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語言政策思考 - 想想論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國民政府所施行的「國語政策」一直存在於我們熟悉的台灣語言政策歷史中,而國語運動也一直是政府推行的主力,除了限制在官方場所、教育場所需使用國語 ...
移至主內容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
台灣語言政策思考
友善列印版本教育文化Cheng發佈於6月22,2017國民政府所施行的「國語政策」一直存在於我們熟悉的台灣語言政策歷史中,而國語運動也一直是政府推行的主力,除了限制在官方場所、教育場所需使用國語,更進一步的限制被他們稱為方言的客語、台語、原住民語……等等其他語言,使得語言的多樣化與多元性在台灣的社會中快速的凋零,直至今日雖開始有各類型的母語教學政策相應而生,卻早已無法挽回台灣語言趨向單一化的困境。
多年來政府一直利用高壓的權利使語言政策成為有利於統治者的工具,卻不曾重視語言各個族群中所保留的文化意涵、價值的重要性以及源自於語言的族群認同,更沒有找出語言政策在上述兩種目的之間的權衡,藉由貶低使用非官方語言者來達成「國語政策」,也連帶影響特定族群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才會使各種母語在短暫的數十年間消失殆盡,甚至讓使用母語變成是一件被汙名的行為,延續至今已大大降低了民眾使用與學習母語的意願。
在葉玉賢的《馬來西亞語文教育政策》中提到了馬來西亞的語言政策以及各族群如何挺身爭取,保留母語教育。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馬來人之外,華人與印度人也佔有一定比例,且在各民族之下還存有許多分支,在語言上又更是多樣豐富。
正好我的室友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也藉機問了她在馬來西亞時的語言使用狀況,在她就讀的華校中,除了上述文章提及官方語言政策所推行的馬來文──英文外,也有華語課程,在學校中雖然有馬來人老師會使用馬來語上課,但更大多數是華人老師使用華語授課,上英文課時則是用英文授課,而同樣的情形也會出現在印度學校中,除了馬來文、英文外,也會有淡米爾文或其他印度使用的語言。
對她來說,華語和馬來語都能熟練使用,面對只會說馬來語的馬來人或是在使用馬來語的官方場所,能夠以馬來語應對;然而在家中根本不會使用馬來文,而是以中文和華語的方言──福州話為主,在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許多不同的語言,無論是來自學校教育、家庭生活,這些語言的使用都是蓬勃的存在著,因為當政府推行「一個馬來西亞」走向的語言政策時,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強烈爭取捍衛華語教育與多樣化語言教育,使得在獨立中學的華校能夠使用華語當作教學媒材。
以上述馬來西亞的例子反推回台灣,要保留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也能使用從小的沉浸式教育、更改教學語言媒介,讓使用母語成為一種自然且直覺的選項,雖然這些方法對師資所具備的語言能力就要有一定的要求,且母語師資的培育在現在的語言環境中又是更加困難,但是還是有許多人在嘗試使用母語進行沉浸式的教育,如: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是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多所幼兒園藉由學齡期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進行沉浸式的族語教育,也推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統教育。
除了原住民語,客語和台語也有類似的計畫推行,雖然成效十分有限,但也不失為是保留母語的一個好方法。
另外在推行語言政策時,語言的實用性與語言多樣、文化多元也是很重要考量因素,台灣人口比例有極大多數是漢人,再依據族群細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新移民⋯⋯等等,在族群的劃分中是有多樣性的,然而現在社會中卻缺乏相對應的語言多樣性。
台灣有大約70%的閩南人以及15%的客家人,然而無論是什麼族群,所使用的語言都被當時從中國移民而來,人口數大約佔10%的外省人制定的語言政策所束縛,被要求使用「國語」才是正確的。
這個政策的遺毒至今依然深深的限制母語教學以及相關的語言復興推行,前一陣子就有一則新聞是關於小學台語作業要求翻譯使用羅馬拼音書寫的台語,被家長「痛批」太難、無用,先擱置台灣媒體誇大偏頗的報導風格,新聞中家長認為台語的書寫教育是無用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人認為母語教育在家中會說說即可,何必到課堂中教育,然而一個語言的保留,若是只靠口傳而不使用文字,面臨滅亡的風險會更大,諷刺的是台灣學校中的英文教育常常只強調讀、寫而忽略了聽、說,和家長認為語言靠說的學習即可的概念呈現極端的落差。
而語言的實用性也可以成為復興母語的一個誘因,許多人認為母語教育置於學校課程中,會壓縮到其他課程的上課時間,拖慢學習的成效,然而那些有這般想法的人或許沒注意到,使用閩南語和客語的母語使用人數都有逼近5000萬人,而大多數分布於中國沿海一帶,語言的相通只要善加利用,又未嘗不是一種像中國開拓發展的可能性;而且全世界使用羅馬拼音作為拼音系統的語言比比皆是,也有很多語言能夠透過羅馬拼音學習,由此可見,學習母語羅馬拼音不僅是在台灣能達成母語的推廣復興,更是在學習其他外語時一個方便的橋樑,藉由宣揚學習母語除了保存語言與文化之外對學習者有利的優點,應該也能夠變成提高學習母語意願的原因吧!
台文系中巫義淵老師常常說自己因為學習羅馬拼音,能夠更正確的發音也能輕鬆唸出使用羅馬拼音的陌生外語,就能看出羅馬拼音在外語習得上其實是一大助力,這個好處或許能讓以往重視外語勝於母語的台灣社會,能對母語有所改觀。
人民強烈的認同與意願,往往是能夠影響政策走向的因素,在馬來西亞的例子中我們也能看見其力量,唯有人民有重視母語的自覺,搭配政府訂定合適且尊重各族群多元性的語言政策,才能復興台灣過去曾有過的,語言多元的榮景。
參考資料:
葉玉賢《馬來西亞語文教育政策》
馬來西亞人口
台灣人口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沉浸式族語教學幼兒園計畫
台灣外省人
國小台語課本全是羅馬拼音大人喊苦:是要逼死誰?
六點回應〈國小台語課本全是羅馬拼音大人喊苦:是要逼死誰?〉
閩南語
客家語
友善列印版本
友善列印版本
關鍵字:語言教育、台語、馬來西亞、語言政策、原住民、客語
作者
Cheng
來自台灣高雄,在成大台文系學習如何當一個真正的台灣人
相關文章
【南洋想想】中國軍機逼近:馬來西亞空權發展的轉捩點?
【南洋想想】馬來西亞起伏的國防發展
【被遺忘的歷史】郭國基口禍與「乞食趕廟公」的文化衝突(下)
三大視角之外:從越南、馬來西亞的角度看孫中山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有自己的名字
政策想想分類
中國問題
主權兩岸
休閒育樂
全球脈動
司法人權
國防外交
媒體觀察
政黨政治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社會安全
財政金融
教育文化熱門
更多
魏佳卉
7月07,2016
【大學問想想】學測滿級分竟然落榜?
魏佳卉
6月23,2016
【大學問想想】哪個科系最有錢途?官方...
賴彥丞
8月24,2016
教官退出校園到底為何不可?
謝宇程
12月08,2015
【學與業壯遊】「正確答案」收到櫃子...
政策想想@教育文化
更多
江昺崙
2月28,2022
【台文想想】府城的愛戀與哀愁——文學...
林郁瑄
2月17,2022
【勵馨想想】數位時代下的親子教育解方
林依虹
1月24,2022
【勵馨想想】人生必修的一堂情感課——...
吳薇妮
1月10,2022
【勵馨想想】從《當男人戀愛時》看陪伴...
想想副刊
更多副刊文章
【日晷之南】電影導演的遺書與戰爭
【戰地眺望】不畏砲火的研究精神:...
【影像內外】1960年代台語諜戰...
【新書推薦】美麗島事件與大鬍子家...
【被遺忘的歷史】遭刑求卻頑強不悔...
延伸文章資訊
- 1國語政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語政策是指中華民國政府治下的台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80年代末期所實施的國語推行政策。最初目的是為了讓台灣各個族群能使用做為國家通用語的現代標準 ...
- 2台灣語言政策思考 - 想想論壇
國民政府所施行的「國語政策」一直存在於我們熟悉的台灣語言政策歷史中,而國語運動也一直是政府推行的主力,除了限制在官方場所、教育場所需使用國語 ...
- 3《國家語言發展法》—改善語言斷層危機、尊重多元文化發展
台灣為多元語言文化國家,如閩南語(現行課綱使用之名稱)是僅次於國語使用率和 ... 除可提升台灣民主價值外,亦可彌補過去因一元化的語言政策造成台灣本土語言急速 ...
- 4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法
為保障臺灣社會之多元語言文化及族群語言共榮發展,文化部特別訂定「國家語言發展法」,提供國家語言政策之整體基本方針,以保障臺灣各固有族群之自然語言和臺灣手語, ...
- 5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