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於指揮棒在後期大型樂團的演奏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指揮棒往往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 指揮棒始見於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製手杖,是修女謳歌時使用的 ... 指揮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1月6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俄國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手持指揮棒進行指揮 指揮棒是指揮家用於指定演出節奏的短小棍棒。

一般來說,指揮棒由輕便的木頭、玻璃鋼或者碳纖維製成。

棍棒的較粗的一端,常常覆有一層軟膠,便於手持。

指揮棒的長度並無統一,常見於10英寸(25公分)至24英寸(61公分)間。

一般職業指揮家會根據個人需要,特別訂制自己的指揮棒。

在指揮棒出現以前,擔當指揮角色的音樂家(通常是第一小提琴手)會使用小提琴的琴弓來代替指揮棒。

由於指揮棒在後期大型樂團的演奏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指揮棒往往被賦予更多的意義。

如美國指揮家詹姆士·列文(JamesLevine)曾說:「指揮棒也是一種樂器。

」 歷史[編輯] 指揮棒始見於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製手杖,是修女謳歌時使用的。

而今天較常用的小棒,大概在1820年出現,由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路易斯·施波爾(LouisSpohr)引進使用。

在此之前,指揮家並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

使用[編輯] 通常指揮棒會由右手握持,唯有些左撇子的指揮家會把其握在左手(年輕的左撇子指揮有時會被其老師「誘使」其使用右手[來源請求])。

最常見的握持方法,就是以拇指、食指及中指握著棒身,尾部的位置則置於掌心。

有些指揮家如布萊茲(PierreBoulez)、史托高斯基(LeopoldAnthonyStokowski)等,則選擇不用指揮棒。

小型組合及合唱指揮中,則絕少使用指揮棒。

無論使用與否,重點是指揮要透過其表情及身體動作以向樂手傳遞其意念。

美國音樂家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曾說道:「若一個指揮家使用指揮棒,則該棒必須成為活物,如有一股電流在其中,致使它的一小移動都成為有意義的移動。

同樣地,若指揮家不用指揮棒,他就要靠雙手做到同樣的東西。

無論有指揮棒與否,其表情必是首要,音樂上一定要顯得有意義。

」 這是一篇關於樂器或樂器製作的小作品。

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閱論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指挥棒&oldid=57636350」 分類:樂器棍棒隱藏分類:自2014年1月缺少來源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全部小作品樂器小作品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SuomiFrançaisעבריתHrvatski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Македонски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