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英語: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1880年12月31日-1959年10月16日),美利坚合众国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曾在 ...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乔治·马歇尔GeorgeMarshall第15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任期1939年9月1日-1945年11月18日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哈里·S·杜鲁门前任马林·克雷格继任德怀特·艾森豪第50任美国国务卿任期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总统哈里·S·杜鲁门前任詹姆斯·弗朗西斯·伯恩斯继任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逊第3任美国国防部长任期1950年9月21日-1951年9月12日总统哈里·S·杜鲁门前任路易斯·阿瑟·约翰逊(英语:LouisA.Johnson)继任罗伯特·阿贝克隆比·洛维特(英语:RobertA.Lovett) 个人资料出生小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CatlettMarshall,Jr.(1880-12-31)1880年12月31日 美國宾夕法尼亚州尤宁敦逝世1959年10月16日(1959歲-10-16)(79歲) 美國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政党無黨籍[1]配偶伊麗莎白·卡特·科尔斯(1902年成婚,1927年妻故)凯瑟琳·博伊斯·图珀·布朗(1882年-1978年)母校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专业军人政治家宗教信仰美國聖公會[2]获奖陆军杰出服役勋章(2)银星勋章諾貝爾和平獎巴斯爵级大十字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奧蘭治-拿騷勳章签名军事背景效忠 美國服役 美國服役时间1902年-1959年[3]军衔五星上将指挥美国陆军参谋长参战美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 馬歇爾在談論政務 雅尔塔会议萊希遮住的就是馬歇爾 小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英語:GeorgeCatlettMarshall,Jr.,1880年12月31日-1959年10月16日),美利坚合众国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曾在二戰期間提拔多位將領。

他毕业于維吉尼亞軍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4年夏到1927年春末在美军驻中国天津第15步兵团任主任参谋,学习了汉语。

1939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帮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谋划策,二战期间坚持先進攻德国再攻打日本的戰略方針,1945年退役。

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目录 1生平 1.1第二次世界大戰 1.2二戰結束 1.3馬歇爾使華 1.3.1背景 1.3.2一月停战令 1.3.3整军方案 1.3.4第二次调停与六月停战 1.3.5夏季调停 1.3.6制宪国大期间的马歇尔 1.3.7马歇尔离华及声明 1.4國務卿 2参见 3参考文献 3.1引用 3.2来源 4外部链接 生平[编辑] 马歇尔于1901年毕业于維吉尼亞軍校,在校期间曾担任被视为学员最高荣誉的学员总队长(FirstCaptain)[4]。

1938年馬歇爾准將被任命為陸軍部副部長。

1939年9月1日被美國總統羅斯福任命馬歇爾為陸軍參謀長,正式授予他少將軍銜,令臨時上將軍銜。

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爭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沒有參戰,國內有不參戰和參戰兩種聲音。

馬歇爾認為,無論參戰與否,日後美國必會捲入戰爭,現在應該援助英國的戰略,為美國爭取更多備戰的時間。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因為美軍遭到偷襲,而華盛頓沒有發佈日本偷襲等信息,沒有美軍將領察覺日本偷襲,使許多將領等都被處分撤職。

陸軍夏威夷軍區(HawaiianDepartment)陸軍三星中將司令沃爾特·肖特(英语:WalterShort)和太平洋艦隊海軍四星上將司令哈斯本·金梅爾被解除職務,被指責疏於職責,翌年均以少將軍銜退役(兩人其後均被國會和軍部雙方面調查,他們都反複申訴無辜,但都沒有得到重視)。

雖然馬歇爾被人責備和質問,卻沒有受到任何處分等。

他將應當退役軍官的名單列出,認為他們年事已高并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作戰思想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上面,自己也在名單之列中。

馬歇爾認為要推陳出新,自己已經是年老的人,應當找新血擔當。

羅斯福雖然批准辭退老將,但堅決留下馬歇爾。

其後補充新的軍官將領,分別提拔艾森豪、喬治·巴頓、奧馬爾·布拉德利、李奇微、馬克斯維爾·泰勒、馬克·克拉克、德弗斯、約瑟夫·史迪威、勞頓·科林斯、泰利·德·拉·梅薩山艾倫、沃爾特·史密斯、勞埃德·弗雷登道爾、約翰·盧卡斯(英语:JohnP.Lucas),亞歷山大·帕奇、詹姆斯·范佛里特等人。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邱吉爾兩國軍隊在卡薩布蘭卡進行會議,馬歇爾主張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法國北部攻入歐洲大陸,但邱吉爾不同意。

會議沒有作出決定,最後決定以在西西里登陸為最近作戰目標。

1943年12月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最終決定,於1944年5月由美、英軍在法國北部諾曼第地區登陸,代號定為“霸王”。

秋天同盟國在魁北克會議命馬歇爾為此次行動的指揮官。

羅斯福寫信給約翰·潘興說馬歇爾的指揮才能應該給他1次戰場指揮的機會,潘興回道他這麽重要的將軍應該留在後方,不能失去這樣的人才。

羅斯福認為他的辦事能力強,做事非常稱職,最終把馬歇爾留在身邊,命他為陸軍參謀長。

馬歇爾推薦艾森豪為盟軍最高司令,指揮“霸王”行動,羅斯福批准,對外公佈艾森豪為盟軍最高司令的消息。

1944年6月6日美軍登陸諾曼底,美軍眾將與英軍最高指揮蒙哥馬利因為功勞問題產生不和。

馬歇爾提醒艾森豪,美軍眾將因為功勞上與英軍的英雄蒙哥馬利而產生嫌隙,你不應該為了虛榮與他產生矛盾,要求艾森豪遵從他的意思,需要盟軍互相依賴才能把軸心國國家擊敗。

二戰結束[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8月馬歇爾向新任總統杜魯門寫信要求卸任,也寫到艾森豪繼任他的參謀長位置。

1945年11月進行卸任儀式,杜魯門宣讀馬歇爾的過往以及獎令狀,為祖國立下殊勛,他的品格等得到讚揚并為馬歇爾戴上橡樹葉章。

儀式過後,杜魯門祝馬歇爾退休愉快,不會再打擾你。

馬歇爾使華[编辑] 主条目:馬歇爾使華更多信息:1945年国共冲突 国民政府代表张群,调停使马歇尔,中共代表周恩来 1945年底至1947年初初退役的馬歇爾奉杜鲁门总统之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

杜鲁门总统在马歇尔赴华就任之前的写的一封信里,明确给出了马歇尔的具体任务: 我特别希望你竭力说服中国政府召开包括各主要政党的国民会议,以实现中国之统一;同时实现停止敌对行动,尤其是在华北停止敌对行动。

1945年二战结束后,战胜国中华民国面临一次实现国内和平,施行宪政的历史机遇,同时也笼罩着国共内战的阴影。

马歇尔来华就是为了调解国共军事冲突,杜绝爆发全面内战之可能,但是这次调解最终以失败中止。

马歇尔离开中国,回美在杜魯門支持下榮升国务卿。

随后1947年3月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

背景[编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国共为受降权和受降地区发生军事冲突。

为缓解军事紧张局势,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调解国共争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蒋中正邀请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8月25日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与国民政府就两党关系和和平建国事宜进行了初步会谈并在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俗称双十协定。

一月停战令[编辑] 整军方案[编辑] 第二次调停与六月停战[编辑] 夏季调停[编辑] 制宪国大期间的马歇尔[编辑] 马歇尔离华及声明[编辑] 1947年1月7日,蔣中正設晚宴餞別馬歇爾,再次邀請馬歇爾重返中國擔任特別顧問,答應賦予他所擁有之一切權力,共同為使中國成為中美兩國人民所想望之國家而努力[5]:8259。

1月8日,马歇尔离开中国返回美国,蔣中正夫婦至機場送行[5]:8260。

國務卿[编辑] 在1947年-1949年任美国国务卿,之前在1945年底到1947年初曾介入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谈判,在國共內戰中明顯親共[6]。

他曾逼迫蔣中正下達的六月停戰令使國軍在四平戰役中勝利後無法前進,後來招致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的強烈批評[7]。

1947年5月7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稱中國政府改組已具備美國貨款條件[8]:8350。

11月28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訓令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向蔣介石建議改組陸軍勤務機構[8]:8462。

11月29日,美前駐外大使12人致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及國務卿馬歇爾,呼籲對中國予以軍事裝備及經濟財政援助[8]:8462。

阿靈頓國家公墓的馬歇爾將軍墓碑 在1950年-1951年任国防部长,他提出过“欧洲复兴计划”,并因为此计划改善了西欧战后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于195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参见[编辑] 五星上将 马歇尔使华 马歇尔计划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MarshallPapersPentagonOfficeSelectedCorrespondenceBox69Folder18GeorgeC.MarshallFoundationhttp://www.marshallfoundation.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orgeCatlettMarshall,GeneraloftheArmy.[2016-09-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0).  ^U.S.officersholdingfive-starrankneverretire;theydrawfullactivedutypayforlife.SpencerC.Tucker.TheEncyclopediaoftheVietnamWar:APolitical,Social,andMilitaryHistory.ABC-CLIO.2011:1685[2016-09-09].ISBN 978-1-85109-96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Groom,Winston.TheGenerals:Patton,MacArthur,Marshall,andtheWinningofWorldWarII.NationalGeographicBooks.2015.ISBN 9781426215506.  ^5.05.1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编).《中華民國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關中.天下遠見出版.2010年7月7日,ISBN978-986-216-568-3 ^麥卡錫.America'sRetreatFromVictory:TheStoryOfGeorgeCatlettMarshall.  ^8.08.18.2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民國史大事記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来源[编辑] 《马歇尔使华》,中华民国史料丛稿,中华书局,1979年 《马歇尔使华报告书箋註》,中央研究院现代历史研究所,1994年 《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第三编第五卷,1999 《政治协商会议与国共谈判》,台湾五南出版社,1992 《政协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1988 Marshall,GeorgeCatlett.ThePapersofGeorgeCatlettMarshall.Vol.5:"TheFinestSoldier,"January1,1945-January7,1947.LarryI.BlandandSharonRitenourStevens,eds.JohnsHopkinsU.Press,2003 U.S.DepartmentofState.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DiplomaticPapers,1945.VolumeVII.TheFarEast:China.Washington,D.C.:GPO,1969. 麥卡錫.America'sRetreatFromVictory:TheStoryOfGeorgeCatlettMarshall 赵红:《马歇尔使华对中国内战的影响》,《延安大学学报》,2009年1月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维基语录上的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语录 前任:马林·克雷格 美国陆军参谋长1939年-1945年 繼任: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前任:詹姆斯·F·伯恩斯 美国国务卿1947年-1949年 繼任:迪安·艾奇逊 前任:路易斯·A·约翰逊 美国国防部长1950年-1951年 繼任:罗伯特·A·洛维特 查论编美国五星上将陸軍 佐治·馬歇爾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亨利·阿诺德 奧馬爾·布雷德利 海軍 威廉·D·李海 恩斯特·金恩 切斯特·W·尼米兹 小威廉·海爾賽 空軍 亨利·阿诺德 查论编美国国务卿 托马斯·杰斐逊 埃德蒙·伦道夫 蒂莫西·皮克林 约翰·马歇尔 詹姆斯·麦迪逊 罗伯特·史密斯 詹姆斯·门罗 约翰·昆西·亚当斯 亨利·克莱 马丁·范布伦 爱德华·利文斯顿 路易斯·麦克莱恩 约翰·福赛思 丹尼尔·韦伯斯特 埃布尔·P·厄普舍 约翰·C·卡尔霍恩 詹姆斯·布坎南 约翰·M·克莱顿 丹尼尔·韦伯斯特 爱德华·埃弗里特 威廉·L·马西 刘易斯·卡斯 杰里迈亚·S·布莱克 威廉·H·苏厄德 伊莱休·B·沃什伯恩 汉密尔顿·菲什 威廉·M·埃瓦茨 詹姆斯·G·布莱恩 弗雷德里克·西奥多·弗里林海森 托马斯·F·贝亚德 詹姆斯·G·布莱恩 约翰·W·福斯特 沃尔特·Q·格雷沙姆 理查德·奥尔尼 约翰·舍曼 威廉·R·戴 海约翰 羅脫 罗伯特·培根 菲兰德·C·诺克斯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罗伯特·蓝辛 班布里奇·科尔比 查尔斯·埃文斯·休斯 弗兰克·B·凯洛格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 科德尔·赫尔 小爱德华·斯特蒂纽斯 詹姆斯·F·伯恩斯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迪安·艾奇逊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克里斯蒂安·赫脱 迪安·腊斯克 威廉·P·罗杰斯 亨利·基辛格 赛勒斯·万斯 埃德蒙·马斯基 亞歷山大·海格 乔治·普拉特·舒尔茨 詹姆斯·贝克 劳伦斯·伊格尔伯格 沃伦·克里斯托弗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 科林·鲍威尔 康多莉扎·赖斯 希拉里·克林顿 约翰·克里 雷克斯·蒂勒森 邁克·蓬佩奧 安東尼·布林肯 查论编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内阁(1945年-1953年)副总统空缺(1945年–1949年)→阿尔本·W·巴克利(1949年–1953年)国务卿小爱德华·斯特蒂纽斯(1945年)-詹姆斯·F·伯恩斯(1945年–1947年)-乔治·C·马歇尔(1947年–1949年)-迪安·G·艾奇逊(1949年–1953年)战争部长亨利·L·史汀生(1945年)-罗伯特·P·帕特森(1945年–1947年)-肯尼士·C·卢瓦尔(1947年)国防部长詹姆斯·V·福莱斯特(1947年–1949年)-路易斯·A·约翰逊(1949年–1950年)-乔治·C·马歇尔(1950年–1951年)-罗伯特·A·洛威特(1951年–1953年)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1945年)-弗雷德·文森(1945年–1946年)-约翰·W·斯奈德(1946年–1953年)司法部长法兰西斯·比德尔(1945年)-汤姆·C·克拉克(1945年–1949年)-J·霍华德·麦葛瑞斯(1949年–1952年)-詹姆士·P·麦格雷纳里(1952年–1953年)邮政部长法兰克·C·沃克(1945年)-罗伯特·E·汉尼根(1945年–1947年)-杰西·M·唐纳森(1947年–1953年)海军部长詹姆斯·V·福莱斯特(1945年–1947年)内政部长哈罗德·L·伊克斯(1945年–1946年)-朱利叶斯·A·克鲁格(1946年–1949年)-奥斯卡·L·查普曼(1949年–1953年)农业部长克劳德·R·威卡德(1945年)-克林顿·P·安德森(1945年–1948年)-查尔斯·F·布兰南(1948年–1953年)商务部长亨利·A·华莱士(1945年–1946年)-威廉·A·哈里曼(1946年–1948年)-查尔斯·W·索伊尔(1948年–1953年)劳工部长法兰西斯·珀金斯(1945年)-刘易斯·B·施韦伦巴赫(1945年–1948年)-莫里斯·J·托宾(1948年–1953年) 查论编美国陆军武官首長美國陸軍總指揮官乔治·华盛顿→亨利·诺克斯→約翰·杜迪(英语:JohnDoughty)→約西亞·哈馬(英语:JosiahHarmar)→阿瑟·聖克萊→安东尼·韦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威尔金森→亨利·迪尔伯恩→雅各·布朗(英语:JacobBrown)→亞歷山大·馬科姆(英语:AlexanderMacomb(general))→温菲尔德·斯科特→喬治·麥克萊倫→亨利·哈勒克→尤利西斯·格蘭特→威廉·薛曼→菲利普·谢里登→約翰·斯科菲爾德(英语:JohnSchofield)→納爾遜·邁爾斯(英语:NelsonA.Miles)美国陆军参谋长塞繆爾·楊(英语:SamuelBaldwinMarksYoung)→阿德纳·查菲→約翰·貝茨(英语:JohnC.Bates)→詹姆斯·貝爾(英语:J.FranklinBell)→雷納德·伍德(英语:LeonardWood)→威廉·沃瑟斯龐(英语:WilliamWallaceWotherspoon)→休·斯科特(英语:HughL.Scott)→塔斯克·布里斯(英语:TaskerH.Bliss)→佩頓·馬奇(英语:PeytonC.March)→约翰·潘兴→約翰·海因斯(英语:JohnL.Hines)→查爾斯·薩默羅爾(英语:CharlesPelotSummerall)→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马林·克雷格→喬治·馬歇爾→德懷特·艾森豪→奥马尔·布拉德利→約瑟夫·科林斯→马修·李奇威→馬克斯維爾·泰勒→李曼·雷姆尼澤→喬治·戴克(英语:GeorgeDecker)→厄爾·惠勒(英语:EarleWheeler)→哈羅德·強森(英语:HaroldKeithJohnson)→威廉·威斯特摩兰→小布魯斯·帕爾默(英语:BrucePalmerJr.)→克雷頓·艾布蘭→佛瑞德里克·韋安德(英语:FrederickC.Weyand)→伯納德·羅傑斯(英语:BernardW.Rogers)→愛德華·邁耶(英语:EdwardC.Meyer)→小約翰·威克姆→卡爾·沃諾(英语:CarlE.Vuono)→戈登·薩利文(英语:GordonR.Sullivan)→丹尼斯·賴默(英语:DennisReimer)→艾力·新關→彼得·斯庫梅克(英语:PeterSchoomaker)→小喬治·凱西→马丁·邓普西→雷蒙德·奥迪尔诺→马克·米利→詹姆斯·麥康維爾(英语:JamesC.McConville) 查论编冷戰相关人物冷战导航模板 美洲北美洲 美國 哈里·S·杜鲁门 喬治·馬歇爾 乔治·凯南 约瑟夫·麥卡錫 德怀特·D·艾森豪 約翰·F·甘迺迪 羅伯特·F·甘迺迪 林登·约翰逊 理查德·尼克松 亨利·基辛格 杰拉尔德·福特 吉米·卡特 罗纳德·里根 乔治·H·W·布什  加拿大 威廉·莱昂·麦肯齐·金 路易·圣洛朗 约翰·迪芬贝克 莱斯特·皮尔逊 皮埃尔·特鲁多 乔·克拉克 約翰·特納 布赖恩·马尔罗尼  古巴 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 菲德尔·卡斯特罗 劳尔·卡斯特罗 切·格瓦拉  尼加拉瓜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加西亚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 丹尼尔·奥尔特加 南美洲 阿根廷 切·格瓦拉 庇隆 魏地拉 加尔铁里 阿方辛 梅内姆  巴西 瓦加斯 古拉特 翁貝托·布朗庫  智利 阿连德 皮诺切特  欧洲 英国 乔治六世 伊丽莎白二世 溫斯頓·邱吉爾 克莱门特·艾德礼 安東尼·艾登 哈羅德·麥美倫 道格拉斯-休姆 哈羅德·威爾遜 爱德华·希思 詹姆斯·卡拉汉 玛格丽特·撒切尔 约翰·梅杰  法國 罗贝尔·舒曼 樊尚·奥里奥尔 勒内·科蒂 夏爾·戴高樂 米歇尔·德勃雷 乔治·蓬皮杜 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 乔治·蓬皮杜 雅克·沙邦-戴尔马 皮埃尔·梅斯梅尔 瓦勒里·德斯坦 雅克·希拉克 雷蒙·巴尔 弗朗索瓦·密特朗 皮埃尔·莫鲁瓦 洛朗·法比尤斯 雅克·希拉克 米歇尔·罗卡尔  西德 康拉德·阿登納 路德维希·艾哈德 库尔特·乔治·基辛格 维利·勃兰特 赫尔穆特·施密特 赫尔穆特·科尔  義大利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帕尔米罗·陶里亚蒂 朱利奥·安德烈奥蒂 阿尔多·莫罗 恩里科·贝林格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贝蒂诺·克拉克西  挪威 埃纳尔·基哈德森 奥斯卡尔·托尔普 伊翁·吕恩 特里格弗·布拉特利 拉尔斯·科瓦尔 奥德瓦尔·努尔利 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科勒·伊萨赫森·维洛克 扬·叙瑟  葡萄牙 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 馬爾塞洛·達斯內維斯·阿爾維斯·卡丹奴 弗朗西斯科·達科斯塔·戈麥斯 瓦斯科·贡萨尔维斯 马里奥·苏亚雷斯 玛丽亚·德卢尔德斯·平塔西尔戈 阿尼巴尔·卡瓦科·席尔瓦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胡安·卡洛斯一世 阿道弗·苏亚雷斯 费利佩·冈萨雷斯  土耳其 雷杰普·佩克尔 哈桑·萨卡 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阿德南·曼德列斯 杰马勒·古尔塞勒 伊斯麦特·伊诺努 苏阿特·于尔居普吕 苏莱曼·德米雷尔 尼哈特·埃里姆 费里特·梅伦 比伦特·埃杰维特 图尔古特·厄扎尔 耶尔德勒姆·阿克布卢特 梅苏特·耶尔马兹  圣座 庇護十二世 若望二十三世 保祿六世 若望·保祿一世 若望·保祿二世  蘇聯 约·维·斯大林 维·米·莫洛托夫 格·馬·馬林科夫 安·安·葛羅米柯 尼·谢·赫鲁晓夫 列·伊·勃列日涅夫 阿·尼·柯西金 尤·弗·安德罗波夫 康·乌·契尔年科 米·谢·戈巴契夫 愛·阿·謝瓦爾德納澤 尼·伊·雷日科夫 鲍·尼·叶利钦 列·马·克拉夫丘克 斯·斯·舒什克维奇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威廉·皮克 瓦爾特·烏布利希 埃里希·昂纳克 埃贡·克伦茨  波蘭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爱德华·奥哈布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 爱德华·盖莱克 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亞 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 莱赫·瓦文萨  捷克斯洛伐克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安东宁·诺沃提尼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古斯塔夫·胡萨克 卡雷尔·乌尔班内克 瓦茨拉夫·哈维尔  羅馬尼亞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扬·伊利埃斯库  保加利亚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维尔科·契尔文科夫 托多尔·日夫科夫 佩特尔·姆拉德诺夫 哲柳·哲列夫  匈牙利 拉科西·马加什 纳吉·伊姆雷 卡达尔·亚诺什 格罗斯·卡罗伊  阿尔巴尼亚 恩維爾·霍查 拉米兹·阿利雅  南斯拉夫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亞歷山大·蘭科維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弗拉尼奥·图季曼  亚太亚洲东亚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 胡乔木 周恩来 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刘少奇 朱德 任弼时 董必武 宋庆龄 林彪 陈伯达 康生 四人帮 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 王洪文 华国锋 黄华 叶剑英 邓小平 陈云 胡耀邦 李先念 赵紫阳 吴学谦 杨尚昆 姚依林 李鹏 钱其琛 乔石 江泽民 宋平 李瑞环  中華民國 蔣中正 李宗仁 陳誠 嚴家淦 蔣經國 謝東閔 孫運璿 俞國華 李登輝 李煥 郝柏村  日本 昭和天皇 明仁天皇 吉田茂 鳩山一郎 石橋湛山 岸信介 池田勇人 佐藤荣作 田中角荣 三木武夫 福田赳夫 大平正芳 鈴木善幸 中曾根康弘 安倍晋太郎 竹下登 宇野宗佑 海部俊樹 宮澤喜一 朝鲜半岛 朝鲜 金日成  韩国 李承晚 尹潽善 張勉 朴正熙 崔圭夏 全斗煥 盧泰愚  蒙古人民共和国 霍尔洛·乔巴山 尤睦佳·泽登巴尔 姜巴·巴特蒙赫 彭萨勒玛·奥其尔巴特 东南亚越南 北越 胡志明 孙德胜 范文同 武元甲 黎笋 文进勇 長征 阮文灵  南越 吳廷琰 阮文紹 阮高祺 潘克丑 陳文香 阮慶 楊文明  印度尼西亞 苏加诺 苏哈托  泰國 普密蓬·阿杜德 銮披汶·颂堪 沙立·他那叻 他侬·吉滴卡宗 炳·廷素拉暖  菲律賓 曼努埃爾·羅哈斯 埃爾皮迪奧·基里諾 拉蒙·麥格塞塞 卡洛斯·加西亞 马卡帕加尔 费迪南德·马科斯 柯拉蓉·艾奎諾 何塞·马利亚·西松 努·密蘇阿里  马来西亚 东姑阿都拉曼 敦阿都拉萨 胡先翁 马哈迪·莫哈末  新加坡 李光耀 吴作栋  緬甸 吴努 奈温  柬埔寨 西哈努克 朗诺 波尔布特 乔森潘 韓桑林 洪森  老挝 西萨旺·冯 西萨旺·瓦达纳 文翁 梭发那·富马 苏发努冯 凯山·丰威汉 南亚 阿富汗 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哈菲佐拉·阿明 巴布拉克·卡尔迈勒 穆罕默德·纳吉布拉 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  印度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 英迪拉·甘地 莫拉尔吉·德赛 查蘭·辛格 拉吉夫·甘地 維什瓦納特·普拉塔普·辛格 錢德拉·謝卡爾 纳拉辛哈·拉奥  巴基斯坦 利雅卡特·阿里·汗 卡瓦贾·纳兹穆丁 侯赛因·沙希德·苏拉瓦底 易卜拉欣·伊斯迈尔·琼德里加 阿尤布·汗 叶海亚·汗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穆罕默德·齐亚·哈克 穆罕默德·汗·居内久 贝娜齐尔·布托 納瓦茲·謝里夫  孟加拉国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齊亞·拉赫曼 艾尔沙德  澳大利亚 班·奇夫利 羅伯特·孟席斯 哈罗德·霍尔特 约翰·麦克尤恩 约翰·戈顿 威廉·麦克马洪 愛德華·惠特蘭 马尔科姆·弗雷泽 鮑勃·霍克 保羅·基廷  中东及非洲中东 土耳其 雷杰普·佩克尔 哈桑·萨卡 塞姆斯丁·居纳尔塔伊 阿德南·曼德列斯 杰马勒·古尔塞勒 伊斯麦特·伊诺努 苏阿特·于尔居普吕 苏莱曼·德米雷尔 尼哈特·埃里姆 费里特·梅伦 比伦特·埃杰维特 图尔古特·厄扎尔 耶尔德勒姆·阿克布卢特 梅苏特·耶尔马兹  以色列 戴维·本-古里安 摩西·夏里特 列维·艾希科尔 果尔达·梅厄 伊扎克·拉宾 贝京 伊扎克·沙米尔 希蒙·佩雷斯  埃及 纳赛尔 薩達特 穆巴拉克  约旦 阿卜杜拉·伊本·海珊 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 胡笙·賓·塔拉勒  叙利亚 哈菲兹·阿萨德  伊拉克 贝克尔 萨达姆  沙烏地阿拉伯 阿卜杜勒-阿齊茲 紹德 費薩爾 哈立德 法赫德  伊朗 巴勒維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利比亞 伊德里斯一世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尔及利亚 阿巴斯 本·貝拉 布邁丁 比塔特 本·杰迪德 布迪亞夫  突尼西亞 哈比卜·布尔吉巴 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也门 北也門 薩利赫  南也門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 阿里·纳赛尔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阿拉法特 撒哈拉以南非洲 南非 扬·史末资 丹尼尔·马兰 約翰內斯·格哈杜斯·斯揣敦 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 巴尔萨泽·约翰内斯·沃斯特 彼得·威廉·波塔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纳尔逊·曼德拉  塞内加尔 利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  几内亚 艾哈迈德·塞古·杜尔  科特迪瓦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  马里 穆萨·特拉奥雷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托马斯·桑卡拉  加纳 夸梅·恩克鲁玛  多哥 纳辛贝·埃亚德马  達荷美/ 贝宁 马蒂厄·克雷库  奈及利亞 奥卢塞贡·奥巴桑乔  中非 戴维·达科 让-贝德尔·博卡萨  加彭 哈吉·奥马尔·邦戈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马里安·恩古瓦比 德尼·萨苏-恩格索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帕特里斯·卢蒙巴 蒙博托·塞科  衣索比亞 海尔·塞拉西一世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  索馬利亞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  肯尼亚 乔莫·肯雅塔 丹尼尔·阿拉普·莫伊  乌干达 米尔顿·奥博特 伊迪·阿敏 约韦里·穆塞韦尼  坦桑尼亚 朱利叶斯·尼雷尔  安哥拉 阿戈什蒂纽·内图 若澤·多斯桑托斯 若纳斯·萨文比  纳米比亚 萨姆·努乔马  尚比亞 肯尼思·卡翁达 弗雷德里克·齊盧巴  羅德西亞/ 辛巴威 伊恩·史密斯 埃布尔·穆佐雷瓦 卡南·巴納納 罗伯特·穆加贝  马拉维 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 莫桑比克 萨莫拉·马谢尔  利比里亚 威廉·杜伯曼 威廉·理查德·托尔伯特 分類 主題 時間表 查论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01-1925 1901:杜南、帕西 1902:迪科門、戈巴特 1903:克里默 1904:國際法研究院 1905:蘇特納 1906:羅斯福 1907:莫内塔、雷诺 1908:阿诺尔德松、巴耶尔 1909:貝爾納特、德康斯坦 1910:国际和平局 1911:阿赛尔、弗里德 1912:羅脫 1913:拉方丹 1914 1915 1916 1917: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918 1919:威爾遜 1920:布儒瓦 1921:布蘭廷、朗格 1922:南森 1923 1924 1925:張伯倫、道斯 1926-1950 1926:白里安、施特雷澤曼 1927:比松、克维德 1928 1929:凯洛格 1930:瑟德布卢姆 1931:亚当斯、巴特勒 1932 1933:安吉尔 1934:亨德森 1935:奧西茨基 1936:薩維德拉·拉馬斯 1937:塞西爾 1938: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1945:賀可德 1946:巴尔奇、穆德 1947:英国教友会、美国教友会 1948 1949:奧爾 1950:本奇 1951-1975 1951:儒奧 1952:史懷哲 1953:馬歇爾 1954:联合国难民署 1955 1956 1957:皮爾遜 1958:皮爾 1959:諾埃爾-貝克 1960:盧圖利 1961:哈馬舍爾德(颁奖前逝世) 1962:鮑林 1963: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1964:金 1965: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1966 1967 1968:卡森 1969:國際勞工組織 1970:勃勞格 1971:勃蘭特 1972 1973:基辛格、黎德壽(拒绝领奖) 1974:麥克布賴德、佐藤荣作 1975:薩哈羅夫 1976-2000 1976:威廉斯、科里根 1977:國際特赦組織 1978:萨达特、贝京 1979:德蕾莎修女 1980:佩雷斯 1981:联合国难民署 1982:默达尔、加西亚 1983:瓦文萨 1984:图图 1985: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1986:維瑟尔 1987:阿里亞斯 1988: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1989: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1990:戈尔巴乔夫 1991:昂山素季 1992:門楚 1993:曼德拉、德克勒克 1994: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 1995: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罗特布拉特 1996:西门内斯·贝洛、奥尔塔 1997:国际反地雷组织、威廉斯 1998:休姆、特林布尔 1999:無國界醫生 2000:金大中 2001- 2001:联合国、安南 2002:卡特 2003:艾芭迪 2004:馬塔伊 2005:国际原子能机构、巴拉迪 2006:尤納斯、孟加拉乡村银行 2007:戈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2008:阿赫蒂萨里 2009:奧巴馬 2010:刘晓波 2011:约翰逊-瑟利夫、格鲍伊、卡曼 2012:欧洲联盟 2013: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2014:薩塔亞提、优素福扎伊 2015: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2016:桑托斯 2017: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2018:穆奎格、穆拉德 2019:阿比 2020:世界糧食計劃署 2021:雷萨、穆拉托夫 2022:比亚利亚茨基、纪念、公民自由中心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查论编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27–1950 查尔斯·林白(1927) 沃爾特·克萊斯勒(1928) 欧文·D·扬(1929) 圣雄甘地(1930) 皮埃尔·赖伐尔(1931)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 休·萨缪尔·约翰逊(1933)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4) 海尔·塞拉西一世(1935) 華裏絲·辛普森(1936) 蔣中正/宋美齡(1937) 阿道夫·希特勒(1938) 约瑟夫·斯大林(1939) 温斯顿·丘吉尔(1940) 富兰克林·罗斯福(1941) 约瑟夫·斯大林(1942) 乔治·马歇尔(194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44) 哈里·S·杜鲁门(1945) 詹姆斯·F·伯恩斯(1946) 乔治·马歇尔(1947) 哈里·S·杜鲁门(1948) 温斯顿·丘吉尔(1949) 美国战士(1950) 1951–1975 穆罕默德·摩萨台(1951) 伊丽莎白二世(1952) 康拉德·阿登纳(1953)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954) 哈洛·科迪斯(1955) 匈牙利自由战士(1956) 尼基塔·赫鲁晓夫(1957) 夏爾·戴高樂(1958)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59) 美国科学家:乔治·比德尔 /查尔斯·德雷珀 /约翰·恩德斯 /唐纳德·格拉泽 /乔舒亚·莱德伯格 /威拉得·利比 /萊納斯·鮑林 /爱德华·珀塞尔 /伊西多·拉比 /埃米利奥·塞格雷 /威廉·肖克利 /愛德華·泰勒 /查尔斯·汤斯 /詹姆斯·范艾倫 /罗伯特·伍德沃德(1960) 约翰·肯尼迪(1961) 若望二十三世(1962) 马丁·路德·金(1963) 林登·约翰逊(1964) 威廉·威斯特摩兰(1965) 25岁以下一代(1966) 林登·约翰逊(1967) 阿波罗8号宇航员:威廉·安德斯 /弗兰克·博尔曼 /吉姆·洛弗尔(1968) 美国中产阶级(1969) 维利·勃兰特(1970) 理查德·尼克松(1971) 亨利·基辛格 /理查德·尼克松(1972) 约翰·西里卡(1973) 费萨尔国王(1974) 美国妇女:苏珊·布朗米勒 /凯瑟琳·拜尔利 /艾莉森·奇克 /吉尔·康维 /贝蒂·福特 /艾拉·格拉索 /卡拉·希尔斯 /芭芭拉·喬丹 /比利·简·金 /卡罗·塞顿 /苏茜·夏普 /艾迪·维艾特(1975) 1976–2000 吉米·卡特(1976) 穆罕默德·萨达特(1977) 邓小平(1978) 鲁霍拉·霍梅尼(1979) 罗纳德·里根(1980) 莱赫·瓦文萨(1981) 个人电脑(1982) 罗纳德·里根 /尤里·安德罗波夫(1983) 彼得·尤伯罗斯(1984) 邓小平(1985) 科拉松·阿基诺(1986)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87) 濒危的地球(1988)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89)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90) 泰德·透納(1991) 比尔·克林顿(1992) 和平缔造者:伊扎克·拉宾 /纳尔逊·曼德拉 /费雷德里克·戴克拉克 /亚西尔·阿拉法特(1993) 若望保祿二世(1994) 紐特·金里奇(1995) 何大一(1996) 安迪·葛洛夫(1997) 比尔·克林顿 /肯尼思·史塔(1998) 杰夫·贝佐斯(1999) 乔治·沃克·布什(2000) 2001–2020 魯迪·朱利安尼(2001) 吹哨人:辛西亚·库珀 /科琳·罗利 /莎朗·沃特金斯(2002) 美国士兵(2003) 乔治·沃克·布什(2004) 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博诺 /比尔·盖茨 /梅琳达·盖茨(2005) 你(2006) 弗拉基米尔·普京(2007) 贝拉克·奥巴马(2008) 本·伯南克(2009) 马克·扎克伯格(2010) 示威者(2011) 贝拉克·奥巴马(2012) 方济各(2013) 埃博拉抗击者(2014) 安格拉·默克爾(2015) 唐納·川普(2016) 打破沉默者(2017) 真相守卫者:賈邁勒·卡舒吉 /玛丽亚·雷沙 /瓦龙 /觉梭 /《首府新闻报(英语:TheCapital)》报社(2018) 格蕾塔·通贝里(2019) 乔·拜登 /賀錦麗(2020) 2021–至今 伊隆·马斯克(2021) 查论编查理曼奖得主1950–1975 1950理查德·尼古拉斯·冯·康登霍维-凯勒奇 1951亨德里克·布鲁格曼 1952阿尔契德·加斯贝利 1953让·莫内 1954康拉德·阿登纳 1955 1956温斯顿·丘吉尔 1957保罗-亨利·斯巴克 1958罗贝尔·舒曼 1959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1960约瑟夫·伯克 1961沃尔特·哈尔斯坦 1962 1963爱德华·希思 1964安东尼奥·塞尼 1965 1966延斯·奥托·克拉格 1967约瑟夫·伦斯 1968 1969欧洲联盟委员会 1970弗朗索瓦·塞杜·代·克劳逊讷 1971 1972罗伊·詹金斯 1973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 1974 1975 1976–2000 1976莱奥·廷德曼斯 1977瓦尔特·谢尔 1978康斯坦蒂诺斯·卡拉曼利斯 1979埃米利奥·科隆博 1980 1981西蒙娜·薇依 1982胡安·卡洛斯一世 1983 1984卡尔·卡斯滕斯 1985 1986卢森堡人民 1987亨利·基辛格 1988弗朗索瓦·密特朗 /赫尔穆特·科尔 1989罗哲修士 1990霍恩·久洛 1991瓦茨拉夫·哈维尔 1992雅克·德洛尔 1993费利佩·冈萨雷斯 1994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 1995弗朗茨·弗拉尼茨基 1996贝娅特丽克丝 1997罗曼·赫尔佐克 1998布罗尼斯瓦夫·葛莱米克 1999托尼·布莱尔 2000比尔·克林顿 2001– 2001康拉德·哲尔吉 2002欧元 2003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 2004帕特·考克斯 /若望·保祿二世1 2005卡洛·阿泽利奥·钱皮 2006让-克洛德·容克 2007哈维尔·索拉纳 2008安格拉·默克爾 2009安德肋·里卡尔迪 2010唐纳德·图斯克 2011让-克洛德·特里谢 2012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2013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 2014赫尔曼·范龙佩 2015马丁·舒尔茨 2016方济各 2017提莫西·艾什 2018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2019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2020克劳斯·约翰尼斯 2022斯维特兰娜·季哈诺夫斯卡娅 /玛丽亚·科列斯尼科娃 /韦罗妮卡·察普卡洛(英语:VeronikaTsepkalo) 1荣获当年特别奖 人物主题美国军事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主题冷战主题国际关系主题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2021217c(data) CONOR:96746595 FAST:43128 GND:118731211 ISNI:0000000122811128 LCCN:n79109883 MusicBrainz:3b2187ab-0d81-414f-b985-fe03dfeabc42 NARA:10582295 NDL:00524183 NKC:jn20000701166 NLA:36307042 NLP:A11861423 NNL:000423272 NTA:069128359 SELIBR:307272 SNAC:w6vd6wkc SUDOC:027543773 VIAF:6647987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oldid=73722016” 分类:​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获得者1880年出生1959年逝世哈利·S·杜鲁门内阁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國會金質獎章獲得者法國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持有人銀星勳章獲得者美国国务卿美国国防部长軍人出身的政治人物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美国陆军参谋长美國陸軍人物冷戰人物國共戰爭人物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美国人道主义者美國聖公宗教徒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校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校友蘇格蘭裔美國人賓夕法尼亞州人時代年度風雲人物安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者查理曼獎得主奧蘭治-拿騷騎士大十字勳章授勛者尤宁敦人(宾夕法尼亚州)隐藏分类:​有参考文献错误的页面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不同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18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Latina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Монгол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Yorùbá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