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福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弗朗西斯·福山(英语: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日语:福山よしひろ,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国作家、政治经济学者。

福山于康乃尔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主修 ... 弗朗西斯·福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弗朗西斯·福山弗朗西斯·福山出生(1952-10-27)1952年10月27日(69岁)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国籍 美国机构乔治梅森大学[1]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网站fukuyama.stanford.edu学派新保守主义主要领域国家发展、战略设计著名思想历史终结 受影响于 艾伦·布鲁姆,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塞缪尔·P·亨廷顿,亚历山大·科耶夫,哈维·曼斯菲尔德,列奥·施特劳斯,西摩·马丁·利普塞特 弗朗西斯·福山(英语:FrancisYoshihiroFukuyama;日语:福山よしひろ[注1],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国作家、政治经济学者。

福山于康乃尔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主修古典文献与政治),并于哈佛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师从塞缪尔·P·亨廷顿。

目录 1早年生活 2论点 2.1历史终结论 2.2历史终结论修正版 2.3论中国模式 2.4论疫情 3著作 3.1随笔 4参考文献 5注释 早年生活[编辑] 福山在芝加哥海德公园区出生。

他的祖父在1905年因日俄战争而逃难至美国,其后在西岸经营店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禁锢。

[2]福山的父亲福山喜雄出生于芝加哥,为第二代日本裔,并于芝加哥大学修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其母河田敏子为京都大学经济学系创始人河田嗣郎(:河田嗣郎)之女。

[3]福山在曼哈顿长大,虽身为日裔,但没有学习日语,也很少接触日本文化。

1967年,福山和家人移居至宾夕法尼亚州的州学院。

[3] 论点[编辑] 历史终结论[编辑] 福山是《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的作者,他在该书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正走向“终结”,随着冷战的结束,“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被定于一尊,是谓“资本阵营”的胜利。

在政治上,福山为一新保守主义者。

他自1997年起活跃于“美国新世纪专案”智囊团,并曾签署文件建议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推翻伊拉克总统胡申;但他反对2003年的美伊战争,并认为:新保守主义一味以武力推行美国价值,恐将重蹈列宁主义的覆辙[4]。

历史终结论修正版[编辑] 2014年福山的著作《政治秩序及其衰落》(PoliticalOrderandPoliticalDecay),思考国家政府的稳定性问题。

福山认为其结论要做出修正,将“法治”(ruleoflaw)、“民主问责”(democracy)之外另加第三变量“国家治理能力”(state);认为很多国家在这三项中前两项得分高、但是第三项得分很低,[5]造成发展不如预期。

多数观点认为是中国崛起和中东混乱的效应让福山必须修正观点,福山则坚称自己核心理念不变、只是小修改。

论中国模式[编辑] 2015年1月,由《环球时报》记者全球采访西方政治人物和智库成员共41人的报导文集《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出版[6],福山在本书中认为,最近20年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7][8]。

2016年11月11日,针对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唐纳德·特朗普胜选,福山在《金融时报》发表专文〈对抗世界的美国: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与新全球秩序〉(USagainsttheworld?Trump'sAmericaandthenewglobalorder),明确提出:整个人类世界已经进入“民粹式民族主义”(populistnationalism)主导的动荡时代[9]。

2017年4月14日,福山在《联合报》专访中表明新观点的三大主轴[10]: 上街头或网络投票之类的“直接民主”是不可行的,因为:多数民众并没知识水准和时间去了解极度复杂的政策和未来影响,最后只能被简单口号操纵投票,等于被媒体老板操纵。

“直接民主,作为政府形式之一,是完全无法运作的。

”还是代议政治优于直接民主,但代议制的眼前诸多巨大问题他并未提出方案,只就单纯这两者比较而言。

科技和全球化的影响比他当年预判的还强大很多,全球化确实只让极少数人变巨富而多数人生活下降,科技会抢走更多工作,政府必须介入重分配、不能放任经济自由。

重分配的失败是导致西方人民开始对西方政治模式产生质疑的关键点,但价值观和富人政治让这些重分配无法执行,陷入死循环。

随着对重分配的失望继续蔓延,民粹主义将主导许多国家的选举,强人政治会让很多欧美或日本民众羡慕,中俄模式——尤其是中国模式——会有吸引力;但中国模式能否做到西方无法达成的财富重分配,现在还远不是看出定论的时候,必须再等待很长时期下去看最后的结果。

论疫情[编辑] 2020年4月,福山在《观点报》专访中表明新冠病毒疫情下他的新看法,基本承认新自由主义已经死亡,未来世界上多数人会认知到“政府力量必须加强”的现实:[11][12] 福山基本承认,中国模式在这次疫情下是成功的,这种体制很擅长应对紧急情况;同时多数东亚国家都做的不错,这与漫长的儒家中央集权历史有不可分关系,因此他还是坚持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复制中国模式。

但是福山之后认为,专制体制与民主体制在疫情的处理并没有绝对的联系,表明该问题与民主问题无关[13]。

福山认为,国家的内在能力、对社会的信任程度和领导素质是三个关键要素。

很多民主国家做得很糟但也有一些做得较好,福山认为仔细分辨可以看出民粹化气氛的国家都较糟糕,例如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墨西哥、匈牙利等,这类总统普遍有自负自大而对科学不谦虚的特性,所以他认为这些失败应该解释为运气不好刚好是民粹型领导人在位,不能解释为民主全面失败。

[14]另一个因素与社会信任有关。

福山认为,在社会两极分化的国家,在对应疫情措施回应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彼此不信任、也不信任政府,导致他们将不会采取当局建议的行动。

福山也认为,国家领导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但如果拥有像巴西博索纳罗或美国特朗普的民粹主义采用不受民众欢迎的行动时,结果将是非常糟糕。

但他认为,在这个特定时刻将三者合并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历史的偶然[13]。

当前世界民粹是一种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的非暴力版本,但可能出现在任何主义之上。

社会主义的抬头或许有一天也民粹化。

福山呼吁别相信特朗普这类的总统,特朗普是个罔顾事实真相,并且自恋无知的跳梁小丑[11],但如果特朗普还能连任,那就象征一个更大深层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撰写专文批判福山,并将他列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甚至是必须负责者。

福山辩解,他只是描述了当时一个世界现象“新自由主义将成主流”,并不表示他认同其内在一切价值观。

[11] 著作[编辑] TheEndofHistoryandtheLastMan(1992),中文译本: 《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李永炽译,时报文化(1993)ISBN9789571306513。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ISBN9787500437086。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孟凡礼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ISBN9787549555291 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1995),中文译本: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ISBN9787544301732 《信任:社会德性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立绪文化(2004)ISBN9570411945 《信任:社会德性与经济繁荣》,李宛蓉译,立绪文化(2014)ISBN9789863600220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郭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ISBN9787549578535 TheGreatDisruption:HumanNatureandtheReconstitutionofSocialOrder(1999),中文译本: 《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张美惠译,时报文化(2000)ISBN9571331120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ISBN7500432925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唐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ISBN9787549566426 OurPosthumanFuture:ConsequencesoftheBiotechnologyRevolution(2002),中文译本: 《后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杜默译,时报文化(2002)ISBN9571336610 《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黄立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ISBN9787549590872 State-Building:GovernanceandWorldOrderinthe21thCentury(2004),中文译本: 《强国论》,阎纪宇译,时报文化(2005)ISBN9571343900。

《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ISBN9787500460183 《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郭华、孟凡礼译,学林出版社(2017)ISBN9787548612117 AmericaattheCrossroads:Democracy,Power,andtheNeoconservativeLegac(2006),中文译本: 《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遗产》,周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ISBN9787500473749 FallingBehind:ExplainingtheDevelopmentGapBetweenLatinAmericaandtheUnitedStates(2008),中文译本: 《落后之源:诠释拉美和美国的发展鸿沟》,刘伟译,中信出版社(2014)ISBN9787508647289 TheOriginsofPoliticalOrder:FromPrehumanTimestotheFrenchRevolution(2011),中文译本: 《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从史前到法国大革命》,黄中宪、林锦慧译,时报文化(2014)ISBN9789571360652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ISBN9787549512805 PoliticalOrderandPoliticalDecay:FromtheIndustrialRevolutiontotheGlobalizationofDemocracy(2014),中文译本: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ISBN9787549570942 《从历史的终结到民主的崩坏:弗朗西斯·福山讲座》,长风文教基金会编,联经出版(2018)ISBN9789570851687 Identity:TheDemandforDignityandthePoliticsofResentment(2018),中文译本: 《身份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认同与尊严的斗争为何席卷当代世界?》,洪世民译,时报文化(2020)ISBN9789571383903 随笔[编辑] TheEndof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NationalInterest,Summer1989 WomenandtheEvolutionofWorldPolitics,ForeignAffairsOctober1998 ImmigrantsandFamilyValues,TheImmigrationReader1998.ISBN 1-55786-916-2 HumanNatureandtheReconstructionofSocialOrd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AtlanticMonthly,May1999 Socialcapitalandcivilsocie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aperpreparedfordeliveryatthe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ConferenceonSecondGenerationReforms,October1,1999 Theneoconservativemoment,TheNationalInterest,Summer2004 Afterneoconservat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NewYorkTimesMagazine,February19,2006 Supporter'svoicenowturnsonBus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NewYorkTimesMagazine,March14,2006 Whyshouldn'tIchangemymi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LosAngelesTimes,April9,2006 TheFallofAmerica,In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ewsweek,October13,2008 TheNewNationalismandtheStrategicArchitectureofNortheastAs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siaPolicyJanuary2007 LeftOut,TheAmericanInterest,January2011 IsChinaNex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WallStreetJournal,March12,2011 TheFutureofHistory;CanLiberalDemocracySurvivetheDeclineoftheMiddleCla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ForeignAffairs,January/February2012 WhatisGoverna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Governance(journal),March2013 AgainstIdentityPolitics-TheNewTribalismandtheCrisisofDemocra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ForeignAffairs,September/October2018 LiberalismandItsDiscontents-Thechallengesfromtheleftandtherigh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mericanPurpose,October2020 参考文献[编辑] ^TheFreemanSpogli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StudiesatStanfordUniversity.Fsi.stanford.edu.[19August20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5).  ^FrancisFukuyama:'Americansarenotverygoodatnation-building'.theGuardian.[October14,20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3.03.1Ford-Grilliparzer.EncyclopediaofWorldBiography62nd.Detroit,MI:GaleResearch.1998[Mar17,2011].ISBN 978-0-7876-2546-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FrancisFukuyama.AfterNeoconservatism.时代杂志.2006-02-19[2007-05-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3).  ^福山論國家治理能力大陸比美國強.[2017-04-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谷棣、谢戎彬主编,《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华文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ISBN978-7507542837。

^许旸.《我们误判了中国》提出西方对中国发展存在的认知误区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一定做对了什么.文汇报.2015-01-14[2016-06-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金灿荣为《我们误判了中国》作序:中国纠错意志和能力非常强.[2016-11-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曾昭明.福山論川普—「歷史終結」後的「中國時刻」?.上报.2016-11-20[2016-11-20].  ^法蘭西斯·福山憂心中國越強大會對台灣不利.[2017-04-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11.011.111.2福山再发声:我承认新自由主义已死,但中国模式难以复制.文化纵横.2020-04-20[2021-11-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中文(中国大陆)).  ^FrancisFukuyama :« Cettepandémierévèlelebesoind'unÉtatfort ».[2020-04-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13.013.1弗朗西斯·福山:西方与中国斗争已展开不一定必然会输.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20-12-27[2020-12-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31)(中文(简体)).  ^鳳凰網-福山再发声.[2020-04-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注释[编辑] ^目前尚未找到指出“よしひろ”对应哪两个汉字的参考文献,存在“义広”、“义弘”、“义浩”、“义博”、“吉弘”等可能 查论编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 古典现实主义(英语:Classical_realism_(international_relations)) 新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英语:Neoclassical_realism) 均势 自由主义 理想主义 新自由主义 自由制度主义 民主和平论 建构主义 现代建构主义 后现代建构主义 女权主义(英语:Feminism_in_international_relations) 马克思主义(英语:Marxist_international_relations_theory) 世界体系理论 依赖理论 批判理论 新葛兰西学派 中国学派 战略现实主义 道义现实主义 秦亚青 阎学通 其他理论 政府间主义(自由政府间主义) 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 后现代主义(英语:Postmodernism_(international_relations)) 后殖民主义(英语:Postcolonialism_(international_relations)) 发展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 霸权稳定论 绿色理论(英语:Greentheory) 哥本哈根学派(英语:Copenhagen_School_(international_relations)) 政治安全 英国学派(英语:Englishschoo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 分类 实证主义 理性主义(英语:Rationalism_(international_relations)) 后实证主义 反思主义 “大辩论” 其他研究方法 国际伦理(英语:International_ethics) 历史社会学 制度理论(英语:Regime_theory) 国家垄断理论 地缘政治学 学者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彼得·卡岑斯坦(英语:Peter_J._Katzenstein) 戴维·赫尔德(英语:David_Held) 丹尼尔·多德尼(英语:Daniel_Deudney) 弗朗西斯·福山 汉斯·摩根索 赫德利·布尔(英语:Hedley_Bull) 亨利·基辛格 肯·布思(英语:Ken_Booth_(academic)) 肯尼思·沃尔兹 肯尼斯·W·汤普森(英语:Kenneth_W._Thompson) 理查特·内德·勒博(英语:Richard_Ned_Lebow) 罗伯特·J·阿特(英语:Robert_J._Art) 罗伯特·基欧汉 罗伯特·吉尔平 罗伯特·杰维斯 麦克·多伊尔(英语:Michael_W._Doyle) 乔治·凯南 塞缪尔·P·亨廷顿 斯蒂芬·克拉斯纳(英语:Stephen_D._Krasner) 斯蒂芬·华特(英语:Stephen_Walt) 苏珊·斯特兰奇(英语:Susan_Strange) 亚历山大·温特 埃马纽埃尔尔·沃勒斯坦 约翰·密尔斯海默 约瑟夫·奈伊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安德鲁·林克莱特 郝思悌 分类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分类 政治主题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204210 BNE:XX889990 BNF:cb12200505w(data) CiNii:DA02275633 CONOR:6490211 FAST:96736 GND:119203685 ISNI:000000008850668X LCCN:n82104032 LNB:000043223 NARA:10570351 NDL:00466809 NKC:xx0004051 NLA:36522914 NLP:A11788835 NSK:000010379 NTA:073230650 ICCU:RAVV072353 Scopus:6603785500 SUDOC:030627087 VIAF:12875116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法蘭西斯·福山&oldid=72521751” 分类:​1952年出生在世人物美国政治学家美国经济学家美国作家关西大学教师哈佛大学校友康乃尔大学校友美国日裔学者兰德公司人物20世纪美国非虚构作品作家20世纪美国哲学家美国部落客美国散文家美国摄影师美国政治哲学家美国政治作家现代哲学家乔治梅森大学教师思想史国际关系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师经济哲学家历史哲学家社会科学哲学家政治哲学家社会评论家社会哲学家史丹佛大学教师隐藏分类:​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页面同时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响于参数的人物信息框含有hCards的条目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含有英语的条目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21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新加坡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osanskiCatalàČeštinaЧӑвашла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Nederlands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