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又沒合理薪資,我們是否以實習之名複製白領奴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教育部回應:學生非勞工、實習非打工.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等團體於去年5/5至教育部前抗議無薪實習問題,主張實習生雖具學生身分,但實習時既有提供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5/07/21,新聞PhotoCredit:[email protected]編輯TNL編輯部專用帳號,發表每天整理的新聞、重點新聞分析整理。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新聞整理:李牧宜暑假來了,不少學校安排學生到相關企業實習,增加學生實務經驗;也有學生自行應徵實習工作,為畢業後的工作鋪路、做準備。

面對這樣的時間點,實習是否該支薪的議題再度被民眾拿出來評論,贊成與反對兩派在網路上你來我往,僵持不下。

本月初,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公民咖啡館」和大學生交流,問起暑期實習無薪問題時,柯文哲回答:「你來我們這實習,我還花時間教你,我沒跟你收學費就不錯了,還給你薪資?」對此,社民黨台北市立委參選人苗博雅說,目前絕大部分的「實習」都是「假教學,真免費勞工」,連勞健保都沒有,工作發生意外完全沒有保障。

她認為柯文哲的言論,反映台灣政治人物太習慣站在資方角度看世界,不理解台灣勞工的真實處境,引發許多網友表示贊同。

【慣老闆思維是政壇流行病】從吳敦義的「無薪假可得諾貝爾獎」、蔡英文的「台灣勞工假太多」、王金平主張「提高加班上限」,到柯文哲隨口說出「你來我們這實習,我還花時間教你,我沒跟你收學費就不錯了,還給你薪資?這可以討論啦」的無薪實習思維,可看…Postedby苗博雅MiaoPoyaon 2015年7月10日學校:希望學生用「學到的東西」當作報酬苦勞網2014年的「無薪實習」專題報導,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于國華認為,有些學生到了實習單位,才發現實習內容與想像有落差。

理想上所方應與實習單位先溝通,但藝文產業的正職員工大多「一人多工」,若為學生量身打造實習課程,恐怕將造成實習單位的負擔。

因此校方仍希望學生盡量「以學到的東西當作報酬」,在工作過程中學習,認為工資並非實習過程最重要的東西。

于國華表示,藝文產業的整體狀況是「經濟拮据、入不敷出」,因此,勞動條件很難達到理想狀況,他認為學生進入職場前,就應有適當的了解跟準備。

實習單位:邊學邊做,工作或學習難二分實習單位又是如何看待「實習」?金馬影展宣傳統籌呂彤暄接受採訪時表示,實習中所有接觸到的大小事物(包括打逐字稿、跑腿、影展驗票等),都是「深入學習」。

他強調對實習單位和實習生來說,此過程是一種「雙贏」。

記者詢問:「實習究竟是學習還是工作?若可能兼具勞務與學習性質,討論工資是否有正當性?」呂彤暄回應:「很難二分無從區分」。

學校與企業對實習的想像,其實卡在「學習」與「工作」之間。

PhotoCredit:[email protected]「學習」與「工作」之界定依據為何?勞動部:個案認定苦勞網報導,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專門委員黃維琛坦言,學生在實習現場「做中學、學中做」,工作與學習確實有混合不清的情況。

黃維琛舉例,同一計畫案,若由正職及實習生「各別」執行,中間對照兩案執行的差異,讓實習生從中學習,此過程沒有構成「勞務受領」,即「實習」。

相反地,如果實習生跟正職各自分配不同的案子做,並且最後都有結案,結果又歸單位所有,就不是單純的實習,而是「工作」。

黃維琛表示,也有難以分辨學習或工作的案例。

以美髮業實習生為例,設計師讓實習生剪客人頭髮,剪到一半發現剪得不好,設計師為了「拯救」這個剪不好的髮型,必須付出比原本自己剪要更多的心力。

那麼,實習生的剪髮過程,是「學習」或者「勞動」?如何切割?此時出現了模糊地帶,因此他強調也因此需要以個案來認定。

教育部回應:學生非勞工、實習非打工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等團體於去年5/5至教育部前抗議無薪實習問題,主張實習生雖具學生身分,但實習時既有提供勞務的事實,就應受《勞基法》包括最低工資與勞健保等保障。

工會指出:許多學生整年在外實習,已無使用學校資源,卻仍須繳納全額學雜費,形同雙重剝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專門委員梁學政出面重申教育部立場,表示有跟勞動部討論過,雙方認定實習非「打工」,凡工作場域中的實習即教育課程的一部分,因此不可能受《勞基法》保障。

經過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質問「究竟是哪一條法規可作此解釋?」,他又改口「這是勞動部的業務範圍,非教育部權責」。

以政府的立場,支薪與否建立在對「打工」與「實習」的認知之上。

律師呂秋遠:做到「師徒制」10大特色,歡迎不支薪!呂秋遠在臉書表示,實習要不要給薪水,首先要問問師徒制度是什麼?如果沒有古代的師徒關係存在,到公司實習,除了呼吸不用錢以外,什麼不需要錢?他贊成實習不用給任何薪水,但是,如同「師傅」的資方必須能夠做到以下10大點: 古時候,我們就有虐待學徒的習慣,據說幾十年前我們的學徒,不管是各行各業,都沒有薪水。

BUT,這種制度的特色是:供餐、供宿、供技術、供保障、供未來,這種像家人一般的師徒制度,不知道現在是否存在?我的意思是,要討論實習要不要給薪水,首先就要…Postedby呂秋遠on 2015年7月10日 究竟「傳統學徒制」、「打工」和「實習」有什麼不同: 相關文章:實習要不要給薪資,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議題志工不可納入勞保:無薪實習生、志工是不同概念,別混為一談很明顯的,實習不如柯文哲所說…由現實面我們看出,部分學校明文規定實習為門「必修」課程,但卻放任學生自行選擇實習企業;另外,企業也因為人力不足,無法安排專業人員指導學生,甚至讓學生做「打雜」的工作,還美其名是「基本工作項目之一」。

雖然有學生因此累積了很多經驗,也找到畢業後的出路,但另一部分的學生付出體力後得不到「知識」或「金錢」的補償,當然會有所不滿。

站在學生、企業、學校及政府的立場,實習的「價值」似乎才是最難衡量的。

如果實習無法學習、形同打工又沒有合理薪資,當我們忽略了最基本的「價值」,實習制度對勞資方還是個「雙贏」嗎?我們的社會是否走向一個以實習之名複製白領奴工的時代?新聞來源: 柯文哲「實習無薪說」引發網路兩派激烈論戰(東森) 誰讓實習生成了待宰羔羊?(公民行動) 「0K比22K更可怕!」學生控無薪實習賤賣青年血汗 (苦勞網) 【無薪實習】專題系列一:金星娛樂夢想的代價好大(苦勞網) 【無薪實習】專題系列二:金馬影展學習還是勞動?(苦勞網) 【無薪實習】專題系列三:學習收穫就是報酬(苦勞網) 【無薪實習】專題系列四:假實習真職訓利資損勞 (苦勞網)核稿編輯:羊正鈺 最新發展:華航首創「空服員實習」找上大學生:月飛60小時、年領30萬4年前如何讓實習更有意義?給企業和學生的八個建議5年前Tags:于國華企業實習免費勞工入不敷出勞健保勞動勞動基準法勞動部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勞務受領勞工勞方台北市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呂彤暄呂秋遠報酬學習學雜費實習實習企業實習單位專業技能專業知識工作工讀師徒制度必修課打工教育價值最低工資柯文哲梁學政無薪實習知識社民黨立委參選人苗博雅藝文產業資方逐字稿金錢金馬影展陳書涵雙贏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黃維琛More...Sponsored2022/09/30,科技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智慧國家觀測報告智慧島嶼的日常可見數位創新、多元包容、環境永續,並善用科技融入生活、產業乃至國家競爭力之中,成為全球指標性智慧國家─本專欄與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合作,以數位觀察報告培養公民對智慧科技思辨,並強化全民科普知識涵養。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科技部為何要改制為國科會?關鍵的決策考量之一,就是因為在科技管理過程,國家整體預算的限制,領導人必須找到最值得投資發展的科技方向。

也是在此脈絡下,吳政忠提到他在2017、18年時候,他擔任政委與林萬億政委、唐鳳政委,共同邀集多個國內政策智庫、領域專家,並廣泛接觸社會各領域不同世代、拜訪國際專家,採取多軌意見徵集及討論交流機制,共同集思廣益之後,擘劃出「台灣2030願景」藍圖。

這項跨智庫的研究勾勒出台灣未來將面臨的具體挑戰,像是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資源循環利用、工作樣態劇變、地緣政治…等明確方向。

針對相關趨勢,經過多次討論檢視,提出2030「創新、包容、永續」的願景。

不過這些議題跟科技有關面向,交給過往的科技部執掌就好,為何需要國科會扮演統籌角色?吳政忠解釋,在他心中,國家的科技政策,不只是科技本身,而是與社會、經濟、産業、環境等面向環環相扣。

如果是過去的科技部角色,很難與其他部會落實橫向的有效串接,因此在這個國科會成立的時間點,不僅能有效配置政府的科技預算,同時還要整合其他跨部會成員,讓各自部會原本執行的任務能加以妥善融合,更有效率達成未來2030年的「創新、包容、永續」的願景。

另一方面,吳政忠也提到,當這幾年疫情肆虐全球,口罩國家隊、晶片半導體,讓台灣躍升為舉世矚目對象。

我們該如何從立基於ICT產業代工、OEM的基礎,運用新科技輔導台灣蛻變為兼具創新、包容、永續的數位島嶼、智慧國家?透過本次專訪,深入洞察國科會在管理相關科技產業發展,會扮演哪些要角及達成哪些任務。

以科技為體、跨部整合為用,從代工心態蛻變創新思維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可能成為日後成長的阻礙。

針對2030年願景的「創新面」,吳政忠提到,過去台灣善於等待歐美品牌開規格,再透過技術、人才實力在代工階段取得立足之地。

現在,台灣更應該走出一條自己的創新之路,因為過去OEM模式下的人才培育,造就我們只練習解題,但不會出題目,於是商業競爭只能搶到次要商機。

台灣要創新,就必須有系統化改革,例如過去我們都避免犯錯,這與創新是格格不入的,而政府組織如果只仰賴單一部會,缺乏整合是無法用國家層級進行科技轉型。

吳政忠說道,「國科會的成立,就是扮演協商跨部會的關鍵角色,從上游研究、中游法人單位、到下游業界應用,跨產學研一棒接一幫串起來,引領創新之際也能做到科技管理。

」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分享,國科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做跨部會、上下游整合的工作。

要讓政策、計畫、再到管考,形成一個完善的ClosedLoop(閉環),吳政忠以低軌衛星產業為例,他說,「幾年前聽聞SpaceX部署星鏈計畫,我們的太空中心從沒做過通訊衛星,我問如從零發展台灣自身低軌衛星要多久?答案是一、二十年!」弔詭的是,這些衛星使用的關鍵零組件及晶片,就是由台灣生產。

換言之,台灣擁有研發先進晶片的技術,更要從應用端創新找市場藍海。

當時吳政忠擔任統合要角,集結太空中心、經濟部、工研院等單位,並且邀請民間企業加入,讓公私的資源整合得以敏捷組隊、快速試錯。

當時的遠見與行動,造就我們的「低軌衛星國家隊」成功打進國際供應鏈,更有望在2025年至2026年實現發射2顆自製的低軌通訊衛星。

走進尋常找問題、想答案,包容式普惠科技向大眾外溢要想題目,政府組織可以從哪些地方找問題?吳政忠表示,「部會必須要跟地方、跟民眾多接觸,不要躲在辦公室裡面找題目;題目在哪裡?題目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尤其價值最高的産品是越靠近身體,要知道人的需求在哪裡,『食醫住行育樂』處處是題目。

」吳政忠口中的食「醫」住行,「精準健康產業」正可以呼應2030願景的「包容」面向。

讓醫療結合ICT科技優勢形成台灣未來百年大業。

這兩大產業匯集的精準健康,不僅符合好題目的需求,讓普惠科技逐漸外溢到一般群眾甚至弱勢群體,減少城鄉醫療資源落差,用科技促成社會包容目標。

精準健康除了橫跨預防、治療診斷、照護等,同時基因、生理病徵大數據,這些資料運用怎麼合法合規,就不只涉及醫療院所、資通訊業者的責任,政府更需要擔負起守門人的職責。

吳政忠不諱言,「幾十萬、百萬健康個資,如何避免資安竊取、妥善運用,這是國安問題,必須從管制角度完善規範。

」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解釋改制後的國科會主委由政務委員兼任,可提升跨部門溝通效率。

至於該怎麼做?吳政忠解釋,改制後的國科會主委是由行政院的政務委員兼任,這項制度的設計,讓政委有權協調各部門,商請各部會首長乃至行政體系官員,更有效率進行跨部會討論複雜議題。

以精準健康為例,相關利益關係者涉及民眾、醫院、醫材商、資通訊廠商、以及主管機關衛福部。

針對想推展的創新應用,可透過「沙盒」模式驗證,以「並聯」多方協作商討模式,打破過去單點「串聯」溝通,進一步針對法規缺漏之處快速補強,又不拖累應用落地進度。

民眾有感的永續科技,培養跨界視野的科學人才至於科技政策如何讓民眾有感,同時又實現永續目標?吳政忠坦言,科技效益要讓大眾從日常生活體察到,難度非常高,目前國科會的著力點有兩大方向。

其一是基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建構民生公共物聯網,打造中央與地方縣市交流平台,針對水、空、地、災議題,找出可行的科技解決方案。

吳政忠提到,以前嘉南一帶需要人力查看灌溉水道和閘門,這類職務被稱為「掌水工」,隨著農業鄉鎮掌水工高齡化,以及環境變遷造成氣候的不穩定,政府協助導入智慧流量監測、電動水閘門科技,幫助掌水工熟悉科技使用,減輕勞務工作的負擔,增進工作的效率,同時也能有效運用水資源達到環境永續。

國科會推動科技永續的第二個面向,則透過各種科普推廣計畫,吸引更多新世代人才投入科研。

吳政忠指出,2019年開始舉辦KissScience—科學開門,青春不悶活動,把103個科研場域向外開放,並舉辦多達360場活動,鼓勵莘莘學子用趣味方式愛上科技、研讀科學。

PhotoCredit:國科會國科會KissScience活動。

不過吳政忠認為,「所謂科學,不應只侷限理工也包含人文社會,讀人文社會也要懂科技」。

學者出身的他,過去主要研究領域擅長於應用力學,搭上近期台灣地震不斷,瞬間化身教書的吳教授,展現他豐富的跨領域學養,親切談著地震波當中縱波(P波)、橫波(S波)的差異,他提到,科學在生活中的用處,就是當了解其中的原理,就能在災害發生當下比別人多一份淡定。

當科技定義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科技不止是國科會的科技,科技應該是與社會、經濟、産業、環境等共同介接。

未來國科會在創新、包容、永續還有哪些新施政?讓我們拭目以待。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廣告Tags: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智慧國家永續國科會包容創新吳政忠科技科技轉型兼容More...高虹安如果在德國求學將鬱鬱寡歡,因為她除了炫耀排名,其他什麼也沒有9則觀點照顧機構每周兩次強制快篩,為什麼要如此折騰這些失能者和身心障礙者?1則觀點《尋找尊嚴》:原本彼此尊敬的波多黎各人,抵達美國就開始一直受到輕蔑及羞辱1則觀點黑人女歌手飾演《小美人魚》引發兩極評價,但誰說人魚這種幻想生物就非得是白人?1則觀點醉人的「泥煤味」其實很不環保?這兩間酒廠改變釀造流程,讓威士忌變得更「綠」1則觀點《變得不好惹以後,我的生活好過多了》:做一個溫柔的人,比做一個成功的人厲害多了1則觀點高虹安縱然有滿滿的學歷歧視,但許多「學歷無用論」的發文背後,卻透出更深的優越感3則觀點〈可不可以放進去一下下就好〉:當原住民族與性平議題被一起談會發生什麼事?1則觀點【專訪】《文學裡沒有神》作者沈眠:我想要用心活在無題的人生裡,完成自己的多樣性1則觀點單身直男令人卻步的「一日約會提案」:為什麼愈是認真,反而愈難和異性相處?3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