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知乎专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马克思前的分工理论社会分工是一种标志人类文明飞速进步的经济现象和生产方式。
在西方近代,最早系统性地提出较为完备详实的社会分工理论的是 ...
无障碍写文章登录/注册一、马克思前的分工理论社会分工是一种标志人类文明飞速进步的经济现象和生产方式。
在西方近代,最早系统性地提出较为完备详实的社会分工理论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著作为《国富论》。
首先,他论述了劳动分工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文中以制针为例进行了如下论证:如若不进行分工,一个人独自制作一天或许都难以产出一枚针,但当进行分工后,复杂的制作过程由多个生产部门合作完成,平均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制造出4800枚针。
历史上还有一个经典的社会分工案例:美国工程师和企业家亨利•福特利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技术,将一辆汽车的生产分成了8772小时。
然而,社会分工也是一把双刃剑,社会分工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但是它的弊端也不言自明,即在分工的过程中,人被当做一架机器,循环往复地做着同样的工作,机械乏味。
劳动者丧失了工作中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丧失了自由创造的动力和意愿,个体的灵魂和特性被压抑。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一)分工理论的发现:《巴黎手稿》中的“分工”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关于分工的理论。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工资、利润、地租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和工人工资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在工人对资本家处于从属关系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资本家用加薪的方式调动工人劳动的积极性,但想获得更高薪酬意味着工人要付出将自己工具化的代价,于是劳动产品逐渐成为与工人对立的异己存在。
而注重实用性、工具性、功利性的社会分工则使工人的整体发展越来越片面单一化,工人彻底沦为了资本的机器与奴隶。
当劳动成为商品,利润引导经济发展,此时我们便进入了异化的阶段,随之,私有制出现。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深刻探讨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指出异化劳动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分工。
异化具备四种特性:第一,异化来源于生产的客体。
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小商品经济中,手工艺者的劳动成果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是其技艺与灵魂共同铸造的结晶,而一个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人,比如汽车生产线,他生产出的零件无法带给他价值感与成就感,他只是流水生产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他生产出的零件无法成为他生命的延续。
正如马克思所言: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
第二,异化来自生产的过程。
对于工人而言,劳动是受到外界经济条件的驱使,而并非发自他们内心的意愿。
因为在劳动中,他们的自身价值并非被肯定而是被否定,无法自由全面地发展,所以劳动者不是遵从兴趣爱好和内心本性去劳动而是迫于谋生去劳动。
第三,异化也来自人的类本质。
人之所以为人,其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人在劳动中表现出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
而进入商品生产社会后,一个人被分工所制约,成为了现代经济机器的一个螺丝钉,他的自由创造力和主动性被扼杀,自身创造的劳动反而成为支配他的一种异己的力量,于是他丧失掉身为人的类本质。
第四,异化还来自于人的同僚或者同胞。
即人开始把他人当做商品。
商品生产社会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追求以最廉价的方法达到利润最大化。
当人开始把同类当做工具时,就导致了最糟糕的异化。
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彼此都把对方当做物品,当做实现目的工具,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谋求私利,而怜悯心和爱心则严重匮乏。
(二)分工理论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分工”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一方面他们指出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初期,社会生产展现为简单的自然分工,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依据性别、体能、年龄等客观身体生理结构的差异进行分工合作。
这种自然分工的生产范围和规模都较小,且是自给自足式的。
之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自然分工逐渐演变成了社会分工。
而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私有制的诞生使社会分工成为大部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分工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交换的媒介,如果一个人不参与到社会分工中,他就没办法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资源。
而这种分工模式导致了生产的异化,所以社会分工终有一天会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里。
另一方面他们指出了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分工与生产力二者相辅相成。
(三)分工的消灭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论述了分工的本质以及其发展过程后,又进一步阐述了分工的消灭。
因为分工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当社会分工达到高度细化的状态时,在一个高速运转,结构完整的社会体系中,每个人都只是扮演了螺丝钉的角色,过度专业化与技术化的工作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械和重复中度过,令人的心灵日益麻木僵化,失去了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
所以只有消灭分工,对分工自身进行扬弃才能使得人的潜能、价值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提升幸福感。
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因而可以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消灭的分工并不是专业化生产中的分工,而是专指导致劳动异化的旧式分工。
分工的消灭其主要依据在于:第一,当生产力发展到某一程度,自发的分工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会形成自觉的分工,它摆脱了对物以及他人的依赖性,实现了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二,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少数资本家占据了较多财富,从而使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级固化加重,阶级矛盾也随之愈演愈烈,而消灭分工是改变这种现状的必然途径。
第三,分工的消灭和分工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编辑于2021-02-0722:10社会分工赞同582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延伸文章資訊
- 1馬克思分工理論研究 - 博客來
書名:馬克思分工理論研究,語言:簡體中文,ISBN:9787310056040,頁數:220,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作者:王磊,出版日期:2018/06/01.
- 2馬克思的異化論 - 维基百科
馬克思描述的異化(Entfremdung)是指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甚至互相對立。 ... 随着流水线作业和分工的细化,劳动异化作为结果之一在现代社会体现得越来越 ...
- 3三次社會大分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該事件發生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的三次重大的社會變革。 目次. 1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2 第 ...
- 4豐子義:今天如何科學看待馬克思關於分工和私有制思想
... 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這一主題,邀請北京大,豐子義:今天如何科學看待馬克思關於分工和私有制思想--理論.
- 5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手机知网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分工;;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