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
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
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 ...
目录
1生平简介
2评价
2.1正面评价
2.2负面评价
3慈禧身世之迷的五种异说
3.1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说
3.2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说
3.3慈禧出生在安徽芜湖说
3.4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
3.5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长治说
4作为女人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晚年照片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
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
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
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叶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原为吏部笔帖式(八品),咸丰二年(慈禧选秀入宫之年)升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四品)。
清文宗逝世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圣母皇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之东、西暖阁,故得“西太后”之称谓。
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
其执政能力颇受争议,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过去对慈禧的评价几乎是完全负面的。
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
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因为是中国少数享有盛名的女性政治人物,而常被人和唐朝的武则天相提并论。
生平简介 慈禧年轻时的画像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
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入宮,封兰贵人,居储秀宮。
咸丰四年(1854年)晉封为懿嫔。
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
咸丰七年(1857年)又晉封为懿贵妃。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攜皇后钮祜祿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及皇子载淳等逃往热河行宮。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重。
下诏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称“赞襄政务王大臣”。
分别赐与皇后钮祜祿氏及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御赏”玺,作为即位后下达圣谕的符信。
咸丰皇帝病死热河,载垣等八大臣辅政热河行宮“烟波致爽”殿,载淳即位,改明年为祺祥元年。
十月,又改明年为同治元年。
皇后钮祜祿氏晉封皇太后,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以载淳生母身份晉封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慈禧太后为独揽朝政大权,视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为敌,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北京政变,废除了八大臣,授奕訢为议政王,慈安、慈禧开始垂帘听政。
因此年为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
自此,慈禧大权在握,直至1908年死去,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
慈禧统治时期,朝內依靠亲信,地方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对內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出卖中国主权,以维护搖搖欲坠的封建政权。
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同治帝载淳死于养心殿平安室,皇后阿鲁特氏,因慈禧太后待之甚虐,亦吞金而死。
同治帝无子,慈禧立醇亲王奕 之子(即慈禧胞妹之子)载湉为皇帝,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
慈禧独揽大权。
慈禧在颐和园仁寿殿前乘舆照前为总管太监李莲英(右)、崔玉贵(左)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爭爆发,慈禧以越事失机之由开去恭亲王奕訢一切差使,撤去亲王双俸,仅保留世袭罔替亲王。
同时罢黜五军机大臣,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机处及內阁。
从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独家天下。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爭爆发,又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慈禧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致使战败,割地赔款。
光绪皇帝亲政,支持康梁变法。
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复垂帘于便殿训政”。
囚光绪帝于瀛台,杀谭嗣同等六人于菜市口,取消一切新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美、英、法、日、德、意、奧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绪帝等逃往西安。
《辛丑条约》签订后回到北京。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中山领道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湧。
为抵制革命,慈禧太后又进行了假立宪,为期九年。
但此时已74岁的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光绪帝含恨死于瀛台的次日,也死于西苑仪鸾殿。
评价·正面评价 慈禧手书,颐和园长廊匾额“烟云献彩” 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也有人开始认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
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负面评价养心殿东暖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在乙酉时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
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
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
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
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甲午战败之源 慈禧太后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
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
修建颐和园是光绪为讨好慈禧所为,有部分原因是让慈禧颐养天年还政于光绪。
所用款项和海军军费冲突,使北洋海军无法购买已订购的快速巡洋舰(后被日本买去成为“吉野号”,此舰后击沉“致远号”,在甲午海战中有决定作用),并且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连续数年经费严重不足。
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
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Louis-??mileBertin)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和“厳岛号”。
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并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相反,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
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后来海军军费挪用修了慈禧的颐和园。
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
阻碍维新变法 许多批评者谓,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
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
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
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嘎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慈禧扮观音右一为李莲英、左二为四格格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
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
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
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
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
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
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辛丑和约之源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皇太后排斥维新改革,并宠信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载漪之子溥俊因而被立为大阿哥,实同储君,然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
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
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的朝臣之局。
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义和拳”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
慈禧皇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力护体”之说,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夺权的阴谋,但出于本身对于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认为“民气可用”,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于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
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率尔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余地。
联军入京,祸及华北多省,帝后西狩,终以缔结辛丑和约解决;和约规定惩办祸首、谢罪赔款、使馆区驻军、军备限制等,并造成日俄军队长驻满洲的局面,中国的主权以及清帝国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损失。
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缔结辛丑和约后慈禧发布“罪已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又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此话成为后世指责其卖国之名言。
光绪之死 1908年秋光绪帝病逝于瀛台,年方三十八岁。
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诸说纷纭,没有历史定论。
传闻他是由慈禧授意袁世凯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时,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其实光绪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为慈禧所赐死,遂长年无后。
但根据官方纪录,他是自然病死,光绪自少身体就很虚弱,常有疾病,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对他摧残,其后又迫死了他最爱的珍妃,令他失去精神支柱、英年早逝。
更有一说,是袁世凯亲自进药害死的,以避免日后光绪报他告密之仇,不过可能性极微。
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但却也无病重之迹象。
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召开记者会,发表“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确定光绪是因为砒霜中毒而亡。
至于对光绪下毒的凶手,目前仍待进一步调查。
慈禧身世之迷的五种异说 慈禧,叶赫那拉氏 慈禧太后由于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响与作用,对其身世,有多种异说。
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谓众说纷纭。
除北京说之外,还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2)浙江乍浦,(3)内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
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
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户部任员外郎,遗下银两亏空,离开人世。
祖父景瑞,在刑部山东司任郎中,相当于现在部里的一个司局长。
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时,因没能按时退赔其父吉朗阿在户部任职时的亏空银两而被革职。
外祖父惠显,在山西归化城当副都统。
父亲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后屡有升迁。
根据清宫档案《内阁京察册》(清政府对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记录)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是笔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
十九年(1839年)时是八品笔帖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
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
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为考察成绩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见,被外放道府一级的官职。
同年四月,任山西归绥道。
咸丰二年(1852年),调任安徽徽(徽州府)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广(广德州)道的道员。
从慈禧之父惠征的履历看,他曾先后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职。
那么,慈禧出生在何处? 关于慈禧的出生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记载,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几十年后这个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会成为执掌大清国朝政近半个世纪的圣母皇太后。
近几年,北京的学者从清宫档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选秀女的名单,这在档案中叫做“排单”。
其中有咸丰五年(1855年)慈禧的亲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
慈禧的这位妹妹后来成了醇郡王奕的侧福晋,光绪皇帝的生母。
“排单”上明确记载:此女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氏,父亲名叫惠征,最高官职做到五品的道员。
一些学者主要根据这份“排单”认定,咸丰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北劈柴(辟才)胡同。
所以,这里应该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
按照京师八旗分城居住的规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在阜成门内华嘉寺胡同;到民国初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旧地在阜成门内华嘉寺14号。
劈柴胡同距华嘉胡同很近。
慈禧的父亲属于满洲镶蓝旗,应当住在劈柴胡同一带。
此外,还有人认为慈禧出生在北京东城方家园。
《清朝的皇帝》记述:“慈禧母家在东城方家园,父官至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时当道光末年,洪杨起事,惠征守土无方,革职留任,旋即病殁,遗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长。
”有书说:“恭亲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于方家园’!”注云:“方家园在京师东北角,为慈禧母家所在地。
”慈禧之弟照祥,袭承恩公。
《翁同龢日记》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记载了慈禧母亲发丧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夫人出殡,涂车刍灵之盛,盖自来所未有,倾城出观,几若狂矣!沿途祭棚络绎,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军机大臣、户部侍郎李鸿藻)未往,颇忤意旨。
” 慈禧家的具体地点至今没有解决,慈禧入宫时选秀女的“排单”至今也没有发现,所以慈禧的出生地点以及身世仍存在着如下五种异说。
·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说 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
传说慈禧出生在当年他父亲住过的兰州八旗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
但是,经过专家查阅文献、档案,发现惠征虽然做过笔帖式,但其地点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门,而不是在兰州的布政使衙门。
·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说 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
《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小文,题目是:《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
这篇文章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间,曾在浙江乍浦做过正六品的武官骁骑校,而慈禧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
这篇文章又说:在现今乍浦的老人当中,仍然流传着关于慈禧幼年的传说。
当时的规定,京官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
学者查阅清朝考核官员的档案记载:这时的惠征被考核为吏部二等笔帖式,三年后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档案作为吏部笔帖式进行考试,可见这时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笔帖式,为八品文官。
所以,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其一,惠征不能同时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职也不对,在京师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级也不合。
·慈禧出生在安徽芜湖说 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做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衙署在芜湖,因此说她出生在芜湖。
慈禧既然生长在南方,便善于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丰帝的宠幸。
一些小说、影视多是这么说的。
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一个情节,兰贵人(就是后来的慈禧)在圆明园“桐荫深处”唱一曲缠绵小曲,咸丰皇帝听得如醉如痴,从此博得宠爱。
显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孤立地作为她出生在南方的证据。
就像北方人会唱黄梅戏,不能以此证明出生在安徽一样。
根据历史记载:惠征当徽宁池太广道员是在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
而慈禧已经在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档案中还保存有兰贵人受到赏赐的赏单。
可见慈禧不会是生于安徽芜湖。
·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 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山西归(化)绥(远)道的道员。
清代的绥远城,今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种说法又称为内蒙古说。
慈禧的父亲惠征当年曾任山西归绥道,道署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据说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落凤街,慈禧就出生于落凤街的道员住宅里,甚至传说慈禧小时候常到归化城河边玩耍。
但文献记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任山西归绥道道员时,慈禧已经15岁,所以说慈禧不可能出生于归化城。
不过,慈禧可能随父惠征在归化城住过。
慈禧的外祖父惠显,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年)年,在归化城做官,当过副都统。
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过。
以上就成为慈禧出生归化(今呼和浩特)说的一个历史的影子。
慈禧的母亲不可能从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为这在当时既路途遥远,也不合礼法。
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长治说 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说法。
此说认为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
今山西长治当地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
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
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
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
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
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
但是,这份家谱不是原家谱,是后来重抄的。
(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
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
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被认为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
(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据说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
(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
”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
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
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
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
上述动人的传说,真是太传奇了。
经专家考证,在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征。
既然惠征没有在山西潞安府做过官,那么慈禧怎会在潞安被卖到惠征家呢? 总之,不管慈禧生长在哪里,她都是出身于官宦家庭。
再加上慈禧在咸丰身边的政治阅历,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远见、胆识、机智、谋略和手腕。
慈禧在咸丰皇帝死后,帝后集团与帝胤集团结合,发动宫廷政变,摧毁“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
这场政变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农历辛酉年,所以史称“辛酉政变”。
作为女人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与宫女 《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一书作者何德兰,是美国美以美会教士,1888年来华,任北京汇文书院文科和神科教习,亲眼目睹了清朝的最后岁月。
他留华既久,又与上层社会多有接触,依据自己的见闻所写的此书颇能增进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不过此书的关键还在于作者的妻子,作者在自序中承认:“这本书中许多材料的取得都受惠于我的妻子。
”情况是这样: “二十多年来何德兰太太一直是慈禧太后的母亲、隆裕皇后的妹妹以及北京的许多格格福晋和贵妇的家庭医生。
除行医之外她也去她们家里作客,还带她的朋友同去,而这些格格福晋对这些朋友都非常客气,她们自己也常常来我家拜访。
”(作者原序) 慈禧太后固然已经去世,但像那些在觐见和燕居时同她接触过的人一样知道些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和个性,也许仍是有趣的事。
她对外国习俗吸收得很快。
我妻子详详细细地讲起过前后觐见时她餐桌上摆设的不同,很能说明这一点。
“前几回觐见时,有一次引见给太后和皇上的仪式结束之后,我们和宫廷女官们一起前往宴会厅。
我们一人由一个格格陪着坐下之后,太后出现了。
我们站起来,看她在餐桌顶端坐下,而光绪皇上就站在她左边稍靠后一点。
她坐下来后请我们也坐下,但格格、福晋和皇上都仍然站着,他们在太后面前是不能坐的。
接着穿长袍的太监们送上了丰盛的中国筵席,而那名侍候太后的太监给她上菜时总是跪着。
“我们吃了一会儿之后,我们领队的问,格格福晋们是不是也可以坐下来。
慈禧太后先转脸向皇上,说道:‘皇上,坐下吧。
’然后向格格福晋们摆摆手,叫她们坐下。
她们怯生生、很不舒服地坐在椅子边上,可是对食物一动也不敢动。
“我们交谈时话题多种多样,其中谈到了拳民之乱。
有一个外交官夫人戴了枚勋章。
慈禧太后注意到了,问这是什么。
“‘陛下’,那人答道,‘这是我国皇帝颁发给我的,因为我在拳民叛乱中负了伤。
’” “慈禧太后双手握住这位夫人的手,泪水盈眶,说道: “‘那些日子出了这么多麻烦,真叫我怪过意不去的。
有段时间拳匪把朝廷也给压下去了,连炮也带进来架到宫墙上。
这种事儿不会再有了。
’ “餐桌上铺着颜色鲜艳的油布,没有正正规规的桌布和餐巾,我们把一方印度扎染印花大手帕大小的色布当作餐巾用。
作为摆设的是大堆的糕和水果,没有鲜花。
我说这个是因为后来觐见时这一切全都变了,餐桌上铺了雪白的桌布,放上了最漂亮的鲜花,显得喜气洋洋的。
格格福晋和宫廷女官到美国使馆赴公使妻子康格太太设的午宴之后,情况尤其是这样。
这说明即使在餐桌的桌布和摆设之类小事情上,这些贵妇人也乐意接受新的主意。
这些筵席从此就轮流着上中外两种食物。
“除了一次例外之外,慈禧太后从此再也没和她的客人一起在餐桌上出现过。
只是在正式的接见结束之后,她从宝座上下来,一边跟以前见过的人说话,一边就请她的客人和格格福晋们一起到宴会厅去享用酒席,并说在她们国家里,要是她在场的话,她们是不能坐下或吃东西的。
不过宴会之后,慈禧太后总会出现,和她的客人亲切地交谈。
“她不在餐桌上出现可能与以下一件事有关:一位身份颇为重要的女客显然是急于想得到一件独一无二的古董,请求慈禧太后把她吃饭的碗送给她。
那碗跟客人所用的不同,太后吃东西所用的盘碟从来不跟餐桌上别的人一样! “她稍稍犹豫了一下,转过脸来对一个太监说道: “‘不能给她一个碗(中国的习俗,给人东西总是成双作对的)。
去,给她备上两个。
’ “接着她转过脸来,对客人们歉意地说道:‘我很想给大伙儿都送两只碗,可外务部要我这回引见时别送礼。
’以前,她的习惯是亲手送给每位客人一件小礼物,以后再让太监把礼物送到他们家里去。
“还有一次,上面提到的那位太太从一个装饰柜里取了件摆设,拿着想走。
这时负责这些东西的人请她放回去,说这间屋子里每一样都是由她管着的,要是少了什么她会受责罚 的。
“这位伟大女性的女人味、迷人的魅力以及待人接物之老练在不公开的接见时才会体现出来。
她会拉着客人的手,十分关切地问我们来宫里时一路是否劳累。
她夏天会埋怨天太热,冬天会埋怨天太冷。
她会担心点心不适合我们的口味。
她会语气真诚地告诉我们大家能走到一起真是太幸运了。
她会对她的客人分别关注一小会儿,这使对她素有偏见的客人也会受到感染,显示了她做女主人的大才干。
“只要一有机会,她总是很想了解外国的习俗和做法。
有一天看戏时,她把我叫到她旁边,给了我一把椅子,详详细细地询问我美国的妇女教育制度。
“‘我听说,’她说道,‘在贵国,女孩们全都读书。
’ “‘是的,陛下。
’ “‘她们跟男孩子学的一样不一样?’ “‘在公立学校里是一样的。
’ “‘我真盼望中国的女孩子也能读书上学,可百姓供男孩上学就已经不容易了。
’ “于是我用几句话稍稍解释了一下我们的公立学校制度。
她答道: “‘眼下中国赋税很重,要这么着再增加开支是不行的。
’ “但没多久,就有一道奖励女学的诏书颁布了下来。
目前北京和全国出现了数百所私人办的女子学校。
“还有一次,外交官夫人们正在用点心,慈禧太后把我请到她的私人房间里。
除了一名太监在那里用一把孔雀毛的扇子扇扇之外,就我们两人。
她要我讲讲教会。
从她一开始的话中就可以清楚地听出,她对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不加区分,一概称之为‘教’。
我向她解释教会的目的是开启民众的智力,促进他们道德和精神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更好的儿子和更好的臣民。
“很少有人像慈禧太后那么迷信。
她的整个一生都受她信命、信符咒、信神灵、信厉鬼恶魔的影响。
“当她第一次听到让人给她画了肖像送到圣路易斯博览会展出的建议时,简直是目瞪口呆。
康格太太和她进行了长谈,向她解释欧洲许多国家元首的肖像也会送去的,包括一幅维多利亚女王的,而且这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已经流传到国外的她那些不真实的画像。
太后说她会把这事跟庆亲王商量一下。
事情好像就这么搁置起来了。
可是没过多久她就让人带话给康格夫人,请她邀请卡尔小姐到北京来为她画肖像。
“大家都知道,满族女子是从来不缠足的,而慈禧太后也像其他女子一样对缠足持激烈反对的态度,但她不允许她的臣民对她提出干涉汉人风俗习惯的方法。
有一位中国驻外公使的妻子,自己和两个女儿的服装样式都是比欧洲还欧洲。
有一天,她对太后说道:“‘为汉人裹脚的事,洋人都耻笑咱们呢。
’ “‘我听说,’慈禧太后道,‘洋人有种习俗也不怎么样。
今儿个这里也没外人,我倒想瞧瞧洋人女子是怎么束腰的。
’ “但那人很胖,样子跟沙漏似的。
于是她转脸看着自己身材苗条的女儿,说道: “‘来,让太后瞧瞧。
’ “那位年轻的小姐犹豫着迟迟未动,最后慈禧太后发话了: “‘你知不知道我说的话就是命令?’ “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后,她就派人去叫大学士,并吩咐给那人的两个女儿找两套像样的满族服装,说道: “‘洋人女子得遭的那份罪也真怪可怜的。
这么着让铁条裹着喘气也真难。
可怜!可怜!’ “第二天,那位年轻小姐未在宫里出现,慈禧太后问她母亲她为什么不来。
“‘她今儿病了。
’她母亲回答。
“‘这也难怪,’太后说道,‘卸掉了外面裹着的,再要挤进去总得要花点儿时间。
’显然慈禧太后以为外国女子睡觉时,腰跟汉族女子的脚一样,也是裹束着的。
” 慈禧身高中等稍矮,可是穿的鞋鞋底正中有六英寸高——不知这是不是可以算作鞋跟?这个,再加上她从肩部一直拖下来的旗装,使她显得修长而庄严,似乎骨子里就是一个皇太后。
她的身材无懈可击,举止敏捷而优雅,处处呈现出她作为一名杰出女性和统治者的丰姿。
她的面容与其说十分美丽,倒不如说是活跃动人。
她的肤色稍带橄榄色。
照亮她的脸膛的是掩映在浓浓的睫毛后面的漆黑的双眸,其中潜伏着恩宠的笑容和盛怒的闪电。
坐在宝座上时,她显得尊严无比;可是,一旦走下来,双手将你的手握住,太后又极和蔼地笑道:“又得您瞧我来了,深感幸运。
大老远地来,不累吧?”人们立即会感到她首先还是个女人,是个伴侣,是个朋友——不但如此,她更是一切场合的主人,不管该场合是外交场合、商业场合还是社交场合。
延伸文章資訊
- 1慈禧太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亦称那拉太后、西宫太后或西太后,满洲镶蓝旗人...
- 2慈禧太后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亦稱那拉太后、西宮太后或西太后,滿洲鑲藍旗人...
- 3慈禧太后| 誠品線上
醇親王奕訢三月十四日,慈禧又發一道懿旨:“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奕譞商辦,俟皇帝親政後再降懿旨。”這就是說,醇親王奕譞成了幕後首席軍機大臣。奕訢是道光帝 ...
- 4慈禧太后的崛起是運氣好?她用計發動政變、一連扳倒政治宿敵 ...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發生的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慈禧太后身上?如此重大的事件必然有其偶然 ... 不過,慈禧是如何崛起,成為獨領朝政的女強人呢?(合成圖/取自Wikipedia).
- 5篇名: 垂簾聽政的女人-慈禧太后作者
慈安太后沒有子嗣,便由慈禧的親生兒子即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黃帝,. 但慈禧的野心並不只是當一個皇太后而已,她震是不惜逼死同治和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及. 她腹中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