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姓與堂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羅姓來源. 一、出自妘姓,爲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

"妘"爲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

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

跳到主要內容 羅姓與堂號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4月08,2016 羅姓      拼音:luó 羅姓,在《百家姓》中排第75位。

 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0位。

編輯本段 羅姓來源   一、出自妘姓,爲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

"妘"爲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

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

祝融,名黎,爲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爲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

祝融的後裔分爲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爲"祝融八姓"。

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爲羅國。

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爲氏。

  二、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

  1、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爲漢字單姓羅。

  2、唐代,西突厥(游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爲氏,後簡爲羅氏。

  3、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爲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

  4、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編輯本段 遷徙分布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黄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

  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

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爲豫章羅氏一世祖。

  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别徙居廣東大埔、興寧。

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

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爲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

  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

  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台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

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年)。

  羅氏,在台灣是個較爲普遍的姓氏。

台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

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

台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編輯本段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漢高帝置,王莽稱“九江”屬颺州。

    長沙郡,秦置,時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人。

十三城。

臨湘;攸;茶陵;安城;酃;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原注:帝王世紀曰:有廣陵亭。

《湘中記》(筆者注:羅含著)亦雲:二妃之神(羅孝女、孟薑女),劉表爲之立碑];醴陵;容陵。

(據《後漢書》南朝宋,範曄撰)   襄陽郡,在湖北襄陽,以漢·廣漢太守羅蒙;漢·牂牁太守羅式;晉·持節(注:持節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斬後奏”之權)西鄂侯羅憲;持節夷陵侯羅尚;廣、益州刺史羅友;唐·燕王羅藝(注:曾賜姓李,後改回羅姓);秦王左右、陪戒副尉羅甑生(從二品,周紹良藏拓本),襄陽男爵、京兆尹羅珦;贈禮部尚書、福建、江西觀察使羅讓等爲代表,形成襄陽郡望。

該郡望後裔,筆者所見除江西吉水山原羅氏支系外,其它均與兄弟姓氏發展規律一樣,統一“郡望”,改奉“豫章”爲郡望。

明代“吉水三羅”之一的羅大纮即出自該支。

在《禁毁四庫全書》中,羅大纮的文集得以保存,爲山原羅氏屬於襄陽郡望留下典籍依據。

在唐朝林寶受禦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襄陽”列爲羅氏二郡。

其一齊郡,其三,河東。

  齊郡,秦置,時戶十五萬四千八百二十六。

人口:五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

縣十二:臨淄、昌國、利、西安、钜定、廣、廣饒、昭南、臨胊、北鄉、平廣、台鄉。

(據《後漢書》南朝宋,範曄撰)   河東郡,秦置,時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

人口:九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人。

縣二十四: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斐澤、端氏、垣、皮氏、長修、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鑷、騏。

(據《後漢書》南朝宋,範曄撰) 堂號   豫章堂:豫章堂譜序爲:“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之懋憲光,秉興克允福。

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業世常錄。

”,也稱舊普,是羅姓嫡系一脈的序譜。

  尊堯堂 編輯本段 羅姓名人 歷史名人   羅珠:字懷漢,號靈知,稱大農令,又稱洪崖先生,君用次子;黄帝一百0八世孫,鄶公四十一世孫。

生於湖南瀏陽,後徙豫章(江西南昌),卒於漢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時,壽九十一,葬南昌新建縣大平鄉西山大嶺山。

爲羅姓始祖。

  羅友:兩晉時期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晉室南遷後深受器重,任襄陽太守。

  羅企生:晉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

多才多藝,曾任武陵太守,爲官剛正爲人忠直,“企生盡忠”爲一代佳話,與其弟的羅遵生被世人稱“忠孝一門”,是最早爲羅氏贏得巨大聲譽的人。

  羅士信:唐代軍事家,即隋唐演義中的羅成,濟南曆城人。

少年英雄,隋唐之際的一大虎將,在演義評書中,將羅士信描寫成可與神人般的李元霸打個平手的人物,足以看出後人對羅士信這名少年虎將的喜愛程度之深。

  羅通:唐朝軍事家,隋朝鎮守遼東名將羅藝之孫,爲唐抗擊外敵立下赫赫戰功,傳下“羅通掃北”的佳話,贈封護國舍人,一生故事多編劇爲中國各地方戲武戲表演,且廣爲民間道教立廟祀神至今。

  羅隱:唐代文學家,餘杭人。

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魯迅謂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鄴:唐代詩人,餘杭人。

有"素有英姿,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爲唐代"三羅"之一。

  羅從彥:宋代理學家,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南沙劍州劍浦人,閩學四賢之一。

  羅存:宋代畫家,今河南開封人。

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評價他的畫作,"披圖便知登高望遠,魚鳥往還,浩然有江湖之思"。

  羅點:宋代政治家,江西崇仁人。

官至代理兵部尚書。

淳熙二年(1175)擧進士第二名,即謂“榜眼”。

初授定江軍節度推官,受到漕運使趙汝愚的賞識,薦爲太學博士。

  羅洪先:明代理學家,江西吉水人。

爲嘉靖八年狀元,傳承“王學”之說的儒學家。

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記》一卷。

  羅牧: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西寧都人。

工詩文、書畫,喜飲酒,善制茶。

其畫林壑森秀,筆法多變,水墨清潤淋漓,畫風深沉粗獷,是“江西畫派”的創始者。

  羅貫中: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今山西太原人。

相傳他一生作過"十七史"演義,現存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代表作《三國演義》(簡稱)爲"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羅聘:清代著名畫家,爲江蘇甘泉(今江都)人。

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

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别具一格,爲"颺州八怪"之一。

其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近現代名人 羅隆基: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江西安福人,字努生,又名國琅,筆名生輝、野度。

他是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也是最終沒有得到正式平反的六位右派之一。

羅先生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人,他是唯一一個敢於反抗兩黨威權統治的人。

  羅榮桓:現代軍事家,政治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羅瑞卿:四川省南充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著名領導人之一,多次參加並領導著名戰役,戰功卓著,曆任我軍重要職位,建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

  羅盛教:不朽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

  羅青長:原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祕密戰線上的傳奇人物。

  羅大佑:華語流行樂教父   羅文:流行歌手,被稱爲“歌聖”   羅嘉良:影視明星   羅珊珊:影視明星   羅中旭:流行歌手   羅百吉:流行歌手   羅海瓊:影視明星   羅志祥:流行歌手、節目主持人、演員   羅美玲:影視明星   羅善慶:爲愛新覺羅後裔,馬來西亞玻璃市加基武吉開發者   羅山:香港電視廣播營運總監,港島區議員   羅若安:香港無線電視新聞主播兼記者   羅莽:香港演員   羅家英:香港藝人,粵劇演員   羅幹:中共前領導人,曾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羅京:已故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播   羅嘉玲:香港電影演員   羅德丞:香港大律師   霍羅兆貞:前香港政府高官   羅品超:粵劇演員   羅仲榮:香港企業家   側田:原名羅定偉,香港著名音樂人,歌手 取得連結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殘存亦末路兵敗如山倒 6月15,2014 殘存亦末路兵敗如山倒敗者無一死將來富如山  這四句五言句是2001年香港出版的漫畫作品《火鳳燎原》中的名句。

 照字面解釋:殘存亦末路:雖然僥倖逃脫,但所餘實力已無多,亦已到了窮途末路。

兵敗如山倒:失敗的形勢,就好像大山倒下般,一發不可收拾。

敗者無一死:失敗者若然沒有滅亡。

將來富如山:往後的日子可在​​​​富強安穩,堅定如山。

留意四句五言句的首字,合成了「殘兵」和「敗將」兩詞。

在漫畫中,作者推翻了「失敗者一無是處」的原則,認為真正失敗者可能只是無法比對手想到更下一步的動作,並非無能之輩,佯敗者則是另有所圖。

而「殘兵」和「敗將」也是書中兩個不同勢力的刺客組織,「殘兵」的首領燎原火更時書中主角之一。

  閱讀完整內容 「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

5月07,2014 「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

」這一句台灣俚語是強調產品非常出色或形容某項事物非常出名,傳遍了全臺灣,每個人下港都知道。

 下港「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

」這句台灣俚語大家一定曾聽過,也了解它的意思。

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頂港」、「下港」是指那裡?為什麼要說「頂港」、「下港」?為什麼不說「東港」、「西港」或「南港」、「北港」?台灣有很多諺語、日常生活用語、俚語許多年輕人都不會用,也聽不懂,即使會用、聽得懂,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用,不只年輕人不懂,甚至四、五年級生也不見得了解。

今天來分享「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

」這句台灣俗語、俚語的由來,話說台灣早期路陸交通不便,南北往來的交通大多依靠船隻及港口,「頂港」是指以「艋舺」的淡水河流域為中心的臺灣北部;「下港」則是指以「安平」為中心的臺灣南部,兩者合起來代表了整個臺灣。

所以就用「頂港」、「下港」來指台灣北部、南部。

早在公元一八六0年,台灣的「淡水」和「安平」在《天津條約》中,開放通商貿易,後來「基隆」(雞籠)和「高雄」(打狗)也陸續開放。

因為台灣早期在戰略及商業方面位居重要,如經濟作物─糖、鹿皮、煤炭......等。

自從《鴉片戰爭》以後,歐美西方各列強紛紛來台交涉。

在台灣正式開港貿易以後,世界各國也紛紛而來,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國、日本、巴西......等國家,也陸續和台灣訂立通商條約。

當時為了和各國貿易的需要,除了開放安平、淡水為「正港」(主要港口),也開放「高雄」(打狗)、「基隆」(雞籠)分別做為安平、淡水的「副港」(輔助港口)。

當時從「正港」進出的貨物,是上等的貨色,因此台灣民間形容一件事情是「上好的」或「真實的」,往往會說是:『這是「正港」的。

』 頂港臺灣的開發是由南而北開展的,早先開發的是臺南,自明末清初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將熱蘭遮城改稱為「安平」,漢人勢力成為開發臺灣的主力。

之後清領時代,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 閱讀完整內容 客家人物列表 3月19,2016 客家人物列表       歷史名人[編輯]劉國軒(1629年-1693年),明末福建汀州人,為鄭氏王朝將領。

羅芳伯(1738年—1795年),清廣東梅縣人,旅居加里曼丹島,建立蘭芳公司,並組織蘭芳共和國。

宋湘(1756年-1826年),清廣東嘉應州人,乾隆年間進士,為著名詩人,亦善書法。

顏伯燾(1792年—1855年),清廣東連平人,嘉慶十九年進士,曾任閩浙總督,指揮中英鴉片戰爭的廈門戰鬥。

劉炮(1792年—1867年),清福建詔安人,渡海至台灣嘉義,後至雲林西螺授拳,以"阿善師"名重於臺灣武館界。

孫中山,廣東中山人/祖籍河源紫金,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國民政府總統;洪秀全(1814年-1864年),清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最高領導人,天王。

馮雲山(1815年—1852年),清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南王。

楊秀清(1821年-1856年),清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東王。

李秀成(1823年-1864年),清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忠王。

丁日昌(1823年—1882年),清廣東豐順人,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人物。

賴文光(1827年—1868年),清廣西人,原籍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太平天國將領,封遵王。

邱鳳揚(1829年—1898年),清台灣鳳山縣(今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人,乙未戰爭時任六堆大總理,領導鄉民抗日。

葉亞來(約1830年—?),清廣東惠州府歸善縣(今惠州市惠陽區)人,旅居吉隆坡,曾任吉隆坡最高領導人及首富。

石達開(1831年-1863年),清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重要將領,翼王。

陳玉成(1837年—1862年),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被封英王。

劉永福(1837年—1917年),清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抗法黑旗軍名將,後任台灣民主國大將軍抗日失敗,尋返中國大陸。

黃遵憲(1848年-1905年),清廣東嘉應州人,晚清著名詩人、外交家。

劉光第(1859年-1898年),清四川富順人,祖籍福建武平,清末百日維新變法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吳湯興(1860年-1895年),清台灣苗栗人,乙未戰爭抗日義軍領袖之一,陣亡於八卦山之役。

徐驤(1860年-1895年),清台灣苗栗人,乙未戰爭抗日義軍領袖之一,在雲林之役成仁。

丘逢甲(186 閱讀完整內容 kk 新竹縣,Taiwan 隨和但有原則善良 瀏覽簡介 封存 2019 2 五月 2 2018 1 六月 1 2017 32 九月 4 八月 4 七月 2 六月 2 五月 2 四月 9 三月 5 二月 3 一月 1 2016 86 十二月 5 十一月 5 十月 9 九月 7 八月 8 七月 7 六月 7 五月 2 四月 9 咖哩麵包 樊姓與堂號 白姓語堂號 羅姓與堂號 冷姓與堂號 扒灰 秦宣太后(前4世紀?-前265年),羋姓,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后。

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 謝姓與堂號 談姓與堂號 三月 19 二月 4 一月 4 2015 107 十二月 5 十一月 2 十月 14 九月 9 八月 7 七月 15 六月 4 五月 6 四月 13 三月 14 二月 3 一月 15 2014 337 十二月 32 十一月 55 十月 27 九月 52 八月 28 七月 28 六月 37 五月 37 四月 18 三月 20 二月 1 一月 2 2013 60 十二月 3 十一月 4 九月 10 八月 2 六月 4 五月 9 四月 13 三月 5 二月 3 一月 7 2012 51 十二月 1 十一月 1 十月 4 八月 6 七月 8 六月 3 五月 6 四月 2 三月 13 二月 3 一月 4 2011 112 十二月 14 十一月 5 十月 9 九月 26 八月 6 七月 12 五月 9 四月 13 三月 4 二月 3 一月 11 2010 41 十二月 25 十一月 2 十月 1 九月 4 八月 9 顯示更多 顯示較少 檢舉濫用情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