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 認為動詞為句法之中心,因此將標記的討論範圍限定在動詞,我們的動詞標記主要基於鄧守信(1974)的動詞分類,以及鄧守信(2010)所提出之現代詞類標記原則,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6/2822:13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許淑婷研究生(外文):Hsu,Shu-ting論文名稱: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論文名稱(外文):ConceptsandPrincipalsintheLabelingofVocabularyWordsinChineseLanguageTeachingMaterials指導教授:鄧守信指導教授(外文):Teng,Shou-hsin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所名稱:華語文教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3畢業學年度:101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11中文關鍵詞:詞彙標記、詞類系統、詞類偏誤外文關鍵詞:Vocabularylabeling、Syntacticcategorysystems、Syntacticcategoryerrors相關次數:
被引用:2點閱:822評分:下載:48書目收藏:1
本文主要針對華語教材的詞彙標記做出原則性及概念性的探討。
首先在第三章討論了詞的定義與詞的類型。
本文認為漢語為孤立語,並不具符合西方語言學定義的詞綴,因此漢語中合成詞(syntheticword)、複合詞(compoundword)的區分,是以詞素來判別:包含黏著詞素者為合成詞,由詞加詞所構成的為複合詞,而離合詞(separableword)屬於合成詞的一類。
此外,我們討論了詞和詞組的不同,包含動補結構(verb-complementstructure)、熟語性用語(idiomaticexpression)於教材中的處理。
第四章我們確立了詞類系統並討論教材的詞類標記,我們依句法功能將詞類系統分為八大核心詞類「名詞、動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量詞、限定詞」。
在教材的次類標記部分,我們根據Chafe(1970)的動詞中心論,認為動詞為句法之中心,因此將標記的討論範圍限定在動詞,我們的動詞標記主要基於鄧守信(1974)的動詞分類,以及鄧守信(2010)所提出之現代詞類標記原則,將動詞劃分為動作動詞(actionverb)、狀態動詞(stateverb)、變化動詞(processverb)三類,並依個別動詞的句法特性,進一步予以結構上的次類標記,我們將三個動詞次類之下再進行及物和不及物的劃分,在狀態動詞(stateverb)部分則劃分出唯定狀態動詞和唯謂狀態動詞及助動詞,最後則是離合詞及動後主語(post-verbalsubject)的標記。
最後筆者根據教學現場所蒐集到的詞類偏誤,檢視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適切性,並提出我們的詞彙標記原則與建議。
ThisthesisprimarilydiscussestheprinciplesandconceptsoflabelingvocabularyinChineselanguageteachingmaterials.Thethirdchapterdiscussesdefinitionsandthetypesofwords.Inaddition,thisstudydiscussesthedifferencebetweenwordsandphrases,includinghowteachingmaterialscanpresentverb-complementstructuresandidiomaticexpressions.Inthefourthchaptertheauthorestablishesasyntacticcategoriessystemanddiscussesthelabelingofvocabularywordsinteachingmaterials,usingsyntacticfunctiontodividethesyntacticcategoriessystemintoeightcategories:noun,verb,adverb,preposition,conjunction,particle,measureword,anddeterminer.InaccordancewithChafe’s(1970)conceptof“verb-central”,whichholdsthatverbsarethecentralelementofsyntax,thisstudydividesverbsintoseveralsubcategoriesbasedonthoseproposedbyTeng(2010),whodividesverbsintoactionverbs,stateverbsandprocessverbs.Afterinvestigatingthecharacteristicsofindividualverbs,anotherleveloflabelswereadded.Wedividedaction,stateandprocessverbsintotransitiveandintransitiveverbs.Stateverbswerecategorizedaseitherattributivestateverbsorpredicativestateverbs,andauxiliaryverbs.Finally,verbswerecategorizedaseitherseparablewordsorpost-verbalsubjects.Finally,theauthorreviewstheadequacyofvocabularylabelinginChineselanguageteachingmaterials,and,basedonsyntacticcategoryerrorscollectedfromaclassroomenvironment,proposesprinciplesandrecommendationsforthelabelingofvocabulary.
目錄iiii表目錄v圖目錄vi第一章緒論11.1研究動機與目的11.2語料來源21.2.1調查目的、內容和方法21.2.2調查對象及其背景介紹21.3研究範圍與架構2第二章文獻探討42.1詞的界定42.1.1詞和詞素42.1.2詞的定義62.1.3構詞類型92.1.4詞組142.2詞類劃分標準152.2.1詞形(morphology)152.2.2語義(semantics)162.2.3句法(syntax)17第三章詞之定義203.1詞的內部成分203.1.1自由詞素(freemorpheme)與黏著詞素(boundmorpheme)203.1.2詞根(root)和詞綴(affix)223.2詞的類型273.2.1合成詞(syntheticword)、複合詞(compoundword)283.2.2離合詞(separableword)313.2.3功能詞(functionword)333.3詞和詞組363.3.1複合詞、詞組363.3.1.1字面語義及詞彙義363.3.1.2擴展性383.3.2動補結構393.3.3熟語性用語(idiomaticexpression)423.4本章總結43第四章詞類系統與標記454.1詞類系統454.1.1限定詞504.1.2時間詞、地方/處所詞、方位詞524.1.3形容詞544.1.4區別詞594.1.5數詞604.1.6量詞604.1.7代(名)詞634.1.8語氣詞644.1.9(感)嘆詞644.1.10擬聲/象聲詞654.1.11小結654.2次類標記674.2.1動詞分類系統674.2.1.1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1993)674.2.1.2屈承熹(1999)694.2.1.3趙元任(1968)704.2.1.4鄧守信(1974)714.2.1.5Tai(1984)724.2.2教材編寫之動詞次類劃分階層744.2.2.1及物性754.2.2.2定語性784.2.2.3分離性804.2.2.4動後主語824.2.2.5小結834.3本章總結84第五章教學應用865.1華語教材檢視865.1.1選詞標準檢視865.1.2詞類術語檢視895.2偏誤分析與教學應用915.2.1偏誤分析915.2.2詞彙標記之原則與建議99第六章結論1016.1研究總結1016.2研究限制與省思103參考文獻104附錄110
Ahrens,Kathleen(1994).ClassifierProductioninNormalsandAphasics.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22(2),202-247.Bloomfield,Leonard.(1933).Language.NewYork:HenryHolt.Chomsky,Noam.(1965).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ITPress.Chomsky,Noam.(1957).SyntacticStructures.TheHague:Mouton.Chafe,Wallace.(1970).MeaningandtheStructureofLanguage.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roft,William.(1991).SyntacticCategoriesandGrammaticalRelations.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roft,William.(2000).Partsofspeechastypologicaluniversalsandaslanguageparticularcategories.InB.C.PetraM.Vogel(Ed.),ApproachestotheTypologyofWordClasses(pp.65–102).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Croft,William.(2001).RadicalConstructionGrammar:SyntacticTheoryinTypologicalPerspectiv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Crystal,David.(1985).Adictionaryoflinguisticsandphonetics.NewYork:BasilBlackwell.Dixon,R.M.W.(1977).Wherehavealltheadjectivesgone?StudiesinLanguage,1,19-80.Halliday,Michael.(1967).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II.JournalofLinguistics4.Haspelmath,M.(2001).Wordclassesandpartsofspeech.InP.B.Baltes&;N.J.Smelser(Eds.),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pp.16538-16545).Amsterdam:Pergamon.Hengeveld,K.(1992).Partsofspeech.InM.Fortescue,P.Harder&;L.Kristoffersen(Eds.),Layeredstructureandreferenceinafunctionalperspective(pp.29-55).Amsterdam:Benjamins.Hundiu,HaraldandKölver,Ulrike.(1983).SyntaxandSemanticsofNumberalClassifiersinThai.StudiesinLanguage7.2:165-214.Jesperson,O.(1924).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GeorgeAllen&;Unwin,Ltd.Katamba,Francis.(1993).Morphology.Basingstoke,Hampshire:Macmillan.Lewis,M.(1993).TheLexicalApproach.Hove:LanguageTeachingPublications.Lambrecht,Knud.(1994).Informationstructureandsentenceform:topic,focus,andthementalrepresentationsofdiscoursereferent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ambrecht,Knud.(2000).Whensubjectsbehavelikeobjects:AnanalysisofthemergingofSandOinsentence-focusConstructionAcrossLanguages.StudiesinLanguage,24,3.pp.611-682.Li,Charles&;Thompson,Sandra.(1981).[黃宣範譯(2007)]。
MandarinChinese.(漢語語法)。
臺北:文鶴。
Lyons,John.(1977).Semantics(Vol.1&;2).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yons,John.(1981).Languageand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yons,John.(1991).Naturallanguageanduniversalgramma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McCawley,JamesD.(1992).Justifyingpart-of-speechassignmentsinMandarinChinese.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20:211-245.Miller,GeorgeArmitage.(1965).MathematicsandPsychology(PerspectivesinPsychology).NewYork:Wiley.O’Grady,WilliamandMichaelDobrobolsky.(1987).Contemporarylinguisticsanalysis:anintroduction.Toronto:CoppClarkPitman.Packard,JeromeLee.(2001).ThemorphologyofChinese:ALinguisticandCognitiveApproach(漢語形態學:語言認知研究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Quirk,Randolph,SidneyGreenbaum,GeoffreyLeechandJanSvartvik.(1985).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NewYork:LongmanGroupLimited.Richards,JackC,JohnPlatt,HeidiPlatt.(1992).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ppliedLinguistics.(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管燕紅譯(2000)。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Schachter,Paul.(1985).Parts-of-speeachsystems,InT.Shopened.LanguageTypologyandSyntacticDescription.Vol.1:Clausestructure(pp.3-61).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ai,JamesH-Y.(1984).VerbsandTimesinChinese:Vendler’sFourCategories.ChicagoLinguisticSociety,pp.289-296.Tai,JamesH-Y.(1994).Chineseclassifiersystemsandhumancategorization.InMatthewChenandOvidTseng(Eds.),InHonorofProfessorWilliamS.-Y.Wang:InterdisciplinaryStudiesonLanguageandLanguageChange.(pp.479-494).Taipei:PyramidPublishingCompanyTeng,Shou-hsin.(l974).Verbclassificationanditspedagogicalextensions.Journalof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9(2),84-92.Teng,Shou-hsin.(1977).Agrammarofverb-particlesinChineses.JournalofChineseLingusitcs.Vol.5,1-25.Teng,Shou-hsin.(l990).GrammaticalCategoriesinChinese:APedagogicalPerspective.漢語語法論文集。
台北:文鶴。
Vendler,Zeno.(1967).LinguisticsinPhilosophy.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王力(1953)。
詞和仂語的界線問題。
中國語文,1953年,9期。
王力(1981)。
關於漢語語法體系的問題。
中國語言研究,1981年,2期。
王力(1985)。
中國現代語法。
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楚蓁(2008)。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楚蓁(2012)。
探討漢語動詞的語法分析與語法教學之銜接與落實。
台北:第十一屆華語文教學年會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1993)。
中文詞類分析。
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方瑾(2009)。
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德熙(1982)。
語法講義。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5)。
語法答問。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42)。
中國文法要略。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53)。
語法學習。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呂叔湘(1979)。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7)。
說”勝”和”敗”。
中國語文,第1期,1-5頁。
呂文華(2008)。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子瑄、曹逢甫(2009)。
漢語語言學。
正中書局。
李曉琪等(2005)。
博雅漢語。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家煊(2009)。
我看漢語的詞類。
語言科學,第1期,1-12。
屈承熹(1999)。
漢語認知功能語法。
臺北:文鶴出版社。
邢志群(2011)。
對外漢語詞彙教學法初探。
Journalofthe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JCLTA),Volume46:2,pp.71-97.林才均(2011)。
現代漢語離合詞及其習得研究與教學初探。
泰國:皇太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秋芳(2007)。
現代漢語離合詞之教學語法初探。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若望(2004)。
漢語的完成動詞:二十年以後。
第九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71-286。
邵敬敏(2007)。
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易荷梅(2006)。
現代漢語「離合詞」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之運用的探討。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曉(1998)。
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1979)。
現代漢語。
臺北:新文風出版社。
信世昌、鄧守信、李明懿(2010)。
華語教學基礎詞庫1.0版。
臺北:文鶴。
徐通鏘(2005)。
「字本位」和「語言研究」。
語言教學與研究(6)。
徐通鏘(2001)。
對比和漢語語法研究的方法論。
語言研究,第4期。
高名凱(1953)。
關於漢語的詞類分別。
中國語文(10)。
高子晴(2010)。
現代漢語詞類界定。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毓林(2000)。
一個漢語詞類的准公理系統。
語言研究,第4期。
許秀霞(2008)。
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銳(2002)。
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2007)。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台北:正中書局。
符淮青(2011)。
現代漢語詞彙。
香港:商務印書館。
陸儉明(2005)。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志韋等(1957)。
漢語的構詞法。
北京:科學出版社。
陳俊光(2007)。
對比分析與偏誤分析。
臺北:文鶴。
陳怡靜(2004)。
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憲(2000)。
現代漢語形容詞的典型特徵,中國語文,第5期。
湯廷池(1988)。
漢語詞法句法論集。
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1992)。
漢語詞法句法三集。
台灣:學生書局。
黃正德(1989)。
中文的兩種及物動詞和兩種不及物動詞。
世界華文教學會議論文集,39-59頁。
黄正德(2007)。
漢語動詞的題元結構與其句法表現。
語言科學,第6卷第4期,3-21頁。
黃居仁,蔡柏生,朱梅欣,何婉如,黃麗婉,蔡宜妮(2003)。
詞義與義面:中文詞彙意義的區辨與操作原則[SenseandMeaningFacet:CriteriaandOperationalGuidelinesforChineseSenseDistinction].TobepresentedattheFourthChineseLexicalSemanticsWorkshops.June23-25HongKong,HongKongCityUniversity.黃國營、石毓智(1993)。
漢語形容詞的有標記和無標記現象。
中國語文,第6期。
葉信鴻(2009)。
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應用。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元任(1968)。
中國話的文法(AGrammarofSpokenChinese)。
美國:加州大學出版社。
趙淑華、張寶林(1996)。
離合詞的確定及對其性質的再認識。
語法教學與研究(1)。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臺北:師大書苑。
劉珣(2002)。
新實用漢語課本。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等主編(1997)。
中文聽說讀寫。
Boston:Cheng&;TsuiCompany.黎錦熙(1924)。
新著國語文法。
北京:商務印書館。
黎錦熙(1955)。
詞類大系—附論「片語」和「詞類形態」。
語文彙編,6(28),64-76。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2004)。
漢語的構詞法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1975)。
漢語及物性關係的語義研究。
臺北:學生書局。
鄧守信(1985)。
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
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鄧守信(1990)。
現代漢語詞彙中的句法現象。
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I,149-155。
鄧守信、孫珞(1992)。
今日台灣。
台中市: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鄧守信(2009)。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臺北:文鶴。
鄧守信(2010)。
現代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
華語與多元文化之觀點。
臺北:文鶴。
謝國平(2002)。
語言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
蘇欣敏(2008)。
現代漢語臺灣口語量詞分類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
2.
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
3.
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
4.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5.
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應用
6.
現代漢語台灣口語量詞分類研究
7.
現代漢語「離合詞」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之運用的探討
8.
現代漢語詞類界定
9.
現代漢語離合詞之教學語法初探
1.
鄧守信(1985)。
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
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1.
漢語詞彙語法的學習者特徵: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下的分級
2.
現代漢語詞類界定
3.
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動因分析
4.
現代漢語動助詞的分析與教學
5.
華語初級教材語法項目的選擇與排序原則之探討
6.
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
7.
現代漢語信息結構與斯語對比
8.
漢語時態動詞研究
9.
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
10.
手寫漢字對漢字學習與教學之探討
11.
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12.
現代漢語引導碼的語用研究及教學應用
13.
兩岸華語教材之教學語法體系對比研究——以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
14.
現代漢語歐化的研究與教學應用
15.
意願動詞「想」、「想要」、「要」之語義與語用分析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鄧守信教授詞類與標記 - Mandarinholic
- 2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鄧守信. 2015.8.1-2 東京外大. Goal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Acquisition ... 統一漢語詞類系統,讓教師和學習者能輕鬆地.
- 3我讀鄧守信的〈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 - Dicky's Karma
關於詞類,眾說紛紜。 華語詞類的發現可以有三個程序:詞形(morphology)、語義(semantics)和結構(syntax)。詞形透過 ...
- 4當代中文課程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詞類也是. 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我們採用鄧守信博士為華語教學所規劃的詞類架構,呈現出. 詞類與語法規則的對應,並有效防堵學習者的偏誤。我們相信學習者對詞類的認. 識是 ...
- 5華語教材詞彙標記的概念與原則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認為動詞為句法之中心,因此將標記的討論範圍限定在動詞,我們的動詞標記主要基於鄧守信(1974)的動詞分類,以及鄧守信(2010)所提出之現代詞類標記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