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朝初期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平定明鄭統治台灣後宣佈展界開海,沿海貿易才稍為 ... 與中國曆朝歷代社會類似,農業是清朝社會的重點,尤其是清朝人口為中國封建社會之 ...
清朝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清朝經濟是沿襲自明代的封建小農經濟。
清兵入關至康乾時期,國家政治逐步安定,經濟發達,人口大增——乾隆後期已達兩億,相對使糧食作物的產量需要更加提升。
清政府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
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參1]。
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
傳統手工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瑯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
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
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參2]。
清朝初期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平定明鄭統治台灣後宣佈展界開海,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採銀銅雙本位制。
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參3]。
嘉道中衰以後,外部世界巨變。
在道光年間發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亦是中國經濟、政治格局開始產生本質變化的時代。
面對現代化、工業化的西方列強的威脅,清政府試圖通過洋務運動,發展現代工業,重振國家經濟。
雖未成功,卻也成為中國工業化的肇始。
目次
1各類產業
1.1農業
1.1.1土地制度
1.1.2水利設施
1.1.3糧食作物
1.1.4經濟作物
1.2手工業
1.2.1製瓷業與紡織業
1.2.2勞雇關係
1.3商業
1.3.1海外貿易
1.4金融業
1.4.1傳統金融業
1.4.2外國銀行
2政府財政
2.1貨幣制度
2.2稅收
3註釋
4參考文獻
5參考書籍
6外部連結
各類產業[編輯]
農業[編輯]
湖廣地區的中心洞庭湖於明清時期的圍墾區
與中國曆朝歷代社會類似,農業是清朝社會的重點,尤其是清朝人口為中國封建社會之最的情況下。
鴉片戰爭前,來源於農業的田賦,亦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1]。
土地制度[編輯]
可耕地是農業的根本。
清代的土地仍可分為官田和民田兩大類。
清朝入關後,1644年順治帝頒布圈地令[參4]。
有主與無主地被滿人圈占,統稱「官莊」。
大量農民不得不棄家逃亡,或者淪為新主人的奴僕。
圈地主要執行三次,以北京附近的順天、保定、永平、河間四府最為突出,直到1685年康熙帝宣布廢止而終。
至於全國其他原明朝皇室或地主的土地,清廷稱其為「更名田」,分配給無地農民使用,或是被新地主霸占。
據統計,這種土地的總數不下二十多萬頃[參5]。
清代也擁有不少屯田,屯區多在新疆等邊疆地帶。
清帝推行了令民墾荒的政策[參6]。
使得華北、華中地區先後著令准墾,一些邊疆如新疆、青海、海南、台灣等省於清朝中葉先後實行開墾政策,而東北地區直到清朝後期才准許大量漢人前往開墾[參7]。
水利設施[編輯]
清初,在康熙時期進行的多項水利興修。
明末清初,黃河、淮河下游堵塞,京杭大運河也受阻塞。
康熙帝時大力修治黃河,任靳輔為河道總督,採用疏導和築堤的辦法將黃、淮故道逐漸修復,使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減少了水患的威脅。
1713年康熙帝成功修浚位於北京的永定河,使舊河兩岸的「斥鹵」變為膏腴良田。
另外,雍正時修築江浙海塘也是保護農田的水利工程。
由於明末戰亂,耕地遭到破壞大為減少,清朝的耕地總面積直至嘉慶初期達10.5億市畝,恢復到明代萬曆年間水平。
在之後的道光年間,並逐漸反超,耕地面積達14億市畝[參8][參9]。
江南、湖廣與四川等地的土地比中原地肥沃許多,湖廣更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稱[參10]。
糧食作物[編輯]
該金罐製於清代,約為乾隆年間。
現收藏於美國首都華盛頓之史密森尼博物館
由於清朝人口成長超過可耕地發展速度,如何維持龐大人口有賴占城稻與一些新的糧食作物。
占城稻在中國有一段長期的發展時間,到明清時期發展成五十日到三十日即可收穫的品種,使得二次收穫,甚至三次收穫變成可能。
此外早熟稻耐旱,可在高原或山坡地種植。
從宋朝初期到清朝道光年間,稻米產量以及耕種面積都增加一倍。
一些從美洲引進的糧食作物也開發許多原先不擅種植的地形,以提高糧食生產面積。
例如比較乾旱的高原有賴玉米與甘薯,更加崎嶇的山地則依靠馬鈴薯。
到嘉慶年間,這些高原都種滿新一代的糧食作物。
而河川沿岸的沙地則大量種植花生,約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才由南方推廣到北方[參1]。
經濟作物[編輯]
清朝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逐漸擴大,促進商品經濟的活躍。
棉花在清朝已是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產地遍及全國,其中江蘇、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東等地都是著名的產棉區,甚至連農業發展較晚的奉天,也成了外輸地區之一。
產棉量以河北保定一帶,長江中下游的松江、太倉與通州一帶,以及上海等地最大。
菸草原產地是美洲,明中葉以後開始傳入中國,最早的種植地區是福建。
種菸草獲利很高,重要產地以陝南漢中、城固,山東兗州,湖南衡陽等地為主。
湖南的衡煙、陝西的蒲城煙、北京的油絲煙、山西的青煙、雲南的蘭花煙、甘肅酒泉的水煙(又名西尖),均負盛名。
甘蔗產地以華中、華南為主,江南、四川與台灣等地的製糖業非常發達。
蠶桑業以江蘇浙江的蘇州、湖州、嘉興、杭州和廣東的廣州最為發達,已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生產活動[參7]。
手工業[編輯]
清朝景德鎮的瓷器商號
清朝的手工業在康熙中期以後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
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
手工業分成官營與民營,由於工匠實行以銀代役,所以順治二年就下令廢除廢除工匠制度[參11],官營缺乏必要的工匠而逐漸衰落。
民間手工業興盛,例如雲南民間煉銅場十分發達[參12]。
蘇杭一帶民間絲織中已有不少具有專門技術的人,站在一定的地方等待雇用[參13]。
製瓷業與紡織業[編輯]
清朝瓷器。
瓷器製作技術改進,產量也大幅提升。
例如江西景德鎮瓷窯所燒造的御瓷產量在雍正六年(1782年)時,一年之中生產了十數萬件御器[參14]。
玻璃製造有較大的進步,清宮玻璃廠能生產透明玻璃和多達十五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造型也豐腴美觀[參14]。
絲織技巧也有了新的提高,出產的重要提花品種有妝花紗、妝花緞、妝花絹等[參14]。
廣東的「女兒葛」是廣東增城的少女用一種葛藤的絲織成,質量極優[參15]。
當時的棉織業以松江最為發達,技術最好,而染色、踹布業則以蕪湖、蘇州為最先進。
勞雇關係[編輯]
清朝勞動者與僱主之間的關係,主要是通過買與賣來體現的。
不僅全部勞動成果全歸僱主,而且在人身上也很少自由[參16]。
在這些行業中,勞動者的工資是「按件而計」的;而且按照工匠技術的高低和工作的繁簡論定工價[參17]。
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已經是根據勞動的熟練程度來規定。
勞動者十分自由。
工匠不但有辭雇的權利[參18],而且還有罷工權與集體要求增加工資之舉動,例如,蘇州絲織業作坊中的勞動者,「倡眾歇作」,要求增加工價,可以「另投別戶」,追尋較好的待遇[參19]。
商業[編輯]
昔日漢口英租界江灘街景:橫濱正金銀行附近
在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很發達,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
由於農業中商品性生產擴大,農產品越來越多地變為商品,出現了許多專門化的經濟作物地區,為手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者直接供應消費者。
例如養蠶地區為調劑桑葉的供需,出現專賣桑葉的「青桑行」和「葉市」。
一些經濟作物如蔗糖行銷國內外,茶葉於十八世紀輸出激增。
糧食作物除大量供給城市居民食用外,還有不小的部分用於釀酒、油和豆製品加工等。
這些產品自然都是為了供應市場而生產的[參20]。
商業城市
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例如漢口鎮和朱仙鎮就是位處交通樞鈕點而興起,而佛山鎮和景德鎮專司生產如絲綢、瓷器等高價值產品的城鎮。
至嘉慶年間,這四鎮並稱為「四大名鎮」。
其他興起的尚有吳江縣的王江涇、震澤鎮等等[參20]。
許多重要城市如北京、江寧(今南京)等地,也更趨發達。
例如北京的居民已不下百萬,一切生活所需,都從商業渠道取得,不能一日無貿易。
當時尚流行「天下四聚」的說法:「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北京),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
然東海之濱,蘇州而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西則惟漢口耳[參21]。
」
商幫
與此同時,金融業與貿易業發達,商人分成十大商幫。
其中晉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參2]。
廣州的行商與揚州的鹽商都是最闊氣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國銀號。
海外貿易[編輯]
上海租界的行政單位工部局大廈正門
清廷初年實行遷界令,對於民間海外貿易厲行海禁政策;對於外國來華貿易,仍沿襲明代的朝貢制度加以控制。
最初與清朝發生朝貢關係的,主要還是南洋和東南亞諸國,但有許多限制,如貢期和隨貢貿易的監視等都作了嚴格的規定。
對於西方殖民國家來華商船的限制就更嚴。
只許它們停泊澳門,與澳門商人進行貿易,每年來華貿易的大小船隻,不得超過二十五隻。
1683年清朝平定明鄭,宣佈開海展界,1684年設置以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這四大海關機構管轄各自境內的數十個口岸,准許百姓對外貿易。
1685年開始允許外商到前述口岸通商[參20]。
清廷放寬海禁後,准許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後,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外商來華貿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館制度[參20]。
浙江、福建與廣東地區盛行海外貿易,人民時常與日本、琉球、東南亞各國及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西洋各國展開貿易。
到十八世紀還有英國、法國與美國,其中英國幾乎獨佔對華貿易。
西洋各國與日俱增的需要清朝的絲綢、茶葉與甘蔗,然而清朝對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國對外貿易呈現大幅出超的情形。
大量銀元流入中國,增加貨幣流通量,刺激物價上漲,促進商業繁榮[參20]。
在此期間,中國沿海以泉州、漳州、廈門、福州與廣州先後崛起,成為貿易大城,操控對外國際貿易[參20]。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於外商頻年不斷的掠奪和違法行為,清廷只保留粵海關提供給「西洋」商人作為通商地點。
到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種植鴉片,並且大量銷往中國。
這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逆轉為入超。
鴉片的問題引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門戶大開。
南京條約不但開放廈門、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給外國人。
隨後陸續的不平等條約使外國人大量來華投資,並且建立租界,加速對清貿易[參20]。
金融業[編輯]
傳統金融業[編輯]
參見:票號和錢莊
外國銀行[編輯]
上海和囒銀行10元鈔票
1845年,麗如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行,在廣州設立分理處,其後又在上海和福州等地設立分行,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該行又稱金寶銀行和東藩滙理銀行。
之後同樣為英國銀行的匯隆銀行於1851年,呵加剌銀行和有利銀行於1854年,麥加利銀行於1858年進入中國。
[2]:2-31860年,法國的法蘭西銀行(英語:Comptoirnationald'escomptedeParis)在上海設立分行。
接下來曇花一現的英商「小四行」匯川、利生、利華、利升分別進入中國。
1865年,滙豐銀行在香港成立,其投資人主要是英國洋行,還有美國、德國、印度、丹麥等國的洋行。
1866年,發生席捲全球的金融恐慌(英語:Panicof1866),四小行和呵加剌銀行、匯隆銀行都隨之倒閉。
[2]:4[3]匯隆銀行曾印製有上海地名券,但已發現的僅有試印票,可能從未正式發行。
[3]利生銀行曾發行有1000元港幣樣幣。
未見呵加剌銀行發行貨幣的記載[2]:3。
德國的德意志銀行於1872年在上海設立分行。
英國德豐銀行於1872年至1878年在上海、福州、漢口、廈門等地設立了分行。
俄國對外貿易銀行於1876年,日本的東京第一國民銀行於1880年在上海設立機構。
這些銀行存在時間較短,沒有在中國發行貨幣,沒能改變英國銀行獨霸中國金融市場的局面。
[2]:4
1889年,德國成立專門對華資本輸出的德華銀行。
作為日本對外貿易銀行的橫濱正金銀行在1880年成立後在東北,特別是南滿發展迅速。
英國惠通銀行和中華匯理銀行分布于于1890年和1891年在中國成立。
同時,先期進入中國的滙豐銀行等英國銀行則繼續擴展分支機構。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於1894年在香港設立分行,之後又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設立分行。
1895年,名義上中俄合辦,實際上由沙俄控制的華俄道勝銀行成立。
中國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
日本於1899年成立台灣銀行,該行於1911年在上海設立分行,之後又在福州、汕頭、廈門等地設立分支機構,主要面向閩粵兩省。
1902年,美國的花旗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負責經理「庚子賠款」事宜,並為美國對中國和菲律賓貿易提供服務。
同年,比利時的華比銀行在華設立機構。
1903年,荷蘭的上海和囒銀行在華設立機構。
1909年,朝鮮銀行在安東設立辦事處。
[2]:5-6
有清一代,進入中國的外國銀行有數十家,隨著一些銀行的倒閉和清理,到清朝覆滅時仍有12家,分別是英國的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和滙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和台灣銀行,沙俄的華俄道勝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比利時的華比銀行和荷蘭的上海和囒銀行。
[2]:6
清代時期在華外資銀行列表
銀行名稱
成立時間
總部所在地
香港分行設立時間
上海分行設立時間
其他信息
備註
中文名
外文名
麗如銀行
OrientalBank
1842年
孟買(1945年遷倫敦)
1845年
1849年(1847年設代理處)
又稱東方銀行、東藩匯理銀行、金寶銀行
[4]
匯隆銀行
CommercialBankofIndia
1851年
孟買(後遷倫敦)
1861年
1855年設代理處
1866年倒閉
[4]
呵加剌銀行
AgraandUnitedServiceBank
1833年
孟加拉(後遷倫敦)
1858年
1854年
1858年根據英國皇家特許狀進行登記,1866年倒閉,1870年復業,1893年停辦
[4]
有利銀行
CharteredMercantileBankofIndia,LondonandChina
1853年
孟買(後遷倫敦)
1857年
1860年(1854年設代理處)
又稱印度倫敦中國三處匯理銀行
[4]
渣打銀行
CharteredBankofIndia,AustraliaandChina
1853年
倫敦
1859年(1858年設代理處)
1858年
又稱麥加利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
[4]
法蘭西銀行(英語:Comptoirnationald'escomptedeParis)
Comptoird'escomptedeParis
1848年
巴黎
1860年
1860年
該行法語名字應譯為「巴黎貼現銀行」,由於是法國在華的唯一金融機構,所以被稱為「法蘭西銀行」。
1889年改組,1894年東方匯理銀行接收其中國的業務。
BanquedeFrance也稱「法蘭西銀行」
[4]
匯川銀行
CentralBankofWesternIndia
1861年
孟買
1861年
1861年
1866年倒閉
[4]
利華銀行
AsiaticBankingCorporation
1863年
孟買(後遷倫敦)
1864年
1864年
1866年倒閉
[4]
利生銀行
BankofHindustan,ChinaandJapan
1862年
倫敦
1864年
1864年
1866年倒閉
[4]
利升銀行
BankofIndia
1864年
孟買
1864年
1864年
1866年倒閉,不是成立於1906年也稱「BankofIndia」的印度銀行(英語:BankofIndia)
[4]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mpanyLimited
1865年
香港
1865年
1865年
通稱「滙豐銀行」,是第一家總部設於中國的外資銀行
[4]
德意志銀行
DeutscheBank
1870年
柏林
1872年設辦事處
上海支行因銀貨交易損失於1875年清算
[5]
德豐銀行
1875年
1883年撤出上海,業務由華記洋行代理
俄國對外貿易銀行
1876年
1883年撤出上海
[6]
東京第一國民銀行
東京
1880年
德華銀行
Deutsch-AsiatischeBank
1889年
上海
1900年
1889年(總行)
1917年為中國政府接收
[7]
橫濱正金銀行
横浜正金銀行
1880年
橫濱
1893年
惠通銀行
中華匯理銀行
東方匯理銀行
華俄道勝銀行
台灣銀行
花旗銀行
華比銀行
BanqueSino-Belge
1902年
布魯塞爾
上海和囒銀行
NetherlandsTradingSociety
1824年
阿姆斯特丹
這是一家荷蘭的貿易公司,名字意為「荷蘭貿易協會」,曾在華用「上海和囒銀行」的名義發行貨幣
朝鮮銀行
株式会社朝鮮銀行
1909年
漢城
1909年在安東設立辦事處
政府財政[編輯]
貨幣制度[編輯]
大清寶鈔
主條目:清朝幣制
清朝貨幣大體上採銀兩與銅錢並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
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
鴉片戰爭前後,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
鴉片戰爭前,由於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
由於白銀是百姓納稅的固定貨幣,這帶動了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
使得曾經於1651年順治帝發行紙幣,到1843年咸豐帝又發行大清寶鈔與戶部官票等紙幣,以穩定清朝經濟[參20]。
稅收[編輯]
清代稅制以鴉片戰爭為界,分為前期、後期[1]。
在前期,奉行的是中國傳統封建稅收制度。
田賦、人頭稅、礦稅、鹽稅、工商稅是國家主要稅種,亦是主要財政收入來源。
在康、雍、乾三朝,清政府強力推行了一系列的稅制改革,完成了火耗歸公、攤丁入地,亦推行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清朝的海禁和前期的礦禁,對外貿稅收和工商稅收有嚴重影響。
鴉片戰爭後,稅收制度出現本質變化。
田賦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例下降。
五口通商後,各地陸續建立近代海關。
海關的關稅,成為新的、主要的國家財政收入。
但海關總稅務司一直由外籍人士撐控,直到清朝滅亡,中國海關的自主權喪失[1]。
註釋[編輯]
^1.01.11.2鄭仲兵.《税收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一面聚焦镜——关于中国古代税收的历史思考:之一中国古代税收历史脉络》.中國民商(北京市: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2013,(2013年第5期):60–63.ISSN 2095-5286(簡體中文).
^2.02.12.22.32.42.5曲振濤;張新知.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1845-1949.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ISBN 9787509508060.
^3.03.1鎮海·蔡小軍.1864年汇隆银行(中国最早的外商银行之一)股票25镑.雅昌藝術網.
^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汇丰帝国》第一章伟大企业的创业史(一).財新網.
^德意志銀行在中國大陸的業務
^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0.ISBN 9787226025291.
^HongKongbranch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1-05..Bankgeschichte.de(1November1979).Retrievedon11January2012.
參考文獻[編輯]
^1.01.1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七章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 :第120頁.
^2.02.1楊湧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企業管理出版社.
^康熙皇帝,孟昭信著.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幫助)
^《清世祖实录‧顺治元年十二月》:「我朝建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田地甚多,⋯⋯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死而子弟存者,量口给与,其余田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
^王毓銓.〈明代的王府庄田〉.《歷史論叢》第1輯.
^《清史稿·食货志一》:「順治初元,令山西新墾田免租稅一歲;而河南北荒地九萬四千五百餘頃,允巡撫羅綉錦言,俾兵課墾。
二年,順天行計兵授田法,每守兵予可耕田十畝,牛具、籽種官資之。
又直隸、山東、江北、山西,凡駐滿兵,給無主地令種。
」.
^7.07.1《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六章〈封建社会明清的经济〉.復旦大學.1982年:第154-第166頁.
^吳賓.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CA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7-05[2021-07-15](中文).
^卜風賢《傳統農業時代災荒與糧食問題研究》
^翦伯贊.《中国史纲要》第3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0—271頁.
^《清文献通考·职役考一》:「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灶籍,皆世其业,以应差役。
至是(顺治二年)除之。
其后民籍之外,惟灶丁为世业。
」.
^《清史稿·食货志五》:“大厂矿丁六七万,次亦万余。
近则土民远及黔粤,仰食矿利者,奔走相属”.
^沈德潛.乾隆重修《元和县志》卷10:“(蘇州)城东之民多习机(织)业,机户名隶官籍。
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
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唤,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寺桥。
又有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粥后始散”. :第7頁.
^14.014.114.2《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六章〈封建社会明清的经济〉.復旦大學.1982年:第167-169頁.
^《广东新语》:「采葛藤必以女,一女之力,日采只得数两,丝缕以针不以手,细如毫芒,视若无有,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
以银条纱衬之,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
”」.
^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例如在苏州民间丝织业中的情况是:“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第6頁.
^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如苏州丝织业中的工匠“计工受值”,亦即“视货物之高下,人工之巧拙为增减”。
在造纸业中,以刷蜡纸工为例,每日刷纸四刀为一工,如果一天多刷四刀,另加伙食工银五分。
. :第68頁.
^趙岡、陳仲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頁三八八,新星出版社,2006年
^江蘇省博物館編.《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第13頁.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六章〈封建社会明清的经济〉.復旦大學.1982年:第174-177頁.
^劉獻廷.《广阳杂记》卷4.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193頁.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參考書籍[編輯]
《中國通史明清史》,姜公韜,九州出版社,ISBN978-7-5108-0062-7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史景遷,時報文化出版社,ISBN957-13-3370-0
《中國歷史》,李國祁,三民出版社,ISBN978-957-140-6
《中國近代史》,李雲漢,三民出版社,ISBN957-14-0669-4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復旦大學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7-208-00332-73
《中國通史》,傅樂成,大中國出版社,ISBN957-521-142-1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清朝條約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清朝
李隆生:〈清代(1645-1911)每年流入中國白銀數量的初步估計〉。
王業鍵:〈清代中國氣候變遷、自然災害與糧價的初步考察〉。
顏色:〈18世紀中國南北方市場整合程度的比較——利用清代糧價數據的研究〉。
陳志武:〈清初至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利率史初探〉。
蔣道章:〈中國清代食鹽貿易之研究〉。
林滿紅:〈與岸本教授論清乾隆年間的經濟〉。
王國斌:〈18世紀湖南的糧食市場與糧食供給〉。
王業鍵:〈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
李中清:〈清代中國西南的糧食生產〉。
ChristopherM.Isett:〈1700—1860年間中國東北穀物與大豆的貿易[永久失效連結]〉。
林滿紅:〈銀與鴉片的流通及銀貴錢賤現象的區域分佈(1808-1854)〉。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中華文史網
清朝歷史.歷年千年網
清朝歷史.藝術中國網
清朝的書籍.清朝歷史網
清朝歷史.勸學網
清代歷史.華夏歷史網
清朝那些事兒.騰迅讀書網.朱景暉
清朝歷史.鮮莓草堂網
清朝.塵土網
正說清朝十二帝.新浪讀書頻道.閻崇年
閱論編清朝歷史女真崛起
建州女真
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之戰
古勒山之戰
建造費阿拉
擊敗葉赫部
統一海西女真
攻滅哈達
攻滅輝發
攻滅烏拉
攻滅葉赫
征撫野人女真
後金建國
創製八旗
議政王大臣會議
立國戰事
明清戰爭
七大恨誓師
清兵入塞
清兵入關
洪承疇
多爾袞攝政
綠營
甲申國難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陰慘殺
屠蜀
張獻忠被殺
清荷聯軍
反清復明
南明
李成棟反清
通海案
計丁授田
天聰新政
四大貝勒
代善
阿敏
莽古爾泰
皇太極
三王歸順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
清軍入侵朝鮮
丁卯戰爭
丙子戰爭
征服察哈爾
蒙古衙門
編設盟旗
清初
清初六大弊政
圈地令
剃髮令
投充法
逃人法
柳條邊
屠城
湖廣填四川
大清律例
首崇滿洲
滿城
皇商
遷界令
庚寅之劫
函可案
南北黨爭
丁酉科場案
哭廟案
江南奏銷案
丁未漂人事件
中期
康雍乾盛世
四大臣輔政
索尼
遏必隆
鰲拜
蘇克薩哈
康熙曆獄
雅克薩戰役
《尼布楚條約》
俄羅斯館
文字獄
莊廷鑨明史案
南山案
三藩之亂
吳周
南書房
佔領台灣
遷界禁海
澎湖海戰
多倫諾爾會盟
烏蘭布通之戰
昭莫多之戰
喀爾喀蒙古
康熙帝南巡
編製《康熙字典》
字貫案
中國禮儀之爭
清中期禁教
《弟子規》出書
九子奪嫡
朱一貴事件
世宗改制
駐藏大臣
羅卜藏丹津之亂
藏區分治
改土歸流
《恰克圖界約》
火耗歸公
軍機處
攤丁入地
官紳一體當差納糧
密摺制度
骨宗事件
水沙連之役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古州苗亂
八旗生計
漢軍出旗
大小金川之役
大金川之戰#
第二次金川之戰#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乾隆帝南巡
準噶爾之役#
準噶爾入藏
和通泊之戰
光顯寺之戰
阿睦爾撒納之亂#
鎖國政策
一口通商
大小和卓之亂#
庫車之戰
葉爾羌之戰
通古思魯克之戰
呼爾璊大捷
和闐之戰
霍斯庫魯克之戰
阿爾楚爾之戰
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
清緬戰爭#
編纂《四庫全書》
撤驛之變
甘肅冒賑案
蘇四十三起義
林爽文起義#
天地會
篤嘉莊之戰
清軍入越戰爭#
廓爾喀侵藏戰爭#
《西藏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十全武功#
議罪銀
英使禮節爭議
嘉慶苗亂
川楚教亂
白蓮教
陳德行刺嘉慶案
孜牙墩事件
癸酉之變
天理教
嘉慶兵部大印丟失案
張格爾之亂
嘉道中衰
律勞卑事件
1840年代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穿鼻之戰
虎門銷煙
《穿鼻草約》
第一次定海之戰
第二次定海之戰
鎮海之戰
乍浦之戰
吳淞戰役
鎮江之戰
不平等條約
《廣州和約》
《江寧條約》
《中美望廈條約》
五口通商
《虎門條約》
西藏森巴戰爭
七和卓之亂
1850年代
太平天國
之亂
天京之變
捻軍
廣東洪兵起義
小刀會起義(天地會)
團練武裝
淮軍
湘軍
楚軍
苗民起義
大成國(天地會)
廓藏戰爭
塔城貿易圈事件
戶部寶鈔案
戊午科場案
雲南回變
潘泰人
《璦琿條約》
英法聯軍
廣西教案
亞羅號事件
廣州城戰役
大沽口戰役
火燒圓明園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1860年代
辛酉政變
顧命八大臣
兩宮聽政
慈禧太后專政
同光中興
陝甘回變
聖山砍竹事件
血洗秦家灘
左宗棠入陝
東干族
回變(陝甘、新疆、雲南)
馬家軍
洋務運動
樟腦戰爭
1870年代
刺馬案
天津教案
中國留美幼童
《申報》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左宗棠收復新疆
伊犁危機
1880年代
胡雪巖錢莊擠兌倒閉
新疆置省
新式海軍
北洋水師
中法戰爭
交趾支那遠征
《中法新約》
臺灣建省
長崎事件
丁戊奇荒(旱災饑荒)
1890年代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
《中俄密約》
通商銀行
乙未割讓台灣
臺灣民主國
興中會
乙未廣州起義
新軍
定武軍
列強瓜分中國
門戶開放政策
戊戌變法
公車上書
曹州教案
《萬國公報》
保國會
《明定國是詔》
百日維新
戊戌政變
戊戌六君子
保皇會
自立軍起義
1900年後
己亥建儲
庚子國變
八國聯軍
東南互保
庚子俄難
《辛丑條約》
庚子賠款
清末新政
廢科舉
五大臣出使
北洋新軍
交通銀行
立憲運動
資政院
諮議局
木龍年戰爭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川軍入藏
巴塘事變
趙爾豐在康區改土歸流
中國同盟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合併)
黃花崗起義
日俄戰爭
光復會
丁未政潮
國會請願運動
皇族內閣
保路運動
戕官事件
辛亥革命
共進會
文學社
武昌起義
第一次驅漢事件
灤州兵變
外蒙古獨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宗社黨
清帝退位
《清室優待條件》
專門史歷史·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科技·君主·區劃【說明:標「#」為十全武功】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閱論編中國經濟史中國朝代(之前-1912)
漢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現代中國(1912–現在)
1912-1949
黃金十年
工業(清末~民國大陸期間)
1949–現在
改革開放
工業(共和國)
當代經濟
廣東
江蘇
山東
香港
澳門
經濟史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清朝经济&oldid=66810212」
分類:清朝經濟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引文格式1錯誤:外部連結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含有日語的條目自2019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1.經濟變遷1-1.三大出口商品: 茶、糖、樟腦
貿易額5成~最高74%. 大約3成多. 1888後明顯增加. 變化. 歐美市場流失,臺. 茶轉輸大陸為主. 歐美市場流失,蔗. 糖輸出下降. 新合成原料出現,. 20世紀後才衰退 ...
- 2∞【 中區院校聯合授課-台灣文學史論】∞ - 國立中興大學
二、貿易的變遷1.由一正口至五正口:清代臺灣貿易由1860年臺灣開港分為兩時期,從原來與中國大陸貿易,擴大至世界貿易。 2.嘉慶年間「一府二鹿三艋舺」區域性貿易圈和經濟 ...
- 3清末臺灣出口有三寶?認識你的福爾摩沙
那開港通商了之後,因為當時英國是最重要的海外貿易的國家,所以,在港口 ... 另外一方面,就是在開港的這些港口,就會設立「海關」,那清朝依照條約 ...
- 4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清代臺灣與寧波的貿易 ...
性,進而影響泉州對台灣的貿易,以及台灣與寧波貿易關係之密切。 9. 由此可以. 看到在台灣與寧波的貿易之中,除了直接貿易之外,福建商人也具有相當大的影.
- 5清代台灣的經濟擴張 - kipp的部落格
樟腦的原料是樟木,清朝水師拿來當做造船的材料,開港後樟腦才成為台灣主要的出口商品。由於台灣和日本是世界僅有的兩個天然樟腦產地,因此台灣的樟腦具有壟斷市場的性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