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和股票不一樣市場老手也難逃的心理陷阱 - 信傳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上稱這種現象為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意即出盈保虧的心理偏誤現象,一賺到錢就想馬上賣掉,被套牢的部位卻 ... 期貨和股票不一樣 市場老手也難逃的心理陷阱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finance)有所謂的處置效應,即便是市場老手也時常不願意認輸,導致虧損擴大。

(圖片來源/Pixabay)期貨李廷歡2022-10-0507:31小中大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finance)有所謂的處置效應,即便是市場老手也時常不願意認輸,導致虧損擴大。

(圖片來源/Pixabay)期貨市場交易,不犯錯不代表你會賺到錢,但是你犯錯,可能讓賺錢的機率降低很多。

期貨市場起起伏伏,交易人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性的檢討錯誤,才能達到交易的目標,但在市場中即便進出了十幾年老手,也可能一時不查,犯下錯誤,俗話說,不犯錯不代表能獲利,但犯了錯一定會增加失敗的機率。

常見的老手錯誤,例如已經準備好多頭增加部位的計畫、資金也準備好了,就等指數有一定程度的回檔,逢低買進,沒想到,指數陷入盤整、膠著,只在上下50點、30點起伏,這時候,連老手都可能忍不住,只跌個10點、15點,就想說「我在這邊進場看一下好了,等一下賺個20點我就跑。

」但行情不如計畫中的那樣,持續上上下下20點、30點的膠著,但因為「買一點試試看好了」,不知不覺之間,忽視了資金控管,一下子就買到滿倉了。

類似散戶在買股票的時候,股價下跌後,就想著要攤平,就在股價起起伏伏之間,把資金全部耗盡了。

一直想要攤平,買到資金都耗光了不自覺在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finance)上稱這種現象為處置效應(dispositioneffect),意即出盈保虧的心理偏誤現象,一賺到錢就想馬上賣掉,被套牢的部位卻持續死抱,背後是展望理論,人們對輸錢的懊悔程度,比贏錢的高興程度,強烈兩倍或兩倍半,換句話說,「輸錢的痛苦比贏錢的喜悅強烈多了」,因此被套牢的交易人,傾向攤平,買到忽略了資金的控管,一直加碼加碼。

因此,有些交易軟體設定移動停利點,例如指數上漲100點後,再回檔30點的時候停利出場,因此第一個停利點在漲70點以後,隨著行情漲過100點,停利點會跟著往上調整、移動。

而且,許多在股市長年的投資人萬一被套牢,常說「逢低攤平,重壓才能翻身」,意思是萬一買進後大跌下來,必須擴大買進,反彈的時候可以翻身,但在期貨市場,跌下來重壓、大買,萬一看錯行情,沒有反彈,重壓不但不能翻身,還可能慘賠,提早出場、俗稱「畢業」了,因為資金控管在期貨交易永遠是放在最前面的。

投資人的心理偏誤,導致不願意面對虧損十幾年市場經驗,曾受富邦期貨、群益期貨、日盛證券、日盛期貨、康和期貨等邀請擔任期貨、選擇權講師的「權贏00」建議,進入期貨市場交易之前,永遠第一個要問自己的是「我最多能承受多少損失?」第二個迷思是誤認為期貨和股票屬性是一樣的,因為許多進行期貨交易的交易人當初也是從股票市場開始,但剛進入期貨市場,股票是找尋投資機會、投資的價值、看好產業的前景,在這個前提下,在股票市場萬一被套牢,產業前景對,或者一時行情來了,放個三、五年都有機會解套,但在期貨市場不可能一個部位持有三、五年。

股票和期貨市場大不同,期貨要更嚴格的風險管理在股票市場中,假設台積電買在高點被套牢、大型金控股被套牢,但鑒於對公司的信心和穩定性,持續抱著股價還有機會回來,解套下車,或者價錢沒有差太多的話,領股利領到回本,也大有人在。

但是期貨每天都會結算、每個月都有到期的,不像股票市場看個股2、3年甚至5年的長線,期貨交易專注在比較短期間的交易機會,例如一個月、一個禮拜,想要不斷的轉倉,來持有較長的機會,就必須精算所謂的轉倉的交易成本。

例如看好未來兩年的黃金價格,以黃金期貨來爭取獲利機會?非常的不適合,因為黃金期貨每兩個月到期一次,如果不斷地轉倉,考量手續費、價差等換倉成本,可能還沒有看到大行情發生,就虧損了不少。

期貨交易先講求存活率,再來談勝率例如看好明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以期貨來當成獲利工具?一位期貨老手說,假設未來真有1千點的行情,但過程中,指數回檔個3、500點可能已經被強制清倉、出場了。

和股票市場不一樣,股票很多檔,投資人要買到地雷股、下市的股票機率不算太高,但在期貨市場,存活率優先於勝率,每次賺20點、賺了9次,勝率很高,但一次賠200點,勝率很高,結果仍是虧損。

尤其在處置效應(dispositioneffect)的作用下,許多人「不想認輸」,導致虧損加劇,往往看似勝率高,卻仍虧損。

社群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