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說(fù yuè),傅氏始祖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傅說(fù yuè),傅氏始祖,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生卒不詳,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典籍記載傅說本 ... 傅說傅說(fùyuè),傅氏始祖,古虞國(今山西平陸)人,生卒不詳,殷商時期著名賢臣,先秦史傳為商王武丁(約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丞相,為"三公"之一。

典籍記載傅說本為胥靡(囚犯),本無姓,名說,在傅岩(一作傅險)築城。

武丁求賢臣良佐,夢得聖人,醒來後將夢中的聖人畫影圖形,派人尋找,最終在傅岩找到傅說,舉以為相,國乃大治,遂以傅岩為姓。

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的輝煌盛世。

《廣韻》等書認為傅說是傅氏的始祖。

出生地山西平陸縣讀音fuyuè本名傅說原來職位泥瓦匠所處時代殷商時期職位丞相民族族群姬姓別稱傅氏始祖主要成就"武丁中興"去世時間不詳性別男身份商王武丁的相出生時間殷商時期人物簡介出身卑微傅說雖出身卑微,但自幼聰慧,勤學好問,對國家大事頗有見解。

在一個建築工地上,他遇到了以布衣身份遊歷的武丁。

傅說經常給同伴們講故事,分析當朝是非,並且直言不諱的對王室進行抨擊。

官拜丞相武丁非常喜歡傅說,他們一起勞動,還從傅說那裏學會了不少本領。

臨行時,武丁與之結成了好友。

武丁即位後,設法找到了他並拜傅說為宰相。

傅說從整飭朝綱開始,規勸武丁祭祀時減少貢品,以為榜樣。

國家大治武丁言聽計從,從王室開刀,整治腐敗,大力推行新政。

傅說不負眾望,極盡文韜武略之才華,朝廷內外秩序井然。

在國內恢復生機的同時,他還積極與周邊方國修好關系,嚴懲那些敢于進犯的小方國。

終于,國家富強起來,國勢再度復興,一時間成為世界東方的第一強國。

傅說武丁舉賢​故事梗概武丁舉傅說的故事先秦時期已經非常流行,是聖王舉賢不擇貴賤的典範故事之一,《尚書》、《國語》、《墨子》、《孟子》、《屍子》、《庄子》、《楚辭》、《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漢書》、《論衡》、《帝王世紀》、《水經註》等許多傳世典籍中多有記載。

故事大致如下: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親小乙的時候,殷商已經很衰敗了,武丁即位後,想重振殷商,但是沒有賢臣輔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說話,國事都交給冢宰來管理,自己則觀察國風。

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賢人,說:"我是一個囚徒,姓傅,名說。

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會知道我不僅僅是個囚徒了。

"武丁醒來後分析:"傅"是輔佐的意思,"說"是歡悅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個人,既能輔佐我又能讓百姓歡悅呢?于是就讓畫工根據夢中的印象畫了圖形,派人到處尋找,結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間的傅岩找到了一個叫說的囚徒,和圖畫很像。

說本來是個很有才能的賢人,隱居在傅岩,因生活窮厄,就自賣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圜土(監獄)裏,穿著粗麻布衣服,帶著索鏈,在傅岩築城以求衣食,《韓非子·難言》說"傅說轉鬻,舂于深岩以自給"就是這個意思。

《尚書·說命》的《孔傳》認為是虞、虢之間的傅岩本是交通要道,因為澗水經常泛濫沖壞道路,所以需要發動囚犯刑徒修築,傅說是當地的隱士,也自願和刑徒一起築路,目的就是能吃飽肚子。

說被帶到商,武丁見了他,和他交談了一番,認定他就是夢中的那個賢人,就起用為相,結果殷商因此重新振興起來。

《史記·殷本紀》認為傅說原無姓氏,唯名"說",因為他是在傅岩這裏被找到的,所以就以"傅"為他的姓氏,稱為"傅說"。

拾遺記《拾遺記》卷二裏的記載更具神異色彩,說當初傅說窮困,自賣自身為"赭衣者",赭衣是古代囚犯穿的紅褐色衣服,赭衣者就是囚徒,去當苦力,在傅岩築城。

這期間,他也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騰雲駕霧,繞著太陽飛行。

醒來以後,很奇怪,去找人打卦佔卜,得了個屯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就是大吉大利,不要著急,很快就會到一個地方去,有利于成為公侯。

因為太陽是代表君主,繞著太陽飛翔,就是說將來要為君王服務。

過了一年,果然被武丁(原文訛作"湯")重金聘請到殷商去,當了阿衡,就是一個和伊尹一樣的官職,相當于相。

也有學者認為《拾遺記》這段說的伊尹的故事,"傅說"是"伊尹"之誤,比如李白的詩《行路難》裏說"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據《李太白集》的《集註》解釋,前一句是說呂望的故事,後一句引《宋書》認為是伊摯(即伊尹)的故事,其實其出典就是《拾遺記》。

但古書裏從來沒有記載伊尹曾經當過囚犯,更沒有人說過伊尹築城的事,所以這肯定說的是傅說的故事。

很可能《拾遺記》原文是記載了湯舉伊尹和武丁舉傅說兩個故事,隻不過在流傳中發生了文字殘缺訛謬,兩個故事摻混在了一起,故舉傅說的那個"湯"應該作"武丁"。

比于列星傅說星由來傅說為殷商操勞,輔助武丁復興了殷商,厥功甚偉,據說死了之後上了天,變成一顆星,《庄子·大宗師》說:"傅說得之(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是說傅說後來得道成神,變成了一顆星,即"傅說星",騎在箕星之上。

《淮南子·覽冥訓》就此事大大地闡發了一番,說"故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雲雲說了好長的一大段道德之言,最後的結論是"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就是聖人得道,惠及天下萬物,所以才能得道成神,變成星辰騎在辰尾上。

"辰"就是大辰房、心、尾,屬于東宮蒼龍七宿,辰尾就是指尾宿,傅說這顆星在箕、尾宿之間,這二宿都屬于東宮蒼龍的尾部,所以《庄子》說"騎箕尾",《淮南子》說"騎辰尾",其實是一個意思。

典故記載傅說星又名天策星,《左傳·僖公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杜預註:"天策,傅說星。

"孔穎達《正義》:"'天策,傅說星',《史記·天官書》之文。

《庄子》雲:'傅說得之,以騎箕尾。

'傅說,殷高宗之相,死而託神於此星,故名為傅說星也。

"古代歷史中的人物,死後變成星星的不多見,不過就是傅說、王良(造父)二人而已。

漢代的郗萌寫的星佔書裏說"傅說星光明,王命興,輔佐出",就是說傅說星如果非常明亮,君王的基業就興盛,還會有很好的輔佐大臣來幫忙,和傅說的傳說很相吻合。

不過大部分星佔書裏不是這麽說的,比如《黃帝佔》就說,傅說星是帝王後宮後妃們祭祀的星,她們向傅說星禱告祈求,可以求得福慶,還能保佑子孫繁昌;如果傅說星不明或看不見,後宮的人就會有很多生病的,子孫也凶險,會有很多死亡。

《春秋緯元命苞》認為"傅說,蓋女巫也",是主"祝章"的星,"祝"是祝禱,"章"就是大聲祈求的聲音,王後祭祀它,以祈求子孫眾多。

天文學考論這些說法都是很奇怪的,是否有古代的傳說故事在裏面已經不可確知。

從天文學上講,很可能傅說星本屬于尾宿,《石氏星經》裏說"尾者,後宮之場也,妃後之府也。

"《二十八宿山經》裏說"尾,天子之九子也",《史記·天官書》裏也說"尾為九子",《正義》說"尾九星為後宮,亦為九子",尾宿與後妃和帝王的子嗣有關,那麽傅說星也與後妃、子嗣有關就在情理之中了,並不是說在古代傳說裏傅說就是個女巫,或者是帝王的後妃。

曾經有人根據這個揣測說傅說可能是位女性,類似武丁的王後婦好之類,根據很不充分。

傅氏始祖《新唐書》、《路史》中認為傅氏的祖先是大由(繇),傅說是大由之後,而《廣韻·去聲·十遇》雲:"傅,相也。

亦姓,本自傅說,出傅岩,因以為氏。

出北地、清河二望。

"認為傅姓是出自傅說,其根據當是本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的記載:傅說的裔孫漢義陽侯傅介子始居北地郡,北地郡是秦代所置,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漢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馬嶺鎮,傅氏在此繁衍最盛;到了後漢的時候,漢陽太守壯節侯傅燮生魏扶風太守傅幹,傅幹生晉朝司隸校尉、鶉觚侯傅玄,傅玄生司隸校尉、貞侯傅鹹,傅鹹的子孫從北地遷徙到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所以傅氏有北地、清河二支,都以傅說為先祖。

傅說遺跡與傅說有關的古跡皆在山西省平陸縣境內,《平路縣志》多有記載,其中亦不乏民間傳聞,然此類傳聞或自古有之,故茲擇其要者介紹如下:大臣村現名太臣村,位于山西省平陸新縣城北十餘裏,傳為傅說出生之地,傅說為武丁大臣,也是歷史上的名臣之一,故其村名"大臣"。

《平陸縣志》)卷八《人物》雲"舊《志》說商賢裏人。

"傅岩傳為傅說築城之處,在今平陸縣聖人澗村。

《平陸縣志》卷之二《山川》:"傅岩在縣東二十五裏聖人澗上,兩山之峽,曲岸回巒,即說版築處。

有祠。

"又卷十一《古跡》:"傅說版築處,在縣東二十五裏傅岩,今名聖人澗,有祠。

蒼岩翠崿,曲岸同巒,洵異境也。

"唐代呂溫有《傅岩銘》,見《縣志》卷十二《藝文》。

聖人窟在傅岩旁一洞窟,傳為傅說隱居之處,稱為"傅說隱室",以傅說為聖人,故俗稱稱"聖人窟"。

《水經註·河水四》:"(沙澗水)東南經傅岩,歷傅說隱室前,俗名之為'聖人窟'。

孔安國《傳》'傅說隱于虞虢之間',即此處也。

"是民間"聖人窟"之說至少在北魏時已經有了。

傅說冢一稱"商相傅說墓"。

傳傅說死後,葬于平陸縣中條山麓馬趵泉下,即今部官鄉柴庄溝村。

《平陸縣志》卷之二《山川》:"馬跑泉在縣東北三十裏傅說冢下。

冢倚崇崗,東西兩山環拱,回巘列屏。

"又卷十一《古跡》雲:"商相傅說墓,在縣北中條山之南,馬跑泉左,兩山環拱,回巘若屏。

"馬跑泉或稱"馬趵泉"、"馬刨泉",在傅說墓旁。

《平陸縣志》卷之二《山川》:"馬跑泉在縣東北三十裏傅說冢下……,泉殊清瑩。

相傳形求至此,馬跑得之。

合下石穴二泉,至傅岩為聖人澗。

""形求至此,馬跑得之"大概可以理解為武丁的使者在這裏根據圖畫找到了傅說,傅說去殷商的時候騎馬跑過此地,踏出泉水,故曰"馬跑泉"。

民間又有傳說是傅說年老回鄉幫鄉裏抵御旱災尋找水源,與妻騎白馬至此,馬踏出一泉,傅說和妻子以拐杖和發簪劃地,又得二泉,故泉水三源並發,合流成溪,清洌澄澈,隆冬水暖,為聖人澗水的源頭。

聖人澗傅岩旁的一條溪水,《平路縣志》卷之二《山川》:"聖人澗在縣東北二十五裏,發源馬跑泉,下復有二泉合流,嵌石瀠洄,遠傅岩南入于河。

《孔傳》所謂'澗水壞道'即此。

"其旁有村亦名"聖人澗"。

聖人秸或稱"聖人麥秸"。

聖人澗村西北北路壕西之斷崖間長期露一層麥秸,無論春夏秋冬四季,均保持不腐之黃褐色;外露麥秸表層時或脫落,而裏層復現出潔白之色,落下者亦潔白無酶變。

如是年深日久不變,當地人以為神異。

村中故老相傳,雲是聖人傅說在此版築時遺留下來的麥秸(古代版築時要在泥土中加入麻刀或麥秸以防止牆體開裂),因此被稱為"聖人秸"。

一說因"秸"、"澗"音近,故"聖人澗"為"聖人秸"的諧音。

然"聖人澗"之稱見諸載籍,且此地確有澗水,而"聖人秸"之說僅為民間口傳,言"澗"為"秸"之諧音恐非是。

傅岩祠又稱"傅相祠",俗稱"聖人廟"。

《平陸縣志》卷之三《壇廟》記載,傅岩祠在聖人澗,唐大歷年間縣尉李同所建,唐代地理書《括地志》稱為"傅說祠",元、明時期增建,清康熙四十八年縣令王匡國重修。

自元至清,該祠先後五次被毀,又五次重建,祠內有主殿、配殿、碑台、戲樓、磚塔等建築。

祠旁有金代碑刻"傅岩"二字,以及明清時期的"傅說故裏"、"殷中興賢相傅公版築處"等碑刻。

古時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傅說誕辰日,都要在此舉行官祭大典,四月初一至初十有廟會,香火不絕,商賈雲集。

祠在抗戰至文革期間屢遭毀壞,幾成廢墟,于1995年重建。

除此之外,平陸縣還有兩處傅相祠:一處傅相祠建在平陸老城(上世紀五十年代為黃河三門峽庫區淹沒)東郊令狐三村傅岩書院內,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

一處傅相祠又稱傅公廟,建在聖人澗源頭、馬趵泉傅公墓前。

此二祠已經在抗戰期間被毀。

傅岩霽雪"平陸八景"之一。

傅岩之處原古木參天,岩嶂屏影,澗水環抱,與傅相祠古建築掩映成趣,景色優美,尤其冬季雪後景致殊絕,稱為"傅岩霽雪"。

相關典籍根據典籍記載,傅說出身卑微,是在傅岩築城時被武丁發現啓用的,《古文尚書·說命上》說:"說築傅岩之野",《孔傳》:"傅氏之岩,在虞、虢界","傅氏"就是指傅氏邑,在今山西平陸縣東二十五裏,也就是傅岩所在的地方。

關于這個傅氏的來源,有兩種說法:1、根據《新唐書·表十四·宰相世系四》的記載是,傅氏出自黃帝之後的姬姓,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封于傅邑,因以為氏。

商代的時候,在虞、虢交界處有傅氏的人居住在岩傍,這裏因此叫做傅岩,武丁(原誤作盤庚)就是在這裏得到傅說,命以為相。

秦嘉謨輯《世本·氏姓篇》將《新唐書》此文輯入雲:"傅氏,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封傅邑,傅說其後也。

"2、《路史·後紀十·陶唐氏》記載,五帝之一的帝堯之子丹朱,在帝舜的時候被封在房,為房侯,其後有房氏。

房氏之後有一支是狸氏,狸氏之後裏有一人叫大繇(即《新唐書》的"大由",由、繇音近通假),在夏代的時候被封在傅邑,以邑為氏為傅氏,傅說就是出自這個傅氏。

二說不同,本來《新唐書》的記載要早于《路史》,而據羅蘋《路史註》說《路史》的記載出自《傅子》,《傅子》是魏晉時期傅玄的著作,則其記載又早于《新唐書》。

《傅子》這本書已經佚失,今看到的是輯本,裏面沒有這個記載,隻在《舉賢》這一篇裏說"傅說,岩下之築夫也,高宗引而相之"。

實際上,根據《潛夫論·氏姓篇》和韋昭《國語註》,丹朱之後的傅氏周代以前本是狸氏,到了周代才為傅氏(參秦嘉謨輯《世本·氏姓篇》,《世本八種》第242頁),那麽殷商時期的傅說就不太可能出自這個傅氏。

可《新唐書》之說也不知所據,是否原出自《世本》也不能確定,故此二說皆存疑,相同的是二者都認為大由(繇)是傅說的祖先。

3、《孟子·告子下》記載,"傅說舉于版築之間"。

傅說是殷代國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為人築牆,為武丁訪得,舉以為相。

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于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卜辭考證雖然典籍中說傅說是武丁時期的重要大臣,但是在殷墟卜辭中卻見不到"傅說"之名,故此人的有無,一直也是學界爭論探討的問題。

林小安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第29輯發表了一篇文章《殷王卜辭傅說考芻議》,認為武丁時期的卜辭中常見的大臣"雀"就是傅說。

在武丁時期的卜辭中,雀的確是一個非常活躍的人物,有關他的卜辭多達300多條,要根據《〈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一書統計,則近400條,排在第二位。

不過,從讀音上看,"雀"古音是在精紐沃部,"說"是在喻紐月部,二字讀音有差距。

林小安先生認為在上古音中二字讀音相近,因為"⧵(截)"字是從戈雀聲,古音也是在月部,有一定的道理。

最主要的是,在卜辭中有雀伐"失"的卜辭。

"失"在卜辭中就是一個國名,其國君稱"失侯"。

武丁時期的卜辭裏記載雀伐失,如卜辭說"壬申卜,貞:雀弗其克翦失?"(《合集》53),就是壬申這天佔卜,貞問雀能不能最終剪滅失國?又有卜辭說"己卯卜,王鹹翦失,餘曰:雀將人伐宦?"(《合集》7020),這裏面的"餘"應當是"餘一人"的簡稱,商代的時候,商王自稱為"餘一人",相當于周代常見的"寡人"、"不谷"和秦代以後的"朕"。

這條卜辭說己卯這天佔卜,王(武丁)徹底剪滅了失國之後,王還說:是不是讓雀帶人再去伐宦?宦也是個國名。

說明武丁剪滅失國的主要功臣就是雀。

後來失國也向武丁進貢,還出人幫助田獵、訓練射手等等,說明失國是被征服了。

卜辭中記載的雀伐失國,和清華簡《傅說之命》中說傅說伐失仲是能聯系起來的。

從殷墟卜辭中有關雀的卜辭來看,雀的地位顯赫,是武丁朝的重臣,也是活躍的人物之一,其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征伐、祭祀、田獵、進貢、為王辦事等等各個方面,其中尤其以征伐的卜辭最多,他參與征伐的方國多達20多個,他還有自己的軍隊,稱為"雀師"。

本來商王武丁採取的就是"強權政治",其中興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武力征伐,那麽卜辭裏的雀主要的功績就是征伐敵國,這顯然和武丁中興的手段是相符合的。

也就是說,如果傅說真是輔佐武丁中興的重臣,那麽他的主要工作也應該是征伐,他的主要功績也應該是戰功,清華簡《傅說之命》裏的記載傅說的發跡,就是從領兵征伐失仲開始的,也可說明這一點。

關于殷墟卜辭中"雀"這個人物的詳細情況,可參看張惟捷《殷商武丁時期人物"雀"史跡研究》一文。

隻是傅說是不是雀,還缺少直接的證據,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這裏提出來,僅供閱讀者參考。

歷史雜談傅說的故事其源頭都是來自先秦的古《尚書》中的《傅說之命》,也簡稱為《說命》。

傳本《尚書》的《說命》三篇是魏晉時期造的偽書,是輯集先秦古書中引用的《說命》原文加上偽作的文字編造的,裏面有一些可信的內容,比如上篇說高宗(武丁)亮陰三祀,夢得傅說,命人以形旁求于天下,得之于傅岩爰立作相等等,都是抄《國語·楚語上》載白公向楚靈王進諫的時候引用的一段《說命》中文字,是可信的,這段內容在先秦到秦漢時期流傳很廣,大致就是上面介紹的那些;有些內容則出于編造,不可信。

2012年12月,中西書局出版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公布了出土文獻的《傅說之命》三篇,這才是真古書。

清華簡本三篇也不是先秦《說命》的全部,比如《國語·楚語上》載白公向楚靈王進諫的時候引用的那段《說命》文字,清華簡本就沒有,而是直接從武丁尋找傅說開始的,可見清華簡本也不是全書。

李銳認為先秦時期的《說命》實際上是有好多篇,是孔子在刪書的時候選取了後面的三篇,是很有道理的。

很可能先秦的《說命》是說了有關武丁和傅說的一個很長的故事,記載了很多有關于他們的言行,後人因為篇幅太長,所以進行了編輯,分成了幾篇,都稱為《說命》,《尚書》裏的三篇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清華簡《傅說之命》三篇,言辭古奧,非常難懂,後面兩篇都是武丁對傅說的訓誡之詞,主要是讓傅說恪盡職守、勤于政務,多給自己建言獻策,治理好國家,沒有關于傅說的言行記錄。

隻有第一篇講了傅說歸附殷商的故事,是以前的書裏都沒提到的。

大概是說:武丁時期有個失國,國君叫失仲,武丁準備征伐他,夢到上天給他一個賢人,可用來作為討伐失仲的"使人"(領兵前去征伐的人)。

武丁醒來之後,命令百工畫了這個賢人的像,派人帶著畫像到處張貼,在全國裏尋找。

有一個弼人(官職名)在傅岩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個人,雙肩高聳象收斂了翅膀的鳥一樣,和圖畫上的人很象,就是傅說。

當時傅說正在傅岩築城,上下用力夯築城牆("騰降用力")。

這個弼人發現他之後,把他帶到商都,武丁一看,確是自己夢中看到的賢人,賞給這個弼人一張強弓和一些好箭。

武丁問傅說:"我夢見神靈把你賜給我,是不是這樣?"傅說回答:"是啊。

我也夢見了神靈說把我賜給你。

當時的夢境我還記得,你左手拉著我的衣襟,右手打稽首。

"武丁大喜,說:"的確是這樣。

"于是武丁就順應天意,讓傅說去討伐失仲。

武丁伐失仲,是因為失仲得罪了神靈。

原來這也有個故事:失仲的妻子生了一對雙胞胎,這兩個孩子樣子古怪,象兩隻小豬,稱為"二豕"。

失仲覺得是不祥之兆,想殺了這兩隻豬,又拿不定主意,故佔卜了一下,向神靈求問:"我是殺了他們?還是就這樣算了,不殺他們?"得到的佔卜結果是"勿殺是吉",這是上帝的意志。

失仲卻違背了佔卜的結果,殺了其中的一隻,留下了"一豕"。

上帝震怒,就假手武丁來滅他。

武丁一直沒能動手,因為沒有合適的領兵人選。

這樣過了很多年,那一豕都成人了,上帝才給了武丁一個傅說,武丁命他帶領商師去伐失國,把失仲的城邑圍起來攻打,稱為"圍伐"。

失仲和兒子一豕知道打不過商師,為了活命,在城池下面挖條地道,帶著近親族人順著地道逃走了。

傅說領兵佔領了失仲的城邑,安撫了老百姓,從此以後失國也就成了殷商的屬國。

失仲和一豕在逃亡途中,一豕帶了一部分族人偷偷地離開了失仲,去自謀生路。

後來一豕這一支失族人繁衍成一個戎狄部族,稱為"赤捊之戎"。

傅說伐滅失仲之後,武丁又命他在北海的一個島上築了一座城,當作"圜土",就是監獄。

傅說完成築城之後,回來交工。

武丁發現他真的是很有才能,于是封他為"公",後人也說傅說是武丁時期地位最高的"三公"之一。

殷契釋親一書中的研究,在殷商時期,"公"隻是一種對親屬的尊稱,而且隻用于死去的親人,活著的人是尊稱"老",它不是一個爵號。

直到周代的時候,"公"才用于對活人的尊稱,也被用于爵號。

很可能後世傳說中傅說的"公"是他死後殷人給他追加的尊稱,並不是活著的時候就有的。

相關詞條管夷吾百裏奚武丁盛世盤庚傅說拜相祖甲小乙舜陽甲仲丁婦好古印歐人九世之亂太戊太甲外壬文丁太丁仲壬伊陟期思陂蹇叔仲虺鬼方舜的傳說虞國傅姓趙紀彬盤庚遷都子媚帝辛相關搜尋付說附說富說浮說敷說其它詞條123FamiliarlastgamePlayer播放器s3tapWindowsServer2012東森房屋加速人生地理·中國派屈克·帕特森斗破蒼穹特別篇2沙之瀾歌無情人請你離開李冠儀柳秀榮煎豆腐簽名樹道貌岸然郭正亮高國慶傅說@華人百科傅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