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單位- 長度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時間單位是7種基本單位之一,長度、時間、質量、物質的量、光照度、電流和(熱力學)溫度是七種基本單位。
本詞條中時間單位以時間從大到小列。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 ...
時間單位 時間單位是7種基本單位之一,長度、時間、質量、物質的量、光照度、電流和(熱力學)溫度是七種基本單位。
本詞條中時間單位以時間從大到小列。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
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基本信息中文名:時間單位其他外文名:timeunit銀河年:在2.25億至2.5億“地球年”之間千年:一千年的時間跨度世紀: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長於年銀河年銀河年(GY),也稱為宇宙年,是太陽系在軌道上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的時間,估計在2.25億至2.5億“地球年”之間。
千年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
在陽曆中,如果一個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稱為千年(或者那個年份之後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認為是新千年。
在2000年全球慶祝新千年到來時,就發生了有關到底2000年還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開始的爭論。
一派觀點認為,由於陽曆曆法從公元1年開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個千年,而第二個千年開始於1001年,這樣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開始。
世紀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
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
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ofour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
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年代我們把一個世紀分為10個單位,1個單位10年,每10年叫做1個年代。
同時年代也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
一個世紀為100年,依次按每10年為一個歷史時期進行劃分為10個年代,依次分別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年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
一般而言,年的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
由於所選取的定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近點年=365.25964日恆星年=365.256363004個平太陽日(≈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貝塞耳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交點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時52分52.9秒)1984年起,天文學上採用儒略年(不可和曆法上的儒略曆相混淆)作為統一的年的時間單位,規定為365.2425日,與回歸年相比每3000年誤差1日。
現代公曆里,平年一年為365天(包含52周1天),閏年一年為366天(包含52周2天)。
貝塞耳年恆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點(如遙遠的恆星)為參照物的運動周期,用於天文而不是曆法。
回歸年回歸年是太陽中心在黃道上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或秋分點、冬至點和夏至點)的時間間隔,即太陽連續兩次直射於北回歸線(或南回歸線)的時間間隔。
因此,回歸年又稱“季節年”。
回歸年稍短於恆星年,其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
套用於日食,月食的推算。
近點年地球繞日運轉的軌道是一個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地球中心連續兩次經過軌道上的近日點(或遠日點)的時間間隔,是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周期。
這是近點年的定義。
由於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前移(每年東移11秒)其長度為:T=365.25964日比恆星年長0.00328日,近點年也是日地距離變化的周期,又是整個地球接受太陽輻射能數值發生變化的周期,不是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
交點年交點年是太陽沿黃道連續兩次經過同一黃白交點所需的時間,其長度為346.6200日。
由於黃白交點每年西移20°,因此,交點年相應地比恆星年短。
約短20日。
交點年又稱食年,因同日食,月食的成因有關,故名。
季度人們俗稱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一年可以分為四個季度,每個季度歷時3個月。
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月月是曆法中的一個時間單位,照理說,他的長度應該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自然軌道周期相當,但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也就是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是會合月(朔望月),大約是29.53日。
對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斷,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
迄今,會合月仍是許多曆法的基石。
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曆一年也為12個月,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旬旬,本義是十日。
旬的概念從夏朝開始已經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
中國古代天干紀日,每十日周而復始,稱一旬。
因此專門用一個“旬”字來表示這個時間概念。
中國人仍然使用旬來表示十天這個時間。
一月可以分為三旬,分別為上旬、中旬和下旬。
同時旬也可以作為十歲講。
如:八旬老者等。
周星期,又作周或禮拜,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星期為七天。
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繫著月亮的周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
明朝末年,它也隨基督教傳入了中國,因而稱為禮拜。
一星期的七天是從拉丁語直接轉變過來的,拉丁語中星期日為“太陽日”,星期一為“月亮日”,星期二為“火星日”,星期三為“水星日”,星期四為“木星日”,星期五為“金星日”,星期六為“土星日”;法語直接採用拉丁語的名稱,只是將星期日改為“主的日”;因為五顆行星的名稱都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神的名字。
英語將其中幾個換成古日爾曼人神話中的神,如星期二變為日爾曼戰神“提爾”的日子,星期五變為日爾曼女神“弗麗嘉”的日子,星期三變為日爾曼神“奧丁”的日子、同樣地星期四也是日爾曼神“索爾”的名字;俄語和斯拉夫語言中,已變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
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
中文世界教會常以“禮拜一”、“禮拜二”、…稱呼星期諸日。
受其影響,一般民眾也這么用,亦將“禮拜”一詞等於“周”。
如“下周”等於“下禮拜”。
廣東話(廣州話)、吳語和閩南話口語也以“禮拜一”、“禮拜二”…方式稱呼星期,星期日則稱為“禮拜日”,簡稱“禮拜”。
閩南話口語並使用如“拜一”的簡稱。
候古代把五天稱為“一候”;現氣象學上仍沿用:~溫(每五天的平均溫度);全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
日日是計量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單位。
口語中常俗稱天。
一個太陽日約等於24小時一個恆星日等於23小時56分4.09894秒太陽日太陽日有兩個概念,其一是民俗學的概念,說的是太陽的生日。
為農曆六月十九,黃曆上有記載。
其二是指中國古代“七曜”中的“日曜日”,與西方的星期日暗合。
在天文學中太陽日的指的是:地球同一經線相臨兩次面向太陽所用的時間。
恆星日連線一個地方正南正北兩點所得的直線為子午線,子午線和鉛垂線所決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
某地天文子午面兩次對向同一恆星的時間間隔叫做恆星日,恆星日是以恆星為參考的地球自轉周期。
在天文學上,定義恆星日的不是具體的恆星,而是黃道對於天赤道的升交點,即牡羊宮第一點,就是北半球的春分點。
但是春分點在不斷的西移(歲差),所以天文學上的恆星日與太陽日還是有區別的。
恆星日短於太陽日。
小時小時是一個時間單位。
小時不是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是秒),而是與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相協調的輔助時間單位。
除閏秒外,一小時一般等於3600秒,或者60分鐘,或者1/24天。
在英文或數學中常用“h"表示。
分分又稱作分鐘,是時間的量度單位。
分的英語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也表示min。
刻=15分鐘、字=5分鐘(閩南廣東地區用法)。
秒秒是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符號是s。
有時也會借用英文縮寫標示為sec.。
國際單位制詞頭經常與秒結合以做更細微的劃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和ns(納秒,十億分之一秒)。
雖然國際單位制詞頭雖然也可以用於擴增時間,例如ks(千秒)、Ms(百萬秒)和Gs(十億秒),但實際上很少這樣子使用,大家都還是習慣用60進制的分、時和24進制的日做為秒的擴充。
短於秒毫秒毫秒是一種較為微小的時間單位,是一秒的千分之一(0.001秒),簡稱ms。
典型照相機的最短曝光時間為一毫秒。
一隻家蠅每三毫秒扇一次翅膀;蚊子二十毫秒振翅一次;蜜蜂則每五毫秒扇一次。
由於月亮繞地球的軌道逐漸變寬,它繞一圈所需的時間每年長兩毫秒。
在計算機科學中,10毫秒的間隔稱為一個jiffy。
微秒微秒(microsecond)即百萬分之一秒(10的負6次秒),簡稱μs。
光在這個時間裡可以傳播300米,大約是3個足球場的長度,但是海平面上的聲波只能傳播1/3毫米。
高速的商業頻閃儀閃爍一次大約持續1微秒。
一筒炸藥在它的引信燒完之後大約24微秒開始爆炸。
納秒納秒(nanosecond)即一秒的10億分之一(10的負9次秒),簡稱ns。
常用作記憶體讀寫速度的單位。
光在真空中一納秒僅傳播30厘米(不足一個步長)。
個人電腦的微處理器執行一道指令(如將兩數相加)約需2至4納秒。
另一種罕見的亞原子粒子K介子的存在時間為12納秒。
皮秒皮秒(picosecond)即十億分之一秒的千分之一(10的負12次秒),簡稱ps。
最快電晶體的運行以皮秒計。
一種高能加速器產生的罕見亞原子粒子b夸克在衰變之前可存在1皮秒。
室溫下水分子間氫鍵的平均存在時間是3皮秒。
飛秒飛秒(femtosecond)也叫毫微微秒,即10的負15次秒,簡稱fs。
是標衡時間長短的一種計量單位。
1飛秒只有1秒的一千萬億分之一,即1e−15秒或0.001皮秒(1皮秒是,1e−12秒)。
即使是每秒飛行30萬千米的光速,在一飛秒內,也只能走0.3微米,不到一根頭髮絲的百分之一。
可見光的振盪周期為1.30到2.57飛秒。
一個分子裡的一個原子完成一次典型振動需要10到100飛秒。
完成快速化學反應通常需要數百飛秒。
光與視網膜上色素的相互作用(產生視覺的過程)約需200飛秒。
阿秒阿秒(attosecond),又名阿托秒和渺秒,相當於10的負18次秒,簡稱as。
是可測量的最短時間,中性π介子的壽命。
如果宇宙的年齡幾百億年,那么10的負18次相當於其中的1秒。
科學家是用阿秒來對瞬時事件進行計時的。
研究人員已經用穩定的高速雷射產生了僅持續250阿秒的光脈衝。
千分之一阿秒千分之一阿秒(zeptosecond),即10的負21次秒,簡稱zs。
瞬間瞬間(jiffy),又稱一會兒,未加規定的一段極短的時間,是非正式的術語,如“我一會兒回來”。
物理學上約是10的負24次秒的3倍。
YSYS(yoctosecond),即10的負24次秒。
0.3ys是W及Z玻色子的壽命,23ys是氫的同位素的半衰期。
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常數大約為10^43分之一秒,被認為是可能持續的最短時間。
外國的古代計時單位古代計時單位有:剎那、念、瞬、彈指、羅預、須臾。
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根據印度《僧只律》中記載:“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據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時計的話,有480萬個“剎那”,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600個“羅預”,30個“須臾”。
一晝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須臾”等於48分鐘=2880秒,一“羅預”等於2.4分鐘=144秒,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念”為0.018秒=18毫秒,“一剎那”為0.9毫秒。
古中國總述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
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
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子(鼠)時是二十三點到一點,以零點為正點;醜(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十三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十三點到十五點,以十四點為正點;申(猴)時是十五點到十七點,以十六點為正點;酉(雞)時是十七點到十九點,以十八點為正點;戌(狗)時是十九點到二十一點,以二十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二十一點到二十三點,以二十二點為正點。
仿製的古代計時器–銅刻漏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
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
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
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鐘。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
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
“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律曆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
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
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時辰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
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
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甲子一甲子即60年,東方朔三千甲子說明他十八萬歲。
時即時辰,等於現代的兩小時。
古代一晝夜分為12時辰:子時,夜半十一時至翌晨一時(從夜間11點起算,到凌晨1點),古時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分、未且、未央等別稱;丑時,晨一時至三時(凌晨1點到凌晨3點)別稱雞鳴;寅時,三時至五時(凌晨3點到5點),別稱騎旦、平明、平旦;卯時,五時至七時(凌晨5點到7點),為古時官署開始辦公的時間,故又稱點卯,因是時正值朝暝冉冉東升,故又稱之日出;辰時,七時至九時(7點到9點),別稱食時;巳時,九時至十一時(9點到11點),又稱“隅中”;午時,十一時至十三時(11點到13點),別稱日中,而正午十二時又有平午、平晝、亭午等別稱;未時,十三時至十五時(13點到15點),此時太陽蹉跌而下,開始偏西,故又稱日側、日映;申時,十五時至十七時(15點到17點),別稱哺時、日哺;酉時,十七時至十九時(17點到19點),又叫日入;戌時,十九時至二十一時(19點到21點),別稱黃昏;亥時,二十一時至二十三時(21點到23點),此時正是夜闌人靜之夕,故又稱人定,還稱夤夜。
更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從晚上7點開始起更,一更約兩小時,三更就是11時至1時。
古代夜間擊鼓報更。
所以用鼓作為更的代稱。
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戌時~寅時(19:00~次日5:00)點古人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合24分鐘。
三更四點,就是半夜1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共100刻,一刻合14分24秒(約十五分,所以一個時辰有八刻),因此“頃刻”指很短的時間。
字即5分鐘,字下有“秒”忽“等,具體計算不詳相關搜尋徐超群千年千年神器漢代牡丹時間單位國際千年組織IMO熱門詞條25017ZACGILILAXmiamia《憨豆特派員》壓縮比天地英雄女同志將神傳曾淑勤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木瓜無盡劍裝社群主義米倉涼子綁架服務芍藥華偉謝謝你的愛1999雷霆沙贊!鬼畜眼鏡魚鬆chatrouletteemuleGoazinc刺客教條呂怡萱太陽幻影小八慶祝寂寞成宮琉璃新世紀福音戰士新劇場版最初的夢想洛陽博物館熱塑燙琉園變形金剛領袖之證迷走星球郵陳良宇駿河太郎wine克里斯·亨弗里斯囚鳥林子瑄翻糖花園談學斌軒轅劍網路版2:飛天曆險香港科技大學時間單位@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秒[時間單位] - 中文百科知識
秒是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 國際單位制詞頭經常與秒結合以做更細微的劃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μs( ...
- 2数量级(时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本页面的单位基准。1秒即1000毫秒。 一般很少使用比秒更大的字头单位(如千秒等),而用小时、 ...
- 3小時的時間單位是什麼時間單位h代表小時,d代表什麼?
小時(hour)是一個時間單位。小時不是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是秒),而是與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相 ...
- 4時間單位- 長度 - 中文百科知識
時間單位是7種基本單位之一,長度、時間、質量、物質的量、光照度、電流和(熱力學)溫度是七種基本單位。 本詞條中時間單位以時間從大到小列。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 ...
- 5時間單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時間單位是測量時間所用的基本單位,從大到小排列分別為千年、世紀、年代、年、季度、月、旬、星期、日、時辰、小時、刻、字(福建和廣東地區用法)、分、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