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表現得像個外向的人!安靜、內向、沉默,可以是你的優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形塑內向者的特質 ·.喜歡孤獨。

內向者需要也想要花時間和自己相處。

·.說話前必先思考。

內向者三思而後言。

·.隱藏情緒。

內向者鮮少把自己的情緒或感受 ... 心理健康 別再表現得像個外向的人!安靜、內向、沉默,可以是你的優勢 作者 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B.Kahnweiler) 2020-05-09 不必成為外向者,內向者也可以擁抱自己的特質,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你知道嗎?最好的點子通常是在孤獨至深時浮現;有說服力的電子郵件往往比互動良好的對話更能快速推動專案;別人沒有說出口的話,其實比你所聽到的更為重要。

他們喜歡安靜,這個社會卻說只有表達能力才重要 在關鍵時刻,安靜影響者往往不會選擇正面交鋒,但卻依然能達成任務。

他們就像是池塘裡的漣漪,不需要製造巨大聲響,就能發揮影響力。

需要影響他人時,他們會深思熟慮,而不會大張旗鼓或者製造太多聲響。

透過這般安靜、內斂的方式,這些內向的影響者更能夠確定,希望影響的對象,是否真的能夠理解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

然而,他們的影響方式,卻往往正好也是那些認同「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這種觀點的組織或同事們忽視或者低估他們能力的原因。

如果你很內向,你嘗試影響他人的方式很有可能是透過模仿、學習比你更為活潑的同事的行為而來。

但我想這種方式是徒勞、無法在你身上起作用的:它會使你筋疲力竭,不僅無法持久,而且終將失去效果。

你的目標不應該是大部分教導影響力的書籍中所描述的那樣──努力成為一個和自己的本性不相符的外向者。

然而我相信,當你不再試圖用活潑開朗的外向表現來掩蓋自己真實的本性,並且讓天賦(安靜力量)充分發揮,你將能成為更傑出的影響者。

安靜影響力的路障 當然,音量較大的外向風格,依然是當今職場上的主流。

但是這種主流風格否定了超過半數人口與生俱來的傾向,為安靜影響力設了「路障」。

對於這些路障,你是否也感到心有戚戚焉呢? 回溯至1980年代,企業紛紛跳上「團隊產生成果」(team-produceresults)的列車,而這種以團體為重的方式愈來愈多人效法,導致了現在的這個局面:大多專業的工作都仰賴團隊合作。

你的上司或許會稱你為「小組長」,而你和你的工作夥伴很可能被稱為一個「團隊」。

我們所屬的工作單位會把我們與同部門的團隊成員安排坐在一起;我們在「團隊會議」中完成大部分的工作;我們聚在一起腦力激盪,碰撞出好點子;我們努力達成團隊目標,而且大多新人在被正式錄取之前,得通過團隊成員的核可。

這種極重視團隊的方法套用在內向者身上,便會產生問題。

與其他人緊密往來的互動方式,不僅耗盡他們的能量,而且既剝奪他們真實生活中需要的空間,也限制了他們發揮才智的空間。

然而,無論是實質還是虛擬的空間,都是他們思考時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果你是個內向的人,你就會明白獨處對於反思和創造的必要性。

這些方式給內向者施加了太多的壓力,以至於他們甚至得逃到廁所才能換得片刻寧靜。

事實上,我在一項訪問了100位內向者的調查報告中發現,有8成的人覺得自己處於「被人群折磨而感到虛脫」的狀態下。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與人群互動一整天,安靜影響者很難找得到安靜的時段,來為他們待處理的事務做準備。

談論成就和想法的必要性 在大多數的組織中,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特殊作為、功績,能幫助你擦亮自己的「個人品牌」,你口中的自己還有你談及的過往建樹,決定了他人認識你與評斷你的方式。

然而,那些不諳此道(指自吹自擂)的內向者老是搞不清楚狀況。

如果他們又遇不到伯樂,碰上不懂得主動察覺他們的付出、挖掘他們的才能並提升他們能見度的老闆,那麼這些不懂得推銷自己的內向者,很有可能成為職場上的隱形人,被拋諸腦後。

當今的企業文化並不崇尚「謙虛」的特質,這也使得他們經常受到忽視,讓他們的好點子難以被察覺。

在人聲鼎沸的場合,他們或許會帶著獨到的見解現身,卻找不到合宜的時機把好構想端出來。

甚至在與別人單獨面對面的時候──尤其對象又是外向者時──他們還是會有插不上話、無法讓自己的想法被聽見的困擾。

這是因為這些安靜的人不懂得自我褒揚,習慣沉默不出聲,而且也少有外向的同事會敏銳察覺到該引導他們分享內心的想法。

內向者因此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更遑論藉由這樣的注意力讓現狀產生改變。

表現得像個外向者的壓力 許多亞洲地區的文化都非常肯定「不表露太多情緒」這份能力的價值。

然而,西方國家的工作環境中,卻幾乎無法忍受撲克臉或者安靜的人,如果想迅速地融入群體,你得要是熱情且健談的人;如果這不是你的風格,那很抱歉,為了達成目標,你得偽裝成這樣的人。

內向者挑起「扮演」的大梁,假裝很開心,假裝非常喜歡與人往來交際,也看似非常樂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儘管他們內心可能完全不這麼想)。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的作者蘇珊.坎恩稱這種情形為被期待擁有「理想外向性」的壓力。

一位安靜影響者把在商業場合小型談話時的自己稱為「競爭的自我」(competitiveegos),因為身處這種場合時,她感到非常不真實。

然而,不管你是想挑戰現狀或是想激勵他人向前邁進,你都需要有「在他人面前展現真實自我」的意願。

當別人覺得內向者猜不透,或是當內向者發現自己被「開機」的壓力壓得無法喘息時,他們便會發現自己的影響力難以施展。

快速做出決定 從在會議中回答問題,到在很短的時間內回覆電子郵件給客戶,種種現象都明示暗示著,現今的環境逼迫著每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做決定。

比起需要花更長一點時間思考才能得出的周全答案,「即時回覆」的價值更受肯定。

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競爭壓力的不斷提升,都加速了我們工作的步伐。

照道理說,應該要花費在棘手難題上、從多重面向檢視困難所在的時間已蒸發;在做決定前,用來檢驗方案是否可行的許多假設性問題、回到工作流程的上一步驟,蒐集更多資訊的時間也不復存在──因為那些我們想要對其銷售好的想法或商品的服務對象,「現在」就想要買到東西。

不幸的是,內向者又再一次承受著這種情境的負面效果。

當決策過程的步調無法放慢時,內向者很容易感到沮喪;沒有獲得充裕時間的他們,既無法好好思考事情,也給不出最佳的決策結果。

有些人會在內向者身上貼上「緩慢」或者「跟不上」的標籤,而內向者也往往很難得到理應獲得的對待方式。

當內向者針對問題進行沙盤推演和分析時,他們總是來不及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老是慢半拍」,讓他們付出「失去影響決策的機會」為代價。

隱私度屏障的降低 就跟在社交場合中儘管百般不願意卻總是被探問一樣,Facebook之類的社群媒體網站也將壓力加諸於每個人身上,催促著我們對外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

隱私度下降,讓習慣表露自己內在真實樣貌之前,先熟悉對方的內向者感到不舒適,而日復一日過量的資訊也讓他們難以招架。

諳事理的內向者明白,如果想要影響他人,就必須和別人建立起良好關係。

但比起單刀直入地攻進私領域的話題,他們更想要慢慢地去認識人。

分享、與他人互動的壓力天天都壓著他們、耗盡他們的能量,並讓他們「用自己的模式來建立重要關係」的意願屢受挑戰。

話語被打斷 在所有安靜影響力的路障之中,話語被打斷應該是最令內向者感到挫敗的一種了。

在習慣嘈雜的西方社會,這種被打斷的情景隨處可見,一旦內向者說話的音量較輕或稍作停頓,就會有人見縫插針、搶奪發言權。

就算內向者用正常的音量說話,清晰且有力地表達自己經深思熟慮後才提出的觀點,依然很有可能被外向者打斷。

對於外向者來說,打斷別人說話,只不過是在別人的邏輯基礎之上說話的一種方式罷了;但對於內向者而言,這種方式就像是有一張毯子從天空中罩下,遮蔽了他的聲音。

這樣不僅使內向者的想法無法傳達給團隊的夥伴知道,而且也會讓他們漸漸習慣聽從於席間音量最大的人,繞著那些大聲說話者的意見打轉,導致的結果就是內向者對於工作更提不起勁,並且也更不樂於為團隊注入活水。

尤有甚者,內向者在這種打斷別人說話的遊戲中備感壓力。

許多內向的亞洲人表示,有兩種聲音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拉鋸:他們的父母教導他們要「有禮貌」,而他們的老闆卻告訴他們要勇於發表意見,在會議上「有話直說」。

對於傾向先沉澱想法、善用對話之間的空檔(但不為了搶話,而是為了思考)的內向者來說,這兩者間存在相當大的矛盾。

他們不只會在說話被打斷時感到挫敗,被鼓勵將違背自己本性的待人方式施加於他人身上時,也令他們感到沮喪無比。

如果你覺得這些路障很熟悉,並且喚起你心中的沮喪感受,你不必感到太孤單──你不過就是受困在一個以外向者為中心的世界的眾多內向者之一罷了。

與其努力移除外向道路上的重重路障,不如選擇另一條更直接、更有效率且更歡樂的路徑!擁抱真實的自我,你就能看到更豐富的成果。

這些都是其他內向者達成的成就:找到癌症的新解藥、提出全球暖化的應對方案,以及修正教育的不完備處。

你也可以辦得到。

形塑內向者的特質 希望你已經明白,要成為一位偉大的影響者,並不需要先成為外向的人。

你可以在擁抱自己內向天性的同時也追求成功,但「內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許多人成天掛在嘴邊的詞,但真正明白箇中含義的人卻不太多。

讓我們從一個基本的問題開始:當你覺得需要充電的時候,你是否傾向於在安靜的地方單獨待上一段時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很有可能是個內向的人。

說得更文謅謅一點,「內向」和「外向」是用來形容個人特徵以及刺激和能量來源的詞彙。

外向者能透過和人群相處,以及投入於高能量的活動之中來充電,但他們的內向夥伴卻得從自己的內在汲取能量。

釐清一下:不同於內向,害羞是在社會運作當中恐懼或緊張的產物,而內向僅僅是能量來源之一。

透過「從內在找到能量」的基本原則,我們觀察到內向者擁有以下人格特質,看看這些特徵是否和你的性格相符: .喜歡孤獨。

內向者需要也想要花時間和自己相處。

工作時,他們喜歡安靜、有隱私感的空間,並且喜歡獨自或僅和少數人一起處理事情。

.說話前必先思考。

內向者三思而後言。

哪怕只是閒話家常,他們也會謹慎地聆聽別人的看法,回話前會先停下來反思,他們懂得如何運用暫停的力量。

.隱藏情緒。

內向者鮮少把自己的情緒或感受表現出來。

他們的心思很難捉摸,也因此他們的感受經常被錯誤解讀。

.重視深度。

內向者對於深度的追求更勝於廣度。

在轉移到新話題之前,他們喜歡深究議題和想法。

比起膚淺的談話,他們更容易受有意義的對話所吸引。

.用文字說話。

內向者喜歡書寫更勝於口語表達。

他們講起話來溫柔而且和緩。

他們並不想要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只想要隱沒於人群之中。

即使是在熱烈的討論串裡,他們也傾向於展現出冷靜的態度。

.看重隱私。

內向者不喜歡「被挖掘」。

他們習慣把自己的事情藏得很好,只和少數親近的、經他們篩選過的對象分享私人資訊,然而即便已如此小心翼翼,這也只限於他們已經非常熟悉且找到舒服相處方式的對象。

對於工作事務,他們同樣謹慎以待;對於自己的看法和夥伴,他們則時時保持靜默。

這些特徵無關好壞,但確實存在。

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中,這些特徵時常被誤解、低估,也沒獲得應有的重視,想當然地,也未被視為影響力的關鍵驅動因素。

然而諷刺的是,這些特徵恰好就是內向者時常能夠成為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原因——即便是在這個至今仍假設你得不斷表現自己,才能帶來重大改變的世界之中。

好書推薦: 書名:用安靜改變世界:內向者的天賦、外向者的潛能,影響他人的6種內在力量 作者: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B.Kahnweiler) 譯者:王秋月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0/04 瀏覽次數:13376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社交其實不可怕!給高敏感內向一族的人際關係指南 別怕自己太纖細:高敏感,是上天給你的禮物! 諮商室對話:在不舒服裡面,找可以生存的空間 延伸閱讀 關鍵字: 影響力 內向 性格 人格特質 優勢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獨評讀好書 獨評讀好書 做為一個關注文教、擁抱多元、力挺公平正義的評論網站,「獨立評論@天下」在此為您選書精讀。

除了書摘,也刊載各方書評觀點。

聯絡請洽:[email protected] 熱門文章 1 【投書】中文系停招風波:轉型,真的就能解決所有事情? 2 當新住民比當移工心更累!經歷無數歧視,她依舊堅信台灣就是我的家 3 我的媽媽是外籍幫傭:知名Youtuber阮秋姮讓台灣人更懂越南 4 「與惡」、「天橋」和「婆婆」,劇名簡稱背後的語言學思考 5 自學日語拿下芥川賞,日本人眼中的文學少女李琴峰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