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分還是努力?專業音樂人怎麼養成的? 《好聲音的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於音樂天份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在音樂界中,「天分」是個常常被人討論的字眼:世界上充滿了「有天分」的小提琴家、指揮家、以及搖滾吉他手。
但顯然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 ...
0
1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1
2
好書搶先看
社會群體
科學傳播
是天分還是努力?專業音樂人怎麼養成的?──《好聲音的科學》
PanSci
・2018/12/01
・4723字
・閱讀時間約9分鐘
・SR值518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刻意練習(1)
天分(1)
音樂(14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很多人因為熱愛音樂而想學音樂,但卻因自認沒有天分而卻步。
這樣其實很可惜,因為本章接下來要說明的,就是這類「我沒有天分」的顧慮,其實是不必要的。
事實是,大多數的專業樂手,也並非與生俱來就有天分。
「天分」這個詞有好幾種用法,但最常見的兩種是:
對他人的技能抱持無害的驕傲態度。
(「是的,我太太跟我對小女獵海豹的天分,感到無比驕傲。
這間俱樂部,就是我們送給她做為八歲生日的禮物。
」)
一種大家不時對於人生的不公平,所產生某種摻雜了傲慢、懶惰以及怨恨的奇特感受。
(「不,我並沒有被球隊選上,是我那懶散的哥哥入選了──不過是因為他有天分罷了。
」)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天分都被認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這些人也許值得讚賞,但不能過譽,因為他們只是運氣好而已。
就像有的人生來就是捲髮一樣,有的人不過是天生就具有冰雕的才華罷了。
顯然沒有人一出生就是音樂好手。
圖/pxhere
關於音樂天份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在音樂界中,「天分」是個常常被人討論的字眼:世界上充滿了「有天分」的小提琴家、指揮家、以及搖滾吉他手。
但顯然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拉小提琴,天才就跟一般人一樣,也得要學習怎麼彈奏樂器。
然而普遍的看法都是,那些有天分的人在學音樂的時候,要比可憐的平庸大眾學起來更快、更容易,也出色得多。
關於這點嘛,我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好消息是,天分多半是種迷思。
因此現在,你大可為自己的偶像或是兒女,感到更驕傲一些,因為他們可能並非生來就特別有才能。
壞消息是,天分多半是種迷思。
因此現在,你不用再拿「我沒有音樂天分」做為藉口,自認學鋼琴根本是徒勞,而不去嘗試。
但我憑什麼能這麼說呢?某些人在音樂上的表現,的確要比其他人出色。
要是他們沒有天分的話,又該怎麼解釋這一點呢?
且讓我先說個故事給你聽。
遇到挫折時難免會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學習某項技能。
圖/pixabay
一九九二年,有個英國研究團隊決定針對音樂天分這件事,進行一項嚴謹的研究。
約翰‧斯洛博達教授和他的團隊,調查了二百五十七位年輕樂手,這些人從只學過幾個月樂器就放棄,到正在認真接受專業訓練的都有。
而研究人員很幸運,能直接取得這些研究對象在一項精確的能力評量,亦即英國等級評量系統(UKgradesystem)上所獲得的成績。
如果你在英國境內學音樂的話,就能參加每年的級數測驗,直到達到最高等級,也就是第八級為止。
一旦到達這個程度,就表示你演奏樂器的技巧很高明,而且還有能力舉辦演奏會,或是在妹妹的婚禮上演奏,而不會讓所有人尷尬。
這同時也是就讀音樂學院所需的條件。
因此,研究人員不但知道這二百五十七位年輕樂手,過去各等級的音樂教育成績,而且還知道他們何時通過各等級的測驗,如此一來就能比較所有人的優劣了。
他們將這些研究對象分成下列五組:
最頂尖的一組樂手透過參加比賽,已取得了就讀某所高級音樂學院的資格。
這些人都受過專業樂手的訓練,因此我們稱這一組為「A組」。
B組學生也很不錯,但由於他們的比賽成績不盡理想,因此無法進入音樂學院就讀。
C組學生很認真地學習音樂,並曾考慮申請音樂學院,但終究決定不參加比賽。
D組學生學音樂只是玩票性質,自己或他人都不認為適合進音樂學院深造。
E組學生則曾經學過音樂,但後來放棄了。
很顯然地,曾贏得比賽,且最後走上專業訓練之路的A組學生,平均而言要比B組學生更有天分,而B組則又比C組更有天分,以此類推。
因此斯洛博達教授及其同僚打開電腦穿上實驗袍,想看看這些有天分的學生,相較於天分不高的其他組別,晉級的速度有多快。
當然也有人的晉級速度飛快。
圖/pixabay
當他們檢視數據,並訪談這些學生及其家長時,發現結果一如預期:這些佼佼者的確要比其他人更快晉級。
在學了三年半的音樂後,A組學生平均都能達到第三級,而在同樣學了三年半後,C組學生卻只達到了第二級。
但在這些學者進一步深究後,他們卻開始質疑,成功的關鍵或許並不在於天分。
數據顯示,A組學生平均需要花費跟其他組別一樣多的時間來練習,才能通過下一個級數測驗。
不論是哪一組學生,若想從第一級升到第二級的話,平均需要投入練習的時間都是兩百小時,而從第六級升到第七級則平均約需練習八百小時。
每一位學生從初學者到第八級,平均所需的總練習時數,剛好是三千多小時(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第八級)。
結論很簡單:你練習得愈多,就愈快成為優秀的樂手。
A組學生唯一擁有的「天分」,就是勤奮──他們不但一開始投入練習的時間就比其他組多,並且還逐年增加練習時間。
此組學生第一年從每天練習半個小時開始,到了第四年則增加到一個多小時。
而級別較低的學生則從不足半小時開始,之後亦並未增加太多練習時間。
例如,D組一開始每天只練習十五分鐘,並在最初四年期間,只增加到令人昏倒的二十分鐘。
平均而言,A組學生並不特別有天分,他們只不過是每個禮拜練習的時間較多罷了。
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另一組由心理學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一九九○年代初期,針對柏林音樂學生所進行的一份研究,也證實了斯洛博達教授的發現。
研究人員請西柏林音樂學院(MusicAcademyofWestBerlin)的老師,將自己的學生分成三個等級,我們姑且稱之為「優等組」、「良好組」和「普通組」。
接著,研究人員以小時為單位,分析所有學生每小時都做些了什麼,並檢視他們過去學習音樂的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學生們在很多地方都大同小異──他們大多都在八歲時開始學音樂,並且每週都花費大約五十小時,從事音樂相關活動。
不能否認的是反覆練習的重要性。
圖/pixabay
各組間最大的差異,則是他們過去單獨練習的時間有多長。
優等組的學生到了十八歲時,平均已投入了七千四百一十小時在練習上,而良好組的學生是五千三百零一小時,普通組則是三千四百二十小時。
這些數據相當符合一般認知的法則,也就是從建築學到動物學,幾乎所有技能,只要投入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任何人都能達到專業程度(要是想知道一萬小時究竟是多久的話,它大約相當於每天四小時,共需時七年)。
如果你是那種很相信天分,但對成就多半來自簡單枯燥的練習的觀念深感不滿的人,別忘了,這種觀念反而會讓有成就的人更受人尊敬,而非相反。
當做父母的驕傲地述說心肝寶貝的音樂天分與潛能時,其實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述說的,其實是子女們在學習樂器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這些父母並不會在孩子將小髒手放在小提琴上前,就說「我兒子說不定會成為傑出的提琴家」。
他們其實會等到孩子學會了某項技能,並能夠演奏〈我有一隻小毛驢〉或「SmokeontheWater」後,才宣稱自己的孩子有天分。
此時,他們似乎已將那一次次勉強通過測驗的日子,以及為此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拋諸腦後了。
擁有高超音樂技能的關鍵,就是所謂的刻意練習。
愈是刻意練習,技巧就愈好,這道理適用於任何一種需要技巧的活動。
但刻意練習跟一般練習不同,後者通常指的是單純重複已相當熟練的事。
而刻意練習則相反,它表示你正準備更上一層樓。
你所練習的是對你來說困難的事,一旦能成功予以掌握,就離精通此項技能更近一步。
刻意練習的特性之一,就是它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這也正是為何傑出的人有如鳳毛麟角的原因。
越是努力,越有天份
知名電影製片山姆‧戈德文(SamGoldwyn)曾說過一句名言:「我愈是努力,就愈幸運。
」*對從事音樂的人來說,這句話可以改成「我愈是努力,就愈有天分。
」
戈德文向來以創造許多名言著稱,像是「includemeout」(別把我算進去),以及「Averbalcontractisn’tworththepaperit’swrittenon」(口頭約定連張紙都不如)等。
但這句關於努力和幸運的名言,並非完全由他原創,而是改編自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弗遜(ThomasJefferson)的名言「我堅信運氣,而且我發現自己愈努力,運氣也就愈好。
」
但事情並非僅止於此。
天分與練習時間究竟是成正比,還是成反比呢。
圖/pxhere
你大概注意到了,我目前只提到了各組別的平均表現,但其中有某些學生的表現,是遠高於所屬組別的平均值的。
他們花在練習上的時間,要比該組平均練習時數多出許多,而某些人即使練習時間少了許多,卻依然能夠成功。
這項調查最有意思的結果之一,就是在每一組中都有「少數特例」,這些特例即使投入練習的時間,較該組平均值少了五分之一,卻仍然能成功地通過級數測驗。
倘若世上真的有天分這回事,必定跟這部分有很大關聯。
但這些人的天分究竟是什麼?他們是有音樂方面的天分?還是在有效的練習上特別有天分?而且,既然他們這麼有天分,為何有的人沒被分到A組?
我們也許可以嚴苛地說,他們不過是比較懂得練習罷了。
可能他們就是有本事在每一百小時的練習中,能達到九十小時的刻意練習效果,而其他人卻只能達到三十小時。
又或者他們很喜歡刻意練習的高難度挑戰,也就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困難的部分,直到能快速流暢地彈奏為止。
但若果真如此,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對天分的定義嗎?一般對這個字眼的定義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且人們還能輕易地將這種能力,運用在相關的事務上。
斯洛博達教授及其團隊還探討了這些學生在孩提時期,第一位音樂老師對他們所產生的影響。
他們發現最終能達到專業演奏等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是否風趣又親切。
雖然,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是否風趣,並沒有老師是否專業來得重要,但很顯然,在學習的最初階段,小朋友會很努力地取悅自己喜歡的老師。
反之亦然:我看過許多在小時候便放棄學音樂的人,都是因為教他們的老師有如缺乏感情的法西斯祕密警察,在家執行勤務一樣。
但其實,每個人對於天分的想法並不都相同。
圖/imdb
二○○三年,心理學家蘇珊‧海拉姆和凡娜莎‧普林斯(VanessaPrince)邀請了一百多位專業音樂人,就這一句「音樂技能是……」來造句,並發現絕大多數答案中的用詞,都以「經過學習」以及「經過養成」為主。
而請非專業音樂人作答時,則較傾向使用暗示這件事涉及某種天賦的詞彙。
不論我們如何定義天分,顯然就是有一些人具有音樂天分,但卻猶如鳳毛麟角,即使是在專業音樂人的圈子裡也一樣。
斯洛博達教授的研究結果認為,一百個交響樂團的團員中,只有大約十位真的具備天分。
這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有天分的樂手能在練習時間少很多的情況下,達到跟其他同僚一樣高明的演奏層次。
不過,在這群人中又有極少數的人,會投入跟同僚一樣多的練習時間,以成為擔綱獨奏的台柱。
那其餘百分之九十傑出樂手的驕傲父母,大概都會說自己的孩子有天分,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針對他們所有的努力,給予他們應得的肯定,才是較為正確的做法。
而從另一個極端角度誤用「天分」這個字眼的人,則是那些不實地宣稱自己是「音癡」的人。
對真正的音癡來說,這的確是一大問題,或至少是音樂方面的缺陷,但幸好相當罕見。
本文摘自《好聲音的科學:領袖、歌手、演員、律師,為什麼他們的聲音能感動人心?》,本事出版,2017年10月出版。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PanSci
998篇文章
・
894位粉絲
+追蹤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讓人工智慧為VTuber團隊撐腰!——AI幫你一鍵生成虛擬音樂家!
2
13小時前
書到底會不會暢銷?靠電腦來「占卜」一下—《暢銷書密碼》
1
14小時前
研究的樂趣來自於「不知道答案」——專訪林淑端
1
1天前
閱讀障礙與注意力缺失是哪裡卡關?──觀察腦電波解析大腦處理語言的奧秘!
1
2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用「光」就可以治療癌症?人類一百多年前就發現,讓不正常的細胞通通炸掉的療法——淺談光動力治療PDT
2
2022/08/05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
來塊很Jazz的「聽覺乳酪蛋糕」!卡路里消耗、大腦訓練、心情愉悅一次滿足
「俗又何妨?我想為庶民大眾寫歷史!」歌手到臺語歌研究者——專訪陳培豐
為何聽音樂能達到忘我的「出神」體驗?——以腦造影剖析音樂與大腦的關係
4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4
2
1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鳥苷三磷酸(PanSciPromo)
・2022/08/15
・2255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前庭系統(4)
半規管(3)
耳石(3)
耳蝸(5)
運動(155)
音樂(141)
音樂關鍵字(11)
頻率(1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
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
文/Heidi
你有過邊聽音樂邊跑步的經驗嗎?讓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再開始今天的主題!動畫裡的主角阿辰有個熱愛跑步的阿公,他想要挑戰路跑,於是向阿辰下戰帖,想看誰可以先跑完四圈操場。
沒想到,原本落後的阿辰,戴上耳機後,竟然逆轉局勢,贏得了比賽。
這究竟是什麼魔法?為什麼音樂能讓阿辰瞬間變成飛毛腿呢?
「音樂關鍵字(UnlockingMusic)」EP2:奔跑吧!阿公(Go,Grandpa,Go!)。
影/YouTube
日常生活中的音樂與運動
2014年,美國音樂潮牌SolRepublic調查1,000位民眾使用耳機的習慣,有62%的民眾表示「一整天沒有聽音樂,比一整天沒有社交活動」更糟,另外也有40%的民眾表示,如果沒有搭配音樂,他們想要運動、鍛鍊身體的欲望就會大幅降低。
在臺灣,如果你曾經踏進健身房或運動中心,想必聽過從喇叭傳出來的快節奏音樂,或是看過不少人戴著耳機跑步、舉重、騎飛輪。
如果你在學校或熱鬧的商圈看過街舞表演,通常也都是選用節奏明快的流行歌。
可是,為什麼音樂和運動有關呢?一邊運動,一邊聽音樂,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如果有,背後的科學原理又是什麼?
聲音如何穿越耳朵、抵達大腦?
想知道為什麼音樂和運動有關,就得先瞭解聲音如何穿越耳朵、抵達大腦。
從生理構造來看,我們的耳朵可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
外耳負責將接收到的聲波傳入中耳。
中耳有「耳膜」和「聽小骨」,能夠增強聲波,將聲波轉換成內耳能夠解讀的訊號。
內耳有「耳蝸」和「前庭系統」,分別掌管聽覺和平衡感。
這兩個結構會在末端合體,成為「前庭耳蝸神經」,也就是12對腦神經中的第8對,可以將聲音訊號直接送進大腦。
聽小骨(綠色)、耳蝸(粉紅色)與前庭耳蝸神經(藍色)。
圖/iStock
擅長平衡、喜歡打節拍的前庭系統
說到平衡感,那就和運動有關了!前庭系統的功能就是穩定身體,讓我們走路時不易跌倒、運動時能保持平衡,眼睛追蹤移動物體時,也不至於暈頭轉向。
這些都要歸功於前庭系統裡頭的「半規管」和「耳石」,前者感知旋轉,後者感知重力與加速度。
如果我們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讓節奏規律的低頻重拍經由前庭系統刺激大腦,就能讓大腦誤以為是雙腳落地的低頻聲響。
如此一來,大腦就會透過前庭系統發送訊號給肌肉,幫助腳步保持規律。
換句話說,如果音樂節奏與步伐速度相近,跑起來就能更輕鬆;反之,如果換成節奏較慢的音樂,前庭系統就會讓我們不自覺放慢腳步,導致運動效果不佳。
研究顯示,聽音樂運動「效果十分顯著」
早在1911年,美國統計學家艾爾斯(LeonardAyres)就發現,如果賽道旁有樂隊演奏,自行車選手踩踏板的速度也會隨之加快。
[1]2012年,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SheffieldHallamUniversity)的研究進一步證明,相較於踩踏速度沒有和音樂節拍同步的選手來說,同步選手的耗氧量減少7%,意思就是比較不容易疲累或缺氧。
由此可見,音樂就像身體的節拍器,可以穩住運動節奏,減少體力耗損。
[2]
2017年,印度幾所大學的醫學院教授共同研究音樂對青少年運動表現的影響。
這些教授找來50位年齡介於19到25歲的學生,讓他們連續10個早晨在跑步機上運動,速度不限,累了就可以停下來。
研究數據顯示,在沒有播放任何音樂時,男性的平均運動時間約為26分鐘,女性則是18分鐘;相較之下,當他們聆聽各自喜歡的音樂時,男性的平均運動時間可以達到42分鐘,女性則是31分鐘,前後有非常明顯的落差。
[3]
音樂能夠顯著延長青少年的慢跑時間。
圖/IJPPP
2020年,美國桑福德大學(SamfordUniversity)的研究也顯示,只要在暖身時,聆聽喜歡的音樂,就可以提高臥推槓鈴的表現。
雖然臥推速度幾乎沒有差異,如圖(a),可是臥推次數明顯增加。
根據圖(b)的數據,如果聆聽不喜歡的音樂(NON-PREF),平均只能推11.1下,經過兩分鐘休息後,只能再推8.0下;但如果聆聽喜歡的音樂(PREF),平均可以推13.5下,經過兩分鐘休息後,也可以再推9.4下,可見聽音樂運動的效果確實非常顯著。
[4]
研究顯示,只要在暖身時,聆聽喜歡的音樂,就可以提高臥推槓鈴的表現。
圖/JFMK
註解
註1:Ayres,L.P.(1911).TheInfluenceofMusiconSpeedintheSixDayBicycleRace.AmericanPhysicalEducationReview,16:5,321-324.註2:Bacon,C.J.,Myers,T.R.,&Karageorghis,C.I.(2012).Effectofmusic-movementsynchronyonexerciseoxygenconsumption.TheJournalofsportsmedicineandphysicalfitness,52(4),359–365.註3:Thakare,A.E.,Mehrotra,R.,&Singh,A.(2017).Effectofmusictempoonexerciseperformanceandheartrateamongyoungadults.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ology,pathophysiologyandpharmacology,9(2),35–39.註4:Ballmann,C.G.,Cook,G.D.,Hester,Z.T.,Kopec,T.J.,Williams,T.D.,&Rogers,R.R.(2020).EffectsofPreferredandNon-PreferredWarm-UpMusiconResistanceExercisePerformance.Journaloffunctionalmorphologyandkinesiology,6(1),3.
參考資料
SoundOverPounds:SurveyFindsTwoOutOfThreePeopleCutTheirWorkoutShortOrDitchItCompletelyWithoutHeadphones認識耳朵–歡迎光臨林口長庚耳鼻喉部Let’sGetPhysical:ThePsychologyofEffectiveWorkoutMusic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4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狐禪
2022/08/16
回覆
其實只聽(甚至想)音樂,腦中管運動的區域都會被活化。
所以這可能是一些基本反應。
但前提是要有節奏。
#2
cgtsai1971
2022/08/19
回覆
ReybrouckM,PodlipniakP,WelchD.(2019).MusicandNoise:SameorDifferent?WhatOurBodyTellsUs.Front.Psychol,10:1153.
前庭系統中對聲音最敏感的是球狀囊,它可能在聲音誘發肌肉收縮反應時扮演某種角色。
事實上,夜店舞曲的重低頻鼓聲,其頻率分佈就很接近球狀囊最敏感的頻率,因此當人們藉由讓點頭動作跟鼓聲同步,應該可以造成愉悅感。
#3
cgtsai1971
2022/08/19
回覆
MancaA,CugusiL,PomidoriL,etal.(2020).Listeningtomusicwhilerunningaltersgroundreactionforces:astudyofacuteexposuretovaryingspeedandloudnesslevelsinyoungwomenandmen.EurJApplPhysiol.120(6):1391-1401.
男性跑步時聽大聲的音樂會刻意去增加地面傳到腳底的反作用力,可見跑者的邁步方式會受到重低音的音樂所影響,讓腳底觸覺及頭部垂直加速度與重低音整合更佳。
#4
cgtsai1971
2022/08/19
回覆
DammL,VaroquiD,DeCockVC,DallaBellaS,BardyB.(2020).Whydowemovetothebeat?Amulti-scaleapproach,fromphysicalprinciplestobraindynamics.NeurosciBiobehavRev.112:553‐584.
跟著音樂跑,會讓邁步動作變得自動化,步頻也會更穩定(不會忽快忽慢)
鳥苷三磷酸(PanSciPromo)
143篇文章
・
266位粉絲
+追蹤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email protected]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讓人工智慧為VTuber團隊撐腰!——AI幫你一鍵生成虛擬音樂家!
2
13小時前
書到底會不會暢銷?靠電腦來「占卜」一下—《暢銷書密碼》
1
14小時前
研究的樂趣來自於「不知道答案」——專訪林淑端
1
1天前
閱讀障礙與注意力缺失是哪裡卡關?──觀察腦電波解析大腦處理語言的奧秘!
1
2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用「光」就可以治療癌症?人類一百多年前就發現,讓不正常的細胞通通炸掉的療法——淺談光動力治療PDT
2
2022/08/05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想像力」幫費爾普斯奪下了23面金牌,難道,我也可以嗎?——《心念的力量》
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
節奏與你的前庭系統──音樂關鍵字|EP2:奔跑吧!阿公
來塊很Jazz的「聽覺乳酪蛋糕」!卡路里消耗、大腦訓練、心情愉悅一次滿足
「俗又何妨?我想為庶民大眾寫歷史!」歌手到臺語歌研究者——專訪陳培豐
1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2
1
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
鳥苷三磷酸(PanSciPromo)
・2022/08/01
・2689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3D(13)
理性(12)
音樂(141)
音樂治療(3)
音樂關鍵字(1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文/陳彥諺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音樂。
走在大街上,路邊潮流服飾店家放著節奏明快的流行樂,轉個彎,進入咖啡廳,裏頭播放著的是變化豐富的爵士樂,再戴上耳機,接續手機中上次播放的樂曲,忍不住就跟著旋律搖頭哼唱。
你喜歡音樂嗎?高三的阿辰很喜歡。
作為一個喜愛音樂的青少年,他並不滿足於單純的欣賞而已,為了進一步靠近音樂,他還加入搖滾樂社,擔任貝斯手,並且,當談到音樂的相關現象,阿辰總能侃侃說出背後的原理從何而來。
阿辰不僅僅是熱愛音樂的高中生,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音樂關鍵字》的男主角。
阿辰不僅僅是熱愛音樂的高中生,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音樂關鍵字》的男主角。
圖/音樂關鍵字
做音樂的關鍵——理性
《音樂關鍵字》是由客家電視台花費長達三年的時間製作而成,一共八集,每集皆為10到20分鐘左右,是結合3D動畫及原創音樂的科普動畫。
篇幅雖短,但兼具理性與感性,作為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的對話與結合,《音樂關鍵字》內容一點都不馬虎。
除了透過角色之間的有趣互動,傳達有歡笑、有淚水、有世代溝通等橋段的溫暖故事外,更藉由故事為引子,每集說明2至3個音樂相關的科學知識。
許多人談到「音樂」,便認為那是「感性的產物」,言下之意是,音樂似乎是由抽象的情感所主宰,不過如果要能掌握聲音、有效率的做出自己想要的音樂,背後牽涉的其實是理性的科學原理——理性,是建立認知的基礎。
《音樂關鍵字》藉由故事為引子,每集說明2至3個音樂相關的科學知識。
圖/音樂關鍵字
試想,當我們心中有著豐沛情感,想藉由音樂表達出來,該怎麼做呢?首先必須正確了解聲音本身的性質,包含了響度、頻譜、直達聲音、殘響、泛音、共振等聲學知識,也須掌握人體的前庭系統、酬賞系統等生理層面的認知後,才能正確地欣賞、理解且運用,讓音樂順利成為表達情感的媒介。
若不能正確掌握音樂知識,便容易發生「怎麼好像怪怪的?」卻說不出所以然,也無從改善的窘況。
科學知識不複雜,《音樂關鍵字》用故事解答
音樂的科學知識聽起來很複雜嗎?一點也不。
在《音樂關鍵字》的動畫裡,生硬的聲學知識、艱深的人體系統概念等,透過專業物理教師、音樂顧問提供的知識概念,再經劇組人員以生活事件及場景串連,音樂的科學知識便能在短短十分鐘內,讓人看著影片就已輕鬆掌握。
比如,EP06〈你好,我叫江東平〉中,藉由青少年阿辰與患有自閉症的江東平,兩人攜手協作共創一曲的故事,讓大眾看見自閉症學童的狀況,以及「音樂」可以如何有效治療,協助自閉症患者逐漸融入常人生活。
在EP06〈你好,我叫江東平〉中能看見自閉症學童的狀況,以及「音樂」可以如何有效治療,協助自閉症患者逐漸融入常人生活。
圖/音樂關鍵字
江東平是高功能自閉症,智商其實和一般人無異,不過由於大腦內的聽覺區附近、額葉、邊緣系統的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自閉症患者出現了社交溝通及語言使用的障礙。
腦科學研究進一步指出,在音樂治療的過程,可增強聽覺區附近、額葉、邊緣系統三者的連結,因而增強社交能力、共享式注意力、語言能力等。
青春總是充滿騷動與不安,也因此許多青年朋友們很著迷於重金屬音樂,不過,要如何發出如同野獸般的嘶吼聲同時不傷及喉嚨呢?為什麼當主唱用吼音唱歌,就會聽不清楚歌詞呢?EP03〈吼〉這一集中,從發聲原理切入,給了觀眾十分詳盡的解答。
由於人類有真聲帶與假聲帶,假聲帶位於真聲帶之上。
當肺部空氣受到擠壓,從氣管上衝,通過聲帶之間的夾縫造成振動,便會發出聲音。
振動真聲帶所發出的聲音,因為振動頻率固定,有清晰的音高,不過吼音特別會用到假聲帶,而假聲帶的振動往往不規律,發出的聲音不具清晰的音高,在音階與聲調不明顯的情況下,就難以聽懂吼音所唱出的歌詞了。
要如何發出如同野獸般的嘶吼聲同時不傷及喉嚨呢?答案就在EP03〈吼〉這一集中。
圖/音樂關鍵字
《音樂關鍵字》的開篇EP01〈尋聲〉則是一個在具有科學教育性同時,格外感人的故事。
阿辰喜歡捕捉聲音,自己存錢買了一套錄音設備錄製動物的聲音。
某次,在他潛入森林,偶然遇到了一座廢墟,裡頭的鬼魂央求阿辰在陽光出來前,替他們錄製作品。
由於鬼魂不能移駕到專業錄音室,阿辰只能以簡易設備錄音,他注意到了「場域」的限制。
由於聲波在遇到障礙物時會反射,當聲波在封閉且無吸音物品的空間裡,便會快速地從四面八方反彈,當反射的時間間隔少於0.1秒,就會產生混合餘音,造成「殘響」。
不過,阿辰利用他的音樂知識解決問題,順利替鬼魂們錄音,也是在錄音同時,阿辰才發現自己已經遺忘許久的秘密。
最終章EP08〈搖滾夢想〉,阿辰與高中社團夥伴們站上了搖滾舞台,他們用充滿破壞性與雜質的音樂榮獲第一名,而出生醫生世家的阿棋是他們的重要音樂夥伴。
最終章EP08〈搖滾夢想〉,阿辰與高中社團夥伴們站上了搖滾舞台,他們用充滿破壞性與雜質的音樂榮獲第一名。
圖/音樂關鍵字
不打算考醫學系的阿棋,家裡的人並不了解他喜愛的搖滾樂,卻願意支持他走一條不同的路,因為阿棋就像是搖滾樂中不能沒有的「雜質」,特殊而豐富的雜質,會使得搖滾樂聽起來格外有渲染力。
一個乾淨清楚的樂音,在頻譜軟體上看來是一系列頻率成整數比的泛音,但搖滾樂中為了追求聽覺的刺激,會以特殊演奏技法、效果器等,讓相鄰泛音之間出現雜質,以表現音樂張力。
各大平台皆可收看《音樂關鍵字》
《音樂關鍵字》除了科學知識內容豐富扎實外,3D動畫也別具風格,視覺也是享受,此外,節目中選用的音樂類型多元,貼合現代人的閱聽喜好,更由專業音樂人譜曲、填詞、配唱,內容好看又好聽。
目前《音樂關鍵字》已上架到客家電視台、Youtube頻道囉,只要搜尋節目名稱,即可找到收看連結!
音樂關鍵字-客家電視台《音樂關鍵字》暢歌實驗所HakkaMusicLab
此外,精心製作的節目原曲,也可上StreetVoice或節目官網收聽喔!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狐禪
2022/08/01
回覆
音樂的最終目的是在影響情緒,甚至統合眾人的情緒。
若達不到這目的,那所有「技術」就好比可以讓人認得句中的每一個字,但對了解整句話卻無幫助,這是沒有意義的。
鳥苷三磷酸(PanSciPromo)
143篇文章
・
266位粉絲
+追蹤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email protected]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讓人工智慧為VTuber團隊撐腰!——AI幫你一鍵生成虛擬音樂家!
2
13小時前
書到底會不會暢銷?靠電腦來「占卜」一下—《暢銷書密碼》
1
14小時前
研究的樂趣來自於「不知道答案」——專訪林淑端
1
1天前
閱讀障礙與注意力缺失是哪裡卡關?──觀察腦電波解析大腦處理語言的奧秘!
1
2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用「光」就可以治療癌症?人類一百多年前就發現,讓不正常的細胞通通炸掉的療法——淺談光動力治療PDT
2
2022/08/05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令人羨慕的絕對音感怎麼來?──音樂關鍵字|EP7:阿皮的黑白鍵
搖滾響起來,人就嗨起來──音樂關鍵字|EP8:搖滾夢想
音樂不只治癒心靈,也可以治療大腦──音樂關鍵字|EP6:你好!我叫江東平
0
2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2
2
來塊很Jazz的「聽覺乳酪蛋糕」!卡路里消耗、大腦訓練、心情愉悅一次滿足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2022/06/22
・3588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乳酪蛋糕(2)
大腦(310)
聽覺(17)
電子耳(3)
音樂(14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科學生》科普素養閱讀一篇不到3元!!
年訂輸入summer1000,現折1000元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張殷綮研究助理
在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平克(StevenPinker)的眼裡,音樂不過是一塊「聽覺的乳酪蛋糕」(auditorycheesecake),對人類的生存、繁衍一點用處也沒有,只是在演化的路上被選擇出來的娛樂附屬品。
然而,音樂卻承載著人類的歷史文化,具有豐富多變的形式。
在淵遠流長的時間長河下,難道音樂真的一點用武之地也沒有嗎?喔不,誤會可大了!其實音樂就像一塊生乳酪蛋糕,只要將其中的基本元素加以烹調,就能變成像是說話、唱歌般的輕乳酪和重乳酪蛋糕!高熱量會讓大腦upup動起來消耗卡路里,不僅會分泌多巴胺,還能強健體魄,就讓我們來告訴你關於聽覺乳酪蛋糕可能會讓你很意外的point吧!
享受音樂就像是吃了一塊乳酪蛋糕。
圖/Pexels
音樂、說話和唱歌,就像是生乳酪、輕乳酪和重乳酪蛋糕
試著打開Google翻譯,請Google小姐唸唸看「紅鯉魚與綠鯉魚與驢」或是「紅鳳凰黃鳳凰藍鳳凰粉紅鳳凰」,你是否發現,相較於真實語言,少了那麼點韻味呢?其實,口說語言的自然語韻就蘊含著音樂成分,節律及語調不僅暗藏著溝通線索,其中的音高、節奏與音量變化所組織而成的旋律,還能夠製造情緒的張力!
音樂的發展其實和語言同步,人類約需要花費25到50毫秒來辨認不同樂器的音色,而在提取話語中每一個音節的音素,所耗費的秒數也差不多。
在媽咪的子宮時,我們就透過媽咪的聲音進行聽能訓練,學著將聲音與情緒連結。
初來乍到這個世上時,我們更是保留了對於各種聲音的敏感度,直到6個月大時,才逐漸被身處的文化習染,偏好特定的語言與音樂表現形式,為日後的發展奠下基石。
因此,我們從小講話就不像Google小姐平直呆板,而是能隨著自身的狀態與情緒發聲(ENT&AudiologyNews,2016;Brandtetal.,2012)。
原來,一字一句,不僅是平上去入的分別,還有著音高的起伏、節奏的快慢、音量大小的變化,宛如歌唱一般。
我們很自然地懂得要將「紅鯉魚與綠鯉魚與驢」的「與」放輕,也懂得在不同顏色的「鳳凰」之間稍作停頓。
如果想強調某個詞彙,便會加重語氣,比如在句末把「驢」字拉長,同時拔尖聲音、提高音量。
如此一來,就更能讓聽者注意到「驢」的存在——「池塘裡明明游著紅鯉魚與綠鯉魚,怎麼突然出現驢子呢?」
由此看來,音樂、歌唱和說話的核心元素似乎沒有太多不同。
透過這些高低起伏的韻律、有快有慢的節奏等特徵,都能讓對方聽得更輕鬆、理解更順暢!
享受蛋糕前,大腦得要onemoretwomore動起來
要感受旋律的音高與和聲變化,需要倚靠聽覺系統順利運行,但大腦這台超級電腦可沒那麼簡單。
一首曼妙的舞曲通常需要結合不同的腦區互相合作,溝通往來,例如「音調」便可能同時牽涉到小腦與前額葉皮質的運作(TheKennedyCenter50,n.d.)。
那麼,音樂當中許多不同的組成元素,又分別由哪些腦區協調、操控呢?
嘻哈歌手動感又富含節奏性的饒舌歌曲,平平仄仄平,自成韻律,是音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不管是用手指頭輕輕叩打桌面,還是拿起鼓棒奮力向鼓面一擊,都會牽涉到小腦和運動皮質的運作。
從西方的古典音樂到藍調、民謠,甚至是爵士樂與搖滾樂,不同的音樂風格都有既定的模式,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預期心理,而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便有偵測節奏是否規律,判斷音程、調性是否合理的功用。
然而,也正是這種機制的存在,人們對意想不到的編曲會感到驚喜,而情緒的引發又有賴於小腦、伏隔核和杏仁核的運作。
如果要在音樂會演奏一場曲目,更是會牽涉到小腦、視覺皮質、感覺皮質與運動皮質的同步運作,就算有譜可以偷瞄一眼,也必須練到滾瓜爛熟,讓記憶能儲存到海馬迴。
畢竟,不看指揮,指揮可是會生氣的呢(TheKennedyCenter50,n.d.)!
不同的腦區協力運作,才能對聽到的歌曲感到放鬆愉悅,甚至順利將其演奏出來。
圖/TheKennedyCenter
既能像乳酪蛋糕帶來愉悅,又能像彈力帶般健腦凍齡
近來健身風氣盛行,上班族坐久了,下班都需要活絡筋骨,而音樂也像是大腦聽覺系統的健身器材,讓每一條聽覺神經更為強健、敏銳。
所謂的音樂訓練講究主動參與,是一種高強度的認知訓練,不僅講求每一個音符和表情符號都要達到有效的情緒溝通與渲染效果,還必須對聲音的細節,諸如音高、時值、音色等,保持敏銳的感受力,甚至涉及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執行功能(executivefunction)以及多重感官的整合,學會如何分辨不同的聲部,跟著主旋律,與其他歌手、樂手合作表演。
每一次的練習,都是在強化耳蝸、腦幹與聽覺皮質間的迴路,形成一反饋系統——這就是為什麼音樂家對於聽覺訊號會特別敏感,甚至能預測音樂進行走向的緣故(Kraus&Chandrasekaran,2010)。
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就發現音樂家的腦波活動異於常人,不但對高音出現更明顯的反應,在偵測非語言訊號(像是嬰兒的哭鬧聲)等,反應也比未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強烈。
大量的聽覺刺激使音樂家對於言語中的基礎頻率、時值變化、諧波組成成分,以及子音過渡到母音的起始點更為敏銳,甚至是在聽覺相關的注意力、記憶力都有較好的表現,能在嘈雜的環境中辨識語音。
音樂訓練可說是練就了音樂家耳聽八方的能力,促進其聽能技巧的發展(Kraus&Chandrasekaran,2010)。
音樂家(紅線)對高音以及嬰兒哭聲的腦波反應比未經過音樂訓練的人(黑線)來得強烈。
圖/Nature
不用人人都是蛋糕師傅,純享用也可以
相信學音樂的人一定對「我沒學過音樂啦!不懂啦!」這句話不陌生。
不管是樂團主唱還是合唱團員,也時常聽到對方聲稱自己不會唱歌,彷彿音樂訓練是一種標誌,是享有特權的人才能擁有的專利。
然而,生活周遭中的音樂俯拾即是,不管是戴著耳機播放自己建立的最愛清單、關注最新的歌曲排行榜,還是看電影、玩遊戲時,使人身歷其境、驚心動魄的背景音樂,或是唱卡拉OK、參加演唱會時,不自覺的身體律動等等,都會讓人潛移默化,足以吸取對特定文化背後所富藏的音樂相關知識(Putkinenetal.,2013)。
研究更指出,早年的音樂活動可能會帶動聽能技巧與注意力的發展,進而對學齡後的語言表現造成正面影響。
而在電生理訊號的研究中,參與音樂活動的多寡又與2到3歲孩童對聽覺刺激反應的偵測能力相關。
此時,你是不是正回想著小時候有沒有乖乖去操場跳早操,然後好好上音樂課、吹直笛呢(Putkinenetal.,2013)?
音樂活動有助於提升聽能技巧與注意力的發展。
圖/Pexels
關於聽覺乳酪蛋糕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音樂的「健耳」功效也常用在聽損療育。
相較於正常耳蝸有著高達3,500個毛細胞,能處理20到20,000赫茲間的聲音頻率,人工電子耳只有12到22個電極來處理200到8,500赫茲之間的語音頻率。
因此,配戴電子耳的人,面對較為細緻的聲音處理(如語言韻律與情緒感知)需要更大的音高變異性,才能察覺其中的分別;另外,有研究指出,在分辨中文聲調時,這些人也會遇到困難(Jiam&Limb,2020)。
此時,在聽能復健中導入音樂便十分重要,因為許多歌曲就涵蓋大量重複、輪替的編曲技巧,不僅能讓聽損者仔細聆聽,也有說唱的機會,更能增加互動性、增強自信心、提升社交生活品質(Torppa&Huotilainen,2019)。
人在年老時,聽覺神經的反應會逐漸下降,但根據陸續進行中的相關研究,晚期音樂的介入還是能達到終身音樂學習的效果,只是幅度較小。
此外,音樂不僅有抗老化的作用,還能提高老人家參加社交活動的機會。
透過節奏來帶動感官認知與運動整合,還能防止老人家摔倒(Kraus&White-Schwoch,2017)。
此時此刻,你是不是想打開音樂軟體,盡情地享受這塊營養又美味的乳酪蛋糕呢?
參考文獻
Brandt,A.,Gebrian,M.,&Slevc,L.R.(2012).Musicandearlylanguageacquisition. Front.Psychology, 3:327.Garrido,C.(2016).Whydoesmusicmoveus?Musicasauditorysignalsofemotion.ENT&AudiologyNews.Jiam,T.N.,&Limb,C. (2020). Musicperceptionandtrainingforpediatriccochlearimplantusers. ExpertReviewofMedicalDevices, 17:11, 1193-1206.Kraus,N.,&Chandrasekaran,B.(2010).Musictrainingforthedevelopmentofauditoryskills. NatRevNeurosci, 11, 599–605.Kraus,N.,&White-Schwoch,T.(2017).MusicKeepstheHearingBrainYoung.HearingJournal,70(11),44–46.Putkinen,V.,Saarikivi,K.,&Tervaniemi,M.(2013).Doinformalmusicalactivitiesshapeauditoryskilldevelopmentinpreschool-agechildren?. Front.Psychol., 4:572.McCollum,S.(2019).YourBrainonMusic:TheSoundSystemBetweenYourEars.TheKennedyCenter.Torppa,R.,&Huotilainen,M.(2019).Whyandhowmusiccanbeusedtorehabilitateanddevelopspeechandlanguageskillsinhearing-impairedchildren.HearingResearch,380:108–122.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37篇文章
・
195位粉絲
+追蹤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讓人工智慧為VTuber團隊撐腰!——AI幫你一鍵生成虛擬音樂家!
2
13小時前
書到底會不會暢銷?靠電腦來「占卜」一下—《暢銷書密碼》
1
14小時前
研究的樂趣來自於「不知道答案」——專訪林淑端
1
1天前
閱讀障礙與注意力缺失是哪裡卡關?──觀察腦電波解析大腦處理語言的奧秘!
1
2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2
2022/08/12
用「光」就可以治療癌症?人類一百多年前就發現,讓不正常的細胞通通炸掉的療法——淺談光動力治療PDT
2
2022/08/05
皮卡丘的警告,對好奇到欠電的人有用嗎?
2
2022/08/05
RELATED
相關文章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選擇困難症」看這裡!學會召開大腦會議,讓你的腦內人格不打架!──《全腦人生》
COVID為何會影響嗅味覺已有結論?還可以治療嗎?
大腦與微生物的熱線:腸腦軸線
迷幻蘑菇可以治療憂鬱症?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蕭敬騰:有沒有天份是別人說,努不努力是自己做 - 天下雜誌
換一個角度想,就算天份有限,做不成歌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還有很多,而且我覺得,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角色,不管層級高低,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跟價值。 人每天都可能會發現 ...
- 2是天分還是努力?專業音樂人怎麼養成的? 《好聲音的科學》
關於音樂天份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在音樂界中,「天分」是個常常被人討論的字眼:世界上充滿了「有天分」的小提琴家、指揮家、以及搖滾吉他手。但顯然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 ...
- 3天分-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 4有天份-翻译为英语-例句中文 - Reverso Context
使用Reverso Context: 特拉维夫市有许多有天份的人.,在中文-英语情境中翻译"有天份"
- 5那些有天分的人,達標之外還拼命「超標」…你豈可不努力?
要做到「超標」,絕對無法只靠天分跟好運,這些人往往很努力,發的新聞則數,質量俱佳,我很佩服。 當有天份的人,都這樣努力,你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