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ADHD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

為達研究目的,依據文獻探討分析,以「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及「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4/2603:29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黃惠芳研究生(外文):HuangHuiFang論文名稱:國小ADHD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論文名稱(外文):ARelativeStudyonSelf-concept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ofElementarySchoolStudentswithADHD指導教授:李姿瑩指導教授(外文):LeeTzuYi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身心障礙組(日)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特殊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8畢業學年度:9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37中文關鍵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外文關鍵詞:ADHD、self-concept、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相關次數: 被引用:39點閱:1906評分:下載:547書目收藏:20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

為達研究目的,依據文獻探討分析,以「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及「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並且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四至六年級ADHD學童為研究對象,抽取104位ADHD學童進行問卷調查。

所得資料以SPSS10.0軟體作統計分析,包含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考驗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

本研究主要發現:一、國小ADHD學童自我概念現況:以「外貌自我概念」層面得分最高,而以「情緒自我概念」層面得分最低;但普遍較一般同儕低落。

二、國小ADHD學童人際關係現況:以「與家人關係」向度得分最高,而以「與師長關係」向度得分最低;但普遍較一般同儕低落。

三、國小ADHD學童因年級不同,在「整體自我概念」及「情緒自我概念」等層面的表現,四年級學童顯著優於六年級學童;在「家庭自我概念」層面上,五年級學童顯著優於六年級學童。

四、國小ADHD學童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在「整體自我概念」、「家庭自我概念」及「情緒自我概念」等層面的表現,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童顯著優於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童。

五、國小ADHD學童因年級不同,在「整體人際關係」及「與同學關係」向度的表現,四年級學童顯著優於六年級學童。

六、國小ADHD學童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在「整體人際關係」、「與同學關係」、「與朋友關係」及「與家人關係」等向度的表現,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童顯著優於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童。

七、國小ADHD學童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亦即自我概念越高,則人際關係越佳。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探討本研究之限制並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摘要……………………………………………………………………………iAbstract………………………………………………………………………iii目次……………………………………………………………………………v表次…………………………………………………………………………vii圖次…………………………………………………………………………viii附錄次…………………………………………………………………………ix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5第三節名詞釋義………………………………………………………7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8第二章文獻探討……………………………………………………………11第一節注意力缺陷過動症……………………………………………11第二節自我概念………………………………………………………23第三節人際關係………………………………………………………49第四節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相關…………………………………63第三章研究方法……………………………………………………………69第一節研究設計………………………………………………………69第二節研究對象………………………………………………………70第三節研究工具………………………………………………………71第四節研究程序………………………………………………………77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77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79第一節國小ADHD學童個人背景變項分析………………………79第二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ADHD學童自我概念之差異性分析80第三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ADHD學童人際關係之差異性分析83第四節國小ADHD學童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性分析……87第五章結論與建議…………………………………………………………91第一節綜合討論………………………………………………………91第二節研究結論………………………………………………………96第三節研究建議………………………………………………………98參考文獻…………………………………………………………………103 中文文獻王一中(1977)。

兒童的自我概念與自律行為。

國教天地,21,40-42。

王振德(1989)。

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南宏。

王仁弘(2003)。

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碧輝(2004)。

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行為問題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鳳妃(2005)。

多媒體聽障者成功故事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成效與自我概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台中市。

孔繁鐘、孔繁錦(2007)。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Ⅳ-TR)。

台北:合記。

白博仁(1999)。

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田秀蘭(1999)。

兒童人際關係輔導。

輔導與測驗,152,3157-315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職業分類資訊查詢系統。

上網日期:96年10月20日,檢自:http://www2.evta.gov.tw/odict/srch.htm艾莉森(Ellenson,A.)(1988)。

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Humanrelations)(鄭美芳譯)。

台北:駿馬文化事業。

(原作1936年出版)朱經明(1981)。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朱經明(1994)。

教育統計學。

台北:五南。

朱敬先(1992)。

健康心理學。

台北:五南。

伍至亮(2001)。

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伍秀蓉(2001)。

以長期自然觀察法分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兒童之行為特性。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伍啟良(2004)。

自我成長團體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余昭(1979)。

人格心理學。

台北:三民。

宋維村(1982)。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綜論。

中華民國神經醫學會刊,8(1),12。

宋維村、侯育銘(1996)。

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

台北:中正。

李序僧(1968)。

人格心理學。

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李輝(1994)。

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素。

國民教育,34,6-9。

李佩怡(1999)。

人際關係理論。

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

李美華、蔡瓊月(1999)。

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

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翠月(2002)。

自我肯定訓練對國小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教系碩士班,嘉義市。

李麗珠(2003)。

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李雅芬(2003)。

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玫玲(2004)。

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美慧(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和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南縣。

何善欣(1997)。

最棒的過動兒。

台北:心理。

何秋蘭(2004)。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杜娟菁(2000)。

學齡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之父母訓練方案成效評估。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吳竺穎(1997)。

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裕益、侯雅齡(2000)。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

台北:心理。

吳淑玲(1999)。

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吳素真、鳳華(2000)。

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知效果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4,31-64。

吳秀玉(2006)。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肯那利(Canary,D.J.)(1996)。

人際溝通:目標本位取向(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goals-basedapproach)(盧蓓恩譯)。

台北市:五南。

(原作1994年出版)周佑玲(2002)。

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碩士學位班,台南市。

林生傳(1982)。

教育社會學。

高雄:復文。

林以正(1995)。

人際與自我。

學生輔導,36,46-51。

林幼青(1996)。

探討學校情境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孩童行為的特性。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林世欣(2000)。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林淑華(2002)。

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林家屏(2002)。

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林信香(2003)。

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洪清一(1980)。

不同教育安置下肢體殘障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洪若和(1992)。

自我概念的發展。

國教之聲,26(2),41-45。

洪若和(1995)。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儷瑜(1993)。

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洪儷瑜(1994)。

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認識與教育。

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洪儷瑜(1998)。

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

台北:心理。

邱霓敏(2001)。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班,高雄市。

邱禮仁(2006)。

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性別、年級與地區之自我概念、學業成績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侯雅齡(1997)。

國小兒童自我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侯雅齡(1998)。

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

輔導季刊,34(1),11-23。

侯雅齡(2001)。

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141-166。

施玉鵬(2002)。

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胡舜安(2003)。

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胡玉鳳(2004)。

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徐立德(1968)。

人群關係與管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徐慶娟(1995)。

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馬斯洛(Maslow,A.H.)(1991)。

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結構群譯)。

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

(原作1954年出版)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心理。

倪小平(2004)。

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崔厚姆(TrenholmS.)、曾森(JensonA.)(1996)。

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李燕、李浦群譯)。

台北市:揚智。

(原作1944年出版)張淑美(1995)。

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

學生輔導,36,88-95。

張宏文、邱文芳(1996)。

實用人際關係學。

台北:商鼎。

張世彗(1999)。

注意力缺陷過動異常(ADHD)教師實務手冊。

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張春興、楊國樞(1970)。

心理學。

台北:三民。

張春興(1987)。

心理學。

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

現代心理學。

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

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

教育心理學。

台北:東華。

郭生玉(1980)。

教育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

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為藩(1970)。

自我理論在教育學上的應用。

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2輯,58-128頁。

郭為藩(1979a)。

自我心理學。

台南:開山。

郭為藩(1979b)。

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自我觀念)之評鑑。

教育部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研究實驗叢書,5,14-29。

郭為藩(1987)。

自我態度問卷指我指導手冊。

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a)。

自我心理學。

台北:師大書苑。

郭怡汎(2004)。

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同意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屏東市。

陳仲庚、張雨新(1990)。

人格心理學。

台北:五南。

陳李綢(1983)。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測,30,93-100。

陳立人、鄭宇樑(1994)。

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觀念之相關研究。

台南師院學生學生學刊,15,1-18。

陳韻如(1994)。

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翠華(1996)。

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陳皎眉、鍾思嘉(1996)。

人際關係。

台北:幼獅。

陳靜宜(1997)。

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

傳習,15,2-22。

陳慶福、鍾寶珠(1998)。

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

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2,1-35。

陳皎眉(1999)。

美好的人際關係。

學生輔導,36,18-23。

陳雅雯(2003)。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市。

陳春美(2004)。

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許志錠(1992)。

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

警學叢刊,22(4),74-78。

許憶真(2003)。

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縣。

許明遠(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上網日期:96年10月23日,檢自:http://www.set.edu.tw教育部(2001)。

特殊教育法。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台北:教育部。

陸瓊容(2006)。

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四年級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單無雙(1982)。

人際關係欠佳之形成原因與輔導對策。

台灣教育,378,6-9。

曾瑞真(2001)。

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

台北:天馬文化事業。

黃厚堅(1975)。

青年的心理健康。

台北:中華書局。

黃金島(1987)。

肢體殘障者之身體心像、自我概念、歸因組型、與生活適應的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黃惠惠(1993)。

團體輔導工作概論。

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淑玲(1995)。

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金梅(2001)。

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縣。

黃立婷(2005)。

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惠芳(2007)。

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探討。

國小特殊教育,43,96-102。

辜繡晶(1999)。

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

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375-408。

賈馥茗(1991)。

教育心理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國樞(1974)。

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

在揚國樞、張春興編著,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頁417-463)。

台北市:環宇。

楊妙芬(1995)。

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研究。

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錦登(1999)。

論述人際關係。

國教輔導,38(3),48-53。

楊坤堂(1999)。

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

台北:五南。

楊坤堂(2000)。

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

台北:五南。

楊惠婷(2005)。

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楊易蕙(2005)。

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市。

趙曉美(2001)。

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及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熊淑君(2004)。

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德維托(Devito,J.A)(1998)。

人際傳播(The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book,7thed)(沈慧聲譯)。

台北市:揚智。

(原作1938年出版)劉佑星(1985)。

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永元(1988)。

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金花編著(1999)。

兒童發展心理學。

台北:五南。

劉季諺、許吉越(2001)。

影響人格與行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自我概念。

大專體育,56,90-96。

蔡麗芳(1992)。

社交技巧訓練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蔡明富(1994)。

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碩士班,台南市。

蔡淑妃(2000)。

ADHD學童於人際互動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研究所,台北市。

蔡佳靜(2002)。

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蔡佩君(2005)。

社會技巧訓練團體對受同儕忽視兒童之社會技巧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市。

蔡佳玲(2006)。

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自尊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鄭黛麗(1993)。

台北市國小二年級語言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台北市。

鄭惠霙(1997)。

國小六年級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學童社會技能及其教學訓練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鄭佩芬(2000)。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台北:揚智。

鄭雅玲(2004)。

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賴自強(1997)。

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對其自我概念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盧欽銘(1980a)。

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

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75-84。

盧欽銘(1980b)。

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特質之分析。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7,33-44。

盧欽銘(1981)。

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

蕭文(1976)。

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1,218-223。

鍾仁惠(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母親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班,高雄市。

謝慈容(2004)。

國小六年級男女兒童、家庭社經地位及自我概念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台中縣太平市國小兒童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台中縣。

簡茂發(1983)。

國小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

心理教育學報,16,71-88。

簡千惠(2005)。

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台南市。

魏俊華(1998)。

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顏綵思、魏麗敏(2005)。

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

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23-48。

藍三印(1995)。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學生輔導,36,24-29。

羅佳芬(2002)。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英文文獻Alawiye,O.(1986).Theself-conceptof,andtheperceptionofparentsandteachers,fromschoolsinChinaandGambia.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48,1A,100.Alamshahi,A.(1985).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conceptandattitudetowardschoolenvironmentofselectedgroupsofsixth-gradestudents[Abstract].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PeabodyCollegeforTeachersofVanderbiltUniversity,TN.Retrievedfrom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4thed.).Washington,DC:Author.Barkley,R.A.(1990).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handbookfordiagnosisandtreatment.NewYork:Guilfordpress.Dupaul,G.J.&Stoner,G.(2003).ADHDintheschools:Assessmentandinterventionstrategies(2nded.).NewYork:Guilfordpress.Barkley,R.A.(2005).ADHDandthenatureofself-control.NewYork:Guilfordpress.Barkley,R.A.(2006).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handbookfordiagnosisandtreatment(3rded.).NewYork:Guilfordpress.Barton,K.A.(2003).Demographicvariablesandtheirrelationtoself-conceptinchildrenwithandwithout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bstract].Unpublishedmasterdissertation,NorthTexasUniversity,TX.Retrievedfrom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Beach,J.W.(2003).Theself-conceptofchildrenwithADHD:Subtypedifferences[Abstract].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HoustonUniversity,Houston.Retrievedfrom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Bishop,J.A.&Inderbitzen,H.M.(1995).Peeracceptanceandfriendship:Aninvestigationoftheirrelationtoself-esteem.JournalofEarlyAdolescence,15,476-490.Bouhuys,A.L.,Geerts,E.,&Gordijn,M.C.(1999).Genderspecificmechanismsassociatedwithoutcomeofdepression:Perceptionofemotions,copingandinterpersonalfunctioning.PsychiatryResearch,85,247-261.Burton,C.B.(1986).Children’speerrelationships.PaperpresentedinIllinois.(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D265936)Canfield,J.,&Wells,H.C.(1994).100waystoenhanceself-conceptintheclassroom(2nded.).Boston:AllynandBacon.Campbell,S.,&Paulauskas,S.(1979).Peerrelationsinhyperactivechildren.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20,233-245.Cassidy,J.,&Asher,S.R.(1992).Lonelinessandpeerrelationsinyoungchildren.ChildDevelopment,63,350-365.Clark,M.L.,Cheyne,J.A.,Cunnimngham,C.E.,&Siegel,L.S.(1988).Dyadicpeerinteractiontaskorientationinattentiondefectdisorderedchildren.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6,1-15.deHass,P.A.(1986).Attentionstylesandpeerrelationshipsofhyperactiveandnormalboysandgirl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4,457-467.Dekovic,M.&Meeus,W.(1997).Peerrelationsinadolescence:Effectsofparentingandadolescences’self-concept.JournalofAdolescence,20,163-176.Falk,D.R.,&Wagner,P.N.(1985).Intimacyofself-disclosureandresponseprocessasfactorsaffectingthedevelopment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25,557-570.Fuller,M.L.(1986).Teachers’perceptionsofchildrenfromintactandsingle-parentfamilies.School-Counselor,33,365-374.Fullerton,C.S.,&Ursano,R.J.(1994).Preadolescentpeerfriendships:Acriticalcontributiontoadultsocialrelatedness?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3,43-63.Freeman,G.D.(2003).Effectsofcreativedramaonself-concept,socialskills,andproblembehavior.JournalofEducationResearch,96,131-139.Gurnay,P.W.(1988).Self-esteeminchildren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NewYork:Routledge.Haynes,N.M.(1987).An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ldren’sself-conceptandtheirteachers’assessmentsoftheirbehavior:Implication.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25,393-397.Holderness,S.L.(1997).ParentingperspectivesoffamilyadaptationtoADHD:Effectsonfamilystyle,coping,andstressonchildoutcomesfiveyearslater[Abstract].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OklahomaStateUniversity,Oklahoma.Retrievedfrom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Homans,G.C.(1950).Thehumangroup.NewYork:Harcourt-Brace.Hoy,E.,Weiss,G.,Minde,K.,&Cohen,N.(1978).Thehyperactivechildatadolescence:Cognitive,emotional,andsocialfunctioning.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6,311-324.James.W.(1890).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Johnston,C.,Pelham,W.E.,&Murphy,H.A.(1985).PeerrelationshipsinADHDandnormalchildren:adevelopmentalanalysisofpeerandteacherrating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3,89-100.Kaidar,I.(2004).Predictorsofself-esteeminchildrenwithandwithout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bstract].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TorontoUniversity,Canada.Retrievedfrom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Kauffman,J.M.(1985).Characteristicsofchildren’sbehaviordisorders(3rded.).Columbus:C.E.MerrillPubCo.Kauffman,J.M.(1997).Characteristicsof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ofchildrenandyouth.NewYork:Prentice-Hall.King,C.A.,&Young,R.D.(1981).Peerpopularityandpeercommunicationpatterns:hyperactiveversusactivebutnormalboy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9,465-482.Klein,A.R.,&Young,R.D.(1979).Hyperactiveboysintheirclassroom:Assessmentofteacherandpeerperceptions,interactions,andclassroombehavior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7,425-442.Landau,S.,&Milich,R.(1988).Socialcommunicationpatternsofattention-deficit-disorderedboy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6,69-81.Larson,P.C.(1984).RelationshipofSelf-ConcepttoAge,Disability,andInstitutionalResidency.(ERICDocumentReproductionServiceNo.EJ309549)Marsh,H.W.(1989).Ageandsexeffectsinmultipledimensionsofself-concept:Preadolescencetoearly-adulthood.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1,417-430.Marsh,H.W.(1990).Amultidimensional,hierarchicalmodelofself-concept:Theoreticalandempiricaljustification.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2,77-172.Marsh,H.W.,Craven,R.G.,&Debus,R(1991).Self-conceptsofyoungchildren5to8yearsofage:Measurementandmultidimensionalstructure.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83,377-392.Milich,R.&Landau,S.(1982).Socializationandpeerrelationsinhyperactivechildren.InGadow,K.andBialer,I(Eds.),AdvancesinLearningandBehavioralDisabilities,vol1,(pp283-339).Greenwich,CT:JAIPress.Mitchell,E.A.,Aman,M.G.,Turbott,S.H.,&Manku,M.(1987).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serumessentialfattyacidlevelsinhyperactivechildren.ClinicalPediatrics,26,406-411.Parrish,T.S.&Parrish,J.G.(1991).Theeffectoffamilyconfigurationandsupportsystemfailuresduringchildhoodandadolescenceoncollegestudents’self-conceptsandsocialskill.Adolescence,26,441-447.Paulauskas,S.,&Campbell,S.(1979).Socialperspective-takingandteacherratingsofpeerinteractioninhyperactiveboy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7,483-493.Plucker,J.&Stocking,V.(2001).Lookingoutsideandinside:Self-conceptdevelopmentofgiftedadolescents.ExceptionalChildren,6,535-548.Pope,A.W.,Bierman,K.L.,&Mumma,G.H.(1989).Relationsbetweenhyperactiveandaggressivebehaviorandpeerrelationsatthreeelementarygradelevel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7,253-267.Pelham,E.P.,&Bender,M.E.(1982).Peerrelationshipsinhyperactivechildren:descriptionandtreatment.InGadow,K.D.andBialer,I.(Eds.).AdvancesinLearningandBehavioralDisabilities,1,365-436.Rosenberg,M.S.,Wilson,R.,Maheady,L.,&Sindelor,P.T.(1992).Educatingstudentswithbehaviordisorders.Boston:Alley&Bacon.Sears,D.O.,Freeman,J.L.,Peplau,A.,&Taylor,S.E.(1988).SocialPsychology(6the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Shavelson,R.J.,Hubner,J.J.,&Stanton,G.C.(1976).Self-concept:validationofconstructinterpretations.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46,407-441.Urberg,K.A.,Degirmencioglu,S.M.,Tolson,J.M.,&Holliday,S.K.(1995).Thestructureofadolescentpeernetworks.DevelopmentalPsycjology,31,540-547.Watkins,D.,Dong,Q.&Xia,Y.(1997).Ageandgenderdifferencesintheself-esteemofChinesechildren.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37,374-379.Weyandt,L.L.(2001).AnADHDprimer.NeedhamHeights,MA:Allyn&Bacon.Widra,J.M.,&Amidon,E.(1987).Improvingself-conceptthroughintimacygrouptraining.SmallGroupBehavior,18,269-279.William,J.H.(1973).Therelationshipofself-conceptandreadingachievementinfirstgradechildren.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66,378-381.Wish,M.(1976).Comparisonsamongmultidimensionalstructuresofinterpersonalrelations.MultivariateBehavioralResearch,11,297-325.Zentall,S.S.(1993).Researchontheeducationalimplicationsof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ExceptionalChildren,60,143-153.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2. 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3.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4. 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 5. 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6. 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 7. 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8. 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9.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10. 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11. 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 12.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13. 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14. 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15. 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1. 白博仁(1999)。

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2. 李輝(1994)。

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素。

國民教育,34,6-9。

3. 李佩怡(1999)。

人際關係理論。

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

4. 吳素真、鳳華(2000)。

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知效果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14,31-64。

5. 林以正(1995)。

人際與自我。

學生輔導,36,46-51。

6. 洪若和(1992)。

自我概念的發展。

國教之聲,26(2),41-45。

7. 洪儷瑜(1993)。

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8. 侯雅齡(1998)。

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

輔導季刊,34(1),11-23。

9. 侯雅齡(2001)。

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141-166。

10. 張淑美(1995)。

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

學生輔導,36,88-95。

11. 郭生玉(1980)。

教育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

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12. 陳靜宜(1997)。

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

傳習,15,2-22。

13. 陳慶福、鍾寶珠(1998)。

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

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2,1-35。

14. 陳皎眉(1999)。

美好的人際關係。

學生輔導,36,18-23。

15. 許志錠(1992)。

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

警學叢刊,22(4),74-78。

  1. 同儕接納課程對ADHD兒童同儕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成效 2. 「親子互動團體治療方案」對ADHD兒童的輔導成效評估 3. 國小高年級ADHD學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4. 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ADHD兒童的教學困擾、因應策略及所需支持系統之現況調查---以桃園市為例 5. 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效果之研究 6. 正向行為支持對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行為問題介入之行動研究 7. 臺北市國小學童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 8. 紙盤遊戲團體方案對ADHD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 9. 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效能之研究 10. 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 11. 正向輔導課程方案對ADHD兒童在校生活適應影響之個案研究 12. 以長期自然觀察法分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兒童之行為特性 13. 應用科學遊戲對ADHD學生注意力影響之探討 14. ADHD學童於人際互動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之研究 15. 太極拳運動對國小ADHD學童課堂持續性注意力之影響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