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學史》書評 - 今天頭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全球史學史》是國際知名的歐洲思想史、史學史和史學理論學者格奧爾格·伊格爾斯(Georg G.Iggers, 1926-2017 )與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王 ... 首頁 北外全球史 《全球史學史》書評 2020-07-20  北外全球史 原標題:《全球史學史》書評 作者:【美】格奧爾格·伊格爾斯/【美】王晴佳/ 【美】蘇普里婭·穆赫吉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AGlobalHistoryofModernHistoriography, 2ndedition 譯者:楊豫/王晴佳 出版年:2019年6月 頁數:667 定價:95.00元 ISBN:9787301304891 《全球史學史》是國際知名的歐洲思想史、史學史和史學理論學者格奧爾格·伊格爾斯(GeorgG.Iggers,1926-2017)與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晴佳以及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蘇普里婭·穆赫吉(SupriyaMukherjee)共同撰寫的史學史著作。

本書從全球視角出發撰寫史學史,前後出版過兩版,與2011年的第一版相比,2019年的第二版更新了有關拉丁美洲史學、非洲史學、全球史、環境史、性別史以及俄羅斯史學的內容。

本書將18世紀中葉以來全球史學的發展置於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討論,不僅研究西方的史學流變,也考察了亞洲、中東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史學發展,提供了關於全球化時代歷史書寫狀況的最新敘述。

本書的主題是探討歷史書寫方式和政治、社會背景的關聯,即在全世界歷史文化之間開始相互影響的時期而孕育出的歷史思想及其書寫的歷史。

為了呈現這一論述,作者以全球化和現代化兩個核心概念為指引,在廣泛的思想、社會和經濟的背景下追溯歷史思想和著述在該段歷史時期的發展,討論的重點是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第一個概念全球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西方殖民化的早期階段,該階段中有關全球觀念的例子比第二階段還要多,這要歸功于海外探險過程中地理知識的豐富,歐洲在當時被認為是多種文明中的一種。

在第二階段19世紀至20世紀初,非西方世界在捍衛自己的自主性和文化的同時,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採納西方的觀念和制度,歷史研究關注的中心是歐洲,是把歐洲視為文明頂峰的歐洲觀,對其他地區則持藐視的態度,這種歐洲觀的特點是關注民族國家。

二戰後是第三階段的開始,新型的帝國主義取代了老帝國主義,開始的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對所謂第三世界的前殖民地的經濟滲透和控制,該階段的歷史敘述中非西方世界以及文化和社會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第二個概念是現代化,現代化意味著與傳統思想方式、傳統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方式的決裂,從這一認識考察西方和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編纂的歷史,是努力將歷史學從文學改造為科學,即堅持歷史編撰的基礎是職業學者對證據進行考察,對史料考證的愈益重視。

除了西方,中國、日本、伊斯蘭國家、印度幾乎都同時產生了把歷史研究視為一門嚴謹科學的新觀念。

這一觀念的誕生是與歷史研究的職業化相伴隨的。

《全球史學史》由導論和其他八章構成。

第一章討論的是為什麼將18世紀作為敘述的時間起點。

作者指出將討論的時期限定在18世紀至今,是因為這一時期是西方對世界產生普遍影響的開端,是西方和非西方的史學傳統在全球背景下相互影響的時期。

18世紀以前,東亞、北非、東南亞的穆斯林世界、南非、印度,都有各自牢固的歷史研究傳統,互相之間處於隔絕的狀態。

西方史學傳統從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前484-前420)和修昔底德(Thucydides,約前460-前400)提供的兩種模式一直延續到當時;伊斯蘭世界對古代希臘和希臘化世界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非常熟悉;在東亞,孔子(約前551-前479)建立和發揚了各級史官記史和撰史的古老傳統,影響遍及東亞;而在印度,史學傳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梵語《吠陀》。

18世紀後三十年到19世紀,隨著英國先後在印度、穆斯林各國確立殖民統治,這種與世隔絕的狀況被打破,開始了西方化的過程,雖然各個地域這種過程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共同點在於每個地方都是因面臨傳統觀念和制度抵制而經歷了變化的過程。

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內容都是敘述民族主義史學及其發展,民族主義史學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伴隨著歷史發展進程而變化發展的。

法國革命和法國革命後的拿破崙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研究、寫作和閱讀的狀況,歷史學家做出的直接反應是反對激發了革命的啟蒙主義理想,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取代啟蒙主義。

出於對法國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反叛,人們開始發現民族是近代歷史中的核心力量,民族主義的歷史寫作由此在西方產生,並且開始在西方以外產生影響。

第三章的內容是民族主義史學的推進。

1848年和1849年的歐洲革命對社會和史學的影響雖不及法國革命,卻是西方世界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氛圍根本變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革命者的目標還是得到了實現,如普選權、選舉制,這些推進了民主主義,推進了民族主義的民主化,此時史學的民族主義色彩主要體現在政治史、軍事史、外交史的研究領域,社會史和文化史中還沒有出現,這與歐洲革命有極大關係。

第四章是民族主義史學的進一步推進,從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推向了社會史和文化史領域,產生了反叛理性和啟蒙主義的極端的民族主義,這導致了納粹主義的產生,民族主義由此發展到了極端。

最初民族主義和啟蒙主義是相伴產生並相互融合的,二戰期間民族主義走向反啟蒙,發展成納粹主義,帶來了對民族主義的反思和民族敘事的反思。

第五章的內容是民族主義的普及,即20世紀中東和亞洲的民族主義的發展。

第六章至第八章的內容是史學寫作對民族敘事的挑戰與超越。

第六章中作者寫道,20世紀60年代,隨著社會科學的推進,美國、法國、德國出現了對民族主義史學的突破,法國的年鑑學派,德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些都代表了文化研究的轉向。

第七章的內容是20世紀末亞洲和中東的歷史學,記述了西方以外的世界的史學發展,如伊斯蘭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等。

第八章的內容是歷史學的全球化的推進,全球化的世界與歷史研究轉向,作者對當前世界各地歷史學的實踐所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全面討論,其中五個趨勢是重要的:「1.文化專項和語言學專項帶來的新文化史的興起;2.女權主義史學和性別史的擴展;3.回應後現代主義的背景下歷史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結盟;4.對民族史學的挑戰與後殖民主義的聯繫;5.世界史和全球史的興起,以及不同於他們的全球化歷史的興起。

」 對於西方學者而言,超越西方中心論,從全球化的角度入手研究歷史和史學是不容易的舉措。

比如喬治·古奇(G.P.Gooch,1873-1968)的《19世紀的歷史學和歷史學家》(1913年)被伊格爾斯認為是英語世界的史學史研究和教學的奠基之作,該書探討歐美的歷史寫作,在當時看來已經具有宏大的視野,但隱含著一個近代以來歐美學者共有的偏見,即歷史書寫只是在西方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他地區則是落後的所以不值一提。

另外熱衷推動全球史學史研究的加拿大昆士蘭大學的丹尼爾·沃爾夫(DanielWoolf)在1998年發起主編《歷史書寫的全球百科全書》(AGlobalEncyclopediaofHistoricalWriting)兩卷本時,編委會全由歐美學者組成。

沃爾夫在序言中對該書中增入錢大昕、章學誠、錢穆等中國歷史學家解釋道,他們知名度低但在自身領域具有不可否認的重要性,此舉的代價就是縮短了本應分配給歐美學者的篇幅,意在糾正教科書和詞典中的西方中心的偏見。

沃爾夫的這種將中國史學者納入全球歷史寫作中進行介紹的做法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以較大視野來對待史學寫作的舉措。

但與沃爾夫在序言中以解釋的口吻說明減少原本歐美史學者的介紹篇幅以便增入中國史學者舉措不同,對於伊格爾斯來說,將非西方史學的寫作納入全球史學史發展中顯得毋庸置疑,這展現了伊格爾斯作為史學史研究者的視野和格局。

早在1979年他與時任杜克大學的哈羅德·帕克(HaroldParker)教授合編了《歷史研究國際手冊:當代史學研究和理論》(InternationalHandbookofHistoricalStudies),收入了世界各主要地區歷史研究傳統和現狀的篇章,這在當時的英文學界堪稱首例。

之後伊格爾斯繼續推廣全球視野的史學史研究,於1997年出版了《20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的挑戰》,廣受好評。

2011年伊格爾斯和王晴佳以及蘇普里婭·穆赫吉推出第一版《全球史學史》(AGlobalHistoryofModernHistoriography,PearsonEducation),該書是英語世界第一本從全球的視野考察歷史研究和書寫如何從傳統走向近現代的著作。

據王晴佳介紹,該書出版之後德國著名的學術出版社梵登霍克-魯普雷希特(VandenhoeckundRuprecht)想找人譯成德文出版,但他們想翻譯的是修訂本,於是這就有了在內容和篇幅上取捨增刪的修訂問題,三位作者的共識是增加拉美、非洲和俄羅斯史學的部分,更新對當代史學流派的分析和描述。

這導致必須將第一版的內容做出不同程度的刪減,以騰出篇幅給需要增加的新內容。

對此王晴佳希望儘量保留有關東亞和中東史學的部分,以保證西方之外的史學寫作的敘述篇幅。

伊格爾斯則想要在這新版中增加舊版沒有的內容以凸顯其全球視角。

為此目的,他最大程度地壓縮了他所擅長的領域——現代德國、歐洲歷史學的敘述,如濃縮了德意志的思想家黑格爾、狄爾泰、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等人的史學思想,包括他本人比較心儀的馬克斯·韋伯的部分也做了減縮。

由此,伊格爾斯增加俄羅斯近代史學,以「俄國、東歐和南歐諸國」為小節的標題進行全面介紹。

據王晴佳介紹,通過壓縮西方近代史學而節省出來的篇幅主要用來描述歐洲之外的歷史實踐,比如補充了第一版中簡述的拉美和非洲的史學,新增了南非史學的一節。

前文已經提及本書第二版修訂時更新了幾方面的內容,筆者認為其中非洲史學、女性史和環境史和情感史的修訂是尤其引人注目的。

關於非洲史,作者寫道:「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史學發展與我們已經討論過的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

在那裡的民族主義時期,民族壓迫比印度更殘酷,而且有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的支持。

……與印度相比,更加明顯的是,殖民統治著堅持非洲是沒有歷史的大陸,至少黑非洲是沒有歷史的。

歐洲和北美的知識分子和公眾大都持這樣的看法。

」但是伊格爾斯認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黑非洲的學者便開始證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殖民地時代以前就有著悠久的歷史。

伊格爾斯用他的研究證實了以往被史學界忽視和不認可的非洲史也是有其發展脈絡的,並且也形成了研究共同體,不應該是被忽略無視的史學領地。

這種對非洲史學的尊重與認可或許也源自伊格爾斯早年致力的美國民權運動,為黑人爭取權益而進行的鬥爭。

另外,本書對女性史和性別史的關注是修訂的特點之一,該部分內容由蘇普里婭·穆赫吉修訂完成。

女性史和性別史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後殖民理論的觀照和非西方的視角。

作者比較了2006-2015年間美國歷史學會和同期兩年一度的德國歷史學家大會的議程,發現美國史學家有純粹研究性行為和性別的嚴重傾向,乃至忽視了社會和政治的廣大層面,在美國史學界女性主義史學對擴展史學的新領域功勞卓著,但德國史家雖然也關注殖民地世界,也並未完全忽視女性及其需求,但和美國女性主義史學相比,他們將女性的問題嵌入社會、文化和政治語境中去分析。

此外作者還關注到,「近年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世界』或『全球』的視野來從事女性和性別的研究。

性別研究的學者在這一去中心化合相對較新的領域中,找到了一個機會來從『性別化』角度重新思考歷史學的基本概念。

就這一企圖而言,特別是在英語世界,性別研究十分合適,因為他已經反映了後現代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影響。

」可見本書對女性史和性別史的研究動態的把握是前沿的。

本書另一個重點闡述的史學研究領域是環境史和情感史研究,作者認為環境史是歷史學與自然和社會科學間的新聯盟,與此相似的還有情感史,作者認為這兩者是近來史學界迅速成長的兩個流派。

環境史在形成初期在美國學術受到較大關注,至20世紀90年代環境史研究在美國達到高峰,同時歐洲、亞洲、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的學者的加入使環境史研究愈加國際化。

環境史的研究有從政治視角,也有從文化、思想和物質的方法來分析歷史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作者認為環境史的研究有助於歷史學家看到超越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蘭克史學模式之必要,環境史研究中的歷史學與自然和社會科學建立新聯盟的領域不僅有生物學、考古學和生態學,還有森林學、氣候學和孢粉學。

與環境史一樣,情感史也採取跨學科的方法和致力於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的聯手。

作者認為情感史除了受到社會史的啟發外,也延續和拓展了新文化史、婦女史和性別史的潮流。

情感研究對歷史學家提出了更新歷史知識傳播手段的要求,因為現代歷史寫作中最為推崇的敘述體無法有效表現歷史人物的情感,這對情感史專家是一個挑戰,也是對世界上所有歷史學家的挑戰。

筆者閱讀的感受是,本書在書寫史學史時,特別注重史學寫作與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的關聯,無論是對民族主義史學產生和發展的記述,還是對全球史研究轉向的描述,都關注歷史著述與社會其他方面的關係,注重探討書寫歷史的方式和政治、社會背景的關聯,即重在探討歷史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時期,歷史思想和著述的歷史。

「在全球化和快文化的衝擊下,研究當今世界複雜性所需要的方法無法藉助於後現代史學,不能僅僅靠後現代過於微觀的研究,而需要總體性的對史學史的把握,釐清歷史發展的動力來源多樣,並且來自世界各地。

」所以作者除了注重從縱向把握史學思想的連貫性,力求對每個時期的史學研究特點背後的思想背景做出解釋,使讀者能夠藉助思想史更好地理解各種史學研究方法和理論的產生和轉變;在橫向上,本書注重比較同時期不同地域間的史學特點,此舉更加有助於讀者把握每個地域史學研究的特點及與其他史學研究的關聯。

全書文字嚴謹,可讀性強,對全球歷史研究的進程,史學的發展與轉折及其國際背景都詳細論及,是一部史學史佳作。

(吳秋紅) (美)格奧爾格·伊格爾斯、(美)王晴佳、(美)蘇普里婭·穆赫吉著,楊豫、(美)王晴佳譯:《全球史學史》(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

(美)格奧爾格·伊格爾斯、(美)王晴佳、(美)蘇普里婭·穆赫吉著,楊豫、(美)王晴佳譯:《全球史學史》(第二版),第579頁。

(美)格奧爾格·伊格爾斯、(美)王晴佳、(美)蘇普里婭·穆赫吉著,楊豫、(美)王晴佳譯:《全球史學史》(第二版),第446-447頁。

(美)格奧爾格·伊格爾斯、(美)王晴佳、(美)蘇普里婭·穆赫吉著,楊豫、(美)王晴佳譯:《全球史學史》(第二版),第571頁。

(美)格奧爾格·伊格爾斯、(美)王晴佳、(美)蘇普里婭·穆赫吉著,楊豫、(美)王晴佳譯:《全球史學史》(第二版),第604頁。

文章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CPvRbnMBfGB4SiUwHCLF.html 朗讀│《劍橋中國晚清史》No.2 2020-08-01 楊釗│民國時期留美西洋史學者與美國的西洋史學術傳統——以博士論文為中心的考察 2020-07-28 李雪濤│​瑞士攝影家博薩德及其有關1938年抗戰的照片 2020-07-26 董成龍|內戰時刻與舉國節慶——林肯與作為政治宗教的感恩節 2020-07-23 《全球史學史》書評 2020-07-20 褚麗娟│晚清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的墨學思想初探 2020-07-19 朗讀│《劍橋中國晚清史》No.1 2020-07-17 朱明|《橫渡孟加拉灣》中譯本序言 2020-07-16 馮慶:八十年代香港愛國歌曲追憶 2020-07-13 書訊|沈國威《新語往還:中日近代語言交涉史》 2020-07-07 范用:為了讀書 2020-06-30 樂道文庫|方維規,概念史;侯旭東,日常統治史;吳以義,科學史 2020-06-26 新書:《母乳與牛奶:近代中國母親角色的重塑(1895-1937)》 2020-06-24 歐雷:閔明我筆下的中國 2020-06-12 羅新丨內亞視角的北朝史 2020-06-08 徐朗|「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與拓展 2020-06-04 北京外國語大學第四十六次外國專家文化活動預告 2020-05-30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書中得相見,此生終無憾|讀《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與研究工作坊論文集》 2020-05-20 李雪濤│跨文化中外關係史書寫的新嘗試 2020-05-14 新書速遞丨《啟蒙運動的綱領:〈百科全書〉序言》 2020-05-1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