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期-流流社 - 蘭陽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流流社為平原最內側海岸沙丘之遺留,冬山河從西南方灑曳經過丘上聚落外緣,竹林樹林圍匝。
腹地雖小但聚落形式完整,享有河海兼具之豐富漁業資源,因此能以漁撈、旱地、水田 ...
典藏出版
蘭陽博物館
典藏出版
蘭博電子報
:::
蘭博電子報
A
A
A
上一個
下一個
電子報一覽歷史電子報
055期-流流社
文:林正芳/圖: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提供
改寫自《宜蘭縣文化景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
根據傳說,平埔族之一的噶瑪蘭族(註1)在不知名的年代,從南方原居地Sanasai,乘船渡海來到了蘭陽平原,成為活躍在蘭陽平原的主人,十七世紀時,溪南溪北共有四十餘聚落,將近萬人的規模。
由於噶瑪蘭族親水擅水,習於駕船往來於平原水網低濕地之間,主要原居村落,即分佈在蘭陽平原海拔五公尺以下之低濕、沼澤地帶,以及沿海海岸沙丘西側漫流的河流沿岸高地。
噶瑪蘭族聚落常不超過百戶,利用沿海海岸沙丘,溪水曲折,蜿蜒漫流的低濕地區,駕蠎甲捕魚打獵,採集海藻貝類為生,同時也在濕地間或沙丘上,施行小規模的稻作或旱田。
由於水性甚佳,亦循溪口出海,南來北往進行簡單的交易。
利澤一帶,由於沙丘地形特別發達,以加禮宛社為主,又分支形成了利澤簡社、婆羅辛仔宛社、與流流社等噶瑪蘭聚落,分佈在沿海數道地勢較高而背風的沙丘西側,在十九世紀漢人大舉進入之前,利用冬山河蜿蜒河道,過著曠野荒埔,濱水而居的初民社會生活。
有關流流社生成的年代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建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左右,距今約兩百餘年,由母社婆羅新仔罕社分出來。
而在建社之前,流流可能是婆羅新仔罕社的狩獵、游耕地。
另外一種說法指流流社可能在荷蘭時期已經建社,距今三百餘年,但來源處則不明(曾振名1998:87)。
根據詹素娟小姐製成的「噶瑪蘭村行政區劃沿革」表,可看出流流社與周邊噶瑪蘭舊社之發展與變遷(詳附件下載表一):
大利澤地區自然地形與噶瑪蘭聚落分佈圖(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繪製)
嘉慶17年,清廷將噶瑪蘭納入版圖後,噶瑪蘭族的生活面臨重大轉變。
傳統獵場漁場被迫讓與漢人進行開墾,僅留下部社周圍有限土地,供噶瑪蘭人耕作使用。
因應海風吹襲,以及低濕地築居不易之環境特性,在大利澤一帶開墾之漢人,亦選擇在沙丘西側,與噶瑪蘭社相鄰處建立聚落,例如社尾、新店、利澤簡等聚落。
由於噶瑪蘭人生性純樸,受漢人欺詐逐漸失去大片土地,生存空間備受擠壓。
為求生存,1840年代起,開始大規模向蘇澳、花蓮遷徙,或在60年代,進入三星地區開墾荒地。
宜蘭之噶瑪蘭人口至此快速銳減與沒落,舊社為擴張的漢人聚落分割或吞併,而漸失去噶瑪蘭社之樣貌。
留鄉的噶瑪蘭人被迫漢化,在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難以避免文化逐漸消逝改變的命運(註2)。
位在利澤簡北側之流流社,因其獨立之地形,在周圍漢人聚落之間,難得的保存了蘭陽平原唯一的單一噶瑪蘭族血緣聚落,地下並埋藏有早期史前文化所留下之豐富考古遺跡。
流流社為平原最內側海岸沙丘之遺留,冬山河從西南方灑曳經過丘上聚落外緣,竹林樹林圍匝。
腹地雖小但聚落形式完整,享有河海兼具之豐富漁業資源,因此能以漁撈、旱地、水田並行方式,維持傳統聚落生活,並利用冬山河航運維持一定經濟穩定性(註3)。
旁邊雖有新店仔等漢人聚落快速移入,在噶瑪蘭族神秘法術傳說,以及大片水旱田耕地做為族群分隔之過渡地帶,流流社兀立沙丘,與漢人聚落相對,強化了流流社的內向性與鮮明邊界感。
流流在道光初年時,人口數為98人,但是其戶數不詳,生業可能以旱田耕作、魚撈並重為主,採集、狩獵為輔。
當時親族、家戶的合作關係人相當緊密,與附近番社往來熱絡(曾振名1998:88-90)。
日治時代,宜蘭噶瑪蘭聚落人口大量減少,外移數量十分可觀。
相反的,流流社在此時因其社地的特殊形式,不適合漢人發展,因此維持原住民聚落屬性(曾振名1998:93-94)。
光復後,流流社在都市化發展下,逐漸與周圍鄉民社會生活開放融入,社民逐漸外流。
民國60年代起,冬山河被截彎取直,河岸新設風景區、親水公園與傳藝中心,利澤簡渡與舊河道空間為發展公路交通而遭填埋,只留下流流社旁的一灣舊河道;周圍廣大沙丘與低濕地也面臨開發壓力,噶瑪蘭人原居之海岸沙丘環境逐漸改變。
另一方面,80年代起,後山噶瑪蘭人之返鄉尋根之旅,與噶瑪蘭族復名運動,重新引動宜蘭隱身多年之噶瑪蘭族群意識,縣政府與利澤居民多次以流流社為據點,舉辦噶瑪蘭文化活動,彰顯其為宜蘭唯一,與最後噶瑪蘭文化基地之重要象徵意涵。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繪製)
流流社地理位置手繪示意圖。
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繪製
流流社至今仍維持著庄中之社的獨立樣貌,周圍大片水田魚塭之平野地勢與僅存之冬山河舊河道,使樹林圍繞之沙丘聚落特別凸顯,相較於其餘舊社,整體清晰呈現噶瑪蘭聚落與海岸沙丘、鄰近低濕地、冬山河舊河道之依附關係。
鄰近舊社雖仍有沙丘聚落之殘蹟,但整體景觀被破壞,噶瑪蘭與漢聚落之區隔不明顯;相對的,流流社仍大致維持了傳統噶瑪蘭聚落的基本元素,加上現居流流居民之噶瑪蘭血緣連慣性,使之成為宜蘭最具代表性之噶瑪蘭文化景觀。
備註
註1噶瑪蘭族屬於台灣南島語族中平埔族以及濱海文化叢之一。
參考(陳叔倬2006),頁2;(詹素娟1998),頁75-136;(費羅禮1969),頁51-62。
註2參考(詹素娟2003),頁205-216。
註3參考(曾振名1998),頁84-94。
檔案下載
表一:噶瑪蘭村行政區劃沿革表
回上頁
延伸文章資訊
- 1流流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流社舊稱為留留社,「流流」一詞由來雖然現已無法得知真正語彙含意,但曾留有族人以「沙丘之地」或「水流經之地」等解釋,說明其早期的樣貌河流上的一座沙丘小島,與 ...
- 2流流社遺址- 蘭陽平原:史蹟之美 - 蘭陽資訊網
流流社遺址 ... 位於季新村冬山河畔,為現存最完整的噶瑪蘭人舊社,是距今約1200-200年前的文化遺址,出土完整陶罐、陶甑等器物,並有煉鐵遺跡。平埔族噶瑪蘭人的聚落,位於 ...
- 3宜蘭五結|噶瑪蘭流流社 - 一哥一嫂趣旅尋
此次來到宜蘭,拜訪了『宜蘭三十六社』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流流社』, 後裔族人林天成先生除了在此成立保有噶瑪蘭風味的民宿外, 也設立了噶瑪蘭文物館,以平面的 ...
- 4宜蘭五結|噶瑪蘭流流社 - 輕旅行
宜蘭,舊稱蛤仔難或甲子難,正是平埔族用語~噶瑪蘭(Kavalan)的音譯,此次來到宜蘭,拜訪了『宜蘭三十六社』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流流社』, ...
- 5宜蘭五結噶瑪蘭流流社@ 宜蘭帥煌的老窩 - 隨意窩
位處宜蘭縣五結鄉,噶瑪蘭部落的葛瑪蘭流流社環境優雅,並有美麗的樹屋,距離冬山河親水公園,利澤簡海邊,羅東夜市,羅東運動公園,蘇澳都很近如果由羅東市區往冬山河親水 ...