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流行歌曲每首歌都是4 分鐘左右?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早的黑膠,大概可以容納3-5分鐘長度的音樂,後來雖然容量增大了,但作曲家們的 ... 流行歌曲一般採用單二部曲式的結構,即AABA(主歌1 主歌2 副歌主歌2)的結構,每 ... 標籤:MG101冷知識音樂 為什麼流行歌曲每首歌都是4分鐘左右? 02-02 最早的黑膠,大概可以容納3-5分鐘長度的音樂,後來雖然容量增大了,但作曲家們的習慣保留下來了另外,Bside的概念也是由此產生的,正面一首歌一般是主打歌,背後再來一首歌,就叫Bside 從錄音的角度上來說,最早的速轉唱片(78轉)只能容納五分鐘左右的內容,這樣固定了一開始歌曲的創作長度。

後來有了LP,也就是33右三分之一轉唱片,和45轉唱片,原有的長度也被規定下來了。

上面有人說音樂的長度和錄音載體有關。

其實這話只能說對一半,即使到了LP時代,一張密紋唱片可以容納一個小時的內容,但是唱片公司還是會規定每首歌的錄音長度。

比如很多早期的Bluenote唱片,都是這樣的。

這跟最初的唱片制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主要的。

更重要的是商業電台對流行音樂傳播的影響。

試想一下,在電台上播的音樂作品都是十分八分鐘的話,DJ、主持人說話的幾率少多少?如何整點或半點報時?最為重要的:廣告播出的頻率得少多少?廣告是商業電台的命脈,為了音樂的豐富性複雜性完整性而犧牲命脈?不可能。

反過來說,商業電台對流行音樂的推廣貢獻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西方几十年來所建立的唱片工業體系是基於商業電台的普及和興旺而發展起來的。

而當互聯網發跡,也就是商業電台成為夕陽產業的時候,唱片工業也就開始走不休止的下坡路了。

而且,聲音不比影像,也不如文字,在吸引並持續保持人的注意力方面先天不足。

如果在幾分鐘內沒有新鮮的聲響或內容刺激,人的注意力會很容易分散到別的地方去。

而同是聲音,音樂又不比談話,不能持續保持具象內容讓聽眾有足夠參與感,注意力分散後音樂只能淪為背景。

問問自己,你上一回什麼事情不做,全神貫注聽音樂是什麼時候,又持續了多長時間,這個問題就已經有一半答案了。

其實,到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西方流行音樂裡面也不乏「鴻篇巨著」的,比如「臭名昭著」的PinkFloyd,LedZeppelin,Queen等等,有不少作品都超過十分鐘。

有的作品僅前奏就四分鐘甚至更長,而這些作品在當時都很紅很流行,很多也成為現在的經典。

即使在香港(一個那麼注重商業化的地方),八十年代的流行曲有不少前奏超過兩分鐘的,曲式也不只有簡單粗暴的AB段式。

而現在?最好前奏不超過八小節就進唱,全歌別超過三分半鐘,而且副歌重複部分最好在三遍以上並且要好記易唱。

為什麼?前奏那麼長你讓唱K的人等死了,而且還是花錢等,還不能像尾奏一樣「飛」掉它;前奏那麼長,誰會拿它當彩鈴?我都接起來三回了還沒進唱呢,拿它做彩鈴意義何在?副歌要三遍以上?當然,否則誰能聽全歌兩三遍就能哼出來?說到底,現在人比以前的生活節奏快了不止一倍兩倍,音樂對大多數人來只是生活的背景,連消遣娛樂方式的一種都未必算得上了。

三十年前的主要娛樂、打發時間的方式怎麼算也就是那幾種:影像(電影電視)、閱讀(報紙、雜誌、書)、聲音(電台、唱片)。

而現在?網路、遊戲、即時通訊、社交網路、甚至捏腳和按摩以及洗澡。





什麼都得快,瞬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並且最好讓人記住,在這樣的背景下,你還想做五分鐘以上的流行音樂?那你真的是不想紅。

譜曲方式決定的,歌曲長短沒有限制,越短表現的內容越局限,越長越不便於傳播,越不便於學習,4分鐘應該是一個剛好能產生流行的長度。

流行歌曲一般採用單二部曲式的結構,即AABA(主歌1主歌2副歌主歌2)的結構,每一部分16-32小節,大概1分鐘左右,一共4分鐘左右。

跟最早的黑膠唱片有關係,最開始只能錄下來2-3分鐘的錄音,所以那時候嘗試錄的流行歌也創作為2-3分鐘。

你看BEATLES早期的歌,大都很多 -原答:為什麼(流行音樂)一首歌的時長通常是3~4分鐘? 三個條件造成:一、一般慢歌節奏,約是90beat/min,快歌(適合人類用兩條腿跳舞的),約是120beat/min。

二、按「四小節為一個樂句,四段樂句,為完整一段樂曲」的4/4結構。

三、加之歌詞常見寫法:主歌1(Verse)+副歌(Chorus)+間奏(instrumental)+主歌2+副歌。

三個條件加總起來,一般的市售流行音樂,曲子長度,就是「3分上下,大多不超過4分鐘」之間。

以我之見,我認為根本原因,就是「節奏」,是90beat、120beat,產生了流行音樂的基本長度。

- 以音樂本身來說,流行音樂:1主旋律至始至終都沒有改變;2和旋永遠那2,3個; 3調調一般不離八度以內(便於人耳熟能詳能唱的出)決定了它只能短,不能長。

長了會給人以厭煩,無趣,無聊的感覺。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長時間反覆聽一首自己很喜歡聽的流行音樂,然後,突然覺得很煩很厭倦,之後再也不想聽了?這就是弊端。

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是因為這;之所以成為「過眼雲煙」,也是因為這。

而古典音樂恰好相反。

這也是它能夠流傳百年的原因。

所以,當我開始喜歡古典音樂的時候,就同時開始了厭倦所有流行音樂…… 從聽眾角度:太長了我聽不下去 從演唱者角度:太長了我唱不下去了從KTV用戶角度:太長了我不敢唱結果:沒人聽沒人唱自己還唱不下去結果賺不到錢誰跟錢過不去啊 這個是最初發明錄音載體的技術限制原因,在錄音發明以前,大眾音樂也是有長篇大論的,由於錄音機的發明,很多人能夠輕易將自己的聲音錄下來,結果發現時間不夠,於是就節選其中精華部分,進一步將作品限制在一個小篇幅中,流傳出去以後發現正好符合POP需求,慢慢的就成了一個潛規定,而商業電台的出現更加確定了篇幅限制的問題,隨著數字媒體的發展,篇幅的突破是遲早的,將會有更多的長篇POP音樂出來 最初的黑膠唱片的容量對歌曲長度的限制是決定現在歌曲長度的主要因素,這算是一種「路徑依賴「:有些事情當你做出了第一個選擇,那麼未來的道路就不可逆轉地決定了。

流行音樂產業已經從創作、製作、發行、終端等各個環節都適應了這個時間長度,因此改變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鐵軌軌距的標準可以說明 「路徑依賴「的原理 我們現在所採用的鐵路軌距的國際標準是143.5厘米(4.85英尺),而這就是沿襲了美國1835年的規格,而美國最早的鐵軌,是承襲了英國的規格。

而據英國第一條蒸汽機推動的鐵路設計師喬治·斯蒂芬森的兒子羅伯特回憶:143.5厘米軌寬也不是他父親定的,而是從家鄉地區的承襲來的。

他說,143.5厘米的軌寬,「沒有任何科學理論上的依據,純粹是因為已經有人在用了。

」那麼英國的標準從何而來呢?答案是最初的英國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設計的,而4.85英尺,就是電車軌道的標準。

我們繼續溯源,電車軌道的標準從何而來?原來最早是以馬車的輪寬做標準。

那麼馬車的輪寬又從何而來?答案在古羅馬人手裡。

4.85英尺正是古羅馬戰車的寬度。

古羅馬人為何使用4.85英尺作為戰車的輪距呢?謎底就是4.85英尺是兩匹拉戰車的馬屁股寬度。

如果有一個平行宇宙里的人們最初的流行音樂的媒介不是黑膠唱片而是3.5英寸軟盤,沿用了幾十年才發展出新的存儲媒介,那麼當他們聽到我們的世界的流行歌曲的時候一定也會覺得冗長乏味,他們會覺得一首歌一分鐘就剛剛好,因為……(省略號裡面是把其他答案中的」4分鐘「替換為」1分鐘「其餘不變) 古典音樂沒有時間限制,有的遠遠超過4分鐘,有的遠遠比4分鐘短,可見4分鐘與樂曲和音樂本身沒有什麼關係,我覺得最大原因還是跟流行音樂有關,流行音樂是市場化的產物,它的長度的確定應該是經過市場的檢驗了,比如這個長度剛好是聽眾的耐心的界限,太長會厭煩,太短會不過癮,也許還有公司成本的考慮,太長不賺錢,太短不吸引人。

當然,因素還有可能更多。

一張lp碟片能夠容納的10首歌曲的總容量限制 答:最開始是由於工程技術的原因所限制的,後面也就被大家所接受了認可,成為了一個時長標準,特別是由於流行音樂的開發和商業化以後,這個時長被認定為能夠吸引大眾最佳的時長。

工程技術的限制在於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那時規格為10英寸(25厘米),轉速為78轉/分鐘的蟲膠(Shellac)唱片在當時是最為廣泛應用和受到大家喜愛的錄製媒介。

這種唱片(嚴格來說是唱盤)具有特定的凹槽和比較粗的唱針,在78轉/分鐘的轉速下,唱片一面的記錄時間大概在三分鐘左右。

由於這種工程技術對錄製媒介的限制,直接的影響了大部分的音樂創作和組成。

對於寫歌的人和演唱者都會特別的遷就和適應這個錄製媒介。

這種3分鐘一首歌曲的情況,直到持續了60年代,這時由於密紋錄製唱片的出現解決了這個時間只有3分鐘的問題,允許這些藝術家增加自己歌曲的時長。

然而在這個技術難題得到解決之前,3分鐘歌曲這個標準已經在流行音樂產業中廣泛認可和盈利了,並且這時流行歌曲市場正是水漲船高的時候。

這些電台通過收取廣告費,掙了許許多多的錢。

你想想如果一首歌只有3分鐘,那麼聽完一首就打一個廣告,這些商人們能不高興嗎?唱片製作人當然也是非常支持這樣的想法了,同樣的時間內可以賣出好幾首歌,總比賣出一首包含幾個樂章時間又長的歌曲更好吧。

同時在60年代這個時間節點,二戰時期出生高峰時出生的小孩正好步入青春期,Ta們通過電台來接收流行音樂,那時那種3分鐘搖滾歌曲特別對他們的口味。

因而,現在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在3-5分鐘之間,當然絕大部分人認為歌曲的時長就是這樣。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情況是由當時的技術限制和商業利益所造成的。

當然,在當時也不是說所有的藝術家和聽眾也都買賬,比如像:BobDylan在1965年的時候就發表了時長為6分鐘+的「LikeaRollingStone」(後面有音頻)。

披頭士(TheBeatles)在1968年的時候利用密紋錄製唱片發表了時長大約為7分鐘的「HeyJude」,緊接著LedZeppelin的「StairwaytoHeaven」(時長大約為8分鐘,後面有音頻)【2004年《GuitarWorld》雜誌評選的100GreatestRockGuitarSolos中排行第一。

《滾石》雜誌的編輯這樣評價道,「如果一個時代所有的經典搖滾作品要被濃縮成一首歌,那這首歌很可能就是《StairwayToHeaven》】。

為什麼絕大部分歌曲的時長都在3-5分鐘呢? PS: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真我音樂正在徵集作品,音樂有關的都可以,具體可以關注我們公眾號:真我音樂(BHQforyou)。

從流行歌曲起源開始黑膠唱片作為它的載體傳唱了幾十年。

唱片容量是其一,第二點是優秀歌曲都能夠在4分鐘內的演唱中表明這首歌的主旨。

演唱時間過短聽眾無法理解歌曲的內容和中心思想。

演唱時間過長又會覺得歌曲拖沓,內容繁多或者內容重複,聽眾會產生厭煩情緒。

因為聽眾的忍耐程度只有4分鐘。

到了3分半就會想,快了,副歌完了就完了。

到了4分鐘再不完?還TM瞎唱,再不完弄死你啊~ 單一旋律過長的話,歌者、錄音者與聽眾恐怕都會厭煩,另外,早期錄音技術的限制也是一個原因 分頁阅读:12 一點新知 GetIt0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