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以及他的原型高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写于1919年。

毛姆以画家高更为书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原型来创作。

月亮代表精神世界,六便士代表现实生活。

先说思特里克兰德。

文学英国文学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书籍)月亮与六便士(书籍)如何看待《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以及他的原型高更?关注者92被浏览185,670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1​添加评论​分享​19个回答默认排序知乎用户136人赞同了该回答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写于1919年。

毛姆以画家高更为书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先生的原型来创作。

月亮代表精神世界,六便士代表现实生活。

先说思特里克兰德。

早先他拥有美满的家庭生活,但他总是显得缺乏活力。

不久之后思特里克兰德离开了家庭,去了巴黎,决心寻找自己的“月亮”。

然而在巴黎他却过得更穷困潦倒,举步维艰,但是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从未觉得后悔。

后来斯特里克兰德决定抛弃文明生活,来到了接近原始的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

他娶了一名土著姑娘,并且生了三个孩子,度过了三年短暂的幸福时光。

后来孩子们死了,他也得了麻风病。

最后在失明的时候在墙上完成了一幅力作。

土著妻子埋葬了他,并且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遗作予以销毁,尽管主人公惋惜不已。

而主人公也在他的绘画中理解了他的追求。

再来说高更。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

后来高更开始大量绘画,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

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

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最终因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而声名大振。

究竟是要抬头望明月,还是低头拾起六便士?这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月亮与六便士》虽然是以高更为原型来进行创作,但思特里克兰德与高更的生平与人格还是有一些出入的。

思特里克兰德有些缺乏“道德性”,他有种反人类社会存在的倾向,更是对“责任”二字置若罔闻,当他冷漠无情时,有些令人反感。

而高更则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他们对于追求精神世界和离开现代社会的想法是一致的。

两人有差异,但这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发布于2017-07-1623:14​赞同136​​2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C1区多元文化视角分享阅读、人物、旅行、艺术等领域内容​关注67人赞同了该回答保罗·高更自画像1891年,保罗·高更横渡大西洋来到西印度群岛的塔希提岛,开始自己漂泊式的作画生涯。

将自己融入纯粹的自然之中,与“野蛮”的土著人们生活,以此作为创作的灵感。

谁能想到,在此之前的高更,是巴黎PaulBertin证券交易所的职员,不仅是中产阶级里优渥的一员,还有妻有子,幸福美满。

其实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想到了毛姆的那部《月亮和六便士》。

同样是一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却偏偏为了追求画画,抛妻弃子,去塔希提岛度过了穷困又丰实的最后时光。

没错,毛姆笔下那位为了艺术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斯特里一角,正是来源于高更。

如果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足以让你困惑或敬佩,那现实里的高更或许更加具有原始粗粝的艺术激情。

高更自画像在保罗·高更逝世116周年的日子里,想起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对斯特里的总结:他终其一生在寻找表达自己的途径,但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不需要任何人评价、认可,甚至不需要任何人见到。

也许是人性中魔鬼的那部分将他的肉体和灵魂一并攥在手中,要他变成无情无理的怪物,而天使的那部分悬浮于苍穹之上,等待他的一切消失殆尽之后,令世人知晓地球曾经有这么一位天才到访过。

虽然高更是在过世之后才名声大噪,但他在艺术方面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

高更极具自我的一生,无疑在艺术家这个身份上赋予了独特的个性——他的瑕疵,亦是他的优点。

他的极端,亦是他艺术属性的一部分。

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热烈又奇异的灵魂,看看这位艺术家的世界究竟是何番景象。

一颗永远追随热带的漂泊之心1848年,高更出生于巴黎。

父亲是一名政治新闻记者,因为赶上反君主制军事政变失败,离开法国,便打算去秘鲁投奔妻子,不料旅途里突发心脏病去世。

高更在秘鲁一直生活到七岁,幼年时期,就被异国风情包围,这跟他后来流浪漂泊的旅行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似乎穷其所有,也要找到那座远离文明的热带岛屿。

20多岁的高更,已经对画画开始着迷。

他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认识了许多当时极其前卫的印象派画家,并接受他们的指教。

此时的高更,决心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高更早期作品《铁桥》(1875)虽然当时的美术市场受到经济环境的冲击,始终低迷,但高更却没有停止作画,始终在创作里摸索着自己的风格,丝毫未必庸俗化带偏,也累积了不少好评。

其中,1886年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的生活,让高更的画风开始转变。

高更《布列塔尼的猪倌》(1888)布列塔尼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这使得他们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无论是语言、服饰与民俗,都有着强烈的自身特色。

这些似乎唤醒高更内心深处对异域与原始的向往,在创作上,他开始变化,用更明快更大胆的色彩来描绘风景。

因为经济来源匮乏,加之身体状况的下降,高更不得不暂时结束漂泊的生涯,回到法国。

与梵高的爱恨情仇高更与梵高高更与梵高第一次照面,是在1886年的巴黎,相遇短暂,却给彼此留下了很深的痕迹。

梵高对高更这位前辈十分崇敬,即便两人随后在旅途里分开,书信的往来却从未间断。

高更给了梵高许多艺术启发,他开始在绘画里加入印象派元素,使用鲜明的色彩,逐渐摸索着自己的风格。

梵高自画像可以说,高更在梵高的创作之路上,有着弥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1888年10月,梵高写信邀请高更前往他法国南部阿尔的家里过冬,并憧憬着能够开办一个南方画室,切磋技法,成立艺术家的绘画天堂。

梵高《房间》(为高更布置的房间)此时,正好处在窘困又身体欠佳状况下的高更,不仅收到了邀请,还收到梵高附上的车马费。

能远离巴黎,又能前去作画,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高更便只身前往阿尔。

起初,梵高对高更的前来,十分热心。

为他打点住所不说,两人还相互交换自画像,仿佛是心心相惜的知己之间的一种承诺。

梵高《夜间咖啡馆》也就是在这段期间,梵高可以说是灵感迸发,创作了《向日葵》、《夜间咖啡馆》、《星夜》等无比杰出的神作。

抵达阿尔后的高更,与梵高相伴,共同作画,共同谈天,相互交流,碰撞出不少艺术的火花。

《阿尔的舞厅》就是当时两人合作的经典画作。

高更梵高《阿尔的舞厅》舞厅的色彩交错,热闹气氛,似乎就在诉说着当时两人之间那种亲密又语焉不详的情谊。

只是,这段友谊并没有持续多久。

两个月的时间,就土崩瓦解。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梵高切掉了自己的耳朵,高更则回到了巴黎。

极具个性的两人,在近距离的相处之后,才发现其实彼此有太多的不同。

于是随着摩擦与冲突的增多,敏感的两人都被彼此激化到歇斯底里。

用高更的话说:整体来说,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

梵高赞美杜比尼、卢索、杜米埃,我都不能忍受。

我喜爱的安格尔、拉斐尔、德加,他都厌恶。

他喜欢的画,但是我一开始画画,他就东批评西批评。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于1888年底的冬夜,高更与梵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高更夺门而出,在游荡街头,谁知后来他竟然发现梵高手拿剃刀紧跟其后。

他便躲进旅馆,不敢回家。

第二日,高更发现梵高切掉了自己的耳朵。

惊慌失措的他,给梵高弟弟提奥留了句话,就匆匆搭车离开了阿尔。

高更《画向日葵的人》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奥威的麦田里举枪自杀。

南方画室永远不会再有,两人也从此再未相见。

塔希提岛的漂流生活高更塔希提住所没有参加梵高葬礼的高更,第二年,前往塔希提岛。

塔希提岛的生活,迎来了高更的创作高峰。

高更《朝拜玛利亚》因为与社会现代文明的冲撞,这座岛屿无疑成为了高更逍遥解放之地。

哪怕岛上生活潦倒至极,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艺术的追寻。

在塔希提停留的期间,他一共创作了77幅作品,其中66幅是女性肖像,其余的则充满着神秘主义的气息。

画中的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当地土著。

那时虽然塔希提已被法国殖民,但高更深入尚未被开发的内陆,这给他创作提供了更为原始的气息。

高更《怎么,你嫉妒吗?》他曾说过:我是野蛮人,也是小孩。

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优秀。

我的画虽然不蓄意使人震惊、让人张皇失措,但是人人看了以后,都为之张皇失措。

这都是我血液里的野蛮人性格所致。

塔希提简单而日常的生活,似乎让他找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他写道:我的双脚因为在石子路上行走而长满厚茧,常常几近全裸也用不着担心被太阳晒伤,文明的味道正一点一滴从我的身上消退,我开始简单地思考。

所有属于人类或动物的欢愉,我都享受到了。

在法国仍有家室的高更,在当地迎娶了15岁少女。

虽然他仍与身处法国的妻子通过信件联系,但多半也只是表达对子女的思念。

高更《沙滩上的塔希提女人》与西方文明世界割裂以后,高更的现实状况并不算好。

47岁的他,身体开始逐渐变差,滥交也让他感染梅毒,双腿长满湿疹,视力也逐步下降。

1897年,他得知自己最喜爱的女儿阿丽娜因病去世,五雷轰地。

在这最绝望和困顿的期间,高更完成了自己省钱最后一幅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作品完成后,他决意赴死,服下砒霜,但因剂量过多,引起呕吐,自杀未遂。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疑惑都融入这份近四米长的粗麻布上,充满隐喻性地展示着人类命运的一览。

从婴儿的诞生到少女的围绕,从摘苹果的年轻人再到行将就木的老人,他以一副画卷重现自己对于人生的思索。

高更的一生,都从未向生活与世俗妥协。

梵高说高更是一个从远方来到远方去的人。

他那漂泊而不认命的一生,已足以见得他生命力的热烈与坚韧。

高更《你何时出嫁》当他漂泊在塔希提的棚屋里时,或许怎么都无法料想到自己的那副《你何时出嫁》居然能在今日以3亿美元(18.7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当时,他那原始的绘画驱动力,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那么简单。

《月亮和六便士》里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知道什么真正属于自己,哪怕痛苦,哪怕孤独,也依然为自己战斗着。

我想,这便是高更的一生吧。

别泄气,亲爱的勇敢朋友,永远站在战斗的前列去。

骑士们有一天也会从庙宇中逐出的。

——保罗·高更发布于2019-05-0615:58​赞同67​​4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