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效能測試] 什麼是效能測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效能測試是指在一個給定的工作量(workload)下,量測以下的項目,是否滿足原先所設定的目標。

# 受測系統的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 # 生產量(throu. DavidKo的學習之旅 跳到主文 歡迎光臨DavidKo在痞客邦的小天地 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ug07Tue201822:39 [軟體效能測試]什麼是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是指在一個給定的工作量(workload)下,量測以下的項目,是否滿足原先所設定的目標。

     #受測系統的反應時間(responsetime)    #生產量(throughput)    #系統資源使用狀況(resourceutilization)       因此在測試效能測試時,必須要先設定目標。

這個目標必須在專案一開始階段,就先設立清楚,否則後面再怎麼測試,投資報酬率是有限的。

  例如:對於一個Webbased的應用程式,若是我們設定的目標是每秒要處理1000requests。

接著你便會開始考慮要用什麼webserver才能處理這樣的負荷,IIS或是Apache;接著再考慮用什麼技術來處理http的request;然後再考慮每個request資料要多大,是否能在一秒鐘內分析的完…等等。

  如果你一開始沒有設定目標,然後在後面測試階段才說,要測試是否系統的效能能否達到這個要求。

你覺得會達到嗎?如果可以,可能是你目標太低,或是你的工程師太厲害。

因為要達到這些目標,之前是需要經過設計的,沒有適當的架構設計,受測系統通常是無法目標。

        A受測系統的反應時間(responsetime)   反應時間是指,處理一個需求(request)所需要的時間。

那有request就代表一定有提出的人(Client端)和接受的人(Server端)。

通常我們會用兩種方式來計算反應時間:            #只計算在Server端處理的時間。

也就是指計算request在server被處理的時間,不包含從server傳回來client的時間          #計算整個request被處理的時間。

也就是從requestqueue加上Server端處理的時間和從server端回到client端的時間。

  除了這兩種計算方式外,還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那就是收到資料的時間。

有些算法是指client收到第一個byte,就算是處理完畢,也就是所謂的TTFB(TimeToFirstByte)。

所以另一種就是要收到全部才算是處理完畢,也就是所謂的TTLB(TimeToLastByte)。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計算方式,主要是因為各個受測系統需求不同,因此你當然可以依你的需求,產生出適合你所要的計算方式。

但是你需要考量的是,在你的領域是否有業界標準,若是有,遵守可能是比較好的方法,比較不會引起誤解。

          B生產量(throughput)   生產量是指在每單位時間內,系統可以處理多少使用者端所提出的需求(request)。

當然啦,這是和需求的內容,以及有多少使用者有關。

如過需求內容很大,或者這需求要做的事情很複雜,自然需要更多處理時間。

例如瀏覽資料的需求和產生報表的需求,通常來說後者需要較多處理時間,因此每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需求,自然就少很多。

        C工作量(workload)   工作量是指當你在測試效能時,你所要用來模擬系統所能承擔的負擔。

通常它是由三項因素所組成:   使用者數量:多少使用者同時會上線,多少使用者會同時和系統互動。

需求提出的速率:平均每單位時間會產生多少需求給系統 需求產生的模式:需求產生的形式或是出現時機。

有時候這些需求只有一種資料,有時候它會綜合數種。

有時候會上班時間會比較多,非上班時間比較少。

  所以你的工作量有可能是:   1.200個使用者同時使用系統,30%在下單,20%在看報表,50%在查尋資料 2.500個使用者連上使用系統,每個使用者平均傳送300kB/sec給系統,其中20%資料是virus攻擊的資訊,80%是mailspam的資訊,早上所送的資料大約是所有資料的40%,下午所送的資料約佔60%。

        D系統資源使用狀況(resourceutilization)   這裡我們我要考量的是重要的系統資源被使用的狀況,例如:      #CPU    #Memory    #DiskI/O    #NetworkI/O   至於你要看是每個功能被執行後資源使用狀況,或是以module、process為單位看其使用狀況,這裡並沒有限制,全看你的需求來決定。

  在Windows作業系統中,我們常選擇performancecounter中的變數,來當作觀察的項目。

因為在業界中,它是可接受的標準。

這時候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你要了解每個performancecounter的定義,以及其合理可接受的值愈為何。

這樣你才知道他對你的影響是什麼,以及什麼樣的值才叫嚴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kojenchieh DavidKo的學習之旅 kojenchieh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PerformanceTesting此分類上一篇:[軟體效能測試]效能測試流程篇 此分類下一篇:[軟體效能測試]效能測試、壓力測試和負載測試的比較 上一篇:[軟體效能測試]效能測試流程篇 下一篇:[軟體效能測試]效能測試、壓力測試和負載測試的比較 歷史上的今天 2014:何謂敏捷用戶體驗? 2009:軟體測試是sampling的活動 2008:如何成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2) 2008:如何成為一位傑出的工程師(1)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搜尋 熱門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分類 DevOps(13)AgileHR(1)課程介紹(8)retrospective(15)敏捷需求探索(21)自媒體(2)TOC(4)GoogleSprint(31)敏捷轉型(67)LeSS(3)引導/教練(29)KanbanExperienceReport(20)Spotify(4)Pretotyping(7)LeanStartup(22)ImpactMapping(4)AgileUX(35)Kanban(115)LeanfromtheTrenches(11)Estimation(7)Scaling&DistributedAgile(9)StandupMeeting(18)FeatureTeam(10)scrum教學(5)過敏(9)魚油(3)Hadoop(1)Scrum入門手冊(4)KanbanandScrum(44)健康(46)TDD(41)CloudComputing(1)我的Scrum新體驗(4)Innovation(14)TestingBooks/Magazine/WebSite(12)RegressionTest(6)測試管理(18)讀書心得(27)UserStory(19)ContinuousIntegration(16)Scrum(119)AgileConcept(203)勵志(44)ScrumandXP的實戰經驗(65)MSServer(3)PerformanceTesting(38)AgileTesting(40)投資理財(25)ExploratoryTesting(22)C#(1)專案管理(25)測試自動化(62)測試基本知識(108)未分類文章(37)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1十月(1) 2021八月(3) 2021七月(1) 2021五月(1) 2021四月(1) 2021三月(5) 2021二月(4) 2021一月(4) 2020十二月(1) 2020十一月(3) 2020十月(1) 2020九月(4) 2020八月(8) 2020七月(7) 2020六月(13) 2020五月(7) 2020四月(5) 2020三月(3) 2020一月(3) 2019十二月(6) 2019十一月(4) 2019十月(2) 2019九月(3) 2019六月(1) 2019三月(6) 2019二月(7) 2019一月(4) 2018十二月(10) 2018十一月(7) 2018十月(8) 2018九月(4) 2018八月(10) 2018七月(1) 2018六月(8) 2018五月(17) 2018四月(5) 2018三月(5) 2018二月(5) 2017十二月(6) 2017十一月(2) 2017十月(9) 2017九月(2) 2017八月(1) 2017七月(6) 2017六月(1) 2017五月(4) 2017四月(3) 2017三月(6) 2017二月(8) 2017一月(6) 2016十二月(2) 2016十一月(4) 2016十月(6) 2016九月(7) 2016八月(4) 2016七月(9) 2016六月(7) 2016五月(5) 2016四月(2) 2016三月(7) 2016二月(8) 2016一月(12) 2015十二月(12) 2015十一月(8) 2015十月(10) 2015九月(14) 2015八月(17) 2015七月(16) 2015六月(13) 2015五月(13) 2015四月(13) 2015三月(15) 2015二月(12) 2015一月(14) 2014十二月(18) 2014十一月(16) 2014十月(18) 2014九月(18) 2014八月(20) 2014七月(19) 2014六月(14) 2014五月(21) 2014四月(20) 2014三月(19) 2014二月(17) 2014一月(21) 2013十二月(13) 2013十一月(4) 2013九月(5) 2013八月(6) 2013七月(3) 2013五月(2) 2013四月(1) 2013三月(8) 2013二月(4) 2013一月(2) 2012十二月(7) 2012十一月(7) 2012十月(15) 2012九月(4) 2012八月(4) 2012七月(1) 2012六月(3) 2012三月(1) 2012二月(11) 2012一月(1) 2011十二月(3) 2011十一月(4) 2011十月(1) 2011九月(10) 2011八月(4) 2011七月(2) 2011六月(3) 2011五月(10) 2011四月(3) 2011三月(4) 2011二月(7) 2011一月(8) 2010十二月(9) 2010十一月(6) 2010十月(12) 2010九月(4) 2010八月(11) 2010七月(13) 2010六月(16) 2010五月(24) 2010四月(35) 2010三月(40) 2010二月(16) 2010一月(20) 2009十二月(26) 2009十一月(25) 2009十月(26) 2009九月(27) 2009八月(23) 2009七月(29) 2009六月(26) 2009五月(29) 2009四月(29) 2009三月(31) 2009二月(25) 2009一月(26) 2008十二月(29) 2008十一月(29) 2008十月(35) 2008九月(23) 2008八月(13) 2008七月(5) 2008六月(2) 所有文章列表 新聞交換(RSS)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