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指現代戰爭在大量使用資訊技術和資訊武器(英語:information weaponization)基礎上,構成資訊網路化的戰場,也就是透過光纖、雷達、電腦、衛星、雷射等資訊技術及裝備, ... 資訊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戰爭與軍事 軍事史 史前戰爭 古代戰爭(英語:Ancientwarfare) 中世紀戰爭 近代戰爭(英語:Earlymodernwarfare) 現代戰爭(英語:Modernwarfare) 工業戰(英語:Industrialwarfare) 第四代戰爭(英語:Fourth-generationwarfare) 戰場 陸戰 空戰 海戰 網路戰 心理戰 資訊戰 太空戰 電子戰 武器 裝甲部隊 火砲 飛彈 機械化部隊 軍艦 潛艇 戰鬥機 航空母艦 生物武器 化學武器 核武器 放射性武器 網路戰武器(英語:Cyberweapon) 難民作為武器(英語:Refugeesasweapons) 軍事戰術 空戰機動 騎兵戰術(英語:Cavalrytactics) 衝鋒(英語:Charge(warfare)) 反擊(英語:Counterattack) 鎮壓(英語:Counter-insurgency) 掩體 散兵坑 要塞 攻城戰 圍攻(英語:Swarming(military)) 士氣 戰役 會戰 戰術目標(英語:Tacticalobjective) 軍事作戰(英語:Operationallevelofwar) 閃電戰 游擊戰 塹壕戰 兩棲作戰 縱深作戰 夜間作戰 機動戰 軍事戰略 進攻 反攻 防衛 消耗戰 焦土政策 軍事欺騙(英語:Militarydeception) 戰略防禦(英語:Strategicdefence) 戰略目標(英語:Strategicgoal(military)) 海軍戰略(英語:Navalstrategy) 相互保證毀滅 大戰略 圍堵 經濟戰 有限度戰爭(英語:Limitedwar) 軍事學 軍事技術與裝備 戰爭哲學 戰略研究(英語:Strategicstudies) 總體戰 軍事組織 指揮系統(英語:Commandandcontrol) 軍種對立 軍階 作戰序列 軍事準則 軍事工程 軍事情報 後備軍事動員 軍事技術與裝備 軍人 招募兵員(英語:Militaryrecruitment) 徵兵制 新兵訓練 軍事專精(英語:Militaryspecialism) 女性軍人 童兵 軍中性騷擾(英語:Sexualharassmentinthemilitary) 良心拒服兵役者 反招募(英語:Counterrecruitment) 僱傭兵 政治與後勤學 政變 動員 全民皆兵 軍國主義 軍事獨裁 軍隊政治工作學 代理人戰爭 軍需 補給線 大後方 國防工業 軍事工業複合體 軍事法律(英語:Militaryjustice) 軍事法庭(國際軍事法庭) 戰爭法 戰爭罪 戰爭罪犯 戰爭時期的性暴力 相關 正義戰爭 軍事間諜 軍備競賽 非對稱作戰 冷戰爭(英語:Coldwar(generalterm)) 戰馬 非正規作戰(英語:Irregularwarfare) 軍事作戰(英語:Militarycampaign) 軍事行動 網路中心戰 運籌學 戰爭要點(英語:Principlesofwar) 宗教戰爭 戰區 絆索部隊(英語:Tripwireforce) 戰爭片 軍事演習 戰爭小說(英語:Warnovel) 戰爭中的女性(英語:Womeninwar) 世界大戰 殖民戰爭(英語:Colonialwar) 列表 各國軍事列表 戰役列表 軍事佔領列表(英語:Listofmilitaryoccupations) 軍事戰術列表 戰爭罪行列表(英語:Listofwarcrimes) 閱論編   關於美國「InfoWars」陰謀論新聞網站,請見「資訊戰(新聞網站)」。

資訊戰是指使用和管理資訊來保證與對手的比較優勢。

包括收集情報,驗證,向對手散佈宣傳和假情報等等。

二戰德軍無線電截聽車 電腦網路入侵 美軍電腦中心 目次 1詳細說明 2途徑或表現 3法律和道德擔憂 4參見 5參考資料 詳細說明[編輯] 指現代戰爭在大量使用資訊技術和資訊武器(英語:informationweaponization)基礎上,構成資訊網路化的戰場,也就是透過光纖、雷達、電腦、衛星、雷射等資訊技術及裝備,爭奪對資訊的控制權(英語:controlrights)及使用權,其核心為爭奪戰場資訊控制權,以影響和決定戰爭的勝負。

資訊戰具有戰場透明化、整體協調化、行動同時化、打擊精確化、空間廣闊化的特徵;其作戰範圍包括網路戰、電子戰、情報戰、心理戰、經濟戰及電腦病毒戰。

途徑或表現[編輯] 電視、廣播和網路等媒體可能被堵塞。

電視、廣播和網路可能被劫持用於宣傳和假情報。

儲存資料可能被用電磁干擾等手段破壞。

法律和道德擔憂[編輯] 資訊戰不僅給予了政府多種可以採用的攻擊手段,同時也引起了關於其道德和法律模糊性的爭議。

傳統來說,道德學家們根據正義戰爭理論對戰爭作出一定分析。

但正義戰爭理論並不能涵蓋資訊戰的領域,因為正義戰爭理論是基於傳統戰爭概念所作出的。

與傳統戰爭相比,圍繞資訊戰所作出的爭議主要有三點: 政黨或國家發動網路攻擊的危險性大大小於其發動傳統攻擊的危險性。

這使政府或其他恐怖、犯罪組織更容易頻繁發動襲擊。

資訊傳播技術已經浸入世界各地,以至於大規模的技術被暴露在網路攻擊的危險之下。

具體來說,民用技術可能會成為網路攻擊的目標,而且攻擊甚至可能通過民用電腦或網站實施。

而且,對民用設施施加控制會比對一個物理區域施加控制困難很多。

除此之外,對民用設施的攻擊和利用還會引起關於隱私權的許多倫理討論,導致對於此種攻擊的反對更為強烈。

資訊傳播技術進入戰爭系統使網路攻擊或機器攻擊將造成的後果很難估計。

對於機器人武器和自主武器系統來說,判斷誰該對造成的後果負責變得越來越難。

這個問題在網路攻擊方面更為明顯,因為有時它甚至不能追蹤到誰第一個發動了襲擊。

[1] 最近,在美國,合法性問題成為爭論的核心,尤其是在隱私權問題上。

網路部負責人中將基思·B·亞歷山大指出:「在我們的執行能力上和政府法規上有一個錯位。

」爭議的關鍵在於網路攻擊對於公民組織的影響上。

基思保證,他們將儘可能使資訊戰的範圍與傳統戰爭相似,並限制其對公民的影響。

[2]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對資訊戰將對國際人道法形成的挑戰表示擔憂。

它呼籲諸如《武器貿易條約》等公約將資訊戰可能存在的危險納入考慮範圍,確保資訊戰各方對人道法的尊重。

資訊戰「發展並不存在法律真空。

就像任何新武器、作戰手段和方法一樣,它必須能以符合國際人道法的方式使用,尤其要遵守區分、比例性和攻擊中的預防原則。

」[3] 參見[編輯] 資訊安全 駭客 戰術數位資訊鏈路 網路特工 陰謀論 偽科學 政治宣傳 參考資料[編輯] ^InformationWarfare:APhilosophicalPerspective.[2015-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WarAgainstInformation-AgeTerrorism.[2015-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武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2014年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2015-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 閱論編媒體操縱情境 媒體偏見 群眾心理 欺瞞 簡化議題(英語:Dumbingdown) 虛假平衡 片面真理 權術 大眾媒體 刻意模糊焦點(英語:Obfuscation) 歐威爾主義 說服 心理操縱術 沉默螺旋 行動主義 另類媒體 獨立媒體 杯葛 公民不服從 文化干擾 示威 平臺驅逐 通信游擊戰(英語:Guerrillacommunication) 駭客主義(英語:Hacktivism) 網路行動主義 媒體行動主義 佔領(英語:Occupation(protest)) 請願 抗議 青年(英語:Youthactivism) 廣告 招牌 商品虛偽標示 資訊型廣告 行動行銷 宣傳模特兒 無線電(英語:Radioadvertisement) 性(英語:Sexinadvertising) 廣告標語 證言法 電視廣告 對於廣告化的批評(英語:Criticismofadvertising) 審查制度規則(英語:Mediaregulation) 書籍過濾 廣播法 焚書坑儒 遮掩(英語:Cover-up) 公司自我審查(英語:Corporatecensorship) 委婉 影片審查(英語:Filmcensorship) 歷史修正主義 記錄抹煞 網路審查 政治審查 宗教審查(英語:Religiouscensorship) 自我審查 侍從媒體 秘密封鎖 惡作劇 另類事實 愚人節 假知識(英語:Fakelore) 假新聞網站(英語:Fakenewswebsite) 虛構情節(英語:Fictitiousentry) 偽造文書 哄騙(英語:Gaslighting) 惡作劇列表(英語:Listofhoaxes) 文字惡作劇(英語:Literaryforgery) 種族惡作劇(英語:Racialhoax) 都市傳說 病毒惡作劇(英語:Virushoax) 散布假訊息(英語:Forgery) 行銷 品牌 忠誠(英語:Loyaltymarketing) 產品(英語:Productmarketing) 置入性行銷 公眾行銷 研究 口耳相傳(英語:Word-of-mouthmarketing) 新聞媒體 議題設定 新聞頻道 媒體馬戲團 重複循環(英語:24-hournewscycle) 虛假平衡 資訊娛樂 垃圾新聞 管理新聞(英語:Managingthenews) 麻醉式機能障礙(英語:Narcotizingdysfunction) 新語 虛擬事件(英語:Mediaevent) 媒體爭寵(英語:mediascrum) 煽動主義(英語:Sensationalism) 小小報(英語:Tabloidjournalism) 選舉活動 政治廣告 業配文(英語:Astroturfing) 攻擊性廣告(英語:Attackad) 拉票 人格暗殺 魅力攻勢 狗哨政治 選舉承諾(英語:Electionpromise) 街頭小廣告(貼紙、小招牌)(英語:Lawnsign) 宣言 至少讓選民記得候選人的名字(英語:Namerecognition) 負面選舉(英語:Negativecampaigning) 假民調(英語:Pushpoll) 抹黑策略 挑撥離間(英語:Wedgeissue) 負面宣傳 從眾效應 人群操縱(英語:Crowdmanipulation) 假情報 造謠 恐嚇牌(英語:Fearmongering) 框架化 重複灌輸以說服(英語:Indoctrination) 扣帽子 失去職業倫理的媒體(英語:Lyingpress) 國家迷思(英語:Nationalmyth) 帶風向 聚旗效應 陰間濾鏡 心理戰 空投傳單(英語:Airborneleafletpropaganda) 假旗行動 第五縱隊 網路資訊戰(IT) 玩弄司法來損敵利己(英語:Lawfare) 軍隊政治工作學 公共外交 反政府言行(英語:Sedition) 顛覆 公共關係 個人崇拜 兩面手法 假意道歉(英語:Non-apologyapology) 評價管理(英語:Reputationmanagement) 標語 簡短口號(英語:Soundbite) 政治化妝師 負面宣傳的轉移(英語:Transfer(propaganda)) 輕描淡寫(英語:Understatement) 含糊用語 銷售 意外存取 登門銷售(英語:Door-to-door) 電話行銷 定價策略 商品展示(英語:Productdemonstration) 促銷代言(英語:Promotionalmerchandise) 定價(英語:Pricing) 世界各地 中國大陸 宣傳煽動 黨媒姓黨 政治家辦報 輿論引導 網評員 網路輿情分析師 台灣 相關條目 跨媒體行銷 媒體的影響力(英語:Influenceofmassmedia) 媒體的特定立場 美國媒體的特定立場(英語:MediabiasintheUnitedStates) 媒體壟斷(英語:Concentration_of_media_ownership) 媒體業的職業道德(英語:Mediaethics) 媒體大戶(英語:Media_proprietor) 媒介環境學 媒體民主(英語:Mediademocracy) 臺灣媒體亂象 香港傳媒爭議 閱論編諜報鬥爭情報搜集人力情報(英語:Intelligencecollectionmanagement)間諜·黑色行動(英語:Blackoperation)·黑袋行動(英語:Blackbagoperation)·密碼學·死信箱(英語:Deaddrop)·監視·竊聽·假旗行動·商業間諜·審問(英語:Interrogation)·數字電台·官方掩護(英語:Officialcover)·非官方掩護·隱寫術訊號情報密碼學·訊號情報機構列表(英語:Signalsintelligencebyalliances,nationsandindustries)測量與特徵辨識情報(英語:Measurementandsignatureintelligence)核情報(英語:NuclearMASINT)·地球物理情報(英語:GeophysicalMASINT)其它情報公開來源情報·圖像情報(英語:Imageryintelligence)·地理空間情報(英語:Geospatialintelligence)·金融情報(英語:Financialintelligence)·技術情報(英語:Technicalintelligence)·市場情報(英語:Marketintelligence)文化情報(英語:Culturalintelligence)情報分析情報分析反間諜反間諜·反情報機構列表(英語:Listofcounterintelligenceorganizations) 這是一篇與軍事相關的小作品。

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閱論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信息战&oldid=73874209」 分類:​宣傳現代戰爭心理戰技術信息革命資訊戰隱藏分類:​全部小作品軍事小作品字數已超過3000位元組的小作品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Հայերեն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LietuviųМонгол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