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嗎?你可能需要想想這些事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覺得要當諮商心理師,首要對「人」有興趣,包括對他人感覺好奇,也有想要探索自己的動機。

比起寫程式、做實驗,諮商心理師必須與人接觸。

如果不喜歡認識 ... 心理健康 想成為一位諮商心理師嗎?你可能需要想想這些事 作者 陳姝蓉 2021-07-14 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成為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前陣子受到一群將升高二的在校生邀請,一起談談「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成為諮商心理師?」 我覺得他們在訪談中所提出的疑問,或許是其他想跨入這個領域的年輕學子也會感到好奇、想多了解的,於是徵得同學們的同意,把我覺得幾個關鍵的議題寫成文章。

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型態 許多人對諮商心理師的想像是:「坐在那裡講講話,好像就可以賺錢,感覺很輕鬆!」但我常開玩笑地說:「我的回應要恰到好處,讓對方下次還願意來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 目前許多單位都設置有諮商心理師,常見的例如各級學校的輔導室、縣市設立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政府與民間的社政單位、社福機構、社區的諮商所、診所與醫院也開始有諮商心理師進駐。

因為場域不同,服務的對象和業務內容也不同。

比如,學校可能著重於初級預防與次級的篩檢,例如心理衛生教育、宣導、早期發現個案;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則提供第三級的治療。

社政與社福機構主要服務的可能是弱勢族群或高風險家庭,社區諮商所的服務形式則較多元,常依照開業者的專長,採用不同的治療模式。

至於醫院或診所,服務的個案多半合併有身心方面的醫療診斷。

就實際的工作收入層面,機構內的心理師有穩定收入保障,但同時業務範圍也須配合機構的期待,辦理活動或是宣導。

我自己屬於行動心理師,顧名思義就是到處移動,與不同機構合作,收入部分較不穩定,但也會有較高的自由度和變化性。

心理諮商的各種進行方式 同學們問到這個問題時,基本上是大哉問。

因為每一種治療模式,都得花上好幾年時間深入學習,難一言以蔽之。

但簡單來說,從人數來看,可以分成個別心理治療、伴侶或親子治療(兩個人)、家族治療、團體心理治療(一群人)。

而從年齡來分,則可能需要依照認知成熟的程度,運用不同的治療技巧。

幼稚園或小學的孩子,適合遊戲治療,國中以上乃至於成人,適合談話式的治療,比較難以具體表達自己的,則可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協助理解個案的狀態。

我自己著重的治療模式是親職諮詢、親子遊戲治療、或是青少年的親子會談。

心理治療有非常多理論學派,分別有其進行的核心概念,要處遇的方向,常需有了基本的諮商知能之後,透過實作的接觸和探索,才會慢慢在某一個學派的治療模式中穩定下來。

什麼樣特質的人適合成為諮商心理師呢? 我覺得要當諮商心理師,首要對「人」有興趣,包括對他人感覺好奇,也有想要探索自己的動機。

比起寫程式、做實驗,諮商心理師必須與人接觸。

如果不喜歡認識人,沒興趣聽別人說話,卻為了工作而不得不與人互動,勢必會有些負擔。

有位同學問我:「我是個容易想太多的人,這樣會不會還沒幫上別人,自己就先陷進去情緒中?」我覺得,心理諮商需要很細膩地解讀一個人內在的經驗和感受,能夠想得多,有時反而能耐得起自我探索或了解個案過程中來來回回的煩躁感。

但有一個前提是,在學習成為一個心理師之前,得先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

所以,自己為什麼想太多、情緒來的時候為什麼很難轉移,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若能停下來想一想,多認識一下自己的狀態,這也是一種學習。

想當諮商心理師,在高中階段要怎麼探索或準備自己? 我很肯定同學們提了這個議題,表示他們正認真地思考,要怎麼讓自己更有意識地去辨識和理解自己與特定專業之間的契合度。

我會鼓勵對心理諮商有好奇的同學們,在高中時期可以參加相關科系所舉辦的「輔諮營」,了解該科系可能選修的學科,但有一個建議是,不要接觸到某一門課覺得自己好像沒興趣,就否定了一整個科系。

學習過程中,一定有些「勉強」的部分,不那麼喜歡,但如果整體的方向是自己覺得能投入、有學習的,就可以考慮選擇該系就讀。

此外,可以嘗試服務性質的志工、社團,比如帶國中生的營隊、或是服務老人、小孩等等,接觸不同人群,感受一下自己與人接觸時的經驗。

有些時候以為自己對人群沒耐性,但接觸之後,發現他們可帶給自己不同的滿足感,於是慢慢走入助人專業這份工作,這樣的案例也時有所聞。

另外,我給同學們的建議是,練習開發自己對情緒和感受的敏感度。

我所接觸過的青少年,面對「你感覺如何?」這樣的問題,都很常回答「不知道」。

不太常感覺自己的感覺,辨識自己的情緒,卻很擅長解決問題,理性思考,會讓一個人與自己的內在經驗有所隔離,因而難以感受到自己真正的狀態。

心理師是一個以「自己」作為工具的職業,接觸自己、釐清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提升自我對內在經驗的覺察,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與訓練。

有些學派甚至要求再進入訓練的同時,心理師本身也要接受心理治療,以修通(workthrough)自己內在比較困難面對的情緒或人際議題。

多元與斜槓的學習 由於諮商心理師證照的報考資格需要碩士學歷,因此若無法在大學時就確認自己學習的方向,也可先嘗試其他學科,到研究所階段才進入諮商領域。

記得剛進入研究所時,一位老師曾這樣對我說:「諮商所期望收到的學生,不是大家都長得一模一樣,就是要不一樣,多元的刺激,才會使學習更豐富。

」 由於諮商中需要處理的常是個案生命中困難的議題,因此對生活多元的體驗,自然成為心理師能理解生命現象的資源。

理論的架構,幫助一個心理師能有效地運用諮商知能回應個案,但生命的厚實度,卻能幫助心理師貼近個案的感受。

音樂、文學、或哲學等相關的接觸,都可以是另一種經驗的拓展。

我自己喜歡看戲,舞台劇、電影、影集等等,也常在戲劇中,試著對不同角色、生命經驗多一些體會。

成為諮商心理師之後遇到的困難 就像前面說到的,因為治療的工具就是我自己這個人,所以在受訓與執業的過程中,最常覺得困難的是「個案引發我自己的反移情」。

例如,個案的某些特質或某些表達方式,引起我自己生命經驗中某些特定的情緒反應,比如對某人的失望,對某些處境的憤怒等等。

心理師也是平凡人,每次遇到自己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需要尋求督導、同儕的協助,透過討論整理自己的經驗。

是的,無論如何,還是得回到接觸與探索自己的面向,釐清自己面對該個案的時候,哪些是自己過去的情緒投射,好好面對內在的「個人我」(PersonalSelf)。

分清楚界線,思考哪些是個案的議題,才能夠更穩定地重新面對個案,運用「專業我」(ProfessionalSelf)的角色,幫助個案看懂自己的狀態。

有同學問道:「如果個案談了很沈重的議題,會影響你嗎?」當然會啊!如果我感受不到個案內在的沈重感,那我就很難貼近個案。

但心理師的訓練中,除了「投入」(In)之外,還得練習「抽離」(Out),站在一個比較遠的位置,觀看個案為何會感覺如此沈重,或這個沈重對個案造成什麼影響,把此觀察反映給個案。

當然,下班之後生活的轉換,也是另一個抽離治療的方式,讓我有些紓解與調劑,準備好自己,以投入下一次與個案的對談。

重複接觸不同個案生命中的議題,走了這些時日,我覺得那是個案送給我的一份成長禮物。

讓我知道,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即使在這麼沈重的時刻,我眼前的這個人、或這個家庭,都還沒有放棄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每一位個案對我的信任,願意把他/她生命中的一段故事說給我聽,我何其有幸,能陪他/她走這麼一遭。

期待我能聽懂,理解對方,把我所感受到,回饋給對方,幫助他/她更理解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出路,這是一個美好的想望。

但有時候也會挫敗於個案不必然會走到一個完滿的結局,或許人世間本就沒有所謂完滿的結局吧,只能試著做出當下最適切的選擇。

每一份職業都有其辛苦但卻又迷人之處。

簡短的整理,希望能幫助想要走入心理諮商專業的年輕學子們,對其有初步的認識。

瀏覽次數:12514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心理諮商中的禁忌之愛 心理師也懂拍電影?諮商室中的同理視角運鏡 【投書】校園裡的心理師,真的能起作用嗎? 延伸閱讀 關鍵字: 心理諮商 心理師 情緒 心理健康 職涯 陳姝蓉 家園。

風 致力於推廣家庭溝通、情緒教育與精神健康。

經過10年護理工作後,轉入家庭當了10年的全職媽媽與兼職學生,爾後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畢業,成為諮商心理師。

我認為「家」「園」的發展,總會經過時光流逝、四季更迭,而「風」,則是帶入家園的事件、情境、文化,最終長出不同的樣貌,希望能陪著每一個家庭,好好品味。

個人部落格:滋心空間。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陳姝蓉 家園。

風 致力於推廣家庭溝通、情緒教育與精神健康。

經過10年護理工作後,轉入家庭當了10年的全職媽媽與兼職學生,爾後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畢業,成為諮商心理師。

我認為「家」「園」的發展,總會經過時光流逝、四季更迭,而「風」,則是帶入家園的事件、情境、文化,最終長出不同的樣貌,希望能陪著每一個家庭,好好品味。

個人部落格:滋心空間。

熱門文章 1 從掃水溝的女兒到暢銷作家,黃大米:「正向的虛榮心,就是上進的動力」 2 釣魚界的印尼百萬網紅,讓東南亞這樣看見台灣! 3 從「外省二代」到「新二代」 作家陳又津:別被任何標籤定義自己! 4 確診以後怎麼辦?保險理賠要準備什麼?完整走過10+7的確診心得 5 心理師看《在車上》:關係中的失落,能找回的是對方,還是自己?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