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運動與台灣島之生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板塊運動與台灣島之生成地球內部愈深愈熱。
隨著溫度、壓力增高,岩石由地表淺處的剛性、彈性狀態漸漸變為具有塑性,乃至流性、液體的狀態。
由於深部溫度的不均勻,產生大規模的對流作用,使「載浮」在軟流圈之上的地球外層厚約100公里的硬岩石圈,裂成如拼圖般彼此嵌合的七大板塊以及數個小板塊,彼此間發生分離、聚攏或水平錯動等相對運動。
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帶,花東縱谷就是這兩板塊的交界帶(圖一、圖二)
圖一 台灣及附近海域地形圖
圖二 台灣附近地震震源、板塊構造及弧陸碰撞
延伸文章資訊
- 1揭開台灣島身世之謎
是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前到一千萬年前板塊開始張裂了,而大陸華南一帶侵蝕下來的沉積物沈積在張裂的盆地中,形成今天台灣島主要沉積岩來源,張裂同時產生了 ...
- 2板塊運動| 我們的島
台灣從來都不是靜止的,回顧歷史,規模七以上的大震有三十多起,1920年,花蓮外海曾發生規模高達8.0的地震。1909年,台北也曾經發生規模7.3,由板塊隱沒 ...
- 3台灣地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板塊運動
- 4地質資訊-台灣的地震活動
板塊構造
- 5台灣地區板塊運動與地震活動 - 中央大學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典型的板塊碰撞下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圖一)。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六百萬年以來, 不斷的擠壓歐亞大陸板塊,台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