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愛的失溫靈魂(下):《飢餓》兇手、烈士與叛徒 - 轉角國際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英國國會選戰中,工黨黨魁柯賓被對手指控為「IRA同情者」、「恐怖份子 ... IRA的悔悟舉措,凸顯出北愛問題不同於往昔人們對國家暴力或政治壓迫的 ... 全產品速覽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聯合報數位版 聯合70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新聞話題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橘世代 有好美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HBL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聯副70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udn / 轉角國際udnGlobal / 政經角力 WhatsApp twitter 北愛的失溫靈魂(下):《飢餓》兇手、烈士與叛徒 2017/06/06蕭伶伃 2017英國國會選戰中,工黨黨魁柯賓被對手指控為「IRA同情者」、「恐怖份子同路人」...。

圖/路透社facebook ▌前篇文章:〈北愛的失溫靈魂(上):當集體創傷讓「和平」絕望〉 近日,英國工黨黨魁柯賓(JeremyCorbyn)在節目中,遭現場觀眾質疑其過去對「愛爾蘭共和軍」(IRA)的支持,特別是他曾經公開悼念於1987年企圖襲擊英國警方、卻於槍戰中身亡的8位IRA成員。

當觀眾直白地挑戰柯賓,是否在紀念「暴徒」之時。

他如此回應: 當時我與會的場合是為了促進北愛爾蘭的對話與和平進程。

也唯有對話與和平進程能夠避免北愛爾蘭在後脫歐的時代裡,重新回到當時堅壁清野的對峙狀態。

從選舉的角度,柯賓或許是走了一步險棋;但從平撫傷痕的角度,他的話語再一次地提醒人們,在血腥對抗的年代裡,特別是對峙的雙方人馬中,往往難以覓得全然的受害者或加害者。

而關於如何讓傷能夠止於此刻,紀念「為何而傷」便是開啟對話與邁向和平的唯一開端。

然而,為何與聯合王國站在對立面的IRA,會成為一般民眾憤怒的對象? 為何與聯合王國站在對立面的IRA,會成為一般民眾憤怒的對象?貝爾法斯特街頭的英軍與IRA支持塗鴉。

圖/路透社facebook ▌在加害與受害間:人性的艱難 1972年7月21日星期五,北愛爾蘭首都貝爾法斯特,有22顆炸彈在75分鐘內被引爆,造成9人死亡,130多人受傷。

這次恐怖攻擊,後稱為「血腥星期五」(BloodyFriday)。

在該事件屆滿30週年的前夕,也就是2002年7月17日,IRA正式通過當地報紙,向過去30年衝突間遭其成員殺害的1,800多位死難者道歉。

在死難者中,有650多人是一般平民。

北愛問題在1998年4月10日透過《貝爾法斯特協議》暫時獲得緩解,而在此之後,隨著各項統計數據與研調查報告逐步出爐,IRA不得不為此提出政治表態。

IRA的悔悟舉措,凸顯出北愛問題不同於往昔人們對國家暴力或政治壓迫的認識路徑:北愛的30年衝突,是一個由國家與武裝人民之間的劇烈對抗,而其中,只要持有武器或權力者,皆有可能在下一個時刻轉,瞬成為加害者。

站在手無寸鐵的北愛爾蘭平民面前,代表共和派的IRA,以及以聯合王國軍隊為首的統一派,都是傷害之刃。

同時,所謂的受害也有積極性的一面。

也就是說,受害亦有可能是抗爭的一種表現。

「血腥星期五」:1972年7月21日星期五,北愛爾蘭首都貝爾法斯特,有22顆炸彈在75分鐘內被引爆,造成9人死亡,130多人受傷。

圖/美聯社facebook 在英國導演麥昆(SteveMcQueen)執導的劇情長片《飢餓》(Hunger)中,一群被英國政府逮捕的IRA成員,曾於1981年為爭取政治囚犯權利,而採取絕食抗爭行動。

現實生活裡,此番絕食,共造成10名被囚禁的IRA共和軍成員死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桑茲(BobbySands)成為這部作品的主角。

facebook 片中,桑茲與神父對談,描述到自己在童年時,曾因北方口音而遭南方人的歧視。

對他來說,他終其一生追求的都是「自由」。

而關乎朝向自己肉體的極端虐待,桑茲不以為苦,且認為自己絕不能妥協。

面向時任首相、作風強悍的柴契爾夫人(MargaretThatcher),他沒有退讓的空間,只能持續戰鬥。

而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從來不在神父宣揚的教義裡。

最終,桑茲在絕食66日後死亡。

英國政府並未因而退讓。

令人玩味的是,桑茲在囚禁期間,還當選為下議院議員。

而這也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將共和派推向議會政治路線的重要一步。

導演麥昆試圖碰觸的議題,不僅是北愛政治;無疑,他更在意人性的艱難,與難以清晰界定的加害與受害者。

在影片的開場,麥昆安排一位年輕的監獄警官羅涵(RaymondLohan),站在冬日寒冷的監獄牆邊,望著自己滿是傷痕的手掌背。

那是在毆打共和軍時所留下的傷痕。

年輕的羅涵總是沈默,且為執起警棍的自己感到痛苦;他沒有辦法與同事談笑風聲,一同放肆嘲弄遭他們毆打的共和軍。

身為監獄管理者的羅涵,似乎對像桑茲這樣的抗爭者所做出的選擇,萌生一絲同理;然而,攤開北愛的政治暴力版圖,兩者間毫不相容——他們一個是國家,一個是象徵主要反抗勢力的人民。

只是身為執法者的羅涵,似乎無法擺脫從身為一個人看待這場對峙的可能。

因絕食而死的桑茲,身後成為了「共和烈士」;但自我掙扎的羅涵,則無聲地消失於歷史之中。

圖/電影《飢餓》劇照facebook 最終,沈默的羅涵在前往養老院探視母親時,遭遇IRA狙殺。

他跪在母親面前,臉部枕臥在坐在沙發上的母親大腿上;因槍擊而射出的血噴灑母親一身。

在國家體制中,羅涵是站在IRA對面,壓迫IRA的國家機器;然而,在對峙的現場,羅涵的死亡轉瞬將他推向受害者的位置。

而如果更進一步窺探羅涵的思緒,似乎,我們又看到在權力對決的場域中,人性凸現出那這30年衝突複雜難解的一面。

麥昆通過這部電影直指北愛30年內戰的殘酷:那是一個誰都有可能成為行兇者的年代。

而關於這複雜難解的問題,因而成為北愛人民精神生活的惡夢。

在那個高度緊迫的政治矛盾中,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殺戮的實踐者——無論朝向自身或他人。

由麥克.法斯賓達飾演的桑茲,在現實中於絕食66日後死亡。

但英國政府並未因而退讓。

圖/電影《飢餓》劇照facebook 新芬黨黨魁亞當斯(GerryAdams,前)與成為烈士肖像的桑茲(後)。

圖/美聯社facebook ▌未明的真相 1972年1月30日星期天,北愛博格賽德地區,英軍朝著未攜帶武器的遊行民眾射擊,造成14人死亡。

這個為北愛衝突揭開序幕的事件,後稱為「血腥星期日」。

衝突事件的真相,一直是北愛政府與倫敦方面之間的爭執點。

三十多年過去後的2010年,由薩維爾勛爵(LordSavilleofNewdigate)主導的調查報告,在歷時12年向2500多人取證後,發布達12冊的《血腥星期日調查報告》(ReportoftheBloodySundayInquiry),指出英國軍方沒有任何正當性,得以槍殺當日遊行群眾。

為此,英國政府由時任首相卡麥隆(DavidCameron)代表,公開向北愛人民致歉。

這份歉意,北愛人民等了38年。

可惜的是,血腥星期日不過是30年衝突的一景。

在冗長的衝突歲月中,倫敦方面與北愛間的間諜戰更是街頭戰之外,另外一段不堪的鬥爭。

如《BBC》製作的紀錄片《TheSpyintheIRA》,鎖定曾八零年代IRA內部安全單位(InternalSecurityUnit)中,任務代號為「賭注之刃」(Stakeknife)的領導成員斯卡帕迪奇(FreddieScappaticci)。

雙面間諜:「賭注之刃」的領導成員斯卡帕迪奇。

圖/美聯社facebook 當年,卡帕迪奇曾經關鍵的重要成員,可以直接向時任IRA領導者麥金尼斯(MartinMcGuinness;1950-2017;後成為北愛副部長)匯報。

斯卡帕迪奇主要任務,是揪出倫敦方面派來的間諜,並訊問調查。

然而,根據後續調查指出,北愛衝突時期的斯卡帕迪奇,事實上是一位雙面間諜,他同時效忠於倫敦與IRA。

於此,該紀錄片指出,斯卡帕迪奇必須為了18位IRA成員的死亡負責。

而當時,斯卡帕迪奇之所以可以逃過一劫,乃是得力於英國高階軍官提供的不在場證明。

斯卡帕迪奇的故事,掀出北愛的政治衝突絕非僅止於街頭的血腥對抗。

這項消息凸顯出北愛境內長久以來,如被緊鎖喉頭的政治緊張感。

只要走過那30年的人民,似乎便難以超越那段時空的束縛。

無疑,關於平撫傷痛最重要的「真相調查」工作,在北愛和平之路即將進入第20年的此刻,仍有漫漫長路可走。

然而,眼見脫歐而觸動的北愛問題,是否會為北愛政治帶來新一層的變數或威脅,無疑對北愛爾蘭人民的「轉型正義」來說憑添挑戰。

「和平無法由武力維繫。

」關於平撫傷痛最重要的真相調查工作,在北愛和平之路即將進入第20年的此刻,仍有漫漫長路可走。

圖/路透社facebook ▌「擦乾你的淚水,持續在我們的內心鑿挖戰壕」 政治始終牽動正義浮現的可能。

在真相撥雲見日的那日到來之前,北愛集體精神生活的濫觴仍難以釐清。

如同那些自殺而亡的北愛人民,他們的身後徒留疑問;只是傷痕會持續往後代延伸。

可預期的是,英國即將於6月8日舉行的大選,極有可能牽動北愛與倫敦方面的關係。

如本文開頭所述,工黨黨魁柯賓遭逢來自民眾的質疑。

在北愛的故事裡,除了遭遇謀殺的平民之外,我們似乎難以尋得絕對的受害者;而在層層疊疊的政治鬥爭劇碼中,如果未能更近一步貼近當時的「真相」,關於受害話語權的爭奪,將持續成為北愛爾蘭與倫敦之間維繫和平對話的困難之處。

確實,北愛的和平仍舊脆弱。

如知名愛爾蘭樂團U2的〈星期日血腥星期日〉仍在島嶼的北面傳唱著:在那樣的年代之後,沒有誰是贏家。

There'smanylost,buttellmewhohaswon Thetrenchisdugwithinourhearts Andmothers,children,brothers,sisterstornapart Sunday,bloodySunday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前篇/北愛的失溫靈魂(上):當集體創傷讓「和平」絕望 英國 歐洲 轉型正義 WhatsApp twitter 蕭伶伃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

人稱Agnes,典型書呆女子。

研究戰爭,記憶與政治;擅長與自己的寵物吵架。

深信人要像顆海膽,縱然言詞銳利,也要擁有柔軟的內在,好安頓自己與外面的世界。

作者文章 北愛的失溫靈魂(下):《飢餓》兇手、烈士與叛徒2017/06/06 北愛的失溫靈魂(上):當集體創傷讓「和平」絕望2017/06/06 當代慰安婦:用少女像,交換下一場戰爭?2017/04/26 《帝國的慰安婦》:當國族的仇恨敘事遭遇挑戰2017/04/26 第一百遍慰安婦故事:被「國家」拋棄的大和撫子2017/04/26 匈牙利的1990:鐵幕倒下後的轉型不正義2016/11/22 最新文章 習近平在說啥?(下):共產主義迷宮的「階級與國族」2021/12/08 習近平在說啥?(上):解讀中共《歷史決議》的文字密碼2021/12/08 造反的義務:一位少數民族眼中的「緬甸起義」2021/12/06 時勢造惡人?全斗煥如何憑「朴正熙之死」篡奪南韓2021/12/02 恁爸馬可仕!菲律賓大選惡黨混戰的「威權太子明星隊」2021/12/01 戰鬥就在舞台下:緬甸演藝圈「犧牲拚自由」的無悔證詞2021/11/30 回應 最熱 轉角國際臉書專頁 轉角國際udnGlobal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