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性-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知識與道德兩方面來探討相對性的,形成認知相對論(Cognitive Relativism)與道德 ...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不同的社群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規範,並沒有所謂客觀絕對的 ... 跳到主要內容 ::: 相對性-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請務必輸入聲調做結束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 上傳圖片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 錄製聲音  開始錄製  停止錄製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相 對 性 字體放大 切換辭典 ToggleDropdown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lativity 作者: 湯梅英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任何事物的存在,或具有之特質、屬性,或真偽的判定,都非單純、絕對的認定,而必須考慮與另一事物的相對性,此種說法稱為相對主義。

從知識與道德兩方面來探討相對性的,形成認知相對論(CognitiveRelativism)與道德相對論(MoralRelativism)。

  認知相對論把相對性運用於認知方面,基於三個假定:其一是,除了自己的心靈外,人無所知;其二是,心靈所知者,來自於外物影響;其三是,有多於本身心靈之外的心靈存在。

因此主張沒有絕對真理的存在,所有的知識都是相對的,知識不等於存在,也不是絕對的真理。

人對外在的認識,常因感官、經驗、心理因素及主觀意識的影響,使認知有錯誤;或者只認識到事物的表象,而無法認識到事物的本體。

此種認知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最大,沒有絕對的真假,稱為主觀的相對主義(SubjectiveRelativism)。

至於認為受歷史、文化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以致個人有了個別的認知尺度,對知識和真理有了不同的標準的,則稱為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Relativism)。

把相對性應用於知識論方面,認為知識和真理不能僅以認知的客體或對象為標準,還可以其他因素如主觀性和文化等為尺度。

故而知識與真理的判別,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說法,所以知識相對主義常用「對……而言,是真的」取代「真的」(true),就是相信沒有絕對真理的原故。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道德判斷沒有絕對的標準,正如知識相對主義者認為沒有絕對的真理一樣。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不同的社群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規範,並沒有所謂客觀絕對的標準,用以判斷規範的正或誤。

因此應以「對……而言,是正確的」取代「正確的」(right)。

把相對性用於道德倫理問題的討論者,多認為道德信仰正像禮儀規範一樣,和某一特殊文化有關。

不同文化的道德信仰可能無法兼容並蓄;而且,主觀的認定某一套道德信仰是正確的,而另一套是錯誤的說法,毫無意義。

道德相對主義重在考慮下列問題:(1)基本的道德信仰是否因不同文化而有差異?或在同一文化中因人而異?(2)人的道德是否有客觀的性質?(3)人的道德信仰是否和人類普遍目的有關?是否和道德信仰的條件有關?(4)人的道德信仰是否和個人的欲求、態度相關?道德信仰是否是任意、獨斷的?對於這些問題,道德相對論者認為自古以來即無肯定的答案,只好從相對的立場來探討。

  任何事物的存在,或具有之特質、屬性,或真偽的判定,都非單純、絕對的認定,而必須考慮與另一事物的相對性,此種說法稱為相對主義。

從知識與道德兩方面來探討相對性的,形成認知相對論(CognitiveRelativism)與道德相對論(MoralRelativism)。

  認知相對論把相對性運用於認知方面,基於三個假定:其一是,除了自己的心靈外,人無所知;其二是,心靈所知者,來自於外物影響;其三是,有多於本身心靈之外的心靈存在。

因此主張沒有絕對真理的存在,所有的知識都是相對的,知識不等於存在,也不是絕對的真理。

人對外在的認識,常因感官、經驗、心理因素及主觀意識的影響,使認知有錯誤;或者只認識到事物的表象,而無法認識到事物的本體。

此種認知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最大,沒有絕對的真假,稱為主觀的相對主義(SubjectiveRelativism)。

至於認為受歷史、文化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以致個人有了個別的認知尺度,對知識和真理有了不同的標準的,則稱為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Relativism)。

把相對性應用於知識論方面,認為知識和真理不能僅以認知的客體或對象為標準,還可以其他因素如主觀性和文化等為尺度。

故而知識與真理的判別,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說法,所以知識相對主義常用「對……而言,是真的」取代「真的」(true),就是相信沒有絕對真理的原故。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道德判斷沒有絕對的標準,正如知識相對主義者認為沒有絕對的真理一樣。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不同的社群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規範,並沒有所謂客觀絕對的標準,用以判斷規範的正或誤。

因此應以「對……而言,是正確的」取代「正確的」(right)。

把相對性用於道德倫理問題的討論者,多認為道德信仰正像禮儀規範一樣,和某一特殊文化有關。

不同文化的道德信仰可能無法兼容並蓄;而且,主觀的認定某一套道德信仰是正確的,而另一套是錯誤的說法,毫無意義。

道德相對主義重在考慮下列問題:(1)基本的道德信仰是否因不同文化而有差異?或在同一文化中因人而異?(2)人的道德是否有客觀的性質?(3)人的道德信仰是否和人類普遍目的有關?是否和道德信仰的條件有關?(4)人的道德信仰是否和個人的欲求、態度相關?道德信仰是否是任意、獨斷的?對於這些問題,道德相對論者認為自古以來即無肯定的答案,只好從相對的立場來探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相對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