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姓氏來源编辑 · 南北朝時西羌有宋姓內附於北魏,先有涼州的義從宋建; · 五代時辰州蠻酋屬五溪蠻的宋姓,另有水東土司的宋姓; · 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黨項的宋姓; · 元朝時存在 ... 宋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姓氏 宋 《百家姓》第118位 14: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15: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16: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郡望  京兆郡 各地寫法 越南國語字 Tống 韩国標準語 송 读音/拉丁转写 汉语拼音 Sòng 威妥瑪拼音 華語:Sung臺語:Sàng/Sòng客語:Sung 港府粤拼 Sung 澳門粵拼 Song 新加坡 Song 马来西亚 Shong/Song/Sung 宋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118位,在中国大陆人口排名中列24位(2018年数据),在臺灣人口排名中列53位(2018年數據)。

宋姓也是朝鮮族的姓氏。

目录 1姓氏來源 2堂號与郡望 2.1堂号 2.2郡望 3血型频率 4参考资料 5延伸阅读 姓氏來源[编辑] 源流后裔 源出子姓:商王帝乙庶長子帝辛庶兄微子啟,周成王時封国於宋[1],自平定殷國武庚和三監之亂東遷,位列三恪以奉商祀[1]。

帝舜封契於商國,相土遷居於商丘,即帝嚳十五世孫商高祖成湯故地[2],即宋國故地,今河南商丘。

公元前286年,宋國被田齊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此為宋氏之大宗。

源出己姓:根據《路史·卷十七·后纪八》以及《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第十一卷》所述,溫國被狄人所减滅,其中有一支後人改為宋氏[3]。

源出媯姓:根據《春秋分記·卷十六·世譜七·陳公族》記載,源於陳宣公六世孫公子堅[3],屬於以先人称號為氏。

源出改姓:宋徽宗時殿直公以國為氏,趙宋宗室一支改姓宋姓[4]。

韓氏改名宋嘉树,取義自宋朝之宋的意思[5]。

外来源流 源出汉族以外民族的支流: 南北朝時西羌有宋姓內附於北魏[6],先有涼州的義從宋建; 五代時辰州蠻酋屬五溪蠻的宋姓[6],另有水東土司的宋姓; 北宋時西北的西夏國黨項的宋姓; 元朝時存在有水西羅甸國的宋姓[7],源自併入羅甸國宋姓; 明朝賜姓元人伯奇特穆爾的宋姓[8],元時賜國師掌教所印; 明朝賜金鄉衛鎮撫答失剌的宋姓[8]; 清朝時存在有黔苗之宋家的宋姓[7],宋國裔放之南徼為夷; 清朝時滿洲八旗尼堪姓氏的宋姓[9],如鑲白旗人宋成義等; 清朝時高麗人歸化時改姓的宋姓[9]。

組成宋姓的這幾支均出自少數民族,唐宋以來,民族融合的不斷深入並同化,宋氏家族變得更龐大起來。

堂號与郡望[编辑] 堂号[编辑]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

宋朝时期,宋郊、宋祁兄弟一同中了进士。

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着《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

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编辑]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

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又宋姓改為李者,宋文通賜姓李茂貞[10]。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

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血型频率[编辑] 宋姓人群的ABO血型分布频率:O型占31.3%;B型占30.6%;A型占28.4%;AB型占9.7%。

宋姓总人口972万[11]。

华北以东及东北和成都地区,约占全国宋姓人口47.6%。

B型占31.1%,O型占30.7%,A型占28.1%以及AB型占10.2%。

华北大部与四川其他部分及长江三角洲和陕甘宁地区,约占全国宋姓人口36.6%。

O型占31.5%,B型占30.6%,A型占28.7%以及AB型占9.3%。

其他地区宋姓分布较少,约占全国宋姓人口15.8%。

O型占33.3%,A型占28.8%,B型占28.8%以及AB型占9.2%。

参考资料[编辑] ^1.01.1《元和姓纂·卷八》: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于宋,传国三十六世至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子姓,商之裔也。

武王克商,封紂子武庚以紹商。

武庚與管、蔡作亂,成王誅之,立紂庶兄微子啟為宋公,以備三恪,都商邱。

^《大戴禮記·帝系》: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

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陬訾氏,产帝挚;《禮記·祭法》: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封神演義·第一回》:成湯乃黃帝之後也,姓子氏。

^3.03.1《路史·卷十七》:顧、溫則商滅之,溫則狄滅之,後有顧氏、雇氏、溫氏、宋氏;《春秋分記·世譜·陳公族》:宋氏宣公六世孫豎。

^李越深.松江府宋氏家族世系及文学成就概述.浙江大学学报.2006.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羅元旭.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家族與中西交流百年.三联书店.2012.10:146[2022-04-18].ISBN 978-962-04-3189-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6.06.1《魏書·帝紀第八·世宗紀》:戊戌,西羌宋萬率戶四千內附;《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八》:辰州蠻酋宋鄴、昌師益皆帥眾降於楚,楚王殷以鄴為辰州刺史,師益為漵州刺史。

^7.07.1《元史·卷六十一·誌第十三》至是,言招到羅甸國札哇並龍家、宋家、犵狫、貓人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貴州通志·卷七·苗蠻》:宋家在貴陽,本中國之裔,春秋時宋為楚子所蠶食,俘其民而放之南徼,遂流為夷,即宋宣慰之祖也。

^8.08.1《欽定續通志·卷八十四》:宋氏,明賜元人姓名伯奇特穆爾曰宋一誠;《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元史語解卷十二》:伯奇特穆爾,伯奇堅固也、特穆爾鐵也、卷十一作別乞帖木兒;《元史·卷十一·世祖八》:庾申,賜諸王伯奇特穆爾銀印,辛酉,賜國師掌教所印,賞巴延將士戰功;《溫州府志·卷十七·衛職·明·鎮撫》:答失剌,賜姓宋,以上沙園所;《溫州府志·卷之八·兵制·金鄉衛》:沙園所,千戶等官十三員旗軍一千二百五十名轄寨。

曰宋埠曰仙口曰烽火。

^9.09.1《皇朝通志·氏族畧八》;《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七十三·附載滿洲旗分內之高麗姓氏》:宋氏,系隸滿洲旗分之高麗一姓,原籍無考。

^《新五代史·卷四十·雜傳第二十八》:李茂貞,深州博野人也。

本姓宋,名文通,為博野軍卒,戍鳳翔;茂貞以功自扈蹕都頭拜武定軍節度使,賜以姓名。

^袁义达等.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6[2022-03-28].ISBN 7-5617-2769-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帮助)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宋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查论编臺灣前一百大姓氏01~025位 陳 林 黃 張 李 王 吳 劉 蔡 楊 許 鄭 謝 洪 郭 邱 曾 廖 賴 徐 周 葉 蘇 莊 呂 26~050位 江 何 蕭 羅 高 潘 簡 朱 鍾 游 彭 詹 胡 施 沈 余 盧 梁 趙 顏 柯 翁 魏 孫 戴 51~075位 范 方 宋 鄧 杜 傅 侯 曹 薛 丁 卓 阮 馬 董 温 唐 藍 石 蔣 古 紀 姚 連 馮 歐 76~100位 程 湯 黄 田 康 姜 白 汪 鄒 尤 巫 钟 黎 涂 龔 嚴 韓 袁 金 童 陸 夏 柳 凃 邵 2018年6月30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姓名統計分析,黃/黄、溫/温、锺/钟分別統計 查论编中国大陆前一百大姓氏1~25位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徐孙马朱胡郭何林罗高郑梁谢宋唐26~50位许韩邓冯曹彭曾萧田董潘袁蔡蒋余于杜叶程魏苏吕丁任卢51~75位姚沈钟姜崔谭陸范汪廖石金韋贾夏傅方邹熊白孟秦邱侯江76~100位尹薛闫段雷龙黎史陶贺毛郝顾龚邵万覃武钱戴严莫孔向常出自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萧与肖、戴与代、阎与闫、邱与丘、傅与付等分别统计。

另見:中國姓氏排名 查论编韓國前一百大姓氏1~25位金李朴崔鄭姜趙尹張林韓吳徐申權黃安宋全洪柳高文梁孫26~50位裵曺白許劉南沈盧丁河郭成車朱禹具辛任田閔俞柳羅陳池51~75位嚴蔡元千方孔康玄咸卞廉楊邊呂秋魯都蘇慎石宣薛馬吉周76~100位延房魏表明奇潘羅王琴玉陸印孟諸牟蔣南宮卓鞠余秦魚殷片來自韓國國家統計門戶網站發表的2015年姓氏、本貫人口統計[1],其中讀法不同的同字姓氏(柳21位為유/47位為류,羅48位為나/83位為라)分開排列。

另見:韓國姓氏人口排名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宋姓&oldid=72543585” 分类:​宋姓漢姓朝鮮語姓氏越南姓氏道教隐藏分类:​引文格式1错误:日期含有越南語的條目含有朝鮮語的條目含有漢語拼音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Mìng-dĕ̤ng-ngṳ̄English贛語日本語한국어NederlandsTiếngViệt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