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標準汉语语法是清末国语运动以来马建忠、黎錦熙、高名凱、王力、张志公等學者仿造西方语法开创的学问,以及吸收了《马氏文通》以来各家的说法所形成的汉语语法体系《暂 ... 汉语语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5年1月21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標準汉语语法是清末国语运动以来马建忠、黎錦熙、高名凱、王力、张志公等學者仿造西方语法开创的学问,以及吸收了《马氏文通》以来各家的说法所形成的汉语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

1898年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在《马氏文通》一书中创造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现代汉语语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少部份指人的詞可能以「們」來指示其眾數形)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另漢語常常可將多個動詞給置於同一個句子中,此即連動結構。

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

现在的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

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在存在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不影響意思理解的词往往被省略掉。

但現在受到西方語法影響,反而产生了累贅詞,造成同樣意思的詞重複多次。

目录 1现代汉语语法的由来 2語序 3語素 4词 4.1詞的分類 4.2詞的歧义 5詞組/短語 6“的地得” 6.1“的”字用法 6.2“地”字用法 6.3“得”字用法 6.4三者的语境 7句子 7.1主謂句 7.1.1完全主謂句 7.1.2不完全主謂句 7.2非主謂句 7.3複句與分句 7.4把字句与被字句 7.4.1把字句 7.4.2被字句 7.4.3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 8时貌 9句群 10参见 11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语法的由来[编辑] 黎錦熙 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语法学著作,为漢語语法学奠定了基础[1]。

马建忠把汉字分为实词、虚词、叹词。

实词又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虚词分为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的概念。

自胡适提倡白话文以来的新文学运动确立了现代汉语的语言范本。

1916年,黎锦熙等人成立了中华国语研究会。

1917年黎锦熙的国语研究会与北京大学国文门研究所国语部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联合讨论国语统一之事,国语研究会会长蔡元培校长出席指导。

随后胡适在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办的《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中提出:“用白话作各种文学”。

胡适因此被北洋政府教育部聘为“国语统一筹备会”成员。

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马裕藻、周作人、刘复、钱玄同、胡适等人提出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其中第三项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该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作传布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

1920年1月24日《教育部令第七号》通令全国国民小学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体文,废除古文,以期收語文一致之效[2]。

《教育部令第八号》通令小学读本“宜取普通语体文,避用土语,并注重语法之程式。

”北京大学国文系以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的散文以及徐志摩的诗歌为教材,极大的推动了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的语言正如朱自清指出:“新诗的语言不是民间的语言,而是欧化的或现代化的语言”[3]。

1922年和1925年周作人先后发表了《国语改造的意见》以及《理想的国语》,强调国语的文化建设功能,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或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融合古今中外的语言,倡议国民全体用国语[4][5]。

瞿秋白则批评这种现代汉语是“非驴非马”的新文言。

翻译西方文学对国语的语法影响至深[6]。

鲁迅也认为接近欧化文法是必要的[7]。

国语是一种不同于古代汉语的新的语言体系[8]。

国语运动以及新文学运动以来,不少语言学家投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初期有刘复的《中国文法通论》、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以及后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高名凱《汉语语法论》、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语法答问》。

如《新著國語文法》的最大特點是在最大程度上仿照英語語法[9]。

《新著國語文法》在民国时代讲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中,影响最大。

在以上专家语法的基础上,国家教育系统颁布了一类教学语法。

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号召人们学语法、修辞和逻辑。

并且从同一天起,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1954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中学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力编写《汉语》和《文学》教科书。

从1954年初拟订,全国语法学界和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花了两年半时间经过试教、修改、审订终于形成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在1959年得以颁行。

期间张志公和王力编写了《語法和語法教学——介绍暫拟汉语教学語法系統》,供中学语文教师参考[10]。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共和国的第一个教学语法系统,尽可能集中各家语法研究的成果而又便于进行基础教学的一个语法系统。

根循《暂拟系统》,1955年至1957年陆续编写出版了初级中学《汉语》课本,1959年又根据《汉语》课本,改编、出版了《汉语知识》。

1981年,全國語法學界在哈爾濱舉行全國語法和語法敎學討論會,研究修訂「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4年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讨论,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进行了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制定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的语法系统成为了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蓝图。

胡裕树、黄伯容、张斌编写的各类称作《现代汉语》的教科书。

語序[编辑] 漢語語序如下[11]: 基本語序:主詞─動詞─受詞(SVO),有些補語(如許多「介詞」片語和以「地」結尾的副詞等)置於動詞前,有些置於受詞後 「介詞」有些為前置詞(如「在」、「從」等),有些為後置詞(如「上」、「中」、「下」、「前」等),前置之「介詞」很多為所謂的伴動詞(Coverb) 數詞、形容詞、指示詞和關係子句等置於被修飾詞前方 語素[编辑] 主条目:语素 最小的語言單位: 在现代汉语裡,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一个语言片段,一层一层的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单位,就是语素。

”例如,“树胶”这个词可以分成“树”与“胶”两个语素,有“树木所产生的胶汁”之意。

一個字,一個語素: 在汉语里,大多数的单字同时也是一个语素,例如:“我、他、家、飞、跟、动、太、是、日、月、过、了、着、啊、呀”等等;不过,有些语素由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如“蜻蜓”、“葡萄”等,因为当“蜻”与“蜓”、“葡”与“萄”分开时,并不会带来任何含义,或者单字语素的含义和前者没有直接关系,如“葡”(葡萄牙的简称)与“葡萄”(一种水果)。

多字形成一個詞,代表一個語素,不可拆: 一些二字单词如“马虎”也是一个语素,因为“马虎”(形容草率)拆成“马”与“虎”时,“马”与“虎”这两个字所带的语素含义和“草率”没有关系。

还有许多外来音译词,如:“巧克力、维基、英格兰、葡萄牙”等等也是不能再拆分的语素。

語素本身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跟其他語素結合形成新的詞: 有些语素可以单独成词,如:“我、家、有、个、大”等等,称为单纯词,也可以和其他语素合成一个新的词,如:“我們、家庭、沒有、三個、大象”等等,称为合成词。

还有许多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即不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

語素依音节位数来划分,可分为: 单音节语素 双音节语素 多音节语素 非音节语素 語素依构词能力来划分,可分为: 自由语素 半自由语素 不自由语素 词[编辑] 主条目:汉语词类 参见:詞語 汉语词类,不同于其它语言,特别是汉语作为使用意音文字的语言,更有别于使用拼音文字。

汉语词性也和其他语言有共性,词语可以拥有两种或以上词性,从文法的角度来看,和其他语言之间共有的基本词类有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和连接词等。

詞的分類[编辑] 汉语词类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分类方法很多,基本上可按照音節形式、內部結構及語法功能三方面來分類。

音節形式:可以分為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

內部結構:只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稱為單純詞,由兩個或以上語素構成的詞稱為合成詞。

語法功能:按語法功能區分的類別稱為詞類,基本分为实词和虚词兩大类: 实词:名词、動詞、形容詞、狀態詞、區別詞、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擬聲詞、嘆詞。

詞的歧义[编辑] 一个词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不能只按字面意义解释,以构词法组成的词,其含义虽和构词语素有一定联系,但也不能逐字理解。

詞組/短語[编辑] 参见:词组 短语可由两个或以上的词所组成,也可以由較小的短語結合成為較大的短語。

短語如果不加上語調,就不算是句子。

短語按其成份的語義關係,可分为并列短语、同位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谓补短语、主谓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介宾短语等。

短語的語義關係類型 語義關係 例 并列(联合)短语 两个或以上的詞語的并列,之间可能以连词连接 “我和他”、“美丽聪慧”、“高大威猛”、“唱歌跳舞”、“又唱又跳”、“一边走路,一边赏花”、“陆地与海洋” 同位短语 两个或以上的詞語、从不同角度指同一事物,亦有互相补充说明之作用 “我们两个”、“咱们仨”、“宝岛台湾”、“世界最长的建筑物——万里长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东方之珠香港” 偏正短语 前面的词語修饰、描述后面的中心词,中间可能有結構助词“的”、“地”等 “我(的)妈妈”、“美丽(的)上海”、“美国(的)总统”、“我(的)家”、“高兴(地)说”、“台湾(的)作家龙应台” 述宾(动宾)短语 前面的动词支配后面的词(宾语) “看书”、“唱歌”、“洗衣服”、“编写新书”、“做蛋糕”、“听歌”、“穿越森林” 述补(谓补)短语 后面的词(补语)补充前面的动词,中间可能有結構助词“得”连接 “吓坏”、“打破”、“打死”、“看得入神”、“笑成一团”、“走得快”、“变得不像样” 主谓短语 在後的成分(謂語)對在前的主語作出陳述 你开始哭了、他坚持离去、小明没有带东西;斜体字部份为主谓短语。

连动(连谓)短语 两个或以上连续、接连而下动作。

不同于并列短语,兩個动作先後緊接著進行 “开门出去”、“拿起书包开门出去”、“起立行礼”、“提笔写字”、“拿起来看看” 兼语短语 由动宾短语与主谓短语组合起来的短语。

中間的成分既是前者的賓語,也是後者的主語 “叫他出去”、“抓他出来”、“哄孩子睡觉”、“供一家吃饭”、“教学生读书” 介宾短语 由介词(在前)前置於其他成分而组成,使該成分在句中充當狀語 我在家里睡觉 “的地得”[编辑] 此处讨论“的”“地”“得”三个词是指汉语中特殊的连接词,并非用作介词和语气助词。

严格地说这三个字并不算词语,而是程度状态连接语素。

“的”字用法[编辑] 用于连接形容词(或表示状态的短语)和其后被作用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做名词时)、形容词、短语等。

“的”字前面的词语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表示“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而名词和代词后面用“的”表示所有和归属,与上述不同。

例: 蓝蓝的天(形容词+的+名词,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可爱的你(形容词+的+代名詞,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漫无目的的搜索(状态短语+的+动名词,此时“搜索”为名词,如:探险队在森林里進行了一場漫无目的的搜索。

) 可供查证的参考来源(状态短语+的+名词性短语) 漂亮的蓝(形容词+的+形容词,在这种结构下,“蓝”起名词的作用) 我的笔(名词+的+名词) “地”字用法[编辑] 状态词或状态短语+地构成状语,其后连接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动词短语。

A+地+B的结构,表示动作B以状态A进行着。

“地”在一般使用中有时混淆成“的”,一些人认可“的”代替“地”(因为在汉语中,动作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名词),但仍为其他人视作错。

另外,“地”字也经常省略。

例: 飞快地跑开了(副词+动词短语,状语修饰中心语) 紧张地耕作(副词+动词,状语修饰中心语) 漫无目的地搜索(状态短语+地+动词,此时“搜索”为动词,如:探险队在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搜索。

) 高兴地跳起来(副词+动词短语,此时“跳起来”是动词短语,表示动作,如:第二个动作还没完成,他就高兴地跳起来。

) “得”字用法[编辑] 用于连接动词、副词、形容词、或表示状态的短语(但不能是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以及不能表现状态的短语)和其后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和副词以及状态短语。

“得”字后面的词语用来补充、修饰、限制“得”前面的动作或状态,说明“得”前面的词语怎么样,多是表示前面词语的程度,可以部分看作是“地”的反转结构。

例: 跑得快(动词+副词,补语) 扔得很远(动词+形容词,补语) 你的背包旧得很好看(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补语) 高兴得跳了起来(副词+动词短语,此时“跳了起来”是状态短语,表示动作,用于修饰“高兴”,如:所有动作完成后,他禁不住高兴得跳了起来。

) 三者的语境[编辑] 三者可以简单地认为: “的”字表示事物的状态,强调的是“的”字前面的词语,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地”字表示动作的状态,强调的是“地”字前面的词语,状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得”字表示状态的补充,强调的是“得”字后面的词语,补语。

句子[编辑] 句子分為單句及複句。

單句分為主謂句及非主謂句。

主謂句[编辑] 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调构成的句子。

根据谓语词性不同,主谓句可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四种类型。

其中,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

如果根据主语的存廢來劃分,主谓句又可分为完全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

完全主謂句[编辑] 「完全主謂句」就是指句子裡有主謂結構並且主謂部分都顯現出來,沒有被省略的句子。

例如: 小強被金錢龜吃了 「被金錢龜吃了」的謂語部分就是對主語「小強」的陳述了。

不完全主謂句[编辑] 「不完全主謂句」是指句子裡有主謂結構,但主語或謂語部分可能在特定的語境裡承前或蒙後省略了,沒全都顯現出來的句子。

例如: 毛小慧問道:「誰被金錢龜吃了?」 余樂天淒然嘆喟:「小強!」 要注意的是,「不完全主謂句」裡,被省略的主語或謂語成分並非不存在,只是在特定語境裡,為簡鍊而省略了,我們是可以按文意酌情補回省略了的主、謂部分而不影響文意的。

上例「小強。

」便是「不完全主謂句」,我們能按文意補上「~被金錢龜吃了」使之變成「完全主謂句」而意義不變的,但因為承前文毛小慧的問話,不說自明,所以省去謂語部分更好。

非主謂句[编辑] 「非主謂句」跟「不完全主謂句」外觀上相似,不過跟「不完全主謂句」不同,「非主謂句」之所以不呈現主謂結構,並非因為在特定語境承前蒙後而把主語或謂語略省了,而是因為「非主謂句」的確是沒有主謂結構的句子,這是「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根本分別。

譬如,有時在特定場合裡,我們在沒有上文下理的情況下,帶語調地喊一句「小強。

」(或「小強!」或「小強?」,或驚恐或歡欣,視乎喊「小強」的是余樂天還是毛小慧),也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這不是主語或謂語的省略,而是根本無需補出主謂結構。

我們雖然可以任意為「小強」補上語境或其他句子成分使之成為主謂句,但無論補上什麼,原句的語意都一定會被改變。

也就是說,改了以後,也是另一句句子。

我們根本無法在原句本義不變的情況下補出一個合適的主謂結構來。

「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分別就在此顯明了。

複句與分句[编辑] 複句由分句構成(「分句」也有稱為「單句形式」)。

有異於短語之於句子,分句在句子裡並不互為句子成分,而且,各分句均已具備單句的形式(可以是單句的主謂句形式或非主謂句形式)。

當然,這獨立性只是相對短語而言。

「單句形式」的獨立性還是遜於「單句」的。

我們試以「複句會使用關聯詞語,單句不使用關聯詞語」這句為例。

這複句的兩個分句都具備了單句的形式,它們各自是一個完備的主謂句結構,且分句與分句之間也只是並列關係,並不存在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關係。

假使獨立出來,觀之亦與一句完整的單句無異。

假使我們把上例兩個單句形式單獨運用來表述意思時,它們是就是兩句單句,可以各自有完整的語調。

當然,作為複句,合讀時自有複句的句調,不可割裂。

複句裡的分句,也不具備完整的意義,不可獨立應用,不足表述一個完整自足、不用補充的概念。

复句的基本类型有:1、并列复句,2、承接复句,3、递进复句,4、选择复句,5、转折复句,6、假设复句,7、因果复句,8、条件复句,9、解说复句,10、目的复句。

把字句与被字句[编辑] 把字句[编辑] 主条目:把字句 该句型是属于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是比较严格的遵循“主+谓+宾”的顺序结构的。

该种句型来自于古汉语,“把”字是将宾语提前的一个特征,成为“主+‘把’+宾+谓”的语序,亦可将“把”看作是谓语,而后的动词看作是谓语补足语。

可以认为“把”的语义与英语中的“take...to...”相同。

等同于“把”字的动词还有“将”“拿”等,但语境更为书面化(特别是“拿”字句)。

例: 小明把鼠标拿到手中。

病毒把系统破坏了。

我手持钢鞭将你打了。

请将书翻到53页。

他将旗子举起。

夕阳将傍晚的天空照得通红。

午时三刻拿重犯开刀问斩。

我将拿你是问!(此处的“将”代表将来语态) 被字句[编辑] 主条目:被字句 被字句在汉语当中用表示被动语态,此时的次序为“宾+‘被’主+谓”,亦可将被字句看作与把字句相似的句型,二者都是将谓语后置(如果将受动者看成是主语的话)。

但与把字句不同的是:被字句可以省略掉主语,亦可省略“被”字。

汉语中的被字句与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一样。

“被”字也可以用“遭”“叫”“让”“给”字代替(多出现在方言或口语当中,相对少见)以及“为”“受”字代替(多用于书面语和古文)。

例: 我被打了。

(省略主语) 我被他打了。

我遭他打了。

我给人打了。

他叫人给糊弄了。

一世英豪竟为奸人所害。

受制于人。

矿泉水遭他喝完了。

你让他骗了。

鱼将被小猫吃掉。

他被无耻的叛徒出卖。

囚犯被关押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编辑] 把字句和被字句可以相互转换,即按照“宾+‘被’主+谓”和“主+‘把’+宾+谓”的顺序进行互换,在这种情况下,被字句中通常不能有省略掉的成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根据上下文的连接也可在把字句中省略主语,但和被字句强调的成分不同)。

例: 他把我打了↔我被他打了。

小魚将被小猫吃掉↔小猫将把小魚吃掉。

“小猫做了什么?”“把小鱼吃了!”↔“小猫做了什么?”“小鱼被吃了!”(前一句的语境强调施动者的动作,后一句强调受动者的感受) 时貌[编辑] 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而时态也不如英语中那么分明和强烈,通常是通过时间状语和一些“时态词”(如原来、曾经、了、掉、完成、将、正在、已经、开始、结束等)来表示动作的时間性,稱之為時貌(aspect)。

而表示完成的「了」,通常會跟著一個動詞,來表示動作的完整性。

有時也常會拿來作為過去標記,即使它仍可以作為未來標記。

例句: 我當了兵。

可能表示說話者目前仍是在「當兵」的這個狀態。

但若在前面加上「那時」,改成「那時我當了兵」,情況就不一定了,可能僅指當時那段時間,或是現在依然是。

我當兵了。

強調目前正當兵的這個狀態。

與上句相比,此句用於描述一個事件。

他看了三場球賽。

句中的「他」可能在一生中看過了許多場球賽,但此說話者描述的是在特定時間(如昨日、上星期)中,他看了三場球賽。

他看三場球賽了。

與上述語句相比,此句聚焦於三這個數字。

表示已經看了三場球賽,暗示未來可能看更多場。

而「過」字則表現了經驗的描述: 我當過兵。

表示說話者有「當兵」的經驗。

他看過三場球賽。

表示「他」可能只有「看三場球賽」的經驗,或是說話者想強調「那三場球賽」。

「正在」與「着」字則表現了現在的描述: 我(正)在掛畫。

描述掛畫的動作在進行中(動態)。

牆上掛着一幅畫。

描述畫已被掛上的事實(靜態)。

句群[编辑] 句群是大於句子的語言片斷,它是由一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前後銜接連貫的句子組成的,同時它又是文章段落的組成材料。

句群不同於複句,從書面形式看,複句僅有一個句末標點,而句群不止一個句末標點;複句內部的分句結構比較嚴密,常使用成群的或單個的關聯詞語,而句群中的句子和句子之間在結構上比較鬆散,不需要特別使用關聯詞語來表示句子與句子的語義關係;此外,句群還用詞彙手段關聯句子,也即用相同或相似的詞語來關聯,這也是與複句不同的。

句群和文章的自然段落也不同。

一般而言,自然段落是比句群大的語言片段,自然段落通常包含了一個以上的句群。

有的時候,段落與句群是重合的,一個句群就是一個自然段落,少數的時候,自然段落比句群還要小,句群裡的句子被分為了幾個自然段落。

句群的分類在語法學上最有意義的是對句群結構類型的分類,這種分類是根據句群內部句子之間組合關係的類型。

句群的結構類型常見的有十種: 並列關係:特點是句群內部的句子是平等並列的關係,各個句子對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進行描述,或從不同角度敘述幾件有密切關係的事物; 順承關係:各個句子按時間或事件的發展先後順序排列,前後句子是承接的關係; 遞進關係:後面的句子在意思上比前面的句子更進一層; 總分關係:句子之間一般是先總說,後分說; 選擇關係:各個句子都是說明情況,讓人從中選擇一種; 轉折關係:前後的句子在意思上有轉折; 因果關係:前後句子有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假設關係:也就是前後的句子是假設和結果的關係; 條件關係:前面的句子提出條件,後面的句子說出結果; 目的關係:前面的句子提到某種行為,後面的句子說到行為的目的。

如果句群內部的句子之間祇有一種結構關係,即一個結構層次,就是簡單句群;如果句群內部的句子結構關係不止一種,其結構層次不止一層,就是多重句群。

句群的切分,是指一個自然段包含有幾個句群時,如何劃分句群的問題。

劃分句群,主要是要根據句子之間的語義關係,分出自然段裡有幾個相對獨立的語義中心,圍繞著這些語義中心組合起來的句子,就是一個句群。

要注意的是,組成自然段的不但有句群,也會有句子,切分時要把句群和句子分清楚。

参见[编辑] 病句 歐化中文 参考文献[编辑] ^傅雨贤,刘街生,2002年,《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 ^朱自清,《朗读与诗》 ^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现在的国语运动却主张国民全体都用国语,因为国语的作用并不限于供给民众以浅近的教训与知识,还要以此为文化建设之用。

”“现在中国需要一种国语,尽他能力的范围内,容纳古今中外的分子,成为言词充足、语法精密的言文。

” ^周作人,湖南文艺出版社《夜读的境界》,《理想的国语》:“我们所要的是一种国语,以白话(即口语)为基本,加入古文(词或成语,并不是成段的文章)、方言及外来语,组织适宜,具有论理之精密与艺术之美。

” ^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翻译事业与国语运动互相为表里。

” ^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 ^高玉,《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谈谈中学教学语法.[2013-01-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WALSOnline-LanguageMandarin.[2012-09-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查论编汉语 漢語分支漢語分支官话通用語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话 中華民國國語 臺灣國語 新馬華語) 老国音 官話分區 北京官话 东北官话 冀鲁官话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岷赤話、貴州話、雲南話) 江淮官话 其他 天津话 贛榆话 漢中話 南通话 军家话 海南军话 广东军话 新疆官话 新加坡華語 晉语 并州片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邯新片 大包片 張呼片 志延片 粤语 粵語方言 粵海粵語 香港粵語 蜑家話 莞寶粵語 邕潯粵語 勾漏粤语 羅廣粵語 桂南平話 四邑粵語 高陽粤语 欽廉粤语 吳化粤语 儋州話 越南白话 客家话 客語方言 梅县话 惠陽話 畲话 四川客家語 香港客家話 臺灣客家語 贛語 贛語方言 昌都片 宜瀏片 吉茶片 撫廣片 鷹弋片 大通片 懷嶽片 耒資片 洞綏片 湘语 长益片 婁邵片 衡州片 辰漵片 永全片 吴语 吳語方言 太湖片 台州片 金衢片 上麗片 甌江片(甌語) 宣州片 闽语沿山閩語邵将语 邵武話 將樂話 闽北语 西溪片 東溪片 闽中语 三明話 永安話 沙縣話 沿海閩語閩東語 侯官片 福宁片 蛮讲 燕話 興化語 莆田話 仙遊話 烏坵話 澳腰话 闽南语 泉漳片 臺灣話 新加坡福建話 浙南片 大田片 中山片 潮汕片 瓊雷語 雷州话 海南话 其他 徽语 平話土話 湘南土话 粤北土话 桂北平話 瓦乡话 孔夫话 迈话 富馬話 東江本地話  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语素文字字形 汉字 繁体字 正体字 简化字 方言字 二简字 文體文言文 古文 文白相夾 三及第 白話文 官話白話文(京白) 中州韻白話文(韻白) 吳語白話文(蘇白) 粵語白話文(廣白) 臺語白話文(閩白) 客家话白話文(客白) 表音文字字母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阿拉伯字母 文體 教會羅馬字 東干文 小儿经 半音節文字 盲文/點字 三推成字法 中国切音新字 臺灣語假名 臺語諺文 其他 女书 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漢語歷史 原始漢藏語 原始汉语 古代汉语 上古 中古 近代 明清官話 老国音 現代標準漢語 華語 汉语音韵学 先秦 漢代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詞彙 語法 訓詁 方言  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 漢語分支列表 查论编汉语语法概念概論 分析语 话题优先语言 主動賓語序 語素 自由語素 粘著語素 詞构成 单纯词 合成词 詞類实词 名詞 代詞 动词 能愿动词 趋向动词 形容词 区别词 數詞 量词 虚词 副詞 介詞 連詞 助詞 嘆詞 擬聲詞 短語基本 主謂短語 述賓短語 述補短語 偏正短語 聯合短語 特殊 同位短語 連謂短語 兼語短語 量詞短語 介詞短語 方位短語 的字短語 所字短語 比況短語 緊縮短語 句子成分 主語 謂語 賓語・受詞 表語 定語 狀語 补语 獨立語 中心語 句型 敘事句 判斷句 有無句 表態句 類型 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嘆句 型式單句一般 主谓句 非主謂句 特殊 把字句 被字句 連動句 兼語句 是字句 存現句 複句 並列複句 承接複句 遞進複句 選擇複句 轉折複句 假設複句 因果複句 條件複句 解說複句 目的複句 語言學主題·漢語模板 查论编各語言语法印歐語系 阿爾巴尼亞語 白俄羅斯語 保加利亞語 加泰隆語 捷克語 丹麥語 荷蘭語 英語 愛沙尼亞語 法羅語 芬蘭語 法語 德語 希臘語 古希臘語 印度斯坦語 冰島語 愛爾蘭語 義大利語 庫德語 拉丁語 拉脫維亞語 立陶宛語 馬其頓語 挪威語 巴利語 波斯語 波蘭語 葡萄牙語 羅馬尼亞語 俄語 梵語 蘇格蘭蓋爾語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斯洛伐克語 斯洛維尼亞語 西班牙語 瑞典語希臘語 古希臘語 印度斯坦語 冰島語 愛爾蘭語 義大利語 庫德語 拉丁語 拉脫維亞語 立陶宛語 馬其頓語 挪威語 巴利語 波斯語 波蘭語 葡萄牙語 羅馬尼亞語 俄語 梵語 蘇格蘭蓋爾語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斯洛伐克語 斯洛維尼亞語 西班牙語 瑞典語 塔吉克語 烏克蘭語 威爾斯語 意第緒語 烏拉語系 匈牙利語 亞非語系 阿拉伯語 希伯來語 歷史(英语:HistoryofHebrewgrammar) 突厥語系 哈薩克語 吉爾吉斯語 土耳其語 土庫曼語 維吾爾語 烏茲別克語 雅庫特語 漢藏語系 漢語 文言 上古 中古 粵語 閩南語 南島語系 夏威夷語 印尼語 馬來語 臺灣原住民族語 阿美語 泰雅語 巴賽語 布農語 鄒語 魯凱語 費佛朗語 拉阿魯哇語 卡那卡那富語 噶哈巫語 噶瑪蘭語 巴宰語 排灣語 卑南語 撒奇萊雅語 賽夏語 西拉雅語 達悟語 邵語 賽德克語 其他語系 阿布哈茲語 巴斯克語 切羅基語 世界語 富拉語 喬治亞語 日語 韓語 新共同語言 邏輯語 麻薩諸塞語 蒙古語 納瓦特爾語 古典 奧傑布瓦語 沖繩語 索馬里語 塞索托語 史瓦希利語 坦米爾語 韃靼語 泰盧固語 泰語 越南語 祖魯語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汉语语法&oldid=68992002” 分类:​汉语语法特定語言語法隐藏分类:​自2015年1月需要校對的頁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AsturianuБългарски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LinguaFrancaNovaМакедонскиPortuguê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