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臺中市)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坑,是臺灣臺中市北屯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和平里、大坑里、民德里、東山里、民政里。

大坑(臺中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大坑漢字大坑白話字Tōa-kheⁿ臺羅拼音Tuā-khenn閩南拼音Duâknē 大坑,是臺灣臺中市北屯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和平里、大坑里、民德里、東山里、民政里。

[1][2] 目次 1歷史 2聚落 3交通 4學校 5觀光 6參考文獻 歷史[編輯]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大坑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大坑庄」,隸屬於捒東上堡。

該庄西北與聚興庄為鄰,北與下南坑庄、七份庄為鄰,東北邊及東邊北段與馬力埔庄為鄰,東邊南段與大湳庄為鄰,南邊為頭汴坑庄,西邊為廍仔庄、軍功藔庄。

[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臺中廳。

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新社區」,隸屬於臺中廳。

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新社區隸屬不變。

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大坑」大字,隸屬於臺中州大屯郡北屯庄[3]。

戰後北屯庄改制為北屯鄉,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村。

1947年2月,北屯鄉併入省轄臺中市而改稱北屯區,村亦改制為里。

2010年12月,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臺中市,北屯區隸屬不變。

聚落[編輯]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廣盛、大帝城、大坑、江貴城、下橫坑、薴仔坑、北坑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此外,本地區尚有清水口、大湖、大湖口、三角埔、番仔城、半天嶺、西螺湖、瓦磘、大崎腳、內湖底、頭嵙、雙連坪、龍舟窩、畚箕湖、廍子坑、青山社區、三貴城、嶺秀山莊、東山社區、華陽山莊、雅歌皇家別墅、聖地雅哥別墅等聚落[2]。

交通[編輯] 市道129號(東山路二段、中興巷、廍子路)是石岡區土牛至大里區塗城的道路,大致以沿大坑溪谷地蜿蜒經過本地區。

由該道路向東北越過山區可前往馬力埔、大湳、新社、土牛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向西南可前往廍子、三汴、太平東北部、頭汴坑西端、車籠埔、番子寮(部分路段與塗城交界)、草湖並止於省道台3線另一路口。

[1][4][5][6] 規劃中的臺中捷運綠(大坑延伸)線延伸段舊社-經補庫站 學校[編輯] 大坑國小(一度改名為光正國小) 逢甲國小 林肯美國學校 觀光[編輯] 大坑風景區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02.1《臺中市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6年9月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臺中市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6年9月 ^《臺中縣新社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2月 ^《臺中縣太平市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2月 閱論編昔日大屯郡(1920年-1945年)大里庄大里·詹厝園·番子寮·塗城·草湖·大突寮·涼傘樹·內新霧峰庄霧峰·柳樹湳·吳厝·萬斗六·丁臺大平庄大平·三汴·番子路·車籠埔·頭汴坑北屯庄北屯(1941年南部拆出併入臺中市)·二分埔·舊社·軍功寮·廍子·水景頭·邱厝子(1941年併入臺中市)·賴厝廍(1941年併入臺中市)·乾溝子(1941年併入臺中市)·四張犁·水汴頭·三分埔·水湳·後庄子·上七張犁·陳平·大坑西屯庄西屯·上牛埔子·八張犁·林厝·水堀頭·潮洋·惠來厝·下石碑·上石碑·港尾子·下七張犁·馬龍潭·何厝南屯庄南屯·土庫(1941年併入臺中市)·田心·溝子墘·三塊厝·永定厝·新庄子·劉厝·山子腳·鎮平·麻糍埔·水碓·番社腳·麻園頭(1941年併入臺中市)·知高·同安厝·下牛埔子·下楓樹腳烏日庄烏日·朥(月胥)·九張犁·五張犁·阿密哩·頭前厝·蘆竹湳·溪心垻·喀哩·同安厝·學田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坑_(臺中市)&oldid=69319081」 分類:​北屯區地名大屯郡大字捒東上堡隱藏分類:​含有閩南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