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嚴格來說需要從唐宋之前與明清之後兩個時代來談。
唐宋前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只是一種普通身份.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2020-12-01待曉兒
「秀才」、「舉人」、「進士」這些稱呼雖然不都是因爲科舉產生的,但現在提到這些身份,一般都默認爲是明清時期的科舉人才稱呼。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嚴格來說需要從唐宋之前與明清之後兩個時代來談。
唐宋前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只是一種普通身份「秀才」其實在漢代就有了,也稱爲「茂才」,是察舉制的一種產物,在記錄當時歷史的典籍中經常會看到「舉茂才」的記載,就是講的這件事。
到了唐代進行科舉制的改革,曾經設置了「秀才科」,所以參加這一科考試的人就被稱爲「秀才」。
但是這科考試後來被取消了,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
察舉制下的「秀才」或者「茂才」在當時就是「舉人」。
這是受了「舉孝廉」等傳統的影響,由地方推薦人才去中央考試,即鄉貢,這些人就被稱爲「舉人」。
而「進士」的稱呼也比較廣泛。
不同於明清時期叫做「考進士」,在唐朝,凡是參加科舉「進士科」考試的考生,都被稱作「進士」。
也就是說,不管你考沒考中,只要是要參加這門考試的人,都叫「進士」。
所以,唐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其實沒有那麼值錢,實際上就是讀書人的另一種稱呼而已,再具體一點就是讀書人中比較優秀的那一部分。
社會地位和正常讀書人沒有什麼不同,當然考試合格的會進入官府學習,比如翰林等機構,在這樣的學校里畢業了,說明具備了一定的治政能力,才會有機會被授予有實權的官職。
地方官對這些人不會很敬畏,頂多表示讀書人之間的尊重罷了。
明清之後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較高今天提到「秀才」等稱呼,一般默認的就是明清科舉之後誕生的人才,更像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介於「官吏」與「百姓」之間。
一個讀書人的真正的起點就是從考中「秀才」開始。
不要認爲這個秀才很好取得,它也需要考試,並且難度還不低,不是誰都能考得上的,畢竟在古代讀書本身就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現在有些認爲「秀才」就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本科,這是外行人的信口胡謅,當不得真。
有人做過統計,有清一代童生,也就是考中秀才之前的讀書人的稱呼,數量大概在200-300萬,而能取得秀才身份的不到50萬,而清朝人口在一億到四億之間。
二百餘年的時間裡,人口過億的帝國,總共才有不到50萬的秀才,還認爲「秀才」很容易考上嗎?當然,考上了秀才,雖然一般並不能做官,但也意味著具有了初步的治政資格。
同時,秀才也有了很多特權。
比如見官不跪,當然也得看什麼官;受審不刑,自然也分等級;不服徭役,不交田稅,這兩條就比較實在了。
說明只要考中了秀才,其生活水平在當時是要比普通人好太多了。
如果能力夠強,三等中考上了一等,朝廷每月還給米給錢,逢年過節還有特殊慰問,鼓勵他們繼續向上考。
因爲基層官員不夠,所以一些基礎工作,比如文書、訴訟等等活計都外包給秀才們來做,他們也爲百姓幫忙,口碑一般都不錯,官府和民間都有點面子,這是其他舉人等身份的人所不具備的。
所以,地方官對於秀才雖然談不上敬畏,但一般也不會得罪,畢竟他們自己曾經也是這個出身。
而能做到地方官,最差也是一個舉人出身,秀才對地方官才是應該敬畏的。
如果能從秀才中考到「舉人」,那就更厲害了。
我們說秀才在有清一代不足50萬人,舉人就更少了,只有區區十五萬人。
近三百年的時間只選出了這麼點人,平均下來一年也不到一千人,可想而知其中的難度了。
當然,考中了舉人就以爲著可以做官了,如果只是舉人的話,當個縣長一類的官職是最低級的,當然還有上升的空間。
這個時候的身份就已經不再是普通百姓了,而是代表著官府。
我們常常把古代民衆分爲「士農工商」,其實在它們上面,還有官吏,是治理這些百姓的。
他們的行爲會直接影響到治下百姓的生活水平,別管你是什麼農民還是富商,都得老老實實聽話。
所以,一旦省里下達了通知書,宣告某一處地方的秀才中舉了,那可真是大事。
不說之前周圍人的敬畏態度,就是各路富商都得趕來巴結,提前施恩,有仇怨的最好提前賠禮消解,要不然說不定哪天就回家鄉當父母官了。
而對於當地官員來說,這也是一件榮耀的事兒,趁此機會來結交一番絕對沒有壞處,說不定這就是以後的同僚。
尊敬有之,雖然不至於敬畏,但一定不會輕易得罪,平輩論交就可以了。
這種待遇大概就是「一步升天」,能理解范進中舉之後爲何發瘋了吧?到了進士階段,那很大可能就是未來的中央大員。
不同於秀才考舉人,考中舉人的學子必須要去考進士,路費、學費官府報銷,這叫做「公車」。
近代有一個「公車上書」,那個「公車」就是這個意思。
三年一次的進士考試,錄取人數大概在300左右,這個競爭多麼激烈不用多說了。
好笑的是,還有人將考進士比作高考,這差得太遠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考試就不是一場兩場就能考完的,往往要考很多次,可以理解爲初試、複試、面試、二面、三面……最後來個殿試分出三甲,這還不算完,一甲三名除去在外,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其餘人參加朝試。
這一系列考試結束之後就能做官嗎?也對也不對,因爲確實是有官職在身了,但實際上還處於學習如何做官的階段,並沒有太過重要的職權,有一些得到重視的人才往往學習過之後還要外放鍛鍊,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說到這就能知道了,進士的身份是很高貴的,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是進士出身,甚至大多數的官員都沒達到這個水平。
這裡所說的「進士」出身還是指的所有考中的舉人,沒有細分等級的。
如果細分的話還有「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等等差異。
那麼,地方官在考中了「進士」的人眼中其實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存在了,不出意外的話,他們甚至一輩子都很難再見到考中進士的人,因爲這些人才幾乎都是中央的預備隊。
即使再差勁的進士,也能當個五品官左右,最差是個省部級,厲害得話稱爲皇帝之外的一把手都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就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南方一些盛產「狀元」、「進士」等地區任職的地方官往往很憋屈,不太敢得罪太多人,誰知道被得罪的人家裡是不是曾經有個「進士」呢?當地父母官或許會對自己治下出了一個進士感到自豪,但說到「敬畏」,因爲也沒什麼太多交集了,估計這種態度也沒多大意義。
西晉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因爲其代表了當時最爲強大的社會階層
相關焦點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地位?級別最低的秀才可做縣長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做官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又有不同的等級,分別爲秀才,舉人和進士,在古代即使是秀才也是很吃香的,如果把這些人放在現在他們是什麼樣的一種地位呢?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雖然每年產生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很少,但是國家的管理需要人才啊,所以資源的稀缺性就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即使是最低的秀才也可以有大把的社會資源。
能夠做上秀才就說明你已經是統治階級的預備隊了,隨時都有機會當官。
秀才的特權有很多,比如見官不用下跪,受審不用服刑,不用服徭役等等。
秀才在古代很難做正經的官,因爲學位不夠高嘛,但是運氣好的話也能做官。
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考中秀才、舉人、進士之後,能當什麼官?
秀才,原來指的是才之秀者,從元朝、明朝以後用來指的是讀書人和有知識的人,是一種廣義的說法。
在明朝、清朝的時候指的就是生員,就是府學、縣學的生員,比秀才還低一個層級的是童生,通過了府學、州學考試的就是秀才了,只有成爲秀才之後才可以去參加鄉試,也就是各省舉行的考試,考中之後就成爲了舉人,成爲了舉人就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了,在社會上就有存在感了。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爲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爲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制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
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
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你覺得呢?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因爲每個朝代的科舉制度雖是大同小異,也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爲了方便,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我們最後一個王朝,清代的科舉故事。
當個秀才有多難?當個秀才有多難?首先我們要知道秀才是什麼?秀才是參加院試成功之後,摘掉童生帽子的讀書人。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學生上學的地方稱爲私塾,一般在老師自己的家裡、祠堂或者廟宇裡面。
當然,也有一些有錢有勢的,會把老師請到家裡教孩子。
像《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老師賈雨村,就是到林府上班。
私塾,顧名思義,就是古代辦的私人學校。
我們知道現在私人辦學,政府管理比較嚴格,需要師資、教學面積等各種條件達標。
但是古代,是不需要政府審查的。
私塾的老師一般由科舉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擔任。
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楚,一篇文章讓你全搞明白
都是那麼英俊瀟灑的讀書人,爲啥有的是秀才,有的是舉人,有的又是進士?傻傻搞不清楚。
我就是傻傻。
沒關係,今天咱就用一篇文章,捋一捋秀才、舉人、進士之間的關係,讓你搞明白爲止。
由於科舉制度最完備、最鼎盛的時期爲明清兩朝,咱所介紹的內容,主要限定於明清兩朝。
童生:讀書人的第一個標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不淡定了
他們得考秀才、舉人和進士,有了這些功名才行。
於是有人就問了,那這些功名放到現在,大概屬於是什麼學歷?其實,秀才、舉人,還有進士與現在大學生的學歷沒有什麼可比性,不能進行類比。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爲「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占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
所謂「學而優則仕」,清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通過科技考試進入仕途,於官場施展政治抱負,贏得青史留名。
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諸如秀才、舉人、進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現概率極高,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
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爲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爲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爲終身職業。
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
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爲吏。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
它們分別爲: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
金舉人銀進士,其實舉人比進士更值錢
從概率學上來講,舉人考進士的競爭強度是1比10,而秀才考舉人的難度是1比30,爲啥舉人進士還要難考?這是因爲只有中了舉,您才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
就像在體制內只有「副科」以上才是「官」,上了「副科」才算在體制內有了一席之地。
「舉人」是范進階級躍升的一張入場券。
秀才和舉人的差距有多大?從來只有餓死的秀才,沒有缺錢的舉人
當然,通過童生試成爲秀才之後,僅僅只是代表其擁有參加科舉的資格,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可以做官了。
想要鯉魚躍龍門,還需要層層篩選。
因爲每一屆科舉的正考是在京城舉行,而京城考試場地有限,錄取名額更有限,所以不會讓全國的秀才都跑去京城參加。
古代科舉考試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
我國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經有特權了,可以免稅免除徭役,過堂免刑等特權,級別和一線公務員相當,但是沒有品級,如果考舉人不中的話,可以選擇當個私塾先生混個溫飽,相比於普通百姓已經非常令人羨慕了!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你覺得呢?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爲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爲讀書確實可以爲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爲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爲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爲秀才,進而成爲舉人,最後成爲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
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舉人原意是指被舉薦的人,因爲科舉考試之前實行薦舉制度,各地人才因爲孝廉或者其他才能被舉薦做官。
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經過各省舉行的鄉試,中舉後被稱爲舉人。
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即使在全國級的會試中落榜,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延伸文章資訊
- 1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放到現在應該是什麼地位? - 每日頭條
- 2舉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沿革[編輯] ... 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太守、諸侯國國相薦舉,獲薦舉者稱為舉人。 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者為舉人。 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稱為「中舉」)者 ...
- 3秀才、舉人、進士的地位很高嗎?地方官是否需要敬畏他們?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嚴格來說需要從唐宋之前與明清之後兩個時代來談。 唐宋前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只是一種普通身份.
- 4举人和秀才地位的差别《百家讲坛》20210301 - YouTube
- 5古时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摆到当今社会应是什么地位?
为什么只有酸秀才,没有酸举人,酸状元?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