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損傷/ Brain Injury - International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腦是機體所有功能的控制中心,這些功能包括有意識的活動(行走和說話)和無意識活動(呼吸、心律等)。
... 昏迷是一種由從腦幹通往皮層的神經纖維受損而引起的狀態。
腦損傷/BrainInjury-International-Reeve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
中國熱門癱瘓症論題
>
腦損傷/BrainInjury
腦損傷/BrainInjury
腦損傷/BrainInjury
大腦是機體所有功能的控制中心,這些功能包括有意識的活動(行走和說話)和無意識活動(呼吸、心律等)。
大腦還控制思想、理解、言語和情緒。
不論是由嚴重腦外傷還是閉合性腦損傷(顱骨沒有骨折或穿透)引起的腦損傷均能影響部分或全部上述功能。
腦損傷可對身體和心理機能造成嚴重和終身影響,其中包括意識喪失、記憶和/或個性改變以及部分或完全癱瘓。
創傷性腦損傷(TBI)主要源自機動車輛事故、跌倒、暴力行為以及運動傷害。
男性發生創傷性腦損傷的機率比女性高一倍以上。
估計發病率是100/100000人,每年死亡人數為52000。
發病率最高的人群為15歲至24歲的青少年和7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腦是一種膠狀物質,被顱骨的骨架所包圍,並漂浮在腦脊液的海洋上。
腦脊液為腦提供支撐,並在頭部快速運動中起著減震器的作用。
顱骨外表面為平滑的,但其內表面卻凹凸不平——由於腦碰撞到顱骨粗糙的骨質結構,這種結構可以引起嚴重的閉合性腦損傷。
腦損傷可由顱骨骨折或穿透(例如交通事故、跌倒或槍傷病例)、疾病進程(神經毒素、感染、腫瘤和代謝異常等)或閉合性腦損傷例如搖晃嬰兒綜合征或頭部快速的加速或減速而引起。
當損傷起因于創傷時,可能在撞擊時或撞擊後因腫脹(大腦水腫)或腦出血(腦內出血)或腦周圍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會發生腦損傷。
當頭部遭到足夠力量的擊打後,腦會沿其軸心(腦幹)轉動和扭曲,從而中斷了正常的神經通路,並導致意識喪失。
如果這種無意識狀態持續較長的時間,受傷者就被認為處於昏迷狀態。
昏迷是一種由從腦幹通往皮層的神經纖維受損而引起的狀態。
閉合性腦損傷發生時往往沒有明顯的外部迹象,但閉合性腦損傷和穿透性腦損傷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例如,子彈擊中頭部後可能會破壞大面積的腦區,但如果該腦區不參與重要功能,這種損傷的後果可能並不嚴重。
相反,閉合性腦損傷常常造成更廣泛的損傷和神經缺陷症狀。
這些損傷和症狀包括部分至完全癱瘓,認知、行為和記憶障礙,持續性植物狀態和死亡。
受傷腦組織可以在短時間內復原。
然而腦組織一旦死亡或被破壞,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大腦能夠再生新的腦細胞。
即使沒有新神經細胞的生長,腦復原通常也會持續下去。
這可能是因為其他部分的腦組織接管了被破壞腦組織的功能。
腦損傷後就立即啟動了復原過程。
當記憶開始恢復時,復原率通常增加。
但是仍可能存在許多問題,比如運動、記憶、注意、複雜思考、言語和語言和行為變化等方面的障礙。
除了腦損傷造成的明顯身體缺陷外,幸存者往往還不得不面對抑鬱、焦慮、喪失自尊、性格改變等。
某些腦損傷幸存者甚至喪失了自我意識。
資料來源:腦損傷資源中心,國立耳聾和其他溝通障礙研究院,國立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院。
下載里夫基金會的痲痹資源瀏覽指南
我們很樂意為您服務
我們資訊專家的團隊能以170多個語言提供您所需的資訊而解決您的疑問。
請打電話到800-539-7309聯絡我們
(國際電話打到973-467-8270)
輔導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東部時間(ET)早上9:00到下午5:00,也歡迎您把問題寄給我們。
分享这个页面
t
f
l
✉
回到顶部▴
延伸文章資訊
- 1腦死( Brain Death )與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 -- 盧成憲醫師
所謂植物人(Vegetative state)乃指一個人腦部受傷或病變,導致整個大腦皮質功能受損,但腦幹還維持正常機能,在此情況下,還可以維持基本生命徵象,如睡眠週期,完整的呼吸與心跳 ...
- 2神經部- 缺氧性腦症(Hypoxic Encephalopathy) - 國立台灣大學 ...
在更好的情況下,大腦皮質的功能可以只是部分受損,而腦幹的功能則是部分受損或完全保留,但皮質受損的程度造成病人沒有辦法恢復意識,這種情況即是我們常說的植物人狀態 ...
- 3高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頭部外傷
除了因腦細胞受損,腦水腫致使腦壓升高,會造成上述症狀,頭皮的血腫、撕裂傷也會 ... 記憶力、判斷力、注意力是大腦皮質的功能,腦部受傷後這些能力當然會受到影響。
- 4大腦解剖秘密(懶人包) - 照護線上
大腦最外層,也就是我們一眼看到的部分,是大腦皮質。 ... 若是受損,我們就無法從臉部表情或聲音傳達自己的情緒,即使很高興也是板著一張臉毫無表情 ...
- 5大腦皮質腦幹 - 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