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圓山的公立美術館,成立於1983年12月24日,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
目录. 1 簡介; 2 建築; 3 位置; 4 任務與目標.
臺北市立美術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FINEARTSMUSEUM(英語)中華民國政府機構基本資訊所屬部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要官員館長王俊傑(2021年2月26日就任)成立沿革成立日期1983年12月24日聯絡資訊台北市立美術館入口前廣場地址10461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1]25°04′21″N121°31′29″E/25.07250°N121.52472°E/25.07250;121.52472座標:25°04′21″N121°31′29″E/25.07250°N121.52472°E/25.07250;121.52472電話+886225957656網站www.tfam.museum
臺北市立美術館TaipeiFineArtsMuseum成立日期1983年8月8日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網站www.tfam.museum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圓山的公立美術館,成立於1983年12月24日[2],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
目次
1簡介
2建築
3位置
4任務與目標
4.1研究‧出版
4.2展覽‧呈現
4.3典藏‧管理
4.4教育‧學習
4.5行銷‧推廣
5組織架構
6歷任首長
7未來計畫
7.1北美館藝術園區計畫
8參觀資訊
8.1開放時間
8.2票價
9交通
9.1臺北捷運
9.2公車
10相關條目
10.1週邊場館
10.2其他公立美術館
11腳注
12外部連結
簡介[編輯]
美術館大廳
美術中庭
美術館三樓內部
美術公園一景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1983年成立,回應當時方興未艾的現代藝術運動而成立,是臺灣首座公立美術館。
自開館以來,即肩負推動臺灣現當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之使命,除整理臺灣近百年美術史外,亦持續關注發展中的當代藝術。
運作方針為積極掌握全球視野,建構區域脈絡,扶植藝術人才,推動藝術教育,以促進藝術生態發展,提升全民文化修為和藝術涵養,臻於具審美觀、創造性與思辨力的當代社會。
建築[編輯]
臺北市立美術館由臺灣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建築採取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融合華人合院精神,以懸臂飛廊形式,將傳統建築斗拱之元素堆砌為「井」字形主體架構,寓意美術館為文化之泉源活水。
大廳明亮開闊,挑高約九米,對應地上三層及地下一層的展示空間,四周以玻璃帷幕採光,取代封閉牆面;中樞內庭承接自然光源,引入隨時間移轉的光影韻律,整體形塑為造型洗鍊、形式宏偉、量體輕盈、具文人氣韻、與庭園景觀相結合之建築。
館體占地20,422平方公尺,平面展示空間為11,741平方公尺。
位置[編輯]
該館舊址曾為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總部所在地[3],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花博公園美術園區內[4],北邊隔美術廣場有臺北故事館,再北邊為大佳河濱公園與基隆河,西邊隔中山北路與圓山園區相望,東邊為計程車休息站。
任務與目標[編輯]
研究‧出版[編輯]
研究是美術館重要功能與發展基石。
北美館關注知識生產與藝術實踐之相互關聯,除了策展、學術研討、講座論壇等方式,亦著重展覽專輯、專書論叢、《現代美術》季刊與學報之出版。
展覽‧呈現[編輯]
強調兼顧臺灣與全球特色的雙年展、藝術生態鏈結與育成的公開徵件計畫,亦由館方自製或與客座策展人合作之國內外專題策劃展、巡迴交流展,均促使臺灣現當代藝術蓬勃發展,並提升大眾的認知和參與。
展區規劃強調空間美學與展間形制,一樓挑高寬闊,是台北雙年展、國際交流與國內大型當代專題展的展出舞台。
二樓獨立與序列展間,是辦理專題回顧或典藏常設展的主要場地。
三樓對稱廊道式展場,適宜舉辦對照性主題展或藝術家個展。
地下樓廊道與獨立展區則適宜外光介入或控光的實驗性展出。
典藏‧管理[編輯]
透過策展研究,計畫性地蒐藏臺灣現當代藝術作品,具體呈現以臺灣美術史為縱軸,以當代議題為剖面之典藏脈絡,兼及部分國際特色收藏,迄今達約5,000件代表作品。
除妥適管理珍貴文化資產,進行登錄考據、維護裝裱及修復等,並積極運用,進行研究出版及藏品活化的各式典藏專題展與近年推動的議題實驗展。
教育‧學習[編輯]
以分齡分眾的策略,規劃各類學習與參與活動,包含演講、座談、播映、導賞、展覽現場對談,以及各式節慶活動等。
每年辦理專業志工培訓、學生實習,與國內外藝術家合作策劃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展出計畫和互動學習裝置,及透過工作坊進行的各種探索/體驗課程,提供觀眾自主學習與藝術遊憩空間。
行銷‧推廣[編輯]
行銷推廣是北美館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方向,運用公共關係、行銷宣傳、資源整合、國際交流等方式建立與各界優質溝通對話的橋梁,藉由實體行銷策略與媒體發佈、館內外資源的整合運用,建立友好媒體管道、開發新宣傳通路、增強與民眾即時互動、提高觀眾社群黏著度為著眼點,同時耕耘國內外媒體對於本館大型展覽的關注,並透過自媒體與觀眾熱絡互動,形塑北美館數位時代新形象。
2021年也推出Podcast節目《王大閎您哪位?》[5],由劇場編導蔡柏璋策劃、主持,共計15集,邀請建築人文學者及影視劇場名人參與,透過平易近人的口吻將已逝建築師王大閎的創作與經歷與聽眾分享。
組織架構[編輯]
北美館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為二級機關,置館長、副館長各1人,以及諮詢委員會、美術品典藏審議委員會,下設有研究發展組、展覽規劃組、典藏管理組、教育服務組、行銷推廣組、秘書室、會計室、人事室、政風室,共五個組四個室,預算員額130人,組織架構如下:
館本部包含館長、副館長、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助理及工友共8人
各單位職掌(預算員額數)如下:
研究發展組(7人)
掌理館務發展研究、館史文獻與圖書業務、現當代藝術學術專題研發及研討會等事項。
其下設有美術圖書室,對外提供藝術專業書籍閱覽服務。
學術研究出版、館務發展政策擬訂、專案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策辦。
展覽規劃組(25人)
掌理現當代藝術展覽研究、規劃與執行及展示技術研發等事項。
其下設有美工設計室、攝影室、佈展小組。
國內當代、現代藝術展覽策展、國際展覽引介交流。
臺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策劃、重要國際展覽專案計劃。
典藏管理組(8人)
掌理現當代藝術作品徵集蒐藏、登錄編目、保存、修復及維護等事項。
其下設有作品維護室、典藏庫房。
美術作品之徵集蒐藏、分類登記、整理考據、裱裝修護。
教育服務組(15人)
掌理藝術教育推廣與交流、美術館志工大隊招募培訓管理等觀眾服務業務;管理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與視聽室。
行銷推廣組(6人)
掌理機關形象、公共關係、媒體宣傳、觀眾開發、贊助合作及數位內容行銷等事項。
秘書室(50人)
掌理文書、檔案、出納、總務、財產之管理與資訊、法制、研考、機電設備、營繕工程、景觀環境等業務及其他不屬於各單位事項。
其下設有機電室、駐衛警察隊。
行政文書、採購事務、出納保管、財產管理、管制考核、機電管理、警衛安全。
會計室(5人)
依法辦理歲計、會計及統計事項。
人事室(4人)
依法辦理人事管理事項。
政風室(1人)
依法辦理政風事項。
歷任首長[編輯]
美術館籌備處主任
蘇瑞屏:1983年1月—1986年9月(1983年12月24日後轉為代理館長)
美術館館長
黃光男:1986年9月—1995年2月(轉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蔡靜芬:1995年2月—1995年9月(秘書代理)。
張振宇:1995年9月—1996年6月
劉寶貴:1996年9月—1996年11月(臺北市教育局副局長兼代)
林曼麗:1996年11月—2000年8月
黃才郎:2000年8月—2000年9月(臺北市教育局副局長兼代)
黃才郎:2000年9月—2007年8月
謝小韞:2007年8月—2008年12月30日(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兼代)。
謝小韞:2008年12月31日—2010年3月(轉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
陳文玲:2010年3月—2010年9月14日(副館長代理)
吳光庭:2010年9月15日—2011年7月31日
劉明興:2011年8月1日—2011年9月5日(副館長代理)
翁誌聰:2011年9月5日—2012年7月1日(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執行秘書代理)
黃海鳴:2012年7月2日—2015年1月31日
蔣雨芳:2015年2月1日—2015年4月29日(副館長代理)
林平:2015年4月30日—2021年2月1日
蔣雨芳:2021年2月1日—2021年2月25日(副館長代理)
王俊傑:2021年2月26日—現任
未來計畫[編輯]
北美館藝術園區計畫[編輯]
花博公園美術園區
為提升首都美術館功能與高度,啟動「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計畫斥資新台幣53億元,整合周邊約10公頃的花博園區重新規劃為綠地公園,並在其中興建一座地上1層、地下2層、樓地板面積48,000平方公尺的當代藝術新館,以緩解本館僅有24,169平方公尺的空間[6]。
園區將以本館為主體,新館則位於目前原民風味館與舞蝶館位置,原民風味館將移至中山北路另一側的舊兒育中心,舞蝶館將予以拆除。
新館建築規劃與自然綠地融合,地面層為公園綠地,地下則為美術館空間;且強調綠色運輸與人本交通的概念,藉由地下連通道穿越中山北路,將西側圓山捷運站人流透過引導至新館,並藉此作為新館主要出入口[7]。
預計2021年動工,最快2026年完工營運。
參觀資訊[編輯]
開放時間[編輯]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閉館
09:30–17:30
09:30–20:30
09:30–17:30
票價[編輯]
全票:新臺幣30元
優待票:新臺幣15元
65歲以上、未滿18歲之民眾,免費入場
◎免票區:王大閎建築劇場
註:自110年5月1日起,本館恢復地下樓收費(包含D、E、F展覽室、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視聽室、圖書文獻中心、餐廳及藝術書店等空間)請先於一樓購票入館。
◎每日17:00後,全館免費參觀
◎週六全日憑學生證免費參觀
交通[編輯]
臺北捷運[編輯]
自捷運淡水線圓山站下車後,於1號出口出站,步行穿越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再左轉行進至中山北路三段,於右前方即可抵達美術館。
公車[編輯]
搭乘21、42、200、203、208、218、247、260、277、279、287、310、612、677、1717、2022、9006、紅2、中山幹線至「臺北市立美術館」站下車。
公車站牌位置:美術館前(往北,士林大直方向)、花博公園圓山園區小徑與中山北路三段交叉口旁(往南,臺北車站方向)。
203、277、279、612僅往北方向設站。
紅2、21、中山幹線為無障礙公車。
相關條目[編輯]
週邊場館[編輯]
臺北故事館
中山美術公園
中華民國憲兵指揮部
台北廣播電台
花博公園爭艷館
其他公立美術館[編輯]
國立臺灣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
臺南市美術館
新北市立美術館(興建中)
桃園市立美術館(興建中)
臺中市立美術館(興建中)
彰化縣立美術館
新竹市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
臺東美術館
屏東美術館
台灣博物館列表
腳注[編輯]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旅遊網.(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臺北市立美術館.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14-03-02].
^《找尋舊時代的回憶》:在台美軍的故事(二).玉山周報.2009-08-17[2014-03-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7).
^花博公園美術園區.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2013-01-02[2014-03-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王大閎建築劇場X劇場編導蔡柏璋全新Podcast節目《王大閎您哪位?》推出.
^陳怡璇.北美館擴建森林美術館環評通過.中央社.2019-11-20.
^張玉音.「大美術館」計畫再現?台北當代藝術園區與美術館擴建計畫啟動.典藏ARTouch.com.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官方網站(繁體中文)(英文)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Facebook專頁(繁體中文)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Instagram帳戶(繁體中文)
YouTube上的臺北市立美術館頻道(繁體中文)
閱論編臺灣博物館北北基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史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美術館·中正紀念堂·自來水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郵政博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北投溫泉博物館·台北探索館·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國軍歷史文物館·海關博物館·長榮海事博物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袖珍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臺北紅點設計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輔仁大學中國天主教文物館·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淡水古蹟園區·鴻禧美術館·朱銘美術館·李梅樹紀念館·世界宗教博物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淡水咖啡博物館·真理大學理學堂大書院·紅樹林生態展示館·泰山區娃娃產業文化館·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基隆故事館·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中元祭祀文物館·基隆市防災教育館·海山學文物展覽館·大板根茶葉歷史文物館·明志書院·關渡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北師美術館·林語堂故居·胡適紀念館·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嶺南美術館·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鶯歌多媒材研發分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郭元益糕餅博物館桃竹苗世界警察博物館·可口可樂博物館·中國家具博物館·桃園海洋生物教育館·台灣高鐵探索館·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桃園市客家文化館·郭元益糕餅博物館·巧克力共和國·中壢街區博物館·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新竹市消防博物館·米粉博物館·瑞龍博物館·三義木雕博物館·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新竹市眷村博物館·黑蝙蝠中隊文物陳列館·名冠藝術館·苗栗鐵道文物展示館·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苗栗陶瓷博物館·苗栗縣泰雅文物館·賽夏族民俗文物館中彰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本館·植物園·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鳳凰谷鳥園)·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立法院議政博物館·亞洲現代美術館·文英館·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龍井水裡港文物館·新天地西洋博物館·彰化縣南北管音樂戲曲館·鹿港民俗文物館·雞精博物館·南投縣自然史教育館·南投縣竹藝博物館雲嘉南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劍湖山咖啡博覽館·劍湖山高山青茶博物館·詔安客家文化館·雲林布袋戲館·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梅嶺美術館·台灣寺廟藝術館·嘉義市立博物館·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獄政博物館·嘉義鐵道藝術村·許世賢博士紀念館·嘉義市立美術館·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祥太文化館·嘉義石頭資料館·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蚵博館·國立嘉義大學昆蟲館·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科學教育館·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奇美博物館·臺南文化中心·新營文化中心·台江文化中心·臺南市自然史教育館·南瀛天文教育園區·氣象博物館·熱蘭遮城博物館·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蕭壠文化園區·總爺藝文中心·方圓美術館·臺灣鹽博物館·家具產業博物館·德陽艦軍艦博物館·司法博物館·臺南市美術館·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國家廣播文物館·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高屏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客家文物館·高雄市眷村文化館·高雄市文化中心·高雄市自然史教育館·排灣雕刻館·高雄文學館·岡山文化中心·屏東縣自然史教育館·澎湖縣海洋資源館·澎湖生活博物館·竹灣螃蟹博物館·澎湖海洋地質公園中心·小門地質館·甲仙化石館·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市電影館·旗津貝殼博物館·打狗鐵道故事館·哈瑪星臺灣鐵道館·高雄市皮影戲館·高雄市勞工博物館·高雄港港史館·海軍軍史館·陸軍軍史館·空軍軍史館·航空教育展示館·陳中和紀念館·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郵政博物館高雄分館宜花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縣自然史教育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冬山風箏館·螃蟹博物館·甲子蘭酒文物館·台灣流行音樂博物館·宜蘭縣史館·宜蘭美術館·宜蘭設治紀念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七星柴魚博物館·花糖文物館·布農族文化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小丑魚主題館·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台東鸞山森林博物館·臺東美術館金門、馬祖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八二三戰史館·古寧頭戰史館·湖井頭戰史館·金門縣水族教育展示館·金門縣烈嶼鄉文化館·馬祖民俗文物館·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興建中/規劃中臺中市立美術館·國家鐵道博物館·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桃園市立美術館·國家軍事博物館·國家漫畫博物館·花蓮縣考古文化館·師大美術館·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已結束營業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台北海洋館·桃園國際機場公司航空科學館·桃園海洋館·台灣電視博覽館·陽明高雄海洋探索館
閱論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場館(館)歷史、教育場館臺北市中山堂·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藝術、文化場館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水源劇場·糖業文化展示館·紀州庵·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臺北城市博物館(籌建中)·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興建中)委外經營臺北故事館·紫藤廬·林語堂故居·錢穆故居·李國鼎故居·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士林官邸正館·永安藝文館·臺北之家·牯嶺街小劇場·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臺北服飾文化館·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紀州庵·撫臺街洋樓·草山行館·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偶戲館·松山文創園區
閱論編臺北花博公園圓山公園區
流行館
爭艷館
兒育中心舊址
花博行人陸橋
七道彩虹
地景花海區
造型花牆區
美術公園區
舞蝶館
原民風味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故事館
迎客坊
美術出入口
寰宇庭園區
花之隧道
新生公園區
新生館(台北典藏植物園、臺北機器人館、天使生活館、夢想館)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新生出入口
怡情園
迷宮花園
林下花圃花海區
花之隧道
花夢廣場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北市立美術館&oldid=69815439」
分類:臺北市立美術館中山區(臺北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台北市博物館台灣當代藝術館圓山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臺北市文化局1983年台灣建立保存中華民國古物的政府機構隱藏分類: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InfoboxmapframewithoutOSMrelationIDonWikidata維基百科和維基數據上的官方網站不同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有地圖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مصرىDeutschEnglishBahasaIndonesia한국어Bân-lâm-gú
編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