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自學大課堂——自學課程老師吳榮偉× 自學生陳震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透過自學課程老師吳榮偉與自學生陳震宇的分享,看到在家教育的可能性,如何透過適切規畫,在傳統的學校教學之外,得到更適性的教育安排。

快訊 iPhone14亮相在即…蘋果罕見裁員上百人背後原因曝光 21:24 udn 雜誌 地方采風 無所不在的自學大課堂——自學課程老師吳榮偉×自學生陳震宇 2022-08-1411:30 聯合新聞網/ 臺北畫刊 自學課程老師吳榮偉(攝影/張芝語) 【文ー田育志.攝影ーRayChang、張芝語.圖ー吳榮偉、陳震宇】 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學生不到學校,改在家中以遠距方式上課。

但其實除了傳統在學校上課,家裡、圖書館或山林間也都是能讓學生跳脫傳統框架,探索自身興趣,進行跨年齡、跨領域學習的場域。

透過自學課程老師吳榮偉與自學生陳震宇的分享,看到在家教育的可能性,如何透過適切規畫,在傳統的學校教學之外,得到更適性的教育安排。

陳震宇,為自學生交流平台「聚起來!ChuChiLai!」創立者。

(攝影/RayChang) 自學是種更有彈性的學習方式 就讀小學期間,陳震宇的母親就開始關注實驗教育,並讓他從國中開始,以自學方式完成國、高中學業。

陳震宇解釋道,在台灣自學可分成個人、團體和機構三種,個人自學顧名思義是以個人為單位安排學習內容;團體自學是由學生家長成立共同學習團體,由參與的家庭共同安排教育內容;機構自學則是「類學校」形式,由非營利法人設立機構,於固定場所實施實驗教育,例如「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就是屬於此類。

「自學與體制內的教育,都是學習的方式,我認為沒有優劣之分,我後來選擇自學,是因為它有相當大的彈性跟自由,能讓我在過程中挖掘想發展的領域。

」陳震宇回憶國中時期參與「赤皮仔自學團」的團體自學課程,上午是依照年級進行的國、英、數、自、社等課程,下午則是同學們在學期初討論、投票選出的選修課程,可能是手作課、木工課或是練團等。

「選修課程類型眾多,幫助我在國中階段去釐清、聚焦未來想發展的領域。

」 高中時期,陳震宇更加確定自己的興趣與未來發展,於是選擇申請個人自學。

喜歡電影的他上了電影課,同時拍攝了一部作品。

此外,想創業的念頭,也讓他安排經營管理與投資理財的課程,累積創業所需知識。

「在自學生聚會中,常有人好奇什麼課程是必排的?我的回答都是『沒有』,學習並沒有這麼多限制,你所關心的課題都能成為課綱內容。

」 自學教育鼓勵孩子跨出傳統教室,探索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圖/吳榮偉) 而作為自學課程的開課老師,吳榮偉相當認同陳震宇對於自學的看法。

「學習的道路是開放的,有別於國民義務教育中教導的典型思考,我便常常在課堂上挑戰學生的價值觀。

」吳榮偉以法國有名的科普作家尚—亨利・法布爾為例,他的經典著作《昆蟲記》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如果只用文學角度來閱讀就有些可惜了,他將大量對昆蟲的觀察與實驗資料融入書中,所提及的科學知識一點都不含糊。

在吳榮偉的課程中,閱讀《昆蟲記》既是上國文課,也是上自然課,不再是傳統對於課程與知識的區分方式。

陳震宇,以自學方式完成國、高中學業,為自學生交流平台「聚起來!ChuChiLai!」創立者。

(攝影/RayChang) 吳榮偉,在天母、士林地區擔任在家自學共學團體老師,開設「榮偉叔叔的哲學課」。

(圖/吳榮偉) 家庭支持與自覺力是自學關鍵 接觸自學多年,吳榮偉跟陳震宇先後提到,大家總愛比較自學與傳統教育的優劣之處。

吳榮偉觀察到,常有許多人以傳統教育的基準來評斷自學成效,甚至自學生也會比較誰考上較好的大學,在這樣的過程中,總會有學生開始對自學失去信心。

陳震宇在自學期間也曾感到迷惘,選擇自學的確去除教育體制內的限制,不用遵循一樣的課程表,使每個人可以適性發展,卻也讓他花了一些時間摸索自己的志向,甚至懷疑自學的成效。

他認為,此時家長扮演了重要角色。

「父母親是否能理解孩子在學習環境中遇到的狀況?對於孩子想發展的領域,能否給予建議或支持?父母親的陪伴與引導,對於自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助力。

」除了家長,陳震宇也提及「同儕」的重要性,有同儕相處更能創造一起成長的動力,因此即便從高中開始選擇個人自學,陳震宇也經由創辦「聚起來!ChuChiLai!」召集自學生,透過聚會彼此交流、學習與成長。

至於何種學生適合自學?陳震宇認為,對於未來想做的事已有想法的學生,便蠻適合選擇這樣的方式。

吳榮偉也說,他就曾碰過這樣的學生,因為想學習製作法國巴洛克時期的宮廷服飾,需要能掌握古法文,於是來到吳榮偉開設的課堂,「這個學生對於自己的目標非常堅定,即便父母都希望他能走傳統的教育方式,但都沒有辦法改變他想選擇自學的想法。

」 台北的自學資源隨處可見 在台北,有許多實體資源是自學利器,例如美術館或博物館就是陳震宇推薦的好所在,「一方面這些場館的資訊量很豐富,再來這些場館也極適合父母陪伴孩子一同前往,不論是常設展或特展,都有明確的主題性可以學習。

」 主要在天母、士林一帶開設自學課程的吳榮偉,也會帶著學生到附近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或是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藉由館藏設施進行課程,他還特別提及科教館不只有展覽,也提供場地出租服務。

而陳震宇則推薦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每個樓層都有不同功能,有練團室、視聽室、演講廳等,交通也十分方便。

」來此活動,憑學生證還能免費租借場地,因此在自學時期,他與同伴很常在這裡舉行聚會,也有自學樂團的朋友在這裡練團。

此外,台北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樣是上課的好教材,吳榮偉最常跟學生前往陽明山,行走風櫃嘴至擎天崗這條「風擎步道」,步道兩旁有許多冷杉,是台北市唯一可見到的高山林相。

在吳榮偉跟陳震宇眼中,台北市可供自學的資源隨處可見。

陳震宇和吳榮偉皆同意,真正想學會一個技能或獲得問題解答的心情,會讓一個人在沒有學校規範、沒有排定課綱的狀況下,自動自發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並且觸動學習的熱情。

即便不是學生身分,但只要跳脫過「學習只能在教室與課堂中發生」的認知,其實自學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看似不循傳統框架的自學教育方式,其實正反應學習的本質,值得教育者和家長參考。

陳震宇與自學生們透過定期聚會,交換自學心得和意見。

(圖/陳震宇)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8月號655期】。

台北畫刊第655期-過去、現在、未來 台北的無盡可能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119:我喜歡從前那位老師 論文抄襲後果很慘學生討論:用這個是湊字數神器 大學生該買幾吋筆電?過來人揭「黃金數字」2點讓人愛不釋手 108課綱上路三年學生壓力真的變小了嗎? 士林市場美食攻略 士林市場是台灣少數仍保有日本時代建築的市場之一,周邊市集發跡於1909年左右,當時和西門町新起街市場、大稻埕市場等都是台北的重要市場,後來總督府進行「市區改正計畫」,1913年於慈諴宮前興建士林公有市場建築,並於1915年竣工開幕。

留存至今,現有的長短棟磚造量體,歷經百餘年仍然足堪使用。

2022-08-1411:31 打造友善職場讓身心障礙者成為得力夥伴 工作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成就感來源;然而對身心障礙者而言,找到一份能維生、進而發揮所長的工作,卻遠比其他人困難。

為了協助他們就業,許多民間單位為身心障礙者搭起與雇主的橋梁,也有企業持續招募身心障礙族群,打造有愛無礙的溫暖職場。

2022-08-1411:30 無所不在的自學大課堂——自學課程老師吳榮偉×自學生陳震宇 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學生不到學校,改在家中以遠距方式上課。

但其實除了傳統在學校上課,家裡、圖書館或山林間也都是能讓學生跳脫傳統框架,探索自身興趣,進行跨年齡、跨領域學習的場域。

透過自學課程老師吳榮偉與自學生陳震宇的分享,看到在家教育的可能性,如何透過適切規畫,在傳統的學校教學之外,得到更適性的教育安排。

2022-08-1411:30 網路世界的鑑識英雄資安事件分析工程師 隨著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有許多服務以線上模式進行,使得越來越多重要資訊存在於網路空間中,也讓資訊安全維護成為數位時代的一大挑戰。

因此,扮演網路世界鑑識英雄的資安事件分析工程師一職應運而生,他們在客戶系統遭受駭客攻擊時爭取時間進行採證,分析攻擊來源與行為,降低受「駭」災情,並提出資安系統改善建議,協助搭建資安防護網,消弭資安危害於無形。

2022-08-1411:30 智慧之都共築未來科技台北城 科技的快速演進,帶給人們生活的無限可能,透過智慧科技的創新應用,也能創造更便民、更適切的公共服務。

台北市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從公共服務、數位轉型等實際運用面向出發,透過公私協力,將智慧科技轉換成實際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案。

而在即將揭幕的「2022台北城市博覽會」中,也將以嶄新科技呈現今日台北生活樣貌與發生中的改變,參觀者也將進一步了解台北智慧城市的發展,將如何引領這個城市走向更嶄新的未來。

2022-08-1411:30 便利城市打造今日宜居家園 英國時尚雜誌《Monocle》今年6月發布全球最宜居城市評比,台北名列第十名,該雜誌指出,台北有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適合步行的街道、安全的治安及各式美食小吃,多種優勢讓它在全球各大城市中脫穎而出。

居住其中的我們,也不難發現台北都市規畫日趨完善,以人為本的多元共融精神,漸漸落實於生活各角落,讓不同條件、不同需求的族群都能感受生活上的便利,可說是台北成為宜居城市的關鍵。

2022-08-1411:30 共0則留言 規範 發布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More 《臺北畫刊》為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出版的市政刊物,以圖文並茂的內容傳達臺北市的市政資訊、生活型態及與市民習習相關的實用資訊,為中、外人士認識臺北生活的代表性刊物。

近年來《臺北畫刊》設計風格朝向年輕、活潑、健康走向,內容方面除了生活資訊外,並以生活休閒及觀光旅遊議題為主,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