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研究所 - 腦造影實驗室- 陽明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腦造影(Brain Imaging)為研究平台之現代腦科學與腦神經精神醫學是當今最重要的顯學之一,科學界以生命科學之last frontier稱之,各種對腦有關的病理機轉與心智運作皆 ...   聯繫我們 首頁 關於腦科所 師資成員 研究資源 學業資訊 活動花絮 相關連結   English 師資faculty 臨床腦科學組   謝仁俊講座教授 Ph.D.瑞典KarolinskaInstitute臨床神經科學部 M.D.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整合性腦功能實驗室   以腦造影(BrainImaging)為研究平台之現代腦科學與腦神經精神醫學是當今最重要的顯學之一,科學界以生命科學之lastfrontier稱之,各種對腦有關的病理機轉與心智運作皆有快速不斷的突破發現。

所涉獵及領導的腦科學及腦造影研究領域以疼痛醫學(PainMedicine)及疼痛腦造影(PainImaging)研究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大項。

疼痛與腦部的互動與可塑性息息相關,且長期以來的腦造影研究以確認長期慢性疼痛會造成人腦結構與功能的變化。

個人早期有關慢性神經性病變疼痛及頭痛導致人腦的功能病變的研究是領域中之經典研究。

與慢性疼痛汲汲相關但一直被忽視的就是原發性痛經(primarydysmenorrhea)。

由於月經對女性而言,生理心理上皆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週期性壓力(stress),因此我們先利用腦磁圖(MEG)研究月經週期不同荷爾蒙濃度與前額葉活性間的關係,發現荷爾蒙濃度的變化會影響與趨向避離等情緒相關的左右大腦前額葉活性之功能側化(functionallateralization)之動態改變。

此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月經期間情緒調控的腦部基本表現。

因為抑制行為與情緒調控(emotionalregulation)和回饋系統(rewardingsystem)密切相關療技術用於藥物無法控制(drugrefractory)的慢性疼痛疾患。

...>>     盧俊良教授 M.D.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胃腸神經生理學研究室   「腸-腦」交互作用研究 「腸」與「腦」是人體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兩者在人體中彼此間雖然有一段距離,但是「腸」與「腦」間的溝通連繫卻是非常密切的。

當兩者間之協調出現問題,就可能引發許多腸胃道相關疾病,如大腸急躁症、消化不良症、肝腦病變……等等。

近年來,由於「腸道菌」研究的興起,許多神經精神疾病,如巴金森氏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憂鬱症、自閉症……等等,均可能與「菌-腸-腦」軸線發生異常有關。

因此,本「腸-腦」交互作用研究室,主要探討人體中兩大重要器官「腸」及「腦」之間,互相交流的細胞及生理機轉。

我們希望藉由動物實驗,找出「菌-腸-腦」軸溝通媒介的細胞分子機轉,進而應用在人體,達到治療各式胃腸道疾病,甚至神經精神疾病的目的。

    楊靜修教授 Ph.D.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博士 腦科學轉譯研究室   與郭博昭教授共同開創各種生理訊號之記錄及分析的軟硬體技術,探索生理訊號從動脈壓、心電訊號及經計算後反應出之神經調控(自律神經系統)。

之後增加腦電波、肌電波、眼動波及三軸加速度等訊號進入睡眠研究,將上述生理訊號其各別及同時變化一起分析,故了解到許多心循環疾病之發生與睡醒及睡眠各期轉換皆息息相關。

研究對象從健康人的睡眠及自律神經功能相關之生理探索、臨床上各式病人的睡眠及自律神經失調之病理表現,並建立動物模式(大鼠及小鼠)深入各生理與病理之基礎機轉及治療方向等研究。

目前新增研究主題及方向更鎖定於近來在腦科學及臨床議題上特別受到重視的老年癡呆症與高血壓之問題,且更延續先前運動有助於降血壓之發現,將本研究室已建構成熟之研究技術(上述多生理訊號之全功能記錄及分析技術),目標將著重於探索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pontaneoushypertensiverats,SHR)其高血壓與學習記憶能力退化之關係,並找出運動是否具有緩解此惡化效果及其間深睡期之多寡是否為重要的影響因子。

...>>     神經工程暨腦資訊組   郭博昭教授 M.D.,Ph.D. 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腦科學轉譯研究室   採用國際標準進行分析工具之建立,及相關人體與動物研究,建立全球先驅之健康人心率變異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資料庫,呈現年齡與性別對心率變異性之影響。

近年來以自創之技術與分析方法提出人類睡眠深度與自律神經功能之相關,其後亦於大鼠動物模式驗證類似之研究結果。

以此研究為基礎更進一步發現高血壓大鼠雖於清醒時與正常血壓鼠具相似之自律神經活性,然於睡眠時即出現較強之交感神經活性;透過開發新型睡眠定量分析法,發現高血壓鼠之睡眠品質較正常鼠為不佳;找出高血壓鼠之睡眠異常與交感神經α1-AdrenergicSystem過度興奮有關。

另在自覺入睡困難的失眠受試者的研究,我們也發現其具較健康者為低之副交感神經活性。

近年本團隊更建立無線大鼠動物模式,除在測量時動物能更自由且低負擔外,亦可延長記錄時間以利了解超過24小時之正常之生理律動。

近來則推廣健康健康相關技術之開發與研究。

目前研究方向包括: 一、生理律動研究 二、睡眠研究 三、健康物聯網研究:a.高效能無線傳輸研究b.生理大資料研究c.雲端健康管理研究     陳麗芬教授 Ph.D.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博士 腦造影實驗室   腦造影實驗室著重於發展具有開創性的腦訊號處理方法,藉此從腦訊號中得到重要且有意義的資訊,以進一步了解大腦的功能與結構。

研究發展腦神經資訊視覺化之方法學及分析技術、建立模式理論。

我們主要是利用腦電波圖及腦磁波圖研究人腦功能性動態系統、及利用磁振造影腦影像研究人腦結構性差異,以協助臨床醫師探討腦神經相關疾病(如精神病症等)之致病機轉及評估其治療方法。

我們主要的目標有: 1.發展用以操作、型態量測、統計推論和視覺化繪製健康人及病患之大腦結構的醫學影像處理技術。

2.發展人類大腦功能性影像的訊號處理和腦磁波訊號製圖技術。

3.進行腦內認知/情緒處理的腦造影,並建構出健康腦和腦疾患的情緒調節模型。

4.發展腦資訊及資訊探勘技術以探索大腦影像─訊號資料庫中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聯。

我們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的整合性腦功能研究室和國立交通大學的生醫訊號處理實驗室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楊智傑 教授 M.D.,Ph.D.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精準精神醫學實驗室   具有超過12年臨床工作及15年的生物醫學訊號分析工作經驗,使用的技術源自數學、物理和非線性動力學;獨立應用這些新穎的分析技術來量化神經生理訊號的非線性特性,目的是研究精神疾病和老化的神經生理學。

同時,我的研究也為多尺度熵分析的應用奠定了基礎,用於量化老化和精神疾病心率動態分析的複雜性。

此外,還透過腦電圖和功能性磁振造影為功能性腦訊號的非線性測量奠定了基礎。

2013年,我提出了關於大腦複雜性喪失的假設,來解釋在精神病患者中觀察到的精神病理學症狀,並主導國際期刊“ProgressofNeuropsychopharmacologyandBiologicalPsychiatry”的複雜理論於腦科學用硬特刊的編輯工作。

研究方向: 1.神經科學的動態生物標記 2.生物醫學訊號分析 3.睡眠生理生物標記 4.精神病流行病學研究     基礎腦科學組   楊定一教授 Ph.D. 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雙城分校生物化學博士 分子神經科學實驗室   本分子神經學實驗室利用神經細胞培養與分子細胞生物技術如基因轉殖等方法來探討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與急性神經系統損傷(如缺血性腦中風)等之基因表達、訊息傳遞、與細胞凋亡的機制,特別著重氧化壓力(oxidativestress)、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與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factor)對中樞神經病變之影響。

目前研究方向有三個: 1.利用阿茲海默症基因轉殖小鼠以及神經細胞處理類澱粉乙型蛋白(amyloidbeta-peptide)以造成神經毒性為細胞模式探討小分子藥物或特定蛋白質之神經保護效用與機轉 2.探討神經細胞粒線體功能損傷(mitochondrialdysfunction)之神經毒性與神經保護劑的機轉 3.利用大鼠「中大腦動脈栓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與神經細胞「糖氧剝奪」(oxygen-glucosedeprivation)為動物及細胞模型探討小分子藥物或特定蛋白質在缺血型腦中風所造成之保護作用。

    鄭菡若副教授 Ph.D. 美國康乃爾大學分子生物暨遺傳學博士 神經系統疾病實驗室   阿茲海默症是造成老年人致認知功能衰退的主因,可惜迄今未見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式。

本實驗室目前。

諸多研究成果顯示,類澱粉乙型蛋白(Aβ)不正常的聚集累積為導致阿茲海默症主因之一。

Aβ為類澱粉前驅蛋白(amyloidprecursorproteins,APP)之裂解產物,會聚集成許不同有毒的結構。

本實驗室研究主旨,在於理解造成阿茲海默症患者記憶喪失及神經功能退化的原因,以期找出可能用於治療此疾病的新目標。

本實驗室目前的研究方向有三個: 1.利用生化與細胞學的方法,研究在台灣家族中會造成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家族中,所發現的APP與PSEN1基因突變,所造成的致病分子機轉。

2.利用APP基因轉殖鼠,探討不同環境或基因的調控,對神經退化及記憶缺失是否有影響,及評估新的治療或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策略之有效性和安全性。

3.與臨床團隊合作,尋找血液中可協助診斷的生物標誌。

    蔡金吾教授 Ph.D.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細胞分子及生物物理學博士 神經發育與幹細胞研究室   我們的大腦堪稱是人類已知最複雜的結構,它如何發展成這樣一個井然有序而功能強大的思考機器一直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個謎題。

而在老化的過程中,神經系統的退化似乎與發育過程是一個一體的兩面,發育過程中神經幹細胞在治療疾病上的潛力更漸漸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我們的團隊從這些問題出發,使用跨領域尖端生物科技(橫跨細胞分子、光學影像、程式設計、臨床與生物科技)研究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幹細胞的增生、與分化的過程,藉由這些研究我們可以將可以發展對人類疾病的治療新策略,例如神經發育性疾病、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腦中風、腦創傷等。

我們並延伸到大腦發育神經元突觸之相互連結,以及在神經退化過程中,腦部神經細胞與免疫細胞之動態變化與互動。

我們期望以這樣的整合系統,發展出以神經再生與保護為目標的幹細胞療法。

主要技術:光學顯微技術、共軛焦顯微鏡(Confocalmicroscopy)、雙光子雷射掃描顯微鏡(Two-photonlaserscanningmicroscopy)、腦組織切片培養、活細胞間歇顯微造影(invivotime-lapsemicroscopy)、神經幹細胞培養(neuralstemcellculture)、子宮內電穿孔(inuteroelectroporation)、數位影像處理(Matlab)。

    合聘及兼任教師 姓名 職稱 學歷 專長 臨床腦科學組合聘教師 王署君 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頭痛、失智症、巴金森氏病疼痛 白雅美 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 陽明大學公衛研究所博士 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 (雙極症)、精神疾病與代謝症候群、精神疾病與免疫發炎反應 力博宏 副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人工電子耳耳鳴眩暈與聽力損失診治、鼻過敏鼻竇炎與鼻中隔彎曲手術 李怡慧 副教授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神經科學M.D.Ph.D. 腦血管疾病、神經科學、成年後神經再生 臨床腦科學組兼任教師 蘇東平 教授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睡眠疾病、神經內分泌學、腦造影、精神分裂症和情感症 林永煬 教授 台北醫學院醫學士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臨床神經醫學、神經科學 蔡世仁  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頭精神藥物學、精神遺傳、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躁鬱症、失眠症 郭萬祐  教授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 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醫學博士 一般放射線學、神經放射線學、磁振造影、立體定位術、加馬刀放射手術、胎兒影像學、腦瘤影像學 李正達 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加拿大蒙特利神經醫學中心、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修 躁鬱症(雙極疾患)、恐慌症、焦慮症、失眠、慢性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如:疼痛)、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透顱磁刺激術(rTMS) 陳昌明 副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公衛碩士 腦血管超音波、自律神經檢查、內耳平衡檢查、血管硬化檢查、職業神經醫學評估、頭暈 葉子成 助理教授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M.D.Ph.D. 磁振造影學、細胞生物學 劉祐岑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神經學研究所博士 癲癇、慢性疼痛及神經痛、神經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小腦萎縮症、失智症等) 神經工程暨腦資訊組合聘教師 林嘉澍 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理學碩士 (神經科學) 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士 口腔生理學,人腦神經造影,高齡口腔醫學 神經工程暨腦資訊組兼任教師 尼大衛 副教授 丹麥奧爾堡大學感覺與運動研究中心 生物醫學科學及神經科學之工程學博士學位 醫學工程、神經科學、醫學物理、疼痛 基礎腦科學組合聘教師 洪成志 副教授 陽明醫學院醫學系M.D. 精神分裂症、憂鬱症  基因分析、晚發型遺傳疾病諮詢、小鼠憂鬱症模型     您是自2015年9月起第位訪客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112)立農街二段155號 Address:155,Li-NongSt.,Sec.2,Peitou,Taipei,Taiwan 電話/Tel:02-2826-7389傳真/Fax:02-2827-3123 Email:[email protected]://www.ym.edu.tw/ibs 9/17/2015更新|版權所有©2015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網頁設計: 蔡金吾助理教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