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實踐與反思 - 藝術家雜誌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另外,五大園區唯一公辦公營的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以舊酒廠改建及再利用定位為「台灣建築,設計及藝術展演中心」,以活化歷史建築、再造製酒工業遺址為文化資產 ...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實踐與反思
首頁專題文章藝術家專輯2018年藝術家專輯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專題文章
藝術家專輯11|海洋、南方與去疆界10|布魯日、福克斯頓三年展+雅典雙年展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8|旅行的意義7|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6|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5|上海、光州與利物浦雙年展2021年藝術家專輯4|當代藝術中心啟動的可能性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2|末日與新生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20年藝術家專輯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10|2020秋季雙年展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08|藝術與植物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05|肖像與形象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19年藝術家專輯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11|2019秋季雙年展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09|她者的藝術力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05|災難與藝術04|科技.藝術.人文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18年藝術家專輯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05|素描藝術在當代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02|犬之物語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2017年藝術家專輯12|熱帶的藝術視野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10|再探現場藝術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05|企業的藝術力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1│造局者FRAMERS10│ENIGMA生之源.萬物互聯9│綠之匯流MOTHERNATURE8│WONDERLAND奇境之遇7│ARTXMUSIC藝樂無界6│BeyondtheFace:ANewApproachtoPortraiture時代肖像5│Coding悟/語4│WovenCosmos集智.寰宇之構3│TheConstructors顯世錄:境造時代2│TimeCapsules時光譜:美之軸承1│ArtasAction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VISIONARY未來已來11│DIALOGUE對照記11│她:鏡觀時代She&Her:InsightsoftheArtWorld10│啟世.現象為本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07│感性化外.夢奇地06│披光化影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04│自然劇場03│潮藝當道02│時代的探針01│探藝.共時與交感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啟藝.文明史詩11│藝由心生10│光影機杼09│生命的布局08│潮藝萬象07│女藝.靈動之境06│情感博物館05│時間學04│山海經03│心之遊繫02│敘世之執念01│官覺劇場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藝之食托邦11|創變之維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09|童萌會08|美之翕影07|超級結構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05|歧界衍境04|奇感錦觀03|維也納現代主義02|跨時之思01|夢行者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12|演化移形11|森羅心景10|官覺之遇09|謬斯之約08|尚美之藝07|穿針引線06|天開創想05|曉世界.繪奇觀04|空間之塑作者專欄藝術家專欄 特別報導 ArtTaipei2021特別報導 美學漫遊 藝術視界 美術之眼 香港視線 國際傳真 評藝廣場 聚焦當代 國際藝壇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創意陶藝 誌上話陶 封面藝術家 封面評介 展覽評介 藝術人物 地景藝術 新書出版 策展論述 文化行政 數位藝術 圍場散步 台灣美術 藝術動態 美術館行政 名作物語 發現美術館 藝術市場 藝點觀察 當代藝術 雕塑藝術 書法藝術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封面紀事 藝饗美學‧名人收藏 特別報導 設計名家 設計焦點 設計博覽 文化與創意 藝術人物誌 藝術博覽 藝術焦點 藝術視界 世界大藏家 藝術收藏 收藏焦點 當代藝術 藝術話題 時尚美學 影像美學 珠寶美學 創意萬象 市場焦點 文化時潮 藝術大觀 藝術與企業 藝術跨界 建築焦點 建築觀點 藝術家工作室 文物專欄 市場觀察 藝術市場 市場專欄 建築設計 藝術龍門陣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文化行旅 山海經.風土考 博物館巡禮 設計微言 哈佛隨筆 魏蔚隨筆 以收藏.致未來
11|海洋、南方與去疆界10|布魯日、福克斯頓三年展+雅典雙年展9|台灣藝術教育的場景與方法8|旅行的意義7|從藝術再探人與自然的連結6|藝術史中的臉、神情與內在5|上海、光州與利物浦雙年展4|當代藝術中心啟動的可能性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2|末日與新生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10|2020秋季雙年展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08|藝術與植物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05|肖像與形象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11|2019秋季雙年展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09|她者的藝術力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05|災難與藝術04|科技.藝術.人文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05|素描藝術在當代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02|犬之物語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12|熱帶的藝術視野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10|再探現場藝術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05|企業的藝術力11│造局者FRAMERS10│ENIGMA生之源.萬物互聯9│綠之匯流MOTHERNATURE8│WONDERLAND奇境之遇7│ARTXMUSIC藝樂無界6│BeyondtheFace:ANewApproachtoPortraiture時代肖像5│Coding悟/語4│WovenCosmos集智.寰宇之構3│TheConstructors顯世錄:境造時代2│TimeCapsules時光譜:美之軸承1│ArtasAction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12│VISIONARY未來已來11│DIALOGUE對照記11│她:鏡觀時代She&Her:InsightsoftheArtWorld10│啟世.現象為本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07│感性化外.夢奇地06│披光化影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04│自然劇場03│潮藝當道02│時代的探針01│探藝.共時與交感12│啟藝.文明史詩11│藝由心生10│光影機杼09│生命的布局08│潮藝萬象07│女藝.靈動之境06│情感博物館05│時間學04│山海經03│心之遊繫02│敘世之執念01│官覺劇場12|藝之食托邦11|創變之維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09|童萌會08|美之翕影07|超級結構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05|歧界衍境04|奇感錦觀03|維也納現代主義02|跨時之思01|夢行者12|演化移形11|森羅心景10|官覺之遇09|謬斯之約08|尚美之藝07|穿針引線06|天開創想05|曉世界.繪奇觀04|空間之塑 特別報導 ArtTaipei2021特別報導 美學漫遊 藝術視界 美術之眼 香港視線 國際傳真 評藝廣場 聚焦當代 國際藝壇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創意陶藝 誌上話陶 封面藝術家 封面評介 展覽評介 藝術人物 地景藝術 新書出版 策展論述 文化行政 數位藝術 圍場散步 台灣美術 藝術動態 美術館行政 名作物語 發現美術館 藝術市場 藝點觀察 當代藝術 雕塑藝術 書法藝術 封面紀事 藝饗美學‧名人收藏 特別報導 設計名家 設計焦點 設計博覽 文化與創意 藝術人物誌 藝術博覽 藝術焦點 藝術視界 世界大藏家 藝術收藏 收藏焦點 當代藝術 藝術話題 時尚美學 影像美學 珠寶美學 創意萬象 市場焦點 文化時潮 藝術大觀 藝術與企業 藝術跨界 建築焦點 建築觀點 藝術家工作室 文物專欄 市場觀察 藝術市場 市場專欄 建築設計 藝術龍門陣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文化行旅 山海經.風土考 博物館巡禮 設計微言 哈佛隨筆 魏蔚隨筆 以收藏.致未來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實踐與反思
撰文/廖世璋(《藝術家》2018年3月號514期).圖版提供/文化部
文化園區在各地興起之現象
近年來台灣各地方興起設置大小規模不等的「文化園區」(或文化創意園區等),且數量持續增加中,像是由文化部在2011年正式將原本以「閒置空間再利用」設置的創意文化園區,更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包括台北、台中、嘉義、台南、花蓮,以及未來可能將包括腹地更大、目前走向全區保存的台北機場等。
其他中央單位像是客家、原住民委員會等單位也在各地設置各種文化園區,而地方政府也同樣擁有許多文化園區,例如眷村文化園區等,其中不乏許多園區都是族群政治的生產邏輯。
華山文創園區一景,圖為「雜學校─亞洲創新教育博覽會」現場。
就以目前最具代表性且由文化部管理的五個文化園區來說,依照其官方報告都有其定位與功能。
例如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簡稱華山文創園區)定位為「文化創意產業、跨界藝術展現與生活美學風格塑造」,計畫以「酷」(時尚、前衛、實驗)與「玩」(玩樂、享樂、娛樂)為主做為跨界創意平台,並為文創產業人才的育成中心。
另外,五大園區唯一公辦公營的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以舊酒廠改建及再利用定位為「台灣建築,設計及藝術展演中心」,以活化歷史建築、再造製酒工業遺址為文化資產應用基地,強化設計專業與世界建築設計產業連結及全民空間方面的美學,計畫為台灣提昇成為亞洲創意設計產業之重鎮。
而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則計畫結合南部地區傳統工藝、當代藝術、藝術家資源及故宮南院等,有關視覺及表演藝術相關資源,以「傳統藝術創新」為定位,以傳統技藝與技術轉型與創新為主。
而位於市中心的台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則結合附近多元歷史及觀光資源,發展為「台灣創意生活產業發展中心」。
另外,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則以原住民藝術及文化觀光為主,定位為「文化藝術產業與觀光結合之實驗場域」,以原創音樂為核心,推廣多元的音樂文化,及東部文創與區域資源連結,促成東部文創資源產業化。
(參考來源:文化部官方網站)
台中文創園區一景
「仕紳化」與「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的影響
造成各地形成「大型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文化園區」的趨勢,其主要原因,為起源於歐美城市發展的「仕紳化」現象而來。
也就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各地原設置在城市郊區的許多大型工業廠房,由於城市內部人口愈來愈多,城市腹地愈來愈往外擴大,使得許多原本位於城市邊緣的廠房,卻因為城市愈往外而逐漸變成位在城市中重要的地點區位,加上原有廠房因為工業汙染無法拆除做為農耕或居住使用,於是產生大量閒置空間。
而對於藝術家而言,這些高挑的大型空間,正好相當合適做為創作的空間,於是紛紛轉變做為藝術家工作的地點。
另一方面,由於民眾經濟的提昇與對文化的追求,一些具有文化資本的特定階級(所謂的仕紳階級),也開始喜歡上這些原本閒置破舊、經改建重生的廠房,而使得大量原本要被拆除的汙染重地,被重新思考轉為藝術空間。
嘉義文創園區「桃城夜季─蚊子電影院」現場一景
然而,在台灣的「仕紳化」現象與國外發展上稍有不同,在過去台灣的文創園區發展之歷史脈絡中,大多起源於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設置的株式會社,而與國外不同的是,這並非民間的工廠或企業廠房。
就像是文化部的五個文創園區,其前身都是在日治時期由政府所設置的會社,例如花蓮文創園區在1913年日治時期為「宜蘭振拓株式會社」,並成立以生產紅酒、米酒為主的「花蓮港工場」,在1924年更名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花蓮港支局」,並在台灣光復由國民政府接收及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花蓮港酒工廠」。
1988年之後,由於遷廠及都市計畫變更之故,將其舊酒廠變更為「歷史風貌公園用地」,並在2002年轉型為花蓮創意文化園區並委外營運。
也由於台灣許多大型工業文化遺址園區是由政府所主管,不像國外許多園區其產權為民間企業,因此也衍生出許多經營及管理工作上的問題。
在另一方面,台灣整體社會其文化資產保存意識的抬頭,也是催生許多大型文化園區的主要動力之一。
在光復後,戒嚴時期的威權及反共復國的臨時性治理等因素,使得許多地方得以被冰凍方式處理,後來以經濟掛帥的「台灣經濟奇蹟」時期,許多文化遺址卻因房地產及都市更新等而被大量拆除,直至近年國人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意識逐漸擴大,因此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逐漸被指定為古蹟或登錄為歷史建築等文化財。
由於文化財屬於公共財,因此一旦完成古蹟指定或歷史建築登錄列冊之後,需要進行修復以免文化資產受到破壞,而一旦修復完成後,無法放任無人使用或管理,因此需要再利用及對外開放,所以也促成台灣在近年來許多文化資產對外開放的現象。
(全文閱讀514期藝術家雜誌)
【3月專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實踐與反思
台中文創園區的過去與現在
專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
中興文創園區做為育成基地
專訪宜蘭縣文化局長李志勇
與傳統市場相遇
新富町文化市場展出「庖廩之所」
回上層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實踐與反思 - 藝術家雜誌社
另外,五大園區唯一公辦公營的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以舊酒廠改建及再利用定位為「台灣建築,設計及藝術展演中心」,以活化歷史建築、再造製酒工業遺址為文化資產 ...
- 2從日本文創看台灣未來發展(馮冠超院長)
目前日本的人均GDP 3.4萬美元,竟脫離出前10%的位置)。雖然其後面臨泡沫經濟,但整整一百年的成就,堪稱人類歷史的典範。可是,泡沫畢竟太久了, ...
- 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與前瞻
如今,. 儘管「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已成為流. 行名詞,但人們仍難以清楚說明它究. 竟是甚麼。尤其是台灣特殊的文創發. 展歷程,對於文化資源再利用的強. 調,大於對創意 ...
- 4文化創意產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化创意产业,或稱文化及创意产业(英文: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或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簡稱文創產業,...
- 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倒. 是電影產業也在2003年SARS疫情中受創,但2004年營業額僅成長5.76%。就附加價值來看,. 200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附加價值達2,954.30億元(不含設計品牌時尚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