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但是盟軍並沒有浪費時間給日軍等待的機會,1942年10月起英軍從緬甸西部沿海發動試探性攻勢,為 · 早在1943年初牟田口便規劃相關作戰,認為他指揮的部隊可以快速渡過湍急的親 ...
英帕爾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英帕爾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在印度科希馬至英帕爾間道路使用M3李戰車追擊日軍的英軍日期1944年3月8日—1944年7月3日地點印度曼尼普爾邦英帕爾結果
盟軍決定性勝利,日軍慘受毀滅性損失參戰方
英國
大日本帝國自由印度指揮官與領導者
威廉·斯利姆
牟田口廉也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兵力
英國陸軍第四軍團(英語:IVCorps(UnitedKingdom))下轄3個步兵師1個裝甲旅1個傘兵旅150,000人
日本帝國陸軍第15軍86,000人6,000人傷亡與損失
12,603人傷亡[1]
32,000人陣亡46,000人病亡共78,000人死亡
閱論編緬甸戰役
日本征服緬甸
碧琳河(英語:BattleofBilinRiver)
錫唐鐵橋(英語:BattleofSittangBridge)
勃固(英語:BattleofPegu)
濤建(英語:TaukkyanRoadblock)
滇湎路
皮尤河(英語:BattleofTachiao)
奧敦(英語:BattleofOktwin)
同古
瑞當(英語:BattleofShwedaung)
卑謬(英語:BattleofProme(1942))
仁安羌
緬甸戰役(1942年至1943年)(英語:BurmaCampaign1942–43)
第一次若開邦(英語:ArakanCampaign1942–43)
駝峰航線
欽迪特遣隊(英語:Chindits)
緬甸戰役(1944年)(英語:BurmaCampaign1944)
第二次若開邦
烏號作戰(英語:OperationU-Go)
英帕爾
桑薩(英語:BattleofSangshak)
網球場(英語:BattleoftheTennisCourt)
科希馬(英語:BattleofKohima)
滇西緬北
於邦
胡康河谷
孟關
瓦魯班
密支那
松山
畹町
緬甸戰役(1944年至1945年)(英語:BurmaCampaign1944–45)
密鐵拉及曼德勒(英語:BattleofMeiktilaandMandalay)
帕克庫(英語:BattleofPokokuandIrrawaddyRiveroperations)
170高地(英語:BattleofHill170)
蘭里島
德古拉行動(英語:OperationDracula)
大象點(英語:BattleofElephantPoint)
錫唐河(英語:BattleoftheSittangBend)
日軍進攻計劃示意圖
英帕爾戰役(BattleofImphal,日軍代號:ウ号作戦),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陸軍對英屬印度所發動的戰役之一,戰役從1944年3月開始至同年7月結束,最後以日軍的慘敗收場,以單一作戰計畫損失規模而論,本戰役為日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傷最慘重的戰役。
在此役中日軍由牟田口廉也中將統率,目標為奪取印度東北重鎮因帕爾。
出征的90,000餘名士兵中,只有約10,000人生還,其中戰死32,000人,過半數的數萬餘名死者則是因為在敗退途中因飢餓或疾病而死。
損失如此慘重的主因源自於指揮官牟田口廉也脫離現實且不負責任的作戰計畫與逃避指揮責任,此戰至今仍被視為一場標準的軍事災難;在日本至今用英帕爾去形容某人去做某事已成為「有勇無謀」的代名詞。
目次
1戰爭背景
2戰爭爆發前情勢
3ウ(宇)號作戰
4英帕爾戰役中的空中增援
5注釋
6參考文獻
7延伸閱讀
8外部連結
戰爭背景[編輯]
1942年中南方軍成功壓制緬甸全境後,日本除了陸續在緬甸等地招募希冀利用大東亞戰爭機會達成印度獨立的支持者成立印度國民軍,南方軍也在1942年8月策劃發動對印度之攻擊行動,計畫稱為「21號作戰」。
21號作戰的最初構想是希望利用第15軍隸屬的第18師團為主力,總兵力約兩個師團規模的部隊向印度與緬甸接聯地帶進軍,主要任務是截斷盟軍的援蔣路線,弱化國軍的戰爭能力[2]。
雖然早日在南洋戰線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點子很符合本土大本營的胃口,然而南方軍評估印度至少還有10個師的軍力,顯然用兩個師就想擺平印度全境有些不切實際,然而當時第15軍以緬甸戰鬥的經驗認為還勉強可以達成作戰目標[2]。
但被規劃為運用單位的第15軍或是擔任攻擊矛頭的第18師團牟田口廉也均強烈反對這個計畫,而且前線部隊也反映印緬戰場的基礎設施不足,雨季時部隊補給開拔困難、人煙稀少也不適合現地徵集勞役等[2]。
由於前線反彈加上瓜達康納爾島戰役陷入膠著,大本營也抽不出足夠資源增援緬甸戰線,只好下令21號作戰暫緩,部隊在強化防禦的同時繼續研究如何攻擊印度[2]。
但是盟軍並沒有浪費時間給日軍等待的機會,1942年10月起英軍從緬甸西部沿海發動試探性攻勢,為若開邦戰役1942-1943(英語:ArakanCampaign1942–43);接著是欽迪特遣隊(英語:Chindits)以空降滲透緬甸中部的欽敦江東岸。
雖然日軍接連擊退英軍的正規與非正規攻勢,但南方軍已經察覺英軍具備強烈的攻擊意識與手段,而身為攻擊者的日軍反而陷入被動局勢。
南太平洋戰線陷入困局的當下,大本營也缺乏資源增援緬甸戰線,原本在緬甸的陸軍航空武力也被抽調支援南太平洋戰線;為了彌補空中戰力萎縮,本土提供少量援助,讓駐緬甸的南方軍在1943年3月增編改組成緬甸方面軍。
緬甸方面軍成立時,高級參謀群多由第15軍調任而來,包括參謀長中勇太郎少將、副參謀長磯村武亮少將、作戰科科長片倉衷上校清一色是15軍系統的人馬;在此同時15軍換上了新的中將軍長牟田口廉也。
由於原高級參謀群通通升任,因此牟田口大量引進自己熟識的部下接任該軍參謀系統,15軍中唯一留任的高級參謀僅剩擔任軍防衛計劃設置的橋本洋中校。
由於參謀們對緬甸戰況生疏[3],使得牟田口軍長可以任憑自己天馬行空的戰爭構想與直通天聽的人脈推動作戰計畫,為即將到來的災難埋下了種子。
戰爭爆發前情勢[編輯]
英帕爾為英軍在阿薩姆與曼尼普爾地區的主要據點,日軍評估該處為未來英軍反攻緬甸的前線主集結點。
牟田口軍長上任後認為緬甸戰局不應消極防守,也應採取攻勢防禦行動,抵銷英軍戰力增加的困局,他的論點是奠定在欽迪特遣隊出沒。
雖然後世了解溫蓋特第一批入侵的3,000人部隊在1943年初撤回印度時有67%失去戰力,但當時日軍並不知情,日軍原本認定可憑藉若開山脈、欽敦江這類地理天險即可抵禦英軍大規模攻勢,但欽迪特遣隊可以採旅級規模滲透的當下,該天險已不可靠;因此日軍需將防禦前推到欽敦江以西,直攻英帕爾並打入阿薩姆邦。
這樣子不只可以化解聯軍在印度的攻勢,也可同時替印度獨立運動製造更強的聲勢,為早日結束東南亞戰線有其指標性作為。
早在1943年初牟田口便規劃相關作戰,認為他指揮的部隊可以快速渡過湍急的親敦江進入翻越2,000多公尺高的阿拉干山脈、穿越叢林地帶,並在雨季來臨前穿越英軍防線採奇襲打垮他們,這項方案他命名為「宇號計劃」。
不過在收拾完欽迪特遣隊帶來的麻煩後,第15軍參謀長小畑信良(日語:小畑信良)少將正準備對部隊實施休整與再編作業;當得知他的上級有這想法,他在親自搭機調查後,認為欽敦江以西的環境並沒有適合建立補給與支援部隊的空間。
在參謀長反對的情況下「宇號計劃」拖延到雨季開始也就不了了之。
小畑少將的消極態度加上他聯合第18師團師長田中新一進言的手段,激怒了牟田口中將,牟田口運用他在緬甸軍上層的人事影響力,由河邊正三方面軍司令出馬解除了小畑少將的職務[4]。
ウ(宇)號作戰[編輯]
1943年5月牟田口軍長在南方軍司令部的軍級司令官會議上推銷他的「攻佔英帕爾—阿薩姆」計畫,為他幫腔的還有河邊方面軍司令,他用攻占英帕爾可前推若開山脈防禦線這理由認可牟田口論點;在該會議上南方軍認同採用攻勢防禦維護若開山脈防禦線這個觀點,但南方軍參謀長稻田正純(日語:稲田正純)仍強調大方向應以警慎為主[5][6]。
獲得共識後同年6月緬甸方面軍實施對該計畫之兵棋推演,隨著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局節節敗退,為了提振全軍的士氣,大本營在1944年1月批准了牟田口的作戰計畫。
同年3月8日日軍糾集了第15師團、第31師團、第33師團以及印度國民軍等部隊共計90,000兵力,分別由3個方向朝英帕爾地區進攻。
由於當地惡劣的地形完全不利於輜重車輛行進,牟田口異想天開的提出了所謂的「成吉思汗作戰」,也就是徵發30,000頭的牛、羊等動物來擔任補給物資運輸的工作,在物資缺乏時亦可就地把牛羊宰殺後食用。
但如此除了引起緬甸當地民眾的憤怒外,大大的降低了行軍的速度,而且許多的動物在行軍的途中走失,更糟糕的是有大批動物隨行的部隊,正好是英國皇家空軍最明顯的攻擊目標,反而使得補給更為困難。
即使如此日軍在作戰的初期進展仍然尚稱順利,3月28日第33師團推進到英帕爾西南的比辛布爾、第31師團也推進到了英帕爾北部的科希馬、第15師團則攻佔了英帕爾與科希馬間的密宣,英帕爾的南北通道都被日軍所封鎖。
4月日軍碰上了緬甸的雨季,而英軍此時已經在美國陸軍航空軍與皇家空軍的協助之下,在英帕爾週邊地區完成了150,000名軍隊的集結,也對日軍發動了陸上及空中密集的攻擊,日軍在泥濘不堪的叢林當中,連基本的行軍都有困難,遑論發起有效的攻勢,戰死、餓死、病死不計其數,各師團長紛紛要求撤退,但牟田口非但沒有下令撤退,反而要求在4月29日天皇誕生日前拿下英帕爾。
日軍第31師團在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下,還是辛苦的佔領了科希馬,但師團長佐藤幸德在評估了整體戰力之後,認為繼續作戰下去只是徒增無謂的傷亡,5月底佐藤幸德決定違抗牟田口司令官的命令,通令第31師團全軍撤退。
往後的日子裡,日軍一直向英帕爾地區的英軍發起攻擊,但攻勢不僅沒有進展,士兵卻一個接著一個因為感染痢疾、瘧疾而倒下。
7月3日日軍終於下令中止英帕爾作戰,疲憊不堪的日軍部隊在英軍的炮火下開始撤退,由於補給斷絕而出現大量的病餓死亡者,出征的90,000部隊最終僅生還12,000人,在陣亡的70,000多人當中,過半官兵是餓死或病死的,真正戰死的約只有32,000人,規模遠大於被稱作「餓島」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
由於撤退途中大量的遺骸被遺棄路旁,極為悽慘的情景被日本兵士稱呼為「白骨街道」或「靖國街道」。
由於在前線獨斷抗命的行為,3名師團長全部都遭到牟田口解職並引起軍中的騷動(師團長職務是天皇任命的親補職,只是前線軍司令官的牟田口依理是不能擅自將之解任的),不久後牟田口也被解職離開現役,直到戰後1966年死去為止,牟田口都仍為自己在英帕爾戰役的行為做辯護。
從事後來看日軍對於英帕爾的作戰計畫並沒有整體的分析與判斷,更嚴重忽視了後勤補給的觀念,只是一味的朝目標進攻而已,英帕爾戰役在日本已然成為「有勇無謀」的代名詞。
而英帕爾的敗北,也使緬甸的日軍戰力受到再也無法恢復的嚴重損失,從此日軍在緬甸戰場上節節敗退,直到無條件投降。
英帕爾戰役中的空中增援[編輯]
毫無疑問的在1944年中以後的英帕爾戰場是由英國皇家空軍獲得全面制空權,日軍在緬甸方面空中武力在1944年2月—1944年3月的第二次若開戰役折損重大,尚待整補,因此在戰役初期包圍英帕爾與佔領柯希馬時還可以實施零星支援,到後來戰局對日軍日趨不利時日軍只能實施零星空投運補食品醫藥,沒有組織性的支援行動。
英軍在東南亞主要空中武力為第3戰術航空軍,該單位大部分運用颶風戰鬥機與蚊式轟炸機對日軍部隊、補給線、基礎設施提供毫無間斷的掃蕩,即使是天氣最不佳的4月雨季,第3戰術航空軍在當月仍出擊了24,000架次戰機。
除了戰鬥攻擊機群,運輸機也是英帕爾被圍困時仍保持充沛戰力的主要助力;在整場會戰中,運輸機隊為希柯馬與英帕爾運入了19,000噸物資、12,000位士兵;運出13,000位傷患、43,000名非戰鬥人員。
英帕爾圍困期間,運輸機運進了100萬加侖的燃料、數千匹騾子,還運進了數以千計的郵件袋與4,000萬條的香菸[7][8];許多被包圍的野戰部隊也可以取得運輸機空投的飲水口糧與彈藥維持戰力。
當然這些飛機並非憑空出現,戰役開始時英國東南亞指揮部(英語:SouthEastAsiaCommand)只有直轄76架運輸機,絕大部分是C-47運輸機,但是中緬印戰區還有一支極大規模的運輸部隊,該支部隊為美國陸軍航空軍組成,飛行駝峰航線運補中國。
在1944年3月戰況趨於劇烈,在東南亞戰區最高總司令蒙巴頓介入下,美軍轉用了20架原於駝峰航線上運用的C-46運輸機供英軍應急[9]。
注釋[編輯]
^LouisAllen,Burma:TheLongestWar,p.638
^2.02.12.22.3戸部(1991年)、142-143頁。
^戸部(1991年)、147-148頁。
^『戦史叢書インパール作戦』、95-101頁;戸部(1991年)、150-152頁。
^戸部(1991年)、153頁。
^『戦史叢書インパール作戦』、105-106頁。
^Brayley,p.10
^Allen,p.244
^Allen,p.243
參考文獻[編輯]
荒川憲一「日本の戦爭指導におけるビルマ戦線―インパール作戦を中心に(PDF形式)」『平成14年度戦爭史研究國際フォーラム報告書』防衛庁防衛研究所、2003年。
伊藤正徳.帝国陸軍の最後3―死闘編.角川書店.1973.
大田嘉弘.インパール作戦.ジャパンミリタリーレビュー.2009.ISBN9784880500089.
戸部良一ほか.失敗の本質―日本軍の組織論的研究.中央公論社.1991.ISBN9784122018334.
NHK取材班(編)『ドキュメント太平洋戦爭4責任なき戦場』角川書店、1993年。
同上『太平洋戦爭日本の敗因〈4〉責任なき戦場インパール』角川書店〈角川文庫〉、1995年。
ISBN9784041954157
陸戦史研究普及會編(吉川正治執筆).陸戦史集インパール作戦上巻.原書房.1969.
陸戦史研究普及會編(吉川正治執筆).陸戦史集インパール作戦下巻.原書房.1970.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不破博(元ビルマ方面軍作戦參謀)執筆).戦史叢書インパール作戦.朝雲新聞社.1968.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戦史叢書イラワジ会戦.朝雲新聞社.1969.
新見政一.第二次世界大戦戦争指導史.原書房.1984.
渡辺考.戦場で書く火野葦平と従軍作家たち.NHK出版.2015.
デリク・タラク(著)、小城正(訳).ウィンゲート空挺団.早川書房.1978.
ルイ・アレン『ビルマ遠い戦場』(上・中・下)原書房、1995年。
(原書)Allen,Louis.Burma:ThelongestWar.DentPublishing,1984.ISBN0-460-02474-4.
Allen,Louis.Burma:ThelongestWar.DentPublishing.1984.ISBN 0-460-02474-4.
Bond,Brian;Tachikawa,Kyoichi.BritishandJapaneseMilitaryLeadershipintheFarEasternWar,1941-1945Volume17ofMilitaryHistoryandPolicySeries.Routledge.2004.ISBN 9780714685557.
Bayly,Christopher;Harper,Tim.ForgottenArmies:Britain'sAsianEmpireandtheWarwithJapan.Penguin.2004.ISBN 0-140-29331-0.
Callahan,RaymondA.TriumphatImphal-Kohima:HowtheIndianArmyFinallyStoppedtheJapaneseJuggernaut(2017)
Fay,PeterW.TheForgottenArmy:India'sArmedStruggleforIndependence,1942–1945.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3.ISBN 0-472-08342-2.
Franks,Norman.AirBattleofImphal.London:WilliamKimber&Co.1985.ISBN 978-0718305529.
Latimer,Jon.Burma:TheForgottenWar.London:JohnMurray.2004.ISBN 978-0-7195-6576-2.
DonMoserandeditorsofTime-LifeBooks,WorldWarII:China-Burma-India,(1978),LibraryofCongressno77-93742
Slim,William.DefeatintoVictory.London:Cassell.1956.
延伸閱讀[編輯]
高木俊朗『インパール』文春文庫、1975年。
同上『抗命―インパール2』同上、1976年。
同上『全滅―インパール3』同上、1987年。
同上『憤死―インパール4』同上、1988年。
同上『戦死―インパール牽製作戦』同上、1984年。
丸山靜雄『インパール作戦従軍記』岩波書店〈岩波新書〉、1984年。
山岡荘八『小説太平洋戦爭』講談社、1965-1971年。
黒岩正幸『インパール兵隊戦記』光人社、1984年
外部連結[編輯]
英帕爾會戰:日軍最慘重的失敗
中安在線─英帕爾會戰
父が語るインパール作戦體験
一兵士の戦爭體験
秘境チン州
BurmaStarAssociationインパール付近の地形図(英語。
畫質は良くない)
インパール作戦で觸発したナガランド連邦の経緯
BritishMilitary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urmaStarAssociationMap
BurmaStarAssociationJapaneseinvadeIndia
RoyalEngineersMuseumEngineersatImphalandKohima
NationalArmyMuseumWarintheFarEast
No.1Squadron,RoyalIndianAirForce,Imphal,Assam,1944
Britishleafletdroppedpost-ImphalinBurma
template:IndianNationalArmy(英語:template:IndianNationalArmy)
座標:24°49′00″N93°57′00″E/24.8167°N93.9500°E/24.8167;93.9500
規範控制
LCCN:sh85064640
閱論編第二次世界大戰
起因
傷亡
戰役
會議
指揮官
參戰國同盟國(領袖)
衣索比亞
澳大利亞(英語:MilitaryhistoryofAustraliaduringWorldWarII)
巴西(英語:MilitaryhistoryofBrazil#WorldWarII)
比利時
波蘭(英語:HistoryofPoland(1939–45))
丹麥
法國(英語:MilitaryhistoryofFranceduringWorldWarII)
菲律賓(自治領)
芬蘭(1944–45)
古巴(英語:CubaduringWorldWarII)
荷蘭(英語:MilitaryhistoryoftheNetherlandsduringWorldWarII)
加拿大(英語:MilitaryhistoryofCanadaduringWorldWarII)
捷克斯洛伐克
盧森堡(英語:GermanoccupationofLuxembourgduringWorldWarII)
美國(英語: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duringWorldWarII)
波多黎各(英語:PuertoRicansinWorldWarII)
墨西哥(英語:Military_history_of_Mexico#World_War_II)
南非(英語:MilitaryhistoryofSouthAfricaduringWorldWarII)
南斯拉夫
挪威
蘇聯
希臘
紐西蘭(英語:MilitaryhistoryofNewZealandduringWorldWarII)
義大利同盟軍
戰役
印度(英語:IndiainWorldWarII)
英國(英語:MilitaryhistoryoftheUnitedKingdomduringWorldWarII)
中國
軸心國及其盟友(領袖)
德國
義大利王國(至1943.9)(英語:MilitaryhistoryofItalyduringWorldWarII)
日本
匈牙利王國(至1944.10)
羅馬尼亞王國(至1944.8)(英語:RomaniainWorldWarII)
保加利亞王國(至1944.9)(英語:BulgariaduringWorldWarII)
芬蘭(至1944.9)(英語:MilitaryhistoryofFinlandduringWorldWarII)
泰國
伊拉克(至1941.5)
斯洛伐克
克羅埃西亞
汪精衛國民政府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匈牙利
滿洲國
維希法國
抵抗運動
阿爾巴尼亞(英語:AlbanianresistanceduringWorldWarII)
奧地利
波羅的海國家
比利時(英語:BelgianResistance)
捷克(英語:CzechresistancetoNazioccupation)
丹麥(英語:Danishresistancemovement)
愛沙尼亞
衣索比亞(英語:GideonForce)
法國
德國
希臘
香港
印度
中國
義大利(英語:Italianresistancemovement)
猶太人(英語:JewishresistanceunderNazirule)
韓國
拉脫維亞(英語:Latviananti-Naziresistancemovement1941–45)
盧森堡(英語:GermanoccupationofLuxembourginWorldWarII)
荷蘭(英語:Dutchresistance)
挪威(英語:Norwegianresistancemovement)
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resistanceagainstJapan)
波蘭(英語:PolishresistancemovementinWorldWarII)(反共(英語:Anti-communistresistanceinPoland(1944–46)))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nanti-communistresistancemovement)
泰國
蘇聯(英語:Sovietpartisans)
斯洛伐克
西烏克蘭
越南
南斯拉夫
主要戰場及戰役歐洲(西歐)(東歐)
波蘭戰役
假戰
冬季戰爭
大西洋海戰
威悉演習行動
荷蘭戰役
比利時戰役
法國戰役
敦克爾克戰役
不列顛戰役
占領波羅的海國家
巴巴羅薩行動
繼續戰爭
基輔戰役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拉塞尼艾戰役
列寧格勒圍城戰
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
莫斯科戰役
塞氣體托波爾圍城戰
藍色方案
史達林格勒戰役
迪耶普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
下第聶伯河攻勢
納爾瓦戰役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霸王行動
諾曼第戰役
巴格拉基昂行動
坦能堡防線戰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華沙起義
龍騎兵行動
雅西-奇西瑙攻勢
貝爾格勒攻勢
解放巴黎
齊格菲防線戰役
市場花園行動
拉普蘭戰爭
突出部之役
布達佩斯圍城戰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巴拉頓湖戰役
中歐會戰
柏林戰役
布拉格攻勢
德國投降
投降書
地中海中東非洲
西部沙漠戰役
塔蘭托戰役
馬塔潘角海戰
希意戰爭
羅盤行動
南斯拉夫戰役
南斯拉夫戰線
希臘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
英國伊拉克戰爭
英蘇入侵伊朗
加查拉戰役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
火炬行動
突尼西亞戰役
西西里島戰役
入侵義大利
卡西諾戰役
鵝卵石行動
哥德防線
義大利投降
東亞東南亞太平洋
七七事變
淞滬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冬季攻勢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二次泰法戰爭
珍珠港事件
馬來亞戰役
香港保衛戰
第一次菲律賓戰役
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
第三次長沙會戰
印度洋空襲
緬甸戰役
帝汶戰役
珊瑚海海戰
科科達小徑戰役
中途島海戰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英帕爾戰役
轟炸拉包爾(1943年11月)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
常德會戰
豫湘桂會戰
菲律賓海海戰
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
雷伊泰灣海戰(蘇里高海峽海戰‧恩加尼奧角海戰)
第二次菲律賓戰役
硫磺島戰役
沖繩島戰役
鄂西會戰
湘西會戰
馬尼拉戰役
婆羅洲戰役
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蘇日戰爭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日本投降
終戰詔書
投降書
沒落行動
相關主題宏觀
空戰
閃電戰
各國軍階
外交史
密碼學
大後方(英語:HomefrontduringWorldWarII)
租借法案
曼哈頓計劃
軍事勳章
武器裝備
軍工(英語:MilitaryproductionduringWorldWarII)
納粹劫掠(英語:Naziplunder)
科技(英語:TechnologyduringWorldWarII)
總體戰
戰略轟炸
孟加拉饑荒
戰後影響
全球:冷戰
非殖民化
流行文化(英語:WorldWarIIinpopularculture)
歐洲:驅逐德意志人
摩根索計劃
迴紋針行動
嚴責行動(英語:OperationKeelhaul)
占領德國
占領奧地利
德國領土變更
希臘內戰
馬歇爾計劃
莫內計劃
英法聯合
亞洲:占領日本
日本僑俘遣返
殘留日本兵
國共內戰
朝鮮半島南北分治
印度獨立運動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
日本遺棄在華化學武器
戰爭罪行
同盟國戰爭罪行
蘇聯
美國
英國(英語:British_war_crimes#World_War_II)
德國戰爭罪行
猶太人大屠殺
訴訟
義大利戰爭罪行
日本戰爭罪行
南京大屠殺
731部隊
慰安婦
訴訟
對塞爾維亞人的迫害(英語:WorldWarIIpersecutionofSerbs#UstašepersecutionintheIndependentStateofCroatia)
分類
主題
時間軸(en)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英帕尔战役&oldid=68374569」
分類:1944年太平洋戰場戰役1944年印度1944年英國英屬印度時期軍事印度戰役曼尼普爾邦日本參與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緬甸軍事史隱藏分類: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Българскиবাংলা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ಕನ್ನಡ한국어मराठी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தமிழ்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二戰英軍對日軍最狠的戰役,日軍千餘人一夜死無全屍 - 每日頭條
眾所周知,日本曾為了掠奪他國的財富及資源,竟不顧一切的發動了戰爭。而且在二戰期間,因為日軍擁有實力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先進的武器裝備等。
- 2二戰英軍- 優惠推薦- 2021年11月| 蝦皮購物台灣
A0 二次世界大戰 台灣現貨二戰國軍解放軍日軍德軍美軍英軍非樂高LEGO相容軍事積木樂高玩具 ... 兼容樂高軍事積木二戰日軍八路軍德軍英軍士兵人偶場景拼裝玩具.
- 3香港保衛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要到1941年11月,加拿大兩營士兵增援香港之後,駐港英軍才重新駐防醉酒灣防線,但目的仍是拖延日軍前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戰略調整(1930至1939年)[编辑].
- 4英帕尔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但是盟軍並沒有浪費時間給日軍等待的機會,1942年10月起英軍從緬甸西部沿海發動試探性攻勢,為 · 早在1943年初牟田口便規劃相關作戰,認為他指揮的部隊可以快速渡過湍急的親 ...
- 5二戰中,緬甸英軍被日軍打的慘敗,英軍爲什麼打不過日軍?
1942年4月,在英軍撤往印度的過程中,英緬第1師這支廢材部隊遭日軍包圍。 ... 此後,英軍開始大舉反攻,迅速解放了緬甸大部分日軍占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