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爲堂號。 其他堂號; 郡望堂號:穎川、東海、廬江、汝南、河南、馮翊、下邳、武當、京兆、廣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