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 -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名詞解釋: 〔大乘起信論〕,書名,全一卷,簡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語Aśsvaghosa)菩薩造,南朝梁真諦(499~569)譯。
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卷,有單行本 ...
跳到主要內容
:::
〔大乘起信論〕-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請務必輸入聲調做結束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
上傳圖片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
錄製聲音
開始錄製
停止錄製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
大
乘
起
信
論
〕
字體放大
切換辭典
ToggleDropdown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乘起信論〕,書名,全一卷,簡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語Aśsvaghosa)菩薩造,南朝梁真諦(499~569)譯。
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卷,有單行本行世。
此論的作者、譯者,從隋唐迄今有存疑的說法,如(1)隋法經〔眾經目錄〕卷五以「勘真諦錄照此論,放入疑。
」(2)與吉藏同門之均正〔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此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因為此論持「如來藏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說相符契。
而當時某些北地論師認為本論非馬鳴造,係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3)近代日本佛學者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亦指出非馬鳴造,理由如真諦錄中無此論、梵本已伕、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等;(4)我國梁啟超亦附和望月之說,並進一步否認為印度之撰述,以本論當是唯識興盛之後的中國人所造;此後如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等均從唯識立場疑非馬鳴所作。
但是,近代重要佛教學者如太虛大師,及章太炎、唐大圓等,均肯定此論非是偽造。
諸學者之論辨,參見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一書中。
無論此論的作者譯者是誰,均不礙此論在佛教發展史上的意義和價值。
印順法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曾論到,即使考證得此論非馬鳴造、非真諦譯,在佛教思想上,自有它自己的價值,有它在佛法中的地位:(1)從學派的系統說,此論屬大乘三系(虛妄唯識、性空唯名、真常唯心)中之真常唯心系,而此系的論典少,不如中觀及唯識;(2)從染淨所依說;對生死雜染的迷妄方面,此論統一了唯識家的阿賴耶緣起和阿含經等早期聖典的無明緣起,認為迷妄雜染以無明(或阿賴耶)為本。
對覺悟與清淨方面,本論也統一了法界(真如)和般若,所以覺又是本覺,是與法界不離的本覺性;以法界為本,即以般若為本;(3)從色(物質)、心(精神)及理(法性)三類的著重說;阿含與性空大乘認為三者是平等的,色心和法性是不一不異。
唯識學以為色是依心而起,色心都是從種子生起的因緣法(即依他起法),但依他起的本質,以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為性。
而此論屬真常唯心,所說的心比唯識說還要強化,即所謂眾生心,也即是一心開二門的一心。
此心一眾生心,含攝了色,也統有理性與事相,即無為法與有為法。
以一心所開之二而言:(1)心真如門;(2)心生滅門。
生滅心,不離真如心;從不離真心如心而現起的生滅心,含攝本覺與不覺;不覺,即生死雜染之心;本覺,則開展為清淨解脫心。
從不順真如而發展為生滅雜染,即依不覺為本,又開展為一般的精神物質。
吾人現前的精神物質,都是從不覺而生起;不覺又依於統攝理事雜染的眾生心而存在。
簡言之,心真如門和生滅門是不相離的,不像唯識家,真如門只攝真如性,生滅門只攝生滅有為事。
從內容結構看,此論分五篇:(1)因緣分,說明造論因緣;(2)立義分,舉出大乘法體(法)及內容(義);(3)解釋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理論;(4)修行信心分,說明四位、五行的實踐法門;(5)勸修利益分。
此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竇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
二本大同小異,但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歷代注疏本也多採用真諦譯本,據慈恩傳言,唐時印度已無本論版本,玄裝曾依漢本轉譯成梵文。
此論向來為中國佛教諸宗派所推崇,故本論之注疏,自古及今,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起信論疏〕、唐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起信論三疏〕。
民國之後,以印順之〔大乘起信論講記〕最精審。
〔大乘起信論〕,書名,全一卷,簡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語Aśsvaghosa)菩薩造,南朝梁真諦(499~569)譯。
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卷,有單行本行世。
此論的作者、譯者,從隋唐迄今有存疑的說法,如(1)隋法經〔眾經目錄〕卷五以「勘真諦錄照此論,放入疑。
」(2)與吉藏同門之均正〔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此論係地論宗之論師所偽造,因為此論持「如來藏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說相符契。
而當時某些北地論師認為本論非馬鳴造,係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3)近代日本佛學者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亦指出非馬鳴造,理由如真諦錄中無此論、梵本已伕、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等;(4)我國梁啟超亦附和望月之說,並進一步否認為印度之撰述,以本論當是唯識興盛之後的中國人所造;此後如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等均從唯識立場疑非馬鳴所作。
但是,近代重要佛教學者如太虛大師,及章太炎、唐大圓等,均肯定此論非是偽造。
諸學者之論辨,參見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三十五冊〔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一書中。
無論此論的作者譯者是誰,均不礙此論在佛教發展史上的意義和價值。
印順法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曾論到,即使考證得此論非馬鳴造、非真諦譯,在佛教思想上,自有它自己的價值,有它在佛法中的地位:(1)從學派的系統說,此論屬大乘三系(虛妄唯識、性空唯名、真常唯心)中之真常唯心系,而此系的論典少,不如中觀及唯識;(2)從染淨所依說;對生死雜染的迷妄方面,此論統一了唯識家的阿賴耶緣起和阿含經等早期聖典的無明緣起,認為迷妄雜染以無明(或阿賴耶)為本。
對覺悟與清淨方面,本論也統一了法界(真如)和般若,所以覺又是本覺,是與法界不離的本覺性;以法界為本,即以般若為本;(3)從色(物質)、心(精神)及理(法性)三類的著重說;阿含與性空大乘認為三者是平等的,色心和法性是不一不異。
唯識學以為色是依心而起,色心都是從種子生起的因緣法(即依他起法),但依他起的本質,以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為性。
而此論屬真常唯心,所說的心比唯識說還要強化,即所謂眾生心,也即是一心開二門的一心。
此心一眾生心,含攝了色,也統有理性與事相,即無為法與有為法。
以一心所開之二而言:(1)心真如門;(2)心生滅門。
生滅心,不離真如心;從不離真心如心而現起的生滅心,含攝本覺與不覺;不覺,即生死雜染之心;本覺,則開展為清淨解脫心。
從不順真如而發展為生滅雜染,即依不覺為本,又開展為一般的精神物質。
吾人現前的精神物質,都是從不覺而生起;不覺又依於統攝理事雜染的眾生心而存在。
簡言之,心真如門和生滅門是不相離的,不像唯識家,真如門只攝真如性,生滅門只攝生滅有為事。
從內容結構看,此論分五篇:(1)因緣分,說明造論因緣;(2)立義分,舉出大乘法體(法)及內容(義);(3)解釋分,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理論;(4)修行信心分,說明四位、五行的實踐法門;(5)勸修利益分。
此論除真諦譯本外,另有唐竇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
二本大同小異,但以真諦譯本流行較廣,歷代注疏本也多採用真諦譯本,據慈恩傳言,唐時印度已無本論版本,玄裝曾依漢本轉譯成梵文。
此論向來為中國佛教諸宗派所推崇,故本論之注疏,自古及今,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起信論疏〕、唐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三書合稱〔起信論三疏〕。
民國之後,以印順之〔大乘起信論講記〕最精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乘起信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大乘起信論譯注 - 博客來
《大乘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譯。這是以如來藏為中心理論,為發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論書。主要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 ...
- 2大乘起信論 - 讀冊
大乘起信論的書籍與價格搜尋結果, 共有27筆. 還有大乘起信論新譯可參考. 讀冊生活給您閱讀生活的終生服務. 滿足您買書,學習,收藏,分享,賣書,全方位需求.
- 3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佛教入門網站/佛教論典/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一卷梁釋真諦譯永德元年大傳法院阿觀刊本 ... http://www.cbpd.org.tw/005/e4/02大乘起信論講表科.pdf. 《大乘起信論.講表》講記(淨界法師) ...
- 4大乘起信論講記| 飛比價格
另有大乘起信論講義、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疏略大乘起信論直解。飛比為你即時比價, ... 一本二手書大乘起信論講記志蓮精舍版/道源長老講述/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EC3.
- 5〔大乘起信論〕 - 教育百科
名詞解釋: 〔大乘起信論〕,書名,全一卷,簡稱〔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梵語Aśsvaghosa)菩薩造,南朝梁真諦(499~569)譯。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卷,有單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