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2.天灾神话- 余秋雨散文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眼光,传说中包含着一种属于集体心理的真实。
集体心理不仅也是一种真实,而且往往比历史真实更重要。
这就像晚霞给人的凄艳感受,修竹给 ...
寻觅中华
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作品集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2.天灾神话
寻觅中华2.天灾神话
笃,笃,笃,有人敲门。
在这半山住所,这还是第一次。
我立即伸手去拉门闩,却又停住了。
毕竟,这儿远近无人……
门外喊起了我的名字。
一听,是山下文化馆的两位工作人员。
当初盛钟健老师正是通过他们才帮我找到这个住处的。
我刚开门,他们就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两天前,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死亡几十万人。
“唐山?”我一时想不起在哪里。
“北京东边,所以北京有强烈震感。
”他们说。
他们来敲门,是因为接到了防震通知,正忙着在各个乡村间布置,突然想到半山里还藏着一个我。
他们担心,如果这儿也有地震,我住的房子很有可能坍塌,要我搬到不远处一个废弃的小庙里去住。
那个小庙低矮,木结构,好像不容易倒下来,即使有事也更容易逃奔。
我的全部行李,一个网兜就装下了,便随手一提,立即跟着他们去了小庙。
其实,一旦地震那个小庙也十分危险,但我不相信北方刚刚震过江南还会震,就感谢他们两人的好心,在小庙住下了。
住在小庙里无书可读。
半山藏书楼属于危房,已经关闭,看管的老大爷也不上山了。
我只得白天在山坡上到处溜达,晚上早早地躺在一张由门板搭成的小床上,胡思乱想。
直到昨天,我的思路一直锁定在遥远的传说时代,因此即便胡思乱想也脱不开那个范围。
只不过,刚刚发生的大地震常常穿插进来,几十万人的死亡现场与四五千年前的天地玄黄,反复叠影。
面对天灾,古代和现代并没有什么界限。
人世间的小灾难天天都有,而大灾难却不可等闲视之,一定包含着某种大警告、大终结,或大开端。
可惜,很少有人能够领悟。
这次唐山大地震,包含着什么需要我们领悟的意义呢?
我想,人们总是太自以为是。
争得了一点权力、名声和财富就疯狂膨胀,随心所欲地挑动阶级斗争、族群对立,制造了大量的人间悲剧。
一场地震,至少昭示天下,谁也没有乾坤在手、宇宙在握。
只要天地略略生气,那么,刚刚还在热闹着的运动、批判、激愤,全都连儿戏也算不上了。
天地自有天地的宏大手笔,一撇一捺都让万方战栗。
这次在唐山出现的让万方战栗的宏大手笔,显然要结束一段历史。
但是这种结束又意味着什么?是毁灭,还是开启?是跌入更深的长夜,还是迎来一个黎明?
对于这一切,我还没有判断能力。
但是已经感受到,不管哪种结果,都会比金戈铁马、运筹帷幄、辞庙登基、慧言宏文更重要。
凸现在苍生之前的,是最关及生命的原始母题,例如怎么让民众平安地过日子,端正地对天地。
在这个关口上最容易让人想起几千年前就行走在这片大地上的那些粗粝的身影。
他们很少说话,没有姓名,更没有表情,因此也没有人能够把他们详细描述,而只是留下一些行为痕迹,成为永久的传说。
这让我又想起了从黄帝到大禹的传说时代。
那个时代,即便在结束很久之后,还在无限延续。
原因是,一个民族最早的传统和神话,永远是这个民族生死关头的最后缆索。
反正这些日子找不到书了,就让我凭借着一场巨大天灾,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重温那些传说和神话。
传说和神话为什么常常受到历史学家的鄙视?因为它们不在乎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限定,又许诺了夸张和想象的充分自由。
但是,超越这些限定、享有这些自由的,极有可能是人类的信念、理想和祈愿,这就远比历史学重要了。
历史学作为世间千万学科中的一门学科,并没有凌驾全部精神领域的权利。
有些历史学家比较明智,凭借西方考古学家对某些遗址的发掘,认为传说与历史未必对立,甚至尽力为神话传说中“有可能”的真实辩护,肯定那里有“历史的质素”、“事实的质地”。
例如我在半山藏书楼看到过王国维在一九二五年发表的《古史新证》,其中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往往有事实之素地。
”
能这样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仍然没有摆脱历史学的眼光。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眼光,传说中包含着一种属于集体心理的真实。
集体心理不仅也是一种真实,而且往往比历史真实更重要。
这就像晚霞给人的凄艳感受,修竹给人的风雅印象,长年累月也成了一种真实,甚至比它们在天象学和植物学上的真实更有意义。
在所有这类传说中,神话更具有根本性的“原型”价值。
在远古时代,神话是祖先们对于所见所闻和内心愿望的天真组建。
这种组建的数量很大,其中如果有几种长期流传,那就证明它们契合了一个民族数代人的共同愿望。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型”,铸就了整个民族的性格。
中国古代的神话,我将之分为两大系列,一是宏伟创世型,二是悲壮牺牲型。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都属于宏伟创世型;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则属于悲壮牺牲型。
这中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四则神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足以和世界上其他古文明中最优秀的神话媲美。
这四则神话的主角,三个是女性,一个是男性。
他们让世代感动的是躲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格。
这种人格,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集体人格。
先说补天。
世道经常会走到崩溃的边缘,很多人会逃奔、诅咒、互伤,但总有人会像女娲那样站起来,伸手把天托住,并炼就五色石料,进行细心修补。
要知道,让已经濒于崩溃的世道快速灭绝是痛快的,而要炼石修补则难上加难。
但在华夏土地上,请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出来。
文明的规则,并不是一旦创建就会永享太平,也不是一旦破裂就会全盘散架。
天下是补出来的,世道也是补出来的。
最好的救世者也就是最好的修补匠。
后代很多子孙,要么谋求改朝换代,要么试图造反夺权,虽然也有自己的理由,却常常把那些明明可以弥补、改良的天地砸得粉碎,一次次让社会支付惨重的代价。
结果,人们看到,许多号称开天辟地的济世英雄,很可能是骚扰民生的破坏力量。
他们为了要让自己的破坏变得合理,总是竭力否定被破坏对象,甚至彻底批判试图补天的人物。
久而久之,中国就普及了一种破坏哲学,或曰颠覆哲学。
面对这种情况,补天,也就变得更为艰难,又更为迫切。
但是,我说过,在华夏土地上,补天是基本逻辑。
再说填海。
这是华夏文明的又一种主干精神。
精卫的行为起点是复仇,但是复仇的动机太自我,支撑不了一个宏伟的计划。
终于,全然转化成了为人间消灾的高尚动机,使宏伟有了对应。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在有生之年看不到最终成果的行动。
神话的中心形象是小鸟衔石填海,以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挑战着无法想象的浩瀚和辽阔。
一开始,人们或许会讥笑这种行为的无效和可笑,但总会在某一天突然醒悟:在这样可歌可泣的生命力盛典中,最终成果还重要吗?而且,什么叫最终成果?
海内外有不少学者十分强调华夏文明的实用性原则,我并不完全同意。
大量事实证明,华夏文明更重视那种非科学、非实用的道义原则和意志原则。
精卫填海的神话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
由此,还派生出了“滴水能穿石”、“铁杵磨成针”等相似话语。
这几乎成了中国民间的信仰:集合细小,集合时间,不计功利,终能成事。
如果说类似于补天救世的大事不容易经常遇到,那么,类似于衔石填海这样的傻事则可能天天发生。
把这两种精神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华夏文明能够在世界所有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和灭亡的原因。
再说追日。
一个强壮的男子因好奇而自设了一个使命:追赶太阳。
这本是一个近乎疯狂的行为,却因为反映了中国人与太阳的关系而别具深意。
在“天人合一”的华夏文明中,太阳和男子是平等的,因此在男子心中不存在强烈的敬畏。
在流传下来的早期民谣中,我们不难发现与自然物对话、对峙、对抗的声音。
这便是中国式的“人本精神”。
这位叫夸父的男子追日,是一场艰苦和兴奋的博弈。
即便为这场博弈而付出生命代价,他也毫不在乎。
追赶就是一切,追赶天地日月的神奇,追赶自己心中的疑问,追赶自身力量的底线。
最后,他变作了一片桃林。
我想,不应该给这个神话染上太重的悲壮色彩。
想想这位男子吧,追不着的太阳永在前方,扑不灭的自信永在心中,因此,走不完的道路永在脚下。
在这个过程中,天人之间构成了一种喜剧性、游戏性的互诱关系。
这个过程证明,“天人合一”未必是真正的合一,更多的是互相呼应,而且很有可能永远也不能直接交集。
以此类推,世间很多被视为“合一”的两方,其实都是一种永久的追逐。
最后,要说奔月。
这是一个柔雅女子因好奇而投入的远行,远行的目标在天上,在月宫。
这毕竟太远,因此这次远行也就是诀别,而且是与人间的诀别。
有趣的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抬头观月,随之也可以凭着想象欣赏这次远行。
欣赏中有移情,有揣摩,有思念,让这次远行有了一个既深邃又亲切的心理背景。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夜夜心”,是嫦娥的,也是万民的。
于是这则神话就把蓝天之美、月亮之美、女性之美、柔情之美、诀别之美、飞升之美、想象之美、思念之美、意境之美全都加在一起了,构成了一个只能属于华夏文明的“无限重叠型美学范式”。
这个美学范式的终点是孤凄。
但是,这是一种被万众共仰的孤凄,一种年年月月都要被世人传诵的孤凄,因此也不再是真正的孤凄。
那就是说,在中国,万众的眼、世人的嘴,能把最个人的行为变成群体行为,甚至把最隐秘的夜半出逃变成众目睽睽下的公开行程。
想到这里我哑然失笑,觉得中国古代很多号称隐逸的文人大概是在羡慕嫦娥所取得的这种逆反效果。
他们追求孤凄,其实是在追求别人的仰望和传诵。
因此在中国,纯粹的孤凄美和个体美是不多的。
这一则奔月神话还典型地展现了华夏文明的诗化风格。
相比之下,其他文明所产生的神话往往更具有故事性,因此也更小说化。
他们也会有诗意,却总是立即被太多的情节所填塞,诗意也就渐渐淡去。
请看,奔月,再加上前面说到的补天、填海、追日,仅仅这几个词汇,就洋溢着最鸿蒙、最壮阔的诗意。
而且,这种诗意是那么充满动感,足以让每一个男子和女子都产生一种高贵的行为欲望,连身体手足都会兴奋起来。
这是最苍老又最不会衰老的诗意,已经植入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我在小庙刚住了半个月,已经把中国四五千年前的神话传说梳理了很多遍,对那个时代产生了进一步的迷恋。
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不读书也能构建深远的情怀,甚至比读书还更能构建。
这是因为,我们在失去文字参照的时候也摆脱了思维羁绊,容易在茫然间获得大气。
但是,我毕竟又想书了。
不知半山藏书楼的门何时能开。
正这么想着,一个捧着橘子的老人出现在小庙窗口。
我高兴得大叫起来,他就是看管藏书楼的老大爷。
他说他也想我了,摘了自家后院的橘子来慰问我。
他又说,地震来不了啦,下午就到藏书楼去吧。
我故作平静地说:好。
心里想的是,让一个人拔离乱世投入书海,是一种惊人的体验;再让他拔离书海投入幻想,体验更为特殊;现在是第三度了,重新让他拔离幻想投入书海,心理感受无可言喻。
这就像把一块生铁烧红,然后哧的一声放进冷水里;再从冷水里抽出,又一次烧红,接着还是哧的一声……
时间不长,铁的质量却变了。
我对着老大爷轻轻地重复一声:好。
半个月前当唐山大地震把我从书海拔离时,我已经结束对于黄帝时代的研习,准备进入夏商周了。
几本有关殷商甲骨文的书,已取出放在一边。
但这半个月对神话传说的重新认识,使我还想在黄帝和大禹之间再逗留一阵。
神话传说告诉我,那个时代,实在是整个华夏文明发展史的“总序”。
序言里的字字句句,埋藏着太多值得反复品咂的信息,不能匆忙读过。
下午回到半山藏书楼,我没有去看那几本已经放在一边的甲骨文书籍,而是又把书库总体上浏览一遍,猜想着何处还有我未曾发现的与黄帝有关的资料。
这不,三百多年前顾祖禹编的这部《读史方舆纪要》,我还没有认真拜读。
翻阅不久就吃惊了。
因为《读史方舆纪要》提到了黄帝和炎帝打仗的地理位置,我过去没有太多留心。
史料有记,黄帝与炎帝发生惨烈战争的地方叫“阪泉之野”,这究竟在何处?有些学者认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这就把阪泉和涿鹿两个地名合二为一了。
也有学者认为虽是两战,但两地相隔极近。
那么,具体的地点呢?一般说是今日河北省涿鹿县东南。
但是,《读史方舆纪要》却认为,阪泉很可能在今日北京市的延庆,那里既有“阪山”,也有“阪泉”,离八达岭不远。
我想,这个问题还会继续讨论下去。
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战场靠近今天中国的首都。
那么打得不可开交的黄帝和炎帝,会预料几千年后脚下将出现人口的大聚会,而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吗?
如果略有预感,他们满脸血污的表情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炎黄子孙?”他们如果能够预感到这个名词,两人乌黑的眼珠必然会闪出惊惧,“我们这对不共戴天的死敌,居然将永远地联名并肩,一起接受世代子孙的供奉?”想到这里,他们一定会后退几步,不知所措,如泥塑木雕。
这种预感当然无法产生,由他们开始的同胞内斗将延续长久。
用同样的肤色外貌喊叫着同样的语言,然后流出同样血缘的鲜血。
打斗到最后谁都忘了谁是谁,层层叠叠的朝代界限和族群界限像天罗地网,缠得所有人都头昏脑涨、手足无措。
只有少数人能在关键时刻突然清醒,一旦道出便石破天惊。
记得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那批勇敢的斗士发布文告,宣布几千年封建帝制的最终结束,文告最动人的亮点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最后所署的年份——
黄帝纪年四六○九年
什么都包含在其中了。
好一个“黄帝纪年”!
其实,我们往往连眼下的事情都无法预感。
我回到半山藏书楼不多久,就从两个路过的山民口中知道,一位重要人物去世了。
难道,未被预报的大地震本身就是一种预报?不知道。
当天我就决定下山。
山下一定会有不小的变化,也许我的家庭也会改变命运,那就暂时顾不得传说时代和夏商周了。
下山时我停步回身,又静静地看了一眼这座躲藏在斜阳草木间的半山藏书楼。
这楼早已破旧得呈现一派疲衰之相,好像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等待坍塌。
原以为这个夏天和秋天它一定会坍塌的,居然没有。
它还会存在多久?不知道。
看似荒山,却是文薮;看似全无,却是大有。
就在这无人注意的角落,就在这不可理喻的年月,只要有一堆古代汉字,就有了一切可能。
我居然在这里,完成了我的一个重要学历。
下山。
一路鸟声。
已经有不少泛黄的树叶,轻轻地飘落在我的脚边。
上一篇:1.猜测黄帝
目录:寻觅中华
下一篇:3.问卜殷墟
延伸文章資訊
- 1文化苦旅全書:尋覓中華 - 博客來
《文化苦旅全書:尋覓中華》系統地表述了作者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出來的中華 ... 總序猜測黃帝天災神話問卜殷墟古道西風黑色的光亮稷下詩人是什麼歷史的母本叢林 ...
- 2《文化苦旅·莫高窟》经典语录_余秋雨作品 - 趣句子
《文化苦旅·莫高窟》经典语录 · 《一个王朝的背影》 · 《世界戏剧学》 · 《东坡突围》 · 《中华寻觅-天灾神话》 ·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 《中华文化的四十八堂课》 · 《中国文化 ...
- 3寻觅中华2.天灾神话- 余秋雨散文集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眼光,传说中包含着一种属于集体心理的真实。集体心理不仅也是一种真实,而且往往比历史真实更重要。这就像晚霞给人的凄艳感受,修竹给 ...
- 4有趣啊!生活寫作課說余秋雨道莫言 - 人間福報
一如我讀余秋雨的《新文化苦旅》,這是他文化大散文系列的定音之作。 ... 那麼第二篇的〈天災神話〉,余秋雨講了四個神話故事:(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 ...
- 5【新文化苦旅】天災神話@ 阿強日誌 - 隨意窩
200808310820【新文化苦旅】天災神話 ... ◎ 面對天災,古代和現代並沒有什麼界限。 ◎ 人世間的小災難天天都有,而大災難卻不可等閒視之,一定包含著某種大警告、大終結,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