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聊天關係更深刻?別急著解決他人煩惱,「支持型回應」陪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何聊天關係更深刻?別急著解決他人煩惱,「支持型回應」陪對方找到答案 ... 通常別人也不是要你替他們想辦法,只是想聽聽他人的意見。

下一篇 碰到難題想求助,怎麼說容易成功?5原則,優雅提出請求不失禮 心靈 人際關係 生活百科 購物車 如何聊天關係更深刻?別急著解決他人煩惱,「支持型回應」陪對方找到答案 把對方的話看作邀請,而非你要煩惱的事。

share 51666 share 文/凱特‧墨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編按:如何透過交談和對方建立連結?社會學家查爾斯.戴伯提出日常對話常見的2種回應:支持型回應與轉移型回應。

好的聽眾隨時在給人支持型回應。

戴伯認為,轉移型回應是對話過度自戀的徵候,會破壞與人連結的機會。

陌生人、家人、朋友之間都可透過真誠且好奇的提問,傾聽了解對方,建立深刻的關係。

美國社交名流珍妮.傑洛姆(JennieJerome),人稱蘭道夫.邱吉爾夫人,即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母親。

她在回憶錄中描述了跟班哲明.迪斯雷利(BenjaminDisraeli)和威廉.格萊斯頓(WilliamGladstone)這2大政敵分別共進晚餐的感想:「坐在格萊斯頓旁邊吃完晚餐後,我覺得他是全英國最聰明的男人。

但是坐在迪斯雷利旁邊,走出飯廳時,我覺得自己是全英國最聰明的女人。

」不意外的是,她更喜歡跟迪斯雷利一起用餐。

迪斯雷利當過2任保守黨首相,本身不但是傑出的演說家,也是個敏銳的聽眾,熱中也擅長把話題轉向身旁的人。

這讓他成為維多利亞女王的寵兒。

選戰期間,女王毫不掩飾自己偏愛迪斯雷利勝過格萊斯頓,有些人甚至覺得有違憲之虞。

但迪斯雷利關注的不只是貴族和王室。

倫敦的《泰晤士報》一篇有名的報導就形容他「能在勞工身上看到一個保守派選民,就像雕刻家能在『大理石中看到天使』」。

如何和人建立好的連結?鼓勵對方說話的「支持型回應」迪斯雷利是波士頓大學的社會學家查爾斯.戴伯(CharlesDerber)所謂「支持型回應」(supportresponse)的高手。

從1970年代開始,戴伯對人在社交情境下如何表現與爭取矚目感到興趣。

他錄製並抄錄了100多則非正式的晚餐對話,從中歸納出2種回應。

較普遍的是轉移型回應(shiftresponse),也就是直接把注意力從說者轉到回應者身上。

較少見的則是支持型回應,也是迪斯雷利的專長,亦即鼓勵說者盡情發揮,幫助回應者深入理解問題。

以下是一些假設的例子:約翰:我的狗上禮拜跑出門,我找了3天才找到牠。

瑪麗:我們家的狗每次會挖籬笆底下的土,所以我們都不讓牠出門,除非繫上狗鍊。

(轉移型回應)約翰:我的狗上禮拜跑出門,我找了3天才找到牠。

瑪麗:不會吧!最後你在哪裡找到牠的?(支持型回應)蘇: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講烏龜的精彩紀錄片。

鮑伯:我不怎麼喜歡紀錄片,我比較喜歡動作片。

(轉移型回應)蘇: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講烏龜的精彩紀錄片。

鮑伯:烏龜?你怎麼會看那種片?你很喜歡烏龜嗎?(支持型回應)好的聽眾隨時在給人支持型回應。

戴伯認為,轉移型回應是對話過度自戀的徵候,會破壞與人連結的機會。

支持型回應怎麼做?真誠好奇的開放式提問轉移型回應通常指向自己的陳述,支持型回應則多半指向他人的問題。

但問題一定要是真心感到好奇,想鼓勵對方說更多,而不是想巧妙塞進自己的意見。

這類問題多半是開放式的問題,例如「你有什麼反應?」,而不是「那不會讓你很火大嗎?」,目標是要了解而非擺布說者的看法。

填入空格的問題在這方面很有用。

「你跟羅傑吵架是因為……?」這麼問就像把接力棒傳出去,任由說者往自己想去的方向發展。

盡量避免問事情的細節,免得打斷對方的思路和情緒。

例如:你跟羅傑是在55街,還是67街的咖啡館吵架?他們人在哪裡、在什麼時間、點了什麼,這些都比不上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事人的感受。

不須暗示自己懂很多、解決他人煩惱 只要聽、讓對方說人喜歡表現出自己懂得很多,所以會問一些暗示自己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

不然就是設定問題的框架,引誘對方說出他們想聽的答案。

好問題不會這樣開頭:「你不認為……?」「難道不是……?」「你不同意……?」,更不會有「對吧?」這種結尾。

這些其實是偽裝過後的轉移型回應,可能引導他人說出不完整或不誠實的答案,以符合問者的期待和看法。

同樣致命的是包含許多描述和自我推銷的冗長問題,例如:「我本身學的是景觀設計,很崇拜設計紐約中央公園的奧姆斯德(FrederickLawOlmsted),他在我心目中是被世人低估的天才。

我經常旅行,世界各大城的偉大公園恆久不墜的活力和人氣讓我深受震撼,比如紐約的中央公園、倫敦的聖詹姆斯公園、巴黎的布隆涅森林。

因此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思考綠地空間時,我們應該懷抱更大的野心?」有人在某個永續發展論壇站起來提出這個問題。

別跟他犯一樣的錯。

此外,也要小心隱含假設的問題。

社會學家豪沃.貝克(HowardBecker)有一次就責備我問了他這樣的問題。

當時我們坐在他灑滿陽光的書房,眺望舊金山出名陡峭曲折的倫巴底街。

我問他:「是什麼讓你決定成為社會學家?」貝克聞言表情扭曲,好像聞到什麼可怕的味道。

「你預設這是一個決定。

」他說:「更好的問法是:你怎麼會成為一個社會學家?」對他來說,問題再糟都不會比不問問題更糟。

擅不擅長傾聽,其實跟背景、生活經驗,甚至當下狀況比較相關。

有些人可能只擅長傾聽某些人說話,或只擅長在某些場合下傾聽。

在《恰到好處的安慰:這樣說,幫助親友面對挫折、傷痛和低潮》(ThereIsNoGoodCardforThis:WhatToDoandSayWhenLifeIsScary,Awful,andUnfairtoPeopleYouLove)中,凱西.克洛(KelseyCrowe)和艾蜜莉.麥朵威爾(EmilyMcDowell)間接指出另一種源於此種逃避心態的轉移型回應。

戴伯認為轉移型回應的特點是,想把話題轉回自己身上的自戀舉動。

但克洛和麥朵威爾描寫的轉移型回應,則是當人對他人的情緒感到不自在,會急著解決或搓掉問題,而不是認真傾聽,讓難過或委屈的人表達感受,並透過對話自己找出解決方法。

作者建議讀者應壓抑以下衝動:╳表示你知道他人的感受╳指明問題的起因╳告訴別人要如何解決問題╳不把對方的擔憂當成一回事╳用牽強的正面心態和陳腔濫調詮釋問題╳誇獎對方有多強知道他人的煩惱,並不表示你需要替人解決煩惱。

通常別人也不是要你替他們想辦法,只是想聽聽他人的意見。

況且,一旦開始教人該怎麼做或怎麼感受,就等於打斷對方想說的話。

你最適合做的事,就是傾聽。

努力了解對方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試圖體會對方的感受,這麼做就能通往解決途徑。

提出開放且誠實的問題很難,因為多數人問的問題,其實是偽裝過後的建議或評斷。

例如,「你考慮過接受治療嗎?」和「你為什麼不跟他離婚?」都不是開放且誠實的問題。

開放、誠實的問題不會隱藏修復、挽救、建議或糾正的目的,那才能讓人說出自己的故事、表達實際的想法、找出內在的資源,從中發掘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並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把孩子的看作對話的邀請 而非父母要解決的事假設你的兒子或女兒上完足球課之後,一跳上車就說:「我討厭上足球課。

我再也不去了。

我放棄。

」家長聽到這種話都會不高興,可能會回說:「怎麼可以放棄?你的團隊精神到哪裡去了?」或是「我的天啊,怎麼回事?我要打電話給教練!」或「你餓了嗎?我們去吃東西。

吃飽你就好多了。

」以上都不是傾聽的表現。

逼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像在質問。

要他們別這麼想是忽略他們的感受。

改變話題只會火上加油。

小孩跟我們一樣,都想要被傾聽。

試著詢問:「你一直都這麼覺得嗎?」或「你說放棄是什麼意思?」把孩子的話看作對話的邀請,而非要你解決或煩惱的事。

同理,當事人往往已經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只要傾聽,就能幫助他們想通最好的處理方式,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

范德比爾大學的研究發現,母親不用幫忙也毋須批評,只要傾聽孩子解釋圖形辨識的答案,就能顯著提升孩子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比孩子對自己解釋答案,或在腦中一再重複答案的效果更好。

更早的研究顯示,大人身旁若有一個專注的傾聽者,想出的答案會比獨自思考更詳盡、更多樣、論據更充分。

無論對象是小孩、伴侶、朋友、同事,或是想找你討論私人問題的員工,你若能提出開放且誠實的問題,並認真傾聽對方的答案,這就等於在傳達「我想聽你怎麼說」或「你的感受是合理的」訊息。

若是急著解決問題、提出建議、糾正別人或轉移話題,就是在傳達對方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訊息:「沒有我,你不會想到這個方法。

」也等於在告訴對方:「我們的關係裡沒有坦誠相對的空間。

」相反地,提出問題並認真傾聽答案,對方或許會反過來問你問題,從你的經驗中獲益。

這也無妨。

如此一來,你就能名正言順思考你對問題的看法,然後提出你的建議或給予對方安慰。

這同時表示,你分享的故事和感受真的對他人有益且切中問題。

家人互動盲點 提問多為解決問題,而非聯繫情感茱莉.梅澤爾(JulieMetzger)是西雅圖的合格護理師,專長是鼓勵父母和青少年傾聽彼此說話。

她很擅長指出家人互動的盲點,尤其是提出的問題多半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聯繫彼此的感情。

想想小孩放學回到家後,你可能會連珠砲似地問一串問題:「學校還好嗎?」「吃過了沒?」「有回家功課嗎?」「法文考得怎麼樣?」「便當盒有帶回家嗎?」同樣地,另一半回到家,你可能會問:「工作如何?」「提案完成了嗎?」「禮拜五想請莫瑞夫婦來家裡吃晚餐嗎?」「你去拿乾洗了嗎?」聽起來很親切、關心他人又充滿好奇,但梅澤爾說:「實際上,你在逐一核對清單,確定事情是否完成,接下來又該做什麼。

這不是真正的對話,也不是傾聽。

」這並不是說不該問實際的問題。

當然要問。

只不過當你問的問題僅限於這一類時,關係就會生變。

公開、誠實且探索式的問題,以及問這類問題的先決條件——真心的好奇和認真的傾聽,不只能讓你更了解他人的想法,也是親密關係的基礎。

問題可以只是簡單的「你今天學了什麼?」或是「今天你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是什麼?」要跟人產生有意義的交流,進一步建立關係,一定要樂於傾聽他人的故事,包括對方的出身、夢想、工作經歷,甚至他們為什麼害怕小圓點。

愛,不就是傾聽他人的故事,並希望成為他人不斷展開的故事的一部分嗎?所有關係也一樣,無論是戀愛關係或柏拉圖式的關係。

而聽陌生人說話,或許是你能做的最友善也最慷慨的一件事。

認真傾聽,在對話中給予支持型而非轉移型回應,可以收集到許多故事,就像在收集郵票、貝殼或硬幣。

我們一生中收集的故事決定我們是誰,也是構築現實世界的鷹架。

家人、朋友和同事都有讓彼此緊緊相繫的故事,對手和敵人則有讓彼此保持距離的故事。

人的傳說、軼事、真真假假的傳聞、低估或誇大的說法充斥在我們四周。

傾聽幫助我們分辨真假,深入了解各種複雜的狀況和在生命中遇到的各種人。

藉由傾聽,我們得到收集資訊、建立連結的入場券,無論置身於哪一個社交圈。

(本文摘自凱特‧墨菲著,《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

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大塊文化出版)2021/01/03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實踐夢想的第一步「50X50夢想計畫」 →https://pse.is/3gf6fx 家庭關係 兩代共處 下一篇 碰到難題想求助,怎麼說容易成功?5原則,優雅提出請求不失禮 50+學院 50+聲音表達工作坊 台北市 2022/01/06~2022/02/24 我要報名 2022「造局者」知識跨年饗宴 新北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 2021/12/31~2021/01/01 我要報名 線上直播課:最偉大交響樂團之旅 線上直播課 2021/12/03~2021/12/24 我要報名 50+實體課|表達魅力學工作坊:勇敢表達班 台北市 2021/12/01~2022/01/12 我要報名 熱門文章 1.皮膚出現一顆顆肉芽會是健康警訊?四大疑惑一次看懂 2.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3.持續運動6年,終結20年過重、高血壓!心理學家蔡志浩:想健康到70歲,50歲就要準備 4.趁著還有力氣時做「老前整理」!64歲單身部落客的極簡生活法:日子過得小一點、好一點 5.如何讓衣物減量,卻穿得高雅?日專家:善用灰色毛衣與外套,冬衣只要11件就夠 LINE@ 立即加入 FB粉絲團 立即加入 其他人也看的文章 9874 好點子!加拿大發起安養院筆友計畫,讓長者不再孤單、和年輕人交朋友 寫一封信,給需要的人。

20852 天冷,腎臟負擔會增加!醫師:冬日保護腎臟,別做這6件事 冬天除了留意心血管,也要保護腎臟。

28618 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寄望孩子或政府,不如長期投資0050、006208 自己的退休金,自己救! 42643 持續運動6年,終結20年過重、高血壓!心理學家蔡志浩:想健康到70歲,50歲就要準備 生活型態對了,整個人也就跟著對了! 12951 照護線上|早上起床關節僵硬或關節痛?50後女性須警覺,可能是自體免疫性關節炎 休息後也不見改善的痠痛,務必當心。

25886 丁菱娟專欄|沒有主揪不成局!有熱心朋友是福氣,如何避免主揪人消磨熱情? 在乎對方,莫忘主動關心。

找課程 看專題 生活百科 人物 心靈 中年危機 人際關係 自我成長 兩性家庭 空巢期 照顧者 心靈總覽 健康 性愛 更年期 失智 醫療保健 飲食 運動 慢性病 癌症 健康總覽 生活 熟齡學習 住宅居家 美妝保養 日常穿搭 藝術文化 生活美學 國外旅遊 國內旅遊 創新善終 創新長照 生活總覽 專題 50+人生便利店 2021高齡友善城市大調查 享受吧!50後的東漂日記 關注!COVID-19疫情下的身心照護 Palette50後人生調色盤 熟齡友善城市 新居住時代 50+後羨代人生 人生第二曲線50後的超前部署 50後同學會之必要 熟年的Sex&Love 50+人生事務所 去遊學! LOVE!打造想住一輩子的家 顛覆老後 美好的告別 省力照顧 50後的自得其樂 50後圓夢 50後的「心裡學」:表演自我 50後的風格革命 專題總覽 理財 職場就業 熟年法律 退休理財 理財總覽 影音 50+讀者Show 熟齡街舞MV 50+Body 50+Living 50+Beauty 神經很有事 張曼娟我輩中人 鄧惠文時光心蘊 影音總覽 專欄 張曼娟 吳淡如 高愛倫 丁菱娟 彭樹君 蘭萱 彭菊仙 王浩威 林一峰 林黛羚 黃威融 杜丞蕓 王琄 林靜芸 焦雄屏 法律百科Legispedia 梁旅珠 照護線上 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 主婦聯盟合作社 楊寧茵 林靜如(律師娘) 洪雪珍 八分生活 元氣網 專欄總覽 圖片故事 器物是生活的小詩篇:米力與植栽雜貨共度的美好日常 生活的色彩自己創造!60+退休夫婦的繽紛台灣小旅行 Grace的優雅餐桌儀式:不將就,生活才有熱情 在家終老!溫暖的力量:在宅醫療醫師陳英詔的每一天 賺健康也賺友情!爬一段山,教我的事 這輩子為自己任性一次!園藝家夫婦打造植物之家「融融苑」 69歲素雲的心靈保鮮法:不管幾歲都要愛漂亮! 圖片故事總覽 生活百科 素人出版 50+試用 活動進行中 查看試用報告 50+試用總覽 50+學院 課程報名 表演藝術 實用科技 美學生活 健身舞蹈 其他花絮 專題報導 50+學院總覽 50+選品 居家生活 顛覆提案 50+選品總覽 玩社團 50+愛旅行 50+夢想計畫 50+學院 送出 了解更多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