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何以成為科學--理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范式被認為是從事某一學科的科學家所公認的“理論模型”或“研究框架”,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准。
當范式理論引入心理學時,關於“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觀點 ...
登錄人民網通行証 立即注冊
記住登錄狀態
忘記密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官網|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全國社科工作辦黨史學習教育官方網站|旗幟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
高層動態
人事
理論
黨建
獨家
滾動
中央文件
反腐
黨史
綜合
視頻
搜索
首頁
要聞
黨建
理論
黨史
數據
登錄
|
注冊
原文
講話
會議
活動
考察
會見
出訪
函電
高層動態
中央文件
人事任免
反腐倡廉
綜合報道
視頻報道專題專欄
黨建要聞
黨建論壇
先鋒人物
評論觀點
基層黨建
人民日報理論版
文選
評論
圖書
言之有理
獨家
人物長廊
紀念回憶
黨史人物紀念館
紅色訪談錄
黨史微課
國史講堂
群書博覽
中國政要資料庫
地方領導資料庫
黨的建設數據庫
黨史資料庫
黨務書庫
黨建圖解庫
報刊導航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有人喜歡它的神奇,有人覺得它是“超能力”——
心理學何以成為科學
2021年04月01日08:0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心理學何以成為科學
幾道問答題就能判定一個人的性格?一套測試就能知道是否適合某項工作?催眠真的可以植入甚至篡改記憶?傳聞中的心理學,不像科學,反而更像巫術。
但這真的是心理學嗎?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在《這才是心理學》一書的序言裡開篇直言:“心理學是一門很容易讓人誤解的學科。
”他接著寫道,日常生活中自覺的結論與心理學家的研究結論並不完全一致,“心理學家不相信個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學的方法,而科學方法的本質是証偽,即對我們的經驗、嘗試和直覺,產生懷疑、挑戰和批評。
”實際上,心理學起源於哲學,自心理學與哲學分離,成為科學心理學后,對前者科學性的討論就不絕於耳:如何才能成為一門科學?心理學是科學嗎?
你喜歡做的心理測試,是心理學嗎?
不尊重不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結果,就是戴著心理學的帽子傳播“偽科學”
佔星術、算命、心靈感應、意念移物、超前感知……這些帶著神秘色彩的現象,時常成為大眾賦予心理學家的“超能力”。
公眾相信這些現象除了為心理學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外,有時甚至會了日常生活帶來錯誤的指導。
對於這些現象的存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感到有些無奈:“有部分愛好心理學的人,喜歡心理學的神奇,但又不尊重不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結果,這其實就是戴著心理學的帽子在傳播一些不科學的內容。
傳播者缺乏科學素養,就會借用科學的研究做歪曲的理解,這種情況在社會上偶爾會見到。
”
陳祉妍認為部分現象甚至可以定義為“偽科學”:“這種偽科學,往往見於對與社會生活關聯密切問題的解答或是科普。
實際上大部分的基礎研究都需要把研究問題剝離得非常細,變量控制得很嚴謹,所以很難對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有統一的說法,很難有不分什麼情況就能夠給出的標准答案。
”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蘇彥捷也笑道:“有一句話說,每個人都是半個心理學家。
因為心理學是關於人的科學,每個人對自己的心理行為會有不同的理解,都能夠總結出來一些跟自己和周圍人有關的規律,這是個人經驗。
如果真要判斷,還要看這些個人規律得來有沒有依據。
比如邏輯的推理、實驗的數據、實証的研究,這更能讓人信服,如果沒有,我們就比較難以採信。
”
蘇彥捷進一步就心理學知識的層次做出了解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和解釋心理現象和行為,也會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建議。
但心理學的知識其實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針對人的普遍規律,比如許多研究結果發現這個人是這樣、那個人也這樣。
第二層次是一群人的規律,比如不同性別的個體、不同文化或環境中個體的規律等。
第三層次是個體差異,人人都不一樣,在這一層次上,心理學的規律並不對每個人都起作用。
在使用這些心理學規律或建議時,需要考慮到具體的人、具體的環境和具體的遭遇,不是絕對和僵化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公眾也不要隨便就聽信部分人講所謂的心理學知識,就相信那是心理學,需要做相應的分析判斷,這很重要。
”蘇彥捷說。
“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心理學,比如心理健康咨詢等是貼近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內容。
但這些真的只是心理學的一部分。
”陳祉妍強調。
“如果稍微深入地接觸心理學學科的話,就會發現它是一個跨度非常大的學科體系。
無論是在中國心理學會,還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官方網站上,都有幾十個心理學的專業委員會,這些委員會可以略微代表心理學科常見的分支。
在一般人看來,心理學都需要跟人打交道,事實上有的心理學家是不需要跟人打交道的。
比如生理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中很基礎很底層的內容,是用小白鼠做實驗。
他們的研究需要具備包括生理生物等理科基礎知識,需要很強的實驗操作動手能力,甚至需要給老鼠做精細手術的能力等等。
”陳祉妍補充道。
心理學究竟是不是科學?
從原則上講,科學性正是保証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准
哲學心理學與科學心理學的分野,自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確定。
實驗法使得心理學擺脫成為哲學附庸的想法得以實現,“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成為主流心理學界努力秉持的論調。
1962年,美國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闡釋了“科學發展的一般模式”的思想,其核心理論是一門常規科學必須有統一范式。
范式被認為是從事某一學科的科學家所公認的“理論模型”或“研究框架”,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准。
當范式理論引入心理學時,關於“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觀點巨樹開始搖擺,於是在科學森林裡,尋找心理學的范式成為不少心理學家想為心理學正名的旨歸。
“有人會說心理學叫前范式科學,因為心理學沒有能夠解釋很多現象的統一理論框架。
心理學面對的現象太復雜,如果用統一的框架,不能夠完全把所有現象都說清楚,所以就有很多理論從各自的視角來幫助心理學去理解復雜的人類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
心理現象有多面性,很難有統一的范式,至少現在還沒達到這種程度。
”蘇彥捷對范式的看法很豁達。
“我經常做這個比喻,就像盲人摸象,你摸腿,我摸尾巴,他摸身子,將來大家積累多了,我們就湊出一個象來。
我倒覺得現在這樣的狀況是更好的、可取的狀態,各個分支從各自的視角來解釋不同的現象。
心理學應該說還在積累成果的過程當中。
”蘇彥捷說。
在陳祉妍看來,科學革命的范式在不斷變化,它反映的是社會整體思潮和科技進步對學科的影響。
心理學作為一個交叉學科受到社會變化的影響,研究者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他的思想框架也受到當下社會主流框架的影響。
“這些年來心理學受到醫學或生物學理論框架的影響較多,但實際上就心理治療來說,對人的理解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在《理解之謬改變之謎》一書裡,作者就提到我們的時代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
在以弗洛伊德為代表時代,心理學家會更多地看心理動力之間的沖突和妥協。
在第二個時代,整個世界隨著電話等技術的發展,人和人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人際關系對心理的影響就成為心理治療者非常關注的要素。
而現在的網絡世界,不是單線聯系而是群集的多角度聯系,所以現在對於世界的認識,也會有更多立場和角度,更加復雜。
”陳祉妍解釋道。
既然無法確認心理學的統一范式,那麼如何認定心理學的科學性?
蘇彥捷認為,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需要有集體認可的科學方法和原則。
“如何控制變量,如何考慮變量之間的關系,如何收集數據,如何通過統計方法或數學模型把結果描述出來,揭示現象之間的關系和本質,這些都需要用科學的、實証的方法。
也即研究過程需要用符合邏輯的科學方法,得出可重復的穩定的科學結論,這就是符合科學性的。
”
《這才是心理學》一書的作者斯坦諾維奇指出,心理學中關於行為的結論來源於科學証據,心理學的應用都源於科學方法,並經過了科學方法的檢驗。
“從原則上講,科學性正是保証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准。
”而之所以會產生對心理學的誤解,作者認為,“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正因為其年輕,有許多事實心理學才剛剛開始揭示,所以大眾仍對心理學有大大小小的困惑和誤解。
陳祉妍從自己的專業作出解釋:“我的專業是臨床心理學,嚴格來說這個專業很像循証醫學,真正靠譜的心理治療中,心理咨詢師所使用的是經過充分實証研究証明有療效的治療方法。
更精細地來說,現在研究已經細分到什麼樣的疾病和特征,適合哪一種治療方法的組合,或者說在大的治療方法中間,這種疾病具體用哪一個技術細節效果會更好,這些都需要科學的基礎。
因為所有療效研究在混淆變量的控制上都非常嚴格,要得到一個關於人的靠譜研究結果,需要大量跨樣本的不同研究者,需要不同樣本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重復。
”
“但即使如此,涉及人與人所處的群體社會環境,問題就會很復雜,醫學上也是一樣。
同一種藥物對於同一類疾病有用與否,會因人而異。
藥物不可能對所有人有效,心理治療又受到包括藥物、治療者的專業能力甚至個人魅力的影響,所以治療效果就更有因人而異的特點。
”陳祉妍說。
那麼在人的差異之上,能否做共性的、規律性的研究,做符合科學要求的研究?“是可以的。
”陳祉妍肯定地答道,“但心理學的難度其實比很多學科都要大,難度大在干擾變量、混淆變量非常多。
做化學、物理、生物實驗也需要非常標准的環境,比如要求環境中無塵、要求特定的溫度等,這些變量相對來說更容易計量,在有限維度上更容易控制。
可對於人來說,事實上是無法准確把握一個人到底有哪些維度會影響研究,這不是一個固定答案。
所以對干擾因素的考慮不周就會影響研究結果。
”
心理學是跨越科學和人文的體系
心理學自帶人文的特質,科學和人文在心理學科始終是相互融合又相互影響的
自心理學誕生之時,科學和人文就相伴而生。
從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到笛卡爾的“人是機器”,哲學家探討人的價值和意義,科學家則通過觀察和實驗來解釋人的行為活動。
陳祉妍說:“心理學是一個跨越科學和人文藝術的體系。
”
蘇彥捷說:“心理學一直都是以揭示人的行為和心理規律作為目標,心理學自帶人文的特質。
科學和人文在心理學科始終是相互融合又相互影響的。
”
就科學與人文的相互影響而言,陳祉妍和蘇彥捷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科學技術對心理學的影響和發展,尤其是對大腦的研究。
“心理學的很多研究都依賴於其他學科技術的基礎。
比如對大腦研究的常用技術原來是傳統的腦電,依賴於電信號的採集和分解,現在比較流行的是腦成像。
無論是制造一台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機器,還是數據採集和信號分析,包括背后使用的軟件都需要跨學科的技術推進。
如果沒有計算機發展的基礎,沒有快速運行的計算能力,那麼掃描大腦后得到的數據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分析出來。
現在得益於這些發展,使我們可以快速得到分析數據,並作更精細的對比。
所以往往是很多學科的技術發展突破之后帶給心理學研究再往前走一步的收益。
”陳祉妍說。
蘇彥捷還關注到了科技推動心理學研究,並提出政策背后的人文因素。
“我們原來心理學家推測心理功能和行為表現和大腦有關系,大腦的某些部分受到損傷就會影響到心理和行為能力。
但不能直接給人做手術,隻能通過動物手術進行推斷。
現在腦成像的技術就可以在無創、不損傷大腦的情況下,來觀察某些心理活動或行為進行時大腦的活動狀態。
這樣的科學技術幫助我們更好地得到更客觀的數據,幫助我們打開大腦裡的‘黑箱子’,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
”
科學技術推動大眾對心理的認知和理解,但通過新技術得到的數據要怎麼解讀,根據相關研究結果怎樣提出社會政策,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就必須兼顧社會文化背景。
“比如經常被人關注的小孩應該什麼時候上學的問題。
從心理學科的角度來說,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接受正規教育是有依據的,比如前額葉的功能發展,能否幫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為。
小孩子至少能坐住20∼30分鐘,這是能接受正規教育的前提。
但實際生活中教育政策的提出還需要考慮教育環境、家庭條件、地區發展等社會文化條件。
”
“所以,任何一個學科都不能單一地看,物理化學數學也有很多人文的因素。
心理學更是這樣,它的很多分支和人文學科分不開。
”蘇彥捷最后補充說。
(記者楊颯)
(責編:萬鵬、趙晶)
學習路上
時習之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中央文件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十四五”規劃編制
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范機關
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延伸文章資訊
- 1心理學何以成為科學--理論
范式被認為是從事某一學科的科學家所公認的“理論模型”或“研究框架”,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准。當范式理論引入心理學時,關於“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觀點 ...
- 2舒茨的現象學社會科學理論Schutz's Theory of ...
本文透過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來詮釋介紹舒茨如何為社會科學進行理論奠基 ... 世界的意義構成》這部著作成為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新取向的出發點之一。
- 3心理学何以成为科学_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 天天知识网
我在阐述“新超心理学”理论之前,先让大家简要了解一下心理科学理论的产生与种类。 ... 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
- 4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嗎?如何理解心理學? - 壹讀
人們總是從一種理論、一個猜想出發,然後再試圖駁倒它。 ... 相反,這本書會帶你回到原點,從心理學何以成為科學這一問題出發,引導出對心理學及其統計推斷的根本性 ...
- 5心理学何以成为科学 - 理论
传闻中的心理学,不像科学,反而更像巫术。但这真的是心理学吗?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在《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何以成为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