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爭議議題時,你所需要的說服力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感覺這幾次的社會運動最大的問題,在於雙方都把訴求過度的跟道德議題拉在一起。
如前面所提,我猜這大概是源自於台灣早年社會運動把族群二分法的學習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日本版新上線EnglishEdition簡體/正體2014/03/28,社會
大人學「大人學」意指「成為大人的學問」,是兩位管理顧問:姚詩豪(Bryan)與張國洋(Joe)於2005年所創立的學習平台。
除了分享職涯發展、人際關係、溝通技巧以及經營管理等領域的文章外,也舉辦各類課程和工作坊。
每年超過7,000位來自兩岸三地與世界各地的專業工作者都加入我們的學習行列。
「大人學」的核心精神是「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離開學校後難免遭遇許多人生難題,但老師沒教,父母也沒提,「大人學」期望以理性思考為支點,社群協作為力臂,槓桿出優質正向的內容,彌補教育的斷層,讓更多人邁向成熟大人之路!(更多好文請上部落格:www.darencademy.com,成為更好的大人課程:shop.darencademy.com)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PhotoCredit:KeroroTWCCBYSA2.0文:JoeChang有好幾位朋友問我關於服貿的看法,我遲遲沒有下筆寫出任何東西,主要在於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簡單一分為二的東西,並不是反對或贊成任選一邊這麼簡單。
貿易開放政策本來就有人受惠、也有人會吃虧,也可能短期吃虧但是長期受益(或反過來)。
所以要我像那些懶人包一樣,寫三句話來斷言某些事情一定會怎樣怎樣,對台灣人民一定會如何,我實在覺得有困難。
加上後來事態發展的熱度急遽升高,我的Facebook上各方意見都有。
有很多朋友為了強調自己立場,甚至喊出「不認同我意見的都是xxxx」、「不認同我的我都要封鎖」、「漢奸賣台」、「無知暴民」這類句子都出來了。
我這人一向懶惰怕麻煩,就更覺得還是別亂表態的好。
但我倒是想從另一個層面來談談「說服力」這件事情。
因為不管你是支持或是反對這個議題,你必然急於想說服別人。
可是我自己看了很多Facebook上朋友(或是不認識人)的發言,或是從網路或是電視上抗議團體目前的策略,其實很多方式是無助於說服其他人的(甚至根本無法有效的拉攏中立者)。
我自己的觀察是,大部分人的策略還是非常切割式的。
也還是李登輝時代黨外採取的台灣人vs外來人的策略:你要就是支持我而當人或當朋友或是個知識分子或是為台灣未來努力,不然你必然就是賣台者、是既得利益者、是傷害台灣人民的傢伙。
這種操作手段,只是讓討論變成情緒上的指控,也只會讓另一方更堅決的擁護自己的概念,兩邊反而不可能有任何談話與交集的空間。
這似乎是最近台灣各類爭論的共同現象。
(從都更到同性婚姻到核四到現在….)
所以很多人說台灣的公民意識抬頭了,我自己的觀察倒不完全認同。
確實這兩年有更多人願意走上街頭或公開表達意見,可是這些都是短期的,不是長期的政治參與,背後的心態跟買雷神巧克力沒什麼不同,只是為了單一激情的事件而出現。
但當激情過後,事情的長期發展就又從大部分人的腦海中遺忘。
這次會不會有所不同?我也很期待想要繼續觀察。
當然,我這樣講並不是說所有人都只是在趕流行,也有人是真心想說服對方或是想找出一個大多數人的共識。
那我個人的建議是,不管你的論點是什麼,若希望討論有進展,那請把握下面幾個訴求的要點。
1.情緒宣洩無助於拉攏盟軍我自己Facebook上有太多人一開口就是先罵對方。
不管是說對方是暴民,或是說對方是賣台,或是看到另一方的貼文,馬上的評論就是「這觀點太淺」了。
但我得說,當這些話一出口,基本上你已經中止兩邊的對話了。
這種話都隱隱的傳達出某種「優越感」:我比你更好,我比你更知道在做什麼想什麼;你則只是個單純的無知笨蛋。
除非對方真的在社會位階上低你很多(如課堂上老師vs學生),不然這種話一出口一定是激起對方立刻的氣惱。
這在網路上尤其如此。
面對面時,我還知道你是某某領域的專家,你講的話可能有其道理,就算覺得些微反感,也會想聽聽。
可是網路上發言,很多人根本不認識你。
任何可能引起敵對反應的話,都可能葬送了讓別人聆聽的機會。
可能明明你的觀點有道理,可是對方立刻昇起防衛心之後,那後續任何溝通其實都是白費力氣。
除非你的發言真的就只是想展現優越感,只是想要激起對方憤怒。
不然在用詞上的謹慎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可能說,「可是我就是很生氣與激動」。
對,我理解。
可是我的觀念是,越是理直越是要氣和。
公民論述在現在的時代是個包裝遊戲,唯有你包裝的形象良好,才有可能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同。
所以不要只從自己的情緒出發,要從更高的戰略點來看,你才能把訴求推廣出去。
2.過度道德包裝容易讓議題缺乏中間點我感覺這幾次的社會運動最大的問題,在於雙方都把訴求過度的跟道德議題拉在一起。
如前面所提,我猜這大概是源自於台灣早年社會運動把族群二分法的學習。
尤其又希望讓更多人加入,所以用簡單口號式的道德句子來包裝。
「為了台灣人民」、「吃台灣米的都該站出來」、「為了我們下一代」這類已經很常見了。
甚至「我是人我支持」這種論述也在最近的活動中出現了。
當任何團體過度採取道德訴求時,我個人就會敬而遠之。
原因在於,社會議題很難有絕對的對與錯。
無論是都市更新、同性婚姻、勞工政策、任何建設任何法案、或是貿易政策,必然都有好與壞;必然有人受傷、卻也有人獲益。
雙方很可能出發點都是為了社會好,唯一差別只在於觀點不同或是方法不同。
換句話說,不管我們一開始是支持或是反對,最後能被落實的結果,很可能得是雙方尋求某個「中間共識」點來相互妥協,事情才會有進展,社會也才能前進。
除非真的是權力獨占的環境,不然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獲得「完全勝利」。
(別忘了,所謂民主就是任何議題都很難有完全勝利。
必然是正反兩方的中間點。
)可是當你自己先把道德跟訴求綁定後,你其實讓自己毫無退路,唯一能求取的就是「完全勝利」,因為任何介於中間的答案,都像是辜負了一開始支持你的人。
所以很容易傾向於:沒達成完全勝利前,任何狀況都不該妥協(團體內部必然會有這種聲音),這反而容易讓整個訴求最後進退失據。
此外,當道德訴求太廣泛空泛時,兩邊的支持者都覺得自己剛好就代表那個道德訴求。
比方說「為了台灣人民」這種論點就太空泛了,任何議題的正反兩方都會覺得自己是。
以現在服貿而言,學生認為自己反對是為了台灣人民:府方恐怕也覺得自己開放的觀點是為了台灣人民,最後結果必然是兩邊無法對話、兩邊各說各話,最後就是長期且持續的耗損,結果誰也沒得到任何好處。
(台灣過去為何一直空轉,我的感覺是大家都太二分法的談議題,也都太期待完全勝利,最後雙邊都無法妥協,只好讓議題空轉。
)
12»全文閱讀
Tags:公民運動服貿社會運動說服力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重機就是安全沒保障的「肉包鐵」?重機上國道法案早已通過,為何遲遲不落實?1則觀點無定界、斬件上、避規管:明日大嶼環評鬼祟開工了1則觀點鄧佳華出演國產A片《華根初上》,群眾心態反映了台灣社會最醜陋的一面1則觀點【TNL本週沙龍議題】你贊成新竹縣市合併成為「第七都」嗎?1則觀點阿德勒才沒有這樣說:「社會惰化」並非來自阿德勒心理學,但可以從大師理論中找到解方1則觀點立院三讀父母可「同時請領」育嬰留停津貼,勞動部估每年1.4萬人受惠、每人可領10萬元1則觀點女性產檢假、配偶陪產假加碼至7日,雇主不給假最高罰30萬、公布機構與負責人姓名2則觀點當酒喝到某個程度,產生生理病變以後,只有「罰和關」當事人是不會怕的1則觀點重大民生議題不能單純以「是或否」來決定,德國至今沒有中央層級的公投3則觀點《我們,MZ新世代》:為什麼八年級生堅持準時下班、用斜槓代替升職?1則觀點
延伸文章資訊
- 1社會議題相關新聞報導、懶人包、照片、影片、評價 - ETtoday
社會議題相關新聞報導、懶人包、照片、影片、評價、爭議、負評、缺點、PTT、dcard.
- 22020學測時事關鍵字來了!給高中生的10題時事思考 - 獨立評論
2019年對所有的台灣人來說,可能都不是很平順的一年。自從2018年底的大選以來,越來越多對立性的政治、社會議題浮上檯面,不同陣營間的衝突增加;再加 ...
- 3「有爭議的議題」懶人包資訊整理(1)
有爭議的議題資訊懶人包(1),在一些社會議題上,創意十足的廣告更能表現出其難以致信的影響力。這41個擲地有聲的作品,肯定能深深震撼你的思想⋯⋯,《喀報》現有「社會 ...
- 441個最具力量的社會議題廣告,讓你無法不停下來想一想
在一些社會議題上,創意十足的廣告更能表現出其難以致信的影響力。這41個擲地有聲的作品,肯定能深深震撼你的思想⋯⋯
- 5爭議性議題彙整 -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標籤: 爭議性議題. 尋找議題教學在科學課室裡的棲位—-從教師著手. 2015-06-23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 發佈留言. 劉湘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