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七主日:"求則得" - 聖道禮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與讀經一的對照下,我們知道本主日彌撒禮儀教訓的要點是在祈禱的必然效果。

關于這點,我們尚須加以說明。

第一,我們基督信徒的祈禱并不是玩弄魔朮。

天主是我們的慈父, ...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丙年 主日讀經釋義 代序 甲年 乙年 丙年 將臨與聖誕期 四旬與復活期 常年期一 常年期二 常年期二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求則得" 第十八主日"在天主面前的富有" 第十九主日"接受生命的華冠" 第二十主日"來自基督的分裂" 第二十一主日"萬民贊頌上主" 第二十二主日"謙遜的好處" 第二十三主日"追隨基督" 第二十四主日"天主的寬赦" 第二十五主日"不義的管家" 第二十六主日"富人與拉匝祿" 第二十七主日"信德的恩寵" 第二十八主日"十個癩病人" 第二十九主日"恆心祈禱" 第三十主日"窮人的祈禱" 第三十一主日"稅吏匝凱的回頭" 第三十二主日"肉身的復活" 第三十三主日"上主的日子" 第三十四主日"基督普世君王節" 基督聖體聖血節 天主之母節-元旦 特敬耶穌聖心 "良善心謙" 天主聖三節 "愛的奧秘"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求則得"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創世紀第18章第20到21以及23到32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第章2第12到14節,聖路加福音第11章第1到13節。

在彌撒福音中,聖路加記述耶穌談祈禱。

祈禱是耶穌宣講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其他福音也都有敘說。

聖瑪竇轉述耶穌的教訓說:「至于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暗中的父祈禱。

你的父在暗中察看,必定報答你。

」這是說在暗地里祈禱的功效。

聖瑪竇也談到在團體祈禱時耶穌的臨在。

「你們當中若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祈禱,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里,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就在他們中間。

」聖若望格外強調「奉耶穌的名」和「住在耶穌內」的人的祈禱效驗。

「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定成全。

」「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他必定賜給你們。

」只要是奉耶穌的名而求的,「你們祈求,就必定得著。

」聖瑪竇和聖路加都記述了耶穌所教授的「天主經」。

在聖路加福音的記述中,這是由于門徒們的請求。

他們對耶穌說:「主,請教我們祈禱吧!如同若翰教他的門徒一樣。

」向師父請教祈禱的經驗,這原是所有宗教團體的共同慣例與愿望。

在記述了耶穌所教授的天主經之後,聖路加又記錄了耶穌所講的兩個比喻,來闡發祈禱的效力。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有一天,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祈禱完後,他門徒中的一個對他說:「主,請教我們祈禱吧!如同若翰教他的門徒一樣。

」耶穌就對他們說:「當你們祈禱時,應當說:『父啊!愿你的名被尊為聖﹔愿你的國來臨﹔求你每天賜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寬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寬免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于誘惑。

』」 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中,誰有一位朋友,半夜去他那里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吧!因為我的朋友,從遠處來到我家,而我沒有什麼可以招待他。

』那人在里面回答說:『不要麻煩我吧!門已關上,我的孩子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

』我告訴你們:這人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緣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的喋喋不休,起來將他所需要的都給他。

」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會給你們﹔你們尋找,就會找到﹔你們敲門,就會給你們開。

因為,凡求的人,必得到﹔尋找的人,必能找到﹔敲門的人,必給他開。

你們中有哪一個父親,兒子向他要餅,會給他石頭呢?要魚,會拿蛇當魚給他呢?要蛋,會給他子呢?所以,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上的父,豈不更要把聖神賜給求他的人嗎?」(路11:1-13)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講述亞巴郎一再祈求天主饒恕索多瑪,不要毀滅那城。

這是我們大家都很熟識的故事。

讀經一沒有記載索多瑪城結果還是被毀滅了,因為那城連十個義人也找不出﹔卻聲明天主曾一再答允亞巴郎的請求,降低他饒恕索多瑪城的條件。

在與讀經一的對照下,我們知道本主日彌撒禮儀教訓的要點是在祈禱的必然效果。

關于這點,我們尚須加以說明。

第一,我們基督信徒的祈禱并不是玩弄魔朮。

天主是我們的慈父,他照顧我們的需要。

凡是對我們有益的事,我們求他,他必定賞賜﹔他卻不會把石頭和毒蛇這些有損我們身體健康和靈魂得救的東西給予我們。

所以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向天主所提出的請求,天主不一定會依照字面的意思完成我們所意愿的。

第二,基督信徒的祈禱是有深淺不同的程度的。

深度的祈禱是「奉耶穌的名」和「在耶穌內」所做的祈禱。

它好像耶穌本人在革則瑪尼山園中的祈禱。

「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吧!但是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我父,如果這杯不能離去,非要我喝不可,就成就你的意愿吧!」這樣的祈禱,一則表示了我們在實際上所感覺到的愿望,再則更表示了我們對天主的絕對信任。

這是本主日彌撒留給我們的反省課題。

天主是愛、是我們的慈父,凡是對我們真正有益的事,他一定會賞賜給我們的。

我們常常向天主祈求身體健康、事業成功,我們也常為我們的親友祈求天主。

我們更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教會,以及所有需要我們關心的人們祈求天主。

在這樣不斷地祈禱中,我們逐漸接近天主,與天主的關系更親密,我們便更領會天主的旨意,更體驗天主的愛。

接近天主,與天主親近,領會天主的旨意,體驗天主的愛,這是祈禱的必然效果。

「你們求,必會給你們﹔你們尋找,就會找到。

」祈禱的效驗的確是不容置疑的。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在天主面前的富有" 我們中國向來以農立國。

我國古代的政治家孟軻談論農民的心理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這是很有見解的話,因為就一般人的經驗來說,財產給人一種安全感,使人覺得可以規划自己的未來,運用自己的自主之權。

本主日彌撒禮儀,從另一個角度來考察同一的問題。

在彌撒福音上耶穌說:「你們要小心,要戒絕一切貪心,因為人即使富足有餘,他的生命卻不在于他擁有的財產。

」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訓導篇第1章第2以及第2章第21到23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第3章第1到5以及9到11節,聖路加福音第12章第13到21節。

本主日彌撒福音的內容包括一件「軼事」、一個「教訓」,和一個「比喻」。

「教訓」就是上面說過的耶穌的話:「你們要小心,要戒絕一切貪心,因為人即使富足有餘,他的生命卻不在于他擁有的財產」。

「軼事」敘述耶穌拒絕為人處理財物﹔「比喻」說明為自己積蓄財產的糊涂。

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群眾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師傅!請吩咐我的兄弟同我分家產吧!」耶穌卻對他說:「你這個人啊!誰指派我做你們的判官,給你們分家呢?」耶穌又對群眾說:「你們小心,要戒絕一切貪心,因為人即使富足有餘,他的生命卻不在于他擁有的財產。

」 耶穌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有一個富翁,他的田地大丰收了。

于是他心中思量說:『我可怎么辦呢?因為我的收獲已無處堆放了。

』繼而他說:『我這樣辦吧!拆掉我的倉庫,造一個更大的,好把我的一切糧食和財物,都堆放在里面。

我要對自己的靈魂說:靈魂啊!你擁有許多財物,足夠多年享用,你休息吧!吃、喝、作樂吧!』天主卻對他說:『胡涂的人啊!今夜就要收回你的靈魂了,你所積蓄的,將歸給誰呢?』所以,誰若為自己積蓄財物,而不在天主面前成為富有的,就是這樣。

」(路12:13-21) 世上財富是一種可疑慮的事物。

這是在舊約聖經中已經出現過的思想。

一般而論,舊約聖經把財富看為天主的祝福,但是舊約聖經也譴責人的貪婪﹔而且,其中有几處明白地指出財富給人帶來災禍。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在這篇讀經中,訓導篇的作者以永恆觀點觀察人生,發現人生短促,轉瞬即過,一生辛苦,等于捕風捉影,毫無收成可言。

讀經一說: 訓導者說:「虛而又虛,虛而又虛,萬事皆虛。

」「人以智慧、學問和才干勞苦得來的,終須要留下,讓他人不勞而獲,這真是空虛和大大的不幸。

人在太陽下辛苦勞碌,究竟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人的一生,無非是勞苦和煩惱,連在夜間,內心也不得安寧:這也是空虛。

」(訓1:2; 2:21-23) 耶穌對世上財富的看法,主要發表在他的山中聖訓中。

此外,他也曾講過「寶貝和珍珠」的比喻和「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的教訓。

他更將「舍棄一切所有」作為做他門徒的條件。

聖詠第94篇說:「今天該聽從他的聲音,不要再像在默隸巴那樣心頑。

」所謂心頑就是耶穌所譴責的貪婪世物而不對天主開放的意思。

基督信徒的不貪婪世物,植根于他們所領受的聖洗聖事。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里,聖保祿宗徒談及基督信徒生活的理想與實踐。

他認為基督信徒既然領受了聖洗聖事,已經與基督一起死而復活了。

他們應該追求天上的事,不可再沈湎于罪惡了。

他把貪婪看作是「偶像崇拜」。

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姐妹們:你們既然已與基督一起復活,就必須追求天上之事,在那里,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

你們的思想應放在天上之事,而不放在地上之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今日所有的生命已與基督一起藏在天主懷中。

基督是你們的生命,當他顯現時,你們也將與他一同顯現于光榮之中。

所以,你們必須從你們身上,把屬于俗世的一切,置于死地:所有淫亂、不潔、邪情、惡欲與貪婪,都等同于偶像崇拜。

(哥3:1-5) 我們要跟基督一起出現在光榮之中,因此我們要把在我們身上仍屬于地上的肢體治死。

對聖保祿宗徒來說,鏟除淫亂、不潔、邪情、惡欲和無異於偶像崇拜的貪婪,并不僅是倫理上的要求,而是出于我們新的本體。

我們已屬于天上的神國,所以必須擺脫舊人的習氣與操心。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接受生命的華冠"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九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智慧篇第18章第6到9節,致希伯來人書第11章第1到2以及8到19節(短式:第11章第1到2以及8到12節),聖路加福音第12章第32到48節。

彌撒禮儀的主題是等待--等待接受生命的華冠。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基督信徒不過是小小的一群。

我們面臨的是艱難、奮斗和暗淡的生活,但是我們知道天主樂意把天國賜給我們。

因此我們的一生就是等待,等待接受這個恩賜。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講了四個比喻,給我們勾划出這「等待中生活」的輪廓。

「在天上的寶藏」、「等候主人回來的仆人」、「夜間的竊賊」、「不忠心的管家」,這四個比喻從不同方面闡述了我們基督信徒的「等待」的性質。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小小的羊群,你們不要怕,因為你們的父,樂于把天國賜給你們。

變賣你們所有的,去施舍吧!好給你們在天上准備不會破舊的錢囊、取用不盡的寶藏!在那里,賊不來,不蛀,因為你們的寶藏在那里,你們的心也在那里。

」 「你們要束上腰,點著燈,好像仆人等候主人從婚宴回來,為的是當主人一敲門,可以立刻給他開門。

主人來時,看見那些正醒著的仆人,這些仆人是有福的!我切實告訴你們,主人將束上腰,請他們上坐,自己前來伺候他們。

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看見仆人仍然醒著,那些仆人是有福的!這一點你們應該明白:如果家主知道竊賊何時來,必然要醒悟不寐,不讓人挖穿他的房屋。

你們也應該准備著,因為正當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

」 伯多祿說:「主!你講的這個比喻,是為我們的呢?還是為眾人的?」主回答說:「誰是既忠信又明智的管家呢?好讓主人可以派他管理家仆,叫他按時分配食糧。

當主人回來,見他正這樣行事,這仆人是有福的!我切實告訴你們,主人必會把一切財產托給他管理。

倘若這仆人心里說:『我的主人必將遲來』﹔于是,動手拷打仆人和婢女,吃、喝、醉酒。

就在他想不到的日子,料不到的時辰,他的主人就回來了,主人必會開除他,叫他挨受不忠者的處分。

那仆人明知主人的意思,偏不作准備,或不照他意思去做,必將大受拷打﹔但那仆人若不知道主人的意思,而做了當挨打的事,必受較輕的懲罰。

因為給誰多的,向他要求的也多﹔托付給誰的多,向他索取的也多。

」(路12:32-48) 乍然看來,以上的四個比喻說明了「有所准備的等待」的必要,所以很有助于闡述教會的倫理訓導。

但是,經過反省,它們還揭示了一條更深的真理。

那就是:作基督信徒就是等待并迎接基督的再次來臨。

所以,對教會和對每一個基督信徒來說,「等待」并不是一種額外加上去的責任,而是基于他們本性的本分。

人忘記了這本性,在耶穌突然來臨時,便會措手不及。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描述正在等待中的天主子民。

以色列是天主的子民,他們的祖先亞巴郎曾獲得天主的許諾。

亞巴郎相信天主的許諾,料想到后來天主打發梅瑟從埃及救出他的子孫的事。

正如過紅海的故事顯示了以色列人的光榮,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敵人的滅亡。

以色列人常常懷念著天主對他們的信實,特別在逾越節的守夜禮中紀念天主對他們的救援,這使他們團結,成為一個民族。

讀經一這樣說: 我們的祖先早已獲得預告,知道出埃及那一夜的事跡。

由于他們確實知道自己所相信的是多麼可靠的諾言,所以都心安神樂。

你的子民所期待的,就是正義者的得救,和仇敵的滅亡。

你怎樣懲罰仇敵,也怎樣光榮我們,召叫我們歸向你。

善人聖潔的子孫,曾在暗中獻祭,同心制訂了神聖的法律,使聖徒同甘共苦,同唱列祖的贊美詩。

(智18:6-9) 在逾越節晚餐後,以色列家庭要唱聖詠第33篇。

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援引了這篇聖詠。

以下的几句話恰好說出本主日彌撒禮儀所強調的基督信徒的「等待」的正確意義: 我們的靈魂仰望上主, 他是我們的救助和保障。

上主,求你向我們廣施慈愛, 滿全我們對你的期待。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里,致希伯來人書的作者推重以色列人的先祖亞巴郎的信德,把他視為基督信徒的「等待」的模。

亞巴郎離別家鄉,到他不知道的地方去。

他相信天主。

對他來說,天主指示給他的事物才是他向往的真正價值。

他一生「作客他鄉」,「寄居在帳幕之中」,他所期待的是「天主所設計和建造的、具有良好根基的城市」。

讀經二這樣說: 信仰,是我們希望之事的保証、未見之事的憑據。

由于信仰,我們的先祖贏得了贊許。

由于信仰,亞巴郎服從了召喚,走向那將賜給他及其後裔的地方﹔他離開本鄉時,還不知道將去何處。

藉著信心,他定居在所應許的地方,作客他鄉,與共同繼承恩許的依撒格和雅各伯,寄居在帳幕之中。

因為他期待的是天主所設計和建造的、具有良好根基的城市。

也是由于信仰,雖然撒拉已過了生育的年齡,仍能懷孕,因為她相信那應許者是守信的。

盡管亞巴郎已衰老,是接近死亡的人,但他傳下來的子孫,卻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又如海邊的沙粒,不可勝數。

(希11:1-2, 8-12) 在本主日彌撒中宣讀這篇讀經,它給我們留下的教訓格外深刻切實。

我們基督信徒,也像亞巴郎一樣,是趕路的人。

但是我們有信德﹔我們是在信德的引導下,走向天主。

但是,正因為我們有信德,就在今日,我們已經知道、而且開始享有我們日后將獲得的永生。

正如耶穌所說的:「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來自基督的分裂"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第38章第4到6以及8到10節,致希伯來人書第12章第1到4節,聖路加福音第12章第49到53節。

福音中耶穌的話,雖然絕非福音作者的擅自創作,卻往往反映福音著作時代教會的實際情況。

本主日彌撒福音就是這樣。

在這篇福音的記載中有兩層意思連合在一起。

一層是耶穌講的話﹔另一層是作者在天主聖神的默啟下作出的解釋。

耶穌曾說他來到世界上是為建立天國﹔為此,他愿意越快越好地使世界化。

作者聖路加的解釋著重當時教會的困難處境:教會剛建立不久,已被社會敵視,已受社會迫害。

火有摧毀和化的作用。

在舊約聖經中,火是世界末日的象征。

世界末日,對惡人來說,是審判﹔對善人來說,則是化。

耶穌用火來說明他來到世上的使命。

耶穌所說的火有化的意思,也就是他所說的他應受的洗禮。

洗禮在希伯來語中就是化,耶穌用它來指自己的受難。

相信耶穌并跟隨耶穌的人都應該毅然有所抉擇,站在耶穌的一邊。

這是聖路加對耶穌所講的「火」的比喻所作出的解釋。

路加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解釋,無疑的是有鑒于當時教會所受到的迫害。

因為,在聖路加的筆下,耶穌的形象一般是給人類帶來和平的先知的。

耶穌曾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里去」﹔又說:「我的羊聽從我的聲音,我認識它們,它們也跟隨我」。

本主日彌撒福音前的阿肋路亞歡呼詞援引了這些話來強調彌撒福音的教訓。

耶穌應受而且急于領受的洗禮,也是我們每一個基督信徒應受的洗禮。

跟隨耶穌,同他一起接受有化作用的「受難的洗禮」,往往便不得不與我們的周圍有所分裂。

耶穌的來臨給我們帶來和平,但是也帶來暴力。

這是教會和教會成員不合常情的處境。

聖斯德望就是在這種處境中犧牲了他的生命。

他宣講和平,卻死在分裂與迫害的暴力之下。

基督宗教就是這樣。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我來,是要把火投在地上,我多麼愿意它已經燃燒起來!我應領受一種洗禮,我多麼焦急,等待它的完成!你們以為我是送和平到地上來嗎?我對你們說:不,我是來送分裂。

因為從今以後,一家五口的,將要分裂﹔三人反對兩人,兩人反對三人﹔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母親反對女兒,女兒反對母親﹔婆婆反對兒媳,兒媳反對婆婆。

」(路12:49-53) 讀經一講耶肋米亞先知受人陷害,被處死刑,由于得到他的朋友厄貝得默肋客及時營救,才幸免於難。

耶肋米亞少年時便被召為先知。

他起初幫助約史雅國王革新宗教,廢除邪神敬禮。

約史雅國王死後,開始了他一生最痛苦的時期。

在宗教方面他必須維持正義,不但要維護雅威宗教的純潔,而且也要責斥國王和權貴人士的荒淫無道,違犯法紀。

在政治方面他又必須反抗潮流,主張寧可順應巴比倫的統治,不可傾向埃及,以免遭受巴比倫的報復。

結果一切徒勞無功,只有自尋苦惱。

耶肋米亞先知自己曾向天主訴苦說:「你竟生了我這個與普世對抗相爭的人」。

教父們卻多把他視作耶穌受難的預像。

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眾首長對君王說:「請你將耶肋米亞處死!因為他說出了這樣的話,使遺留在這城里的戰士和全體人民灰心喪志﹔實在,這個人所謀求的不是這些人民的福利,而是災禍。

」漆德克雅王答說:「他已經在你們手中,我不會過問此事。

」他們便捉住了耶肋米亞,用繩子將他縋落蓄水池里,這水池是王子瑪耳基雅在監獄的庭院里建造的。

池里沒有水,只有污泥,耶肋米亞就陷在污泥里。

埃塞俄比亞人厄貝得默肋客稟告君王說:「我王陛下!這些人對先知耶肋米亞所作的事,實在毒辣﹔他們竟然將他丟在蓄水池里,在那里他必要餓死,因為城中沒有糧食了!」王便對厄貝得默肋客下令說:「你立刻帶三個人去,趁耶肋米亞先知還沒有死,把他從蓄水池里拉出來!」(耶38:4-6, 8-10) 讀經二解釋基督信徒受苦的意義。

據這個解釋,耶穌是我們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我們向他走去,一路上要經過許多考驗。

其中的第一個阻礙便是我們自己的罪過,我們往往處于不得不作出抉擇的地步。

耶穌曾面臨罪人們的敵視。

他忍受了在十字架上死去的恥辱,但是現在他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與天主聖父一同為王。

這為我們是一個鼓勵。

同時,也是一個警告。

因為我們還沒有為走向天主做到流血犧牲的地步。

讀經二這樣說: 既然圍繞著我們的証人眾多如云,我們就應擺脫一切障礙,和糾纏著我們的罪惡,堅忍地跑完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注視著耶穌,他是我們信仰的創始者和完成者。

他為了將來的喜樂,輕視了凌辱,甘心背負十字架,現在他已坐在天主寶座的右邊。

請想一想,耶穌當時怎樣忍受罪人的叛逆,為叫你們不要灰心喪志。

你們與罪惡搏斗,還沒有到流血的地步。

(希12:1-4) 總之,「分裂」原來與天國的來臨格格不入,但是卻往往是教會內的一種現實。

它的原因便是讀經二里所說過的阻礙我們走向天主的罪過。

依本主日彌撒福音的教訓,由于耶穌的緣故而發生的分裂,則是天主審判世界的一種預兆。

所以我們不可以采取妥協的方式,貿然的彌補或消弭。

在這分裂尚存在的時刻,我們作基督信徒的要切記著耶穌所說的這句話:「徒弟不能勝過師傅,仆人不能勝過主人。

如果一家之主也被稱為魔王貝耳則步,何況他的家人呢?」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里,慈母教會援引了聖詠40篇的話,引導我們呼求天主的助佑說: 【答】:上主,求你速來扶助我。

領:我殷切期待上主,他俯首聆聽我的哀訴。

【答】 領:他把我從禍坑與污泥中拉上來,使我立足在盤石上,穩定我的腳步。

【答】 領:他教我高唱新歌,贊美我們的天主﹔眾人見了,都肅然起敬,信賴上主。

【答】 領:我是貧苦的人,上主卻眷念了我﹔你是我的助佑,我的救援﹔我的天主,求你不要遲誤。

【答】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萬民贊頌上主"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66章第18到21節,致希伯來人書第12章第5到7以及11到13節,聖路加福音第13章第22到30節。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又給我們提出了解釋禮儀與注釋聖經之間的分歧的問題。

如果我們純粹從注釋聖經的立場來讀這篇福音的記載,我們肯定會把窄門的比喻認作它的主題,以為它的宗旨是在強調進天國的困難及嚴格條件。

這種看法是對的,但是它轉移了我們的注意,把我們引到本主日的彌撒慶典以外去了。

在本主日的彌撒慶典中,福音與讀經一相搭配。

與讀經一對照,本主日彌撒福音的教訓集中在它的最后兩句話:「將來從東方、從西方、從北方、從南方,都有人來,在天主的國里歡宴。

看哪!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成為最後的」。

其背景是有人向耶穌提出了一個問題:「主,將來得救的人,真的很少嗎?」盡管這也是今日許多虔誠的人所關心的問題,耶穌并未予以直接的答復。

他不過鼓勵他的同胞小心謹慎,免得原來應是他們的天國中的座位,被來自四方的外邦人捷足先登占據了。

言外之意,就是救恩并不限于一個民族,所有接受基督的人都將得救。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經過各城各村,走向耶路撒冷,一路教導人。

有人問他說:「主!將來得救的人,真的很少嗎?」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努力由窄門進去吧!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要想進去,卻不能進去。

等到家主起來關了門,你們才站在外面敲門,說:『主!請給我們開門吧!』家主要回答你們說:『我不知道你們是從哪里來的。

』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頭教導過。

』他要回答你們說:「我不知道你們是從哪里來的﹔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走吧!」几時你們看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都在天主的國里,而你們卻被摒棄在外面。

在那里,你們只能哀哭和切齒。

將來從東方、從西方、從北方、從南方,都有人來,在天主的國里歡宴。

看哪!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成為最後的。

」(路13:22-30)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里,天主藉著依撒意亞的口宣告他的旨意說:「我要聚集外邦人和所有說各種語言的人。

他們都要前來,瞻仰我的榮耀。

」從前,連梅瑟也只不過從背后瞥見天主的光榮,現在竟將被所有的民族都看到了。

在那由所有的民族組成的廣大會眾中將出現一個記號,一面標志著「那有幸看見天主光榮的會眾」本質的旗幟﹔那是新天新地,那是新的受造物。

到了那時,將有一大隊的人,乘著種種不同的交通工具來到耶路撒冷向天主獻禮,天主也將從他們當中選拔司祭。

于是,耶路撒冷的聖殿便成為萬民的祈禱所了。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這樣說:「我要聚集外邦人和所有說各種語言的人。

他們都要前來,瞻仰我的榮耀。

我要在他們中間施行奇事,并派遣生還的人到外邦人之中,以及遙遠的海島去,就是到那沒有聽過我的聲譽,沒有見過我的光榮的地方。

他們將在外邦人中宣揚我的光榮。

他們要從各民族中騎馬、乘車、坐轎、騎騾、騎獨峰駝,把你們全部的弟兄送到我的聖山耶路撒冷來,當作獻給天主的獻禮,好像以色列子民用潔的器皿將供物獻于上主的聖殿中一樣:我要從他們中間選拔司祭和肋未人。

(依66:18-21) 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使我們聯想到聖若望宗徒的默示錄:「我看見有一大伙群眾,沒有人能夠數清,是來自各邦國、各支派、各民族、各言語的,他們都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持棕櫚枝,大聲呼喊說:救恩來自那坐在寶座上的我們的天主,來自羔羊!」 總之,本主日的彌撒禮儀給我們指出了基督救恩的普世性。

教會的傳教使命來自它的本質。

梵二大公會議的《禮儀憲章》說得好,教會「好像樹立于各國之間的一面旗幟,將散居的天主兒女,召集在一起,好使他們都一同屬于一個羊棧一個牧人。

」是的,耶穌曾說過:「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就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教會就是「為了拯救普世人類而被釘在十字架死去的耶穌基督」高舉的旗幟。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謙遜的好處"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德訓篇第3章第19到21以及30到31節,致希伯來人書第12章第18到19以及22到24節,聖路加福音第14章第1以及7到14節。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提出兩個勸告。

一個針對被請赴宴的客人,另一個針對請客的主人。

在本主日的彌撒慶典中,第一個勸告是主題,因為它與本主日彌撒中讀經一的內容相搭配。

我們先從第二個勸告講起,因為這樣更看得出第一個勸告與讀經一之間的配搭關系。

請客不可有私心,打算得到什么報酬。

所以,不要請自己的親戚,自己的朋友,而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

那些都是不幸運的一群,連聖殿也不讓他們進入。

在提出這個勸告時,耶穌曾給了它一種末世性的意義。

他說:「但當正義的人復活時,你必將得到還報。

」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第一個教訓。

這是本主日彌撒福音的主題。

耶穌被請到一個法利塞人家里作客。

那樣的事不止是這一次,耶穌經常在宴席中與法利塞人相會。

這是他與他們對話,開導他們,和向他們表示關心的良好機會。

原來,法利塞人像別的人一樣,天主也召叫他們,愿意他們得救升天。

但是,那次的宴會有些特別,因為那天是安息日,要比平日隆重,酒菜也更丰富。

來賓除耶穌以外,還有經師和法利塞人。

設宴的主人是他們中的一個領導人物。

正如在一般世俗聚會中,來賓都愛出風頭,想坐上位。

耶穌即景生情,教訓我們說:「凡高舉自己的,將被貶抑﹔凡自謙自卑的,將被高舉。

」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在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里吃飯,眾人都留心觀察他。

耶穌注意到被請來的客人都爭坐首席,就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當有人請你去吃喜酒時,不要爭坐首席,恐怕比你更尊貴的客人,也被請來,那請了你又請了他的主人,將對你說:『請讓座給這一位吧。

』那你只得羞愧的退到末座了。

但當你被邀請時,去,就坐在末位,好讓請你的主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

』那時,你在同席的人前,就有光彩了。

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將被貶抑﹔凡自謙自卑的,將被高舉。

」 耶穌也向請他的人說:「你請人吃午餐或晚餐時,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姐妹、親戚和有錢的鄰舍,怕他們要回請你,而還報你。

你設宴請客時,要請窮人、殘廢的人、跛子、瞎子。

這樣你便是有福的了,因為他們無力還報你。

但當正義的人復活時,你必將得到還報。

」(路14:1, 7-14) 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里,德訓篇的作者論述謙虛的好處。

他這樣說: 我兒,你工作時應當謙和,這樣,你會比施惠的人更受人愛戴。

你越偉大,就越當謙下,這樣,你才能獲得上主的喜愛,因為上主的權能是偉大的,被謙遜的人所尊崇。

驕傲者的創傷,是無法醫治的,因為邪惡在他們內已根深蒂固。

智者的心領會喻言﹔熱心的聽眾渴求智慧的言詞。

(德3:19-21,30-31) 除了上面「你越偉大,就越當謙下﹔這樣,你才能獲得上主的喜愛。

」那句話之外,德訓篇尚有天主「貶抑和舉揚人」以及「從卑賤中提拔人,使人抬頭」這樣的話,都是以猶太宗教的信仰為其立論的根據。

原來,謙虛是舊約聖經屢次談到的一個話題。

它的談論有時竟然達到近乎新約聖經的程度。

「謙虛的人承認自己是罪人」、「上主寵愛謙卑的人」、「天主俯聽卑微人的祈禱」諸如此類的話屢見不鮮。

舊約聖經中也有几位謙虛的人物,最突出的便是依撒意亞書中所描述的上主的仆人。

匝加利亞先知預言未來的默西亞,把他描寫為騎在驢駒上的謙遜的君王。

所以,當耶穌說「凡高舉自己的,將被貶抑﹔凡自謙自卑的,將被高舉」,他的聽眾是懂得他的意思的。

但是要實在地實踐耶穌的教訓,并不簡單。

首先要避免對耶穌的話作極端的解釋。

原來,謙虛并不等于對自己的地位、成就,與前途發展等漠不關心。

天主愿意我們人有自尊心,有進取的精神。

對謙虛的誤解可能導致人心理上的墮落。

這與德行毫不相關。

不能負責、拿不定主意、對自己沒有信心,和自卑感,都不是謙虛。

反過來說,耶穌斥責為權力而求權力,以暴力控制別人,不顧別人權利而滿足自己欲望的行徑。

怎樣在今日的世界中實在地踐行耶穌的教訓,是尚須繼續研究的事。

總而言之,是不能以世俗的智慧為准則,必須正大光明地以天主所指定的本人的地位,以及對別人的尊重為標准。

今日我們越來越懂得教會中權威的本質是服務。

這是一種謙虛的必須方式。

在教會中執行權威常常是一種服務或職責。

但是,雖然服務的圍沒有限制,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平等。

庸俗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謙遜。

謙遜是以認清自己的地位為前提的,但是同時也要對別人關心和尊重。

怎樣在這兩者之間得到妥當的平衡,這是要在誠實的自省中不斷尋找的。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毫無保留地追隨基督"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智慧篇第9章第13到19節,聖保祿宗徒致費肋孟書第9到10以及12到17節,聖路加福音第14章第25到33節。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乍然聽來或讀到會給我們模糊混亂的印象,使我們難以分別耶穌的話和聖路加的編撰。

大致而論,這里所記載的兩個簡短的比喻,雖然只能在聖路加福音讀得到,卻完全符合耶穌講道的固有格式。

再說其中有關「棄絕自己」和「背十字架」的兩句話,聖瑪竇和聖馬爾谷福音也都記載了,聖路加福音也在第10章里已經記載了。

故此,「棄絕自己」和「背十字架」這兩句話應該是耶穌本人所說的話了。

看來聖路加福音再把這兩句話安排在第14章,即本主日彌撒中所讀的一段記載中,是為訓誨與他同時代的信友,并要消除他們的一切幻想,及向他們指出做基督信徒的真正必要條件。

基督信徒首先要是超脫自己的人,這是作耶穌的門徒的第一個條件。

人不可同時事奉兩個主人,這是所有基督信徒必須接受的條件。

所以聖路加十分強調它,把它說得咄咄逼人,不合我們的心理。

但是我們不可照字面去理解聖路加所記載的耶穌的話。

耶穌所說的、原文的「恨」字是指一種價值的判斷,絲毫沒有自私或違背愛德的意味。

耶穌要求他的門徒對他要絕對忠誠。

在與他對比之下,對任何人的愛都處于次要的地位了。

由于愛耶穌在萬有之上,棄絕一切便不可避免地成為必要了。

人性情感,雖然合理,但也許只是一種隸屬于對耶穌的愛。

耶穌要求的是絕對的愛,不是差不多的愛。

為了強調這絕對要求,聖路加開了一張把我們心愛的人物都包括在內的名單。

在與耶穌相對立時,這些人物都應該退到應該犧牲的次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聖路加把我們本人的生命也包括在這張名單內。

或許,在今日歐美文明中,跟隨基督不致造成必須棄絕家庭的地步﹔在聖路加的時代和在今日的中國,這樣的情形卻是屢見不鮮的。

為此,跟隨基督非有背十字架的精神不可。

「背十字架」在今天已是一句成語,其意義無非是忍受生活上的苦楚和嚴重考驗。

但是,在耶穌時代,卻尚有犧牲生命的意思。

十字架原是處死的刑具。

耶穌的門徒看見過他們的老師背著十字架走往加爾瓦略山,在那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

他們知道他們有分擔耶穌命運的職分。

對他們和對后來的基督信徒們來說,「跟隨基督」和「背十字架」有同樣的意思,都表示絕對的奉獻,甚至不惜舍去生命。

但是我們要背的,不是任何的十字架﹔我們要跟隨的,不是任何一個人。

我們要背的,是耶穌的十字架﹔我們要跟隨的,是耶穌這個人。

所以,跟隨耶穌是不可輕易從事的。

為此,耶穌提出這兩個簡短的比喻,來促使人們在決定舍棄一切而跟隨他之前,先深深地反省一番。

今日的基督信徒,一如當時耶穌的門徒,對基督信仰都不可抱有幻想。

基督信仰不是一種空想的哲學,而是一種必須實踐的生活。

這生活不容許妥協,它的要求是絕對的,不但一日,而且一生,都是這樣。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這樣說: 那時,有許多群眾與耶穌同行,耶穌轉身對他們說:「誰到我這里來,而不愛我超過(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甚至自己生命的,就不能做我的門徒。

誰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門徒。

」 「你們中如果有人要建造一座塔,哪有不先坐下來計算經費,看是否有能力完成呢?怕奠基之後,無力完成,看見的人都要譏笑他,說:『這人開了工,卻不能完成。

』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打仗,那有不先坐下來衡量,是否能用一萬人,去抵抗對方的兩萬人呢?如果不能,趁敵人離得還遠時,就派使者去求和。

同樣,你們之中,誰若不舍棄一切,就不能做我的門徒。

」(路14:25-33)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貿然聽來會使我們感到困惑,必須將它放在禮儀的環境中,與福音相對照,才能發現其中的深邃意義。

天主高高在上,世人固然不能把握他的計划﹔但是天主賜給人智慧和聖神,在聖神領導下,人生便有了光明與喜樂。

讀經一這樣說: 誰能知道天主的旨意?誰能洞察上主的意愿?必死的人的思想是毫無價值的,我們的計划是不可靠的,因為這個必腐朽的肉體,壓抑著靈魂﹔這個用泥土造的帳棚,是心靈的負累。

世上的事,我們還難以測度﹔目前的事,我們還得費力追尋﹔那麼,天上的事,誰還能探究呢?你如果不賜予智慧,從高天派遣你的聖神,誰能知道你的旨意呢?這樣,世人的行徑才可以修正,人們才能夠學習你所喜悅的事,并且藉著智慧而得救。

(智9:13-19) 讀經一說得好,「這個必腐朽的肉體,壓抑著靈魂﹔這個用泥土造的帳棚,是心靈的負累。

」我們必須排除一切才能獲得絕對的自由,必須脫去我們的肉身和私見所構成的土作外套,才能隨從天主的聖意。

本主日彌撒的教訓的確十分有力。

它給我們提供了全部基督信仰生活的大憲章,指出了基督信仰的絕對價值。

作基督信徒絕不是輕松的事。

信徒的生活是要求認真的實踐。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天主的寬赦"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出谷紀第32章第7到11以及13到14節,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前書第1章第12到17節,聖路加福音第15章第1到32節。

蕩子的比喻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我們已經在四旬期第四主日彌撒福音中讀到它,但是那里的教訓與本主日不盡相同。

四旬期指向耶穌復活節,預備領受聖洗聖事與重宣聖洗誓愿﹔本主日彌撒福音的教訓則著重在天主的寬赦。

比喻中的父親為了他兒子離棄家庭流蕩在遠方而不斷焦慮。

比喻中說,兒子還在遠處的時候,父親就看見他。

這意味著,那父親一直盼望著兒子有朝一日終于要回家,由于不斷的盼望,于是總是這樣凝視著遙遠的地方。

從此可見天主不忘記罪人而耐心等待罪人回頭歸化的態度。

比喻中的父親看到了兒子,便動了憐憫的心。

動憐憫的心:這也是天主對罪人的經常態度。

天主本性仁慈,本來就愛寬赦人的罪。

出谷紀稱天主為「慈悲寬仁的天主」,說他「緩于發怒,富于慈愛忠誠」﹔又記錄了梅瑟的一篇祈禱經文。

經文中梅瑟這樣祈求天主寬赦他的子民,說:「這百姓固然執拗,但求你寬免我們的過犯和罪過,以我們為你的產業。

」 比喻中的父親,由于對兒子的憐憫,不辭自動走出第一步,「跑上前去,擁抱他,熱情地親吻了他。

」天主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在耶穌身上可體會到的。

比如,在匝凱的故事里,耶穌知道了那位稅務員要見自己并有悔改的心意,便自動到他的家里去。

在這個故事中,耶穌又宣布了:「人子來,是為找尋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 再說,比喻中的蕩子的意向并不完全純正。

他回家并不純粹出于對父親的不知恩或缺少愛情的懊悔。

比喻毫不隱瞞他的自私自利:「我父親有多少工,口糧富足,而我倒在這里餓得要死!」稅務員匝凱的光景也是這樣。

他起初也并不像有純正的意向,也并沒有表示對自己罪過有什么懊悔。

大致罪人的最初態度,往往只求避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所造成的痛苦。

天主卻把這最起碼的態度認作是他們好心的表示,因而便像比喻中的父親跑過去迎接兒子似的,慈愛地接待他。

如果說比喻中的蕩子有什么懊悔的表示的話,那么父親,由于十分喜樂,竟然沒有發覺。

因為他只顧對他的仆人說:「快快拿錦袍來,給他穿上﹔拿戒指來,戴在他手上﹔拿鞋子來,穿在他腳上。

再把那頭肥胖的小牛牽來殺了,我們歡樂地來吃一頓。

因為我這個兒子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

」(路15:22-25) 人們往往不懂得天主的寬赦。

大概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聖路加特意藉著耶穌這個比喻,向他的讀者們強調好好接納那些曾犯過罪、而現在卻同他們一起生活在同一教會內的人。

耶穌本人曾遇到過一些人,他們不能容忍罪人,把罪人看作是被天主所棄絕的一群。

蕩子比喻的一個目的,便是要這些人懂得天主的態度。

因此比喻也就談及了長子的反應。

那是耶穌同時代的有些人的反應,那是聖路加的有些弟子的反應,那也是我們這時代的有些基督信徒的反應。

比喻中的長子認為自己是父親的忠誠仆人,事實上確是如此。

他覺得父親對弟弟的熱烈接待傷了他的心。

他對父親一直忠誠,父親從未為他辦過酒席。

那蕩子耗盡了父親的家產,父親卻那么優待他。

這也是今日有些基督信徒們的絆腳石。

至少在他們的想象中,他們不能接受有些人一生行為荒唐,死后卻蒙天主接納,像一生作好教友的人們一樣進了天堂。

這是以斤斤較量的商人心態來估量基督信徒的生活和天主的公義。

耶穌要糾正這個錯誤。

他堅決反對任何在天主與人之間引進「我給,你也要給」那樣買賣關系的宗教觀點。

在天主與人之間的首要關系是愛。

比喻中的父親毫無貶低長子的忠誠的意思,相反他著實予以肯定。

「孩子,你常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父親對他決無不公道之處。

他的立場不過是寬赦,是重新賜予生命給那死了的兒子。

以上是本主日彌撒福音的教訓。

現在我們探究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讀經二的內容。

讀經一記述拜金牛的故事。

天主才頒布了他的十誡,他的子民以色列便放肆到了拜金牛的地步。

這真是一個不可寬恕的罪過。

這故事的要點在梅瑟的那篇祈禱詞上。

這是一篇分作几段結構完整的有力辯護詞。

天主為什么要毀滅自己的子民呢?以色列是天主的子民,因為是天主用強硬的手臂把他們從埃及領了出來的。

既然用了如此奇妙的驚人方式拯救了他們,再把他們毀滅,豈非是自相矛盾。

正因為天主這樣奇妙地拯救了他的子民,在萬民中顯示了他的光榮,如果現在毀滅他所拯救的人民,便要失去威風。

這與天主的面子有關。

叫人家怎樣再能尊重和敬畏他的大能和強硬的手臂呢?由于梅瑟信德堅強,他不怕這樣冒昧地向天主要挾。

但是他所提出的最有力論據則是天主的信實。

天主既然許諾給他們先祖一塊土地和許多子孫,現在不能撤銷這許諾,把災難降在他的子民身上。

這故事就以天主寬赦他的子民拜金牛的罪為結束。

這是讀經一的教訓。

在讀經二里聖保祿宗徒更現身說法,也為天主的寬赦作出了見証。

他原是罪人,天主卻信任他、揀選他,付給他一個使命。

那是當時新生的教會中一件盛事。

在別的耶穌所揀選并曾與耶穌一同度過一段生活的宗徒眼中,保祿,那曾經迫害過他們的人,遽然也滿渥主寵,像他們一樣當起宗徒來,真是一件奇特而激起反感的事。

保祿給我們指出,只要有信德和在基督內的愛,回頭悔改常是可能的。

不但如此,他更認為自己的犯罪和后來的回頭悔改,都是天主的上智計划。

他說:「耶穌基督要在我身上,顯示出他無限的忍耐,給將來信賴他而獲得永生的人,一個突出的榜樣。

」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不義的管家"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16章第1到13節(短式:第16章第10到13節)。

聖路加福音第15章記載,法利塞人和經師們見了稅吏和罪人來親近耶穌而竊竊私議,耶穌于是向他們講了「亡羊」、「失錢」,和「蕩子」三個比喻。

這是本主日彌撒福音的上文。

其下文是第16章第14節:「愛財的法利塞人,聽了這一切話,便嗤笑耶穌。

」但是本主日彌撒福音的開端,也就是第16章第1節,則明明寫著「耶穌也對門徒們說」這一句話。

可見,本主日彌撒福音中所記載的話,是耶穌說給自己的門徒們聽的,但是他講這些話時,也有法利塞人在場旁聽,并且表示了他們的反應。

澄清了本主日彌撒福音的「聽眾和對象」的問題之后,我們便可以憑也是耶穌門徒的基督信徒身份來研究這篇福音。

這篇福音的內容包括一個「比喻」和兩個「忠告」。

我們先研究那個比喻。

在講述那比喻時,耶穌先把他的門徒們和別的人對立起來。

他稱他的門徒為「光明之子」。

與他們相比之下,別的人便是「世俗之子」。

耶穌所講的比喻中的主人公:不義的管家,是典型的「世俗之子」。

耶穌利用他的形象來強調「世俗之子」的兩點特徵﹔那就是:不義和精明。

耶穌責備世俗之子的不義,卻藉著他們的精明來激勵光明之子。

他說:「世俗之子在應付俗世的事務上,卻比光明之子還要精明。

」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也對門徒說:「有一個富翁,他有一個管家,被人在主人面前告發,說管家揮霍了主人的錢財。

主人就叫那管家來,對他說:『我怎么聽說你有這樣的事?把你經手的賬目交出來吧!你已不能再當管家了。

』那管家心中思量說:『我的主人撤了我管家的職務,我怎麼辦呢?鋤地?我沒有力氣﹔討飯?我又覺得害羞。

有了,我知道怎麼辦了!好叫人在我被撤了管家的職務後,接我到他們家里去。

』於是他把主人的債戶,一一叫來,問第一個說:『你欠我主人多少?』這人說:『一百桶油。

』管家說:『拿你的借據來,快坐下,寫作五十。

』又問另一個說:『你欠下多少?』他說:『一百石麥子。

』管家說:『拿你的借據,寫下八十。

』主人稱贊這個不義的管家,說他辦事精明,因為這世俗之子,在應付俗世的事務上,卻比光明之子還要精明。

」我再告訴你們:你們要用會朽壞的錢財(不義的財物)去結交朋友,好到了錢財無用武之地的時候(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里。

」(路16:1-9) 在我們剛才聆聽了的「不義的管家」的比喻中,「不義的錢財」和「俗世的事務」是兩個類同的說法。

它們都是「別人的財物」,不是「真實的財物」。

「真實的財物」比如天國里的永生,才是屬于我們各人自己的。

接著,我們考究耶穌在講了「不義的管家」這比喻之後,向他的門徒們所提出的兩個「忠告」。

那兩個「忠告」都是關于「俗世的事務」和「不義的財物」的。

它們所包含的教訓,用哲學家庄子的話來說,是「物物而不物於物」﹔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則是:要知道利用世上的財富來實踐自己的生命真諦,卻不要做世上財富的奴隸。

耶穌這樣向他的門徒們說:「誰在小事上忠信,在大事上也必忠信﹔誰在極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必不義。

倘若你們在會朽壞的(不義的)錢財上不忠信,誰還把那真實的財物委托給你們呢?倘若你們對于別人的東西不忠信,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沒有一個仆人能事奉兩個主人。

或是恨這個,而愛那個﹔或是依附這個,而輕視那個。

你們不能事奉天主又事奉錢財。

」(路16:10-13) 在今日經濟挂帥的中國社會中,我們被稱為光明之子的基督信徒們,決不可隨波逐流,一味追求物質享受而成為金錢的奴隸。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 耶穌同情窮人,但是他不主張革命,他的訊息是純粹宗教性的,他勸富裕的人救濟有需要的人。

他說:「要用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里。

」這是上主日彌撒中所記載的「不忠信(不義)的管家」的比喻所留給我們的教訓。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彌撒中的福音也記載一個比喻,是「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

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可分兩幕,一幕是在世上演的,一幕是在陰府里演的。

在這個比喻中耶穌戲劇性地描述了富翁和拉匝祿在那兩個舞台上所扮演的極其不同的角色。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耶穌對法利塞人說:「有一個富翁,身穿紫紅袍和細麻紗的衣服,天天奢華地宴樂。

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躺在那富翁的門口,渾身生瘡。

他巴不得拿這富翁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充,卻只有狗來舔他的瘡痍。

後來,那乞丐死了,由天使送到亞巴郎的懷中。

那富翁也死了,被人埋葬了。

他在陰間的痛苦之中。

」(路16:19-23) 「陰間」一詞,希伯來文稱作「謝奧耳」,原來是指所有死者的靈魂聚集的地方。

根據耶穌時代猶太人的思想,陰間分做一上一下,上面是義人享福的地方,耶穌稱它為「亞巴郎的懷抱」,下面是罪人受刑的地方,耶穌把它稱為「陰間」。

這兩個地方的中間有一道鴻溝相隔,兩邊的人只能遙遙相望,卻不能相接近。

接著耶穌又采用猶太文學上講比喻的特色,來給比喻的主題做進一步的發揮。

他在比喻的故事中插入几個情節,不但使故事更為戲劇化,而且更藉著故事中人物的發言,令人更易于領會比喻中所包含的教訓。

耶穌這樣接著講述說: 「那富翁也死了,被人埋葬了。

他在陰間的痛苦之中,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又見拉匝祿在亞巴郎的懷中,就喊叫說:『我祖亞巴郎啊!可憐我吧!請派遣拉匝祿,用指頭蘸一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

因為我在這火焰中,非常痛苦啊!』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在生時,已享過福了,而拉匝祿卻受盡了苦。

如今他在這里得到安慰,而你卻要受苦了。

況且,在你們和我們之間,隔著一道深淵,要從這邊到你們那邊,并不可能,要從那邊到我們這邊,也不可能。

』」(路16:23-26) 今世的禍福是暫時的,轉瞬便云消霧散。

死後的賞報和刑罰卻是永遠的。

那個富翁知道的太晚,懊悔也來不及了。

但是耶穌的比喻還沒有講完,他要藉著那個可憐的富翁與祖宗亞巴郎的對話,來強調信友們當聽從上主藉教會的訓導,和及時悔改自新的道理。

他這樣繼續講解說: 「富翁說:『祖宗啊!那麼求你派遣拉匝祿到我家去,警告我的五個弟兄,免得他們也到這個痛苦的地方來。

』亞巴郎說:『他們有梅瑟和先知,讓你兄弟聽從他們好了。

』富翁說:『不,我祖亞巴郎!如果從死人中有一個人,到他們那里去,他們必會悔改。

』亞巴郎說:『他們如果不聽從梅瑟和先知,即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他們也不會信從的。

』」(路16:27-31) 在我們剛才聽到的比喻中,耶穌沒有說明那個富翁的財產是怎樣得來的,也沒有交代那拉匝祿是怎樣淪落為乞丐的。

耶穌講這個比喻并沒有表示鄙視金錢的意思。

他不過是教訓世人提防一種與金錢有關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醉生夢死」。

它的特徵是第一奢侈,第二不相信神的存在。

依照耶穌留給我們的訊息,世界是天主創造的,世界上的財富原是為人類享用的。

各人的私有財產是天主托給人經理的事物,人不可擅自妄用。

耶穌曾講「不忠信的管家」比喻,勸人要善用世上的財富,救濟有需要的人。

他說:「這樣在金錢失去價值的時候,有朋友接你們到永遠的帳幕里」。

現在他又講「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警告世人不要浪費財物、漠視別人的需要,否則他們也要像比喻中的那個富翁一樣,到地獄里去永遠受苦。

到了那時,他們要懊悔,已來不及了。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信德的恩寵"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17章第5到10節,內容包括兩段似乎不相關的記載。

第一段記載是「對一個請求的答覆」﹔第二段記載的是一個「比喻」。

我們先研討的是第一段記載有關「對一個請求的答覆」。

它這樣記載說: 那時,宗徒們向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主說:「你們若有一粒芥籽般的信德,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起,移到海里去』,它也會聽從你們!」(路17:5-6) 三部對觀福音都記載了這一段話。

聖馬爾谷福音在記載這段話之前,先敘述了耶穌詛咒一棵無花果樹,而這棵無花果樹果然枯干了的事。

聖瑪竇福音則兩次提及這一段話﹔一次的記載與聖馬爾谷福音完全相同,另一次是耶穌回答他的門徒們時,向他們解釋為什麼他們不能像他一樣驅逐魔鬼。

聖馬爾谷和聖瑪竇福音的記載上,所謂「增加信德」,似乎帶有增加行奇跡和驅魔鬼的能力的意思。

但是在本主日彌撒中所宣讀的聖路加福音的記載里,卻沒有這樣的意思。

在聖路加的著作中,「信德」一般與「天主聖言」相配合。

比如,宗徒大事錄第4章第4節說:「聽『道』的人中,有許多人信從了,男人的數目,大約有五千」﹔又在他記載的福音中,耶穌講了撒種的比喻後,向門徒們解釋說:「種子是天主的話。

」 在聖路加福音中,信德就是「跟隨耶穌」,增加信德,就是對耶穌的話有更深的認識,也就是更緊密的跟隨耶穌。

四部福音都是用來講授教理的書本。

聖路加在講授教理時,強調信德是天主賞賜給人的恩寵。

比如,在宗徒大事錄第14章第27節,他聲明是「天主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在記載耶穌受難的事跡時,他特別記錄了耶穌對聖伯多祿所說的這几句話:「西滿,西滿,看,撒旦求得了許可,要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是我已為你祈求了,為教你的信德不至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

」 信德既然是天主賞賜給人的恩寵,我們得到了天主所賞賜的「信德的恩寵」,自然不可自高自大,卻更應該謙遜地感謝天主了。

這樣說來,今天彌撒福音中的第二段所記載的「比喻」,是與第一段所記載的「對一個請求的答覆」有著密切關系的。

故此,本主日彌撒福音繼續這樣說: 「你們中,有誰在仆人耕田或牧羊之後,當他從田間回來時,會對他說:『快快坐下吃飯吧!』而不是對他說:『替我預備晚飯,束上腰,伺候我。

等我吃喝完了,你再吃喝呢?』難道仆人做了主人吩咐的事,主人還要感謝他嗎?同樣,你們做完了吩咐你們的一切之後,仍當說:『我們是無用的仆人,我們只做了應該做的事。

』」(路17:7-10)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選自哈巴谷先知書第1章第2到3以及第2章第2到4節,內容綜合先知與天主的兩次對話。

在第一次對話中,先知抱怨天主任由背信的人迫害虔誠的信徒﹔天主答覆說:他將叫凶狠的外國人來懲罰這些惡人。

在第二次對話中,先知又向天主抱怨說:外國人對待他的同胞太殘忍暴虐。

天主的答覆是,先命令先知把自己的答覆寫在版上,然後說出自己啟示的內容說:一切不公義和不虔敬的人必要受懲罰,但公義虔敬的人,必獲拯救。

恭讀哈巴谷先知書: 上主,我向你求救,何時才得你的垂聽呢?我呼求你消除強暴,你竟不來救助。

為什麼你使我面對邪惡,遭受壓迫,而竟坐視不管呢?在我面前盡是迫害和殘暴,爭吵不休,辯論四起。

上主回答我說:「你把這神異景象,清楚地刻在版上,使人容易誦讀。

因為這異象屆時必會實現,決無欺詐﹔若是遲延,你要等待﹔它必會實現,決不誤期。

看,心朮不正的必然消逝﹔義人必因信德而生活。

」(哈1:2-3; 2:2-4) 這樣,本主日彌撒福音中的兩段記載和讀經一分別提出了以下三點教訓:第一,要不斷的祈求天主賞賜我們信德的恩寵﹔第二,在獲得這恩寵之後,不可自高自大,卻要謙遜地感謝天主﹔第三,要在困難中堅持信德,不失對天主的信賴。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十個癩病人" 耶穌誕生在一個猶太家庭﹔他的第一批門徒都是猶太人;他曾說過:「我被派遣,只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他也曾叮囑自己的門徒們不要走外邦人的路。

這都是因為猶太民族原來是天主的選民;在天主的救世計劃中,「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這并不是說,不是猶太人,便不能得救,更不是說,天主聖子降生成人,不是為拯救所有的人。

再說,耶穌在世時,也曾多次提及非猶太人的得救。

有一次他警告他的同胞猶太人說:「几時你們看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都在天主的國里,而你們卻被摒棄在外面,在那里,你們只能哀號和切齒。

將來從東方、從西方、從北方、從南方都有人來,在天主的國里歡宴。

看吧!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成為最後的。

」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和讀經一,都談到癩病痊愈的奇跡,而且兩個奇跡都發生在以色列人認為是外邦人的身上。

這里所謂癩病即麻瘋病,是由麻瘋杆菌所造成的傳染病。

它使皮膚腐爛,神經麻木而失去知覺。

在古代的中東有許多人患這種病,一般都被看作是天主的懲罰。

古代的猶太人更把癩病看作是宗教禮儀上的不潔,患者不能參與任何宗教禮儀,而應該遠離人群,獨居于曠野中。

猶太人相信,只有天主顯奇跡,癩病才能痊愈。

所以舊約聖經規定,癩病的痊愈要經司祭檢查。

如果司祭檢定病人果然痊愈了,便要為他行取潔禮,然後許可他返回故鄉,與家人同居。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17章第11到19節,內容講述十個癩病人的故事。

由于耶穌的憐憫,十個癩病人都痊愈了,但是只有一個回來感謝耶穌﹔也只有他一人,不但獲得了身體上疾病的痊愈,而且也獲得了靈魂上的靜獲得了靈魂上的榷鰲J芳癰R艏鞘盞母鋅擔骸賦蘇飧獍釗耍姑揮斜鶉嘶乩垂餿傯髀穡俊 恭讀聖路加福音: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的時候,路過撒瑪黎雅及加黎利的邊界。

他正走進一個村子時,有十個癩病人,迎上來,遠遠地站著。

他們提高聲音說:「師傅!耶穌!可憐我們吧!」耶穌定睛一看,就對他們說:「去,請司祭檢驗你們吧!」他們正要去的時候,就潔了。

其中一個,看見自己潔淨了,就回來,大聲頌揚天主,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

這人卻是個撒瑪黎雅人。

耶穌于是開口說:「潔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還有九個人在哪里呢?除了這個外邦人,竟沒有別人回來光榮天主嗎?」于是對那人說:「你起來,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

」(路17:11-19)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選自列王紀下第5章第14到17節,內容記述納阿曼歸化的故事。

納阿曼也是一個外邦人。

他是一位在國內很有權勢的軍官,但是他患了癩病。

在一次戰爭中,他從以色列俘虜了一個小女孩,帶回家來伺候他的妻子。

這女孩對自己的主母說:「如果我的主人到那位住在撒瑪黎雅的先知那里去,那位先知一定會治好他的癩病。

」納阿曼相信了這句話,就帶著隆重的禮物到撒瑪黎雅來見厄里叟先知。

先知打發他到約旦河去沐浴七次。

他去了,在河里浸了七次,身體果然復原,如同小孩子的一樣。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記述他回來感謝先知,并表示了他皈依天主的決心。

恭讀列王紀下: 那時候,納哈曼到約旦河邊去,遵照天主的人厄里叟的話,在河里浸了七次﹔他的肌肉就復原了,完全潔,猶如嬰孩。

于是納哈曼帶著全體隨員,回到天主的人那里,站在他面前說:「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真神。

現在,請收下你仆人的禮物吧!」厄里叟回答說:「我指著我所服侍的永生上主起誓:我決不接受。

」納哈曼再三促請他接受,厄里叟卻堅拒不受。

納哈曼就說:「你既然不接受,至少請讓你的仆人將兩只騾所能負荷的泥土運回家,因為你的仆人從今以後不再向別的神明獻祭,只向上主奉獻全燔祭和犧牲」。

(列下5:14-17) 無疑的,本主日彌撒的福音和讀經一都說明了天主救恩的普遍性,但是它們也同時強調了「對天主的感恩」與「人的信仰」的密切關系。

我們對天主的信仰,好比癩病的痊愈,也是天主對我們的恩賜。

我們也要以對天主的萬分感恩來保持這份極其珍貴的禮物。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恆心祈禱" 祈禱是人投靠天主的一種方式,它包括人生各方面的情況﹔分開來說,有祈福的祈禱,有求情的祈禱,有悔罪的祈禱,有感恩的祈禱,和贊頌的祈禱。

一般來說,祈禱是上述各種意向的混合總稱。

四部福音經常提到耶穌的祈禱,也提到耶穌教他的門徒祈禱,和給他們講解有關祈禱的道理。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18章第1到8節,內容包括一個「比喻」和比喻的「解釋」。

比喻很明顯地是講恆心祈禱的效果﹔在比喻的解釋中,耶穌加上了下面的這句話:「但是人子來的時候,在世上能找到這樣的信德嗎?」耶穌的這句話,又把有關祈禱的教訓,和對世界末日來臨的警惕聯在一起了。

恭讀聖路加福音: 那時,耶穌對門徒講了一個比喻,論及人該當常常祈禱,不要灰心。

他說:「在一個城中,有一個法官,他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任何人。

有一個寡婦,常來找他,說:『請為我申張正義,制裁欺凌我的人。

』法官總不理會﹔繼而他想:『盡管我不敬畏天主,也不尊重人,但因這寡婦常來麻煩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不斷來糾纏我。

』」主說:「你們聽聽,這不義的法官說了些什麼!那麼,天主聽到他的選民日夜呼求,難道他會延遲他的救援嗎?我對你們說:他一定會盡快為他們伸冤,但是人子來的時候,在世上能找到這樣的信德嗎?」(路18:1-8) 在進一步地默想我們剛才所聽到的福音的教訓之前,我們且先聆聽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

這篇讀經選自出谷紀第17章第8到13節,內容記述以色列人和阿瑪肋克人的作戰。

在那次戰爭中以色列人打了勝仗。

但是以色列人之所以得勝,并不是由于它的兵力強盛,而是由于梅瑟所伸開而高舉的雙手。

伸開而高舉的雙手象徵祈禱。

以色列人的那次勝利,是梅瑟恆久不懈的祈禱的效果。

恭讀出谷紀: 那時候,阿瑪肋克人來到勒非丁,同以色列人作戰。

梅瑟對若蘇厄說:「你給我們選拔壯丁,明天去和阿瑪肋克人作戰,我要拿著天主的棍杖,站在這山頂上。

」若蘇厄就照梅瑟所吩咐的做了,前去和阿瑪肋克人作戰。

梅瑟、亞郎和胡爾便登上那山頂。

梅瑟高舉雙手時,以色列人就打勝仗﹔垂下手的時候,阿瑪肋克人就打勝仗。

最後梅瑟雙手舉得疲乏了,他們就搬來一塊石頭放在他後面,他就坐下,亞郎和胡爾在兩旁托著他的手,這樣梅瑟雙手就舉著不動,直到日落。

于是,若蘇厄用利劍打敗了阿瑪肋克王和他的軍隊。

(出17:8-13) 本主日彌撒中讀經一所記述的以色列人與阿瑪肋克人作戰的例子,和福音中所記載的不義的法官和寡婦的比喻一樣,都強調了恆心祈禱的功效。

耶穌曾說過:「你們求,必會給你們﹔你們尋找,就會找到﹔你們敲門,就會給你們開。

因為,凡求的人,必得到﹔尋找的人,必能找到﹔敲門的人,必給他開。

」所以,祈禱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

祈禱而又能恆心,當然必定會奏效。

但是,在本主日彌撒福音中,耶穌在強調了恆心祈禱的功效後,又加上了一句令人想到世界末日的話,說:「但是人子來的時候,在世上能找到這樣的信德嗎?」這使我們注意到本主日彌撒中的阿肋路亞歡呼詞里的這句話: 阿肋路亞﹔主說:你們應當時時醒悟祈禱,好能站立在人子面前,問心無愧。

阿肋路亞。

這樣看來,在本主日的彌撒中,慈母教會要給我們的教訓,不但是恆心祈禱,而且也是堅持信德,更好說是以恆心祈禱來堅持信德。

這樣當天主收我們的靈魂的時候,我們將被認作是屬于耶穌的人。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窮人的祈禱" 「困苦的人一呼求,上主立刻俯允。

」(詠34) 這是本主日常年期第三十主日彌撒中答唱詠的答句。

它指出了慈母教會要我們在本主日彌撒中吸取的主要教訓。

「困苦的人」,更好說「窮人」,在舊約聖經中有三種不盡相同的意義。

舊約聖經原來是以色列宗教的經典。

一般而論,以色列人并不把貧窮看作人生的理想﹔相反,他們把它看作災禍,看作是人懶惰的後果,而且也是引人犯罪的機會。

這是「窮人」一詞在舊約聖經中的第一種意義。

在舊約聖經中,窮人也往往被看作是不公正的社會中的犧牲者。

舊約聖經中的先知們,大都是他們的辯護人。

以色列人所期待的默西亞的使命之一,便是拯救這樣的窮人。

除了上述的兩類窮人之外,還有第三類窮人。

舊約聖經稱他們為天主的朋友和仆人。

他們是全心仰賴天主的人。

貧窮和困難,只使他們變得更謙遜,卻不使他們失去內心的平安。

這第三類的窮人們的祈禱,必定獲得天主的立刻俯允。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選自德訓篇第35章第15到17以及20到22節。

這篇讀經把窮人與被壓迫者、孤兒和寡婦,相提并論,把他們稱為誠心誠意恭敬天主的人、謙卑的人,和義人。

所以說,他們的祈禱上徹云霄,必蒙天主的俯聽。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是不看情面的審判者,決不偏袒任何加害窮人的人,他樂于俯聽被壓迫者的祈禱,他決不輕視孤兒的哀求,和寡婦的訴苦。

誠心誠意恭敬天主的人,必蒙接納,他的祈禱上徹云霄。

謙卑人的祈禱,穿云而上,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除非至高者答應,為義人申冤,執行正義,他決不停止。

(德35:15-17, 20-21) 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引用聖詠第34首的話,強調讀經一中的訊息說: 【答】:困苦的人一呼求,上主立刻俯允。

領:我要時時贊美上主,我的口舌不斷贊頌上主。

我的心靈因上主而自豪,卑微貧困的人聽了,也必歡欣雀躍。

【答】 領:上主敵視作惡的人,把他們的紀念從人間抹去。

正義的人一呼號,上主立刻俯允,拯救他們脫離一切艱辛。

【答】 領:上主親近破碎的心靈,醫治精神痛苦的人。

上主必贖回他的仆人﹔凡投靠他的,決不會受到處分。

【答】 本主日彌撒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18章第9到14節。

內容敘述法利塞人和稅務員(稅吏)的兩種不同身份,兩種不同的祈禱,以及兩種不同祈禱的效果。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又對几個自夸是正義之士,而鄙視別人的人,講了這個比喻:「有兩個人,上聖殿去祈禱。

一個是法利塞人,一個是稅吏。

那個法利塞人站著,自言自語這樣祈禱說:『天主,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別人一樣,勒索、不義、奸淫,更不像這個稅吏。

我每周守兩次大齋,凡我所得的,都捐獻十分之一。

』那稅吏卻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是捶胸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我告訴你們:這個稅吏回到家里,成了正義的人﹔那個法利塞人卻沒有,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將被高舉。

」(路18:9-14) 在耶穌時代的猶太社會中,法利塞人是上等階級﹔稅務員(稅吏)則被擠在社會的邊緣上。

耶穌所講的比喻中的稅務員,并不因此忿忿不平,卻知道反躬自問,承認自己的過錯,哀求天主憐憫。

他這樣自謙自卑,可說是屬于聖經中所說的:「是天主的朋友和仆人」這類的窮人。

耶穌說:「這個稅吏回到家里,成了正義的人。

」天主俯聽了他的祈禱。

在今日的中國社會中,我們作天主教徒的,也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上。

我們也是聖經中所說的:「是天主的朋友和仆人」這類的窮人。

所以,貧窮和困難只應該使我們變得更謙遜,決不可讓它們打擾我們內心的平安。

慈母教會在本主日的彌撒中安慰并教訓我們,向我們保証說:窮人的祈禱,必蒙天主俯允。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稅吏匝凱的回頭"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福音,分別取自智慧篇第11章第23到第12章第2節,聖路加福音第19章第1到10節。

福音的內容是講稅吏匝凱回頭的故事。

這段福音也用於教堂奉獻日的彌撒,但是意味不盡相同。

在教堂奉獻日的彌撒,本福音的訊息是:耶穌到哪家,便給那家帶來救恩。

而在本主日的彌撒中,它側重于匝凱的歸化,強調天主對待罪人的忍耐和仁慈。

怎麼知道它強調天主對待罪人的忍耐和仁慈呢?是從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的指示而知道的。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選自智慧篇第11章第23到第12章第2節。

智慧篇是舊約聖經中的晚期作品,頗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全書19章分上下兩編,上編第一到第十章闡述「智慧」的重要、性質與效能。

在本主日彌撒的讀經一,作者從天主懲罰埃及人和拯救以色列人的歷史,而談到天主懲罰人是要人回頭改過的道理。

天主愛惜他所創造的萬物,他憐憫眾生,閉目漠視人的罪惡,是要使罪人回頭改過。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整個世界在你面前,只像天秤上的一粒細沙,又像地上的一滴朝露。

你憐憫眾生,因為你是無所不能的。

你假裝看不見人的罪惡,是要使罪人悔改。

的確,你鍾愛萬有,不會惱恨你所造的一切﹔假若你憎恨什麼,必然不會創造它。

你若不愿意,什麼東西能夠存在呢?你若不吩咐,什麼東西能夠保全呢?愛護眾生的主宰!你愛惜萬物,因為萬物都屬于你:你那永恆不滅的氣息在萬物之內。

因此,你只是逐步懲罰罪人,警告他們,使他們想起所犯的罪,離開罪惡而相信你、上主。

(智11:23-12:2) 讀經一后的答唱詠,援引聖詠第145首,頌揚天主的無限仁慈。

上主慈悲,寬仁大方, 緩于發怒,仁愛無量。

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 對他創造的萬物,仁愛慈祥。

稅吏匝凱的回頭是天主對待罪人的忍耐和仁慈的一個例子。

聖路加記載了匝凱回頭改過的過程。

他先描寫匝凱的可笑行為,接著描述耶穌的召喚、群眾的憤感,以及匝凱本人的表白,最後結論出耶穌的教訓:「人子來,正是為了尋找和拯救那迷失的人。

」「尋找和拯救」這五個字具體地描繪了天主的忍耐和仁慈。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進了耶利哥城,有一個名叫匝凱的,是稅吏長,又是財主。

他想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但因人多,自己身體又矮小,所以看不到。

他于是跑到前面,爬上一棵桑樹,為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里經過。

耶穌來到那里,抬頭一望,對他說:「匝凱!快下來!因為我今天要住在你家里。

」匝凱急忙下來,高興地接待了耶穌。

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然到一個罪人家里去住宿。

」但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我愿把我的一半財產施舍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就賠償他四倍。

」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的子孫。

人子來,正是為了尋找和拯救那迷失的人。

」(路19:1-10) 本主日彌撒的主題是天主對罪人的忍耐和仁慈。

這并不是鼓勵我們沒有分寸地寬容罪惡,而是適宜地對待罪人。

面對一個犯了罪的人,我們的反應不可是令他失望,或懲罰他,而應該是愿意他悔改。

我們要耐心等待他,在適當的機會上,善言勸導,向他講解天主的仁慈,使他相信天主的全能。

天主聖神有感化人心,使罪人成為聖人的能力。

教會現行的《懺悔聖事禮典》所提供的赦罪經很適宜地反映了這種精神: 天上的慈父,因他聖子的死亡和復活,使世界與他和好,又恩賜聖神赦免罪過,愿他藉著教會的服務,寬恕你,賜給你平安。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肉身的復活" 本主日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福音分別取自瑪加伯下第7章第1到2以及9到14節,聖路加福音第20章第27到38節。

讀經一記述瑪加伯母子八人壯烈殉道的故事,內容涉及舊約時代以色列子民對人的肉身死后復活的信仰。

福音記述耶穌與否認復活的撒杜塞人的對話。

「未知生,焉知死。

」有人根據這句話認為中國人并不關心死後的問題。

其實這是錯誤的。

世界上所有民族,包括中國人在內,都對人的身後歸宿有所警惕。

對這問題,在耶穌時代的猶太知識界中,流行著兩種不同的意見。

法利塞人相信人死後還要復活﹔撒杜塞人不相信人死了還能復活。

耶穌的立場則表現在他與病死而復活了的拉匝祿的姊妹瑪爾大的對話中。

他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復活﹔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 我們基督信徒相信耶穌的話,在我們日常頌念的信經中,我們宣誓說: 「我信肉身之復活,我信常生,阿們。

」我們先從讀經一說起。

這篇讀經記述瑪加伯母子八人壯烈殉道的故事。

這故事是文學史上的一篇杰作。

作者逐步加緊,有條不紊地描述暴君所施行的刑罰越來越凶殘,同時七兄弟臨死時對肉身復活所發表的言論也越說越湛深。

那母親勸勉小兒子的話,讀來尤其動人。

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候,有兄弟七人和他們的母親一同被捕,國王命人用鞭子和牛筋痛打他們,強迫他們食法律上所禁食的豬肉。

他們中一個代表眾人說:「你想問什麼?你希望從我們知道什麼?我們已經准備好了,寧死不愿違背祖先的法律。

」 第二個在快要斷氣的一剎那,高聲說:「你這個窮凶極惡的人!你奪去我現世的生命,但是宇宙的君王,必要使我們為他的法律而殉難的人復活,獲得永生。

」這一個以後,輪到第三個受刑了!有人命他伸出舌頭,他就爽快地伸出來,并且伸開雙手,慷慨地說:「這些肢體是上天所賜,現在為了他的法律,我毫不吝惜,希望有一天從他那里再得回來。

」國王和他的侍從都詫異這少年不怕受苦的精神。

第三個死了以後,他們用同樣的酷刑處罰第四個。

他臨死時這樣說:「我們深信天主使人復活的許諾,所以死在人手中,是求之不得的,可是你決不會復活獲得永生。

」(加下7:1-2, 9-14) 本主日福音記述耶穌與否認復活的撒杜塞人的對話。

在這篇對話中,耶穌明白地肯定了人死后肉身復活的道理。

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否認復活的撒杜塞人中,有几個來問耶穌,說:「師傅!梅瑟給我們定下規條:如果有一個人的兄長死了,他有妻子而無兒子,他的弟弟當娶寡嫂為妻,給他的兄長立嗣。

假如有兄弟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沒有兒子,就死了。

第二個和第三個也娶了她。

七個人都一樣,都沒有留下後嗣就死了。

最後,那婦人也死了。

那麼,在復活時,這婦人是他們中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七個都娶過她為妻。

」耶穌回答他們說:「今世之子,也娶也嫁,但是那些配得來世,并從死人中復活的人,不娶也不嫁。

而且他們也不會再死了,如同天使一樣,他們既是復活之子,也就是天主之子。

至于死人復活,梅瑟已在『荊棘篇』中指明了﹔他那時稱主是『亞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

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因為在天主眼中,眾人都是活的。

」(路20:27-38) 聖瑪竇和聖馬爾谷福音也記載了上面的對話。

兩部福音的記載都強調耶穌援引聖經的權威來駁斥撒杜塞人的詭辯說:「你們錯了,不明了經書,也不明了天主的能力。

」在我們剛才聽到的彌撒福音中,聖路加只加上一句解釋說:「天主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死后肉身不再復活,怎么還能稱天主為活人的天主呢?換句話說,人死后,他的肉身是會復活的。

最后,我們援引聖奧斯定稱贊瑪加伯母子八人殉道壯舉的這句話:「他們是真正的基督信徒!以他們的偉大精神,在基督的教會尚未成立以前,預先發揚了基督的教會精神。

」思高聖經學會的編者,在談到同一故事時,也這樣注釋說:在我國的教會中「也有不少母親像瑪加伯七兄弟的母親那樣」,接著又說:「聖教會的歷史到處可以見到如此勇敢的母親,原因是,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的:『都是出于一個天主聖神所賜給的丰富的恩寵。

』」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上主的日子" 本主日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福音分別取自瑪拉基亞先知書第3章第19到20節,聖路加福音第21章第5到19節。

彌撒禮儀的主題是「上主的日子」。

對舊約時代的以色列子民來說,「上主的日子」原來是偉大和使人向往的日子,因為在這日子,天主要拯救他們,使他們不但享受太平,而且還要戰勝萬邦,成為一枝獨秀的強國。

但是由于許多以色列人陶醉在這種美好的幻想中,而忘卻實行正義,遵守上主的誡命,先知亞毛斯便開始報告「上主的日子」將是可怕黑暗的日子。

岳厄爾先知則將它描寫成上主審判和實行正義的日子。

在新約中,「上主的日子」與耶穌的光榮再來相提并論。

它也成為「最后的日子」,也就是「世界末日」。

在本主日彌撒福音中,耶穌從耶路撒冷聖殿的毀滅談到「上主的日子」的來臨。

四部福音都提起耶穌預言聖殿被毀,但它們記載的情節互有出入,不盡相同。

據聖馬爾谷福音的報導,耶穌是從聖殿出來,一個門徒指給他看金碧輝煌的聖殿建,于是耶穌說了預言﹔之後,四個門徒跟隨他登上橄欖山,到了那里他才私下向他們發表了一篇講話。

在本主日彌撒福音中聖路加的記載里,耶穌則是在聖殿里面,所有的人都聽到他的講話。

在別的兩部福音中,耶穌從聖殿被毀談到世界末日,而他所提出的有關時日和先兆的問題,則是僅就聖殿被毀而言的。

在聖馬爾谷和聖路加福音里,耶穌的講話并不只限于聖殿的毀滅,也談到世界末日的災難以及人子的光榮來臨。

聖路加福音似乎把耶路撒冷聖殿的毀滅與世界末日截然分開,不把聖殿的被毀看作是世界末日的前奏或先兆。

在本主日彌撒的福音中,耶穌首先告訴我們將要發生的事件,并勸導我們要怎樣去應付它們。

他要我們提防兩樁事。

第一,不輕信那些假先知,他們假冒基督的名字,捏造謠言說:世界末日來到了﹔第二,不誤認所有的戰爭和叛亂都是世界末日快要來到的訊號。

然后,他才談到更嚴重的戰爭,以及其他如地震、荒、瘟疫那樣的宇宙性災禍。

這些災禍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這并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重要的,是耶穌要我們知道將要發生的教難。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有些人在談論聖殿是用精美的石頭和還愿的獻禮來裝飾的。

耶穌說:「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都要被夷平,到時候,沒有一塊石頭會疊在另一塊石頭上。

」他們就問耶穌說:「師傅,這些事什麼時候發生?這些事發生時,將有什麼預兆?」耶穌說:「小心!不要受迷惑!因為將有許多人,冒我的名來,說:『就是我』﹔又說:『時候近了』。

你們不要跟著他們走。

當你們聽到戰爭和叛亂時,不要驚慌!因為這些必然先要發生,但還不立即是結局。

」耶穌又對他們說:「民族要起來攻打民族,國家要起來攻打國家﹔還要發生大地震,許多地方要有荒、瘟疫﹔還有可怕的異象,和來自天上的巨大懲兆。

但在這一切之前,你們要為了我的名字被拘捕和迫害,你們要被押送到會堂,關進監獄,并被拉到君王、官長面前,而這正是你們作証的好機會。

你們內心要鎮定,不必預先思慮怎樣辯護,因為我將給你們口才、智慧,必使你們的仇人敵不住、駁不倒。

你們還要被父母、兄弟、親戚、朋友出賣,他們會害死你們中的几個。

你們也要為了我的名被人憎恨﹔但你們連一根頭發也不會失落。

你們要以堅忍來保存你們的靈魂。

」(路21:5-19) 照我們剛才所聽到的聖路加福音的記載,教難并不意味著世界末日的立刻來到。

相反,教難原是我們基督信徒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經常處境。

自從我們領洗進教,直到耶穌基督光榮的再次來臨,我們的教會在不斷地向世界宣布福音,因此,也在不斷地掀起教難。

教難的情形可能是極厲害的。

忠貞的教徒甚至會被自己家里的親人出賣,他們要為基督的名字受眾人憎恨。

但是,在本主日彌撒福音中聖路加的記載里,耶穌堅定我們。

他安慰我們說:「你們連一根頭發也不會失落。

」他又鼓勵我們說:「你們要以堅忍來保存你們的靈魂。

」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也給予我們一個類同的訊息。

這篇讀經是在以色列人掃興失望的時代寫成的。

那時他們從流亡回國已有半個世紀,聖殿也重新建好了。

但是他們不受當地居民的歡迎。

他們的家產被別人分占了﹔他們貧窮、孤獨、得不到照顧。

他們的城鎮沒有防守,隨時有被侵略的危險。

這一切都影響他們的宗教生活。

在掃興失望中,他們對盟約失去信心。

他們甚至怪怨天主說:「事奉天主,只是徒然。

」沒有好處。

于是,在讀經一中,瑪拉基亞先知便向他們宣告「上主的日子」來喚醒他們的信德,鼓起他們的勇氣。

讀經一這樣記載說: 萬軍的上主說:「看,那日子來臨,好像熊熊的火爐,所有驕傲和作惡的人都要成為禾稈﹔那日子一到,必將他們燒盡,根和枝都不留下。

正義的太陽,將為你們這些敬畏我名的人升起,以它四射的光芒普施救恩。

」(拉3:19-20) 對我們現代基督信徒來說,本主日彌撒禮儀所宣講的「上主的日子」的道理,也應該喚醒我們的信德,并有助于鼓起我們的勇氣。

常年期最後主日"基督普世君王節"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也就是常年期最後的主日。

依照現行的教會禮儀,在這一天普世教會慶祝耶穌基督君王節。

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撒慕爾紀下第5章第1到3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第1章第12到20節,聖路加福音第23章第35到43節﹔先後涉及耶穌基督的王權在舊約中的預像,它的無始之始的根源,及其在十字架上的實施和表現。

耶穌誕生前,天使加俾額爾曾向他母親瑪利亞報喜道:「你將懷孕生子,并要給他起名叫耶穌。

他將是偉大的,并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

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權沒有終結。

」 達味是以色列王。

以色列王與別的民族的君王不同,因為以色列是天主的子民,他們只隸屬于天主。

所以,在以色列,君王的職責只在治理和領導天主托付給他的百姓﹔他不過是天主為自己的子民所揀選的牧人。

如果他打勝仗,那是天主使他的敵人在他面前崩潰。

但是他的職位究竟是神聖的﹔他是天主的受傅者。

天主在他子民中間的臨在表現在君王身上,也是通過君王,天主的權威、能力,和光榮發顯給人看見。

所以說,君王是天主的標志,但是他也是軟弱的人。

由于他也是人,他時常受到反對。

但是,雖然個別的君王可以受指責,王權本身卻是不容置疑的,因為他是天主臨在他的子民中間的保証。

在這樣的信仰下,以色列的文學,特別是聖詠,自然會給君王塑造出理想的形象來,而君王也便成為希望的象徵:就是那對以色列正義的君王的希望的象徵。

因此,耶肋米亞先知可以預言耶穌為天主「要給達味興起的一支正義的苗芽。

」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這樣敘述達味為王的故事: 那時候,以色列各支派來到赫貝龍見達味說:「看,我們都是你的骨肉。

從前,撒烏耳做我們君王時,也是你率領以色列出入戰場﹔上主曾對你說:『你要牧養我的子民以色列,做以色列的領袖。

』」于是,以色列所有的長老都到赫貝龍來見達味王,達味就在赫貝龍,在上主面前和他們立了盟約﹔他們便給達味傅油,立他為以色列王。

(撒下5:1-3) 在讀經二里,聖保祿宗徒闡述天主拯救世人的計划。

耶穌基督是這計划的起點和歸宿。

我們作他信徒的都被召參與這計划,并依照這計划生活。

這樣,我們便能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傾流的血,獲得罪赦,而進入他的國度。

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姐妹們:你們要愉快地感謝父,因為他恩賜你們分享天主神聖子民的福份,并同他們一起繼承光明。

是他把我們從黑暗的勢力中拯救出來,并把我們移置到他愛子的王國之中。

在他愛子內,我們得到救贖,獲得罪赦。

耶穌基督是一切受造物的元首,他是無形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

天上地下,一切事物,無論有形、無形,在位者、統治者、執政者、掌權者,都是在他內受造的:整個宇宙都因他并為他而造。

他先于萬有而存在,他是萬有的綱領﹔他是教會的頭,教會是他的身體。

他是無始之始,首先從死中復活,為使他在各方面高居首位。

天主愿藉著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建立和平,并使萬有,無論天上地下,都因著他,與天主重歸于好。

(哥1:12-20) 有資格進入基督王國,是一種福份。

從前比拉多,雖然審判了耶穌,卻未認出這個福份﹔在十字架前面嗤笑耶穌的猶太民眾的領袖們,更拒絕這個福份﹔倒是一個跟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罪犯,享受了這個福份。

本主日彌撒福音記述耶穌怎樣在十字架上實施他的王權,接納這個悔過的罪犯進入他的王國。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民眾站在那里觀望。

官長們嘲笑他,說:「他曾救了別人﹔如果這人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選者,就救救他自己吧!」兵士們也戲弄他,走上前來,把酸醋遞給他,說:「你若是猶太人的國王,救救你自己吧!」在耶穌頭頂上方,還有一塊牌子,用希臘文、羅馬文、希伯來文寫著:「這是猶太人的國王。

」懸挂著的罪犯中有一個,侮辱耶穌,說:「你不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也救救我們吧!」但另一個呵斥他說:「你既同樣受刑,連天主也不怕嗎?對我們這是公道的,我們所受的和我們所做的相稱﹔但是,這個人沒有做過什麼不正當的事。

」他又接著說:「耶穌!你到了你的王國里,請紀我一念!」耶穌對他說:「我切實告訴你,今天,你就要和我一起在樂園里。

」(路23:35-43) 禮儀年的結束使人聯想起世界的末日和自己個人的死亡,慈母教會規定,在今日舉行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一則固然是為慶祝基督救世工程的完成﹔再則也是為激發我們的信德,使我們懷著希望,迎接基督君王的光榮來臨! 基督聖體聖血節 本主日我們舉行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

這是由原來耶穌聖體和耶穌寶血兩個瞻禮合并而成的一個瞻禮。

耶穌聖體瞻禮成立較早,于1247年第一次在比利時、列日舉行,是在一位奧斯定會修女儒麗安的請求下而開始慶祝的。

據那位修女的傳記敘述,在1209年一次神視中,她曾看到一個發光的圓形月亮,但其中卻有一黑點﹔耶穌告訴她,這黑點表示在整個禮儀年的循環中,仍缺少一個敬禮聖體的慶節。

耶穌寶血瞻禮于第六世紀起源于西班牙,後來傳入意大利。

1847年,教宗庇護九世由流亡中重返羅馬,為感謝基督,詔令普世教會,慶祝耶穌寶血節。

其實,無論這瞻禮的來源是怎樣,耶穌聖體聖血確是值得慶祝的信德的奧跡--天人共融的奧跡﹔同時,耶穌聖體與耶穌寶血是同一奧跡,應在一起慶祝。

因此現行的教會禮儀已把耶穌聖體和耶穌寶血兩個瞻禮,合并為基督聖體寶血一個瞻禮,規定在天主聖三節後的星期四舉行慶祝。

(為方便信友,這瞻禮也可移于隨後的主日舉行。

) 本瞻禮的彌撒讀經分甲、乙、丙三年,各有三篇讀經。

今年是丙年,讀經一取自創世紀第14章第18到20節,敘述耶路撒冷王默基瑟德的祭獻,默氏既是國王又是司祭,和他所奉獻的餅酒,是耶穌和聖體聖事的預像。

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1章第23到26節,是保祿宗徒講述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史實,這聖事的主要目的是為紀念基督為人流血犧牲,使人在他內與主和人共融合一(故又稱為「共融聖事」。

《天主教教理》(1992)1331、1382、1401條)。

彌撒福音取自聖路加福音第9章第11到17節。

它這樣說: 那時,耶穌向群眾講論天主的國,并治好了那些需要醫治的人。

天將要黑的時候,十二人前來,對耶穌說:「遣散群眾吧!叫他們往附近的村庄去,借宿覓食,因為這里是荒野。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他們回答說:「我們只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除非我們自己去買些食物,給這許多民眾。

」當時,男子就大約有五千人。

耶穌對門徒說:「叫他們五十人一組,坐下。

」門徒照著做了,叫眾人坐下。

耶穌就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著天,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分給群眾。

眾人吃了,而且都吃得飽飽的﹔又把剩下的碎屑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籃。

(路9:11-17) 這次增餅的奇跡,四部福音都有記載。

聖路加福音所獨有的,是說耶穌雖然躲開群眾,但一見他們跟來,就又憐憫他們神形的可憐:一面給他們宣講天國的福音﹔一面治好那些病人。

路加在敘述奇跡時,特別彰顯出宗徒對師傅的信賴﹔他們雖然知道在曠野地方,為這許多人難以供應食物,但耶穌一出命令,他們即刻服從,叫百姓分伙坐下,等待耶穌的安排。

他們既然以前已做過耶穌的代表,被派遣過,這一次,耶穌使門徒也參與行這奇跡:即是叫十二宗徒給百姓分配餅和魚。

眾百姓吃飽後,收集了十二筐碎塊﹔這為他們一定有其重要性,因為藉這奇跡,他們信賴耶穌的心受到了報酬,同時也更加鞏固了。

按聖若望福音的記載,耶穌愿意藉著這個奇跡准備他們領受更大的奇跡,那就是後來建立的聖體聖事(共融聖事)。

基督聖體寶血瞻禮鼓勵我們敬禮聖體聖事,并生活在其中的含義:犧牲、分享和共融。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得好:「教會和整個世界都極其需要聖體敬禮。

耶穌在他愛的聖事中等待我們,我們要不惜花費工夫,到他面前去朝拜他,去瞻仰他,向他表示我們全心信賴他,并為世人的重大罪惡做補贖。

」 聖奧斯定說得好:「共融(聖體)聖事」實在是「仁愛的聖事、圓滿的標記、愛德的連系」。

讓我們以今日的集禱經祈求說: 上主,你藉奧妙的聖體寶血的聖事,留下了你苦難的紀念﹔求你使我們虔誠地欽崇你聖體聖血的神聖奧跡,好能時常體驗你救恩的實效。

你是天主,和天主聖父及聖神,永生永王。

阿們。

天主之母瑪利亞(節日)聖誕慶期第八日 -元旦 今天聖誕節後第八日恰好是陽歷元旦。

但羅馬教會早已在聖誕後第八日舉行童貞瑪利亞、天主之母節了。

事實上,這也是羅馬教會中最早慶祝的聖母瞻禮。

後來,由於東方禮儀和高盧禮儀的影響,約在十三世紀時,羅馬教會改在一月一日紀念聖嬰耶穌接受割損禮的事跡,把這天稱作耶穌聖名瞻禮。

1969年禮儀年歷的革新,又將一月一日恢復到羅馬教會原訂的慶節。

禮儀革新准則上說:「一月一日,聖誕後第八日是瑪利亞天主之母節,它也紀念耶穌聖名。

」 有關童貞瑪利亞、天主之母節的歷史:從神學方面說來,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及其在天主救世計划中的卓越地位,原來就是默想「天主聖子降生成人」奧跡的自然結果。

教會的教父們很早就用瑪利亞與厄娃的對比來闡明這端道理了。

第二世紀末葉的聖依肋納說:「厄娃不聽天主的命令:她還是童貞的時候,就違背了天主的命令。

如果說,人類原祖的配偶在還是童貞的時候,由於違背天主的命令,為她自己并為整個的人類帶來了死亡﹔那麼新人類的母親童貞瑪利亞,卻由於服從天主的命令,為她自己并為整個的人類帶來了生命。

」 東方教會的禮儀也不斷援引這樣的對比,來闡明教會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

而事實上,這敬禮的背後,是肯定耶穌基督是「真天主」,同時也是「真人」,故此,他的母親既是童貞女,也是「天主之母」。

「天主之母」的信理也就是431年厄弗所大公會議所宣布的,為拒絕那些否認耶穌基督天主性和人性結合的異端。

羅馬教會也在彌撒禮儀闡明了同一的信仰意義。

譬如本瞻禮日彌撒中的集禱經說: 「天主,你以聖神的德能,使童貞瑪利亞孕育了我們的救主,給人類帶來了永恆的救恩。

求你使我們因聖母的代禱,獲得你的援助,因為藉著她,我們得以迎接生命之源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 同樣,頌謝詞也說: 「她藉聖神的庇蔭,孕育了你的獨生子,保持著童貞的榮耀,給世界帶來了永久的光明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 本瞻禮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在禮儀年歷的甲、乙、丙三年一律相同,讀經一選自舊約戶籍紀第6章第22到27節﹔讀經二選自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4章第4到7節﹔福音選自聖路加福音第2章第16到21節。

讀經一與耶穌聖名有關﹔讀經二強調聖母瑪利亞在救恩史上的貢獻﹔福音同時涉及到這兩個話題。

今天讀經一原來是記述舊約時代的司祭的祝福詞。

這祝福詞字句十分優美﹔它這樣說: 「愿上主降福你,保護你。

愿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

愿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

」(戶6:24-26) 但是梅瑟在誦讀了這句祝福詞之後,又加上一句天主叮囑司祭們的話說: 「這樣,他們將以色列子民歸我名下,我必降福他們。

」(戶6:27) 這最後一句話是說天主的聖名是一切祝福的根源,它是一句預示我們藉耶穌聖名而得救的話﹔作為基督信徒,我們就是歸在耶穌基督名下,而成為有福的天主子女。

在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討論新、舊約的分別,它稱新約為時機成熟的時代,它用「生於女人」和「生於法律之下」的說法來強調天主聖子降生成人的現實性。

它這樣說: 「時期一滿,天主就派自己的兒子,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為把在律法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能獲得義子的地位。

」(迦4:4-5) 這是聖保祿宗徒的話。

聖保祿宗徒用「女人」一詞,直接扣合在聖母瑪利亞身上,宗徒的話說明瑪利亞在救恩史上的獨特貢獻。

本瞻禮日的彌撒福音敘述耶穌誕生後的一些事跡。

牧羊人前來朝拜,天使顯現,而聖母瑪利亞把一切牢記在心中。

最後一段也提及耶穌誕生後第八天接受割損禮和命名的事跡。

今天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候,牧羊人急忙趕去,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及臥在馬槽的嬰孩。

見到之後,就把天使論這嬰孩的話傳揚開了,所有聽到的人,都驚奇牧人們所講的話。

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情存在心中,反覆思想。

牧人因所聞所見的一切,正如天使對他們說的,就一路光榮贊美著天主回去了。

滿了八天,孩子應受割損禮,於是給他起名叫耶穌,這是他降孕母胎之前,由天使所起的。

(路2:16-21) 瑪利亞是天主之母,也為我等之母。

我們孝愛她、效法她,依賴她的轉求。

瑪利亞、天主之母節恰好是元旦。

正如元旦是一年的開始,瑪利亞也是我們的得救的開始,因為她承行了天主的旨意,做了耶穌基督的母親,為我們帶來了救主。

「上主,一切美善的事物都來自你,也由你完成。

在這天主之母的慶節,我們慶祝救恩的開端,求你沛降恩寵,幫助我們來日獲得圓滿的救恩。

」 特敬耶穌聖心 "良善心謙" 「世間沒有比為朋友舍命更偉大的愛了。

」基督信徒曾用不同的比喻來說明這偉大的愛。

最初他們稱耶穌為牧人﹔以後他們把耶穌被刺透的肋膀,看作教會七件聖事的泉源。

到了十八世紀,他們更提倡了耶穌聖心瞻禮。

今天(聖三瞻禮後星期五)我們慶祝耶穌聖心瞻禮。

在現行的羅馬彌撒經書中,耶穌聖心瞻禮彌撒中的祈禱和讀經,都以教會的傳統形像,來比擬耶穌聖心的無限仁慈和愛。

先說彌撒中的祈禱經文。

「進堂詠」取自聖詠第33篇。

它以天主像牧人似的,保護和撫養以色列子民,來比擬耶穌基督對我們的無限仁慈,說: 上主的計划永恆不變:他將救我們免於死亡,在饉時養活我們。

「頌謝詞」直接贊頌耶穌的仁慈,說: 你的聖子在十字架上被長矛所刺透,他敞開的聖心,成了廣施神恩的寶庫,為我們開啟仁慈和聖寵的泉源,你使愛火常燃的聖心,成為虔誠者的憩息、懺悔者的投靠。

敬禮耶穌聖心,有三重意義。

剛才說的頌謝詞只提到其中之一。

那就是:在耶穌聖心中汲取活水,領受救恩。

獻禮經和領聖體後經分別指出其他兩種意義。

獻禮經強調的是補贖罪過和獲得罪的赦免。

經文說: 仁慈的天主聖父,你良善無比,愛人至極,竟把你的唯一聖子賜給了我們,求你使我們與他結合為一,成為蒙你悅納的禮品。

領聖體後經所著重的,則是在弟兄身上報答耶穌對我們的愛。

經文說: 仁慈的上主,我們領受了你愛的聖事,求你幫助我們在世上日益肖似基督,好能在天上分享他的光榮。

今年是教會禮儀年歷的甲年。

聖心節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申命紀第7章第6到11節﹔聖若望一書第4章第7到16節﹔聖瑪竇福音第11章第25到30節。

概括地說,其主題是有關基督待人的慈愛以及基督對人的嚴格要求。

我們先從福音說起。

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發言說:「父啊!天地的主!我稱謝你,因為你把這些事隱瞞了明哲乖巧的人,而啟示給孩童們。

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

我父將一切交給了我,除了父以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啟示的人,也沒有人認識父。

」 「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人,你們都到我這來吧!我要使你們得到安息。

你們負起我的軛,向我學吧!我是良善心謙的,你們的心靈必將找到安息。

因為我的軛是甘飴的,我的擔子是輕松的。

」(瑪11:25-30) 在耶穌聖心節的彌撒中誦讀上面這篇福音,很明顯的,這是因為面有「良善心謙」這句話。

但是,這句話的解釋可并不簡單,必須顧到它的上下文,才不至錯誤。

從它的上下文看來,這句話不但表示基督對人的慈愛,同時也意味著他向人提出嚴格的要求。

原來,在我們剛才聽到的彌撒福音記載中,耶穌是在召叫人做他的門徒。

他曾批評經師和法利塞人,說「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

」他是良善心謙的。

他決不像他們那樣壓迫信賴他的人。

相反,他愛惜他的門徒,稱他們為勞苦和負重擔的人,邀請他們到他跟前來,讓他們安息。

但是,在這篇彌撒福音的記載中,耶穌也談到「他的軛」和「他的擔子」。

「軛」和「擔子」不都是嚴厲和沉狄斬運拿磐矯揮腥魏窩細褚竽兀恐徊還找氖牽骸赴梗約壩伸丁赴苟肝朔埂R虼耍摹擱睢購汀傅W印共攀僑岷投崴傻摹 「良善心謙」也是從前天主對待他的子民以色列的態度。

在本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一,梅瑟向以色列子民解釋了這端道理。

他先向他們陳述天主對待他們的恩愛:主怎樣揀選了他們小小的民族,作自己的子民,怎樣以施行奇跡,來拯救他們逃出埃及,擺脫奴隸的生活。

然後,梅瑟便向以色列子民指出如何報答天主如此浩大的恩愛。

他勸勉他們遵守天主的一切誡命。

在梅瑟的教誨中,「良善心謙」有「忠信」的意思。

天主對他的子民忠信,也要求他的子民對他要求他的子民對酥倚擰/p> 讀經一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你們是屬於上主、你們天主的聖民,你們的天主上主從地上萬民中,揀選了你們作他特殊的子民。

上主喜愛你們,揀選你們,并不是因為你們比其他的民族人數眾多﹔其實你們是所有民族中最小的一個﹔由於上主愛你們,并為履行他對你們祖先起的誓,他才以大能的手救你們離開為奴之家、擺脫埃及王法郎的手。

所以,你們要知道,只有你們的天主上主是天主,他是信實的天主:對那愛他、遵守他誡命的人,他信守盟約、施予恩惠,直到千代﹔但是對那恨他的人,他必立即報復,將他們消滅﹔所以你們要切實遵行我今天吩咐你們的誡命、法令和規則。

」(申7: 6-11) 耶穌聖心節慶祝的是天主待人的無窮慈愛。

在本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二,聖若望宗徒從天主對待我們的愛,談到我們彼此間的相親相愛。

他以為基督信徒間的彼此相愛,是他們愛天主并被天主所愛的有形可見的証據。

讀經二這樣說: 親愛的弟兄,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天主來的﹔凡有愛心的人,都是從天主生的,并且認識天主﹔那沒有愛心的人,便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

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件事上顯示出來:就是天主把他的獨生子,派遣到世上來,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

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而且派遣了自己的兒子,為我們作贖罪祭,這就是愛。

親愛的弟兄,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也應當彼此相愛。

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天主,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天主就住在我們內,他的愛在我們內才是圓滿的,天主把他的聖神賜給我們,所以我們知道我們住在天主內,他住在我們內。

至於我們,我們卻曾看見過,并且作証:父派遣了子來作世界的救主。

誰若明認耶穌是天主子,天主就住在他內,他也住在天主內。

我們認識了,而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有的愛。

天主是愛,誰住在愛內,就住在天主內,天主也住在他內。

(若一4: 7-16) 總之,耶穌是良善心謙的:「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芯,他不吹滅。

」他所啟示的天主,就是「喜愛仁愛,勝於祭獻」的天主。

他召叫他的門徒跟隨他走這仁愛的道路。

這樣他們便會獲得安息。

天主聖三節"愛的奧秘" 天主是愛。

天主的愛體現在他的救世計划上。

聖史若望驚嘆天主的愛,說:「天主如此愛了世界,竟賜下他的唯一聖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得永生」(若3: 16)。

聖瑪竇宗徒結束他所傳的福音,記述耶穌升天前留給他的門徒們的傳教使命,說:「天上地下,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導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看!我將常與你們天天在一起,直至世界末日。

」(瑪28: 19-20)。

本主日是天主聖三節。

彌撒中的福音和兩篇讀經都闡述天主聖三奧跡的道理。

我們從彌撒福音說起。

這篇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第3章第16到18節。

內容的前文是耶穌與尼苛德摩之間的一席談話。

尼苛德摩是一個法利塞黨人,由於害怕同志們的批評,在一個黑夜來拜訪耶穌,向耶穌請教,稱耶穌為師傅,承認耶穌是由天主而來的。

這篇福音(若3: 14-21)在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彌撒中也采用了。

但是,在四旬期,是用來向慕道(望教)者講解聖洗聖事的道理。

聖洗聖事是重生的聖事。

尼苛德摩不懂。

他問耶穌:「人已年老,怎樣能重生呢?難道他還能再入母腹而重生嗎?」耶穌向他解釋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

」(若3: 5-6)在本主日天主聖三節的彌撒,同樣的福音是為說明天主的愛。

今天彌撒的福音這樣說: 天主如此愛了世界,竟賜下他的唯一聖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得永生。

因為天主派遣他的聖子到世上來,不是為了審判世界,而是使世界因他而得救。

信他的人,不受審判﹔不信他的人,已受了審判,因為他們不信天主唯一聖子之名。

」(若3:16-18) 默想以上福音時,我們不禁想到亞巴郎祭殺愛子依撒格的故事(創22:1-18)。

在那故事中,依撒格是耶穌的預像。

亞巴郎則象徵天主聖父。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除了啟示天主無限的愛之外,也強調了信仰基督的必要性。

「信他的人,不受審判﹔不信他的人,已受了審判,因為他們不信天主唯一聖子之名。

」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出谷紀第34章第4到6,以及8到9節。

這是舊約聖經中最美的一頁,記載「天主的自我啟示」。

天主在給他子民以色列人頒布十誡之前,先向他們的領袖梅瑟,啟示了自己的本性。

他說自己是「慈悲寬仁的天主,不輕易發怒,富於慈愛和信實。

」 天主的本性仁慈,是猶太宗教的基本信條。

對這信條的肯定,在舊約聖經中,比比皆是。

舉几個例子來說,申命紀有:「你的天主攜帶你,如同人攜帶自己的兒子一樣」(申1: 31)這句話。

聖詠集有:「我全心信賴天主的慈愛,一直到永遠」(詠52:8)又有:「你是天主,是我的保障﹔你是我的天主,你對我慈祥」(詠58: 17)這樣的禱詞。

依撒意亞先知書上更有一篇極動人的祈禱(依63:7)。

面對著成為廢墟的聖京耶路撒冷,先知熱切懇求天主,記憶起他從前「以其大慈大悲賜予以色列子民的種種恩惠」,現在求他「不要停止他的慈悲。

」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梅瑟照上主的吩咐,清晨起來,手中拿著兩塊石版,上了西乃山。

上主乘云降下,站在梅瑟身旁,宣告上主的名字。

上主從梅瑟面前經過時,宣告說:「雅威、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和信實。

」梅瑟急忙俯伏在地朝拜說:「上主,如果我確實得你垂青,我主,求你與我們同行﹔這人民雖然頑固,但是求你寬恕我們的過犯和罪惡,并收納我們成為你的產業。

」(出34: 4-6,8-9)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第13章第11到13節。

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用「恩寵」、「愛情」、「共融」三個字眼,來表示天主的無限慈愛,同時也說明天主聖三對我們各人的得救所擔任的不同角色。

據教父聖亞大納削的解釋,「我們從天主聖三那所接受的一切『愛情』和『恩寵』,都是源於天主聖父,通過天主聖子,在與天主聖神的『共融』中而得到的。

正如天主的『愛情』是從天主聖父那出發,通過天主聖子來到我們身上﹔同樣只有在天主聖神內我們才能夠分享到天主的『恩寵』。

我們是在聖神內接受了天主聖父的『愛情』,天主聖子的『恩寵』,以及得與天主聖神的『共融』。

」換句話說,天主是「愛」,「父」就是愛的泉源和終向,「子」是愛的行動(恩寵),「聖神」是愛的共融。

當我們生活在天主內,也就是生活在聖父的愛情、聖子的恩寵和聖神的共融當中。

所以,基督徒的生活就是愛。

當我們遵守基督的命令,彼此相愛時,天主就住在我們內,我們也住在天主內。

今天的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喜樂﹔要力求成全﹔要互相勉勵﹔要同心合意,和睦相處。

這樣,仁愛與和平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

你們要親切地彼此問候。

天主的所有神聖子民都問候你們。

愿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天主的愛情和聖神的共融,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格後13:11-13) 我們是基督信徒。

我們有福因天主聖三之名領受了聖洗,進入了天主聖三的愛情生命,聖保祿宗徒說得好,我們「要同心合意,和睦相處」,活出「天主是愛」的真生命。

   上一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Allthecontentsonthissitearecopyrighted.Webmaster/Credits/LegalCondition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